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方伦居士:律学集要


   日期:2023/4/11 23: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律学集要

(方伦居士)

宗 律

一、制 意

一切有情,由烦恼缠,造作诸业,沉迷三界,不得出离。诸佛如来哀愍有情,为欲令彼离三恶道,离诸欲染,制立禁戒。由禁戒故,不造恶业,行合律仪,先于世间行正道已,渐次摄心止观静虑,得正智慧,方于世间而得解脱。是故戒为定慧解脱一切根本。(解脱道论戒品)

二、大小与通别

戒有大小乘之别:大乘则宗梵网戒本等,小乘则宗十诵四分等。唐道宣律师,盛弘此宗,着述甚富,时人称为南山宗。明末金陵有古心律师,重兴此宗;其子孙三昧见月二律师继起,创戒坛于寳华山,专从此法轨范僧徒,至今南北大丛林之传戒,罔不遵寳华之戒法云。(佛教概论)

三归、五戒、八戒、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此丘比丘尼戒、菩萨戒等;就普通说,菩萨戒为大乘,余皆小乘,但亦未必尽然,应依受者发心如何而定。我近来研究南山律,内中有云:「无论受何戒法,皆要先发大乘心,由此看来,那有一种戒法,专名为小乘的呢?」(律学要略)

戒有通别之分:所谓通者,卽菩萨戒,无论在家出家,均得受持,故名为通。所谓别者,卽僧尼戒,其量无限,曰具足戒。此戒唯限出家二众受持,故云别也。

三、受戒之程序

(一)总 标

佛所制戒,有其多种,以诸弟子有七众故。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五出家众,后二在家众。虽复同具正信,同一正见,然出家众专志一趣勤修出离;出家众中复开五者,具足之戒,非易可持;当先勤策,陶练心行,得调伏已,渐次乃堪受具足戒;故出家众复分为五。(解脱道论戒品)

(二)别 列

l、在家二众戒

(一)三 皈

三皈——不属于戒,仅名三皈。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未受以前必须要了解三皈道理,并非糊裹胡涂地盲从瞎说,如这样子皆不得三皈。

所谓三寳有四种之别:一、理体三宾,二、化相三寳,二、住持三寳,四、一体三寳。尽讲起来很深奥复杂,现在且专就住持三寳来说。三寳意义是什么?佛、法、僧。所谓佛卽形像,如释迦佛像、药师佛像、弥陀佛像等;法卽佛所说之经,如法华经、楞严经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来之法,僧卽出家剃发受戒有威仪之人。

皈依卽回转义,因前背舍三寳,而今转向三寳,故谓之皈依。但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时,最重要点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寳是何意义;第二当受三皈时,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或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绝不能得三皈;或隔离太远,听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虽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处,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时,卽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此最要紧,应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竞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所以诸位发心受戒,应先了知三皈意义,又当正授时,要在先皈依佛三遍注意,乃可得三皈。《律学要略》

皈者皈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卽便趣向,是皈投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死为海,三寳为船,众生皈依,卽登彼岸。既贩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皈依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法,卽佛经,及修行种种法门;典籍,邮经书也) 。既皈依僧,以僧为师,从于今日,乃至命终,不得皈依外道徒众。(印光大师交钞)

受皈者者至佛前,至诚礼佛三拜,长跪合掌,心念口言,皈依言词本应自说,如或不能,师应教授。

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僧依。(三说)

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说)

问:但三皈法(尚未受戒名为垩:皈》。可只皈二一否?又此法为复全收六道,为复只许人伦,于人伦中亦有不应受者否?若受后有犯,云何忏悔?

答:佛初成道,为龙王及二商人说法,教令皈未来比丘僧,卽唱三皈;今若只皈一二,不名皈也。三皈之法,惟地狱剧苦不能禀受,设或知皈便应离苦,其余五道总无遮难。若更皈依邪魔外道,名失三皈;后能返邪,亦所听许,非如受具复入外道为重难也。

问:但受三皈得无作戒否?倘或杀盗侄妄为破戒否?

答:受五戒八戒十戒者,说三皈时卽云尽形寿为优婆塞,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随如来出家等故发无作也。今但受三皈者,本不受戒,自无所发,既未发戒,亦无破戒之罪,然有世间性罪也。(旭智大师)

(二)五 戒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YIN;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欲明开遮持犯,须阅五戒相经,此不繁述。

当师父说明五戒意义时,切要用白话,浅近明了,使人易懂。受戒者听毕,应先自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随意,宁可不受,万不可受而不持,且就杀生而论,未受戒之人,犯之本来应当有罪,若已受不杀戒者犯之,则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们试想一想,如果不能受持,勉强敷衍,实是自寻烦恼!(律学要信)

若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二戒为少分,三戒为半分,四戒为多分,五戒为满分。应随所受称之,不应混滥。

受戒者至佛前,长跪合掌,师应教授。

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尽形寿为一(满)分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我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竞,尽形寿为一 (满)分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若善女人,卽称优婆夷。

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能持。

尽形寿不偷盗是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能持。

尽形寿不邪YIN是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能持。

尽形寿不妄语是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能持。

尽形寿不饮酒是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能持。

随受几戒则答几戒,亦不应混温也。

以此受戒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土。

萨婆多论云:「优婆塞者,秦言离恶修善,亦名亲近。」(或云近事男,谓亲近奉事三寳者也)又云:「受三皈竟已得五戒,所以说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识五戒名字故」。

问:萨婆多论云:「若破重戒,更无胜生。」然设在家已受五戒,或受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烦恼现前犯不可悔罪,后求出家诚心忏悔,还许剃度并受具否?

答:萨婆多论,自是通途轨式,凡受戒者皆应专精奉持,设有毁犯便从堕落,岂能更有胜进?至于忏悔则无罪不灭,乃诸佛格外深慈,必须依经如法行道,极其诚恳,方通一线,不可视作等闲也。(智旭大师)

甲、释 义

八戒:具云八关斋戒。「关」者禁闭非逸,关闭所有一切非善事。「斋」是清的意思,绝诸一切杂想事。(律学要略)

诸经论中具有八关斋法,盖以一往判释则五戒乃人天因;此一日夜斋戒,方为出世因也。故无论已受五戒未受五戒,乃至受菩萨优婆塞戒者,皆可随意受持;或六斋日,或生日、讳日,或作诸功德日等,并应发心秉受。

受此斋法,须一出家人为作证明,不问大小两乘五众,但令毕世不非时食者,便可为师;设数里内绝无其人,或可对经像前自誓秉受耳。(智旭大师)

受时限于晨朝,或因事须延至日午前后乃受者,必须于晨朝心念,决定今日受八戒,如此作意,虽延时缓受无妨也。(弘一律师)

八关斋戒本有九条,因其中第七条包含两条,故合计为八条。前五与五戒同(唯第三不邪媱戒),后三条是另加的。后加三者,卽:

第六:华香璎珞香油涂身。这是印度美丽装饰的风俗,我国只有华香,并无璎珞等;但所谓香,如吾国香粉、香水、香皂及一切化妆品等,皆不可用。

第七:高胜床上坐,作倡伎乐故往观听。这就是两条合为一条的;现略为分析:「高」是依佛制度,坐卧之床脚,最高不能超过一尺六寸;「胜」是指金银牙角等之装饰,此皆不可。但在他处不得已的时候,暂坐可开;佛制是专为自制的须结正罪,如别人作成功的不是自制的,罪稍轻;作侣伎乐故往观听,音乐影戏等皆属此条;所谓故往观听之「故」字要注意,于无意中偶然听到或看见的不犯。以上高胜床上坐,作倡伎乐故往观听,共合为一条受;八关斋戒的人,皆不可为。

第八:非时食。佛制受八关斋戒后,自黎明至正午可食,倘越时而食,卽叫做非时食——卽平常所说的过午不食。但正午后,不但是饭等不可食,如牛奶水菓等均不可用。

受八关斋戒,普通于六斋日受,六日者:卽: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及月底最后二日;倘更能发心日日受,那是最好不过了。受时要在每天晨起时,期限于一日一夜—天亮至夜,夜至明早—受八关斋戎后,过午不食一条,应从今天正午后至明日黎明时皆不可食。(律学要略)

以不非时食为斋体,余支助成;盖生死正因无如媱欲,生死增上胜缘无如饮食,是故经云:二切众生皆依侄欲而正性命」。又云:二切众生皆依食住」。而在家五戒未能永舍家业眷属缘果,故令于六斋日受此八关斋戒一日一夜,种未来世永出因缘。(智旭大师)

善生经、增一阿含云:「佛告优婆塞,当于八日、十四、十五日,往诣长老比丘所,一一受

八戒,一一授之,勿令失次。」论中令五众授之。成实云:「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乃至我持八戒,亦得戍受。」俱舍论云:「若先作恿于斋日受者,虽食竟亦得。」前受戒者下心合掌,随施成人语,勿前勿俱,若违个成。论云:「若受八成,应言一日一夜,莫使与终身戒相乱。」成实云:「丘戒八成,随日月长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重受减受并得。」 ( 随机羯磨)

乙、受 法

据前所云,须一毕世不非时食之出家人为师,然今末世,师非易得,今此受仪,是自誓受。行者可依文自受也。

行者至佛前,烧香毕,礼佛三拜,长跪合掌,作如是言:

我今皈命胜菩提 最上清静佛法众

我发广大菩提心 自他利益皆成就

忏除一切不善业 随喜无边众福蕴

先当不食一日中 后修八种长养法

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日一夜一年一月为净行优婆塞。(三说)女人则改称净行优婆夷。

我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一日一夜一年一月为净行优婆塞竟。(三说)

如诸佛尽形寿不杀生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能持。

如诸佛尽形寿不盗某甲一日一夜不盗,能持。

如诸佛尽形寿不婶某甲一日一夜不媱,能持。

如诸佛尽形寿不妄语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能持。

如诸佛尽形寿不饮酒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能持。

如诸佛尽形寿离香华璎珞香油涂身某甲一日一夜离香华璎珞香油涂身,能持。

如诸佛尽形寿离高胜床上坐及作倡伎乐故往观听某甲一日一夜离高胜床上坐及作倡伎乐故

往观听,离高胜床上坐今仅能随分受持,作倡伎乐故往观听,能持。

如诸佛尽形寿离非时食某甲一日一夜非离时食,能持。

从此受戒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同生西方净土,共证无上菩提。

八戒正为在家二众而制,但出家五众亦可受之。如药师经谓:「菇刍、落刍尼等能受持八分斋戒求生极乐世界而未定者,若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卽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寳华中自然化生。」以此经文证之,可知出家之人,亦应受持八戒,虽八戒戒相于比丘戒或沙弥戒中已具,今为令功德增上,故不妨再受八戒也。

五戒八戒,当分属于小乘,然欲秉受成品,应发大菩提心,未可独善一身,偏趣寂灭;虽开遮持犯,不异声闻,而发心起行,宜同大士。

皈戒功德,经论广赞,泛言果报,局在人天;故须勤修净行,期在弥陀净土。宋灵芝元照律师云:一者人道须有始,二者期心必有终。言有始者,卽须受戒,端志奉持;今于一切时中,对诸尘境,常忆受体,着衣食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小可暂忘也。言其终者,谓归心净上,决誓往生也。以五浊恶世,末法之时,惑业深缠,惯习难断,自无道力,何由修证?故释迦出世五十余年,说无量法,应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因缘虽多,难为造入,唯净土法门,是修行径路;故论经论,偏赞净七,佛法灭尽,唯无量寿佛经,百年在世;十方劝赞,信不徒然。(弘一律师)

受皈戒者,应于出家五众边受,然以从大僧受者,为通途常例;必无其人,乃他他众。

今人受五戒已,辄尔披五条衣,手持坐具,壤溋制仪,获罪巨测!依佛律制,必出家落发已,乃授缦条衣,若五条衣,唯有大僧方许披服。,今以白衣滥同大僧,深为末可。(方等陀罗尼经云:在家二众入坛行道,着无缝三农。无缝,印是缦条,非五衣也。又戍实论云:听畜一礼忏衣,名日铍汁。印礼忏衣也》若坐具者,梵言尼师但那,旧译作泥师坛,此云坐具,亦云卧具,唯大僧用,以衬毡席,防其污秽;此土敷以礼拜,盖出讹传,大僧持之,犹乖圣教,况在俗众,谆乱甚矣!(弘一律师)

二、出家五众戒

(一)沙弥戒

梵语沙弥,此云勤息;谓勤修三学,息灭三毒也。或云息慈,谓息世染而慈济众生也。沙弥戒,共有十条,前五与五戒同(唯第三为不媱戒,第六、不着香华缦不香涂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往眺听;第八、不坐高广大床;第九、不非食;第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寳物。欲明其义,当阅云栖大师沙弥律仪要略,及律藏中沙弥十戒法、十戒仪则经等。

(二)沙弥尼戒(印女聚初出家者)

沙弥尼戒,与沙弥同;唯威仪中略有不同者,须阅沙弥尼律仪要略(读体律师集),及藏中沙弥尼戒经、沙弥尼成文、大爱道比丘尼经等。

(三)式又摩那戒

梵语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外江各丛林,皆谓在家贞女为式叉摩那,这是错误的;(中略)平常人多不解何者为式叉摩那,兹略为解释:

那一种人可受式叉摩那戒呢?要已受沙弥尼戒的人,于十八岁时,受式叉摩那法,学习二年,然后再受比丘尼戒;因为佛制二十岁乃可受戒,于十八岁时,再学二年,正当二十岁。于二年学习时,僧作羯磨,与学戒法;二年学毕,乃可受比丘尼戒,但式叉摩那,要具学三法;一、学根本法——郎四重戒。二、学六法——染心相触、盗减五钱、断畜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三。学行法——大尼诸戒及威仪。此仅是受学戒法,非另外得戒,故与他戒不同尸(律学要略)

(四)具足戒(卽比丘、比丘尼戒。受具戒者必须明白戒律之分部及傅入此上之因缘等,兹仍举要标日以明之)

甲、戒律之分部

律为三藏之一,优婆离尊者所集,经时九旬,升座诵读凡八十度,名八十诵律,此根本律藏也。后百余年,异说竞鸣,分为二部,五部、十八部,乃至五百部之多。二部者:上座部及大众部也;五部者:一,萨婆多部:卽十诵律;二、昙无德部,卽四分律;三、大众鄙,卽僧只律;四、弥沙塞部,卽五分律;五、迦叶遗部,卽解脱律。十八部者,卽于小乘二十部中’除去上座大众二部也。五百部者,智度论云:「佛灭度后,有五百之异部,其详不得而闻。」迨传至中国,只余五部之四部,迦叶遗部,因单传戒本,流通未广,早经散失;此外有昆尼母论、摩得勒迦论,善见论、萨婆多论、明了论,所谓四律五论是也。其流传于后代,则仅四分律而已。(佛教概论)

乙、戒律传入此土之因缘

为比丘者应先了知戒律传人此土之因缘,及此土古今律宗盛衰之大概。由东漠至曹魏之初,僧人无皈戒之举,唯剃发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法时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是为戒律之始,当是时可算是真实传授比丘戒开始渐渐而达至繁盛时期根源。

大部之广律,最初传来的是十诵律,翻译斯部律系姚秦时鸠摩罗什法师,庐山净宗初耝远公法师亦竭力劝请赞扬,六朝时此律最盛于南方。其次翻译的是四分律,和十诵律相去不远的时候,但迟至隋朝乃有人弘扬提倡,至唐初乃大盛。第三部是咱只律,东晋时翻译的,六期时北方稍有弘扬者。刘宋时继僧只律后,有五分律,翻译斯律之人,卽是译六十卷华严经者;文精而简,道宣律师甚赞,可惜罕有人弘扬。至其后有有部律,乃唐武则天时,义净法师的译着,卽是西藏一带最通行的律;当初义净法师在印度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博学强记,贯通律学精微,非至印度之其它僧人所能及,实空前绝后的大律师;义净回国,翻译终毕,他年亦老了,不久卽圆寂,以后无有人弘扬,可惜!可惜!(律学要略)

丙、四分律所以独盛之故

刘宋时,佛陀耶舍译四分律。至唐代智首律师,作五部区分钞。其弟子终南山道宣律师,体察众生机缘,以四分律最为适合;乃明其戒体,立其戒相,是为律藏统一之始。(佛教概论)

唐代是四分律最兴时期,前所弘扬的是十诵律,四分律少人弘扬;唐初四分律学者乃盛,共有三大派:一、相部律,依法砺律师为主;二、南山律,以道宣律师为主;三、东塔律,依怀素律师为主;法砺律师在道宣之前,道宣曾就学于他,怀素律师在于道宜之后,亦曾亲近法砺、道宣二律师;斯律虽有三大派之分,最盛行于世的可算南山律了。(律学要略)

相部、东塔,虽屿南山并峙,而终不敌南山之盛;良以南山一宗,能调和大小二朵解行相应故也。

南山律师着作浩如渊海,其中行车钞最负盛名,是时任何宗派之学者皆须研行事钞;自唐至宋,解者六十余家,唯灵芝元照律师最胜,元照律师此外尚有许多其它经律的注释。元照后,律学渐渐趋于消沉象,罕有人发心弘扬。(律学要略)

丁、止持及作持

戒律为大小乘之通说,总括之为止持及作持二门。过去七佛之偶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乃是止持;众善奉行,是作持;故一切戒律,二持可以摄尽之。止持门有比丘、比丘尼二部戒本,名具足戒。比丘戒凡二百五十,分为八段:一、波罗夷,译为断头,若犯此者,如杀人之极重罪也;有杀、盗、YIN、妄四戒。二、僧残,犯此者,恰如将受死刑,仅余残命,必待僧众行忏悔法而救其残命也;有麤语、触女人等十三戒。三、不定,谓有无犯戒,不能明确,如与女子对坐之嫌疑罪也;有屏处露处之二戒。四、舍堕,谓犯罪品物,悉应舍离,以忏悔堕罪;堕者,犯罪应堕地狱也;有三十戒,大都关于衣服、什物之限制也。五、单堕,谓不必舍离财物,单忏悔堕狱罪也;有小妄语、两舌等九十戒。六、提舍尼,译为说罪,谓可自己披露其罪,向他人忏悔也;有兰若受食等四戒。七,众学,谓易犯之轻罪,为比丘者,常应学而知之也;有戏笑跳行等百戒。八、灭诤,谓灭息诤论也;有现前忆念等七戒。以上八段,分为五篇,列表如下:〖图略〗

五篇及以外诸罪,又以六聚七聚统括之;列表如下:〖图略〗

六聚者,于五篇外加偷兰遮,以收五篇以外之罪也。偷兰遮,译言大过。

七聚者,以突吉罗之罪聚过多,由身旦一业,分为恶作恶说也。

比丘尼戒,与比丘戒互有出入,而除去不定一段,分为七段:一、波罗夷,有八戒。二、僧残,有十七戒。三、舍堕,有三十戒。四、单堕,有一百七十八戒。五、提舍尼,有八戒。六、众学,有一百戒。七、灭诤,有七戒。共三百四十八戒。(佛教概论)

以上所谓止持门也。至作持门,有受戒、说戒等二十犍度(梵语犍皮,些云部分,或译为品);具于广律,此不繁赘。

是止持作持,虽分二门,实互相为用;止中有作,作中有止,不可偏废,就其大者而分之耳。 (佛教概论)

戊、四 科

戒有四科:一、戒法;二、戒体;三、戒行;四、戒相。戒法者,卽佛所制定之戒律;如不杀、不盗、不媱之类是。戒体者,谓受戒者,心中取得防恶功能之体性也。此戒体有色、心及非色非心之三说:萨婆多部谓为无表色;成实论谓为非色非心法;法相宗谓为思心所之种子。本宗依成实论,取非色非心为戒体。戒行者,谓随顺戒体现于身、口、意三业之如法动作也。戒相者,卽持戒之相,谓行者美德外显,足为他人之轨范也。一切诸戒,含具四科,相关而非独立;如佛制定之戒法,受之者卽于自身得无作戒体,现于三业之动作,而戒行以立;由持戒而显于外之威仪,卽戒相也。(佛教概论)

己、在家人不得看具足戒释疑

在家人不得看出家的具足戒条,理由很简单:比丘虽皆受具,然因根器不齐之故,持戒的有人,犯戒的也有人,持了若干条,犯了若干条的,也大有人在。犯戒之僧,为了破戒的缘故,当堕三恶道,使恶道报满后,复为了闻戒和近佛的因缘,终当得度,这与骂佛成佛,其理相同。但是世间人若知僧戒,则知破戒,因而轻惽骂僧,这不特亵貭当寳,失去信仰,甚至还迁怒及于佛法,如是毁谤三寳,亦当同堕三恶道,所以不如不知的好,不知戒条,则不觉其破戒,则不轻视侮骂,或者还肯皈依,皈依劣僧,亦能得度;佛经中喻为落水人抱臭腐浮尸,亦得度达彼岸。所以僧若犯戒,堕三恶道,是他自己的事,在家人则不可加以欺慢,以重罪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方伦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方伦居士)  

 于凌波居士:方伦居士简介 

 方伦居士:可畏可爱的业力 

 方伦居士:2009年《中级佛学教本》试题 

 方伦居士:2010年青年学佛组《佛学高级教本》考试题 

 方伦居士:净话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八章 前人往生事略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七章 余义随谈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六章 以观想辅助持名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五章 发往生极乐愿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四章 持名念佛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三章 净土修行途径 

 方伦居士:《净法概述》第二章 极乐国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