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中(361-380)


   日期:2022/4/4 1: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361)

  问:“如何是衣中宝?”师云:“者一问嫌什么?”云:“这个是问,如何是宝?”师云:“与么即衣也失却。”

  “衣中宝”者,衣中之珠也。《法华经》七喻之一,以佛性譬衣中之宝珠也,那僧亦以此借问佛性。赵州云:“者一问嫌什么?”能问是谁,何向外觅?那僧不省,将能问,所问打作两截,续云:“这个是问,如何是宝?”越迷越远,无怪赵州斥云:“与么衣也失却。”

  大珠参马祖,马祖问:“从何处来?”云:“越州大云寺来。”马祖云:“来此拟须何事?”云:“来求佛法。”马祖云:“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云:“阿哪个是某甲宝藏?”马祖云:“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大珠于言下,自识本心。如大珠者,当下于话端领受,得大悟而归。而问赵州之僧,却当下错过,是可叹也。

  (362)

  问:“万里无店时如何?”师云:“禅院里宿。”

  “万里无店”,那僧用以譬苦海无边,不得归宿也。善知识常以“五蕴庙”譬烦恼即菩提,此五蕴就是道场,于此修,于此行,于此悟,于此证。若离此五蕴身,更何有道场可供宿修?此一切人之根本也,一切法之根本也,修证一切法之根本也。赵州之语,可上碑者多矣,此又其一。

  洞山解夏上堂,云:“秋初夏末,兄弟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良久云:“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么生去?”一僧入湖南,参石霜。石霜问:“甚处来?”云:“洞山来。”石霜云:“洞山有何言句示人?”僧举前语。石霜云:“有人下语否?”云:“无。”石霜云:“何不道出门便是草!”僧回,举似洞山,洞山云:“此是千五百人善知识。”时石霜隐而未出,人皆不识,而洞山从其语识之。这里,“万里无寸草处”与“万里无店”;“出门便是草”与“禅院里宿”如一个鼻孔出气似的。故知道无二道,法无二法,赵州、洞山、石霜,俱道眼若一。

  (363)

  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家家门前通长安。”

  “狗子佛性”,是赵州最具代表性的答话之一,历来为丛林参学者珍重。但学者于灯录中见赵州者多,于语录中见赵州者少。此则于灯录中不载,故知者不多。第一百三十二则中,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云:“无。”僧云:“上至诸佛,下至蚁子,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无?”赵州云:“为伊有业识在。”

  灯录中有一则为语录所未载,即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云:“有。”云:“既有,为什么落这皮袋里来?”赵州云:“知而故犯。”须知佛性之有无,原与狗子无涉,自己佛性何在,才是性命攸关之事。赵州说有说无,原是解粘去缚,因人而异。与著有者说无,于著无者说有,彼类临济之夺与不夺之方略。赵州之师叔,长安兴善寺惟宽禅师,与赵州暗通气息,于“狗子佛性”再添一彩:

  问:“狗子还有佛性否?”兴善曰:“有。”曰:“和尚还有否?”兴善曰:“我无。”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独无?”兴善曰:“我非一切众生。”曰:“既非众生,莫是佛么?”兴善曰:“不是佛。”曰:“究竟是何物?”兴善曰:“亦不是物。”曰:“可见可思否?”兴善曰:“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议。”兴善惟宽禅师,乃马祖之子,南泉之弟,唐宪宗元和四年,奉诏入长安说法。其于“狗子佛性”之答,大得马祖禅法心髓,亦本“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之极则。此吾心之“本来面目”,于理无碍,于事无碍,乃至事事无碍。明此,即知赵州“家家门前通长安”也。

  宋时,谷隐参首山,问:“学人亲到宝山,空手回时如何?”首山云:“家家门前火把子。”谷隐于言下大悟。故知此事人人本具,个个现成,要在当人真参实悟也。

  (364)

  问:“觌面相呈,还尽大意也无?”师云:“低口。”云:“收不得处如何?”师云:“向你道低口。”

  若论如法修行,十年八载,多能见个光景。但识性未尽,偷心未泯,于所见处,尚有迟疑,此学修之常情也。若无善知识指引,则难以尽净。德山云:“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是可畏也。“觌面相呈”,本来面目现矣,还问“也无”,头上安头,画蛇添足也。赵州云:“低口”——低声,口上放下,心上放下也。似未答他,却也暗示路径。“收不得处”,未安心也,是以意念浮动难收也。赵州云:“向你道低口”——放下,要你放下,给你说放下,为什么放不下?

  (365)

  问:“如何是目前一句?”师云:“老僧不如你。”

  赵州曾云:“老僧初到药山时,得一句子,直至如今齁齁地饱。”是“一句”,“如今”俱在其中矣。“一句”者,不二之真如也。此真如非当下目前无以显露,唯当下目前,得见真如。知此,则知休歇处也。故赵州奖云:“老僧不如你。”宗师接人,不是一昧非之,是当非者非之,当肯者肯之。此夺与不夺,杀活之用也。

  宋文准,大慧之师也,于真净文处得法。后谒泐潭深禅师,深命分座说法。初,深有悟侍者,见所掷火柴有悟,诣方丈通所悟,深喝出,因丧志,自经(吊死)于延寿堂厕后,出没无时,众惮之。文准闻之,中夜入厕,方脱衣,悟即提净水至。文准曰:“待我脱衣。”脱罢悟复至。未几,悟供(屎)筹子,文准涤净已,召悟接桶去。悟才接,文准执其手,问曰:“汝是悟侍者邪?”悟曰:“诺。”文准曰:“是当时在知客寮,见火柴头,有个悟处的么?参禅学道,只要知个本命元辰下落处。汝划地作此去就,汝在藏殿,移首座鞋,岂不是当时悟得的?又在知客竂移他枕子,岂不是当时悟得的?汝每夜在此提水度筹,岂不是汝当时悟得的?因什么不知下落,却在这里恼乱大众。”遂猛推之,索然如倒壘壁,由是无复见者。

  泐潭深禅师,无杀活之手眼,枉居住持之位而误学者,故使悟侍者丧志(疯痴)而死。此类事古来不少,而灯录中载者不多,特此录出,可知师家接人职责之重,可不慎乎!

  (366)问:“出来的是什么人?”师云:“佛菩萨。”

  “出来”,出来于三界六趣之省称也。能自在出来于三界六趣之中者,唯佛菩萨。

  (367)

  问:“灵草未生时如何?”师云:“嗅著即脑裂。”云:“不嗅时如何?”师云:“如同立死汉。”云:“还许学人和合否?”师云:“人来莫向伊道。”

  “灵草”者,菩提之譬也,治烦恼病之圣药也。但菩提不可以意知,不可以识识。所谓思而知,虑而得,皆鬼家之活计。故赵州云:“嗅著即脑裂。”既不能“嗅”,那么“不嗅时如何?”赵州云:“如同立死汉。”此“道不属知,不属不知”之别一种说法也。是知即“脑裂”,不知即“同立死汉”。“和合”者,合而为一也,不二也。赵州虽肯之,亦不忘予以警策,故云:“人来莫向伊道。”盖此事不可说也,若向人道,非唯误人,自己亦失去脚跟也。

  (368)

  问:“祖意与教意同别?”师云:“才出家,未受戒?到处问人。”

  禅宗起,倡教外别传之旨,故有“祖意教意”之分野,这“同别”之疑,初学之人自然难免。“才出家,未受戒”者,于教意尚且不知,有何资粮问祖意。虽“到处问人”,亦是数他人珍宝而已。故知欲知祖意者,用心于祖道即可。欲知教意者,用心于教义即可。二者俱不能,反问是同是别,恰似饥人说食、贫子数珍一般可笑。于此公案,可知赵州为人踏实处。

  (369)

  问:“如何是圣?”师云:“不凡。”云:“如何是凡?”师云:“不圣。”云:“不凡不圣时如何?”师云:“好个禅僧。”

  修行乃心性之铸冶,乃至返本归元,领悟真如佛性,非学理知见之所能及,此即转识成智,转凡成圣也。故凡圣之别,不在言句分别,而在心性之实修。修为不到,虽善解善说亦名之为凡;修为若到,不言不语亦为之圣。于此须知,求圣之心之为凡,欲心故也。故赵州于此答话,不著圣,不取凡。问圣,答云:“不凡”;问凡,答云“不圣”。似同语反复,却非同语反复。那僧从中悟出路径,故问:“不凡不圣时如何?”真如佛性,原非凡非圣,说圣者,强为之名也。能见于此,行于此,则知落处。故赵州肯之,云:“好个禅僧。”

  (370)

  问:“两镜相向,哪个最明?”师云:“阇梨眼皮,盖须弥山。”

  镜者,真如之喻也,唯一真如,岂有二真如哉!且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焉能以二镜为喻。若二道人相见,谁胜谁劣,皆为无聊之谈。此浅薄之士致浅薄之问,故赵州讥之云:“阇梨眼皮,盖须弥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有物事盖却也。而自家眼目不开,却是自家盖却去也。

  (371)

  问:“学人近入丛林,乞师指示。”师云:“苍天!苍天!”

  古人以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春,万物始生,其色苍苍故也。又天以其色苍苍,故名苍天。古人于走投无路,情及迫时,常疾呼“苍天”,以求救助。如今人急迫时,不由而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也。那僧新入丛林,来求赵州开示。赵州云:“苍天!苍天!”——你求我开示,我又求何人开示呢?赵州此以侧面点化,求人不如求己,须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唐五代时,呼“苍天”设机接人者甚多。如邓隐峰参石头时,自以为出自马祖门下,据傲而行,被石头呼两声“苍天”,不知所措,方知“石头路滑”。

  (372)

  问:“前句已往,后句难明时如何?”师云:“唤作即不可。”云:“请师分。”师云:“问!问!”

  前句已往者,前念已逝也。前念已逝,人皆能知,然其后什么念来,却自己作主不得,故曰后句难明。非洞明心性,决难知此秘奥也。须知前念后念,皆在当下一念中来去生灭,当下一念如棋盘,前念后念如棋子,不可将棋盘唤作棋子也。离棋盘,则棋子无行走处。离当下明明历历的一念,前念后念来来去去,又何以知之?那僧尚不明赵州用处,兀自道:“请师分。”赵州将一个“问”字向他撒来“问!问……”,于此,自己去分吧!

  (373)

  问:“高峻难上时如何?”师云:“老僧不向高峰顶。”

  赵州平生不作险峻言句,惯从平实处接人。“高峻难上”者,妙高峰顶也,真如自性也。真如自性,不可知,不可说,故“高峻难上”。赵州老汉,从来是“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不得住。”虽在妙高峰头,却不住妙高峰上。故能低处见弥高,高处见弥低。此真实行履处,唯道人行之。

  (374)

  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师云:“非人。”

  当年庞居士参石头,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石头以手掩其口,庞居士豁然有所省。后参马祖,亦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庞居士于言下顿领玄旨。释迦佛有偈云:

  法本法无法,
  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
  法法何成法。

  是知不与万法为侣者,无法也。唯无法,则无相,不可思,不可说。石头马祖,以宗门格外手段以示之,庞居士以其聪慧以悟之。赵州老汉,却不步马祖石头之后尘,而别云:“非人”。人皆有侣,“非人”非六道中之非人,即今“不是人”之泛称也。非人、非物、非心、非佛……若此,则不与万法为侣矣。虽不与万法为侣,然万法何罪之有。佛尚有眷属,若拒物太盛,反成枯寂,此婆子之所以“烧庵”也。

  (375)

  问:“请师宗乘中道一句子。”师云:“今日无钱与长官。”

  德山曾云:“我宗无语言,实无一法与人。”是知宗乘中无言句也,故棒喝生焉。临济大悟时云:“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雪峰自述云:“我当时空手去,空手归。”皆的旨也。故既是宗乘,哪有“一句子”可道;若可道,即非宗乘。赵州哪会含糊,云:“今日无钱与长官。”端的是滴水不漏令那“长官”出气不得。

  (376)

  问:“学人不别问,请师不别答。”师云:“奇怪。”

  宗门问答,无奇不有,机锋使然也。马祖石头之后,机锋大兴,盖丛林中人,皆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理。若以名相义理往来,即被视作“鬼窟中作活计”,故尽皆避之,而以奇言险语,粗言秽语,乃至行棒行喝,擎拳竖拂等以推波助澜。“学人不别问,请师不别答”,罗网如天大,却来罩赵州也。赵州岂入他罗网,一句“奇怪”,是有旨,是无旨?是肯他,是不肯他?真是:千古兴亡事,皆付笑谈中。

  (377)

  问:“三乘教外,如何接人?”师云:“有此世界来,日月不曾换。”

  禅宗虽称教外别传,究其实,亦未尝离教半步也。所谓“别传”者,独倡顿法而已。而顿、渐、秘密亦为释迦一代时教所阐。故教外别传,实可称为教内嫡传。以禅宗祖法之严密,从西天二十八祖,到东土六祖,一花五叶,代代传承皆有凭据。观教下诸宗,则难如此细密矣。赵州云:“有此世界来,日月不曾换”,是实语也。赵州间有喝佛骂祖之举,亦是接人之方便,法势使之然也。

  (378)

  问:“三处不通,如何离识?”师云:“识是分外。”

  “三处”者,身口意也。“三处不通”者,死人也,枯木死灰也。若“三处不通”,识在何处?“离识”之问,即是“三处”通达处。若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亦可于当下有“三处不通”之感。于此之时,分别“识”确为“分外”。

  (379)

  问:“众机来凑,未审其中事如何?”师云:“我眼本正,不说其中事。”

  《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说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众机来凑”者,众因缘起,法生矣,“其中事”即在此矣。赵州以本分接人,不欲以义理答之,故云:“我眼本正,不说其中事。”牢据本分,任它万相飘移,万机咸起。此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也。若非赵州,不留意即落其彀中矣。

  (380)

  问:“净地不止是什么人?”师云:“你未是其中人在。”云:“如何是其中人?”师云:“止也。”

  比丘住而无罪之地曰净地,此引伸为心地清净无垢。“不止”者,动也。“净地不止”,引伸为寂照不二也。此佛菩萨之境界,非达道人无以至之,故赵州云:“你未是其中人在。”法贵当机,若不当机,死法也。赵州若是与他论说“净地不止”之人,无异于说教。故循名责实,让那僧自去领会差距。那僧云:“如何是其中人?”已显露出其心甚闹,离“净地”尚远,更无从谈“静地不止”。故赵州云:“止也”——先静止其心,方有资格谈“其中人”。自心尚闹,则与说无益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