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仁清法师:《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是不是三藏十二部里边的?


   日期:2023/4/2 11: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居士提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呢,我有一个朋友接到一部经叫《佛说大乘金刚经论》。这部论呢是不是三藏十二部里边的?第二呢,就是我最近一个朋友,介绍虚云和尚方便开示。其中在六十六页是这样开示的:初发心的同参要向古人学习,一心观照自己行住坐卧。

仁清法师解答:先解答第二个问题,再解答第一个问题。就是二六时中要观照自心,不被外境所转。不被误转就是不被外境所转。若不如此,何以(此处不全)?人就是这个含义哈。先讲二六时中是什么。二六时中在古代印度,它分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三段;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又是三段,加起来是六段。也就是说一个白天一个晚上,分六段。这叫二六时中,这个二六时中呢实际上是我们说的一昼夜。这个一昼夜实际上就说刹那刹那。这一天,每天每天,你需要怎么样。这个能懂吗?观照自心,就是观照自己的身口意。他虽然列举了这个心,但是呢一切都是从那个妄念所生。一切恶都是从妄念所生。如果我们把心观照住了,那么口和身也就观照住了。在这里它也就是说是程度,讲的程度稍微有点高,我们一般来说这个身口意三业嘛,他直接在这里列举了一个心,这个心实际就是意业。你把这个意观照住了把那个起心动念观照住了,那么那个口业和身业,同样也能观照住了。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说,非常细微的东西。为什么呢?不被误转。就是不被外境所转。误啊是外误,心误。心是心地,误是外境。

不被外境所转,那么你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那你就是一种禅定。禅定是一种功夫,不仅仅是一个宗派。禅定是修行的功夫。我们念佛的人念到一定的程度照常产生禅定的作用。比方说念佛的人经过长期的熏修,你的心不被外境所转了,就等于说你通过念佛有了一定的禅定的功夫。如果通过念佛念到一定的程度,你心性明朗了,开悟了,那就是说你通过念佛进入了一定禅定的功夫。可以这样说,比方我们在念佛的时候,那么我这个心就观照当下这一声佛号,抓住当下这一声佛号,就是观照自心。然后呢,不起贪嗔痴慢疑,不起妄念,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外境来了,别人喊你了,你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被动摇,你这就是定力。在平常修学过程当中,别人赞叹你,你也没觉得了不起,这就叫禅定。别人诽谤侮辱你,你也没觉得是个事,这就叫定力,如果说别人赞扬了你几句话,你马上感觉有多了不起了,哦,原来我修行这么好啊,没发现呢。然后借了他这个因缘,然后就自我膨胀,生起傲慢心,那就不是不被外境所转,那就是被外境所转,或者是违缘来了。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别人说你看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修的不如我师父修的好,你修的简直就不如我修得好,你马上烦恼了:我学了这么多年佛了,还不如你修的好,怎么样怎么样,生烦恼了。烦恼就是心被外境所转,而引发的一种现象,一种后果。心不被外境所转,是修行人应该掌握的方法。长期这样熏修那么外边的这种景像,善的、恶的,不管是顺缘,不管是恶缘,你都不起心动念了,那么这就是一种功夫。如果这个我们做不到,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常人就是被外境所转。我们正在念着佛呢,外边马路上一个喇叭一喊:金戒指便宜了~~~你马上,哎呀,便宜了!打听打听怎么样,买一条!是吧?金项链降价了!马上想再讨价还价,自己买一条,或者怎么样,心被外境所转了。如果说心被外境所转,何异于常人?和那个凡夫,和那个没学佛的人有什么两样?就这个含义。实际上学佛的人和不学佛的人从哪里看得出来?就是从修学功夫上。修学功夫上怎么看得出来?就是平常我们自己对照过去的我们自己,和我们自己对照周围的其他人,你在变化,你对照自己过去,你有变化,有升华有提高,这就是进步。这就是修行佛法没有白修。最起码是一个正确的理念和正确的修行方法,在你这里体现了。如果你仅只跟你周围人做一个比较,你的定力,你的功夫,你的菩提心,你的慈悲心,你的忍辱心,都比周围的人都好,那么可以说就是个修行人,佛法在你那起作用了,就是这个含义。

说起来这个虚云老和尚,说的深吧也不深。你说深吧,相比我们大家来讲还是有点难度,我们可以对照自己一下,有些修学十几年了,有些修学几年了,有的感觉到非常精进,但是呢,你除了实象上精进以外,这个功夫提高没提高,毛病习气改正没改正,这个就很难说了。确实是这样。有很多人反观自己的时候,就没感觉到什么变化。更有的一些人,学佛学三五年,他培养了自己的恭高我慢的一种态度。功德没有提升,恭高我慢的心态提升了。我感觉到比自己高了呢,他感觉到比以前长高了。感觉,是不是那个意思?实际上这个虚云老和尚这段话不但是一种修学的方法也是修行的要求,还是一种修学的功夫。次第,是这样的。如果是我们做不到,不改变自己的话,就是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所以我们修行不能光从实象上下功夫,还要从心性上下功夫,从本质上下功夫,切实改变自己的毛病习气,提高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修学的功夫。这是给你解答的第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讲的《大乘金刚经论》是不是佛教经典。应该说这部经典在三藏十二部经典中能找到它。但是大藏经当中,有一个部叫存疑部,你看到过吗?存疑部,大藏经最后一部是八十五部,它叫存疑部。里边又列举了好几部经典,为什么叫它个存疑部?就是从大藏经当中我们能找到它。但是呢,历代的高僧大德根据读诵这个经典啊,看了他跟佛经的意思不完全一样,包括他们的名词、名相,它们的意思跟佛教的含义,跟传统的历史上的佛经、经典有差别,所以就把它列为存疑部。不敢说它是假的,只是说怀疑它跟传统的经法不完全一致。所以大藏经当中有存疑部,里边有好多经典,其中有一部经典,《天地八阳神咒经》,看到过吗?有那个单行本发行,还有一部经是《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放在存疑部里边。还有好多,完全可以去读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