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卫生


   日期:2022/9/23 8: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父母之爱

郑石岩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卫生   

  提要

  孩子的心智成长,除了要重视知识的训练、潜能的启发、社会行为的训练和细心提供学习机会外,还需重视心理卫生。心理卫生就是要消除心中不健康的情绪、情感和顽固的成见。父母重视心理卫生,才可能养育出健康、活泼、达理的下一代。

  父母亲是维护孩子心理卫生最重要的关键人物。本篇以简单的文字,告诉你维持孩子心理卫生的有效方法。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很健康,适应力好,有能力过成功的生活。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上不良适应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自杀在我国十大死亡原因中已名列第八。青少年的暴力事件、精神衰弱、吸毒、逃避现实、紧张、失眠、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低潮等等,这些心理疾病都是由于不重视心理卫生所致。

  世界心理卫生学的创始人卡罗(H·A·Garroll)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下列几个特徵:

  (一)自尊并能尊重别人。

  (二)能了自己接受自己,了解别人亦能接纳别人。

  (三)清楚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

  (四)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

  从这四个特徵中,我们可以说:心理卫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指导孩子过一个清醒、快活、有活力的健康生活。

  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受儿童时代的家庭生活所支配。年龄越小,受影响的程度越深。因此,从小生活在问题家庭的孩子,其心理受创伤而出现症状的可能性愈高。但就受创后病的时间而言,则年龄愈大,发病率愈高。美国曾经做过调查,心理受到伤害的孩子,在十五岁以前发病者只有百分之二,但到了十五至三十四岁之间发病者为百分之二十八,延至三十五至六十四岁之间发病者为百分之四十四,至六十四岁以后则占百分之二十七。由此可见,不良的生活经验对幼儿心理的伤害最大,而造成心理疾病之发作率,则随著年龄增高而提高。

  一个人是否健康、乐观、精神状况良好,跟儿童以前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的感情是否和睦,教导子女的角色是否调和,对孩子的心理需要是否予以适当的满足与开导。

  孩子长得又高又壮,并不表示心理一定健康。功课很好,也未必表示他的心理适应良好。请注意!孩子未来是否能生活得惬意,过著“日日是好日”的达观生活,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注意他的心理健康。

第十二章 孩子的心理卫生

  对孩子做心智启发,必须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心理健康表示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喜悦的心境和创造性的性格。因此,每个孩子的心理卫生都要受到重视。

  长期的压制,导致心情不愉快和情绪低落,一旦受到打击,很可能导致精神崩溃。敌意、惧怕和不安,是失爱的结果。它在某种强烈刺激之下,有可能成为暴力而犯下滔天大罪。空虚、厌倦、缺乏信心和消极,是类为缺乏成功的经验,当他受到打击时,就可能一蹶不起。不幸事件的发生,并非一日造成,而是长期缺乏良好心理卫生。

  无论孩子多聪明、多健壮,缺乏健康的心理就得不到应有的成功和幸福。书没有念好,可以再努力补救;事业失败了,可以东山再起,但是,心理健康丧失了,就很难复原。

  我一直在强调心理卫生这个重要的教育课题。在第一篇介绍精神力量时,我说它是幸福人生的基础。在第二篇讨论潜能时,我指出它是创造性格的根源。愿天下父母都能重视孩子的心理卫生。在过去的几章中,我所谈到的教导方法,都与心理卫生有关。在此,仅补充维护孩子心理卫生的几个重点,供你教育孩子时参考。

  和睦的家庭

  对孩子心理健康的破坏,没有比问题家庭更严重了。问题家庭包括父母离异、长期争吵、酗酒、无正当职业或生活不正常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得不到爱与安全感,因此造成憎恨与不安。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家庭,都会造成孩子心理健康受损。但是从问题家庭子女的高犯罪率、精神官能异常的高比率,就可以看出家庭对孩子健康的影响。

  精神官能异常,依通俗的说法来看,包括神经衰弱、恐惧症、优郁症、歇斯底里症、虑病症等等。更具体化的说,紧张、不安、失眠、优虑、无法集中注意、情绪低潮、多重人格、不合理的恐惧、经常性身体和精神疲乏,都属于此类症状。

  精神官能症大多在青年以后才慢慢地有明显症状。但其肇因,大多是在孩童及幼儿时代。精神官能症的起源通常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即遗传、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环境的刺激。而家庭似乎在这三项因素中,都占著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父母互动关系的影响力,更是大得惊人。

  父母离异似乎是影响孩子最大的因素之一。离婚率在我们社会里已逐渐提高。在所谓个人自由的观念下,两人遇有情感挫折,经常就轻言离婚。然后两个人相互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相互偷偷讨好孩子,看来像是爱孩子,实际上是造成孩子情感上的错乱。另一种现象是父母离异之后,彼此推卸抚养的责任,结果孩子感到被遗弃,整天泣涕不安,或者基于恨意,而走向反抗的行为。

  经常争吵不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有著强烈的不安和防卫性行为。管教子女太严厉,动不动就责打辱骂的家庭,他们的子女有著严重的神经质和焦虑反应。

  父母亲是孩子命运的守护神。作为一个现代父母,必须注意约束自己,并给予子女适当的爱。用平静的情绪和稳健的态度教育孩子。引导他们、管教他们,孩子自然能发展出健康的人格。父母亲是孩子接触最多、心理上依赖和安全感的来源。如果父母不能够组织一个和睦的家庭,孩子就缺乏温暖和安全,渐渐变得顽劣反抗,特别是怀著强烈的敌意。

  最近,有一对年轻夫妇,带了一个就读国民小学的孩子来看我,跟我讨论教育子女的方法。他们所遭遇的问题是孩子顽劣不听话,攻击性和破坏性很强,经常与人打斗,很难跟父母亲沟通,对长辈的反抗性也很强。站在我面前的孩子,确实很像一匹野马,眼神却流露著不安。我们交谈很久,也提供他们一些积极性的建议,但我很明白地告诉他们,这个孩子的不良适应,是因为父母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抚爱所致。因为他们夫妻整天在外工作,有时两人都要出差,孩子总是不特定地托给亲戚朋友照顾。长久以来失去父母的抚爱,缺乏亲昵与安全感,孩子才变得反抗、顽劣,表现出强烈的敌意。

  《史记·外戚世家》序中说:“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为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这是司马迁以史家的慧眼,看历代之衰替情形,而指出和睦家庭的重要性。现在我建议几项原则如次:

  (1)不可轻言离婚。夫妻的情感关系,是可以用和睦(礼之为用)来培养。从给予孩子的爱中,回馈到夫妇感情的增进。

  (2)父母应相互尊重,彼此互爱,这样才能给孩子父母之爱。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自动,给予成功的机会和信心。多给予肯定性的赞赏,避免破坏性的讽刺和批评。

  (4)父母亲要遵守良好的生活规范。子女的道德观念和正当的行为是从父母的身教中获得,而不是从言教或说教中学得。

  (5)要尊重孩子的资赋与潜能。每个孩子都有其长处,要善加引导。让子女有机会在成功与受鼓励的情趣下,学习成功的人生。

  (6)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但不是溺爱或过度保护;给予自由和自治,但不是放任无度。

  (7)父母常跟孩子和谐地交谈,关心他,了解他。虽然你不一定给孩子答案,只要平心静气地交谈,聆听其倾诉,就能传递无尽的关爱和亲情。

  (8)父母要避免扮演蛮强无理和消极堕落的角色。

  (9)要做一位有责任感的父母,但切忌严苛的管教。

  有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母亲像是滋养儿女的大地,孩子因不断吸收慈爱而成长。父亲像是供给能源的太阳,从父亲的典范启迪下,孩子才茁壮聪慧。《中庸》里头说:“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悠无疆。”事实上,教育之道就是建立在博厚的仁爱、允许和抚育的母性温爱,以及开阔、高明、智慧、坚忍毅力的父性典范之中。而高明与博厚之性灵,却在和睦的家庭中绽放其万丈光芒。

  消除心理压力

  越是高度工业的社会,生活竞争与心理压力越大。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已经验到紧张与压力,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忙碌,分秒必争。如果自己不懂得如何排如何遣紧张与心理压力,生活就会变得焦虑而心烦气躁。其实,对大部分的人而言,心烦气躁已成为通病,而这种心理生活现象正带给现代人许多身心上的痛苦,例如高血压、焦虑、压抑、头痛、气喘、胃疾等等。因此学习消除心理压力和紧张,是现代人维持心理卫生的重要技能。

  现代的孩子也开始感受到一些心理压力。他们不再像农业社会时代的孩子那样,能享受到悠闲的生活情趣,接受大自然垢陶冶,投入青山绿水的怀抱。今天的孩子,每天面对著紧张的生活,过重的功课,缺乏休闲和适当的运动,于是紧张和焦虑也开始袭击天真烂漫的孩子。特别是在国民中学以后,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加,升学对他们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长期的焦虑紧张生活中,许多孩子的心智成长受到扭曲,他们不知不觉地变得心胸狭隘,缺乏乐观与朝气。于是,父母亲不得不协助孩子消除这些心理压力。

  焦虑和紧张的习惯,不但使人感到难耐不快,同时也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功能。如果能够学习松驰和减除心理压力的技术,则能增进创造和进取的心情,并维持心理的健康。兹提供帮助孩子消除心理压力的方法如次:

  (一)当孩子感到紧张或心理疲劳的时候,你可以教孩子肌肉松驰技术。先使劲用力,如握拳使肌肉绷紧,让孩子感受到肌肉的紧张,约十秒钟。然后慢慢放松,并体会肌肉完全松驰的状态。连续做几次之后,再换身体的另一部位做下去。最先做四肢肌肉,再做背肌、胸肌或其他部位的肌肉。这样怕练习能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紧张的肌肉,并藉著全身的放松,进而减低紧张与焦虑。

  (二)训练孩子专注呼吸技术。教孩子先松弛自己,找个舒适的座位坐下。缓慢地深呼吸,集中注意力去听自己呼吸的声音,并感受到自己吸入清新的空气,透过呼吸把心中的积郁和污浊的空气吐出来,做二、三分钟即能见效。

  (三)鼓励孩子多运动。最好每天早晚都能做运动,包括球类、慢跑、、体操或国术。运动不但具有松驰肌肉和身心的效果,而且是最好的镇定良方。

  (四)暗示松驰法。当孩子开始紧张时,要他轻松告诉自己,安抚自己。例如孩子为考试而紧张,可以教他对自己说:“这次考试并不难!现在我就来练习一下松驰!”然后练习肌肉松驰技术。

  心理压力对个人的生活品质影响很大。如果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得到太多的心理压力,就会伤害到身心的正常功能。对孩子而言,过度的焦虑、缺乏运动和休息,不但会影响其功课,也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孩子的心理需要

  孩子天生的适应能力很强,活动力大,他们是天生的学习和创造者。我相信孩子天生就能自动学习,是因为我们给他错误的引导,才变成被动。孩子天生就是热心肠,是因为我们给他浇冷水,所以热心大减。孩子所以渐渐丧失活力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他们心理的资源。

  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呢?当然是爱。因为爱是精神与心理发展上的哺乳,是孕育性灵与智慧的基元。爱使一个孩子将来成为巨人,伟大的人格是用爱哺育出来的。爱是最被误解的人性之一。许多人以为爱就是占有,而把自己的愿望延伸到孩子的身上。也有许多人把它视为保护。过度的溺爱与保护,使孩子在精神成长过程中,像得不到阳光一样的枯黄。

  爱固然是一种给予,但是对孩子而言,给予是选择性的,而选择的标准就是孩子的心理需要。这些需要包括安全感、自我实现、力争上游、自由与独立、受尊重、有意义的生活等。这些心理需求在以上各章中已经加以阐明。兹特别就力争上游、自由与独立、受尊重等几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力争上游是人类的天性。俗语说“人往高处爬”,就是指每一个人都有希望超越自己或别人的动机。力争上游是从“自卑感”衍化而来,孩子从挫折与失败中,产生自己不如人的自卑感。接著为了克服自己的劣势,而产生力争上游的动机。就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力争上游与自卑有关。它说明了“失败为成功之母”和“愈挫愈奋”的古训。不过,父母亲在教导子女力争上游时,必须注意:

  (一)你除了要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成就经验之外,同时要让他有接受失败的挑战。不过太大的挫折和过多的失败,会造成严重自卑,而产生逃避的行为。

  (二)对孩子提供其能力所能及的挑战,让他接受适当的失败,可以激发其力争上游的心志,而变得积极,有活力。

  (三)当你让孩子感受到你在欣赏其力争上游的意志时,其努力的效力便得增强。

  其次,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一段追求独立和自由的过程。自由和独立感是人类创造力的来源。心理学家弗洛姆在《自我的追寻》一书中指出:自由是人类的潜能,它是对生命有益的德行,一个自由的人必然清醒,有创造力;不自由的人将受幻觉和欲望所驱使。

  对孩子而言,自由是重要的,自由与独立是儿童人格成长、伦理行为和潜能发展的动力。因此父母要提供适当的自由与独立的机会。兹建议如次:

  1、自由是一种自行为而不是纵地为所欲为。

  2、自尊是有分寸的。严格的父母要求孩子惟命是从,放纵的家庭而对孩子不闻不问,这都是不正确的观念。真正的自由是经过设计之后,由父母和子女共同分享自治的乐趣。

  3、自由是允许孩子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去做一些尝试,并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生活隐私。

  4、强制孩子做父母指定的工作,不但容易破坏其自动学习的习惯,有时还会导致被动学习和抗拒学习。

  其三,受尊重原心理需求。孩子跟成人一样需要别人的尊重。但是孩子却常常在大人生气时成大人发怒泄愤的代罪羔羊。此外,有许多家庭,孩子几乎没有参与意见的馀地。传统的父母亲对孩子的庭训是“孩子们只许听不许讲!”孩子多话,在过去农业社会里,视为一种没有教养的象徽。不过时代不同了,在民主社会里,参与意见不但是民主社会的常轨和责任,同时也是表达尊严的重要途径。

  孩子不受尊重是走向撒谎和反抗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不能发展良好态度和礼貌的原因。礼貌是自己能考虑别人的感受,所表现出来的优良举止。一个受尊重的孩子,才有群体意识,能设身处地的考虑到别人,而发展好的礼貌。傲慢的态度、冷漠的表情、爱说闲话、饶舌、恶言诽谤等等,都是不受尊重的孩子所容易反应出来的行为。同时一个经常受蔑视的孩子,心理甚少快乐,情绪也不安。父母亲怎么尊重孩子呢?我的建议是:

  1、孩子基于好意或热心,所提出的意见或帮助,无论其是否得当,都应予以尊重。

  2、不宜对孩子做伤及自信和自尊的批评和辱骂。

  3、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必忙著纠正,应予接受,但不予以赞同。

  4、不宜对孩子做太多挑剔;“大节不踰,小节出入可矣!”

  5、父母可以对孩子发脾气,容忍对孩子无益,但不要贬损孩子和攻击孩子。

  6、对孩子做具体叙述的赞美,可导致孩子的自我品评及受尊重的满足。

  7、对孩子不信任感和盘问其行为,有害于孩子的自尊,并引起反抗。

  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每一位父母所熟知和重视的。但对于心理健康,则往往疏忽。有时,父母亲为了孩子升学或过度关心其学业成绩,对孩子施予压力,反而损害其心理健康,以致在生活适应上发生问题。语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发挥孩子的才学,保持心理卫生,才能保住他的智慧与创造力。

  

  第十三章 父母的教导角色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长辈,同时又是朋友。长辈的角色提供了权威和安全感,形成孩子依赖的温暖,并奠定道德意识的基础。朋友的角色提供了情感沟通与彼此了解的机会。一切教导活动都在这两个活动角色中进行。

  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也扮演著双重的角色。他们既是指导者,又是学习者。指导者的角色,提供了典范、身教和学习的方法与动机。学习者的角色,是从孩子的反应和回馈中,从而了解自己对孩子的教导是否得当,而学习改正。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看似单纯,事实上则非常复杂。因此,教导的活动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上,重视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教育才会见效。也只有重视生活本身,透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孩子才会体会到父母的关怀和心意。

  就生活而言,你一定会发现自己有待学习的地方很多。因此,自己就是学习者,而不是已经成熟的完人。如果你已体会到这一点,你就能和孩子分享相互勉励和彼此的温馨。这也就是所谓“教学相长”。反之,如果你以为孩子应完全听命于父母,你就会因为享受权威而变得更独断。最后无视于自己的弱点,又不能从孩子那里得到回馈,无从改进自己的生活修养,渐渐走向两代之间沟通的困难与情感上的淡漠。

  循循善诱

  父母亲对于孩子最好是扮演著循循善诱的角色。但是父母亲毕竟是平凡的人,不是完美的圣者,所以当他们被孩子的顽皮或不认真惹得发火时,不免要在发脾气,大声责骂,给他一个严厉的处罚,甚至给他个体罚。于是,有许多父母问道,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吗?我的看法是:你不要内疚,不必为此担优。你会有控制不住的时候,如果你平常就注意教导的原则,关怀你的孩子,爱你的子女,那么你偶尔发脾气,不会有什么好影响。不过,我要提醒你,你要懂得发脾气之道。你可以光火,表现气愤,这就是一种教诫,不过你千万不要在生气的时候打孩子,不要用辱骂来贬损孩子,这是你必须做到的起码条件。

  你当然可以处罚孩子,可以罚他到书房里闭门思过,可以罚他停看一次卡通影片或影集,当然也可以藉减少零用钱来罚他。处罚在心理学上是一种负性增强制,它被用来消除某些不合宜的行为。父母对孩子犯错,给予处罚是负责任的行为。

  我反对体罚孩子,但是有许多父母都告诉我,不打不行。这一点我要加以说明。体罚是以恐惧和疼痛的方法,禁止孩子再犯错,它像是一服剧烈的药物,很快见效,但会留下很多副作用。例如:

  (一)父母亲在生气时才打孩子,往往失手过重,打伤孩子。我亲眼看过父母把孩子打成重伤。更看父母生气时把孩子烫伤。这种伤害在亲子间往往留下不可磨灭的重创。

  (二)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敌意,但是对父母的敌意是非道德的,于是形成孩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后果是用惹事生非来抗议父母,用自暴自弃来逃避心理的矛盾。

  (三)体罚本身阻碍了亲子之间的沟通,情感交流受到影响。

  (四)体罚并没有让孩子真正了解做人处事的道理。除了用惧怕来达到遏阻外,并无启发作用。

  (五)体罚使孩子产生被动的态度,失去活泼、积极和进取的思想。

  (六)体罚所产生的惧怕和不安全感,有碍心理健康,同时影响创造力的发展。

  父母亲一定要注意,体罚固然是很简便的方法,一时奏效很快,但是副作用太大了。另一方面,父母产在使用体罚时,因为成效快,用起来简便,于是“体罚孩子的行为”很容易被增强,养成以体罚来教导子女的习惯。

  体罚的副作用很大,最好少使用,或避免使用。

  教导角色的协调

  父母亲是两个不同的教导角色,特别是在心理发展上,父母所代表的教导意义是不同的。因此,正常的教导是由父母共同负起责任。

  认同是孩子人格成长的重要过程。父亲所能提供的角色和母亲所提供者不同。例如男孩在性器期,便开始模仿父亲的行为,以讨母亲的欢心,因而逐渐男性化。女孩开始模仿母亲,以讨得父亲的喜爱,而渐渐母性化。就心理分析学家的看法,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是男孩子男性化并产生男性行为和态度的动力。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是女孩子女性化和学习女性行为和态度的动力。如果父母亲不同时提供相平衡的教导角色,心理发展上就不免受影响。特别是在性角色上,可能发生障碍。

  此外,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夫妻两人都必须外出工作的时代。大部分的母亲已不再像过去农业社会一样,有充分的时间在家教导孩子。如果教育子女的工作还是单单落在母亲的身上,显然孩子所得到的关心与照顾是不够的。因此,父亲在教导子女上必须与母亲相互配合。共同肩负教导的责任。兹建议父母教导角色协调的原则:

  (1)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态度要一致。意见若有不同必须私下协调,不宜在子女面前为了管教问题争吵。

  (2)父母亲对孩子的教导必须相互配合。因此,和谐的父母较能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教育。

  (3)教育子女并不是父母唯一的事情。因此教育子女与事业的发展要同时兼顾。父母亲的自我实现是子女最好的学习典范。

  (4)父母双方应经常就教导孩子交换意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两个教导角色的效能。

  孩子的命运大部分决定于对子女的影响上。无论是心理上的发展,价值上的判断和行为举止的模仿,都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互动的结果。孩子把这些互动的记录牢牢地刻在脑海里,在长大成人之后,往往不加思索地拿来处理事务。因此,父母的行为举止,影响孩子思想行为的品质殊大。

  父母难为吗?

  教导孩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有耐性听孩子说话,还要懂得弦外之音,才能了解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比如说,孩子在睡觉前对你说“我以后要当警察,专门对付歹徒”。你就要知道,他可能看了电视新闻上孩子被绑票,而内心感到害怕。他在造句作业上写“真想——我真想再也不回家”,你就该警觉到孩子对父母有了敌意。父母对子女的了解,不是像警探一样揭发孩子的隐秘,而是了解之后,不著痕迹地加以辅导。

  孩子会惹出许多问题,让你大发雷霆。当然你很想狠银给他一巴掌,或给他尖酸刻薄的语言攻击,否则就无法出这口气。但你一定要自我控制,否则会把“教导”的程式弄乱,引来更多困扰。

  回到家里,经过一天的工作,你已经精疲力竭了,但是你还是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难题。许多父母告诉我说,我教孩子做家庭作业,一而再的解释,他还是不会。我气得肚子发胀,但还是耐著性子讲解下去,真是父母难为。

  父母深怕孩子尝到失败而伤心,于是费尽心思,设法防止孩子遭遇失败。但是,过度的保护就无法激励孩子积极上进。父母真是难为。

  孩子要求参加种种活动。让他参加则顾虑其安全,不让他参加则于未忍。天下父母心,无处不是为儿女著想,真让父母为难!

  孩子有很多欲望,给予满足,现在当然彼此高兴。但是将来呢?宠坏孩子的痛楚,谁来承担?也让父母为难。教导孩子本来需要一番心血,你投入多少,孩子就受益多少,你的为难越多,表示你付出的也多,收获的会更多。因此,你必须坚守教育的原则,为孩子开拓光明的人生。这是你的责任,当你尽了个责任,就会感受到无尽的喜悦。

  这本书就为了帮助你教育子女的责任,获得生命无尽的喜悦而写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郑石岩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郑石岩教授)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十章 无住的生活艺术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九章 禅悟的历程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八章 超越与中道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七章 悟、醒觉与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六章 清净与自由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五章 直观的智慧与自在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四章 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二章 现代人的精神症状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自序 

 郑石岩教授:觉·教导的智慧 第九章 结语——对生命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