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张秉全居士:略述台宗《十乘观法》


   日期:2022/12/7 14: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略述台宗《十乘观法》

天台宗是以教观并重为其特点。教是佛陀被下之言教,观乃揽教照心之观法。如车两轮,如鸟两翼,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教观纲宗》云:“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台宗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侧重于教理之阐释,《摩诃止观》侧重于观法之实践。天台实所以能长盛不衰,其生命力全在于教与观之统一。

台宗学人既理解了性具法门,全性起修,全修即性之圆顿义理,就必须从解起行,修习此《十乘观法》,以达到最终断三惑证菩提之目的。

何谓《十乘观法》?乘者,车乘。运载为义。谓以此法为车乘,能运引人至涅磐岸也。何等为十?盖藏、通、别、圆四教,各有十乘观法。藏通二教十乘观法,能运引人至真谛涅槃;别圆二教十乘观法,能运引人至中谛大涅槃。(别教仅属分证)。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台宗行人是根据圆教之《十乘观法》而修实践的,故其他三教《十乘观法》略而不论可也。

圆教之《十乘观法》是: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观;四,破法偏;(即以圆三观破三惑偏)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无法爱(又称离法爱)。

此观法虽有十种,由于修习者根有利钝,故证道有迟速。上上根者,仅用第一种观法,即观不思议境,即能证道,不必遍历后九种观法。根器稍次者,历二至七种观法不等。根器最纯者,则须遍历十种观法,始能证道。

凡欲修此《十乘观法》,据《摩诃止观》所说,必用二十五种方便作先导,然后方可修此十乘观法。二十五种方便,即具五缘(即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得善知识)呵五欲;(即修行者必须诃责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弃五盖。(即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种盖覆真如之烦恼心)。调五事;(即调和饮食,睡眠,身体,出入息,心)。

《十乘观法》分述如下:

一、观不思议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一皆可作不思议境观之。但以初心入观,尤简尤妙。所谓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均不易入观,今唯依现前一念第六意识为所观境。为何独取六识?因前五根识,现起时少,七识末那,八识赖耶又微细难观,所以唯取六识,以其切近又易得要领故也。由于心具十界,此现前第六识心,不起则巳,一起必落于十界中之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如,三千性相。此有两重能所,观者,能观之智也;不思议境者,所观之境也。此观智与妙境,相望而立一重之能所,而此二者望于第六识,则皆为能观。而六识妄心现起观境,则为所观,又是一重能所。故台宗山家主张以六识妄心为所观不思议境。要之,以一心三观之智为能观,以一境三谛之境为所观,一念三千之妙体,当体全显,是为观不思议境。若行人只修此一法,不必更历观下之九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上上根机之修法也。

二、真正发菩提心。行人若于第一观不思议境未能真证。则须缘无作四谛,发起四弘誓愿,助成观法。无作四谛者,谓苦则阴入皆如,无苦可离;集则尘劳本净,无集可断;道则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灭则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依无作苦谛,发度无边如幻之众生;依无作集谛,发断无尽空华之烦恼;依无作道谛,发学无量如幻之法门;依无作灭谛,发成归无所得之佛道。《金刚经》云:“我欲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即此意也。是为真正发菩提心。此心一发,能灭宿障重罪,使业消智朗,修观较易契入。若行人修此二法,不必更历观下之八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上中根机之修法也。

三、善巧安心止观。若行人于第二真正发菩提心观之后,心犹不能归一者,则须用止观二法,善巧调治之。应观一念心性,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即止体,照即观用。寂即定,照即慧。若心偏于散动。则以即照之寂策之,使心不浮散;若心偏于沉没,则心即寂之照策之,使心不沉没。如是定慧均等,自然心体明净,则能遍破三惑,直契真源矣。若行人修此三法,不必更历观下之七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上中根机之修法也。

四、破法偏。(即以圆三观破三惑偏)若行人于第三善巧安心止观之后,心仍所未安,其病根在于所观一念三千境上,犹存意解,未知当下即空、假,中,故不能得力。则须以一心三观之妙智,照破三惑(见思,尘沙,无明)之偏执。若行人修此四法,不必更历观下之六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中上根机之修法也。

五、识通塞。若行人于第四破法遍中犹未能契入者,应思惟,观察,识别,修何行相,能通入法性?能通达,即是通;修何行相不能通达法性?不能通达,即为塞。若通若塞,均须善于识别,若塞须破,若通须护。苟能识通与塞,则不但通行相,修之能契入法性,即塞亦不能为碍,以即塞成通故,所谓悟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性本无二故也。若行人修此五法,不必更历观下之五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中中根机之修法也。

六、道品调适。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若行人虽然识得通塞,仍未能即塞成通,应于现前一念三千性相不思议观境上调试检察,在无作三十七道品中,其中从哪一道品入手,适吾之根机,就择此适机之道品为切入点而策发之,从而达到契入真源之目的。(无作道品即是此三十七品之事相,一一本具理性之德,别无造作,当体即是中道实相,故称无作道品)若行人修此六法,不必更历观下之四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中下根机之修法也。

七、对治助开。何谓对治助开?即用藏教之五停心观或事六度等事行,以对治事惑(即修惑),达到助开正道理观之意。若行人虽经无作道品调适,而观慧力微弱,盖障屡屡现起,不能契入,此乃无始以来事障(即见思惑)偏重,故须用五停心观或六度事行而对治之,以助开正道理观。如此理观为主,事行为辅,正助合行,精进弗懈,久久必能圆开三解脱门而入秘藏。(三德秘藏)若行人修此七法,不必更历观下之三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下上根机之修法也。

八、知位次。知位次者,修行人应通达教理,明白己所修、所证之位次分齐。我所证入者为仅获少份轻安耶?(尘劳初伏之相)抑是观行位耶?相似位耶?分证位耶?能识知不谬,是为知位次。倘不知位次,则错认消息,起增上慢,以凡滥圣,其过不轻。苟能知位次,自然不起上慢,增道损生,不生障碍矣。

九、能安忍。能安忍者,行人于内外障缘,能心不动摇,安心忍受。上来于知位次中,不生上慢,固然是好,但须防内外障缘生起,恼乱真修。内为心魔,外为境障。苟能于障缘现前时,安然忍耐,不动摇,不退转,自能渐入佳境,圆伏五住而证五品,由五品而阶十信,既阶十信,则得六根清净之位。

十、无法爱。又称离法爱。谓不爱著于已得之法也。若于已得之法,生起爱著。则因爱成障,执药成病,更不前进矣,故须离法爱也。法如敲门瓦子,门已敲开,尚执瓦子何用,欲打屋里亲生爹娘耶!金刚经云:“如来说法,如筏喻者”若已傍岸,犹恋筏不愿登岸,真痴人矣。由于行人证十信,得六根清净住后,觉自心境,轻快无比,则于此境上,易生法爱,须当离之。从此而进。自可由十信而入分证位矣。八至十之三法,总为下根人所修,具足十法而成一大乘。乘此大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

此十乘观法,乃全性起修,全修即性之圆顿妙观,乘此大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者,大乘,譬十乘妙境。四方喻住、行、向、地四十位,道场,譬妙觉果海。总之,从因至果,皆不离此十乘观法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  

 张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张秉全居士:理具和事造 

 张秉全居士:生与无生,两冥之道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略论一句弥陀,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张秉全居士:一句弥陀,即凡夫心,成秘密藏。 

 张秉全居士:一真无性,染净从缘。如金铸器,贵贱天渊。 

 张秉全居士:尽信书,不如无书 

 张秉全居士:真念佛人,用不得禅门知识开示 

 张秉全居士: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 

 张秉全居士:依一实境界起修,速得疾入菩萨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