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 赵州真际禅师行状


   日期:2022/4/7 17: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赵州真际禅师行状

  “行状者”,古时文体之一,为记述逝者平生行事之文章,类碑、传又不同于碑传也。赵州从谂禅师圆寂,赵王谥号为“真际禅师”。作行状者佚其名,作者于后唐中宗李璟保大十一年(953),即赵州禅师寂后56年作此行状。赵州语录,赵州在世时门下弟子即应有所记录,而于此时成冊欤?
  (1)师即南泉门人也,俗姓郝氏,本曹州郝乡人也,讳从。
  “行状”记赵州为山东曹州人,与临济同乡。而稍前问世之《祖堂集》(成书于后唐保大十年,即952年)云为“青社缁丘人也。”“青社”为东方祭祀之地,山东无疑。缁丘则不知其处。《景德传灯录》及《五灯会元》,亦记为曹州郝乡人,当是。《宋高僧传》记为青州临淄人,是从《祖堂集》而未见行状乎?
  (2)镇府有塔记云:“师得七百甲子欤?值武王微沐,避地岨崃,木食草衣,僧仪不易。”
  行状作者曾于南唐东都(今扬州,西都为今南京),咨问东院惠通禅师而作此形状。故此“塔记”亦为耳闻,非实地勘察,故有误。误者何也?以黄帝之时,风后定甲子为首轮甲子起,到唐武宗灭佛之会昌四年,即甲子年也,共五十九甲子,上距黄帝三千五百四十年也。此《佛祖历代通载》皆有所注明,何得七百甲子?赵州禅师亦非“七百甲子“,不知此缘何如此录出。而“武王微沐”,乃指唐武宗灭佛汰僧之事,故有赵州“避地岨崃”。“岨崃”即徂徠山,唐为衮州乾封县境,今为山东泰安市,与泰山相对。赵州避灭佛之难而避地徂徠山,未还俗装,虽“木食草衣,僧仪不易”,可见其道心之坚固。
  (3)师初随本师行脚到南泉。本师先入事了,师方乃入事。南泉在方丈内卧次,见师来参,便问:“近离什么处?”师云:“瑞像院。”南泉云:“还见瑞像么?”师云:“瑞像即不见,只见卧如来。”南泉乃起,问:“你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师对云:“有主沙弥。”泉云:“哪个是你主?”师云:“孟冬犹寒,伏惟和尚尊体起居万福。”泉乃唤维那,云:“此沙弥别处安排。”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出家,代宗大历十二年(777)三十岁时具戒。后游讲肆,习《楞伽》、《华严》、《中论》、《百论》,再参马祖。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入南泉山,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圆寂。赵州参南泉,既是沙弥,当在二十岁之前,约南泉住山后一两年间,是为南泉早期入门之弟子也。
  赵州随其本师(不知其法号)参南泉,其本师先“入事”了。此“入事”非人情说项之事,乃丛林参礼之仪也。赵州后入礼拜,见南泉“于方丈内卧”次。语录公案中多有“次”字,乃状词。卧以接待往来参请,可见南泉并不拘于礼数。问答之际,南泉问:“还见瑞像么?”此问极险。赵州当时尚未知宗门之事,但天性使然,答得恰好:“瑞相即不见,只见卧如来。”后有人以此讥赵州谄谀者,自不识其中机趣。
  南泉因之而起,问:“你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此乃有心之问,欲查赵州根器也。赵州云:“有主沙弥。”此时赵州虽未见道,却是心中有主。南泉继问:“哪个是你主?”此问更险,若是学语之流,识性分别之辈,决难过南泉此关。赵州乃至性之人,或因见南泉因“卧”而“起”,尊师之情顿生,以之不顾南泉语锋,而云:“孟冬犹寒(灯录作“孟春”),伏惟和尚尊体起居万福。”此时赵州尚未开眼,两番答语出于至性,且又如老禅和一般。南泉心里暗喜,故乃唤维那云:“此沙弥别处安排。”收留赵州,且“别处安排”,不随众务也。此南泉慧眼识人处,而赵州之本师,则不在收留之列。
  (4)师受戒后,闻业师在曹州西住护国院,乃归院省觀。到后,本师令郝氏云:“君家之子,游方已回。”其家亲属忻怿不已,只候来日,咸往观焉。师闻之,乃云:“俗尘爱网,无有了期。已辞出家,不愿再见。”乃于是夜,结束前迈。
  赵州在南泉,不数年因“平常心”而见道。《宋高僧传》载,赵州乃于“嵩山琉璃坛纳戒”,后方参南泉。此又误也,赵州应见道在前,具戒在后,如“行状”所载。
  灯录如《五灯会元》,载赵州“童稚于本州扈通院从师披剃。未纳戒便抵池阳,参南泉……(悟后)乃往嵩山琉璃坛戒,仍返南泉。此可与“行状”互补。
  赵州具戒后,回曹州省觀本师。而本师俗情未了,见赵州具戒归来,更出自南泉之门,有如衣锦还乡一般,故传赵州亲属。亲属闻后,“忻怿不已,只候来日,咸往观焉。”“咸往”,则不知是一家,或是一族。赵州道念甚坚,毅断“俗尘爱网”,于当夜便收拾遁去。
  (5)其后自携瓶锡,遍历诸方。常自谓曰:“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
  锡者,锡杖也,俗称禅杖。僧人游方,常常是一瓶一钵一杖。南泉寂时,赵州已五十六岁。南泉寂前赵州虽亦游历,如参百丈、药山等,应是归南泉。唯南泉寂后,赵州游踪不定,如见潼关在陕西,见沩山道吾在湖南,见茱萸在湖北,见投子在安徽,“见”寒山、拾得、大慈在浙江,见云居在江西,见临济在河北,朝五台在山西,灭法时隐遁又在山东,受戒在河南,游历之广,世所罕见。八十犹行脚之佳话,更留传至今。其言“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至纯之性,菩萨心肠跃然纸上。孔子“不耻下问”、“有教无类”之精神,亦于赵州见矣。
  (6)年至八十方住赵州城东观音院,去石桥十里以来。住持枯槁,志效古人。僧堂无前后架,施营斋食。绳床一脚折,以烧断薪用绳系之。每有别制新者,师不许也。住持四十年来,未尝赍一封书告其檀越。
  “年至八十”,“住持四十年来”,当为取整数言之,非实也。赵州八十时为宣宗大中十一年(857)。须知德山乃“咸通初(860)武陵太守薛延望坚请,始居德山。”而洞山乃“大中末(859)于新丰山大行禅法,后盛化豫章高安洞山。”并于“咸通十年”(869)圆寂。临济出世,如前所述,亦应在咸通初,与德山、洞山相去不远。若以云居道膺“出世度人,满足三十年”算,云居902年圆寂,则876年始住持也。时赵州已近九十矣。此皆取僧传、灯录之载而相比较。赵州住持观音院,则当于八十与九十之间矣。
  赵州住持赵州观音院,灯录中尚有一则因缘,兹录于下:
  师将游五台,有大德作偈留曰:
  无处青山不道场,
  何须策杖礼清凉。
  云中纵有金毛现,
  正眼观之非吉祥。
  师曰:“作么生是正眼?”德无对。师自此道化于北地。众请住观音院。
  赵州之住观音院,“住持枯槁,志效古人”,其事详于语录,见于行状,是为学者楷模。“住持四十年来,未尝赍一封书告其檀越”,更知其心如止水。虽缘应众生,又与众生无缘。不即不离,非为知见,且笃行于此矣!
  (7)因南方僧来举:问雪峰“古涧寒泉时如何?”雪峰云:“瞪目不见底。”学云:“饮者如何?”峰云:“不从口入。”师闻之曰:“不从口入,从鼻孔入?”其僧却问师:“古涧寒泉时如何?”师云:“苦。”学云:“饮者如何?”师云;“死。”雪峰闻师此语,赞云:“古佛,古佛。”雪峰后因此不答话矣。
  此公案亦载于雪峰语录,可知其不虚。雪峰义存禅师(822-908),唐末南方禅宗之领袖也。其“三上投子,九上洞山”,“鳌山得道”等,佳话遍于丛林。广参博学,契缘德山,见地之正,古亦罕有。而法门之盛,其时虽沩仰、曹洞二宗亦逊色多矣。赵州与雪峰,一北一南虽未谋面,而行脚僧往来其间,传话多矣。赵州对雪峰从不假颜色,“我这里是柴林”,“佛法尽在南方”皆为讥讽之语。而“寄个鍬子去”,更是直指雪峰要害。是南北丛林,因赵州之语而更加活泼热闹。此则公案,则是赵州与雪峰间锦上添花之作。
  此公案极为险峻,“古涧寒泉时如何?”直问无始以来的真如佛性。雪峰云:“瞪目不见底”,前不知其始,后不知其终。“饮者如何”,真如自性人人本具,是“饮者”也,然又“如何”呢?雪峰云:“不从口入。”不可经别人口传而入,分别思维是不入此路的。雪峰答话,已臻极致。但行脚僧将此话带到赵州,老汉便能于海底扬尘,冰里取火,云:“不从口入,从鼻孔入?”赵州之拶,雪峰能答,那僧却不能答,疑心顿起,只好从头向赵州请教。问“古涧寒泉时如何”?赵州云:“苦。”此确高出雪峰一筹。雪峰之“不见底”,虽为真如实相,但却无赵州之更“实”。赵州之“苦”,人生是苦,是烦恼。唯此苦与烦恼中,方见菩提真如。赵州之用语,虽临济“三玄”,洞山“回互”,云门“三句”亦尽在其中矣。那僧又问:“饮者如何?”赵州云;“死。”那僧数千里来传话,自是偷心未死,唯“死”,方能将一切分别知见放下,方能知“古涧寒泉”之真味。雪峰亦是古佛,闻之赞云:“古佛,古佛。”后因此不答话,以此推崇赵州。是投子之后,雪峰亦为赵州之知己,于此可见二尊宿之心胸。南泉云:“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也。”“廓然虚豁”, 赵州雪峰尽之矣。于此,圆悟克勤禅师有颂云:
  赵州象骨岩,举世无伦拟。
  共抚没弦琴,千载清人身。
  古涧寒泉,瞪目凝然。
  不从口入,饮者忘筌。
  重出语,苦又死。
  不答话,同彼此。
  相逢两会家,打鼓弄琵琶。
  个中谁是的,白鸟入芦花。
  佛行法泰禅师亦有颂云:
  雪峰古涧泉深,赵州石桥水苦。
  若知异水同源,饮者不妨疑悟。
  不从鼻孔入,白浪高三级。
  从此不答语,岂免酬高价。
  金刚圈子栗棘蓬,解透横行四天下。
  (8)厥后因河北燕王领兵收镇府,既到界上,有观气象者奏曰:“赵州有圣人所居,战必不胜。”燕赵二王因展筵会,俱息交锋。乃问:“赵之金地,上士何人?”或曰:“有讲《华严经》大师,节行孤邈。若岁大旱,咸命往台山祈祷。大师未回,甘泽如泻。”乃曰:“恐未尽善。”或云:“此去一百二十里,有赵州观音院,有禅师年腊高邈,道眼明白。”佥曰:“此可应兆乎。”
  查新旧《唐书》,未见“燕王领兵收镇府”事,其时“燕王”为芦龙节度使李匡威。唐昭宗时,天下已极乱,皇命不出京畿。景福二年(892),晋王李克用欲攻赵,李匡威引燕兵救,败克用。赵王王镕犒匡威于藁城,辇出十万金帛以酬。匡威肆YIN,出幽州时曾污其弟媳。其弟匡筹怨恨,发动兵变,拥幽州拒匡威,并自称留后,请朝廷册封。匡威之众遂散,但与亲近留深州(亦赵王辖地)。王镕德其为己而失燕,迎归镇州,为王镕完城堑,缮甲兵,视之如子。匡威以王镕年少(时王镕仅十七岁,或云二十),且乐镇州风土,潜谋夺之。李抱贞为之划策,阴以施恩悦其将士。但王氏在镇州百年,士民爱之,不从匡威。匡威父忌日,王镕就其第吊之,匡威素服匡甲,伏兵劫之。王镕抱匡威云;“镕为晋人所困,几亡矣,赖公以有今日。公欲得四州(镇冀深赵四州),不若与公归府第,以位让公,则将士莫拒矣。”匡威以为然,与镕并马,陈兵入府。会大风雷雨,瓦屋皆振。匡威入东偏门,有屠者墨君和,自缺垣跃出,抠匡威甲士,挟王镕于马上,负之登屋。镇人既得镕,反攻匡威,杀之。
  此893年事也,燕王李匡威在镇州共约两个年头,录此以佐赵州行录之史实。燕赵二王之见赵州,当在此二年之间。
  《简弘录》卷六十六记李匡威为王镕所迎,与李抱贞俱馆于梅子园。“抱贞少游燕赵,每徘徊常山,爱之不能去。以匡威失国无聊,时与登城西大悲浮屠,顾览山川,泫然而泣。“此大悲浮屠”在镇州,后周世宗曾亲毁之,宋太祖时复之,今正定之隆兴寺也。有学者因“大悲”而言为赵州观音院,实误也。一在镇州,一在赵州,赵州观音院乃小刹,安能与“大悲浮屠”此巨刹混淆,录此备注。
  (9)二王税驾观焉。既届院内,师乃端坐不起。燕王遂问曰;“人王尊邪?法王尊邪?”师云:“若在人王,人王中尊;若在法王,法王中尊。”燕王唯默然。师良久,中间问:“阿哪个是镇府大王?”赵王应诺:“弟子”(缘赵州属镇府,以表知重之礼。)师云:“老僧滥在山河,不及趋面。”
  燕王、赵王见赵州,当在892年底或893年初,时赵州已一百一十六矣。赵王年少敦和,而燕王凶悍强蛮,是赵王易见,燕王难见也。赵州住此已三十余年,已阅王氏三代,更知河北风云,岂有不知燕赵二王之理。然风骨独存,虽王者来,亦“端坐不起”。燕王之问“人王尊邪?法王尊邪?”似有责难之意。而赵州古佛,于此圆融无碍,“若在人王,人王中尊;若在法王,法王中尊。”“尊”随已见,欲则为之。赵州之语,强过后来面圣者之“现在佛不拜过去佛”语多矣。燕王乃武夫,岂识赵州玄机,故“唯默然”。赵王年少,亦不知语。赵州亦不语良久,当时气氛,不知多少人股慄汗下。不知多时,赵州方问:“阿哪个是镇府大王?”赵州乃赵王辖地,亦当问地主。此犹达磨之见梁武帝而曰:“不识”。 赵州岂不知赵王,明知故问也。而赵王实不知赵州,不然何迟至今日,方因燕王而来。赵王礼谦,云:“弟子。” 赵州云:“老僧滥在山河,不及趋面。”似罪已而实罪赵王。
  《战国策》载:齐宣王见颜,曰:“前!”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人臣也。王曰前,亦曰王前,可乎?” 对曰:“夫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为慕势,不若使王为趋士。”此儒者也,尚有此骨气,何况赵州。
  (10)须臾,左右请师为大王说法。师云:“大王左右多,争教老僧说法。”乃约,令左右退。师身畔时有沙弥文远,高声云:“启大王,不是这个左右。”大王乃问:“是什么左右?”对曰:“大王尊讳多,和尚所以不敢说法。”燕王乃云:“请禅师去讳说法。”师云:“故知大王曩劫眷属,俱是冤家。我佛世尊,一称名号,罪灭福生。大王先祖,才有触著名字,便生嗔怒。”师慈悲非倦,说法多时。二王稽首赞叹,珍敬无尽。
  “左右”者,燕赵二王之文武幕僚侍从也。二王尚未致问,“左右”怎能僭越代请。故赵州故设门槛,让二王屏去“左右”。须知古往今来,“左右”虽能助事,亦能败事,明鉴多矣。二王令左右退。偏文远忽然作怪,云:“不是这个左右。”师徒二人唱和,玩弄二王于掌中,二王果入彀中,燕王乃问:“是什么左右?”文远云:“大王尊讳多,和尚所以不敢说法。”古时王者之名不能道,犯者以“大不敬”问罪,过于杀人放火,故“避讳”为中国两千年的陋习。燕王失国之余,亦欲祈福,故屈尊请赵州“去讳说法”。 赵州乃借题发挥:“故知大王曩劫眷属,俱是冤家。我佛世尊,一称名号,罪灭福生。大王先祖,才有触著名字,便生嗔怒。”世人犯讳得罪,于佛犯讳得福,佛与众生,心量别矣。赵州以此为例,说将开来。尽是二王不是处,因赵州方便善巧,二王不但不罪,反而“稽首赞叹,珍(尊)敬无尽”。孟子云:“见王者而藐之”,庄子云:“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岂在赵州乎!
  (11)来日将回,燕王下先锋使,闻师不起,凌晨入院,责师傲亢君侯。师闻之,乃出迎接。先锋乃问曰:“昨日见二主来不起,今日见某甲来,因何起接?”师云:“待都衙得似大王,老僧亦不起接。”先锋聆师此语,再三拜而去。
  于语录中,已见赵州“下等人来,三门外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上等人来,禅床上接”这旷古难见之风骨(寓言传说中的不在此例)。此又见一例,不过于事之中,“先锋”应在前,“三等人”之事应居于后。
  燕赵二王见赵州,夜宿赵州城馆,自不会宿于观音院。赵乃北地,燕地更北,乃胡汉杂处之地,须知王镕之祖父亦为回鹘人。故其“先锋”必是武野不驯。二王尚且“珍敬”,他反来兴师问罪。争奈赵州有杀人剑,杀人且不见血:“待都衙得似大王,老僧亦不起接。”当年鱼朝恩亦因慧忠国师类似之语,在肃宗前“伏地请罪,口称万死”。边鄙粗人,哪有宦者心细。虽然,亦“再三拜而去”。赵州之三寸,既能胜强,亦能胜弱,功夫何在?
  (12)寻后,赵王发使,取师供养。既届城门,阖城威仪,迎之入内。师才下宝輦,王乃设拜,请师上殿,正位而坐。师良久,以手斫额云:“阶下立者是何官长?”左右云:“是诸院尊宿,并大师大德。”师云:“他各是一方化主,若在阶下,老僧亦起。”王乃命上殿。
  赵王迎赵州入镇州,当在896年,燕王李匡威已死三年矣。其间赵王亦多次去观音院探视赵州,事载语录,兹不重述。
  以赵州之年腊,为古今第一,且禅风高卓,盛誉于世。河北之地,自北魏以来佛法即盛,民众信佛,久已成俗。故赵州入镇府,“阖城威仪”,数万士众,倾城出迎。至入王府之内,赵州方下“宝辇”。赵王先礼拜,方请赵州上殿,且“正位而坐”。时镇州诸寺长老,亦具威仪来迎。镇州有“大悲”、“毘卢”二寺,乃天下名刹,此外尚有临济院,其余胜过观音院者亦不计其数。诸山长老,于时俱立“阶下”。 赵州推己及人,更因佛法一体,并宜尊重,故明知故问:“阶下立者是何官长?”左右云;“是诸院尊宿并大师大德。”赵州乃严辞云:“他各是一方化主,若在阶下,老僧亦起。”赵王闻后,自知失礼失仪,故命俱与上殿,共赵州同坐。于此可见赵州重法重僧,虽善巧方便,亦须虚怀如是方始得。此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不明是理,焉能荷担大任。
  (13)是日斋将罢,僧官排定,从上至下,一人一问。一人问佛法,师既望见,乃问:“作什么?”云:“问佛法。”师云:“这里已坐却老僧,哪里问什么法?二尊不并化。”王乃令止。
  僧官之制,东晋南北朝即行矣,有僧正、僧统之名。唐开成中,设左右街僧录,后因置僧录司,专掌佛教事。又于各府设僧纲司,各州设僧正司,各县置僧会司。镇州乃真定府,其僧官为僧纲司。
  此为赵王首次供养赵州,故斋筵盛大,座次皆由僧官排定。斋将毕,又安排设问,“从上至下,一人一问”。问者,自然是问佛法。赵州于此又现“如来顶相”,云:“这里已坐却老僧,那里问什么法?二尊不并化。”“二尊不并化“,学佛之人多,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者多,而真的敢于直下承当的实微乎其微。赵州此语,千古独步,端的“烁破四天下”。“这里已坐却老僧,哪里问什么法?”欲知佛法么?只这是。
  (14)其时国后与王俱在左右侍立。国后云:“请禅师为大王摩顶受记。”师以手摩大王顶,云:“愿大王与老僧齐年。”
  “国后”者,赵王母也,何不以母名?唐末,朝廷为笼络藩镇,常以公主下嫁。王镕父景崇尚唐公主,故此称“国后”,合于理也。史称王镕母贤,训镕甚严,故王镕亦尚文德,不纵兵。时四方互征伐,赵仅自守,故赵地富甲河北,亦其母训之力也。此请赵州为赵王“摩顶受记”,为祈福也。赵州摩赵王顶云:“愿大王与老僧齐年。”王镕若如赵州之百岁,则福禄盈矣。但其母殁后,赵王偏爱方术,渐骄于富贵,又好左道,炼丹药求长生。“终至不问政事,常留西山,旬月忘归,任其政于宦者。”后梁龙德元年(921)王镕于西山,军乱,杀王镕。是王氏之据成德镇共一百年整(822--921)。
  (15)是时迎师权在近院驻泊,获时选地,建造禅宫。师闻之,令人谓王曰:“若动著一茎草,老僧却归赵州。”其时窦行军愿舍果园一所,直一万五千贯,号为真际禅院,亦云窦家园。师入院后,海众云臻。
  赵王为赵州“建造禅宫”,亦是心诚礼至,留在镇州,方便于早晚供奉。但赵州却不领情,云:“若动著一茎草,老僧却归赵州。”赵地当时虽云富甲河北,亦是穷时斗富。河北之乱已是一百多年,赵地常战乱不休,民生艰辛,仅略胜四邻而已。若“建禅宫”,必费民力,此赵州不忍也。如此云云,是赵州以菩萨之心,体恤于民,非唯固其晚节也。幸得“窦行军”舍其果园为“真际禅院”,方了此难解之公案。至于赵州“入院后,海众云臻”,已是太迟。次年赵州即于此院归寂,“云臻”于是四散矣。
  (16)是时赵王礼奉燕王从幽州奏到命服,镇府具威仪迎接,师坚不受。左右舁箱至师前,云:“大王为禅师佛法故,请师著此衣。”师云:“老僧为佛法故,所以不著此衣。”左右云:“且看大王面。”师云;“又干俗官什么事?”王乃躬自取衣,挂(师)身上,礼贺再三。师唯知应诺而已。
  此“燕王”应为刘仁恭,非当年之李匡威也。乾宁元年(894),李克用遣部将刘仁恭伐幽州,杀李匡筹。次年,李克用奏表刘仁恭为卢龙节度,刘则以燕王自居也。
  唐自武则天,始有“赐紫衣”于高僧之制。此时朝廷虽仅剩空名,然于朱温篡唐之前,亦是诸侯共奉之宗主。是“紫衣命服”,亦须由长安赐发。赵州老汉,平生最无意于此,故再三推辞不受。“左右”无法,只得借赵王之名,云:“大王为禅师佛法故,坚请师著此衣。”赵州甚是强项,云:“老僧为佛法故,所以不著此衣。”
  武则天前,沙门“不敬王者”,自处山林,如野鹤闲云,世人故尊礼之。武则天后,以“紫衣命服师号”笼络高僧,受其“服号”,即如羁锁,受制于朝廷矣。故高古之僧德,均不欲受此笼络,赵州更视之如“阿堵物”一般。
  左右云:“且看大王面”,再以赵王之尊逼赵州就范。赵州云:“又关俗官什么事!”此钟鼎之声也,岂得再闻。直斥赵王为俗官,千古亦只赵州一例。好在此时赵王尚贤,故愈加尊敬,非但不怒,反“躬自取衣,挂(师)身上”,且“礼贺再三”。 赵州此时,只好闭目不见,“唯知应诺而已”。一场好戏,方得以收场。
  (17)师住镇府二年,将谢世时,谓弟子曰:“吾去世后,焚烧了,不用净淘舍利。宗师弟子,不同浮俗。且身是幻,舍利何生?斯不可也。”
  此宗师之正法眼也。前赵州有“见起塔”之颂,云:“本自圆成,何劳叠石。”今又云:“吾去世后,焚烧了,不用净淘舍利。”又云:“宗师弟子,不同浮俗。且身是幻,舍利何生?”身是幻,舍利亦幻,万法皆空,无一物可存。心亦空,无一法可当情,此所以为宗师也。多少祖师,亦言及此。利欲之人,何不于此多看几眼,以此洗心,以此砺志,岂不善哉!
  (18)令小师送拂子一枝与赵王,传语云:“此是老僧一生用不尽的。”
  “拂子”者,拂尘子也,古有以麻作者,有以牛马尾作者,用以掸衣上及室内器具上之尘埃。出家人用拂子,主要在提持正气,涤除妄念之设用也。赵州今令“小师”送拂子与赵王,亦知赵王多欲,欲借此警策也。且云:“此是老僧一生用不尽的。”赵州老汉光尘一如,何用拂尘。唯学人自当“拂子”不离当念,方会“一生用不尽”之意。于此,保宁仁勇禅师有颂云:
  一生受用应不尽,
  这个都来有几茎?
  分咐赵王千古在,
  任他南北競头争。
  (19)师于戊午岁十一月十日,端坐而终。于时窦家园,道俗车马数万余人,哀声振动原野。
  古本赵州语录中之行状,记为戊子岁,误也。戊子前者为868年,咸通九年也,当洞山、临济圆寂之前后,此时赵王镕尚未出世也。戊子后者为928,后唐明帝天成三年也,赵王镕已死七年矣,唯戊午(897)乃确。《宋高僧传》不言寿数,《景德录》、《五灯会元》言寿一百二十,虽有人疑之,然赵州之寿过百必无疑。南泉寂后,赵州尚在世六十三年。行状言:“年至八十,方住赵州……住持四十年来……”亦合百二十之数。且赵州年岁远在临济、洞山之上。且以赵州参百丈,当在百丈寂前(814)。故知赵州实“古佛”也。
  (20)赵王于时尽送终之礼,感叹之泣,无异金棺匿彩于俱尸矣,莫不高营雁塔,特竖丰碑。谥号曰:“真际禅师,光祖之塔。”
  赵州古佛,国之瑰宝也,之于赵王,尤尊贵焉。语云:国有祥瑞,妖邪不入,此之谓也。故赵王“于时尽送终之礼”,宜也。
  俱尸,亦即拘尸那城,佛涅槃之地也。佛涅槃于拘尸那城之熙连河侧,娑罗双树之下。佛涅槃后,诸大弟子及诸王以金棺盛之,以香薪荼毘。行状借此典故,以赞赵州及赵王。雁塔者,今西安大雁塔也。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即后高宗)为长孙皇后于长安建慈恩寺。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大师奏请建大塔,奉安西来之经论梵本及佛舍利。塔高二百丈,为当时名胜。赵州寂,赵王及僧俗弟子亦为赵州建塔,欲追雁塔。今赵县柏林寺之石塔,为元代重建,高数丈,劲拔庄严,亦今国内不多见之名塔也。赵州自有“丰碑”,非关镌石。而“真际”之号,光祖之塔,自永在人心矣。
  (21)后唐保大十一年孟夏月,旬有三日,有学者咨问东都东院惠通禅师,赵州先人行化厥由。作礼而退,乃授笔录之。
  后唐保大十一年(953),乃后周广顺三年,再七年,宋太祖立,中国终得安矣。孟夏者,五月也。旬有三日,十三日也。东都东院,南唐之东都扬州之东禅院也。惠通禅师虽多,然不知此“惠通”为何人。其时法眼宗大盛于南唐,然于法眼宗师中,亦未见惠通禅师其人。再求之于曹洞云门亦不可得。此称“赵州先人”,惠通莫非赵州之法子法孙欤?于此年或前或后,法眼文益大师曾问赵州弟子慧觉(后住扬州光孝禅院):“近离甚处?”慧觉云:“赵州。”法眼云:“承闻赵州有庭前柏树子话,是否?”慧觉云:“无。”法眼云:“往来皆谓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云:‘庭前柏树子,’上座何得言无。”慧觉云:“先师实无此语,和尚莫谤先师好。”法眼大师(885—958)所见之慧觉,若以950年计,距赵州圆寂亦有53年。慧觉时若二十岁,至此已是七十余岁之老人。慧觉既住扬州,或此惠通禅师即此慧(惠)觉之误,亦不可知也。
  赵王与师作真赞
  碧溪之月,清镜中头。
  我师我化,天下赵州。
  赵王之对赵州,见虽迟而情亦诚。自见之后,对赵州亦能善始善终。此赞亦佳,唯“我师我化”一句,若不知古人笔法,须误以为赵王化赵州也。辛稼轩词云:“不恨古人不吾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此“不吾见”为“吾不见”也。“我师我化”者,我师化我也,是知赵王之赞美无错处。而“天下赵州”一句,最为点眼,赵州精神见矣。如今欧美亚澳五大洲内,凡学禅者,谁不知赵州!
  哭赵州和尚二首
  师离水动王侯,心印光潜麈尾收。
  碧落雾霾松岭月,沧溟浪覆济人舟。
  一灯乍灭波旬喜,双眼重昏道侣愁。
  纵是了然云水客,每瞻瓶几泪还流。

  佛日西倾祖印隳,珠沉丹沼月沉辉。
  影敷丈室炉烟惨,风起禅堂松韵微。
  只履乍来留化迹,五天何处又逢归。
  解空弟子绝悲喜,犹自潸然对雪帏。
  庐山栖贤宝觉禅院住持传法赐紫沙门澄諟重详定。
  “师离水动王侯”,“水”应为滹水,滹沱河也。源出太行五台,流经镇州,汇入古漳水(今海河)入海。而水乃今之百泉河,源出邢台而入古漳水(通古大陆泽)。赵州圆寂于镇州窦家园,滹沱河侧也。此二诗亦为赵王凭吊赵州时所献。赵州圆寂,离滹水而去,此河北之大事也,王侯俱来吊唁,故曰:“动王侯”。
  “心印光潜麈尾收”,赵州老和尚一去,何人来传佛祖之心印?亦无如赵州者为众生秉拂说法,此为心印光潜麈尾(拂尘)收乎?
  “碧落雾霾松岭月”,碧落者,苍天也。雾霾弥漫,不见天日,松岭月岂得见乎?“沧溟浪覆济人舟”。渡海须舟,舟已覆,人安渡?
  “一灯乍灭波旬喜”,波旬,魔波旬,魔王也。慧灯既灭,乾坤转暗,故波旬喜也。此数句皆以赵州去而佛法远,痛切之语也。“双眼重昏道侣愁”。众生因善知识而眼明,善知识既去,众生眼又“重昏”,故学道之侣因之而愁也。
  “纵是了然云水客,每瞻瓶几泪还流”。纵然是见道解脱,越然世外之人,到此观瞻赵州所遗之瓶、几等物,思念老和尚,也忍不住潸然涕下。此第一首哭祭赵州之诗也。
  “佛日西倾祖印隳,珠沉丹沼月沉辉”。赵州老和尚之去,如佛日西倾,而佛祖之印隳矣。隳者,坏也。摩尼如意之珠亦沉于丹沼,(丹沼者,丹海也),明月之辉,因如蚀而掩矣。
  “影敷丈室炉烟惨,风起禅堂松韵微”。老和尚的遗影(真像),尚供在方丈室内,但人在何处,炉烟袅袅,亦让人心酸。松风往来之禅堂,亦因思念老和尚而禅心难凝而“松韵微”。
  “只履乍来留化迹,五天何处又逢归”。达磨大师西去,尚留“只履”以显其“化迹”。魏宋云奉使西域归,遇达磨于葱岭,只携只履,云归五天竺去。赵州老和尚可留“化迹”?亦归五天竺否?(天竺,印度也,亦喻西天)。
  “解空弟子绝悲喜,犹自潸然对雪帏”。舍利佛为佛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此泛指赵州门人也。随赵州学禅,自能“解空”而“绝悲喜”。虽然如是,但面对追思时色如白雪的祭奠之帷帐,亦免不了潸然而下泪。此第二首哭祭赵州之诗也。
  赵州禅师语录,最初应整理收集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北宋真宗时,法眼宗大师澄諟又“重详定”,重详加校定而印版也。

  重刻赵州禅师语录序
  夫闻破家散宅于十八上,而善舞太阿;纵宾夺主于贤圣前,而逢场作戏。一物不将来,便教放下著;不起一念时,向道须弥山;每拈一茎草,而唤作丈六金身;口唯一个齿,而尽知世间滋味。镇州萝卜,诸方漫云即是师承;青州布衫,学者休向言中取的。一个老实头,杀活临机,顿超他动棒用喝;三寸绵软舌,纵横自在,何尝用怪语奇言。犹水上按葫芦,垂手东捺西捺;室中悬宝镜,任教凡来圣来。拈提向上宗乘,念佛则漱口三日;善解拖泥带水,随问随答有无。南泉真子,马祖的孙,其唯此老一人而已矣。其垂迹也,螣蛇入口,而糠食自安;转现报也,明珠出海,而二王供养。如此则宁非先佛示现,利生者哉!惜其语录不能尽传,学者仅获一帙。真如尝鼎一脔,饮海一滴者矣。奈旧刻岁久,字迹模糊。吾徒明声发心重刻,诏示后来。真报祖师之恩,深惬老朽之意。因佳其志,聊缀数言。其全机大用,非予劣智能解。造渊洞微,自有通方作者。


  传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代
  云门显圣寺住持散木圆澄撰
  昭和三十六年四月八日
  秋月龙珉校订
  铃木大拙 校阅
  佛历二五三六年岁次壬申佛诞日
  嗣祖沙门本宗净慧 标点重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