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8


   日期:2022/11/19 23: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8

锺茂森博士主讲

2007/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05-08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是一起学习《佛说十善业道经》的最后一天,今天可以将剩下的经文讲圆满。

  十善业道它是性德,修学十善业道可以帮助我们回归本性本有的这些良知良能。我们昨天介绍到了三十七道品,我们介绍到七觉支。整个三十七道品可以说是佛法的一个修学的概论,都是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我们今天从七觉支这一段开始看起,请看经文: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这一段是讲七菩提分,也称作「七觉支」。七觉支这个支就是指支分,觉在梵文里面就叫菩提,重点在「觉」字,就是让我们要觉悟。七觉支顾名思义是有七条,具体讲的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条。修学七觉支的作用或者说是效果,就是『常善觉悟一切诸法』,这「一切诸法」是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也就是说,你对宇宙人生的真相都能够明了。

  佛菩萨、圣人跟我们凡夫根本的差别,就在于佛菩萨是觉悟了,我们还在迷惑颠倒,不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所以会起心动念,这叫妄起无明,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挡住了我们认识真相。所以中峰禅师,大家如果做过「三时系念」的都很熟悉,这位朝时代的国师,他修禅开悟,也是专修净土的。他在三时系念里面有句话讲得好,说「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现量之不一」。这是讲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在哪里?就是一个觉,一个迷。觉什么?觉一切万法是我心所现,是唯识所变,所以万法不出自性,佛菩萨了解这个。凡夫他就不了解这个,所以他执着自己的身体,执着自私自利,从而造业受苦。所以要觉悟,要怎么修?这七觉支就是告诉我们具体修行的方法。

  第一条是叫「念觉支」。念觉支根据《教乘法数》的定义是这样,「心沉时,念用择进喜以起之,心浮时,念用轻安定舍以摄之,觉令定慧均等」。这段话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如何来调整我们的心念。当我们修行的时候总是有两种状况出现,第一种就是心沉的时候,就是昏沉,打瞌睡。我们如果在念佛堂念佛会看到这种情形,当人坐下来止静的时候,念着念着佛就摇头晃脑了,头慢慢低下去,就快碰到膝盖了,甚至还能听到打呼的声音,这都是昏沉。昏沉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应该念用择、进、喜,「择」就是择法觉支,就是你要选择好的方法,「进」就是精进,「喜」就是你要用欢喜,让自己心生欢喜。具体怎么做?就是师父上人建议,当我们昏沉的时候,可以动弹一下身体,比如说用经行,用拜佛。拜佛非常有效,这一拜佛的话,你全身血液的循环起来,精神就能提得起来,对治自己的昏沉。所以在念佛堂里面,为什么师父提倡三区念佛,拜佛、经行、打坐,任由你自己,他没有长期念佛,不需要来共修。共修也有它的好处,它是能够大家一起来精进,但是平时念佛堂,自己念佛,三区自由式的这种念佛方法,可以自己调整。

  另外一种状况,除了昏沉以外,就是掉举。掉举就是心七上八下,妄念很多,静不下来,想念佛,妄想就呼呼的往外冒,都压不住,这叫做心浮的时候。那个心很难控制住,念佛佛号抓不了。这个时候可以用轻安、定、舍这些方法,这都是七觉支里头的项目,就是让我们身心轻安一点。用定,禅定,比如说这时候可以打坐;可以用舍,舍就是放下。具体的做法,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坐下来,打坐的时候集中精神专注在佛号上,不要去想那个妄想,这叫舍。什么叫舍觉支?就是舍掉你的妄念,妄念不要管它。你越想那个妄念,妄念越多。也不要想说我现在要把妄念压住,这个念头都不要想。有这种念头,那像古德所说的,「要断妄想是去一添两」,就是你妄想很多,这已经有了一个妄想,你还要加一个妄想说我要断这个妄想,叫去一添两。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去想妄想,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妄想由它去想,我们专注在佛号上。这样子慢慢的妄想自然就没有了,心就能够安住下来,就能有定,有轻安。这所谓能够令定慧均等,定,定慧,它主要是指修学的对治的方法,当我们心掉举,妄念很多的时候就用定;如果是很昏沉的时候,用慧,就是具体来说,你可以用拜佛等等。总之,让自己能够摄心。

  第二条是叫「择法觉支」。在注解里面讲,「观诸法时,善能觉了拣别真伪,不谬取于虚伪法故」。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观察这一切事事物物,这诸法,能够懂得拣别,就是你懂得分别善恶、真伪,对于虚伪的我们不要去取,不取于虚伪,取的是真实。这种就需要用方便,有智慧、有方便,你能够选择善法,去掉恶法。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最低的标准就是本经所说的十善业道。凡是符合十善的,我们就取,凡是跟十善违背的,就去掉,不取。这种择法觉支就是选择方面要有智慧,其实不仅佛法如此,世法亦复如是。选择行业要有智慧,不能选错行,选择婚姻也要懂得选择什么样的对象,俗话讲的「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最好的标准用十善业。我们选择的行业要善的,比如说不杀生,我们不能选择杀生的行业,不能选择偷盗的行业,更不能选择那种邪YIN的行业,以此类推,你就懂得怎样选择。选择对象、选择朋友,都需用这个善的标准。

  在佛法里面说选择法门,选择法门也要有智慧。法门很多,佛讲了八万四千个法门,我们选哪一个?总要知道非常适合自己根性的这种法门,我们才选择。法门本身平等的,无有高下,但是我们根性不平等,所以我们选择的法门要契合自己。像我自己本人来说,我是属于中下根人,我就不敢选择修禅。你看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都讲,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什么是上上根人?六祖本人就是。《金刚经》听了半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开悟了,那是上上根人。《金刚经》我也读过不少遍,可是都没有开悟,证明是中下根人,所以我不适合修禅。修密更不适合,为什么?修密,严格的要求能够修密的人是登了地的菩萨,严格讲是八地,不动地的菩萨,他是修密法,这是能够帮助他成佛,在染污的环境里面修他的清净心,我不是这个根性。想来想去,净土法门比较适合我,我能够念佛。念佛这个容易,一句阿弥陀佛谁不会念?谁都会念,谁都能念。只要真正明白教理,对净土有深信切愿,加以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就是每天都念佛不间断,尽形寿这一生不改变,我这一生还有指望能成就,往生净土就是成就。所以,选择法门真的要有自知之明。

  第三个觉支是「进觉支」,「进」就是精进。选择了法门以后定下来了,就得精进,不能老选择,老选择你的心还没定下来,定下来之后就得真干,这叫精进。注解说「修道法时,善能觉了正不正行,不谬行于无益苦行故」。这句话是告诉我们,精进要在正的道上精进,正行上面精进,不能在不正行上面精进,那就不得了。所以我们在修行上面,首先你得有选择,知道哪个是正行,哪个是不正行。正行与不正行的区别,根本就在于十善业道,证明一个法门它是真正的佛法,还是邪法,从哪儿看?看它符不符合五戒十善,这是最起码的标准。如果跟五戒十善不相应,那就是邪法,一切佛法都建立在五戒十善的根本上。比如说有人劝你,我这个法门可以让你一下子能成佛,你要修一些男女一起双修的,这样的话你很快成就,所谓的密法。你一看,不行,不YIN欲这条他没做到,他不是正行,我们要远离他。比如说有的道场告诉你,你来我这儿皈依,交一百块钱,保准让你修行上档次。你一看,他为了钱的,不贪欲这条他没做到,不符合十善业道,你就明了了。所以我们精进一定要在正道上精进。在十善业道上,精进真正做到「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才是真精进。

  精进当然要以苦为师,能吃苦。像师父上人最近告诉我们,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家,用一年的时间背诵了《无量寿经》,你看看不简单!很多人说,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了,八十岁老人家能够一年之内背诵《无量寿经》,很多年轻人赶不上。为什么?因为他真精进,他肯吃苦。所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肯真干的,没有不能成就。就怕你不肯真干,找很多借口,我老了,记忆力不行了;或者说我现在没时间,工作忙。反正不想做事情,能找出一千个借口,这就没有精进。但是虽然说以苦为师,我们也不能修无益苦行,无益苦行就是对你的修行、对你的进步没有益处的。比如说修饿肚子,我三天不吃饭,来念佛,你三天不吃饭能念佛,佛未必能念好,但是却是饿出病来,那叫无益苦行。到时候还得上医院,还得去打葡萄糖,这些反而会拖累你的修行。所以精进也要懂得科学。

  第四条的觉支是讲「喜觉支」,喜觉支就是讲心里能够得到法喜。注解上讲「心得法时,善能觉了,不随颠倒之法而生喜故」。我们精进之后,就能够尝到法味,像我现在跟着师父上人学讲经,一开始师父上人让我每天讲,我自己都没有信心。以前师父刚刚开始学的时候,一个礼拜讲一个半小时,现在让我一开始就一天讲两个小时,我自己都没有信心。但是师父逼,这叫打鸭子上架,结果逼出来以后,坚持了也快两个月。每天确实讲这两小时真的没时间打妄想,每天备课,完了就上台,下了台赶紧走,然后备课。结果真的到现在不到两个月,心里觉得很有受用,有一点法味,尝到一点法喜。这是通过精进得来之后,真的就很愿意继续努力,自然就「不随颠倒之法而生喜」。颠倒之法是什么?世间的五欲六尘,具体来说,不爱出去玩了,不愿意跟人家聊天,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为什么?听那些比起学经教来讲,那些都已经是黯然失色,真的「世味哪有法味浓」,尝到一点法味,世味真的觉得没有味道。不会随颠倒之法而生欢喜心,欢喜学习。像孔子老人家《论语.学而篇》开头便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个喜悦就是法喜,他尝到以后真的学习不会退步。最怕是什么?间断,不肯精进,那学习往往就会得不到法味,他就退了。

  第五个觉支是指「轻安觉支」,注解上讲「断除身口粗重故,亦为减除诸见烦恼故,亦名为猗柔顺而无强暴故」。这些意思就是讲,通过学习、精进,尝到法味,这条是讲法喜充满,得到轻安,进步了。轻安之后,具体表现在这三条。一条是身口粗重能够减少,甚至断除。修行进步的表现在于发现自己身体轻盈了,平时走路好像挺沉重的,经过一段时间修学,轻快了。口里常常犯过失,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过去是忍不住会犯,现在慢慢没有了,断除掉了。身不做杀盗YIN,口不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些身口的恶业慢慢就没有了,这就得到身口轻安。

  下面讲「灭除诸见烦恼」,这是讲思想上,意业,意业里面烦恼也越来越少了。见烦恼,这里特别是讲见烦恼,就是见思惑里面的第一条见惑。这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在于见思烦恼,也就是执着。比如说见烦恼里面第一条讲到身见,执着身体是我,现在这种执着少了。能够承认这个身体不是我,能够承认,能够接受这条理念,做起事来真的想自己的时候少了,为众生的时候多了,自私自利减轻,最后能够灭除掉,这就是轻安现前。还有「猗柔顺而无强暴」,这是指身心都调和、柔软。别人看你很顺,就是你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都欢喜跟你在一起。你没有那种暴躁的情绪,没有跟人家争强那种欲念,所以你身心得到很自在。这种轻安是禅定的基础,当我们有这种轻安以后,慢慢继续学下去,心就定了。

  所以底下一条,第六就是「定觉支」。你得了定,禅宗讲是禅定,净土里面讲的是功夫成片。在注解里面解释这条说「发诸三昧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故」。随着你的功夫提升,慢慢的你产生了禅定,进入了三昧,三昧就是你的正常的享受,正受的意思。你能够自己做得了主,要知道,自己做得了主那才是正常的享受,凡夫自己做不了主。《无量寿经》里讲的「为心走使」,他被自己的妄心所驱使,那个妄心它不是主,真心是主。你得到三昧以后,你心定下来,妄心伏得住,这时候你就自己做得了主。你的六根接触外界的环境,能够不起心不动念,念头能够压得住。在顺境的时候你不起贪爱心,在逆境的时候,你不起瞋恚心,这正常的享受,凡夫的享受都不正常。所以《金刚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外不取相,内如如不动,你得到禅定。

  得到禅定你也不执着那种禅定的相,你能够善能觉了,当你发诸三昧时,你得到禅定以后善能觉了,诸禅虚假。如果你得到禅定,你就住在禅定的相里头,你将来的果报只能生禅定天。像四禅八定,这叫世间禅定,你能得到一禅、二禅、三禅、甚至四禅天,再往上你可以得四空天这个果报,所谓四禅八定。这八定包括前面四个禅,后面四个定,总共叫八定。你出不了三界六道,将来禅定功夫失掉的时候你就要堕落,所以那个不究竟。你善能觉了,你很明白这些禅定,你不会被它迷惑,要知道《金刚经》里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禅定的相也是虚妄,你不着它。不取于相,不单不取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相,连禅定的相你都不取。这样子对它们「不生见爱」,不生见爱就是你没有贪染之心,真正断除了贪念。

  念佛的人在这方面比较保险,你念这句阿弥陀佛,不要管你得不得定,也不要想我什么时候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什么时候念到一心不乱,是事一心,还是理一心?你有这些相在里头,你就得不到真正的定。哪怕是念佛念到很有法喜,很轻安了,也不要着这些法喜、轻安的相,就是直念去,老老实实。关键那个心就安住在佛号上,不要去体味它,不要去想我现在得什么境界,有这么个想那就打岔,反而破坏了你念佛的功夫。也不要想我念佛,什么时候佛来接引我?这些都不对,这些境界都要舍掉,安住在佛号上。真正像大势至菩萨所修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一句佛号相继不断,没有打闲岔,那叫做真正能够成就。

  底下告诉我们「舍觉支」,第七觉支。就是注解上讲,「舍所缘境界时,善能觉了取舍虚伪,不生追忆故」。就是你能舍,你对所现前的这个境界你不去执着它,不放在心里。好比说刚才念佛,念佛念得很不错,就觉得我现在是不是得到三昧了?这些都是着了境界,我们都要舍,能够善能觉了取舍虚伪。你能够觉悟,真正对于净土的理很明了,你就能够把心安住在佛号上面。对于佛号以外的所有念头,知道都是虚,都是假的。念佛当中见到了种种境界,你都不执着,哪怕是见到佛来了,阿弥陀佛现前,我们是不是一下子很高兴,佛号都丢掉了?也不要,还是一句佛一句佛的往下念。念佛见佛这是自然的。大势至菩萨早就告诉我们,「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必定说得很肯定,一定见佛。这是自自然然,法尔如是,何必起心动念?我们取的就是佛号,舍的就是佛号以外一切境界都舍掉。「不生追忆故」,不要想那些境界,也不要想我今天念佛念得很有法喜,老是琢磨着那种滋味,这种都是没有舍。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真实的。既然一切相都是虚妄,那你何必要追忆?哪怕是昨天发生的事情,某个人他跟我过不去,把我打一顿,骂一顿,污辱我,陷害我,我要不要生气?不必。为什么?昨天发生的事情是虚妄的,那个相是虚妄的。它怎么出现的?我们妄念所现变现的。妄念是念念不住,每一念都能变现一个法界出来,整个宇宙就是我们念头变现出来的。要知道就在现前一刹那当中,我们这个念就现我们所看见的境界,所以念和我们的境界是一体的。念一起的时候,境界随着就起来,因为两个是一体,是一不是二。

  念头生灭速度很快,就像我们打个比方来讲,假如我们进到一个黑屋子里头,像我们讲堂,没有窗,黑忽忽的,灯也没开,什么都看不见。这个时候你把灯一开,你马上就见到桌子、椅子,很多人都在这儿,还有佛像,一切庄严都现出来,依正庄严都有。马上一关灯,整个讲堂里都黑忽忽的,什么都看不见,一切法灭了。然后你再一开灯,一切法又现前,再一关灯,一切法又灭了,这叫生灭。虽然说生灭,其实它是不生不灭,本来就在这儿。生灭的速度有多快?生灭的速度取决你念头的起灭,就像你在讲堂里开灯的速度有多快。你喀嚓喀嚓的开关灯,假如开得很快速,我们现在说的交流电,交流电的速度很快,等于光速,一秒钟多少万次,这个灯的开合。实际上灯也是这样的,它的电是交流电,所以其实它的电是断一下,接通一下,断一下,接通一下,是这个道理。但是你为什么没有见到那个灯在闪?因为它速度太快,我们眼睛都追不上,我们原来留着这个相,前相我们印象还没灭,后面的相已经开了,我们的眼睛被它迷惑。

  所以佛经里叫刹那生灭,生灭的速度比那交流电开关的速度还要快。交流电你都看不出它在生灭,电灯没有闪,你看房间里这些景象没有一闪一闪的,那是被我们的相的相续相给迷惑了。这种相续相也不是真实的相续,它是断开的,叫相似相续,我们是被迷惑,以为是有相续,不知道一切法是刹那生灭。这个宇宙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念头一开一合那一刹那,这宇宙已经是一生一灭了,就这么快。所以试问问,你还有什么追忆的?你现前这一刹那,在你这一念头所生的境界里面,这个境界跟前面的境界是隔开的,其实是没有关联的,是两个念头,所以是两个不同的法界,完全断开,没有办法追忆。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连「现在心都不可得」,为什么现在心不可得?你刚想得,得的念头已经灭掉了,快得很,自己没办法觉察,真的想想这个宇宙里面叫了不可得。《般若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念头你就不动了,动有什么益处?所以就不会追忆,也不会想未来,这些念统统舍掉,这都是妄念。

  妄念舍掉,真心现前,一看,原来本来是佛,宇宙与我原来是一体,为什么?宇宙是我念,所以我们说世界一家人,这个一家讲得很粗,应该说「宇宙在团结的一念当中」,你看是不是一体?就是不单只是一体,统统就是这一念。知道这样的一体,对于自己自性中的众生,你才能够生起无限的慈悲来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就是帮助自己,众生是我念所变现的,我自己也是我念中所变现的,我就在我念中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也是法尔如是,自自然然,不讲条件。这是讲七觉支,它也都是要在十善业道基础上,这样才能向真正的觉悟迈步。下来讲「八正道」,请看经文。

  【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正道』就是指三十七道品里面最后一科「八正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这总共是八条。这八条前面每一条都有个正字,所以正是很重要。什么才是叫正?一定在佛法里面有个绝对的标准,什么是正?符合自性的那就是正。不符合自性的,与自性相违背的,那叫邪。你从自性的角度上去分,你就明了了。比如说十善业道,自性的性德,符合十善业道的,那是正,与十善业道相违背的,那是邪。

  我们来看八正道里面第一条,正见,正见就是指正确的见解。在注解里面讲,叫「明见四谛,无有错谬故」,这是讲正见表现在对于四圣谛非常明了,不会有差错。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苦和集就是讲的世间的因果,苦是果,集是因,集什么?集这些恶业,十恶业,集这些贪瞋痴慢疑,集这些烦恼。造这些因就得苦的果,在三界六道里面轮回受苦。「灭道」是讲出世间的因果,灭是果,灭什么?灭烦恼,证涅槃,涅槃是梵语,就是指没有烦恼的这个境界。怎么样才能够灭烦恼?要修道。所以这里讲的就是因果,世出世间的因果我们都能明了,这叫做正见;不相信因果,那就是邪见。

  八正道里的第二条是正思惟。正思惟《教乘法数》上面解释说是「以正思惟,发动四谛观故」。这一条是讲我们的思想,思惟就是思想,思想要正,怎么样正?首先思想里面是跟十善业道相应,这才能正,像经上讲的,「常念、思惟、观察善法」。念念与十善业道相应,苦集灭道的四谛你就能够明了,这是我们的意业很善,能够纯善。

  底下八正道里第三讲的是口业,是正语。正语是指「以无漏智常摄口业,住于善语故」。这是讲有了纯善的意业,正思惟,自然你就会有纯善的口业,口里不会作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这些恶业。用你的智慧,无漏智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它不像世间的那种聪明,世间的聪明智慧里头有烦恼,它夹杂着贪瞋痴慢。你说那些学者,他很有智慧,大科学家他也很有智慧,可是他没有断他的贪心,他还想出名,还想图利。或者是没有断他的瞋心,别人如果批评他,或者是看不起他的成果,他就不高兴,瞋心。他没有断我慢,因为自己出了名,傲慢。这些都是有漏的智慧,那叫世智辩聪。无漏智是建立在十善业这个根本上面的智慧,所以他能够摄住自己的口业,讲出的话就叫善语,住于善语。所以这讲的是口业。

  我们在这里学习讲经,这是讲的圣贤的教诲,上台讲法等于是代佛宣化,这是口业里最善的,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当然学讲经要懂得,关键不是在你讲得怎么样,如果是讲得好,但是没有去落实,自己没做到,你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久而久之反而会生烦恼,贡高我慢都会现前。所以通过学讲经要知道,首先要自度,我们学习这个经教,自己讲给自己听的,然后才讲给大家听。所以你看师父提倡这个方法,在摄影棚里讲,这个好,摄影棚里面一个人也没有,就我一个人在讲,对着摄影机里讲,眼前没有一个听众。这样子讲给自己听,对面坐着的在电视机里那是自己,对自己讲要随文入观。讲到十善业,我就做到十善业,讲到六度,我就做到六度。讲一条做一条,明白一点做到一点,这样子才能够真正变成功德。所以,这是用正语来做自度度他的事业。

  现在的时间到了,我们八正道还没讲完。休息五分钟之后我们来继续学习。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刚才「正思惟」是指意业,意业决定要符合十善业道才能正,所以不贪、不瞋、不痴才能是正思惟。正语要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才属于正语。这里讲的正业要做到身的三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正业,这里也包括我们所造作的事情不能够有害于众生,不能有害于社会。比如说现在这世界很多的这些灾难,天灾人祸很多,环境受到污染、破坏。我们要懂得爱惜环境,爱惜资源,这是正业。正业当然首先念头要有利益众生的念头,自然所做的是正业。比如说现在全球都是水资源缺乏,香港这个地方也是淡水要靠大陆供应,所以淡水资源我们不能够浪费。另外纸张,纸张是木材做的,木材来自于森林的砍伐,我们如果浪费纸张就等于破坏自然环境。现在很多江河泛滥,都是因为森林面积缩小而导致,水土松散了,所以容易造成河水泛滥。这边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这一点做得好,这边的常住、义工用的纸张都是循环使用。比如说一张纸,这一面用完了,那一面还是空白的,一定会把那一面也用上。或者剪成一条条,作为电话记录纸,或者记事的,或者钉成小本子,这都是爱惜资源,惜福。

  还有,现在我们科技发达了,制造出很多产品都危害自然环境。譬如说塑料,塑料这东西你放置一万年它都不会腐烂,它很难融入自然资源的再循环,所以尽量要减少用塑料的产品。譬如说去买东西用的塑胶袋,用那些塑料的碗筷,这些塑料要知道其实它不环保。很多人买东西的时候提一个那种麻织的袋子,这是他有爱心,他爱护自然环境,修的是正业。从这些生活小例里面,我们来体会如何去用心,念念都关心社会,关心众生,身体所造作的自然就是正业。

  第五,八正道第五是指「正精进」。注解上讲,「勤修正谛,趣涅槃故」,这里讲精进,一定是在正谛上精进。「谛」就是真理,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真理相应。什么是真理?自性之理,最起码的就是十善业道。沿着十善业道去修,沿着佛法所教导的这些方法去修行,最后的果报就是涅槃。所以涅槃是果,勤修正谛是因。什么是涅槃?涅槃是梵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寂灭,寂灭的境界就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没有妄念。这个人跟真心住在一起,这是涅槃境界。我们求生净土,净土就是寂灭境界,在净土里面,一个妄念都不生。一个妄念都不生不是说他什么念头都没有,那不是成了石头一样?他还是有。有什么?他的念就是念佛,念自性佛,念念与菩提相应,念念在菩提道上增长,直至成佛。所以我们要修行,在那里精进?在起心动念上精进,把自己的恶念转成善念,这是第一步。然后把善念都得舍掉,这叫净念,又不思善,又不思恶,这一点大概可能初学的人觉得很为难。那最好的方法教你念一句阿弥陀佛,你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不思善不思恶,这叫净念。一直念下去,心地纯净,心净则国土净,所以极乐世界是你净心所现的境界。这叫做正精进。

  底下第六条是「正定」。正定注解上讲,「正住于理,决定不移故」,这是讲念头安住在正理上,也就是说安住在佛所教导的这些教诲上面。十善业道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十善业上面,决定不移不舍,真正做到念念让这个善念增长,不令毫分的不善间杂在里面。还有念佛也是佛教给我们的,学净土的人要懂得把念安住在佛号上面,念念不移,这叫做正定。念念不移,这叫做念佛三昧。所以修学净土法门,十善业道是助修,念佛是正修,正助这两条腿都得走。助修就是帮助你修你的念佛的,不起心不动念就安住在佛号上了,一起心动念,就是十善业道。真的像《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面,俞净意公他修成功,他真正做到了「净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这是他得到正定。

  底下讲的是第七条「正念」,正念注解上讲说「念正助道,心不动失故」。这个层次又高了,念头纯一,真正做到纯净纯善。这是刚才讲的「念正助道」,落实到我们修学净土法门来讲,正修就是念佛,助修修十善业道。所以大家不要认为十善业道还是夹杂,不是,它是帮助你念佛。如果我们心地不能做到纯善,还夹杂着不善,念头就很难纯一,心地很难清净。所以《观无量寿经》里面教导我们要真正修佛因,要做到三福,第一福里面就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心这样才能得到正念,它就不会动了,真正做到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六根不再造恶业,从恶业里回头,住于善念,从染念回头,住于净念,绝对不会失掉净念,这是正念现前。

  底下第八条是「正命」。正命,这是一般我们说活在世上你得养活自己的生命,养活自己的生命就要懂得怎么样调理自己,让自己身心健康。注解上讲说「常知止足,住于清净正命故」。这条是讲,我们要得到身体的健康长寿,远离疾病,要怎么做?常知止足,知止知足。知足好理解,知足就不贪,知足常乐,所以心地总是快乐,身体当然健康;心里老有贪瞋痴,身体都不会健康。还要懂得知止,止在什么?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本经所说的常念、思惟、观察十善业道。能够「常念」,这是心地善,「常思惟」,这是思想善,「常观察」,这是行为善,都与善法相应。住于清净正命,纯善的心是跟清净自性相应,你住在什么地方?住在自性的清净心中,这叫做正命。当然正命的意思也包括我们现前谋生的行为,就是我们选择行业也要懂得用十善业道,所做的绝对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这里是讲怎么样调养我们的身体身命,总之一个就是心地纯净纯善,身体就健康长寿。

  这里就跟大家简要的介绍八正道,所以这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三十七个条目,佛法修行都是要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底下佛又给我们讲「止观」,请看经文。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这里讲的是止观,止观禅宗里讲得比较多,好像提起止观就想到禅宗,实际上止观是一切佛法的总纲领,不是单单只讲禅宗。什么是止?止就是放下,就是回头。什么是观?观就是觉照。一切的法门都离不开止观的修习方法,比如说我们念佛法门,讲的是放下万缘,提起佛号,放下万缘是「止」,提起佛号是「观」。所以止观的意思是讲定慧,定就是止,慧就是观,用佛法的术语来讲叫做寂和照,寂静又能起观照,这个意思。落实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怎么样修止观?如果不落实,我们空谈这些佛法的这些名相,那成了学术,没什么意义,关键是我们如何落实。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怎么修止观?

  当我们见到顺自己意思的,看到一切人,这是我喜欢的,一切事,这是我顺心的,在这种顺境当中不能起贪爱心,这是止。在逆境当中,你看那个人来找我麻烦,讲我是非的,讨厌他,产生瞋恚心,或者事情很多,你很烦,怎么老做不完,起了这种躁动不安的心。瞋恚心要把它止住,这个止就是放下。观是看破,当我们放下以后我们容易看破,明了这一切法都是假的,你何必要执着?跟我过不去的人,过去生中我得罪了他,那是我的冤亲债主,现在我欢喜去偿还他,把这个债就了了。绝对不能够跟他起对立,起冲突,起怨恨心,这样子接下来的怨怼生生世世都没完了,将来遇到了,又要互相酬偿。

  我们看到别人做坏事,做不道德的事情,我们怎么修止观?我们也要懂得修止,止就是放下,放下你看不惯别人的念头,要知道看不惯别人那是烦恼。他对不对,他有因果,我要是起看不惯他的这种瞋恚心,这是我自己的不对。他不对引起我的不对,你看这多冤枉。你要怎么想?他不对,这第一个层次,他不对他有因果,我犯不上跟他作我的恶业。如果因为他的不对使得我起瞋恚心,我造恶业我将来堕落,不值得。这是第一个层次,你起码要这样想。世间的君子他们都能做到,见到别人不对,心里还是坦坦然然,不会起瞋恚心。第二个层次,看见他不对,要懂得这是我没有能够很好的教导他,我的德行不够,不能够感化他,「己之德未修」所以「感未至也」。这样子的发心,又高一层,圣人的心。真正像汤王说的,「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谁有罪?看见大家犯罪,不是他们犯罪,我没教好他,我的责任。社会这么多人在那里造作恶业,我们佛弟子没有做好榜样,这是我的责任,「反求诸己」,你怎么会起瞋恚心?自己做得不够,还起什么瞋恚心?第二阶段,这层次高了。

  第三个层次,《华严经》里所讲的,像善财童子见一切人都是佛菩萨,都是法身大士。确实是这样的,不是说教你这么去想,教你这样想,你心里还有怀疑,告诉你这是事实真相。确实那些众生就是佛菩萨,他们示现的,整个宇宙当中只有一个是凡夫,是谁?就是我。我见到他们,他们都是佛菩萨,我都是对他们礼敬,对他们供养。他们做的示现,启发我觉悟,他做善事,启发我见贤思齐;他做恶事,启发我不能学他,将来堕恶道。都是法身大士的示现,我对他们感恩,感他们的教化之恩。这样你就叫入法界了,你就入华严境界。所以你就止住,你内心不起烦恼是止,观,你就起智慧。这样你能够『涤除一切结使』,结使就是烦恼,你把内心的烦恼都洗得干干净净,贪瞋痴没有了。刚才我们举的是瞋恚心的例子,你贪心、痴心、慢心、疑心统统是用这种方法你可以去对治,用止观。

  能够把烦恼涤除干净,你就智慧现前,所以『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你智慧开了,你见到真相,见诸法自性,我们说你明心见性了,见性就成佛。见性是什么样子的?见性的人看一切人都是佛,因为他见到的是一切人的自性,自性就是佛,一切人本来成佛。你看释迦牟尼佛见了自性,成佛了,第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佛的观念,他看一切众生就是佛,所以对他们礼敬。我们凡夫就是看到佛也把他当做众生,不尊敬他,还会起傲慢,还会起烦恼,这是没有办法做到止观。

  下面我们来看「方便」这一条。刚才讲了止观,这里面内容很多,确实整个修行佛法就是这两个字,一个止,一个观。师父最近老是讲的看破、放下,就这两条,观是看破,止是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放到最后,一切放下了,就是佛。时间关系就不能细说。底下是讲「方便庄严」,请看经文: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方』讲的是方法,『便』是指便宜,这里「方便」是指对人对事对物最适宜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没有一定标准,它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说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智慧,有智慧才懂得善巧方便。智慧一定要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如果这个方便违背了自性的十善业道,误导众生,这种方便真的是古德所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种方便就不是正方便,是邪方便。能够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用智慧来用善巧方便度化众生,这样子『速能成满为无为乐』,就是你能够快速的成就、圆满。「为」就是有为和无为,就是说有为法,就是世间法,无为法就是出世间法,你都能够很迅速的成就圆满,当然你就得到这种快乐。

  这是讲处事待人接物要懂得善巧方便,要懂得智慧,又要契理,又要契机,契理就是跟自性性德相应的,契机就是要符合大家的根性、爱好的。当然要跟众生能够相处得好,结缘很重要,你得跟大家结欢喜缘,结法缘,广结善缘,这样缘才能广,才能好。你看师父上人法缘殊胜,为什么?因为师父懂得广结法缘,他懂得善巧方便。譬如说他弘法,他率先提倡利用这些VCD,过去是录音带、录相带,用这些音像工具来弘法,这就比过去进步,方便了。现在用卫星电视、用网路,覆盖面就更广,全球众生只要打开网路他就能够看到师父的化身,真的是千百亿化身。足不出户就能够得到佛法,这是善巧方便,能够广结善缘。所以,我们时时处处要懂得跟人家结法缘。

  像明天我们协会安排末学跟大家一起做个座谈会,明天两点钟开始,这正是末学跟大家结法缘的机会。协会很懂得,很有慈悲,让我能够有机会跟大家来学习。结这个法缘将来这是有缘了,有缘,我们就能够在菩提道上共同精进,共同成就。很欢迎大家明天来这边座谈,我们大家是面对面自由式的交流。大家有什么学习心得,提出来讨论,让大家听到你的心得也能受益。或者你有些什么问题也提出来,提问题其实也是利益大众,不是说我有这个问题不好意思问,你这样想是为自己。要想到,我这个问题不一定是只有我才有这个问题,可能大家跟我一样也是有这个问题,我一提出来,得到了解答,大家都听到了,大家受益,这也是你的方便,你也能够用这种善巧方便来广度众生。所以师父上人每个礼拜都有学佛答疑,有些你看到众生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问。像过去阿难尊者善问,《无量寿经》阿难尊者一问,世尊为什么今天威光赫奕,如融金聚,现大光明,有什么因缘?这一问,问出了净土法门,无上的法宝。所以他修的功德,真的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再加上布施那些蜎飞蠕动所有众生,加起来的功德都不如阿难这一问的功德。阿难懂得方便,这是他的智慧。这里是讲「方便庄严」。

  下来讲的如来的果地,你看十善业道从人天一直通到了如来果地,修行的方法都离不开十善业道。如来果地有了「十力无畏」和「十八不共」,最初方便,就是基础,还是十善业道。我们来看经文: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这里是讲佛继续叫着龙王,叫着他的名字,下来的开示很重要。告诉你说,这个十善业从前面讲的,不仅是人天修行的善法,不仅是菩萨修行的善法,不仅是声闻、缘觉修行三十七道品等等,乃至如来果位,『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这都是如来在果地上的殊胜的特殊的能力,还是建立在十善业道基础上。这一切佛法因为十善业道才能得到圆满,没有十善业道,可以说没有圆满的佛法。可以这么说,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佛法?你可以这样回答,如果你能够认真修行十善你就是真的修佛法,你才是真的佛弟子。

  我们来看具体的这些佛的果地上的殊胜的能力是什么。第一条是「十力」,十力包括十种,第一是「是处非处智力」,第二是「知三世业报智力」,第三是「知诸禅解脱智力」,第四是「知诸根胜劣智力」,第五是「知种种欲智力」,第六「知种种界智力」,第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第八「知宿命无漏智力」,第九「知天眼无碍智力」,第十「知永断习气智力」。这些都是讲的如来的果地上的能力。

  第一条是讲「是处非处智力」,这种智力,就是如来的这种能力,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因缘果报。过去生中你造作的善与不善业,得来今生的善报恶报,如来(佛)完全清楚。他能够告诉你,你这一生这个果报是哪一生造的因有的这个果报,所以这是讲因果。你看如来真的是不昧因果,对因果完全明了。

  第二条叫「业智力」,就是三世业报智力,知道众生三世所有的业。业包括善业、恶业、无记业,总之你的业,只要做过就会在阿赖耶识留下印象,叫种子,这个种子一般人没有办法见到。证得阿罗汉果了,他可以知道你五百世里头的,前面五百世和后面五百世的因缘果报,但是再远他就不知道。佛是生生世世一切生中,你所做到的,哪怕是动个念头这么微细的造作,这个业力种子他都很明了。

  第三个是指「知诸禅解脱智力」。这是如来有深厚的定慧,他能够了解世间、出世间一切禅定和他们所得的解脱的果报,这些事情。一般来说修行的层次高的,他懂得低层次的境界,低层次的境界不了解高层次的境界。像初禅天的天人,他不了解二禅的境界,菩萨,一真法界里面的菩萨也是这样,初住菩萨就不了解二住菩萨的境界。他这个不了解不是说我只了解百分之七十,还有百分之三十不了解,不是这样,他是根本百分之一都不了解。所以经上讲说,初住菩萨不知道二住菩萨的落脚处,他真的根本不知道,一无所知,不是说在量上知道得少一点多一点,他是根本不知道,境界的不同。佛他是最高的果位,圆满的果位,他了解所有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境界。

  第四是指「知诸根胜劣智力」,这是了解众生的根性好坏,胜劣就是你的天性、你的根器是利根还是钝根,是高还是低,他能了解,他能够因材施教。所以咱们如果遇到佛,佛很懂得我们的根机,跟我们讲的法最适合我们根机,我们能一听就开悟,佛有这种能力。

  第五是「知种种欲智力」,这个「欲」就是众生的欲望,他的喜好。种种的喜好,种种的习气,如来无所不知,真的叫应正遍知,没有不知道的。

  第六是指「知种种界智力」,「界」是指境界,境界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众生境界不同是因为妄想分别执着程度不一样,六道众生,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具足,地狱里头是最多最厚的,愈往上,在人道到天道,愈来愈轻。出了六道的,声闻、缘觉、四圣法界里的圣人,他们的执着没有了,但有分别。四圣法界的人他们把分别断了,就进入一真法界,这是分别没有了,但是他还有妄想,没有破尽。所以这些妄想分别执着不同,他有不同的境界。佛知道种种的境界,等于他居高临下,看你们看得清清楚楚,他有这种智力。

  第七是「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就是指你到哪里,就是你修行的结果,「道」是指你到哪一道,九法界就有六道,加上四圣法界,他都知道。因为他知道你修的因,同时也知道你这个因将来会到哪一道去,果报他也很明了。

  第八是「知宿命无漏智力」,他能够有无限的宿命通,知道每一个众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一切情况都了解。你这个人在某一世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造了什么业,享受的苦乐如何,活了多少岁,每一生情况他都能够悉知悉见。这是得到宿命智力,这些都是其它圣人没有的,只有佛果位才能证得。

  第九是指「知天眼无碍智力」,这是天眼,如来的天眼是圆满究竟神通。他能够突破一切的时间空间,一切的不同维次的空间,他无碍。你有空间,还有这种界限,就是有障碍,佛真是事事无碍。所以他能够知道一切众生在什么道,生的时候死的时候,到善道还是到恶道,在哪里投胎,种种情况他都明了。这些都是如来的现量境界,他不是用推测,不是说人家算命,用算法算出来的,不是,他是完全清清楚楚,如对目前。

  第十种这是「漏尽智力」,就是「永断习气智力」,他能够断一切的烦恼。不单只见思烦恼破尽,尘沙烦恼破尽,无明烦恼也破尽,他能真正做到,他自己知道这一生是最后生。你看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里示现成佛,知道这一个身体是最后身,身体那是示现,身体尽了以后不受后有,他融入虚空法界里面,他真正活在宇宙为一体的真我当中。这些境界我们只能够讲个大概,因为什么?我们都没有证得如来果位,现在在谈都是妄谈。只是知道原来在法界里面还有一种这样的圣人,他们的果位,他们能力神通这么圆满。我们能够生起向往、仰慕之心,学做佛,起心要发出求证佛果的心,这叫发菩提心,将来我们也能得到这么殊胜圆满的这种果德。

  如来还有无畏,无畏就是四种,四无畏,具体我们简单的把名相念一念。第一是「一切智无所畏」,就是他能够知道一切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他对于讲法没有任何畏惧。一般人讲经说法,心里如果没有得到法味或者是境界,谈这个境界他不能够体悟,不要说证入,能够有所体会,他还没有。他讲,好像有畏惧,讲出来到底是不是,自己都摸不准,这是有所畏,心里就不踏实。如来他讲这个境界,他自己现前证得的,当然他能无所畏。

  第二条是「漏尽无所畏」。这是指烦恼,漏就是烦恼,烦恼断尽了,所以没有任何畏惧。因为他没有苦因,就不会有苦果,无所畏。

  第三,「说障道无所畏」,障道是障碍你的证道。众生因为迷惑颠倒,所以他会把佛法看错,他自己自生障碍。但是佛就不会有这种,他能够明明了了一切因缘果报,一切事理性相,非常了解。

  第四个是「说尽苦道无所畏」,他就懂得一切万法心想生。他知道苦的因是什么,乐的因是什么,总不出因缘果报,这些都明了,得到真是无所畏惧。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四无所畏。

  还有一个「十八不共」,十八不共这不共是指跟其它果位的圣人不相同。菩萨他跟如来差别在哪儿?如来有这十八不共。还有就是跟其它的声闻、缘觉,跟人天、跟凡夫不相同的,它是如来特有的。这里有十八条。第一叫「身无失」,第二是「口无失」,第三是「意无失」,这里讲的是身口意三业圆满,没有任何的过失。第四条是「无不定心」,无不定心是讲他住在性定里面,他寂灭,不会起心动念。第五是「无异想」,就是没有妄想,无明破尽了,住在常寂光土,没有妄想。第六「无不知已舍心」,这是讲他一切法,世出世法心里不沾染,统统放得下。第七是「欲无减」,然后第八「精进无减」,第九「念无减」,第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无减就是毫无欠缺。欲,如来哪有欲?它是指愿,愿度一切众生,这个愿圆满了,没有丝毫的欠缺。所以欲、精进,他的念(正念)、智慧、解脱、解脱知见都圆满了。第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这是讲如来所用的都是圆满智慧,身口意造作都以智慧来指导。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十八「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是悉知悉见,这是如来的果德。要知道,从哪里得到的?十善业道,最根本的,所以让我们『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底下,佛给我们最后做结束语,给我们讲,请看经文: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这段话很明显,佛用个比喻告诉我们,说地球上所有东西,城市、聚落、花木,都是依着大地生长。修行也是如此,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独觉(独觉也是缘觉)、菩萨、佛,五乘佛法成就都要依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他们的大地,是他们的根基。这是正宗分,讲完了。最后一句话是讲流通分,请看经文: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是佛最后劝勉大众,十善业道法会圆满了,在娑竭罗龙宫里面一切的大众,包括龙王,还有世间天人、阿修罗,人道里的能入龙宫的圣者等等,都依教奉行。所以我们听了这部经以后,关键也是要『信受奉行』,这样子落实十善业道,能够回归本性本善。

  十善业道我们就学习圆满,在学习当中,有讲得不对的地方,请诸位大德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锺茂森博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锺茂森博士)  

 锺茂森博士:锺茂森博士出家时一份家书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八)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七)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六)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五)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四)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三)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二)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一)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7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6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