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正如法师:唯识宗概述


   日期:2023/3/9 20: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唯识宗概述

正 如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500多年的传播,到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进入了“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佛教先后形成了“十大宗派”,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佛教有“十大宗派”。它们是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凈土宗、密宗、俱舍宗、成实宗。下面我们就“唯识宗”作一概述。

    一、唯识宗名义

唯识宗,是唐代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所创立。此宗名称众多。因为所依据的经论中的《唯识论》,其阐述“万法唯识”的意义,故名“唯识宗”;因为所依据的《解深密经》,其对一切法(事物)的“相”(事物现状)和“性”(事物本质)进行解剖,以表达“唯识真性”的义理,又称“法相宗”;因为该宗创立人--玄奘法师常住长安大慈恩寺,故亦谓“慈恩宗”;又因所依《瑜伽师地论》,又得名“瑜伽宗”;又因该宗学说大谈“非有非空”的中道思想,因此,又叫做“中道宗”;又该宗自以为,所说义理圆满真实,无有“一理不应”,所以又名为“应理圆实宗”,等等。虽然,由于依据的“经”、“论”,以及理论触点,获得了许多“宗名”,但是最为人们普遍所称呼的还是“法相宗”和“唯识宗”。

    二、唯识宗的建立与发展

(一)、唯识宗的前身“瑜伽行派”

印度佛教经过“原始佛教”时期、“部派分离”时期、“大乘中观学派”时期,至公元四世纪中叶,也就是佛灭后九百年间,无着、世亲两论师出世,创立了“瑜伽行派”,针对当时印度佛教中流行的“沉空”之弊,而高谈“有”义。依“瑜伽学说”认为,此“有”,非小乘外道的“诸法实有”,而是破除“我”、“法”二执后,所显现的“真空妙有”。此为唯识宗思想形成之始。

无着,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出身婆罗门种姓,父名憍尸迦,官拜“国师”,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名无着,次子叫世亲,幼子曰狮子觉。三个儿子,先后都割爱辞亲出家为僧。无着原是小乘“化地部”僧人,住世大约时间是公元360至公元460年。根据记载,他曾邀请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到中印度阿瑜遮那国,为他演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金刚般若论》等五部大论。无着承弥勒之说,弘扬大乘教义,并撰写了《摄大乘论》等大量著作,阐述瑜伽思想,建立了“瑜伽行派”。他的著作非常之多,在当时印度有“千部论主”荣称。他的代表著有《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大乘庄严经论》等等。无着,约百岁左右在中印度的憍赏弥国圆寂。

世亲,原来是小乘“说一切有部”僧人,后听从其兄无着的劝导,改信大乘,广造论释,大弘无着学说,光大了“唯识思想”。他的著作也非常丰富,其中与唯识学有关的,有《摄大乘论释》、《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大乘五薀论》、《百法明门论》等。世亲约在八十岁那年于阿瑜遮那国入灭。

大约公元六世纪,护法等十大论师,各造释论,阐发唯识,及后,护法的学生戒贤论师在那烂陀寺大力宣扬法相唯识学说。此后,“瑜伽”学统在印度传承不详。

当时,“唯识思想”在印度,虽然以“瑜伽学派”名义下盛传,但它的思想己相当成熟,至于完善成为一个单独的,且堪与他宗匹比的宗派,这还是在中国唐代盛世的事。

    (二)、中国唯识宗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渡过关卡流沙,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历时五年,于公元634年抵达中印度那烂陀寺,从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及十支论五年。后来又从胜军居士学《唯识抉择论》、《庄严经论》等论典二年。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回国,从印度带回梵文经典650余部。师回国后,译出经论75部,1300多卷,其中有大量关于唯识学的经论。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示寂,享年六十五岁。

奘师在弟子窥基的协助下,以护法的释论为主要蓝本,融会印度其它的“十家释论”,译成一本《成唯识论》十卷。此论,被称为“唯识宗的百科辞典”。窥基承师学,更著《成唯识论述记》等有关唯识学方面的论解、述记,极力弘扬唯识,开创了中国唯识宗。

窥基著述很多,在当时唐代享有“百部疏主”尊称。著述中与唯识有关的有:《瑜伽师地论略纂》、《瑜伽论劫章颂》、《成唯识论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成唯识论别钞》等等。

窥基后,慧沼继承“唯识”法脉,续传智周。智周传授如理,其后传承不明,唯识宗逐渐走向衰微。直到近代,有太虚大师、欧阳竟元、梅光羲、唐大圆、熊十力、周叔迦等居士学者研究“唯识学”。当代,也有不少法师学者从事“唯识学”的专研和著述。“唯识学”显现复兴之势。

    三、唯识宗依据的经论

建宗立派,都有其所依的经典,本宗亦不例外。本宗所依经论繁多:

(一)、本宗所依经论,传承印度大乘瑜伽行派的“一本十支”说,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乘庄严论》、《分别瑜伽论》为“支论”作为依据的经典。

(二)、窥基在《成唯识论述记》中又提出:本宗择取《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毗达磨经》、《楞伽经》、《厚严经》等六经,及《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阿毗达摩杂集论》、《观所缘缘论》等十一论为本宗立宗之经典。其中,在六经中,以《解深密经》为本经;在十一论中,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

此外,玄奘法师糅译的《成唯识论》,窥基著的《成唯识论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唐慧沼著的《成唯识演秘》,唐道邑撰的《成唯识义蕴》,唐如理著的《成唯识论义演》等,也是本宗的重要著作,研究“唯识”者不可不读。

    四、唯识宗的主要学说

本宗学说,内容繁博,包括甚广,但概括而言,是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五种姓”等为总纲,以“转依”(转识成智)为宗旨,表达了主要学说思想。

(一)、五法,这是依据《楞伽经》卷七所说的名、相、分别、正智、真如。此五法是对“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总括。“名” 和“相”是指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不出于“名”(名称)和“相”(现象)的范畴,这就称“名相之法”;“分别”,是说人们的主观对一切事物而起分别认识;“正智”是指圣人清凈无漏的如实智慧;“真如”即指一切事物存在的如实本体。前三种为“世间迷法”,后二种乃“出世间悟法”。

(二)、三自性:是说一切事物存在的本性与状态,都不出这“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种性质,所以名“三自性”。这种理论出自《解深密经》。

〔1〕,对于因缘所生的法(事物),虚妄地执着为有一“实我”、“实法”,并由此“认识”与“外境”而认为“心”外有事物---实体存在,因而,众生“起惑造业”,这名“遍计所执性。

〔2〕,其实,一切事物,都是依靠“他缘和合”而生而有,其本身并没有实体存在,正所谓的“假有实无”,故称“依他起性”。

〔3〕,明悟“依他起性”,从而,离开虚妄分别,“人”“法”二空,便证得圆满成就的诸法“真实体性”---“真如”,或叫“实相”,这名为“圆成实性”。

又此三性,则是“三而一”、“一而三”,不即不离的关系。可以用蛇、绳、麻作比喻。“遍计所执”,好像是有人在夜间走路,看见一条绳误以为蛇,其实“蛇”是“似有而无”,完全是不存在的;“依他起”好比是见到绳,其实绳是“因缘”所生,没有本体---自性,仍然是“非真有”;“圆成实”好比绳的本体---麻,这麻才是“真有”。对“三性”的进一步观察破执,则显示三性又各具“空”义---“三无性”。三无性是:

〔1〕,相无性:这是为破除“遍计所执性”所建立的。众生对于世间的一切名、一切相,固执为实有,其实一切名、一切相都是假立、暂时、虚妄而不真实的,它们无时不刻地在“迁流变化”之中;

〔2〕,生无性:这是否定“依他起性”而建立。一切事物,因缘所生,没有固定永恒的本体,但是,并非本体全无,就好比幻像,“非有似有”。又一切事物,因他缘而生,并非由自性生起,此为“生无性”。

〔3〕,胜义无性:这是针对“圆成实性”而成立。诸法实相,离一切执着,是不能为某一特定的性质而定,是空而不可得的。

(三)、八识:“识”是认识辨别的意思,又可叫做“心”或“意”。每一个众生都具有这八种“认识”作用。它们是:

〔1〕眼识:借助眼根,接触色境,而产生认识辨别的作用。

〔2〕耳识:借助耳根,接触声境,而生起认识辨别的作用。

〔3〕鼻识:借助鼻根,接触香境,而产起认识辨别的作用。

〔4〕舌识:借助舌根,接触味境,而发起认识辨别的作用。

〔5〕身识:借助身根,接触触境,而生起认识辨别的作用。

〔6〕意识:借助意根,接触法境,而产生认识辨别的作用。

〔7〕末那识:“末那”义译为“意”,是第六意识的所依之根,它恒常不断地执持“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此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便有彼此、受憎、好坏、是非种种意识活动。

〔8〕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前七个识所“收集”到的一切“种子”储存在“阿赖耶识”中,而“阿赖耶识”它能够完好无缺地保存前七个识所“收集”到的一切“种子”而不坏失,故得名“藏识”。它里面所藏的“种子”有两类:一类是“名言种子”,“名言”,用我们现代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概念”。我们在前七识中的所有“见闻觉知”的东西,输送、储存到阿赖耶识上,这输送、储存,有如“复印”一般准确无误。用唯识术语,叫做“熏习”,好比用香熏衣,衣服上便留有香气那样。另一类名“业种子”,是指我们所造的善业、恶业等,熏习到阿赖耶识上,这就是“业种子”。由于“阿赖耶”所藏的二类种子,变现了我们现在的身心,以及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再由于现行的“活动”,产生新种子,这些又被“熏习”到阿赖耶识上的“新种子”,又将变现我们未来的身心宇宙。

(四)、转识成智:唯识宗如此繁杂的理论,对我们身心宇宙进行如此深刻的解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我们众生通过这特定的修行方式,从而转变我们凡夫有漏的八识,而为圣人无漏四智,“转识成智”,转染成凈,转迷成悟,转凡成圣。这就是转八识成四智,它们是:

〔1〕、名“成所作智”,这是由眼、耳、鼻、舌、身五识,转至无漏时的名称。有了“成所作智”,就能于十方一切世界,以身、口、意三业利乐一切众生。

〔2〕、名“妙观察智”,这是第六意识,转至无漏时的名称。它善于观察诸法实相、共相,并能无碍转化;能依据众生的不同国籍、种族、信仰等一切根性,自在说法,教化众生。

〔3〕、名“平等性智”,这是第七末那识,转成无漏时的名称。此“智”观一切众生、一切法,悉皆平等,恒共相应,无有差别,平等普度一切众生。

〔4〕、名“大圆镜智”,这是第八阿赖耶识,转成无漏时的名称。它离诸分别,离诸杂染,性相清凈,微细难知,犹如大圆镜普照十方,遍映万象,丝毫无遗。

(五)、五种姓:唯识宗认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以至今日,由于有漏无漏种子的深浅程度不同,众生因此可分为五种类型。

〔1〕声闻种姓:这类众生具有“生空”无漏智种子,有修道结果的可能性,决定断惑证“空”,得阿罗汉果位。

〔2〕独觉种姓:此类众生具有“空”无漏智种子,有修道成功的可能性,决定断惑证“空”,获得独觉果。

〔3〕菩萨种姓:此姓众生具“我法二空”无漏智种子,己断烦恼障、所知障烦恼,证二空真如,得菩萨果位,精进修证,可成佛果。

〔4〕不定种姓:这类众生具声闻、独觉、菩萨三乘无漏种子,精进修证,可得佛果。

〔5〕无姓有情:只有有漏种子,不能断烦恼惑、起无漏智、得证佛果。若修世间善业,可得人天有漏果报。

    五、唯识宗的判教

判教,就是对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的看法、理解,并给予分类归纳`。如,天台宗对佛的一代时教分为“五时八教”;华严宗对佛的教法则判为“五教十宗”,等等。虽然“判教”有种种差别,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各宗都以自家学说为如来一代时教中的“圆满胜义”。本宗也依惯例,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判释释迦如来一代言教为“有”、“空”、“中道”三时。

第一时“有教”: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由于不明“因缘和合”假有的道理,而妄执有一个实体的真我存在,因此产生贪、嗔、痴等种种烦恼,造诸罪业,轮回生死,不得解脱。于是,佛陀成道之初,就在鹿野苑,说《阿含》等经,揭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令众生确认四谛、五蕴等法“实有”,破除众生“实我”执着。“我”,是由种种因缘关系和合而假名而假有,它剎那生灭,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法”才是实有的,它是佛说的,真实可靠。众生通过“法”,可以体悟“我空”,则渐登“阿罗汉”、“缘觉”圣位。

第二时“空教”:为使阿罗汉、缘觉等圣位学人,再进一步证得更高果位,佛接着在灵鹫山等处,说《般若》等经,阐明这个“我”虽然是空的,但是四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也是因缘和合而有,因缘解散则灭,没有实体,这就是“法空”。破除二乘学人“诸法实有”之执,明悟“我法二空”之理,舍小趣大,证得菩萨果位。从“空教”中,可以看到佛在第一时中,说“法”实有,只不过是为了众生渐登圣位,而方便假说而己。

第三时“中道教”:佛在第一时中,说明了“我”空,在第二时中,阐述了“法”空,然而,恐众生就此而执“空”义,堕入偏空的妄见,而成“顽空”。因此佛讲《解深密经》、《华严》等经,更进一步地叙述了“非有非空”的中道教。

又据唯识宗从“了义”“不了义”教的观点上分析,则是:第一时言教,是对凡夫外道修证二乘果位这种根机,而方便说的;第二时言教,是对二乘学人修证大乘果位者而方便说的,此二时说教均是“不了义”教;第三时言教,是对趣向佛果的五乘者显说“中道”,这是“了义”教。

其实,三时言教,只是为了引导“渐机”众生,循序渐进修习佛法,最终进入“中道教”,所以,有如此时间顺序、深浅高低设定。至于,对于那些“顿机”众生而言,则一切时,无不是佛陀“中道教”。

此外,三时判教,还有“唯年月”、“唯义类”、“本义类兼年月”、“本年月兼义类”、“年月义类双兼”等五种解释。

 

刊登于2001年美国佛教联合会《法炬》杂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