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奘法师:从智慧之源看智慧地球


   日期:2022/4/5 17: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智慧之源看智慧地球

——2009年12月18日明奘法师某行业2009年度峰会演讲

奘师:

在我们想来,土地、农业似乎是应该在山山水水中间,才是农业,才是土地,在我们传统的观念认知里面,佛教应该之深山里面、老林里面、野外、荒郊、不识人间烟火的才是佛教。在我们很多认知里面,我们对于土、对于土地、对于土地上生长的万物,这些似乎都是过于农耕,过于传统和原始。

佛教有两个最核心的理念叫做“庄严国土”,它讲的是国家的土,也就是国家的土地上要把它庄严起来,那庄严起来呢,种植、农业仅仅是让庄严这个国土的所有的人,能够有温饱,没有饥饿的后顾之忧,解决了温饱、解决了生存之后,再来庄严。那庄严之后干嘛呢?佛教另外有个叫做“利乐有情”,利是从物质上给他以满足和丰富,乐是在心灵上、精神上给他满足和丰富。那利乐有情的极致,在佛教里面叫做“极乐净土”。所以我们一般的传统认知就以为佛教跟农业、土地没有关系,恰恰相反。

佛教又主张的,构成我们人身的,构成这个世界的,构成这个星球的这四大基本要素,第一个要素就叫做地大,第二叫火大,第三叫水大,第四叫风大,地水火风四大。所以四大元素构成了,大的是这个星球,小的是我们的肉身,再小就是我们的细胞。这一切无非是由这四种构成,而第一个构成是地。所谓地并不是指我们中华民族所认知的这种黄土的、泥土的意思,反而是指坚硬的、黏合在一起的就叫做地大。所以我们如果来看,坚硬的黏合在一起的地大,我们来看,实际上这个地球也好,就拿我们的身体来说,坚硬的,整个所有的肢节、经络,骨骼、头发、指甲全都是地大够成的。

因此,安排这样一个讲座,从我从古老的佛法智慧中看今天如何来善待我们的星球,善待这个星球上能够滋养我们的这些事业。那农业,可以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能跟其他的民族更久远一点,因为中国是农业立国。尽管后来因为数次的游牧民族的从北往南,民族的融合,民族的冲突,以及不同的游牧文化和田园的耕种文化的之间的这种斗争,导致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全方位的、多角度的这样一个,但是中华民族仍然是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的仍然是农业为主。因此在佛法看来来,在一个农业时代,在一个以农为本的民族里边,在这里面滋长的一切东西都不能够脱离这个根本,因此佛教从公元前2年传到中国,公元67年开始在中国得到了正式的官方认可和登记。佛教传到中国来是高往低走的,不是老百姓自上而下的接受,而是从皇权,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派了十八个使臣到西域,没有走到印度,相当于今天的新疆的库尔勒、库车、龟兹这一带,然后再往西一点点,迎接了两位法师、和尚来到中国,所以它是从高往低,皇帝派大臣、使者去,皇帝喜欢,主张翻译经典。印度的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它的两河流域也有农业,但是它的农业不为主,它还有很多其他的,因为它的物产啊,天气热,喜马拉雅山截住了,海洋气侯的问题,所以它的雨量充沛,因此像香蕉呀、芒果呀,一年它可以自然的,不需要人工去培育什么良种,它一年可以两熟乃至三熟。人饿了呢,农耕不足,可以这样来弥补,土地上种植的自然野生的果子都可以解决人的饥饿的问题。所以导致了他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跟我们不一样的,中华民族所有的需求是关乎温饱、耕种,要解决最基本的。所以管仲老先生提出的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只有个人的家里的库,仓库,国家的大粮仓,这都满了,国福民强。仓廪实,充满的意思,才知道礼节,才能够再去学这些东西。所以这两个民族在精神层面的,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你看《盐铁论》啊,当时的那些七妙术,都是讲这些问题。

重农抑商,重农轻商,重农,轻视别的一切,所以在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上九流是有农的。相反“工商店脚牙,无罪也该杀。”这是我们传统的这些观念。那佛法的走入中华文化,影响着中华这个……从公元67年到大概公元的750年、760年这差不多六七百年、七八百年的时间,佛教、佛教文化、佛教徒的生活方式,逐渐的逐渐的跟中华文化、跟中国的佛教徒、跟中国的饮食习惯融合成一起,开出一朵花叫做禅宗,禅 。

在禅没有正式成为一个主流的佛教文化的时候,佛教在中国有八个宗派。像讲究逻辑的叫三论宗。它讲逻辑,很高明的。恩格斯就说,要讲逻辑佛教徒和古希腊人满厉害。三论宗,我们认为的左边、右边、中间,这是从这边看,从这边看,那现在我把三个融成一体了,你告诉我,实际上它也可以是左边,它是右边。所以它讲的这个逻辑,一般的普通人是无法接纳的。像天台宗和华严宗讲究庞杂的一个天文体系,立体的空间想象体系,也是一般人无法接受的。像律宗,清规戒律的生活,完全按照戒律生活,那有很多情况下是做不到的,比如像最近的流感、甲流,像非典型肺炎爆发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你按戒律生活是做不到的。都要隔离了,你还什么要集体生活的,不可能的,做不到的。

禅宗厉害,它结合了印度文化,结合了中华文化,首先就是从农上解决的。怎么解决的呢?“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所以《朱德的扁担》这篇小说写的,写的朱德当年在井冈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但实际上这个出处来自唐代的著名的禅师百丈怀海禅师,他奠定了这样一个中国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因为印度的僧侣是绝对不可以动手去种地,因为种地会直接杀生。你用铁锹挖地,会把蚯蚓杀死。然后你洒农药会把虫子杀死。你把虫子药死了,麻雀吃了虫子,麻雀也会死。所以这一连串的因果报应,在印度佛教的传统的戒律生活里面,在家信徒、有头发的都可以去种地,但是出家的僧侣绝对不可以做这些事情的,因为它直接杀生害命。但是来到中国,依据中国的农业文化传统,依据中国农耕的这种文明,所以佛教做了一次彻底的改革,就是印度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个“作”叫做“农禅并重”,农业和禅的结合。所以到今天,1982年国务院重新颁布的19号令,重新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直接的一个兑现点就是汉传佛教,专门指的我们中华大地上的佛教传承特色,三大优良传统,第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农禅并重”。

那今天的寺庙已经越来越没有山林了,没有地产了,最关键是没有土地了。所以在一个没有农业、没有土地的这样一个商业时代、信息时代、工商时代,让这些出家的僧侣靠什么为生呢?据说明年少林寺就会上市,比你们都厉害吧?你们有没有做农药、做种子、做种植技术上市的?有没有,有吗?你看,佛教走在前列了,当然有点过于前列了,所以发言论,遭到很多的骂名。但是这个骂名,我相信,大家随着时代的推移,随着大家资讯的发达,随着大家的眼界、胸怀、实践的高远,放长线看,更宽、更广、跟多角度来看,在农业时代“农禅并重”这是优良的传统。让僧人彻底的劳作,违背了释迦牟尼的戒律,那都能够被接纳,成了一个优良传统。那今天寺庙、僧侣没有钱,不能炒股,不能去做这些事,那么他还要自养,自己养活自己,到底怎么办?直接去批发,不可以,直接去经商,不可以,到底要干嘛?所以在今天也是最大的问题。除非国家拨钱,但是坦白的说,我们国家拨来修建寺庙的钱,只有那几个重点维护我们形象的,像拉萨的大昭寺,这是为了我们的民族政策,为了统战政策,为了我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宗教信仰自由形象,拨钱。我们来看北京真正的僧人生活的寺庙,却是没有这样。

这是一个问题,今天也提供给大家,因为大家肯定接下来要面临这些现实。所以佛教不是说脱离时代,不是说脱离开这个空间之外,另外建立一个修行体系,另外建立一个实践的标准。佛教所建立的一切,离不开最根本的就是“地”,土地的地,所以它的智慧、它的智慧的源泉,这个智慧的源泉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还归结于身、心、境三者的关系。身,是我们的个体,生命的载体。心,是精神。那一个光有肉体,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行尸走肉,这样的人,有一身蛮力,没有人瞧得起。我们不记得历史上有几个大力士,但是我们记得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家、学问家、哲学家、诗人。一个人所以能够,按照我们中华民族这种儒家的传统,立功、立德、立言、立行。立功、立德,功,要兼济天下的那种东西;立德,是自己的个人修为;立言,是撰述、立说;立行,是自己的行为规范。没有说练力的,练蛮力的都没有。所以心、身二者的关系,以心为本,以身为用。身心所安居、所行、所建立的一切的东西,就叫做“境”,而这个境,又是是环境的境,还是土。身、心、境,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我们为了什么做这些事情,我们的目的,最终的一个目的,从个体上提升自我的智慧完成,让自己的心智愈加成熟,让自己的自我的身心关系更加圆满、融合。那外在的,自他的关系。我,个体和其他人,人类的个体和其他动物,所有的人类和动物跟其他的植物、矿物、星球的关系。

佛法的智慧是从身、心、境三个方面无限的推展。因为构成我们肉体的这个坚硬的骨骼、肌肉、毛发、指爪,这个地大,和构成桌子、椅子、茶具,构成房间的一切的这个泥土的坚硬,是“一”,不是“二”,是一个东西。在这个同一中我们又强要分开出一些“二”,分别,就一定出问题。尽管我们在特殊的年代宣传要“二元对立”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但是我们过于“一分为二”,就忘了应该“二而为一”,我们应该有些场合“一分为二”,但是我们更应该要“二而为一”。和,才是我们真正的。人,身心和,自我安;自他和,则社会安;人类与动物和,则不会有过多的屠杀和屠戮;人类生命与自然和,整个人类、整个这个星球是美好的。

所以古老的佛法带给我们全新的,今天的农耕、农业全新的注入一种,也不是注入吧,我们应该重新来理清一下。不是说我们来农业、做这些,就跟这些没有关系,恰恰相反。佛法在过去三千年,现在的几百年,未来的三千年,应该说它永远有力量、有生机、有能量,给每一个时代的人注入生命的活力、智慧的活力。因为佛陀这个人的原因,导致了他教法能够与时俱进,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还如此。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释迦牟尼佛,用我们汉语的话说,就是释迦族出了一个圣人,这个圣人呢,不好用别的来称,因为中国人用了圣人了,印度叫觉者,觉者就叫做佛。所以释迦族出了一个觉者,所以全称叫释迦牟尼佛。因此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经典上记载的,释迦牟尼佛的成佛、觉悟,直接的跟他7岁的时候,他的爸爸净饭王。因为迦毘罗卫国在今天的印度的北部和尼泊尔南部的地方接壤这个地方,大概不到四十公里,就归印度管了,当年都是全印度的一部分。到了该耕种的时候,农耕,他才7岁,但是因为他爸爸是净饭大王,为了预兆这一年收成好,所以做大王的也得亲自去,“开犁节”那一天,小太子跟着大家一起来。大人在那里开犁,举行仪式。就像我们中国北京的皇帝,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在地坛祭地,一样的。皇帝不去,至少是皇太子才能去,皇太子不能来,一定皇子,不是随便谁能来的。小太子也在旁边看着,最后发现,看这个耕地有点问题,自己开始沉思,坐那儿打坐。所以释迦牟尼佛,因为他的一切都来自这个地球上,来自于现实的人生,看到了人生的种种问题,所以他发现的这些方法都跟我们任何人息息相关。不管你了解不了解,不管你信不信,不管你接受不接受,释迦牟尼佛告诉你这几个智慧,你必须得摆在生命中,才能明白。

要怎样摆在生命中呢?大家想想看。一,活得要开心。这就是佛法,觉者。那么不开心的理由是什么?不开心的理由就是分离,分别。分别怎么来?妄想。妄想怎么来的?我。我有想法,每个人都放下我自己的妄想、分别,然后就开心。所以活下来的目的,建设一切的东西全都是为了什么?开心。假如你不开心,你做什么都没意义。因此佛法,释迦牟尼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在过去、今天、未来都能够被任何人所接纳、所奉行的路,这条路就是自我的醒觉、开心之路。

不管你信仰什么,不管你从事什么,不管你是男、不管你是女,你总要从生命的诸多的困惑和疑惑中觉醒过来。然后因为你觉醒过来了,所以你开心了。个体开心了,发现还有身边很多的人,亲朋好友、父母兄弟、同事姊妹,所有这些人都不开心,那我的责任是跟他们分享我的开心。因此,智慧,向内完善自己,慈悲,就是利他。你的一切实际上跟这个“土”都有关系。

我不知道我这样讲各位是否能接受,留一点点时间给大家问问题,随便问好吧,举手就问,大点声音我能听到。



听众:奘师您好,佛法是讲究“不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的小事,比如家庭的小事、是非,比较容易操作。但是比如说一些事业上,如何把握锲而不舍和随缘、坚持和放弃的关系。比如在佛学里面像玄奘西天取经,还有鉴真东渡,都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因为他们是佛法被赞扬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不是这种宗教目的,而是人一般的事业,这种锲而不舍和随缘怎么去把握?请法师开示。

奘师:这个问题也是现在很多社会人士以及广大的佛教徒都没有搞明白的一个问题。佛教,我打个比方,“庄严国土”的意思,是要这个地球还是不要这个地球?很多人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那佛教要解决的是,每个人都是一棵树,这棵树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叫“人身难得”。对谁都是绝对、彻底的平等的,人身难得,独一无二。那么这个人身,长,就是一棵树。树,成长绝对没有问题。所以这个需要积极的、进取的让这棵树自由、健康的、快乐的、智慧的、慈悲的成长。但是这棵树长得时候受到了不应有的挤压,然后自身长出了一些刺,给其他人带来了伤害,这才是问题。所以在执着与随缘之间,在进取与放下之间,它是有一个动态的平衡。也就是在心上无事,事上有事,以出世之心行入世的事。出世的心,入世的事,也就是在出入之间要做一个动态的平衡。这个放下而不是放弃,进取而不执着,就对了。但这个临界点不好找,说起来一分钟都不用就过去了,做起来30年还做不到。一进取了就执着,一根筋;一放下就消极无为,就是两端。他就不明白,积极进取和努力放下之间,它是有一个平衡的点。所以在佛法这个智慧层面上,确确实实是真功夫的。我们很多人是说,我也放下了,结果一放下就是事也放下了,心也放下了,就不对了。真正是心上放下,事上努力,叫事上有事,心上无事,这样来做才可以。



听众:听了你这个演讲以后,我感觉你说的这个思想可能跟佛教的最早起源的思想可能不一样。因为不管是印度当时释迦牟尼的思想,还是玄奘从那边取过来的一些思想,其实都不一样的。你这个讲的跟多的是儒道释三家已经很融合的一种思想,我们具有自己中国特色的一种思想。这跟佛教的本源已经是不同了,然后现在还是叫“佛教”,大家还是称呼还称之“佛”,是不是可以有一点点不叫了?谢谢。

奘师:与时俱进嘛。如果今天用释迦牟尼的语言,用当时的梵文、巴利文来讲,大家都晕菜了。与时俱进,时代在进步,所以传播佛法的方式也在进步。比如网络、信息,你们感兴趣上我的博客,上我的网站,善地禅修,你在百度、Google一搜索,我这两个字(明奘),马上就出来了。因为与时俱进,因为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蓝田人、元谋人、山顶洞人那个时代了。所以现在这一切东西既然已经是有的,所以佛法的态度,“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凡所有相,今天所有这些的东西,你都得用,但是你不能执,要用而不执,执而不用就错了。我们看《林家铺子》那个老太爷,一进上海,看到女孩子穿着旗袍露着大腿,哇!罪过罪过!把眼睛一遮,坐在车里就干嘛?念《太上感应篇》。你想这些老古董能够让中华民族摆脱危亡的状态吗?不可能。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1910年到1949年之间,多少文人志士都在做这个事情啊,乃至从1840年开始,都这样子,没有办法。所以佛法它讲缘起,叫身、心、境,这个“境”就代表了外界的一切,身、心、境三个永远在互动。所以说释迦牟尼佛如果在今天,真的,不是2500年前成佛,而是在今天成佛,那一定是一个电脑高手、网络高手、炒股高手。因为只有本土化,才能够化本土。你承认我这个观点吗?



听众:您好,大师!其实您的思想我觉得是很好的,但这个思想已经是跟佛教偏离了,至少跟印度的佛教已经偏离了。您的思想我建议可以看一下我们明朝大概600年前,有一位大师叫王阳明,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他的“致良知”的思想,其实我觉得跟您的思想非常一样。您已经其实我觉得更多的可以称之为心学,或者是阳明学。谢谢!

奘师:所以禅宗,如果你有兴趣,各位有兴趣可以把我刚才说的八个宗派,天台,华严,唯识、三论,这四个比较围绕高科技的头脑,想象力、逻辑力、记忆力、解析力这四个能力,还得要文采,五个能力综合了,学这四个宗派才容易。然后像净土宗,念阿弥陀佛;密宗念咒语,嗡嘛呢叭咪吽。律宗,严守戒律。这三个还是看得见、摸得着,对吧?禅宗,以前这七个宗派都可以把释迦牟尼供起来,不能不供起来。但到了禅宗,中国的禅宗,以六祖,公元638年出生713年去世,24岁得法,然后39岁出来弘法。他的肉身现在在广东韶关南华寺,大家有机会去看一看。从禅宗讲,可以把释迦牟尼……所以禅宗这一派叫做什么?“喝佛骂祖”。所以丹霞禅师,有一天,冬天在河南,到了一个庙里,冷,把一个木佛就给劈了、烧了,这个老方丈说:这个和尚撒野,怎么敢在这里(烧佛像)?他说:我在烧舍利呀。木佛有舍利。那老方丈说:你胡说八道,一个木佛怎么能有舍利呢?嗨,既然木佛没有舍利,再拿一个给我烧。所以唐代著名的赵州禅师说: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真佛内里坐。泥佛,搁在水里,再坚固的,3000年的泥搁在水里,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金佛,再什么,搁在炉里化,大炼钢铁给你化掉。木佛不渡火,把木佛搁在灶里点着了,都过去去,自身难保。只有真佛内里坐。所以“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其他的七个宗派是有本土化的特色,毕竟是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一种交互,互相的影响,但是禅宗是彻头彻尾的一个本土化的东西。它已经结合了儒家、道家的,乃至名家的。你比如说古龙的小说:打即不打,送即不送,这就是当年公孙龙啊,战国的时候整个一百七十几家的诸子百家的名家的、逻辑家的,送即不送,不送即送,打即不打,痛即不痛,他讲“不二”。

感谢给我的时间,谢谢各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明奘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明奘法师)  

 明奘法师:禅修开示 

 明奘法师:禅宗思想和人生智慧 

 明奘法师:石佛寺第一届动中禅 

 明奘法师:石佛寺第一届动中禅开营 

 明奘法师:北大讲座:云在青天水在瓶——禅的生命意境 

 明奘法师:物本人本心本——奘师在“少林问禅”高峰禅会演讲 

 明奘法师:最优秀的人才来做和尚 

 明奘法师:禅茶一味——复星集团CEO沙龙无我禅茶会的开示 

 明奘法师:圣泉之旅·朝阳之道第二届秋令禅修营精彩开示 

 明奘法师:与新浪网友的问答 

 明奘法师:也许会引发争议的答问 

 明奘法师:企业家的心灵环保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