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赵朴初老居士佛教知识答问集五


   日期:2008/8/2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请简单谈一谈“十二缘起”。

答: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对人生问题一般说十缘起或
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
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现在简单地解释一下:(1)老死Jarāmarana,
这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
呢?是由于有(2)生Sti。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
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3)有Bhava。“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
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叫做“有”。有了业力
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与死。“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缘是(4)取
Upādāan。取是追求执着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着可爱事物
为我所有,这叫做取。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执着,就能引发身口意三业的活动。
取又以(5)爱Tanhā为缘。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
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着,有追求执着才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有业力的存在,招
引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同是生死的因。说到这里,已经说明了惑、业、苦
的因果关系。

为了进一步考察生命欲爱之所以发生,则必须说明(6)受Vedanā、(7)触
Phassa、(8)六入Salāvatana的关系。受是感觉,即对客观境物所起的快感乐受、
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乐感舍受。由于苦乐的感觉,激发和冲动着生命的欲求。感
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的心
理活动的开始。如眼根对红色境时,红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
动。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六入。六入,就是眼、
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
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对象六境的机能。

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因而说到(9)名色nāma”rupa。名色的
意义前面已经讲过,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
身心全体组织的东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名色又依存于
(10)识Vi〖AKn~D〗〖AKn~D〗āna。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
作认识体来看,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对象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
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
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帮助发生,才
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以上所说是十缘起,如果就人们现实的活动的条件来观察,十缘起已经全面
了,但如果说明生死何以无穷的原由,则又有行和无明二缘,共十二缘起。

(11)行Sankhāra。“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
看它潜伏着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
叫做“行”。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
无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着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
象联绵不断。行又依存于(12)无明Avijjā。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
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
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着,所以对境而有乐
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
本源毕竟在于无明。

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
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
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
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容。


问:现在请解释一下“涅槃寂静”的意义。

答:“涅槃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
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
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老死忧悲苦恼,
既是由于生缘,消灭生缘则生死忧悲苦恼灭;消灭爱、取、有缘,则生死苦灭。
这样推上去直到最后,消灭无明缘则苦果之因“行”灭。无明灭、行灭、识灭,
乃至生老死灭,就是涅槃。更明确的来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
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
槃,也叫做“现法涅槃”。涅槃Nibbāna的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德圆满
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
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前面说过可以
把涅槃解释为逝世,其实释迦牟尼三十岁的时候,便已经证得涅槃而成佛,不过
当时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槃”。直到他八十
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槃”。


问:如何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呢?

答:上面所说关于涅槃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你提的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的问题
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Sīla、定
Samādhi、慧Pa〖AKn~D〗〖AKn~D〗ā三学为方法。(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
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Pa〖AKn~D〗cas〖AKi-〗la是不
杀、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
沙弥Samanera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
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僧伽成立时,没
有约制团体的一定规律,其后随着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戒,到佛逝世前,已制定
了二百多条。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条,我国西藏二百五十三条,汉地
二百五十条,大体相同,仅有某些条款分开和合并的不同,汉地比丘尼戒三百四
十八条。(2)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即不瞌睡,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这是印度
一般宗教徒所必习的,尤其是佛教徒修持的必要条件。由于定,身心远离爱欲乐
触等的粗分别,逐步发得身心轻安,终于能够把心--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之
上,宁静安稳不受扰乱,进而引发一种无漏的智慧。定有世间的四禅和四无色定,
有出世间的九次第定、三三昧等。从定而后能引发(3)慧。慧是分别一切法的自
相特殊性与共相一般性,通达四谛的道理,而有断除迷惑证悟真理的作用。

戒、定、慧三学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
道等修行法门,共称三十七道品。这里不一一介绍,仅简略介绍一下八正道:1.
正见,就是于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成为自己的
知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是使自己的生活行动受正见的指导,使身口
意合于法的法则;5.正命,是正当的生活方法,反对诈欺仗势骗夺他财以养自己
的邪命生活;6.正精进,使身口意毫不松懈地努力向正见所指的目的前进;7.正
念,经常忆念着正见,使正见不忘失而经常现前;8.正定,在正见指导下修习进
入无漏清净的禅定。


问:根据上面所介绍的四谛内容,可不可以说佛教是厌世主义,因为看不出它对
世界有任何积极的理想和采取任何积极的手段?

答:从对待有漏的世界来说,可以说是厌世主义,但是佛教当时的创立,反映着
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它对人间世界也是有一种理想的。例如《增一阿含经》记载,
佛陀谈到转轮王统治的社会情况时,他说:那时候世界上土地平整,如镜清明;
谷物丰饶,遍地皆生甘美果树;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康乐,少病少恼;富
足如意,食不患苦;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已复合;金银珍宝,散在各地,
与瓦石同流;人民大小平等,皆同一意,相见欢欣,善言相向;言辞一类,而无
差别。从这段话里面,看出一种类似我国古人大同的理想。为实现这种理想社会
的各种努力,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方面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特别得
到发挥,但为当时各种条件所局限,佛教没有提出政治的和社会的措施。


问:什么是大乘佛教?

答:大乘Mahāyāna和小乘Hīnayāna是佛教的两大宗派。


问: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

答: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
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

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槃”。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的
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槃与世间,无有
少分别”。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能在因
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
在涅槃的境界。

其次根据缘起的道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
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大
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
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悲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
地“为众生供给使”。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
六度”和“四摄”的行为。


问:什么是菩萨?

答: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简单地解释,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
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
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
做菩萨。


问:什么叫做六度?

答:“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āramitta”,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
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Dāna,
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
手足和生命;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
知大众的叫做“法施”。第二是持戒S〖AKi-D〗la,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
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
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第三是忍Khanti,即为利益有情故,
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
生的志愿。第四是精进Viriya,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
第五是禅定Samādhi,第六是般若Pa〖AKn~D〗〖AKn~D〗a即智慧,为自觉觉
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问:什么是四摄?

答:摄Sangahavatthu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
Peyyavajja,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Atthacariya,为大众利益服务;
第四是同事Samānattata,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四摄法是菩萨在
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


问:菩萨为了利行同事,是否应当学习世间各种学问?

答: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佛教要求菩萨行者学习五明Vidyā就是
“学”:1.声明,即声韵学和语文学;2.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
数等;3.医方明,即医药学;4.因明,即逻辑学;5.因明,即佛学。五明是学者
必须学习之处。“学处广大,悲心恳切”是菩萨的条件。大乘佛教号召难学能学,
尽一切学。


问:请再讲一讲大乘佛教的其他特点。

答:其次是根据缘起的道理而说法性空。这就是说,一切法既是因缘和合而起,
所以都没有实体;换句话说,一切法都只是因缘和合的现象,在现象上找不到作
为主宰的本体。前面所说的“诸法无我”是指人的“我”,现在进一步说法的“
我”也没有。前面是破“人我执”,说“人空”;现在是破“法我执”,说“法
”空。


问:佛经中有两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什么意思?

答:这就是说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
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
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的色外空
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换句话说,并不是离开色
而另外有一个空,而是“当体即空”。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
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
”。这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简单解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也同样地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诸法
实相”。大乘佛教以实相为法印,称为“一法印”,一切大乘经教,都以实相的
道理来印证。如前面所说“无住涅槃”和“菩萨六度四摄“等教义,都是以缘起
性空的理论为基础的。


问:关于大乘佛教的特点还有什么可以介绍的吗?

答:上面所说的是大乘佛教各宗派的几个共同的特点。各宗派又有其特点,这里
就不谈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赵朴初       答问)(五明学佛网:赵朴初       答问)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杨曾文教授:赵朴初居士思想的当代启示——纪念赵朴初居士诞 

 张秉全居士:《法华经》经义答问 

 明奘法师:也许会引发争议的答问 

 王骧陆居士:入佛明宗答问 

 王志远教授:追忆赵朴老(赵朴初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杨笑天教授:《赵朴初遗偈》的佛教境界——纪念赵朴初逝世5 

 韩焕忠博士:中国佛教的当代抉择——浅谈赵朴初居士《佛教常 

 陈坚教授:赵朴初佛教“三自”思想论析 

 道坚法师:佛学答问的前言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