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关于《金刚经》中的“冥世偈”(顾伟康)


   日期:2023/4/13 23: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关于《金刚经》中的“冥世偈”
顾伟康
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经》,原缺一段六十二字,后人补以魏译,唐时遂有“冥世偈”故事,后更加入字样。此本传说,故治史者不宜以之为据,去考证其他史料的年代。
  关键词:《金刚经》冥世偈长庆二年
  作者简介:顾伟康,原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哈佛大学哈佛——燕京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为新加坡佛学院教师,美国纽约“世界宗教研究院”研究员,“美国佛教会佛教电脑资讯功德会”总编辑。

  一、资料备考
  ——何为“冥世偈”资料一:
  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经》,大致在唐五代前后,不同流传本有一很大的差别——按昭明太子之三十二分法的《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中,晚出本多了六十二个字: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资料二:
  (一)《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法藏敦煌P2094)
  昔长安温国寺僧灵幽忽死,经七日见平等王,王问和尚曰:“在生有何经业?”灵幽答曰:“持金刚经。”王遂合掌请念。须臾念竟王又问曰:“和尚虽诵得此经,少一偈者何?”灵幽答王曰:“小师只依本念不知缺何偈?”王曰:“和尚寿命已尽,更放十年活。此经在濠州城西石碑上,自有真本令天下传。”其僧活,具说事由矣。〔1〕
  (二)《宋高僧传》卷二十五,唐上都大温国寺灵幽传:
  释灵幽,不知何许人也?僻静淳直诵习惟勤偶疾暴终,杳归冥府,引之见王问修何业。答曰:“贫道素持《金刚般若》已有年矣。”王合掌屡称:”善哉。”俾令讽诵,幽吮唇播舌章段分明念毕。王曰:“未尽善矣!何耶!勘少一节文,何贯华之线断乎!师寿命虽尽,且放还人间十年,要劝一切人受持斯典,如其真本即在濠州钟离寺石碑上。”如是已经七日而苏,幽遂奏奉敕令写此经真本,添其句读,在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之后是也。

  资料三:
  署名六祖慧能的《金刚经解义》中,对上述六十二个字有这样一段“解”:
  灵幽法师加此。尔时慧命须菩提以下六十二字,是长庆二年,今现在濠州钟离寺石碑上,记六祖解在前,故无解,今亦存之。〔2〕

  二、问题的提出
  达照法师的《〈金刚经赞〉研究》收集了二十多种敦煌遗书,将从《金刚经赞》到《傅大士颂》的演化分三阶段。〔3〕在推断其第三阶段(《金刚经赞》)演变为《傅大士颂》的年代)时,达照法师指出:“它们〔4〕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加了罗什译的《金刚经》,且该《金刚经》有灵幽法师所加‘冥世偈’。因此,加入该经文的传本,最早也是在公元822年之后才出现的。”〔5〕按:公元822年即是长庆二年。虽然著者很谨慎地推论,不能排除一种可能:即在“冥世偈”出现之前,《金刚经赞》已经演变为《傅大士颂》,等到“冥世偈”出现之后,有人将其加入《傅大士颂》中,从而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流传形态……如果上述假设能够成立,则《金刚经赞》是否在公元822年至公元831年之间演化为《傅大士颂》,也需要再研究。〔6〕

  但就本文所关心的主题而言,达照法师对“冥世偈”中“长庆二年”的说法,是深信不疑的。同书中还提及,他的结论同四川大学张勇博士的看法“大体相当”。查张勇博士之《傅大士研究》,在依据“冥世偈”来推断这一点上,二人是完全相同的。敦煌写本阐述的经文既同于今传罗什译本,四十九颂、五歌要当创撰于长庆二年以后……总之,《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应创撰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至文宗太和五年(831)之间。〔7〕

  举此二例,笔者想问的是:这样的依据“冥世偈”故事、特别是相关的“长庆二年”来作考据,是否有商榷的余地?其实,台湾国立联合大学何照清教授在她的《慧能与〈金刚经解义〉》一文中,就已经提出这个问题了。

  当何教授在考察《解义》的成书年代时,该书中“冥世偈”部分的“解”理所当然地引起她的注意,但她是疑问多于肯定:“此段话若属实,则是探究《金刚经解义》形成时间的重要关键。长庆二年是西元八二二年,若此话属实,可证明《解义》在西元八二二年以前已经出现……那么这段话是否真确?”何教授还给这段话加了个脚注,颇能道出她连续两个“若此话属实”的心情:
  今见早于慧能的窥基(632—682),所作《金刚经赞述》已有“尔时慧命……”以下六十二字,且有窥基的述语:“舍卫漏此文,世亲此第三疑……”。若窥基时已见此文,则“灵幽法师加此”之说就不正确。但《续藏经》所录,在窥基此六十二字上亦有“恐后人所补”的附语。那么此六十二字到底何时所加?或许也是探讨《解义》形成的重要关键。然今见唐朝书家柳公权于长庆四年(824)所写《金刚经刻石》也未有此六十二字;因此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8〕

  三、考“长庆二年”
  本来,这“冥世偈”故事真也好,假也好;罗什译《金刚经》中有这段话也好,没这段话也好,对我们理解《金刚经》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或者说,它只有宗教意义而无学术意义。但正因其中有加进了“长庆二年”四字,那它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
  回顾前面已列出的资料,法藏敦煌P2094号《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和宋高僧传卷二十五的《唐上都大温国寺灵幽传》,二者都没有“长庆二年”四字。而首次出现“长庆二年”说法的,当是署名六祖慧能的《金刚经解义》。

  据《敦煌古籍叙录》考,《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的十八则灵验记中,有九则与初唐人撰述相同,故该记当作于初唐或中唐之时,〔9〕当为现在能够见到的“冥世偈”故事的最早资料。马上有人会问:慧能大师的《金刚经解义》,不也是中唐以前的作品?对此问题,回答如下:
  当然,如果《解义》真是慧能的作品,那么《解义》就应当成书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出家)至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入灭)间。

  虽然有文献资料提及,有慧能说《金刚经》的记录:《大正藏》第五十五册,2170《福州温州台州求得经律论疏记外书等目录》中(圆珍于唐宣宗大中八年,西元854年),有《能大师金刚般若经诀》一卷;2172《日本比丘圆珍入唐求法目录》中(唐宣宗大中十一年,西元857年),有《金刚般若经诀》一卷;2173《智证大师请来目录》中(智证“即圆珍”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西元858年),有《金刚般若经记诀》一卷(曹溪)。另,《新唐书·艺文志》卷五九,载《慧能金刚般若经口诀正义》一卷;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六《经籍考》五十三中,录《六祖解金刚经》一卷。

  但上述资料,支持度不够!一卷本的《诀》、《口诀正义》、《解》,与二卷本的《解义》,终究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而反过来,否定的证据,却有力得多。
  首先,沙门智撰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的《开元释教录》,未见六祖《解义》。此时距大师圆寂不到二十年,而《开元释教录》的体例完备、考订严密,是人所共知的。

  其次,何照清教授的四点质疑,似乎无法回避:一、慧能及其弟子,尤其是神会的相关文献中,都未提及慧能注《金刚经》事;二、明末憨山大师,以“中兴曹溪”为行愿,其《金刚决疑》,却没提到六祖注;三、历代中国人编的《大藏经》,都没有收入任何一种慧能注《金刚经》;四、迄今为止,引用《口诀》或《解义》者,全是宋以后的作品。〔10〕
  所以,虽然古往今来学者们作了诸多研究,有的说现行二卷本《解义》非慧能所说,有的说思想上还是慧能或其后裔的,〔11〕但无论如何,就笔者论证目的而言,二卷本《解义》晚出,当是肯定的了。

  既然如此,晚出的《解义》,却比早出的《灵验记》多了精确的年代,怎不叫人起疑?
  如果我们因无法确定《解义》到底晚到哪一时代,而将目光转向下一件记录“长庆二年”的资料的话,就要一下子跳过数百年,才能看到刻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道川依《解义》注的《金刚经注》,再次重提“长庆二年”故事。〔12〕道川的活动年代,在南宋建炎年间。他的《金刚经注》后来被收入南宋绍定四年(1232)杨圭所编四卷本十七家释义,后洪莲演为五十三家注四卷。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间阅诸编,选其至精至要、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摒除五十三家本中传为梁昭明太子所作三十二分分目,略减注者数家,裒成一卷《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道川注几乎全数收入。由此可见,以“长庆二年”为标志的“冥世偈”故事,要到宋明以后,才得广泛流传。

  四、考“冥世偈”故事
  宋明以还,虽然挟六祖之盛名,“冥世偈”故事频频出现于《金刚经》的注疏之中,但写《宋高僧传》的契嵩和尚,照录了《灵验记》的故事后,却公然斥其“妄酿”,系曰:“春秋夏五不敢轻加,佛教宜然无妄酿矣!”通曰:“灵幽获钟离寺石经,符合无苦,如道明所添糅,使人疑豫,必招诈伪,率易改张称有冥告,诫之哉!”〔13〕

  在科学主义盛行的今天,“冥告”之说,当然不值一驳;但笔者对故事中“冥世偈”是从濠州钟离寺石碑上抄得之说,也持否定态度。本来,罗什本缺一段,补以魏译,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笔者曾将现存的《金刚经》六种译本的电子文本,去掉所有的标点,在电脑上用校对软件,把罗什本同其他五本一一对校。在软体要求一处差异不超过六十字、或差异处不超过五百个时,惟有秦译和魏译的对校能完成,其他四本的差异处都要超过八百九十个。检查秦译和魏译的校对结果,全部一百一十段文字,“冥世偈”不算的话,完全没有差异的仅七段: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对照的结果说明:罗什本同其他五本之间,完全相同的段落极少;但相对而言,罗什本同魏译的风格最接近。因此,说罗什本的这段缺文,从魏译中移得,是完全合乎逻辑的结论。当然,现在的问题是,这移植是怎样完成的,是如契嵩和尚所相信的那样“灵幽获钟离寺石经”还是要早得多?逝者如斯,我们不可能找出确切的时间地点,但历史的蛛丝马迹,还是有可能追溯的。

  按:《新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濠州钟离郡上:“濠”字初作“豪”,元和三年改从“濠”。土贡?绵、丝布、云母。户二万一千八百六十四、口十三万八千三百六十一。县三:钟离、定远、宿州。
  据此,我们只要在元和三年(808)前,凡对罗什本《金刚经》注疏者,在其中找到关于秦本缺失,补以魏译的证据,则关于“冥世偈”抄于钟离寺石碑的神话,也就不攻自破了。近人江味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所附《金刚经校勘记》云:“按此六十二字,秦译本无之,乃后人据魏译增入者。故肇注乃至纂要,皆未释及。惟赞述已引魏译加入释之。大约唐时或加或不加,至五代以后本,则无不加入耳。”

  江氏一生,与《金刚经》尤所努力,其《金刚经校勘记》亦相当精要。他指唐窥基(632—682)《金刚般若经赞述》(《大正藏》1700)中已经引入魏译,照理说,当为定论,但却还是有人持疑。据该本文首日僧顺艺(志道)所写的“校订例言”:“本经新翻未容润饰,故此疏就什译以解之,盖以其译在初,流传最广耳。然有什本所阙一二,以余本补之者,今圈其右方而注之于格上。”故他在“冥世偈”的位置上批道:《会释》亦云“什本阙无此一段文”,然藏本皆有文,恐后人所加补。 〔14〕所以,光凭一本《赞述》,孤证不足,因此,我们需要再提供更多的证据。

  证据之一:
  隋吉藏(549—623)《金刚般若疏》(《大正藏》第1699页)。按:吉藏此疏,以“玄意十重”统领全文:“一序说经意,二明部傥多少,三辨开合,四明前后,五辨经宗,六辨经题,七明传译,八明应验,九章段,十正辨文。”其第十“正辨文”部分,原文不分章段,经文和疏混在一起。笔者将疏中的经文一一辑出,发现全部是逐字逐句对罗什本作疏的,唯有在“冥世偈”的位置上,出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

  问:何等人能信此法耶?答:论偈云:“非众生众生,非圣非不圣。”此人非凡夫众生,故言非众生。而是圣体众生,故言众生也。非众生故非圣,是圣体众生,故非不圣也。
  问:若言凡夫不信,不可为凡;圣人能信,不需为圣。今说此经,竟为何人耶?答:观此论意,具足颠倒有所得,凡夫不能了,此是习无所得观,众生则能信。此众生望有所得人,故非众生,未具足了悟,故非不众生也。(按:标点系笔者另加)
  很清楚,吉藏当时用的罗什本里没有“冥世偈”;但他肯定注意到,这儿有缺文,因为他在这个位置上,引用了相对应的“弥勒偈颂”。
  相传无著菩萨,升兜率天兜率宫慈氏尊处,就《金刚经》义请益弥勒菩萨,得弥勒菩萨七十七偈。无著转教其弟世亲(又名天亲),世亲菩萨依照其教造论作释,并加进归敬偈二(首),结偈一(尾),于是就有了传世的弥勒菩萨八十偈。自古以来,这弥勒菩萨八十偈就是理解、修习《金刚经》的权威性依据,无数高僧大德关于《金刚经》的注解疏论,都依经引偈,然后引申发挥。

  检索经藏,弥勒偈颂有元魏菩提流支(《大正藏》151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和唐义净(《大正藏》第1514页《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二种译文。吉藏所引,乃是流支译本。而问题的关键是,在流支译本中,这“非众生众生,非圣非不圣”所对应的经文,恰恰就是后世出现在罗什本中的“冥世偈”!无论说吉藏是有意的选择,还是无意的引用,他已经开启了以魏译补秦译的大门。

  证据之二:
  就是日僧顺艺据以存疑的,窥基的另一著作《金刚般若论会释》(《大正藏》第1816页),此乃迄今为止最早的一本,把《金刚经》不同译本逐字逐句相互对校的大手笔。《会释》以“二论”〔15〕为纲领,对校玄奘、罗什、流支、真谛四种译本,条理经文,抉发经意。大师的优势,在于他当时身居大唐帝国的皇家图书馆,收藏之富,无与伦比。诸译的底本,随手可取:
  显庆年,于玉华寺,所翻大般若。勘四梵本……经本自有广略中异。杜广本,能断文是略;于阗本罗什文同;中者是天竺本,与真谛流支本同。玉华更译,文亦相似,今于慈恩梵经台,具有诸本。〔16〕

  故《会释》所提供的信息,当有权威性。在释“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这段经文时”,《会释》解道:
  又,《论》次解“信佛法人”云:“是人则为第一稀有者,显示说第一义,是不共及相应。”此解意云:今欲信佛语人能利益。信佛说“彼非众生”,此约第一义,显不共义;信说“非不众生”,此约俗谛,显相应义。此人难及,故言“第一稀有”。请本皆无此文。……世亲《论》云:“所说说者深,非无能信者。非众生众生。非圣非不圣。”上两句正答前疑,释善现问。下之两句解如来答,此显能信是经者,非是凡夫众生,故言非众生,乃至圣众生,故言非不众生也。什本阙无此一段文。(按:标点系笔者另加)

  这一部分,窥基大师校出了二处差异,一是《论》中有“是人即为稀有第一”文,而四种“请本”都缺译。二是明确点出,罗什本缺了这整段经文。
  这儿需要强调的是,前文的“以《二论》为纲领”一句,绝非泛泛而谈。窥基这本《会释》,从头到尾是按照无著菩萨传自天竺的“七义”“十八住处”而展开的。历史上《金刚经》的科判有五种之多,“七义”、“十八住处”传入最早,而且是“无著禀偈于弥勒,天亲受旨乎贤兄”,其权威性不容置疑。请看上文中的《论》之原文:

  论曰:此下“上求佛地”中,“心具足”。于“心具足”中复有六种:为念处、为正觉、为施设大利法、为摄取法身、为不住生死涅、为行住净,应知。于“心具足”中,为“念处”故。经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如是等,此处“于诸众生”中,显示如世尊念处故,“彼非众生”者,第一义故;“非不众生”者,世谛故。“是人即为稀有第一”者,显示说第一义,是不共及相应故。此文如前说。〔17〕 (按:标点系笔者另加)
  清清楚楚,窥基所校出的罗什本缺文,属“第十八住”所说“六种具足”的“心具足”之第一“念处”。

  所以,窥基说“什本阙无此一段文”时,不是就此一句,交代一下就完事了,而是在四本对校的基础上,指出他本均有而什本独缺;是在对《金刚经》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什本所缺,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体系环节上的缺失。
  对照绵密的科判,环环相扣的体系缺了一段,当然需要补上;而更有现成的译本可资,则秦本缺失,补以他译应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但据前引首日僧顺艺为《赞述》所写的“校订例言”中,有“本经新翻未容润饰,故此疏就什译以解之”一语,好像是《赞述》在前(玄奘译本刚出)而《会释》在后(已经四本对校了)。如果顺艺之说成立,那先成的《赞述》以魏译补入,而后出的《会释》则付之阙如,就好像说不大通了。所以,虽然《会释》揭橥了补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赞述》则已经付之实行,在不知窥基的《赞述》和《会释》孰先孰后之前,还是无法解决出于同一人之手的二本著作中,这六十二个字一有一无的矛盾。

  证据三:
  唐昙旷《金刚般若经旨赞》(《大正藏》第2735页)
  昙旷生卒年不详,但据敦煌遗书英藏S2732,昙旷所撰《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标明“其时巨唐大历十九年岁次‘寅三月二十三日’”。〔18〕时为公元774年,当为昙旷的活动年代。
  昙旷的《旨赞》,其体例为“经。XXX至XXX赞曰……”。全书二百六十六处“经……赞曰”,全部用罗什译本,惟有所谓“冥世偈”的地方,既无“经”,也无“赞曰”。

  次下第六明心具足,于中准论有六种心:一念处、二正觉心、三施设大利法、四摄取法身、五不住生死大心、六行住净心。于中第一念处心,经显第十八,何人能信疑,而斯经亦阙此经文,余本即有。故《论》列之,如魏本云:“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此中意者,菩萨如佛常念众生,若善不善、若信不信……无著约等念而令悲名念处心;天亲约有信而令名显何人能信疑。故《论》颂云:“所说说者深,非无能信者,非众生众生,非圣非不圣。”虽然还没有像后世那样,直接列“冥世偈”为秦本的组成部分,但昙旷将魏译嵌入秦译之举,已经非常明确和完整。此时虽距窥基在世已有百年,但离元和三年(808)及长庆二年(822),尚有几十年之遥。

  当然,历史的变迁,一定是一个过程,会有过渡,所以江味农《金刚经校勘记》说:“大约唐时或加或不加”。像柳公权书《金刚经》于长庆四年(824),依然坚持罗什本原貌,即是例子。〔19〕但有上述数例作证,从窥基到昙旷,秦本缺文已是共识,补以魏本已开先例。大唐盛世,如此多的高僧大德、四众弟子,恐怕不会再傻等半个世纪,方到濠州钟离寺,抄得早就在魏译中的“冥世偈”。

  罗什译本为什么会漏了整整一段呢?诸说纷纭,不一而足。清徐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郢说》说:弥勒偈中已有之,古本焉得无之,岂古本原有而唐时偶失之耶?清俞樾《金刚经注》说:
  古本所无,亦后人增益,盖以佛言无法可说,恐人因此不信佛法,故增益此文。其意谓众生则不信,非众生则自能信,所以坚人之信,与侈陈福德,其意正同,皆佛弟子护法之苦心也。

  江味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所附《金刚经校勘记》说:秦译盖因前文已有如来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故此处从略欤。
  近人道源《金刚经讲录》说:古时由印度带梵文的贝叶本到中国来是很困难的,那时交通很不便利,由陆地到中国,要经过八百里的大戈壁沙漠,由海路来,随时都有可能遇到风浪而丧失性命。梵文本子不是纸印的,是用贝多罗树叶写成的,如果搬运的中途,遗失了一片贝叶,或损坏了一片贝叶,那么这部经就会少了一段经文。这部经如果少了一叶,绝对没有人敢随便添加进去的。何以故?因为译场上,有千人以上,你随便加进去,没有强而有力的根据,人家是不会同意的,这是怕误了众生的慧眼。

  印顺导师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说法则更深刻:本经,什公第一次译出。除这,还有五种译本……在六译中通常流通的,即是什公的初译。其后的五译,实是同一法相学系的诵本;如菩提留支译达摩笈多译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而译出。唯有什公所译,是中观家的诵本,所以彼此间,每有不同之处。要知道印度原本,即有多少出入;如玄奘译本也有与无著、世亲所依本不同处。但想到前面提到过的,窥基大师著《会释》时说得清清楚楚:

  显庆年,于玉华寺,所翻大般若,勘四梵本……经本自有广略中异。杜广本,能断文是略,于阗本罗什文同。中者是天竺本,与真谛流支本同,玉华更译,文亦相似。今于慈恩梵经台,具有诸本,故上述种种,总觉得说服力都还不够。
  笔者的猜想,就是当年罗什所用的“于阗本”,本来就缺了这一段,结果造成了后人无数困扰,还引出了这样一段公案。总而言之,“冥世偈”故事,连同“长庆二年”说,乃是一宗教传说,信或不信,都无伤大雅;但若以之为唯一准绳,去考定其他史料的时代,恐怕是失之于过了。

  〔1〕《大正藏》第85册,第2743页。
  〔2〕《续藏经》第38册,第660页。
  〔3〕达照:《〈金刚经赞〉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4〕即达照指为从《金刚经赞》演化到《傅大士颂》之第三阶段的,包括伯3325等十三号敦煌遗书。
  〔5〕达照:《〈金刚经赞〉研究》,第113页。
  〔6〕达照:《〈金刚经赞〉研究》,第114页。
  〔7〕张勇:《傅大士研究》,巴蜀书店2000年版,第292页。
  〔8〕何照清:《慧能与〈金刚经解义〉》,《中国佛学》,台湾1999年版,第11页。
  〔9〕《敦煌古籍叙录》第14册,第218页。
  〔10〕何照清:《慧能与〈金刚经解义〉》,第12页。
  〔11〕如日本学者关口真大、松本史朗,韩国学者金永斗等,都认为《解义》甚至比《坛经》更能代表慧能思想。
  〔12〕《续藏经》第38册,第694页。
  〔13〕《宋高僧传》卷二五,《唐上都大温国寺灵幽传》。
  〔14〕[唐]窥基:《金刚经赞述》,《续藏经》第38册,第591页。
  〔15〕“二论”,根据“无著禀偈于弥勒,天亲受旨乎贤兄”的成说,通常称《大正藏》中No.1510、1514为“无著论”(因1510以七义判释《金刚经》,故又名“七义论”),No.1511为“天亲论”(No.1513系1511之同本异译)。
  〔16〕窥基:《金刚般若论会释》,《大正藏》,No.1816 b。
  〔17〕无著造、笈多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大正藏》No.1510b。
  〔18〕《大正藏》第85册,第2812页。
  〔19〕敦煌遗书,伯4503,柳公权书《金刚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