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卷下(441-460)


   日期:2022/4/5 17: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441)

  师示众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还有答话分也无?”后有僧举似洛甫,洛甫扣齿;又举似云居,云居云:“何必。”僧举似师,师云:“南方大有人丧生失命。”僧云:“请和尚举。”师才举,僧便指傍僧云:“这个师僧吃却饭了,作什么语话?”师休去。

  洛甫元安禅师(834——898),先为临济侍者,后入夹山善会禅师(805——881)门下,住湖南澧州洛甫山。云居道膺禅师(?——902),先参翠微无学禅师,后入洞山良价禅师(807——869)门下,住江西云居山。这僧从河北,到湖南,转江西,再回河北,当行脚万里,历时数年,方可了此公案。于此可见古时参学之艰。

  赵州语录中,《信心铭》语凡十九处见,足见其为赵州和尚所重。以后除元代中峰明本禅师对《信心铭》有全面持持外,历代禅师运用《信心铭》,无过赵州者。“才有是非,纷然失心”,此语如日月之照,所鉴无所逃矣;亦如九转之丹,服之可引身而飞也。若如此,师家对面,还有答话分也无?若有言,言必及义,义则有取有舍,有是非。若无言,又非聋非哑,莫非佛法不灵?

  后有僧举似洛甫,洛甫扣齿——一番哆嗦,又举似云居,云居云:“何必。”——无可无不可。这僧回,举似赵州,赵州云:“南方大有人丧生失命。”后来雪峰示众云:“南山有一条鳖鼻蛇,汝等诸人,切须好看。”长庆出云:“今日堂中,大有人丧身失命。”云门以拄杖撺向雪峰前,作怕势,开口吐舌。何为“丧身失命”,洛甫、云居么?南方诸山长老么?那僧虽在其中,却知回避锋头,“请和尚举。”戏须看毕,方知结局。赵州“才举”(《五灯会元》于下有“前语”二字),是再云:“南方大有人丧生失命。”那僧不欲再作观众,亦操刀上场,指傍僧云:“这个师僧吃却饭了,作什么语话?”如此一来,将前面公案全都掀翻。真是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赵州亦奈何他不得,故“休去”。赵州、洛甫、云居和那僧,演的什么戏?

  (442)

  师因看《金刚经》次,僧便问:“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菩提,皆从此经出。如何是此经?”师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僧云:“不是。”师云:“我自理经也不得?”

  《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唐宋宗师,多用此语示人。如僧问首山:“如何是此经?”首山云:“低声。”云:“如何是受持?”首山云:“莫染污。”

  “……皆从此经出”者,佛以之赞《金刚经》也。然《金刚经》又从何而出?善知识自知其中落处。如僧问投子:“大藏中还有奇特事也无?”投子曰:“演出大藏教。”演出者,佛心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分别,众生心即是佛心。赵州老汉面对那僧之问,却不欲如此这般答他,而自有手段,先诵经名,续诵经文。那僧持己见处而来,见赵州绕道别走,故云:“不是”,失却眼珠也。赵州也不棒他,但云:“我自理经也不得?”鼓山云:“句不当机,言非展事。承言者丧,滞句者迷。”赵州老汉浑身俱是活法,鉴照之下,那僧是既滞且迷也。于此,投子义青禅师有颂云:

  水出昆仑山起云,
  钓人樵客问来因。
  只知洪浪岩峦阔,
  不肯抛丝弄斧斤。
  冶父川禅师亦有颂云:
  佛祖垂慈实有权,
  言言不离此经宣。
  此经出处还相委,
  便向云中驾铁船。

  (443)

  因僧辞去,师云:“阇梨出外,忽有人问还见赵州么,你作么生祗对?”云:“只可道:见。”师云:“老僧是一头驴,你作么生见?”僧无语。

  唐五代时,东西南北间,丛林往来者甚多。相互传语,斟验则为日常语话。如:“甚处来?”云:“X山来。”云:“X山有何言句示人?”……如此句法,灯录中俯仰可拾。本山住持对外出行脚参学之僧,于此甚为留意,否则折了名头,就贻笑大方了。赵州妙语遍天下,亦为行脚僧流出。虽然如是,于本寺之僧,未具眼者,也得耳提面命一番。那僧并非外行,于赵州提询之下,云:“只可道,见!”于二流宗师,此亦可过关。但遇超一流者,则当败下阵来。果然,赵州云:“老僧是一头驴,你作么生见?”若他人如此问赵州,必云:“但与本分草料”,或弄一把草来。那僧心里明白,却不能转得此语,只得“无语”。那时宗师话头刁怪之极,道眼明白,若践履不够,机变不达,亦不足当“禅师”名头。

  (444)

  师问新到:“从什么处来?”云:“南方来。”师云:“还知有赵州关么?”云:“须知有不涉关者。”师叱云:“者私盐汉。”又云:“兄弟,赵州关也难过。”云:“如何是赵州关?”师云:“石桥是。”

  赵州观音院如今的住持净慧法师,于2001年禅修夏令营时问参学者:“知赵州关在何处?”远在江西的禅宗著名丛林云居山三门外,居然竖立着恢宏的赵州关。净慧法师笑云:“柏林寺(观音院的今名)的三门,居然远在江西。”

  “南方”者,江南也,赵州老汉出处南泉也在江南。赵州住观音院时,德山、临济、洞山等尊宿已寂,不久仰山也寂。然仍有香严、雪峰、曹山、云居、石霜、投子等不少尊宿住世,且都住于“南方”。赵州老汉百二十寂后,他们大多仍健在于世,推动着禅宗的发展和繁荣。

  南方诸师,尊赵州为“古佛”,是赵州见地、历练和年尊所致。“赵州关”于赵州语录中仅此一见,可见赵州老汉未必是“卖关子”。然出于对南方丛林的关怀,聊设此“关”以检验学者,亦非一时兴致使然。

  那僧从南方来,想必也是饱参,对赵州之盘查,亦能应对,云:“须知有不涉关者。”见地明白,胆气也足,未给“南方”丢脸。赵州闻后仍嫌他语句欠佳,虽叱云:“者私盐汉”——不论怎么,总之是过关了也。赵州续云:“兄弟,赵州关也难过。”欲扬威而不逊于南方也。那僧问:“如何是赵州关?”也欲识赵州古佛金身所在。赵州云:“石桥是。”赵州石桥,天下第一,无与伦比。隋唐之时,虽于洛阳黄河上建有河阳桥,于蒲州黄河建有蒲津桥,在长安更有著名的壩桥、中、东、西三渭桥。然沧桑几度,何处寻其遗迹?唯赵州石桥,千秋巍然,至今尚存。赵州老汉以石桥为“关”,亦为自己立碑,真乃自知者也。赵州禅法,滋养五宗,泽润千代,功其伟欤!

  (445)

  有僧从雪峰来,师云:“上座莫住此间,老僧这里只是避难所在,佛法尽在南方。”云:“佛法岂有南北?”师云:“直饶你从云居、雪峰来,也只是个担板汉。”云:“未审那边事如何?”师云:“你因什么夜来尿床?”云:“达后如何?”师云:“又是屙屎。”

  雪峰义存禅师(822—908)三上投子,九上洞山,最后归心于德山,亦是广参博问,厚积而发之禅林英豪也。住福州雪峰山,常住僧千五百人,长受闽王供养,门下更有玄沙、云门、长庆、鼓山等尊宿数十人,下开云门、法眼二宗。故其规模气势,更在沩仰、曹洞、临济之上。小小赵州观音院,此时尚衣食难继,门下寥落,焉能与雪峰媲美。
  天时、地利、人和赵州均远逊雪峰,然有一筹胜雪峰者,乃赵州老汉之骨气,是困而益见其坚也。赵州此时虽不被识于赵王,但天下丛林,谁不知有赵州?故千里趋附者不少,且是道中之人。若非道中人,谁欲舍江南温软之地,犯兵锋之险而来品尝赵州的苦寒。

  虽然如是,赵州对“南方”来者,亦不假颜色,对那僧云:“上座莫住此间,老僧这里只是避难所在,佛法尽在南方。”“佛法尽在南方”,为唐末丛林的真实写照。但赵州这里,却也是“一登龙门,便身价百倍”的所在。赵州如此申斥,对沽名钓誉者自是一大钳锤。那僧于宗门语话早是行家,故抗声云:“佛法岂有南北。”欲効六祖,似则似,是即不是。赵州又斥云:“饶你从云居、雪峰来,也只是个担板汉。”云居道膺禅师,出自洞山门下,与曹山同为曹洞宗第二代领袖,与赵州亦有过往。虽有因缘,但对来者却无“人情”可言—佛法是不卖人情的。

  那僧亦不相让,反拶赵州云:“未审那边事如何?”是指本来面目,或指“南方”诸师?此问亦绵里藏针。赵州哪管许多,讥云:“你为什么夜来尿床?”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尿床”者,婴幼儿也,尚不知人事也,赵州以此讥喻他践履尚浅。那僧此时方谦心下来,问:“达后如何?”——成人后见地稳当时又当如何?赵州云:“又是屙屎。”此事要见便见,若不见,哪有“后”话可言,宗门常用“驴年亦不见”讥不能当下达者。离开当下,过去未来又在何处?于法何所助益?赵州这里,真是宝刀不老。

  (446)

  示众云:“我此间有出窟狮子,亦有在窟狮子,只是难得狮子儿。”时有僧弹指对之。师云:“是什么?”云:“狮子儿。”师云:“我唤作狮子,早是罪过,你更行趯踏。”

  有讲僧参马祖,问:“未审禅宗传持何法?”马祖却问曰:“座主传持何法?”座主曰:“忝讲得经论二十余本。”马祖曰:“莫是师子儿否?”座主曰:“不敢。”马祖作嘘嘘声。座主曰:“此亦是法。”马祖曰:“是什么法?”座主曰:“师子出窟法。”马祖默然,座主曰:“此亦是法。”马祖曰:“是什么法?”座主曰:“师子在窟法。”马祖曰:“不出不入是什么法?”座主无对,遂辞出门。马祖召曰:“座主!”座主问首,马祖曰:“是什么?”座主亦无对,马祖曰:“这个钝根阿师。”

  见马祖的这位座主,亦甚聪明灵利,只惜囿于知见,不知禅宗用处,可惜了马祖的此番接引。但“狮子儿”的话头,却传遍了丛林。赵州此时“示众”,亦当是马祖“狮子儿”的回音。

  与赵州对答之僧乃禅僧,非讲僧座主,故以“弹指”应赵州之开示。当时著名诗僧禅月大师贯休曾有诗云:“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贯休为蜀王王建所请,居成都,时大随法真禅师亦居成都,问贯休云:“如何是此心?”贯休无对。贯休虽曾参石霜庆诸来,但其功夫在诗而不在禅,故不能当大随和尚之问。

  这僧“弹指”, 赵州问:“是什么?”云:“狮子儿,”以应赵州“难得狮子儿”之叹。饶是如此,已是落二落三了。宗门转语,要在“转”上,弹指尚可,但又落在“狮子儿”上,是知其“转”动不灵捷也。故赵州斥云:“我唤作狮子,早是罪过,你更行趯踏。”“更行趯踏”者,沿人已行之迹而行也,无过师处,虽“趯踏”何益。

  (447)

  师问新到:“离什么处?”云:“离雪峰。”师云:“雪峰有什么语句示人?”云:“和尚寻常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一只眼,你等诸人向什么处屙?’”师云:“阇梨若回,寄个鍬子去。”

  “北有赵州,南有雪峰”,唐末禅宗以此二尊宿名号最为响亮。赵州住世四十年,雪峰亦住世三十余年。前之德山,开法不到十年,临济洞山,开法亦仅十年左右,余者皆为孙辈,且住世未必长久,除仰山七十余岁圆寂外,临济、洞山、曹山、云居等,皆六十余岁下世。雪峰八十七,投子九十六。住世绵长,教化深远,故为当时所重。

  “新到”僧从雪峰来,赵州亦循常例,问:“雪峰有何言句示人?”那僧亦如实禀报:“和尚寻常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一只眼。’”此雪峰见地透彻之处,十方世界是法身,尽法身为法眼,真行道人,法眼即是十方世界。虽然如此,雪峰于后与学人下一拶云:“你等诸人向什么处屙?”直得教人无开口处。但赵州何许人也,能于人行不得处行,转不得处转:“阇梨若回,寄个鍬子去。”饶是雪峰,面对赵州此语,亦当是哑子吃黄连。赵州语录第九十七条,灯录中载为雪峰事:僧辞,赵州问:“甚处去?”曰:“雪峰去。”师曰:“雪峰忽问和尚有何言句,汝作什么生祗对?”曰:“某甲道不得,请和尚道。”师曰:“冬即言寒,夏即言热。”又曰:“雪峰更问:‘毕竟事作么生?’”僧又曰:“道不得。”师曰:“但道:亲从赵州来,不是传语人。”其僧到雪峰,一依前语祗对。雪峰曰:“也须是赵州始得。”玄沙评唱云:“大小赵州败阙也不知。”云居锡评唱云:“什么处是赵州败阙处,若检得出,是上座眼。”玄沙、云居锡是雪峰弟子及四传弟子,欲为师门张目,此且置之不论。但赵州于雪峰,却是惯拶不已。雪峰对赵州,则是尊而不争,口称“赵州古佛”,以至为之“不答话”。是赵州知己者,唯雪峰一人而已。于此,正觉本逸禅师有颂云:

  南望雪峰由万里,
  北游未踏赵州关。
  赚他一条破鍬子,
  二百余年去不还。
  佛慧法泉禅师亦有颂云:
  石桥一路滑如苔,
  闽岭风高冻不开。
  相见尽言游历去,
  几人曾到雪峰来?
  海仰信禅师亦有颂云:
  沙门只眼不容物,
  万象森严从彼出。
  鍬子何人识赵州?
  放行底事须绵密。

  (448)

  师因舍衣俵大众次,僧便问:“和尚总舍却了,用个什么去?”师召云:“湖州子!”僧应诺。师云:“用个什么?”

  “俵”者分也,按人头分也。赵州苦寒,供养者俱为着老和尚来,常住僧能有几许?故赵州亦常将供己之物事“俵分”与众人,此则为“舍衣”也。既为赵州门下,自非唯知食粥者,故有僧问:“和尚总舍却了,用个什么去?”借题发挥,问得极好,总要老汉现出本相来。要见老汉本相,先须识得自家面目。那僧是湖州人,故赵州唤云:“湖州子!”湖州子“应诺”, 赵州拶云;“用个什么?”

  马祖、石头、百丈、南泉、黄檗都曾用此手段,百试不爽,屡以奇效。此处赵州用之,以那僧之敏,亦当不负赵州之“召”矣。

  (449)

  师示众云:“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僧问:“如何是此性?”师云:“五蕴四大。”云:“此犹是坏,如何是此性?”师云:“四大五蕴。”

  有僧问大随法真禅师云:“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不审这个坏不坏?”大随云:“坏!”问:“随他去否?”大随云:“随他去。”这僧不肯,到投子,举前语。投子遂装香遥礼云:“西川古佛出世。”谓其僧云:“汝速回去忏悔。”僧回,大随已寂。再至投子,投子亦化。此公案出,原以为此性“不坏”者,均转以为此性“坏”矣。赵州此语,原在大随投子之先,然坏与不坏之争,不论义学宗门,早已是浩浩地了。

  “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佛教义理中,此为定则。然赵州非义学,故当有僧问“此性”时,赵州却以“五蕴四大”答之。此悖佛理之言也,是善知识,何得如此授人?那僧不解,又追问云。赵州亦以“四大五蕴”答之,只是于不知不觉中,将四五之序作了颠倒。

  宗门乃参悟修证之地,非义学之讲堂,赵州如此答话,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学佛之人,于义理惯熟,四大五蕴之名相岂能不为熟知。但己身之“四大五蕴”,有几人知其下落,知其来去?唯于分别心中滚荡,谁知其实。赵州两此以“四大五蕴”答“此性”,要即欲让人真知此“四大五蕴”也,离此,又何处觅“此性”,觅真如哉!

  (450)

  定州有一座主到,师问:“习何业?”云:“经律论不听便讲。”师举手示之(疑为云字之误):“还讲得这个么?”座主茫然不知。师云:“只饶你不听便讲得,也只是个讲经论汉。若是佛法,未在!”云:“和尚即今语话,莫便是佛法否?”师云:“直饶你问得答得,总属经论,佛法未在!”主无语。

  唐时禅宗大兴,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宗,与经论传家的教下诸宗,便争论不休,但经论家总落下风。如马祖门下之盐官国师,有讲僧来参,盐官问:“座主蕴何事业?”对曰:“讲《华严经》。”盐官曰:“有几种法界?”曰:“广说则重重无尽,略说有四种。”盐官竖起佛子曰:“这是第几种法界?”座主沉吟。盐官曰:“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

  再如鹅湖大义禅师,亦马祖弟子,唐宪宗尝诏入内,于麟德殿(与诸讲师)论义。有法师问:“如何是四谛?”师曰:“圣上一帝,三帝何在?”又问:“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此土凭何而立禅?”师曰:“法师只知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曰:“如何是禅?”师以手点空。法师无对。帝曰:“法师讲无穷经论,只这一点,尚不奈何。”师却问诸硕德曰:“行住坐卧,毕竟以何为道?”有对:“知者是道。”师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安得知者是乎?”有对:“无分别者是。”师曰:“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安得无分别是乎?”有对:“四禅八定是。”师曰:“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安在四禅八定邪?”众皆杜口。由宪宗主持的御前法会,禅师大胜讲师。此两则公案,亦可尽赵州此处之意矣。

  (451)

  师问一行者:“从什么处来?”云:“北院来。”师云:“那院何似这院?”行者无对。有僧在旁边立,师令代行者语。僧代云:“从那院来。”师笑之。师又令文远代之,文远云:“行者还是不取师语话。”

  唐末丛林,渐起“代语”之风。“代语”者,代人下一转语也。宗师问话,人或不能答,故请人代之,或自代之,而欲使此话头开心扉,达禅意也。观《云门语录》,其中“代语”有三成之多,亦为习禅者之津要矣。

  观音院乃赵州东院,赵州尚有北院。北朝及隋唐,河北寺院林立,虽小州小县亦有寺院多座。赵州问那行者:“那院何似这院?”平常问话,却又透出以本来面目相见的语锋。行者知机,却不能对机,故“无对”。若不知机,此话岂有难答之处?赵州令旁僧代行者语,僧代云:“从那院来。”此语无是无非,漫无所指,将赵州所问的“何似”,置之度外,赵州欣慰,故“笑之”。又令侍者文远代语,文远云:“行者还是不取师话。”——未领取赵州之意。既是他家人,自会他家事。如此下转语、代语,当是观音院里的家常便饭。

  (452)

  师问座主:“所习何业?”云:“讲《维摩经》。”师云:“《维摩经》道步步是道场,座主在什么处?”主无对。师令全益代座主语,全益云:“只者一问,可识道场么?”师云:“你身在道场里,心在什么处?速道取!”云:“和尚不是觅学人心?”师云:“是。”云:“只这一问一答,是什么?”师云:“老僧不在心所里,法过眼耳鼻舌身意而知解。”云:“既不在心所里,和尚为什么觅?”师云:“为你道不得。”云:“法过眼耳鼻舌身意而不解,作么生道不得?”师云:“吃我涕唾。”

  《维摩经》是中国佛教信奉的一部重要经典,自鸠摩罗什翻译以来,对中国各界影响极大,并影响着禅宗的发展。但宗门中人与经论师对经典的领会并不一样,宗师们会其神韵,经师们会其义理,更次者仅会其文句。赵州这里用《维摩经》中一句话,就使那座主无言以对。“步步是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有云: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众生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断爱憎故;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卅七道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谛是道场,不誑世间故;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无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这里,《维摩经》共从三十三处说“道场”,乃至“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该座主精于是经,自知“道场”所指泛于一切。当赵州问他“在什么处”时,以至惶然不知所答。其后赵州又与其弟子全益反复问答,却似排演了一场《维摩经》与人观看。

  全益代语云:“只者一问,可识道场么?”即“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举足下足,当知从道场来”,故一问一答又何得不是道场。赵州拶云:“你身在道场里,心在什么处?速道取。”此问如抽筋剥皮,直指修行要害,发人深省。全益却知转身处,反欲穿赵州鼻孔,云:“和尚不是觅学人心?”赵州云:“是。”全益云:“只者一问一答,是什么?”赵州惯于千变万化于无形,云:“老僧不在心所里,法过眼耳鼻舌身意而知解。”心所者,心所有法也,包括了心法的一切对象和内容。既是如此,赵州在何处?何处见赵州?“过眼耳鼻舌身意”的又是什么法?全益却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故云:“既不在心所里,和尚为什么觅?”赵州反扭住话头云:“为你道不得。”全益亦有脱身之术,云:“法过眼耳鼻舌身意而不解。”“不解”,阿弥陀佛,赵州亦无可奈何矣!奈赵州偏会无处生非,云:“吃我涕唾。”全益借力打力,是“吃涕唾”否?于此问答,可见赵州门风之一二矣。

  (453)

  师问僧:“你曾看《法华经》么?”云:“曾看。”师云:“经中道:‘衲衣在空闲,假名阿练若,誑惑世间人。’你作么生会?”僧拟礼拜,师云:“你披衲衣来否?”云:“披来。”师云:“莫惑我。”云:“如何得不惑去?”师云:“自作活计,莫取老僧。”

  “阿练若”者,即阿兰若,寂静之处即寺庙枷兰也。《法华经·劝持品》云:“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或有阿练若,衲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贪著利养故,与白衣说法。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是人怀恶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练若,好出我等过……”《法华经》于此品中,举种种非法之例,告戒和“劝持”比丘,应行正法、正道。赵州老汉举以问僧,亦是循名责实,告戒比丘当如法修行。后那僧问:“如何得不惑去?”赵州云:“自取活计,莫取老僧语。”于此经开示之际,仍不离禅宗本分。于此可知,赵州老汉行于宗门,于经教亦甚为练达精悉,《金刚》、《法华》、《华严》、《涅槃》、《维摩》、《百法》等无不贯通,皆能信手拈来作为宗门提持。此亦“会得祖意,便会教意”欤?

  (454)

  师问座主:“所习何经?”云:“讲《维摩经》。”师云:“哪个是维摩祖父?”云:“某甲是。”师云:“为什么却为儿孙传语?”主无对。

  真是幽默之极。此座主非全为义学,亦知一二宗门之作略。赵州惯于节外生枝,以验人学处,“哪个是维摩祖父?”亦鸡生蛋,蛋生鸡之类也。座主知赵州问处,故云:“某甲是。”此已非一般座主所能言也。岂知赵州老汉往往能攻其不备,击其不意,“为什么却为儿孙传语?”座主不是纯宗门之人,于此问下,只好张口结舌,对应不出了。

  (455)

  师一日上堂,僧才出礼拜,师乃合掌珍重。又一日,僧礼拜,师云:“好好问。”云:“如何是禅?”师云:“今日天阴,不答话。”

  《维摩经》云:“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赵州老汉通身是禅。德山小参示众曰:“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德山便打。僧曰:“某甲话也未问,和尚因什么打某甲。”德山曰:“汝是什么处人?”曰:“新罗人。”德山曰:“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又,德山上堂,曰:“问即有过,不问犹乖。”有僧出礼拜,德山便打。僧曰:“某甲始礼拜,为什么便打?”德山曰:“待汝开口,堪作什么?”此宗师用处,扫荡知见之法门也。德山乃“激箭禅道”,峻烈不辞用棒。赵州非德山,惯用软刀子杀人。要见赵州么?德山棒下是。

  (456)

  问新到:“从何方来?”云:“无方面来。”师乃转背。僧将坐具随师转。师云:“大好无方面。”

  曹魏时,钟会见稽康,稽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当时名士玄辨,非为知道也。佛法流行后,“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金刚经》语)之观念,为广大学者所信受,然多为知其表象而未入实际。禅门宗师体道而行,亦常以此验人。如雪峰辞洞山,洞山问:“子甚处去?”雪峰曰:“归岭中去。”洞山问:“当时从什么路出?”雪峰曰:“从飞猿岭出。”洞山曰:“今回向什么路去?”雪峰曰:“从飞猿岭去。”洞山曰:“有一人不从飞猿岭去,子还识么?”雪峰曰:“不识。”洞山曰:“为什么不识?”雪峰曰:“他无面目。”洞山曰:“子既不识,争知无面目?”雪峰无对。当时雪峰尚未悟入,虽能以情解道来,又怎过洞山之关。

  再如曹山辞洞山,洞山曰:“子向什么处去?”曹山曰:“不变异处去。”洞山曰:“不变异处,岂有去邪?”曹山曰:“去亦不变异。”曹山悟后,所答自与雪峰不同,故能从容过关。

  “新到”之僧,早悉个中之味,故云:“无方面”答赵州之问。赵州煞会作怪,因之“转面”以验之。那僧“随师转”,知不守不著也。故赵州赞云:“大好无方面。”

  (457)

  问新到:“什么处来?”云:“南方来。”师云:“三千里外逢人莫戏。”云:“不曾。”师云:“摘杨花,摘杨花。”

  “摘杨花”话,于灯录中载为:僧辞,师曰:“甚处去?”曰:“诸方学佛法去。”师举起拂子曰:“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曰:“与么则不去也。”师曰:“摘杨花,摘杨花。”

  且不论语录与灯录所载之异同,当年笔者于“摘杨花”话,一直不知所云。去春礼赵州,于保定、石家庄见漫天飞絮,方领赵州老汉话头。非是“空缱绻,说风流”;亦非“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庞居士辞药山,药山命十禅客相送至门首。庞居士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全禅客曰:“落在甚处?”庞遂与一掌。全曰:“也不得草草。”庞曰:“凭什么称禅客?阎罗老子未放你在。”全曰:“居士作么生?”庞又掌曰:“眼见如盲,口说如哑。”这里,杨花与雪花是同是别,是一是二?赵州老汉曰“摘”,意在何处?佛慧法泉禅师有颂云:

  截断三关过者稀,
  临锋谁解振全威?
  杨花摘处何人见,
  风送漫天似雪非。
  普融道平禅师亦有颂云:
  三千里外两重关,
  衲子纷纷过者难。
  回首石桥南北路,
  杨花风散雪漫漫。

  (458)

  丰干到五台山下,见一老人。干云:“莫是文殊也无?”老人云:“不可有二文殊也。”干便礼拜,老人不见。有僧举似师,师云:“丰干只具一只眼。”师乃令:“文远作老人,我作丰干。”师云:“莫是文殊也无?”远云:“岂有二文殊也。”师云:“文殊,文殊。”

  丰干,《宋僧传》作封干,载云:天台国清寺僧也。剪发齐眉,布衣裘,身量七尺。余人或借问,则止对曰:“随时”二字,更无他语。尝乘虎,直入松门,众僧惊懼。口唱道歌,众方崇重。终后于先天中(712年,唐玄宗登基时年号,只一年)。寒山拾得二大士尝为其收养。此丰干见文殊,乃出其本传中。此故事为唐五代丛林所常引用,以勘验见地。

  五台山为文殊道场,文殊乃七佛之师,助释迦佛教化,为佛徒所尊仰。唐代五台山于中国佛教最为胜地,佛子俱以朝五台山为幸事。丰干于五台见老人,指以为文殊。人皆是佛,为文殊亦有何不可。老人云:“不可有二文殊也”,是唯一无二也,即万为一也。赵州令文远代丰干,自为文殊,假戏真作,机关泄尽。其曰:“文殊,文殊”,道者是,闻者是,一切是,端的“不可有二文殊也。”

  (459)

  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

  “吃茶去”公案,与“狗子佛性”、“柏树子话”等,皆为赵州最著名的公案,如春风春雨,不知泽润多少参禅之人。若问赵州佛法么?吃茶去!此为以然哉?止止无须说,我法妙难思。宗门消息,唯从不可思议处中流出,唯当人自知可也。若问其中因由,恰似痴人说梦。此公案历来颂唱极多,先看投子义青禅师所颂:

  见僧被问曾到此,
  有言曾到不曾来。
  留坐吃茶珍重去,
  青烟时换绿纹笞。
  再看佛鉴慧懃所颂:
  个中滋味若为论,
  大展家风说早春。
  三度口行人事了,
  这回莫道不沾唇。
  再看应庵昙华禅师所颂:
  赵州吃茶,我也怕他。
  若非债主,便是冤家。
  倚壁靠壁成群队,
  不知谁解辨龙蛇。

  (460)

  师到云居,云居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师云:“什么处住得?”云居云:“前面有古寺基。”师云:“与么即和尚自住去。”

  云居道膺禅师(?—902),在洞山时,便是“室中领袖”。洞山寂前(洞山于869年寂),先开法三峰,继迁云居。于此当知,洞山于咸通初年(860)方住洞山,云居开法,若以《宋高僧》看,尚在873年之后,方合“出世度人,满足三十年”之赞。但赵州见云居,实应在洞山圆寂之后,不然,赵州到江西,既见道膺,何不见洞山?洞山青年时亦曾参南泉来,定与赵州有谋面。若以870年计,则赵州已九十三岁了,似不妥。赵州见临济,若以临济寂前(临济寂于867年)五年论,赵州亦有八十四岁。赵州见云居,按灯录所云,或应是此之前吧,惜未与洞山见。

  赵州八十犹行脚,故云居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当时曹山(840—901)不过二十来岁,洞山寂时,曹山也不过二十七岁。云居不过约三十岁左右而已,但已是一方住持了。云居之问,是讥赵州老不知归否?赵州反拶云:“什么处住得?”云居云:“前面有古寺基。”赵州云;“与么和尚自住取。”人人都有“古寺基”,人人都自住其中,知么?(灯录作“山前”) 赵州与云居的交往亦多,如后赵州曾赞云:“云居师兄犹在。”可知其谊。于此,掩石善开禅师有颂云:

  展阵开旗各为谋,
  箭锋相敌未轻休。
  等闲露出反身句,
  直得千江逆水流。
  率庵琮禅师亦有颂云:
  突出山前古寺基,
  赵州闻得便攒眉。
  寥寥今古无人共,
  一片断云天外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