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一讲 在家必读《善生经》


   日期:2022/10/29 11: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佛法不在庙里,也不在某个僧人处,而是在佛教经典里,在人的心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僧俗二众应该把学佛落实在做人做事当中。这样,信仰才有根底,学佛才有落实的地方。“幸福人生”是人们共同的愿望,《善生经》里处处是妙方,只要善于应用,幸福人生的愿望就可圆成。

  第一讲 在家必读《善生经》

  《善生经》是一部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翻译较早的经典。这部经典在后汉的时候就翻译出来了。后汉有一位译经大德叫安世高。安世高,公元2世纪时人,于东汉恒帝建元初年(公元147年)来到洛阳,译述佛经约二十年。安世高让人们了解佛教,萌发了译述佛经的宏愿。安世高共译佛经三十五部四十一卷(现存二十二部二十六卷),主要是小乘系的佛经。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译师。他活动的时间远比摄摩腾、竺法兰要早,翻译的经典也比他们两位多。

  《善生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因为它是专门针对在家佛教徒讲的,所以在佛教的弘扬方面,一直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只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太虚法师才开始重视并讲解这部经典。从太虚法师开始,《善生经》才有了注解。它的道理很浅显,把在家佛弟子在修行和做人处事中的责任和义务都讲得非常到位、非常明确。

  《善生经》的不受重视,说明佛法在中国流传将近两千年当中,佛教往往只重视哲理上的探求,而对于如何从做人开始、在具体的生活当中落实佛法的修行,没有十分重视,特别是随着译典的越来越丰富,修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部经更是被人们所遗忘。

  1

  讲这部经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我们所提倡的生活禅虽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但也不是没有异议。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怎么会有禅呢?禅就是禅,禅怎么会是生活呢?有一些人把禅看得高深莫测,把生活看得低俗平凡,认为这两者无法融合。

  实际上,生活禅这种提法渊源甚深,在我之前也有人涉及。把它作为佛法修行的具体法门来提倡,是我在1992至1993年之间正式提出的。于是1993年就有了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至今连续举办了很多届了。

  提出生活禅,是不是在佛教乃至禅宗典籍当中毫无根据呢?不是的。大家如果读过《华严经.净行品》,就会知道,佛菩萨每做一件事都要当愿众生如何如何,一天从早上到晚上,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自己如何,也当愿众生如何如何。《华严经.净行品》就是佛经上生活禅的一个最典型、最重要的经典读本。生活禅在论点方面也有很多依据。佛法究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在家居士没有办法看到比丘二百五十条戒,但也有许多人受了菩萨戒。菩萨戒所告诉我们的,就是生活的理念、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归宿,如此而已。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那么玄,佛法一点都不玄;不要把佛法看得离我们有十万八千里,佛法就在我们心中,佛法就在我们一言一行当中。

  那么,去哪里找佛法?怎么落实佛法?又怎么样来修习佛法呢?佛没有告诉我们别的什么,就是教我们在身口意三业方面,去三毒,修三学,如此而已。三毒怎么去?三学怎么修?必须有可操作性。《善生经》最有可操作性,它指导我们在面对一切人时怎么样定好位。怎么定位呢?就是责任和义务的问题。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就是修行。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诸如家庭问题、生活问题、夫妻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都是因为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没有定好位。

  以前,我碰到一位居士,她说她老伴以前对她蛮好,最近忽然打她一顿。我问:为什么打你呢?她说:我的女儿把不信教的人都搞到家里来,吃呀、喝呀、说呀、笑呀,我就把她们撵出去了,我就不要那些不信教的人到我家来。这是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了吗?不是。所以我对她说:这个错不是你老伴的,是你的。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家里,不信教的人是汪洋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面上星星点点的水泡而已。水泡不能离开大海,离开了大海,水泡也就没有了。这就是说,如果在生活的汪洋大海中,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水泡就会干涸。当然,这个比喻不算很确切。佛陀有一个更恰当的比喻:个人是一滴水,众生是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里的一滴水而已。我们要修行,要行菩萨道,你这一滴水,一定不要离开大海,否则就会干涸,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在责任和义务上定好位,要时时刻刻摄受不信教的人,团结、尊重不信教的人,才有可能落实修行,否则就是空头大话而已。连不信教的人到家里来都不高兴,怎么度众生呢?

  2

  进一步来讲,学佛怎么学呢?一天念几遍大悲咒,家里人可能不高兴,因为你信他不信。你可以在事前与他约法三章:我念经小点声,你看电视也小点声,咱们来一个信与不信互不干扰,互相尊重。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自由。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好,怎么修行?怎么去度化呢?如果学佛的人单单把念经当作修行,念经归念经,发无明火归发无明火,吵架归吵架,那我保证你三辈子也达不到一心不乱。因为你在念经的时候,二心三心四心五心都有了。所以,一心不乱不是那么容易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在你遇到烦恼的时候不烦,遇到逆境的时候处之泰然,那才是定、才是慧、才是戒。吵了一顿再来持戒是没有用的,发火之后再来念佛,半天也静不下来。不能真正把佛法落实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分分秒秒的生活当中,你就永远做不到一心不乱。

  讲解《善生经》、提倡《善生经》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提倡学佛先从做人开始,使我们在会的僧俗二众,把学佛落实在做人做事当中。这样,信仰才有根底,学佛才有落实的地方。

  提倡《善生经》的第二个目的,是想通过讲解,使生活禅的内容更加具体,不至于修行无从下手。《善生经》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它的生命力和重要性在今天并没有过时,而是越来越让我们感觉到切合学佛人的需要。

  《善生经》在中国翻译过四次,而且都是在一千五六百年前。第一次翻译是后汉安息国的安世高,题目是《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就是善生子;第二次翻译是西晋的竺法护,所译叫《善生子经》;第三次是姚秦的佛陀耶舍、竺佛念所翻译的,就叫《善生经》,收在《长阿含经》卷十一,前几年出版的《在家教徒必读经典》中收集的《善生经》就是第三译;我讲的译本是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也叫《善生经》,收在《中阿含经》三十三卷。太虚大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讲的《善生经》本子,就是第四个译本。这个译本对人与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条目说得更加具体,经文前后更加完整。这就是翻译《善生经》的简略过程。

  3

  善生是一位长者的名字,他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名字,就好像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的美誉)一样。舍利弗是他父亲的名字,儿子加以继承,也叫舍利弗。在国外,这样的事例很多。在我们中国,儿子不能用父亲的名字,用了就是犯上,用同一个字都不行。毕竟,中外文化有很大的差别。我觉得,在印度这个佛教国家,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名字,体现了文化理念上所具备的平等性。

  讲到经题,我想在“善”字上多说几句。因为我们平常总在讲要多行善,多做善事,就把学佛和行善看作是一回事。佛教对于善与不善的界定是,一切顺益现世后世善因善果之法名为善,一切违背现世后世善因善果之法名为恶。

  佛经从四个方面来界定什么是善法,什么是不善法:

  第一是胜义善。本身就是善法,是无可争议的,是任何人无可否定的,也叫做真实善,指的就是涅槃和解脱,这是界定善法的最高标准。

  第二是自性善。有些法本身就是善法,不要借助其他的法,自性就是善的。这个善法有五种,分别是惭、愧、不贪、不嗔、不痴,叫自性善。

  第三是相应善,也叫相属善。在善法方面,唯识宗把人的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状况分为五十一种,其中善法有十一种。所说的相属善,就是指十一个善法当中的信、勤等善法。这些善法只有与上面所说的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相应的时候才是善法,与此五法不相应就不是善法,所以叫相应善。比如说信,不一定就是善。信了邪教,那就不是善了。比如说勤,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之中,勤就是“精进”,勤如果不是与五度相应而起,就不是正精进;如果不是与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同步而起,不是为了五种自性善而产生的勤,就有可能是做坏事的勤。比如说做小偷,也要勤,不勤,慢一点儿就被别人抓住了。这个勤是邪的,是邪精进、恶精进。

  我听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早上4点钟,一个女士在家里,她家在3楼,窗户没有防护网,玻璃窗一推,两个小偷就进去了。她的房间与小偷进的房间不是一个房间,她睡得迷迷糊糊,听到屋里有响动,就轻手轻脚地看了一下。一看吓一跳,两个小偷在她的房间里翻东西。这时该怎么办呢?这个人还是蛮有智慧的,她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不去惊动他们,轻轻地打了个电话给她的保姆。可等了半天她的保姆也没有来,两个小偷很认真地翻她的东西,把钱拿走了,BP机拿走了,手机拿走了,她都不做声。最后小偷看到保险箱,拎起来沉甸甸的,满以为是一箱子钞票,就从三楼扔下去了。其实,那保险箱里装的是准备出差用的药,没有钱。她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场劫贼之难,虽有点损失,但人身安全没有受到伤害。那两个贼人要不要精进呢?一定要精进,否则就被别人抓住了。这种精进就是没有与惭、愧、无贪、无嗔、无痴五种自性的善法相结合,所以叫邪精进。想学习佛法,一定要从法义上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

  第四种善法是等起善。由我们的身、口二业与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同时生起的善法,就叫等起善。比如说,我们在没有贪心、嗔心、痴心的时候,就会发起一种布施心、慈悲心、离欲心,这就是等起善。

  佛经所讲善法的种类,就是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性善,但是,仅仅有自性善还不能落实善法,还要有等起善把善的意念落实在行动上。

  唯识宗所说的十一种善法,其中属于心理活动的有六个,叫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这六个善法偏重在心理活动上。信要正信。我的四句话“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是将正信具体化了。佛经上讲:“信实、信德、信能。”“实”就是真实,一切诸法的真实就是真如、真理;“德”就是三宝殊胜的功德;“能”就是我们自己能够认识这个真理,能够成佛。

  生命、生活与善相应叫做善生。善生所表的法,不仅是从个体讲生命,还从全体讲众生、讲生活。“善生”既是儿子,又是父亲。《善生经》就是佛对善生子所说的经。

  4
  以上我们由善生讲了善,又由善引申讲了信有实、德、能。接下来讲“经”字。经就是不朽的作品,放之四海而皆准,“经”的第一个意思就叫“常”,“经”的第二个意思是贯穿。“经”在梵文里叫“修多罗”,它的字面意思是线,从线的作用来讲就是贯穿。什么是贯穿?就是把零散的东西贯穿在一起。这是一个比喻。大家知道,在印度、缅甸、泰国,人们都喜欢戴鲜花做的花环。虽然它也是个圆圈,但不叫花圈,而是叫花环,因为众生执著,叫花环没关系,如果说把这个花圈给你戴上,你马上就不高兴了。花环中间还有一根线,那根线把一朵一朵地花穿起来。“经典”中的“经”就是从这个形象的比喻中而得名的。佛所说的只言片语,都像黄金一样宝贵、像鲜花一样美丽,必须用一根线来贯穿起来,否则就容易散失。大家天天念经是多么神圣!一个地方摆些鲜花就显得清净庄严、美丽优雅,我们生活中有了佛法也就清净庄严、美丽优雅,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佛就得到受用了。什么是受用?你的生活改变了,人际关系更好了,这就是学佛的受用。不是说坐在那儿几天不动就是受用。坐在那儿几天不动,一动就发无明火,有什么受用呢?佛法的受用很实际,随时随地可以检验,随时随地可以得到证实。

  这部经的经文本来是连贯的,没有分成一段一段。这一段一段地分,以作文来讲是把段落大意提出来,佛经上叫做科判。科判就是把经的段落大意、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提示出来。现在的分科是太虚大师分的,我是按照他的科判来讲的。

  这部经分为三大科,或者三个大段。这三大段又叫做三分。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每部经都分成这三段。太虚大师用的是证信缘起、应机正说、如何修行。如何修行就是流通分。每部经的主要内容都在正宗分,应机正说就是正宗分。

  在文章里面,甲一是一类标题,乙一是二类标题,丙一是三类标题,丁一是四类标题,戊一是五类标题,己一是六类标题。这部经一共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六个层次。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根据经文把责任和义务的条目也都一条条分开。比如说当儿子的怎么孝顺父母、当父母怎么去照顾孩子,都分得清清楚楚,可以去落实、去操作,这样学佛就不会显得那么空洞,不管你受过三皈五戒还是没受过三皈五戒,人人都可以照着去做。一共六个层次,二百件事。

  5

  甲一证信缘起

  乙一证信序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

  按照传统的分法,这是初分,讲的是以什么样的因缘而引起佛陀说这部经,所以叫证信缘起,证信是指乙一证信序,缘起是指乙二缘起序。证信,一般是叫做六种成就,又叫六种证信,这十七个字,讲了六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闻成就:“我闻”。“我”指阿难,阿难尊者亲自从佛所闻,“如是”指这部经典是我(阿难)亲耳所闻。“如是”是信成就。“一时”就是说法的时间成就。“佛”就是说法之人成就,叫主成就,“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是众成就。这些是所有的佛经必须有的内容。有了这些内容,才能够取信于人,所以叫证信序。这是第一段的第一小段。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说法有因有缘。乙二缘起序又分为丙一、丙二、丙三、丙四、丙五。科判也不宜太繁琐,讲经看经才能条理清晰,不至于茫然。

  6

  乙二缘起序

  丙一述父嘱

  尔时,善生居士子,父临终时,因六方故,遗敕其子,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善生居士子闻父教已,白父言:“唯!当如尊敕。”

  这段讲善生子回忆父亲临终时给他讲的话,并且要照父亲的话去做。在《在家教徒必读经典》里的《善生经》没有这一段,文字比较简单。印度的语言习惯和西藏的语言习惯一样,都是一件事要反反复复地讲。实际这段话用十几个字也就够了。

  先讲“六方礼”。在印度文化里,六方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阿弥陀经》就讲六方佛。六方的顺序不是东西南北,而是东南西北下上,按照顺时针方向,与天体的运行一致。六方再加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维,就是十方。佛经里也常说十方三世一切佛,这里只讲六方。佛在印度说法,也要和印度文化的传统习惯相结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离世法,这就是佛法的二世圆融。世间、出世间叫二世。

  善生居士在他临终之时告诉儿子,我们婆罗门文化应该重视六方,你每天都要向六方礼拜,因为六方都有众生,对每一个众生我们都要恭敬他、供养他、礼拜他,因为每一位众生都对我有恩德。如果像上文所说的那位居士那样,别人到你家,你却把人家轰走,他就和你形成对立,你念经的时候,他唱歌,你永远也战胜不了他。你应该欢迎他、供养他、给他磕头才对,想着每个众生都对我有恩德,这样就可以感化他了。

  我们学这部经,要学这部经的精神,哪一方有众生,我就向那一方礼拜、恭敬、供养,这是多么宽广的胸怀!这就是真正的平等心、慈悲心、感恩心。而我们常常这样想:我挣钱,我吃饭,与你何干?为什么感谢你?你错了。没有别人你到哪儿挣钱?没有别人你挣了钱怎么花呢?你买得了衣服、粮食、蔬菜吗?没有一件事是孤立的,不依靠任何人而独自生存的人是没有的,包括佛在内,因为没有了众生就没有了佛。我们大家不要把自己看得多么大,看得多么有能耐、了不起。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渺小的,都必须在群体当中才能生存。没有群体,没有社会,没有人类,我们绝对不能生存。所以,这位长者告诉他的儿子,你要向一切众生感恩,恭敬、供养、礼拜。

  这里有一句话叫“善教善诃”。“诃”字可以用“呵”字。就是说这样的一种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这样的付嘱、这样的对子女的期待就是善法。父亲这样期待儿子,儿子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唯”这个字是表示下一辈对长辈最恭敬的态度。现在这个字用在了反面,叫“唯唯诺诺”,说一个人没有出息,上级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点头、就怎么承诺。我觉得,如果真正是发自内心的承诺,那就是一种美德。虚伪的唯唯诺诺是言行不一,那是不足取的。

  7

  接下来讲缘起序的第二段。第一段是讲父亲怎么教育他,第二段是讲善生子怎么依教而行。

  丙二正行礼

  于是,善生居士子,父临终后,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印度人有一个习惯,由于气温比较高,每天早上要到恒河里去洗澡。平旦就是早晨,就是早上太阳和我们处在平行位置的时候。洗了澡以后要穿一种礼拜用的衣服叫新刍摩衣。这种衣服就是一块布,类似于袈裟,只是没有勾、没有环。到印度去,看到在家人穿的衣服,他们的民族服装和我们的袈裟形状一样,只是没有一道一道的分隔,而是一整块布。手里拿着一片树叶,是新鲜的。因为印度四季不分明,所以植物生长得非常好,四季都有鲜花来作为供养。这里是讲拿着新鲜的树叶来供养。

  在缅甸,老百姓早上第一件事就是买花,然后到就近寺院的菩提树下或佛塔下,将花供养在那里,到庙里烧香的不多。刚才说到花环,有一种茉莉花,非常香,那些卖花的人,把茉莉花的小骨朵,用针线串起来,串成一小串一小串的,摆出来,过路的人就来买。有的放在车子里,因为车子里有佛像,这样一方面供佛,一方面车子里无异味。到了寺院,便挂在佛像的脖子上、手上,很有意思。

  供花比烧香要安全。中国的寺院由于烧香点蜡烧掉了的,从古到今不知多少。前几年我在武汉归元寺,看到烧香的人大把大把地烧。爆竹的渣子,每天要撮出去几撮子。我就建议昌明大和尚说:“你不要在这里卖香,你卖香实际上就是让这些信徒赶快把寺院烧掉,真把寺院烧掉了,你的责任就大了。”所以,我不鼓励人们烧香放鞭炮。寺院是木质结构,而且面积狭窄,真是危险极了。虽然院子里摆了几大缸水,真烧起来,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一直提倡大家多供花,少烧香。当然,要取消烧香也不太可能。所以,上海玉佛寺、龙华寺提倡文明烧香,进门的时候,给五毛钱就给你三支香。

  有一次,我到保定的一座小寺院开光,香烧得特别厉害,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个人买了一三轮车的香,堆在那里烧。不过,一车也花不了几个钱,因为那香非常糟糕,就是寺院门口摆着卖的那种用稻草做成的香。我坐在那里实在坐不下去了,觉得脸上非常难受。这就是佛教呀?简直乌烟瘴气。佛教本来很文明、很高雅,绝不是那么庸俗、那么不讲文明。那形象完全是乌烟瘴气,充满迷信。以为烧的香越多,不管是杀了人放了火,老佛爷也会保佑他。哪有这么回事呢?你杀了人,烧再多的香也没有用。从这件事联系起来看,善生子手持生拘舍叶来供养众生,表示对众生的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不也同样很虔诚吗?

  第二个问题:“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这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是有相而求,要人家供养你,是求回报。我们刚开始学佛,当然不可能完全把“我”忘掉,这是实事求是的,不是侃大话,因为礼尚往来嘛,来而无往非礼也,这是他真实的心态。所以佛同样欢喜赞叹。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才能充满喜悦,充满幸福,充满着团结与和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慧净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慧净法师)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自序 

 慧净法师: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慧净法师:略谈如何从“俗谛”迈向“真谛” 

 慧净法师:念佛了,为啥还烦恼呢? 

 慧净法师:出家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