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郁文教授:阿含道性(下)


   日期:2022/4/26 2: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阿含道性(下)

杨郁文 主讲  

九、相须性

    第九,[相须性]。“相须”这 个 名 词 本来都说是互为因缘,这样不太好,相须比较好。为什么呢?长阿含二三经说:“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如人洗手左右相须。”戒能助慧,慧能助戒。

像左右手一样,两只手不管哪一边比较脏或两边都是脏,一开始在水中搓来搓去,互相使对方干净,这叩左右相须。大家都晓得要止观等持,由止入观,由观入止,最后都要维持止观等持,或者刚才七觉支的念觉支以外的三个、三个的觉支的调整,这一些都是相须的,不能偏重,也不能不晓得有什么变动,或者不能不清楚已经维持平衡。中阿含一○九经说道:修止可以得观,修观可以得止,止观相须。我们信、进、念、定、慧五根的平衡发展也一样的要求。信跟慧要取得平衡,若太有信仰,而忽略掉智慧就容易流于迷信;若太要求自己理智,而忽略掉因果的信仰,也不好。奸邪之辈、无恶不做的人,你说他们头脑好吗?智慧型的犯罪者,头脑好得不得了,可是他们有没有信?没有。有没有因果观念?没有。做恶会受恶果,不相信;善有善果,他也认为骗人,这样的话,他会天不怕,地不怕,做尽坏事,不好,所以,信跟慧要平衡。而进跟定也一样要平衡,心太精进会掉举;定过头会昏沉、懈怠,这等于拉弦一样,绷得太紧,容易拉断,放得太松,拉不出声音,要紧缓适中。这也是下面所要求平等性所说的。

十、平等性

    第十,[平等性]。二十亿耳是一位佛陀弟子中精进第一比丘,最努力用功的人,可是过分了,过分到没有成就,眼看比他不努力的人都已成就,他拼命用功,一事无成,而家里又是富有人家,他说:我想还俗回家,我利用我的福报来造福就好了,不修行了。佛陀晓得就叫二十亿耳过来。对他说:你在俗时会什么乐器吗?二十亿耳说:我以前拉琴。佛陀说:那你要拉出美好的琴音的话,把弦绷得很紧,好吗?他说:不好,容易拉断,声音不雅。佛陀说:那放松好了。二十亿耳说:太松了也不行,要紧缓适中。佛陀说:你都懂得这样的道理,你怎么不应用到自己身上,你就是琴弦绷得太紧了,所以,样子在拉弦,也有声音在发,听起来都没有什么错误,其实是有问题的,现在你把精进的程度稍微缓和下来就好了,紧缓适中。这就是佛陀说的:“精进太急,增其掉、悔。”掉就是掉举,悔就是后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精进要恰到好处。

十一、中道性

    第十一,[中道性]。中道性,所谓离苦乐两边行中道,这也是修道的最高原则的一种。佛陀在波罗捺鹿野苑向五比丘初转*轮时候,就提到这一点。以前,身为太子过分的享乐,而修苦行六年又过分的苦,由于一事无成才放弃苦行。现在所说的是极端的苦行,极端的享乐,我们会奇怪有这样的人吗?大家都是好乐恶苦,大家喜欢愉悦,喜欢享受。可是有些人会发现到享受也会构成另外一种负担,一种苦的原因。另外有些人饿得没有力气,饿得发慌,吃下东西以后,精神来了,很舒服拍拍肚子,涅槃是也,我这就解脱了。所以,有些人认为只要追求满足欲望,那就是涅槃。这样要求涅槃只是满足欲望而已,这就是对着身体来满足,实际上食色要使你满足,永远没办法,不但是没有办法,反而是最多苦的来源。

    佛陀从菩提树来到鹿野苑,这五位比丘看到佛陀远远的来了,大家相约说,我们不要理他,那个人已经没有用了,不修苦行放弃修行,我们不理他,不过越来越近时,大家发现悉达多太子不一样了,他们发现到容光焕发形之于外的佛陀过来了,本来说不理他的人,现在拿椅子的拿椅子,打水的打水,拿脸盆的拿脸盆,在迎接他。佛陀晓得要解决他们的疑问,就开始说啦,过度极端的追求欲乐不好,不是修道的方法;过度极端的苦行也不好,离开这两种极端,就有中道,这个中道不是中庸,不是苦与乐的加起来的二分之一,而是该苦的时候让它苦,该乐的时候让它乐,修行的过程当中,身体精神都有苦乐的体会。中道,只是不极端采取苦乐的作为来修行,只要合乎正确的方法,在修行的过程有障碍的苦处在,也有超越障碍之后的喜悦在,身体也有某一段时间的违和,也有另一段时间的调整,而不能说苦就不好,现在坐下来会苦,是修苦行,佛陀说要中道,那不要坐禅好啦,现在坐禅坐到某一种程度,身心轻安会乐,那又不好,不是这样,苦就让它苦,乐就让它乐,该苦、该乐、该不苦不乐,只要明明白白就好啦!这是要紧的。

    从相应性、对治性、相须性、平等性、中道性这几个性质是在修道过程当中,一直在应用,一直在活用的,也就是修道的要求。在我们修道之前,事先认识有这几个特质,我们要记在我们的脑海里面,而在应用时,就可以找相应的,找对治的,找相须的,维持平等,维持中道来修行,这是最稳当的。

十二、实践性 

    第十二,[实践性]。我们刚才提到佛陀是非常现实的人,不过现实不是势利眼的现实,是所有事情在崇高的理想目标之下,都以真正可行的方法来进行,这样的现实就是顾及到可行而来的实现。有许多人过份强调理想,生活在理想之中,而不顾实际,那是在幻想。在杂阿含二六三经佛陀用三个隐喻来说出下面的内容:“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漏尽解脱。”为什么?因为他不切实际,只要求漏尽解脱,就是最高的理想,最高的目标。我们不能失去目标,失去理想,可是他不着手进行,为什么?他不修行,不学习,不一再的来修改自己错误的地方,开展好的成份,那是不可解脱的。那么我们应该要怎么样?透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正道,也就是三十七菩提分。在整体性、次第性、随时性、缘起性,顺着法性,又按照行道的要求来推动,这样才有漏尽解脱的一天。

    佛陀就说了譬如孵鸡,孵蛋的鸡,生了好多鸡蛋,它能随时荫馏、孵蛋,也能把蛋调整位置。等到小鸡形成了,它的嘴巴能敲破蛋壳,爪也有一蹬的力量,这个鸡蛋的设计,由内打破很容易,由外要压破很难,它的机械构造就是这样。所以只要母鸡一直认真的来孵蛋、转蛋,而不必在那里祈求土地公:我的鸡子赶快成熟吧!它只是本能的动作,已经合乎缘起使鸡子形成,破壳而出,这种破壳而出就是开悟,从黑暗的局限的范围打破了,而得到了自由自在。不能靠祈求,而是靠实行,靠孵鸡蛋,靠转鸡蛋。

    再一个比喻,像木工,使用木柄的工具。一天到晚在抓,最后他会惊讶怎么都有凹痕,他拼命再摩擦看看,也不会立即凹下去,不过每天摸一摸,十年的时间就凹痕出来,去除漏也一样,你在短时间想把漏去除掉,等于要把木棍立即磨凹下去没有办法,只要天天顺着给他把握使用,久而久之就会有凹痕下来,只用求不得,去除漏就是这样,你不能要求去漏多少,只要认真的修行,漏就一直消失在无形当中。

    另外一个例子,像海边木造的船或者木排、竹排也好,用藤捆绑着,湿的藤不用工具要弄断不可能,干的藤也一样,用我们的双手很难弄断它,可是在海边晒晒太阳,干了,又下雨又吸收水份又膨胀了,又晒晒太阳,烘干,这样一缩一膨胀,逐渐把藤的细胞裂开来了,最后没有人碰,藤条也会断了。我们断烦恼丝也一样,只要风吹雨洒日曝,也就是顺着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行过程,时间一到,条件具备,这些烦恼丝就断了。而开悟、去除漏、断烦恼丝,只用求的没有用,有一些人就是求菩萨不要有烦恼,使我断除烦恼。真正的菩萨会说我怎么能替你断?假使能替你断,不用你求老早给你断了,要透过求,才替你断的菩萨,那是世俗的现实,也不是很好的菩萨。

十三、实证性

   第十三,[实证性]。杂阿含四九九经提到有一位月子比丘,月子比丘就是提婆达多的学生,有一天来看舍利弗,舍利弗就问他,你们老师怎么教你们?月子比丘就说,我们老师说:“比丘心法修心,是比丘能自己说:我已离欲,解脱五欲功德。”舍利弗说,你们老师怎么不这样说:“比丘心法修心”?真正的离欲、离嗔恚心、离愚痴心而给自己体验到真的没有贪法,的心没有恚法,没有痴法,更可以肯定自己没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在这种成就之下方可以肯定自己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也就是真正的解脱五欲,乃至色欲、无色欲的功德。我们在高速公路的起点,一动也不动,永远到达不到高雄。若在高速公路的起点,车子已经开了,进一公尺就是接近一公尺,有人误会以为到达高速公路都会到达高雄,不是的,只是比较有可能,最后终于有可能,不是一上高速公路就到达目的地。很显然的,有些人中途或休息站下车,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由此可看出来舍利弗要求什么?任何道以实践有所成就,再来肯定,不能说我有修道就得道。见道还要修道,修道还要证道。

    杂阿含三五二经里有三位尊者,那罗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那罗尊者就问,你除了信、欲、闻、行觉想、见审谛忍,然后如实有正自觉知见,有生故有者死,不异生有老死?茂师罗尊者说:我就是有。对方说那你就是阿罗汉?他不敢说,他晓得自己不是阿罗汉就没有回答,旁边的殊胜尊者替他回答:就比

喻口渴时要寻找井,到达井边没有舀水的工具,没有罐,没有绳,水面很深,看得见水喝不,所以见道不等于得道,在打水时也不一定能取到水,水打上来喝下水,口渴消失,才证明真正的喝到水,否则梦中打水越喝越渴,说不定有些人在幻觉中肯定自己,而越陷越深,有些人说这是走火入魔现象。实证性表现出来的是见道就有修道的可能,修道就有得道的可能,得道才是证道,可以亲自体验肯定。

十四、渐次性

   第十四,[渐次性]。在四圣果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成就,你不能说,我证须陀洹果就等于阿罗汉果,因为得阿罗汉果的人有断三结,我现在断三结,我跟阿罗汉一样的成就,你只能说跟阿罗汉的断三结一样的成就。

    现在师父和徒弟之间,徒弟学了一招就要离开,认为所有能耐都有了,事实上,不见得。以禅宗来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开悟的悟有时候和误会的误是一样,正确的开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没有错,不过这是禅宗的修法我不便谈。

    现在我们就以杂阿含三六五经来说:这里提到须达长者,他是早期贡献精舍给佛教界有名的长者,他问佛陀:“此四圣谛渐次无间等,或顿无间等?”佛陀说:“此四圣谛渐次无间等,非顿无间等。”也就是苦集灭道,不能在一下子都能现观。无间等就是现观(Abhisamaya)。我们刚才已经晓得,对苦认识到一种

程度才会寻找苦的原因,发现到有集苦之因,对苦跟集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你才能肯定苦可灭,否则的话你怎么敢肯定?对苦集灭有某一种程度之成就,你才放心求灭苦之道,行灭苦之法。苦集灭道是渐次无间等,没有办法一顿无间等,顿渐之争另当别论,这是题外话。

    我们针对杂阿含四三五经来说,佛陀就用比喻,用凤凰木的两个叶片,或者凤凰木的细叶连合起来盛水可以吗?沾水可以,盛水没有办法。那为什么?做事情不合乎实际。怎么样才可以?佛陀另外用一个比喻,用草藤编成篮状,再用嫩的如凤凰叶的细叶垫底,上面再摆荷花叶,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盛水器了。荷花叶很大可以装水,不过荷花叶装水越多,从两边一提就破了,拿不到水,怎么办?下面有支撑的东西就好了。用藤编就好了吗?有刺或有比较突起来的地方就刺破了,怎么办?用草藤编成篮,用细叶垫底,上面再摆大的荷花叶后,是非常稳当的盛水器。

    这一经有我们需要相当了解的地方,包括渐次无间等,我们要修道,对苦集灭道没有深刻的体会,不算修道,样子有,实际没有,真正走上道,那要有苦集灭道相应,才能在圣出世间上的八正道上前进。以上所说的是证道的要求,我们行道要证道,但是证道不是一见道就证道,一修道就得道,也不是一顿的道,就是逐渐逐渐来成熟自己,而接近涅槃,顺着道迹一步一步前进,最后才入涅槃。

十五、同行性

  第十五,[同行性]。除了以上的了解以外,还有同行性的肯定,我们要了解过去一般说法,苦集灭道是小乘修行者的方法,十二支缘起是缘觉者的修法,菩萨至少要修六波罗蜜才行。阿含没有这样的分法,道就是道,唯一行道。同样佛陀所走的路,佛陀完全没有遗漏的介绍出来,是什么道?就是八正道,就是四念处为首,开展出来的八正道,或者是三十七菩提分,都是同一道,怎么样来证明呢?杂阿含六三五经说:“若比丘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我们不要忘记四念处为首的三十七菩提分法,因为法念处是所有的法都包括在里面。“未净众生令得清净,已清净众生令增光泽。”同样的说法:“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未得阿罗汉者令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杂阿含三九三经也一样说,透过四圣谛法门,三结尽,得须陀洹,他们都是有现观四圣谛到某一种程度;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果,一样是透过四圣谛;五下分结尽,身为阿那含也是透过四圣谛;漏尽、心解脱、慧解脱的阿罗汉,也是透过四圣谛;得到辟支佛道证也是透过四圣谛;而最后若得无上等正觉,也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他是一切知悉四圣谛,佛陀的四圣谛有特别的四圣谛吗?没有,也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跟佛陀所走的或透过阿含来走的道是佛道,并不是小乘道,而因为我们听法而行,我们就是声闻道。声闻者所走的道;也是佛道,只是自己的身份在还没有成佛之前所走的路,就是声闻道,成佛的时候,走过佛道而来,和我介绍出来的声闻道完全一样。

十六、必行性

第十六,[必行性]。佛陀在般涅槃之前,教导了最后一位成为阿罗汉的比丘须跋陀,佛告诉他,除了八正道,圣出世间的道,没有其他的道可以成就任何的沙门果,也就是有成就四沙门果的人都是透过八正道来成就,所以八正道的佛道乃是贤圣或佛陀必行的道路。

十七、可证性

    第十七,[可证性]。佛陀在初转*轮的时候就表现这样了,初转、劝转、证转,他所

介绍的方法是肯定可以成就的,他以自己为例子,在度化五比丘时,乔陈如马上开法眼,成就须陀洹果,而另外四位,隔一天一位,到第六天再透过“无我相经”的开导,五位比丘都成就阿罗汉果。而世间上当时就有六位阿罗汉,包括佛陀,所以不懂得实情的人,骂阿罗汉是小乘的话,骂到佛陀头上,阿罗汉是可以尊敬的人、可以赞叹的人、可以服侍的人、可以供养他的人。有断德的人就值得这样,有三菩提者成为三佛陀,成就斯德,也就是成就阿罗汉,那么佛陀与阿罗汉、辟支佛陀所断的德都是一模一样,差别在什么地方呢?辟支佛陀和阿罗汉,一个是无师自悟,一个是听闻师长的教导才成就。同样无师自解的辟支佛陀和佛陀,他们不一样是佛陀除了断德以外,对更多人事物的了解更透彻,而得到无上遍正觉,可是佛陀能得到无上遍正觉还是走四念处为首的八正道,透过四圣谛法门而得到最大的成就。

    我们从同行性、必行性、可证性可以肯定今天所谈的,今天所了解的修行法门,我们有信心,只要不违反法性,顺着条件,按步就班的在某一段时间,某一段范围,某一段时刻,用最好的方法,去除我们身心坏的成份,来开展我们好的方面,最后,五根平衡的成长,知、情、意平衡的成熟,成就人格的圆满,如来(Tathagata),人格的圆满者,所有的人的最高成就,他们这些人,就是如来,就是佛陀。所以我们透过阿含,所要学习的阿含道不是声闻道,不过我们是声闻的身份,所走的就是声闻道,可是,这条道就是佛道,也是要完成我们的人格。希望大家能透过阿含来充实自己,终于,大家成为如来,人格的圆满者。谢谢大家!

    张慈田:很感谢杨教授给我们很精彩的讲义及演讲,关于阿含道性是阿含学的一部份,还有很大的部份还没有讲,以后有机会继续请杨教授帮我们讲课。这个阿含道性,杨教授把它开展分析出来总共有十七种道性,这样的分析方法,以前研究阿含学的人还没有这样做过,算是一个很独特、很有开创性的分析,让我们更能清楚了解阿含的哲理,及做为修行上的指引。现在假使各位同修对于内容有一些问题,我们还有一些时间,可以请杨教授来为我们解答。

    李冷雪芬:请问杨教授阿含经讲义有没有出版?

    杨郁文:没有,可能要两三年以后,我现在重新整理。你们手上拿的也是其中的一部份,因为我事情很多,不能先从这边着手,很对不起大家。

    某先生:我刚才看了杨老师上次的演讲稿,这里面有讲到三十七菩提分法的表格,而这次的讲义也有出来,从这里面显然可以看得出来,杨老师对这个表格相当的重视,这样是不是希望大家在读阿含经的时候把握这个结构?

    杨郁文:顺着这架构,然后融会贯通。现在画出来是平面的,实际上是立体的,也不见得是立体而已,机械构造是立体的,还有有机的活动,只从物质而来认识还不够,我们是人 ,是身心互动的,身心相须、相应、相依的,所以在修道来说,我们像一个整体的有机体,既是有生机的个体,又是有灵性,就是有精神 ,非常复杂的精神活动在进行,不好的心态,也是非常复杂互相牵制,好的也是这样,修道也是这样,那么要让大家了解的是在道的次第上,次第相当于一个单一的受精卵,由开始分裂组合成为胚胎、胎儿、健全的婴儿,成长到成熟乃至于老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千变万化,很难了解得非常透彻,不过,以胎生学来说,他有先后发展的次第,那顺着这样的发展,我们可以认识身体的组织,透过精神的活动,也有许多生理学上的研究。而在这么复杂的结构当中,我们要修道就是借着三十七菩提分法,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有灵性的发挥,实际上就是透过十几种,或者分成四大类来体会、来应用,最后来实证。在阿含里面,有时候单说四念处就是代表三十七菩提分;单说念觉支就是指四念处法门为首,依七觉支开发菩提为目标的修心,不说修定而说修心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看出来,七菩提分法并不只是顺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在开展,而是顺着我们内心的活动状况作修改、调整,我们对于许多法门的了解,修行方法的认识,以及如何应用到真正的、实际上的日常生活当中,或者修定、或者念佛等等宗教生活的当下,都有最好的方式来进行。

    朱纪忠:有些经典谈到四禅和四果的关系,就您的了解四禅和四果是不是有关系?

    杨郁文:有关系,但不是绝对的。我们只能说同样一个人,他集中精神,而心活动的能力,反而因为过分的集中而不活泼了,因此不太适合,有些圣人还是尝试自己集中精神的能力,可以达到九次第等至(正受),不过出定还要作观。我现在提供一个意见,佛陀在菩提树下,对十二缘起作逆顺的观察,是在第四禅出定的状况下进行,我们透过这样的讯息,可以了解到,能到达第四禅定的人,他集中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他个人来说是最能发挥的时候。但是,阿罗汉一定是有身证八解脱的人吗?不见得。所谓慧解脱阿罗汉就是这一生,他都没有透过禅那(初禅以上)的体会而得到解脱的能力,也就是说单依慧根增上而不重定根增上,这样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不是这样,他是定、慧并重增上。

不过真的也有慧解脱阿罗汉的存在,他不一定是有初禅的体会,所以不能说有怎么样的禅定就有怎么样的沙门果。我们从另一个方向来看,佛陀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成就无所有处,一位是成就非想非非想处的两位仙人(圣人称呼为仙,因为有太高的成就,不同凡夫)。他们并没有断除根本烦恼,这里所说的烦恼并不是我现在有事情不能解快的烦恼,Kilesa(烦恼 )是指心性污染的成分。要扫掉它,扫到干净,这就是断除烦恼的能力,就是非想非非想处也是没有办法。不但如此,假如定力的提升,慧力不跟进,在这样高的禅定之下,出定之后有错误的想法,有错误的经验,像常见、我见、遍一切处、十遍处,地就是我,我就是地,因为他有这样亲身的体会而落入我见、常见之中,所以定力一定能开发智慧吗?因人而异。跟四沙门果有没有绝对平行关系?对同一个人有平行关系,对其他所有的人就不构成平行啦!对同一个人,比如是你,你不修禅定,智慧能开发多少?可是你修了禅定,我可以肯定你一定会提升智慧。你不能说因为我有非想非非想定,甚至于灭受想定,所以找有断除烦恼的能力,只能说有压抑烦恼的能力,没有办法说有断除烦恼的能力,没办法肯定这一点。从根性来看,刚才说知、情、意,如是慧根,情是信根,意是定根,有些人偏向发展,有些人均衡发展,所以有些人易成就信解脱,有些人容易成就身证八解脱,有些人成就慧解脱,有人成就俱解脱,即所有的都解脱了。

    释照淳:刚刚讲到四圣谛,谈到无间等的问题,那有渐次性,为什么佛陀当初开示四圣谛的时候,不是先讲我们有什么因而有什么果,反而从苦果这方面来告诉我们这个次第性?

    杨郁文:这是对于缘起法门的了解问题,没有缘起法的认识以前,就是以果推因,因为果是事实,从事实来寻找原因,这是现实的问题;以因推果,是可能,是想像,不见得是事实,所以先由事实来认识人生实际的苦,八苦、三苦等,然后再追寻苦因,经过透澈了解之后知道,百分之因就有百分之果,百分之九十九的因绝对没有果,只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还没有结果。

    释照淳:这边提到的现观是什么意见?

    杨郁文:现观是Abhisamaya的翻译。

  Abhisamaya有两种翻译,一是无间等(A-,无,bhi- 间,Sama 等),一是现观(Abhi-现、面对,Samaya会合、接触)。面对着实际的状况来看它,中间没有任何的间隔,也没有任何会引起折射或有色眼镜(即扭曲形象)的条件存在,也就是能真正地、平等地把握事物,非常正确的。

    释照淳:那是一种正思惟、正观吗?

    杨郁文:这是一种结果,我们透过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得到的一个结果,那么无间等、现观也是这样的意思。前者是杂阿含的说法,后者是玄装的说法,各有好的引导,不过对这两者都能把握的话,就更能体会 Abhisamaya。(1991.8.11.讲于《新雨》台北道场,完稿经杨教授过目订正,感谢。本文由李冷雪芬整理    姚 玉 芝)  ※

(1991.9.《新雨月刊》第49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