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一章: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二)烦恼的人类和人类的烦恼


   日期:2022/4/9 9: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烦恼的人类和人类的烦恼——以苦惑为人生本质的佛教心理观

  佛教是涉及人类全部精神和心理的、实践性的宗教和学说。一方面,它大讲世俗人生受染污的精神形态和心理状态,并用一个苦字作了总结。佛教四圣谛中的苦、集二谛对此进行了细密的论证。当然,佛教讲得更多的还是修行过程中——心灵的纯净和升华过程中的精神形态和心理状态,可以用禅悦或空来作为总结。佛教四圣谛中的灭、道二谛对此也作了细密的论证。

  在《心经》中提到了“苦厄”、“颠倒梦想”、“挂碍恐怖”、“一切苦”等人的心理状态;也提到了从“无明”到“老死”的生命流转的十二缘起;还提到了佛教的全部真理,即苦集灭道这个“四圣谛”。这些在《心经》中仅是点到为止的东西,其内涵一旦打开,人类精神和心理的情态就一览无余了。

  首先,佛教对人类社会所下的定义是“五浊恶世”。(“五浊恶性”是梵语“娑婆世界”的意译,指全部“欲界”,包括了天人、修罗、人、非人——幽冥众生、畜生、地狱这“六趣”,也就是处在“六道轮回”中的那些众生,有哪五浊呢?这就是劫浊、众生集结浊、命浊、烦恼浊、见浊。

  劫浊指的是“依报”于婆婆世界的众生处于长期的、历史性的动荡不安之中,大同至世可望而不可及,战乱、灾疫等破坏此起彼伏,众生不得安宁。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织状态中进行,每前进一步,都是踏着花丛和血腥。但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总是占人口极少数的那些“上层社会”分子,下层劳动大众,包括众多寒酸的知识分子,是难以享受这些成果——特别是物质文明的成果。

  黑格尔说过,恶,是惟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杠杆。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看,古埃及文明灭绝了,古巴比伦和玛雅人的文明灭绝了。这些惨痛的灭绝,并非有什么意外,其原因就在于人类自身。从古希腊、古罗马的连年征战到十字军东征;从法国大革命到两次世界大战;在今天,波黑、索马里和卢旺达的内战和难民潮……翻开世界史一看,人类就没有太平过一天。

  就中国而言,上有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的“无义战”;从秦汉帝国的崩溃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屠杀,从残唐五代的文化大残破到晚清民国时的列强欺凌。孔夫子所描绘的,老百姓所幻想的大同世界、太平盛世永远是那样的遥远。古今中外的历史,似乎都在有声有色有泪地证明着佛教所痛心疾首的这个“劫浊”。

  再说众生结集浊,这是指人与人之间不净的关系,相聚在一起必然产生利害、矛盾和是非。《周易》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社会本身就是人类的大结集。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大的有民族、种族、国家;小的有社团和或明或暗的帮会一一旧中国有青红帮、歌老会等数不清的或义或暴的绿林山寨;西方社会也有黑手党、暴力团等数不清的或义或暴的黑社会。与此相联系,好的叫“劫富济贫”,“替天行道”,孬的就与走私、贩毒、卖YIN、恐怖等有说不清的关系。再小再弱一类的众生结聚,就是指个人、家庭、单位间的扯皮斗殴、官司诉讼等。结聚就难免有争斗,合法的叫竞争,非法的就只有深通此道的才说得清楚了。所有这些。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许多灾难性的社会恶果,就是因此而触发的- 这是形成“劫浊”的“共业”所在。

  第三是命浊。以佛教的标准来看,人类居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欲界之中—— 有欲故不净,所以人类这一众生的命根大多“浊乱”——圣贤们在未到佛菩萨的地位尚且不能彻底洁净,何况常人。命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维持生命的手段和方法不洁不净,这是现在因。小的如欺哄骇诈到偷盗抢掠;大的从非法的走私贩毒、偷税漏税到各种“合法”的、隐蔽的贪赃枉法。归根到底,都是私欲膨胀,铤而走险、不守法度、伤生害命等等。第二是指其身体和命运而言,佛教认为这是果,可以分为“现在果”和“未来果”,果即果报,这与前面的因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间接的如前世因得今世果,如身体残陋、命运蹇颓、生计艰难等。直接果即损人者人必损之,害人终害己。命根不净,贪婪凶残的人或许能得逞于一时,但终无长久的安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一般中国人长期受佛教因果说教薰习下所得到的常识。这样的人,或恐惧于暗室,或伤残于争斗,或枷锁于监狱。或毙命于刑律。他们虽然自作自受,但对众多守分守法的小老百姓来说,对社会的稳定来说,无疑是不安定的因素,这是造成众生结聚浊的原因和基础。

  第四是烦恼浊。佛教认为,烦恼是生死苦海的根本因,是先天含藏与后天薰染的结合体。并与见浊一起狼狈为奸,同流合污而造成命浊众生结聚浊和劫浊。佛教唯识学认为,烦恼的根本依据在于第七末那识,也就是“我”的这个有形或无形的主观观念。这个“我”把自己和世界分割开来,从而使自己陷于了孤立。但“我”并不甘心于孤立,时时刻刻都在想重新与世界和为一体。但这不是小我与大我自然的、本原的融合,而是从小我出发,使用手段对世界的占有,这就是贪;贪而不得,故有嗔;沉迷于贪;故有痴;唯我独尊,故有慢;四顾仿徨,患得患失;故有疑。这贪嗔慢痴疑被佛教称为根本烦恼,五者交融互用,在不同的利害得失、荣辱是非的环境中,就变成了光怪陆离难以揣测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现象。俗话说“江山易政,本性难移”。烦恼是以第七识为根,第六识——人的理性认识对它往往无可奈何,并常常处于受其奴役的状态,于是就形成了见浊。

  见浊在五浊中最为危险,因为是“化了妆”,经过打扮:并装上了翅膀的烦恼浊。见在佛教里泛指世间知识和理论,也指一般的所谓“见解”。以佛教的观点来看,世间道或世间法中,除少许崇高的圣人言教外,大多知识理论都是受到烦恼浊污染的、不洁净的。借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说,这些见浊,就是“增悲导怨”、“纵欲败度”。那些蛊惑人心,败坏风俗,恶化人欲、诽谤正法——包括佛法、王法及世间圣贤言教的知识和理论都可以称为见浊。见浊必然造成人心的混乱,使人们步入歧途,进而引起社会的不安和动乱。因为见浊不同于一般的、显而易见的那些烦恼,它是通过修饰的、美化的,又带有理论性和权威性,所以对社会的危害就特别严重。见浊与烦恼浊结合在一起,如风助火,如火借风,其势就难以遏制了。从佛教修行的角度看,见浊为烦恼浊穿上了盔甲,送上戈矛,能攻能守,要除掉烦恼就相当困难了。

  见浊在佛教里称为现薰烦恼;即后天在社会生活中薰习而成的烦恼。与前面那五根本烦恼——俱生烦恼相对应。现薰烦恼也分为五种,一是身见,来源于对自找,对白我这个身体的执着。万事以我为主,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准绳——这是人的客观认识现象,也是自然而然的,所以又叫“我见”。各人的性格、气质、甚至嗜好不同,都可以形成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我见”。二是边见,即偏见,指狭隘偏激,固执一隅,不知全局,不达变通的那些观点和认识,如瞎子摸象一样,相互争吵不休。边见一是因其执着愚痴而引起秀才遇着兵,有埋说不清。一是因其执着贪欲而引起——可以文过饰非,使贪欲合理合法。三是邪见,与真理相对立,邪恶的认识及其理论。在佛教中又指那些不信正法,不信因果、诽谤圣贤、破坏善事的知识和认识。四是禁见,指同为佛法和人类社会公理公法所禁止的危险的认识及其理论。有些认识和理论违反人间正道,破坏人类伦常,妖言惑众。村社会有直接的破坏性、腐蚀性,所以为世间王法所不容而遭查禁。对佛教而言,那些破坏正见。干扰修持,为佛法所禁的知识或理论也称为禁见。五是见见,又叫见取见。见见就是以各仲邪见为见,以不正见为见,泛指一切不善的、非真理的理论系统。在见浊的这五种烦恼见中,身、边、邪、禁四见一般已成为过街老鼠,难以形成太大的危害,唯有见见,一般人是不易察觉其非的,甚至还可以横行一时,如希特勒的法西斯理论,在当时不是也蒙蔽和鼓动了不少的人吗?

  在这五浊积聚的世俗社会中,在见浊和烦恼浊充斥的人生历程中,人们精神和心理所感受、所承受的是“苦”就不足为怪了。

  佛教对人生之苦讲述极多,如二苦——内苦和外苦。内苦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痛苦;外苦则包括了自然的和社会人为所带来的种种不测和灾祸。在二苦的基础上还有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一百一十种苦等无数苦。中国佛教中最常讲的是八苦,分别为:

  l.生苦,佛教认为人及众生都是处在六道轮回之中,当人从上一世进入这一世,必先受胎,在母腹中昏天黑地,如水牢一般。加之形体脆弱,六根六识尚在发育,毫无自由可言。母亲的喜怒哀乐、冷暖饥渴都会使之痛苦,生时落地,触身即痛。出身后更是众苦不断,更有老、病、死等自然之苦难以避免。

  2.老苦,人至老年,身体衰退,五官失灵,四肢不便,牙齿脱落,因而衣食住行种种不便。且神昏意滞,青春壮年风采荡然无存,无能无依,又直接面对死亡,其苦可知。

  3.病苦,分为身病与心病两种。身病是身体头部躯干四肢五脏六腑之病痛伤残,因而成为工作和生活的障碍,不仅身体受苦,也给精神带来痛苦。心病七情内伤,六欲煎熬。心志闭塞,怀绪难开,苦不堪言。

  4.死苦,一是自然死亡,人生无常,生命有尽,因老因病,由不得自已半点主张。面临死亡这一陌生的未来,这种痛苦可以说变成了恐惧。还有非自然死亡,一般指凶死。如受极刑、如死于凶杀、自杀,这是人为的;还有非人为的,如雷劈火烧、坠岩堕楼、撞车触电、误食药毒等。非自然死亡所带来的恐怖,则又远大于自然死亡。

  5.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头。人们都有亲亲恶恶的习性,对仇怨憎恶之人,唯恐避之不远,但偏偏又聚在一起,其苦滋味可知。如反目成仇,又离不了婚的夫妻,分不了家的兄弟姊妹和必须共事的冤家对头等。

  6.爱离别苦,与怨憎会苦恰好相反。“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已的相好、情人、夫妻、父子、朋友、同事原本情深谊长,偏偏老天不作美,要各奔东西,甚至生离死别,进而造成孤独、苦寂等种种伤心之苦。

  7.求不得苦,贪欲是人的根本烦恼,其大者有理想、追求,小者有嗜好、惰性,但往往事与愿违,得非所求。欲望浅的痛苦浅,欲望深重的痛苦也深重。

  8.五蕴熬煎苦,一切痛苦都是由人身——人生这个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承受而不能转移的。前面那七种苦,归根结底是精神和肉体这两大类,精神则更是最终的承受者。反过来,因为有了这个五蕴身,就必然在生命——生活过程中产生和承受这七种苦。

  依据佛教十二缘起和轮回的学说,以上这八苦还仅仅为一世之苦,即现在世的苦。现在世之前为过去世,现在世之后为未来世,是谓三世、三世皆苦。这样一来,这个苦就被放置在无穷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变成无限和无穷了。我们前面看到的那个《阿毗达磨论》的偈语,前三句“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生诸趣”正是对这个苦的一种说明,也就是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就是“四谛法”中的集谛。“集”是集合的集,人生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苦谛是人生之果,而集谛则是因。这个集谛,集合的是什么呢?集就是集聚上面所谈到的那些烦恼。佛教讲“业力不灭”,那些烦恼及其行为并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消失,它仍然积聚在我们这个五蕴身内,其反复展开就形成了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是佛教论证生命流转的重要理论,是佛教所特有的理论系统之一,其公式如下: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无明,通俗说来就是指愚昧无知。佛教认为,不懂四谛法和般若学说的人,不论世间才智有多高,仍然是处于无明之中。无明指第六识的被污染状态,因其处于第七识的禁锢之中而不得智慧光明。因认识的失误,造成行为的失误,再加上业力不灭,十二缘起就如车轮一样转动不息了。

  业力不灭是佛教的一个根本定律。在自然科学中,物质不灭和能量不灭这两大定律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的支柱,没有这两大支柱,科学的殿堂就会崩溃。而业力不灭则是佛教生命学说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是“业感缘起”)。业是指生命的、精神的活动和行为。如果这个业是虚幻不实的,没有延续性的,那么过去就不会延伸到今天,人类文明也谈不上积累。没有业力不灭的这个原则,人们就不可能感知、记忆和回忆,更谈不上发明和创造。人们受想行识这四大功能,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这个业力,与物质和能量一样,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或寄寓于其它形态之中,并因“业感缘起”之故,运转为十二缘起,就建构为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一条生命的环链。十二缘起的次第关系如下:

  无明缘行:佛教认为,人和一切众生,因为没有见到真理——万法皆空的道理,而有种种贪欲和执著。行就是世俗的行为活动。这些世俗的行为活动因无明而起,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行缘识:识指人的精神主体,在十二缘起中也指投胎转世时生命的一种超自然状态。行缘识就是因业力不灭,前世的“行”不自觉地使自已的那个超自然的生命载体向相应的、因业感而缘起的环境(父母)受胎投生。

  识缘名色:名指精神或心,色指生命的物质结构。“名色”合称在十二缘起中就是指处于母体中的有精神有生命的胎儿。这里,无明、行和识都重新聚积在母胎之中。

  名色缘六入:六入即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名色缘六入,指混沌的无明、行、识和名色得母体养育,发育出不同的认识器官——这就是十月怀胎的过程。

  六入缘触:触指对外在环境的感触。胎儿诞生后,其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接触交流,并终其一生都处在这种根尘交融的状态中。

  触缘受:受指感受、接受和储存。即把六根六尘交融所得的信息感受和储存。这是业力不灭的重要论证。

  受缘爱:爱泛指贪欲、追求等。因有主观的感受,必然会产生对外部事物的种种贪爱和追求。

  爱缘取:取指对所贪爱和追求的对象产生的行为——现在的业行活动。

  取缘有:有指业,即业力活动由动态转为静态,因业力不灭而把种种发生过的业行转化为凝固的信息状态,并储藏在第八识——人们的生命之中。

  有缘生:生指来世之生,由于前面的种种业行活动的积累和储存,产生柑应的果报,从而导致来世的再生。

  生缘老死:从生至死是一切生命的必然状态,是谁也避免不了的客观规律。

  这十二缘起,由于业力不灭的缘故,辗转感果,所以称之为因;它们之间又互为条件,所以又称之为缘——十二缘起又称为十二因缘。这十二缘起,深刻地说明了众生生死流转这个生命流动的动态形象及其因果关系。佛教认为,任何有情有识的生命体,在没有修持佛法得到解脱之前,这条生命的因果链是不可超越的。

  佛教依据业力不灭、业感缘起这个十二缘起作为基础,也根据深入禅定,达到超意识状态所观察的结果,向人们介绍了世界生命的层次和结构:即三界、六道轮回这一总体性的宇宙生命——精神之网。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六道即天人、人、阿修罗、畜生、幽冥众生(鬼类)和地狱众生。六道的差别在于善恶的业行和业报;色界、无色界高居于欲界天之上,有十七层色界天和四层无色界天,都是须修持甚深的四禅八定才能进入。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四定再加无色界的四无色定。以四无色定来看,修“空无边定”进入“空无边天”,修“识无边定”进入“识无边天”,修“无所有定”进入“无所有天”,修“非想非非想定”进入“非想非非想天”。一切都“唯识所变”,一切都与自己的主观精神相契合。浩瀚的佛法,全都离不开人们心意识的活动,人们的善恶行为,导致其善恶不同的果报。

  色界和无色界离我们太远了,也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何况佛教对他们也未必推崇。对我们生死有密切关系的是六道轮回,变人变天人当然令人接受,但变为畜生,或坠落在幽冥世界成为孤魂野鬼、饿鬼,或被打入地狱那就苦不堪言了。

  佛教认为世间苦是根本苦、决定苦,并不是着不见世间行光明的一面。但人生之乐,种种幸福和舒适都是虚幻和不实的,是空。人们不可能不修佛法而得到永恒的精神幸福,许多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而痛苦则是任何人都会敏感、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与幸福的那种薄弱感受形成鲜明的对照。何况幸福的感受几乎立刻会转化为贪欲——更多的占有,这样就必然成为痛苦的源泉。

  佛教对人生是苦归结为苦谛,并在“三法印”的“有漏皆苦”中加以确认——这是众生的实际存在。在《心经》中还有“挂碍”、“恐怖”和“颠倒梦想”这些不同层次的心理现象。下面分别略作解释。

  佛教把挂碍分为五种,一是对物质生活的挂碍,二是对情欲的挂碍,三是对名誉的挂碍,四是对地位的挂碍,五是泛指一切精神生活的挂碍。这五种挂碍,实际上就是现代心理学中所讲的人们的那些动机和需要。佛教因这些属于贪欲不净的范畴,故称之为挂碍。

  佛教把恐怖也大致列为五种,一是造诸恶业而带来的恐怖。二是受诸痛苦而带来的恐怖。三是对失势的恐怖——这是特指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的一种心理障碍。四是对讼事官司的恐怖——老百姓怕见官,作奸犯科的人则更怕见官,这是中国人常见的心理障碍。五是对死亡的恐怖。这五种恐怖,实际上是挂碍和苦的极端心理效应,其根源在于人们的烦恼浊和见浊。心地清净善良的人们,奉公守法的人们,也有一般的精神挂碍和生活之苦,但恐怖对他们而言,则相对要轻得多。对恐怖敏感的人,往往是缺德事、过恶事做得太多的人。所谓上有天理,下有王法,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恶贯满盈的人,逃得了恐怖吗?

  什么是颠倒梦想呢?颠倒就是颠倒见、不正见,前面见浊中所谈到的现薰五种烦恼就是颠倒见。没有修持佛法的人,没有具备佛法正知正见和世间圣贤正知正见的人,则免不了从生至死都浸泡在颠倒见之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行为反复污染,带来难以摆脱的困苦。

  人们在颠倒见的支配下,在欲贪烦恼的带动下,就会产生种种违背现实的梦想。梦想当然是不真实的,没有依据的、不能实现的,而且是非分的。小的方面,不外酒色财气,大的方面,则是称王称霸,甚至成仙成佛。

  这只是就《心经》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精神心理状态方面所作的略说,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就精神、心理、认识等许多功能作进一步的介绍,但仅这一些,也可以看到《心经》的分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冯学成居士)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后记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三)念头的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二)杀人刀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四章:顿悟成佛话念头(一)大机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