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张秉全居士: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日期:2022/12/15 11: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

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曾说过,若彻祖生于藕益大师之前,看到他的语录,大师一定会收入《净土十要》中去。(现在净土十要中有彻悟禅师语录,是印光大师重订该书时,作为附录添加的)其中有一篇“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一段开示,尤为精辟。被印光大师誉为此十六字,实为净宗念佛法门一大纲要。对这段开示我反复研读,获益非浅。今作成如下心得体会,求教于佛门缁白大德。

我们学佛、念佛的终极目的,原是为了了生脱死。若不为了生死,则一切修行,只能成为有漏福报,而在未来世享受人天福禄时,势必因享福而造业。则第三世又要受到苦报。所以佛说,若不了生死,所有修行功德,徒成三世佛怨而已。从而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无有了期。

彻悟禅师说:“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一念之差,便入恶道。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最后二句话,尤其说得沉痛、恳切,发人深省。经中说,四天王一昼夜,人间五十年。忉利天一昼夜,人间一百年。兜率、夜摩、化乐、他化四天一昼夜,人间年数以翻一翻的倍数递增。但地狱受苦的时间,是以劫计算,如四天王五百年,地狱只是一昼夜,以后亦成倍翻增,试想这个苦报时间有多长。“思地狱苦,发菩提心”,如此一想,希求出离生死之心,自然会恳切起来。

彻悟禅师说:“此个人身,最为难得,难易打失,”此言极是,不可轻忽,视为老生常谈。佛在世时,有次曾用手抓了一把土,问众弟子,我手中土多,还是地上土多?弟子据实而答:地上土多,比世尊手中的土,不止要多数千万倍。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所以我们有幸今生得人身,来之不易,要千万珍惜,不能醉生梦死,糊糊涂涂地空过一生。而应该发起真正的求脱生死之心。

彻悟禅师说:“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惟求自利,则于理有亏,于心有未安。”彻悟禅师这段开示说得何等深刻!是啊,无始以来,我们多生多劫在六道流转,一定也会有多生多劫的父母。父母的恩德,比山邱还重,比沧海还深,这是尽人皆知的,现在我们有幸遇到即生能了生脱死的念佛法门,如果只图自己了生死,却不顾及尚在六道中头出头没地流转受罪的过去多劫父母而不思救度,道理上能说得过去吗?良心是能无动于衷吗?

彻悟禅师说:“况大心未发,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我们学佛的目的,不外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十方诸佛,慈起无缘,悲运同体,不择怨亲,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与乐拔苦。我们若不发上求下化的菩提之心,存普度之愿,则与诸佛普度众生的大慈悲心不隔而隔,怎么能够感通诸佛,而得到加被。一切众生的心性,各各竖穷横遍,互融互遍,如帝释殿上珠网,珠光珠影,一珠映入千珠,千珠映入一珠。又如一室千灯,光光互照,重叠而不杂乱。自他不二,仿佛似之。我们如不发起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菩提心,说明我们人我之分别未忘,执见犹存,凡所修行,怎么能契合自他不二的本性呢?再者,从因果上而言,诸佛之所以能圆成佛道。也是在因地上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多生多劫,救度众生,功行圆满,始成佛果。我们如果不发度生之菩提心,则行菩萨道自然无从谈起,而不行下化众生菩萨道,又怎么能圆成佛道呢?

彻悟禅师接着说:“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怨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彻悟老人,悲心何切,从各个方面开示不发菩提心之危害:

无始恩爱,何以解脱者,我们无始以来,与一切众生互为眷属,自然与彼等结下难割难舍之亲缘关系、情爱种子,因缘会遇之时,种子起了现行,势必成为障道因缘,很难摆脱。只有发起菩提心,这种恩爱牵缠种子,才不致起现行而损妨道业。

无始怨愆,何以解释者,我们从无始以来,舍身受身,不计其数,与一切众生必定会有怨结难解,愆恨难释之事产生。特别是过去世曾受到你的伤害而怀怨记恨不舍的众生,彼等时时不忘报怨雪恨,我们今生发心修道,欲脱轮回,出三界,彼等一定会使尽种种方法来阻挠、障碍,令你前功尽弃。我们只有发菩提心,在日常修持中,以持诵功德,回向彼等超升善道,才能解怨释结,不再来障碍我们的道业。

积劫罪业,难以忏除者,我们无量劫来,于生死轮回中,由贪嗔痴,起杀盗YIN,不知造了多少恶业,正如经中所说,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也容纳不下。这些恶业种子潜伏于藏识之中,时时遇缘,生起现行,障碍你的道业修行。我们有时在平时,感到修行功夫不能上进,疲累得很,更谈不上法喜充满,实际上也是宿业使然。这些宿业重罪,也只有在发菩提心之下才能逐步忏除。所以为忏除宿业故,也必须发菩提心。

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者,我们在多劫轮回中,纵使也曾修行过佛道,或者有过低头、合掌之类出世善根,藏于八识田中,只有发起菩提心,才能促使这些善根提前遇缘成熟而起现行,使道业容易相应。反之若不发菩提心,在修学过程中,一定会有种种障道因缘发生,使你不能顺遂地成办道业。退一步说,即使修行有所成就,以无菩提心故,充其量也只能证权乘小果,离佛道远矣。

综上所说,不发菩提心,有如是等种种过失,故必须发称性大菩提心也。

彻悟禅师说:“然既发大心,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

菩提心既发,接下来就是起大行。一切行门,门门皆可了生死,但必须选择既契理又契机,易学易修之法门修之。彻悟禅师为我们指出了“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的净土法门,实属正法眼藏,深契末法众生之机也。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者,先讲深信。彻悟禅师说:“所谓深信者,信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信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因不虚弃,果无浪得。`信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次讲深愿。如何才算是深愿或切愿呢?彻悟禅师说:“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禅师并且作了种种譬喻,来形容厌离与欣求之深切:“如游子思归故乡,穷子思奔宝所。如渴者思饮,饥者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具此欣厌二行,始得称为深愿。具此深信愿后,念佛之行,自然不求恳切而自恳切矣。

持佛名号者,彻悟禅师说:“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往生正因。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勤唯专,无杂无间,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

彻祖老婆心苦,在这里并不谈玄说妙,只教人于平实处着力。唯勤唯专,唯字,只此一途,别无他法之意。曰勤,必须纠正始勤终惰之病,此须克定日课,每天持名,或三、五千或一、二万,以一日不缺为度。曰专,则必须一门深入,专持佛号,持一声是九莲种子,念一句是往生正因。不必改弦易辙,另修他法。必须专心执持一句佛号,全神贯注,无任何夹杂。果能如此持名,则定生极乐净土。

最后,彻悟禅师为我等保证:“诚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是理乎哉!”反显“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必定往生西方无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张秉全居士)  

 张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张秉全居士:理具和事造 

 张秉全居士:生与无生,两冥之道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略论一句弥陀,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张秉全居士:一句弥陀,即凡夫心,成秘密藏。 

 张秉全居士:一真无性,染净从缘。如金铸器,贵贱天渊。 

 张秉全居士:尽信书,不如无书 

 张秉全居士:真念佛人,用不得禅门知识开示 

 张秉全居士: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 

 张秉全居士:依一实境界起修,速得疾入菩萨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