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10~19)


   日期:2023/5/2 11: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讲记(11)

                ◎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法力不足烦恼难去掉

本次提要:

   ■ 法力不足烦恼难去掉
   ■ 学佛法不难,只要听得懂
   ■ 能海上师的话简短明了,都是精密摄持
   ■ 佛法能广开,靠你广学多闻
   ■ 念头在法上,就能把妄想排除
   ■ 思维正法,念念无间,久即相应

法力不足烦恼难去掉

“法缘不及,故力微也。”烦恼是病,法是药,药的力量不够,病治不好,法的力量不足,烦恼就难去掉。有人虽发大心,力量用足,但用法不恰当,一天磕五百个头,昏倒在柱子上,头撞出血,用纱布包了起来(众笑)。这不叫法力,叫头力,用头去拼可不是法,证果成道是靠法的力量。你不听法、不思维、不实践,同学之间也不讨论,吃不深吃不透,过一天算一天,这个法力就不足。

   能海上师说:学法贵精密摄持,深印于心,念念无间,久即相应,名诠熟,则能随文入观。

学佛法不难,只要听得懂

“学法贵精密摄持,深印于心。”法太广了,心力也摄持不起来,所以要精密摄持。学科学开头容易,后来就繁杂了,学佛法开头难,越学越容易。凡事开头难,因为你样样都陌生。昨天接到广东来的电话,有位同学这次要来常住,她跟我说:“书我看不懂,别人讲的法我也听不懂,唯有傅老师讲的法,我句句听得懂,所以我一定要来。”不要怕广大,不要怕难学,法听懂了就不难了,天天听,天天听得懂,这有什么难的?难就难在听不懂。不论别人怎么样说,乃至取笑我讲来讲去不过戒定慧,我还是保持我的风格,为你们消除学佛法开头的难。我做老师的帮帮你,一开口就让你懂,那不是更好吗?慢慢学广了,再收,越收越小,精密摄持。

能海上师的话简短明了, 都是精密摄持

今天我没有迟到吧,我在房里抓紧抄写能海上师讲过的话来作为提纲,怕准备少了不够讲,可是今天只讲了提纲上的两三句话。你们听了一个小时的课,摄持起来就是能海上师的两三句话,这就叫精密摄持。以后你们再看到这两句话就懂了,用不着再回忆老师过去怎么讲的,我给你们讲了这么多,还不是抓住这两三句话?所以这两三句话就成了我讲一个小时课的精密摄持。

佛法能广开,靠你广学多闻

由于我年轻时学多学广,所以我就能把上师的两三句话作广大的解说。说这怎么训练出来?训练不出来,功到自然成。就像婆婆急产房里的孙子怎么还没有下来,急也没用,等到你听见“哇哇……”,就下来了,自己会下来的。文殊智慧全是自然出生,学不过是一个桥梁,是别人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开了智慧才是自己的东西。

念头在法上,就能把妄想排除

“学法贵精密摄持。”既然有精密,自然有广大,因为广大,为方便起见,所以摄持起来。“深印于心”,容易在心里深刻记忆。“念念无间”,念头都在法上,没有间断,法的念头不叫妄想。无间断地去思维法义,就能排除妄念,妄念起不来了,就开智慧了。昨天你们的辅导老师跟我说:“老师总是叫我们讨论,还叫我们说呀,想呀,叫我们去想、想、想,那我们不是没时间打妄想了?”

思维正法,念念无间,久即相应

闻思修,思很重要,思维正法,能排除杂念,“念念无间,久即相应,名诠熟,则能随文入观。”名相熟悉了,在这个时候,你就能够随着经文而进入观想。

 (第七讲完 2001.4.18)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1-1)(总第12)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5


从广大中缩成叫精密摄持

本次提要:

   ■ 重复才能熟,熟才能深印于心
   ■ 抛弃了全面,就得不到全面的成就
   ■ 一下子去求高,十倒有九个半落空
   ■ 从广大中缩成,叫精密摄持
   ■ 前世有根机,才能一触即发
   ■ 速成毕业不顶事
   ■ 把塔顶放在地上,岂不笑话
   ■ 把经文摄颂,深印于心,不是方便了吗
   ■ 能背出能海上师的话就行了

重复才能熟,熟才能深印于心

为什么要精密摄持?精密摄持是便于深印于心,法义必须要熟,不熟你怎么印得进去?要熟那就必须要重复,重复是很重要的。

抛弃了全面,就得不到全面的成就

有人说现在人比从前人聪明,那是指某一点,并不是全面,从全面的发展看,现在人远远比不上从前人。把十分力量都集中在一点上,当然这一点会突出,哪怕集中八九分,这一点也会突出。修行可不能那么干,修行应该在全面的基础上,然后再集中一点。如果你抛弃了全面,集中于一点,只在这一点上成就,那算什么成就?对初进佛门的人说些似是而非的话,强调他那一点包括全面,说起来挺好听,结果耽误了人家。

一下子去求高,十个倒有九个半落空

我年轻时上海有个地方讲密教,我问去听的人听到些什么,说:“这个法好比牛奶提纯成奶油,奶油再提炼成酥油。”这种话听起来很动人,但你必须要有牛奶啊,没有牛奶,奶油哪里来?没有奶油,酥油哪里来?根子还在牛奶上。这是利用众生追求快高神奇的心态来吸引人往那里跑。所以不懂佛法,一下子去求高,在我看来,十个倒有九个半落空的,除非有特殊根机。

从广大中缩成,叫精密摄持

要精密摄持,首先要有一个广大的基础,原始材料都没有,哪来高级的精密摄持?就算有个别得到殊胜的加持,开了智慧,也不过是小智慧,而且加持作用还离不开前世的根机。佛教不可能无中生有的,都是现实主义。

前世有根机,才能一触即发

如果确实能这样的话,为什么别人得不到,就他得到了?不承认三世因果不叫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文盲,开悟后能讲《金刚经》,如果没有前世的种子,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六祖在前世唸《金刚经》、听《金刚经》,不知多少回了,所以一触即发,这是他的根机啊。

速成毕业不顶事

好比没有小学,没有中学,这个大学顶什么用?以前出现过速成中学,速成大学。如今公司聘人,速成大学毕业的不要,为什么?不顶事。

把塔顶放在地上,岂不笑话

所以精密摄持,必须在广大的基础上。好比建宝塔,宝塔建得高,关键在底下大,越上去越小,假如底下小,上面大,行吗?你去试试,把一个玩具宝塔,宝塔顶放在底下,它安立得起来吗?再说,你不要塔身,只要最高的塔顶,你把塔顶放在地上,它仍然这么矮啊,光是一个顶嘛。别人就要笑话你:怎么宝塔顶不放在宝塔上,却放在地上?佛法是全面的,一抓片面就错,不要把这种脱离实际的最快最高最圆满作宣扬,末法时期不能成就,就是这个毛病。

把经文摄颂,深印于心,不是方便了吗

精密摄持有什么优点呢?基础都已经熟了,不精密摄持,你搞得完吗?拿背诵来说,你不精密摄持,每天从早晨背到晚上,也只能保持你不忘记。所以佛经里长行完了,后面都有颂子,就是把长行里广大的法义归结在颂子里。比如《金刚经》如此广大、深奥,最后归结成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话把《金刚经》的道理,《金刚经》的修法全部说完了,这就是精密摄持。所以不仅仅密教是精密摄持,显教也有精密摄持。一听到《金刚经》里的一个偈,就想起《金刚经》的法义,你把这四句话通过重复,唸得很熟,心里刻得很深,那不是很方便吗?

能背出能海上师的话就行了

如果你越学越广,却不能精密摄持,讲起来就没有系统,所以一定要精密摄持,而且还要重复,不重复怎能背得出来?我把能海上师的话抄在黑板上,怕你们不太懂,再广大地给你们讲,往往能海上师一句话,我要讲一个小时,如果要你把我所有的话都背出来,能背得完吗?那怎么办?你只要把能海上师的话背出来就行了,至于我的解说,你们理解了就可以了。我从前背能海上师讲法的笔记,早晨走出门,全上海绕一圈,一面走一面背,背到家里已经天黑,我一面洗澡一面还在背,连这些要紧的话都来不及背,再背我讲的话,那背得完啊?所以精密摄持是很重要的。

(第八讲未完 2001.4.25)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1-2)(总第13)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5


不会观想,谈不上随文入观

本次提要:

  ■ 摄总须知广义,并非懒惰,越少越好
   ■ 把法深印于心,一想就抓起来
   ■ 念念无间,杂念插不进来
   ■ 不会观想,谈不上随文入观
   ■ 不听释迦佛教导,不会有成就

摄总须知广义,并非懒惰,越少越好

如果要把能海上师讲的话再精密摄持,也可以缩成四句一个偈,但有原则,要全都明白,你不明白,岂不是开玩笑吗?譬如有人听说《金刚经》所有的法义就在四句里,心想我何必去听讲《金刚经》?我只要念这四句就圆满了,那你能懂吗?说我有文化,我能懂,要你解说,你说:“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道教讲清净无为,佛教也讲无为,所以道教、佛教本是一家,‘如梦幻泡影’,泡是泡泡,梦是做梦,幻是变幻。”再问你:“《金刚经》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怎么解说?”你说:“我这四句里没有,问我干什么?”岂不笑话?这四句你也该懂啊。“这里边已经圆满了呀,我还要懂别的干什么?”末法时期就是这样,无知、傲慢、好高骛远、追求神奇、懒惰、越少越好。

把法深印于心,一想就抓起来

重复能够深印于心,照标准我们每天要修四座仪轨六次定,因为天天修,重复了,就能深印于心,然后才能起以后的作用,你前面的工作都没有做,以后的作用咋起来?有人听我讲法,就讨厌我讲话重复,重要的话不重复,难道你真能一听就不忘,你有这样根机吗?这个例子以前讲过今天又讲了,也不能说一个例子只能在一个地方用。譬如我编写材料,戴了一副眼镜,现在讲课了,又戴这副眼镜。要知道戴这副眼镜我编材料也合适,现在讲课,戴这副眼镜也恰当啊。一个例子只要放的地方恰当,都可以嘛。有人说我讲法会举例子,会打比方,即使如此,假定有一百个例子,用到后来也要用完的。没例子好举了,过去举过的例子又不让我用,那我还要告假两个月,再到经书里去找例子,况且我重复的例子很难忘记,一想就能抓起来。

念念无间,杂念插不进来

如果你是偶然来随喜听经的,那么随你听一次也可以,听两次也可以。你们将来要讲经说法,想培训成才的话,不重复是不行的,否则你搞不清楚,搞不全面,也记不住啊。只有重复才能熟练,所以说“念念无间,久即相应,名诠熟。”把听来的法义一直放在心里,念念无间,思考法义,不让世俗的念头插进来,妄想杂念插不进来,本身就是一个修行的方法。修行人必须要通过闻思修,闻了以后,心里思维,思维什么?思维法义,这样才能把法义搞熟。

不会观想,谈不上随文入观

譬如这本《文殊念诵法》,天天要念,念就是复习,心想法义,搞熟了能随文入观,随着经文进入观想。有人只会念经,不会观想,就谈不上随文入观了。你不修观没办法成就,临终一刹那靠什么成就?靠观想。末法时期的修行人,不作观想,所以极少成就,这也是自己搞的,佛又没有叫你这样做。前几年,我到寺庙去,临别时,请一位懂佛法的师父给我开示,临终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说:“临终最重要的是能观得起来,观得起来就有把握,观不起来没有把握。”

不听释迦佛教导,不会有成就

否则佛为什么叫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修《十六观经》啊?现在修念佛法门的人,哪一个在修《十六观经》?一个佛弟子无论修什么法门,我不相信不听释迦佛的教导会有成就。有人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唐朝、明朝或者什么朝代某某大德说的。”大德没错?他是佛还是人?我从来也没有说过我这个老师没错,我只说佛的法没有错。很多人盲目崇拜,搞个人迷信,树立心中的偶像,即使错了,他也认为不可能错,因为这个偶像倒不下去。碰到这种人,一句话就驳倒他,连阿罗汉都有错,何况你说的大德可能烦恼都没有断尽,难道没有错的地方?阿罗汉没有错,当年佛为什么呵斥不发大心的阿罗汉是“焦芽败种”?就是错了嘛。一个凡夫高高在上,竟有不少人盲目相信他绝对不会错。

 (2001.4.25 第八讲未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1-3)(总第14)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5


只要佛不要教,佛陀成了偶像

提要:

  ■ 不讲标准,不讲实际,度得了众生吗
   ■ 不懂法义,这个法就不存在了
   ■ 愚人的虔诚来自对神秘的信仰
   ■ 只要佛不要教,佛陀成了偶像
   ■ 经都唸不好,还谈什么“随文入观”
   ■ 得少为足,怎能有大成就

不讲标准,不讲实际,度得了众生吗

不讲人的差异,也不讲成就的标准,都能去极乐世界吗?如果说念佛功夫不深,当然去不了;有人到临终不能一心不乱,当然也去不了,那怎能说只要唸就能往生呢?一只手伸出来五个指头还有长短,老师从来不保证学生个个升级。学生回家不做功课,天天打游戏机,你也保证他升级?现在唸佛的人已经不知道修观的必要,认为唸佛不用修观,那么佛叫求生极乐世界的人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就多此一举了?

不懂法义,这个法就不存在了

有的法师不讲经,不讲经能称法师吗?法师不讲经,怎么引导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呢?有的以儒教思想来指导佛弟子,大方向就错了。你没有正法的理论哪来正确的实践呢?还有人提出唸经不必求懂,不懂经文怎么随文入观呢?不要懂,不要观,不按佛的教义去做,法的作用就不存在了。

愚人的虔诚来自对神秘的信仰

很多人信佛的虔诚来自对佛教的神秘感。有的老太太唸《心经》特别虔诚,因为她不懂经文,只觉得有神奇的力量。以前有个年轻人捧着一本书来我家,他拉长声音说:“这是经——书——啊,”好像经书有天书那样的神。你跟有些老太太讲《心经》的法义,她会对《心经》不感兴趣,或者说:“《心经》怎么讲没有眼睛,没有耳朵的?不对吧!《心经》是死了以后当钱用的。”愚痴的人听到佛法,他反而不要佛法了,“《心经》讲到后来什么也没有了,那我不是白唸了?”

只要佛不要教,佛就成了偶像

现在人信佛信得很神,神已经神了,佛比神还要神。我宁愿信佛,也不信神。不懂佛的教导,没有佛的教言,怎么叫佛教?法没有了,教也没有了,成了只要佛,不要教。好比一看见老师就高兴,老师坐着从不教书,这个老师也变偶像了,末法时期为什么证果的人极稀少?看看现在现象,能证果成道吗?却不知道这种现象是佛弟子自己搞出来的,佛看到这样子,心里难过。

经都唸不好,还谈什么“随文入观”

怎样“随文入观”?比如念到“南无皈依金刚上师文殊师利菩萨”时,把文殊菩萨观起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把三皈依的境观起来,自己面前释迦佛,释迦佛前面法宝,释迦佛两侧八大菩萨、十六尊者。真能这么用功去修,成就很快。现在念经的人根本不谈修观,有人唸经有气无力,断断续续,有人开头特别高兴,不久就低沉无声,唸都唸不好,还谈什么随文入观?

得少为足,怎能有大成就

我发愿培养人才,真正要有成就,十年还不够,只有有志气的人,才接受得了这么高的要求。现在末法时期很多人得少为足,你要他来学习,他认为我已学得够多了,这怎么能有大成就呢?


唸诵不能歌调,赞佛庆祝可开许

提要:

  ■ 修定从念诵入手
   ■ 没有干扰叫“静”,思维法义叫“虑”,出声叫“诵”,“念”是心诵
   ■ 唸诵不能歌调,赞佛庆祝可开许
   ■ 唱唸不要世俗化

 

   能海上师说: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当其澄神静虑,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般若净智自然出生。

修定从念诵入手

“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修定跟念诵是分不开的,能海上师说“念诵是粗的禅定,禅定是细的念诵”,看你怎么用功了。像现在的念诵叫妄想念诵,禅定叫妄想定,怎么了生死?法法圆融,法法相通,念诵跟禅定也是相通的,比如游泳的人,没有跳下水的时候,先在地上蹦蹦跳跳,这虽与游泳的动作不同,可是四肢活动活动,再下水游泳就灵活了。念诵虽不是禅定,禅定也不是念诵,可是念诵里有禅定,禅定里有念诵,念诵是粗的,禅定是细的,从粗入细,这是最好的方便。

          没有干扰叫“静”,思维法义叫“虑”,
            出声叫“诵”,“念”是心诵

“当其澄神静虑,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这讲的是唸诵,唸到妄想越来越少,全神贯注,没有妄想干扰了,就叫静,唸的时候思维法义叫虑。静虑就是禅定,所以说唸诵里也有禅定。唸到这个程度,“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讽诵是唸出声音来,持是在心里保持。念佛名号唸出声音来,叫诵佛号。念是在心里,佛经里的念,全是指心里念,所以真正的念,不是口里唸,而是心里念。讽呢,我们修仪轨,有举腔,用非常和雅的声音表示赞美,一般不用唱腔,唸就是唸。比如唸“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这么唸。为什么要唸得均匀?以便唸起来省力。后来人想出一个办法,敲一下木鱼唸一个字,大家不会乱,其实唸熟了,何必敲木鱼?

唸诵不能歌调,赞佛庆祝可开许

在赞佛时,唱歌调配点音乐,这是开许,平时唸,不必唱。好比老师叫小学生唸课本:“东方红太阳升。”他唱起“东——方——红”的歌来了,老师说:“我叫你唸,不叫你唱。”初进佛门对拈香还不熟悉,听到唱“摩诃萨”,不知要摩几个摩,才听到“诃萨”,偷偷看跪在前面的法师衣服,衣服一动,哦,要起来了。这样的唱念我并不反对,只是有点太花时间,这也带有点风俗。中国古时候唸书人也唸出调来,讲究平平仄仄,这些我可不懂,老先生唸起来还摇头晃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也蛮好听的,我在中学读书时,听语文老师摇着头唸,“乾隆丁亥冬葬三妹于上元之羊山,当时虽绮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他头摇得起劲,我迟到他一点没看见,我偷偷地溜进去(众笑)。明天文殊菩萨圣诞,咱们会供可开许唱一段,为了庆祝佛菩萨圣诞,平时不准唱,为什么?没有必要嘛,修行不能求好听。

唱唸不要世俗化

现在海外唸佛唸咒配西洋音乐,那就世俗化了。以前有个僧伽培训班的学僧,有人听到他在寮房唸佛,开始唸得慢,后来越唸越快,本来唸六个字,最后唸四个字,最后突然高声把每字都拖长:“阿——弥——陀——佛”(众笑),这样像演唱歌曲那样唸佛,总觉得有点离谱了。

虽然讽持经咒、唸仪轨要有一定的腔,但要平和,不要像世间歌曲那样,变化多端,持,就是能拿得起来,能专心地念。(第八讲完 2001.4.25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2-1)(总第15)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6


念诵有定的作用

提要:

  ■ 文殊菩萨圣诞要发欢喜心,求加持开智慧
   ■ 念诵有定的作用,修定也有念诵的作用
   ■ 戒定慧三学以定为主,佛全在定中
   ■ 有愿力还要有定力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就是要修观
   ■ 十方如来说法一个样,何必等待留学东西方再学法
   ■ 有定就有决定性
   ■ 有定力就不会迷

文殊菩萨圣诞要发欢喜心,求加持开智慧

今天四月初四,文殊菩萨的圣诞,你们从各地远道而来听法,咱们都要发欢喜心,这儿学习修行比较紧张,可能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文殊菩萨生日,要祈求文殊菩萨给我们加持,早开智慧,能够在这一生中有所成就。上午仍然给大家讲文殊法。

念诵有定的作用,修定也有念诵的作用

能海上师说:“修定从念诵入手,是为上法。”不修定,就没有成就。念诵是修定的前方便,在念诵上得到一点定的前相是可能的。比如修禅定的人,在没有出神通前,他会出现一些神通的前相,但是神通的前相不等于神通。修行人要止住妄念,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真正得定还要修好观想。念诵里有定的作用,修定里也有念诵的作用,两者不可分。

戒定慧三学以定为主,佛全在定中

戒定慧三学以定为主,戒是给定铺平道路,打好基础,慧是入定后开的智慧。修行关键就在定上。到了成佛的境界,无所谓出定入定,全在定里。所以离开了定,一辈子空忙,当然也不会完全空忙,你可以种善根,可以培福报,可以多听法得智慧,但那是后得智,并没有开发根本智。

有愿力还要有定力

入定有善巧方便,这个方便就是念诵。例如唸佛的同学愿生极乐世界,一个是愿力,还有一个就是定力,一定要达到一心不乱,否则不可能成就。如果有人说得那么轻巧,“只要唸就能往生”,这就离开了佛经讲话,佛说“离经一字,就是魔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就是要修观

念了几十年佛,从不修禅定,仅仅停留在门口,不肯入门,为什么不进门呢?这种观念就不是佛的主张,佛叫发愿往生极乐净土的人应当修观,就是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十方如来说法一个样,何必等待留学东西方再学法

今天我们能修止修观,发愿了生死到彼岸,也就用不着绕圈子。比如,如果国内的大学水平跟国外一样,那又何必去外国绕圈子?释迦佛在娑婆世界讲的佛法,跟十方如来讲的法一模一样,无有高下,又何必等待留学东方、西方再学法?

有定就有决定性

发愿往生净土,释迦佛赞叹。你发愿了生死,证阿罗汉果到彼岸,释迦佛说更好,这是根本法。如果你发愿圆满菩提大悲,生生世世留在娑婆世界,当然更好。无论你怎么发愿,都需要定,没有定,你把握不住。有定就是有决定性,没有决定性,你发了愿还会退心。班禅大师生前说:“汉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要整顿。”可惜这个工作还没有做,他就圆寂了。有的活佛今世把握不住,受环境污染影响,还会堕落的。

有定力就不会迷

佛弟子要培福,我们不能说有福气不好,有人说福气大就会迷,这不过是片面的道理。有人迷,有人不迷,譬如你们从远方来听法,有福气,可没有迷嘛。那些打牌搓麻将的是迷掉了,炒股票想发财是迷掉了,就看你善根深不深。善根深就不会动摇,不会受环境迷惑,不动摇的力量就是定的力量。所以能够学好,修好,戒定慧能够生根的话,下一辈子也不会动摇,不会迷。这一辈子摇摇摆摆,看见境界就动心,下一辈子可能也会动心。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2-2)(总第16)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6


不要利用佛教搞世俗文化

提要:

  ■ 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
   ■ “虑”是滤掉贪瞋痴的念头
   ■ 法义不懂去念咒,怎么成佛
   ■ 不要利用佛教搞世俗文化
   ■ 在弘法事业上有染污就有罪过
   ■ 伪经不能印不能诵

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

要修好定,必须配合念诵。“当其澄神静虑,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念诵久了出现静虑境界时,就逐渐没有妄想了。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没有妄念,人总要有个念,念分正念、妄念,去除妄念就对了,去除正念成无想定了。脑子里空空洞洞,是外道修法。如果不要正念,佛为什么说法49年?在没有证阿罗汉果前,你还是有学位,不是无学位。有学学什么?学正法起正念。怎么可以把正念否定掉呢?现在有很多把外道知见、世俗知见掺杂到佛教里来,既迷惑人,又害人。

“虑”是滤掉贪瞋痴的念头

“虑”是虑什么?就是叫你起正念,滤掉妄念,滤掉贪嗔痴的念头。念诵出功夫了,你自然会产生这种作用。

法义不懂去念咒,怎么成佛

“讽持经咒”,诵经持咒都是好的。我个人看法,经咒最好不要分开,你可以一心持咒,但也要懂得经文的意义,才叫圆满。有人不唸经光持咒,后来也出一种境界,得一种力量,不过如此而已。有修成就的为人唸咒消病障,我说现在医院多得很,又何必劳你大驾?你赶快自己好好修行成佛。光靠咒怎么成佛?法义不懂,烦恼断不尽,连阿罗汉果都证不到。

佛教传到中国形成了宗派,也就逐渐出现了不圆满,同时也出现了经跟咒分开。尤其是现在喜欢唸咒,不大喜欢唸经,听说咒的力量大,唸咒只要学一句,方便,那佛何必说法?有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咒齐全,开始是经文,最后“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是咒,要知道这个咒啥个意思?就是前面经文的意思,唸咒的人在另外时间也要唸经,唸经不能求好听,要平和一点,不能使修行走样变质。

不要利用佛教搞世俗文化

佛教文化,佛教为主,首先是佛教,然后是文化,也可以讲佛教本身就是文化。离开了佛教的文化,是世俗文化。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文化来发扬佛教,可不能利用佛教去搞世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很多,所谓道教文化,儒教文化,尤其是世俗文化,这些跟我们佛教文化有何相干呢?

在弘法事业上有染污就有罪过

我们每次搞文艺演出都很辛苦,要排演,同学们看见我来了,高兴啊!老师来关心我们了。其实我是去观察,就怕偏到世俗文化里去,要绝对清净。我跟他们说,戏要演得认真,可不能爱好演戏,那仅仅是一个度众生的方便,表现一下原始佛教当年释迦佛跟他的弟子怎么样生活。演戏化妆可以,可不能爱好化妆,一演完戏马上洗掉。修行路上尚且要清净,免受污染,何况在弘法事业上?对众生污染了,就有罪过。佛法的道路,只能给众生清净。

伪经不能印不能诵

佛教本身就是文化。能海上师说过,没有文字般若,什么也没有。可是我们要把握住,经就是经,不能修改一个字。昨天有人给我看了一本名称有点奇怪的经,尤其是现在,有些不像经的经到处寄。这个人巧妙地按照佛经的格式,佛经的语言,可是整个经里没有法义,只是讲你唸了这本经有什么好处,看不出这本经到底在讲些什么,所以我提醒你们不要乱七八糟的伪经都诵。有本伪经,叫《三世因果经》,唸了有罪过,佛法搞乱了,有乱法罪!所以不要轻易听信别人的话,帮助他去传播。诵一本伪经有功德吗?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2-3)(总第17)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6


是非两面都要说

提要:

  ■ 心在生灭,世法也如此
   ■ 离开生灭,即到彼岸
   ■ 人世间一切都在生灭
   ■ 生死如瀑流,要切断也不容易
   ■ 妄念杂乱,染是不清净
   ■ 般若净智自然出生
   ■ 佛是非都说,说法也要两面说
   ■ 无分别要从有分别进入

心在生灭,世法也如此

诵经会使心安定下去,能够趋向定。念到成熟了,“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人世间的一切都在生灭,我们的念头也在生灭,这个念头起来了,就是生,当第二个念头生起时,前一个念头就灭了。如果你前念已灭,后念不起来,也就离开了生灭。可是从小长到大,无论什么时候心全在生灭。心法如此,色法也如此。人的身体天天在生灭,科学家说人身上有的细胞七天换一次。

离开生灭,即到彼岸

人所以能够活着,是因为他生灭连得紧。如果脱离了生灭,只有两种结果:一种凡夫——死亡,一种修行成就——超脱了,超脱以后再也没有生灭了,就是到彼岸了。

人世间一切都在生灭

世间上的一切全在生灭,时间没有生灭,可是我们为了知道时间去搞了个钟表,这个钟表也是生灭,滴答滴答。新房子可以变老房子,老房子可以变破房子,拆掉就没有了,原来的土地上又盖起来了,有生必有死,死了以后不等于完了,还会继续投胎,也是生灭,这种生灭就是世间相,世间上就是这个相,一切都在生灭法里。

生死如瀑流,要切断也不容易

佛法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出世间,要切断这个生灭。可是这个生灭的力量很大,习惯势力很强,要切断也不容易。无始以来,说不出从哪儿开始,即使从释迦佛降生开始说起,咱们两千多年来仍然在做众生。如果不修行的话,生死如瀑流,就像高山上冲下来的瀑布,谁有力量把它切断?修行人就要有力量切断生死瀑流。所以这儿讲截断生灭杂染之念。

妄念杂乱,染是不清净

杂,什么乱七八糟的杂念我们都会想出来。我老了,还会想起童年在乡下时见到农家孩子不穿衣服,在河边磨刀,问他干什么?他说要杀死猴子。几十年的今天,还会冒出来,这跟我生活、修行,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叫杂。所有的妄想全是杂乱无章。

染呢,染就是不清净,心里充满贪瞋痴的念头,你即使没有什么行动,但也造了心业。

般若净智自然出生

能海上师说:“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般若净智自然出生。”清净的智慧称净智。由于佛法是辩证的,说法教育人是非两面都讲就全面。按照佛说的话,既要告诉大家这样叫清净,也要告诉大家那样叫不清净。为什么现在佛法如此衰落,如此错见、紊乱?就因为很多人自己头脑里的世俗观念、迷信观念,再加上错误的话听得太多了,尤其是说错的是他的师父,他就以为百分之百的正确,所以形成了今天知见上的紊乱。

佛是非都说,说法也要两面说

当有人指出错误时,别人就会说:“不要讲,讲了背罪过。”那么不讲两面,只能讲一面,就成了片面。有人关心我,说:“老师,你多讲讲正确的一面,错误的一面少讲,讲了他们要生气。”这是为我好,可没有为佛法好,没有为众生好。有时候我说:“我这个脾气改不了,一说话就会那么说。”其实我也不想改,因为代佛宣化,佛两面都说,我能不两面说吗?我不能把佛的话改变,也不能跳过去不讲,我居士没有资格去说这个说那个。我今天说的是法,以法治教,佛弟子必须接受法的教育。我讲的这种观念,解说的种种言论,全是按照法上的要求讲的。所以我说:“宁愿得罪人,不要得罪佛。”

无分别要从有分别进入

法讲得不全面不圆满,不能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无分别,无分别必须要从有分别进入。你是非好坏都分不清楚,想进入无分别,结果整个都成了颠倒,颠倒了你也分别不出来。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2-4)(总第18)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6


加入了非佛教思想就有乱法罪

提要:

  ■ 为了能悟,所以要阐明
   ■ 加入了非佛教思想,就有乱法罪
   ■ 为正法扫除障碍,净智才会出生
   ■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空不了,怎么出般若净智
   ■ 到了真空,就不可说了
   ■ 修行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能海上师是大般若宗

为了能悟,所以要阐明

讲般若智慧,讲就是语言,照经文讲,经文是文字,语言文字仅仅是阐明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虽不可说,只有你心里去悟,可是你没有一个材料给他悟,他怎么悟啊?所以要阐明。

加入了非佛教思想,就有乱法罪

阐明的时候可以举例子打比方,乃至可以用世俗的一种道理来阐明佛法的道理,那仅仅是利用,可不能加入。如果你加入进去了,就不能叫净智了,因为不清净了。所以讲佛法的时候,举例打比方可以,说几句世俗的话乃至提一提儒教的某两句话也可以。我也常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任何方面都讲得通的。可是你不能把非佛教的思想灌输参加到佛教里去,例如把《了凡四训》、《太上老君感应篇》当佛法讲,这样就有乱法罪。

为正法扫除障碍,净智才会出生

有的法师讲经,也常批判错误的知见。只要善知识都起来说话,邪的就不敢说话,为什么邪的东西这么猖獗?就因为人们不敢说话。为了正法的弘扬而得罪人,我看没有罪过只有功德。佛法要清净,要纯粹。为正法扫除障碍,净智才会出生。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学佛学了这么多年了,心应该稳得住了,不要像乡下人初到县城,东去看,西去摸,很容易使自己染着了不清净的东西。一颗追求神秘的心,一颗想追求某种境界的心,或者想得到些什么的心,抓到不清净的东西,也不明白这是不清净,抓了还不肯放。《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是清净,等到证果成就了,还要放下。一执着,连执着正法都叫不清净,何况执着邪法?

空不了,怎么出般若净智

什么最清净?虚空最清净,始终是蔚蓝色。到上海看天空,天空也两样,呼进去的空气也觉得挺不舒服。其实天空没有不清净,不清净是飘上去的烟灰,跟天空没有关系。贪功德,抓高层,心里得意、傲慢、陶醉,什么都空不掉,你怎么出生般若智慧?

到了真空,就不可说了

什么都能讲得出来,唯有“空”讲不出来。比如吃馒头,这个馒头是甜的是咸的?里边的馅是什么?可以讲得出来。“空”怎么讲?“空”里没有“有”,你怎么讲出一个“有”来呢?所以语言文字是解说“空”,可不是真“空”。到了真“空”了,就不可说了。

修行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修行人有讲不出,有讲得出。讲不出的人回答你一句话,“我说不出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感受可讲不出来。你要知道,自己去修呗。有人讲得出来:“我是从小吃素”,他讲得出来,因为他抓一个“有”;“我进佛门40年了”,讲得出来,“有”40年了;“我唸经的时候有什么境界了”,讲得出来,“有”境界;“我现在是什么水平,我讲给你听”,讲得出来,“有”水平。抓住讲得出来的东西,就出生不了般若智慧。

能海上师是大般若宗

能海上师说:“我们不是密宗。如果要问什么宗,只能说大般若宗。”因为大般若显密圆满,圆满了还有什么宗?能海上师说是大般若宗,当然我也是大般若宗。有时我也喜欢讲笑话,如果一定要问我是什么宗,告诉你:“我是释迦宗。”有法师讲经时说:“不好好修行,整天什么宗、什么派,你懂什么宗,懂什么派?”能海上师圆寂前,说了一句话:“什么也没有”,这就是大般若成就。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2-5)(总第19)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6


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证得的

提要:

  ■ 念诵、修定是出生般若智慧的桥梁
   ■ 佛性圆满,去烦恼等于擦灰尘
   ■ 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证得的
   ■ 要圆满禅定波罗蜜,必须修精进
   ■ 修精进必要修忍辱
   ■ 修禅定能通气
   ■ 对人对己没好处,忍它干什么
   ■ 你们将来要法布施
   ■ 这么好的地方,还想回家吗
   ■ 念诵、修定是出生般若智慧的

念诵、修定是出生般若智慧的桥梁

念诵也好,修定也好,都是一个桥梁,一个工具,把我们从这儿度到那儿。当切断了生灭念头的时候,你还有什么?那只能说是常乐我净。其实常乐我净也是为了使人好理解,就这么说了。截断了杂染生灭的念头的时候,般若净智就自然出生了。

佛性圆满,去烦恼等于擦灰尘

般若智慧是自然出生,你怎么修也修不出来,因为不需要修。好比我们众生的佛性,个个圆满,圆满了你还要修什么呀?我们今天修,只是在圆满的佛性上擦掉灰尘,去掉烦恼就等于在擦灰尘。

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证得的

六波罗蜜中,第六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自然出生的基础,就是第五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出生,禅定中证得的。

要圆满禅定波罗蜜,必须修精进

你要圆满禅定波罗蜜,你必须修精进波罗蜜。你不精进,出不了般若智慧呀,为什么?修定打瞌睡、打妄想,岂不成了瞌睡精进,妄想精进。

修精进必要修忍辱

精进是第四波罗蜜,精进以前的第三波罗蜜是忍辱。我前两天还说,有些学生为了一点小事都要气恼,我就朝他笑笑:“如果我老师像你,早就气死了。”你们气来气去只气一个人,我这个老师要气多少人?包括不听话,使我失望,偏要走的人留不住,只留给我一个长期的怀念,心里难过不难过?还包括受人诽谤、诬蔑,四十多年来,岂不早就气死了?

修禅定能通气

说生气女众第一。常在我面前告状、说气话,差不多都是女学生。说句笑话,你气得难受,你去修禅定,修禅定能通气(众笑),真的,放几个屁就舒服了(众笑)。所以我也给自己说句好话,我修忍辱是修得不错的,不是我要标榜自己,是为了供你们学习。

对人对己没好处,忍它干什么

第二波罗蜜——持戒,忍辱必须以戒律为准则,否则盲目忍等于阿Q。忍辱是修慈悲,慈悲必须要有智慧,对人对己有好处你就忍,没好处忍它干什么?例如儿女跟妈说:“妈,你打牌已经四个小时了,可以停了,休息休息吧。”“我是很累,忍一忍吧。”这个忍有什么好处?

你们将来要法布施

第一波罗蜜,布施波罗蜜。你们今天来听法,谁在修布施波罗蜜啊?“老师。”(众答)说老师,没错,不过不全面,你们也在修布施波罗蜜嘛。好比商店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总要进货啊,进货是为了出货。你们将来出家人要当法师,在家人要当老师。所以你们也在修布施,仅仅是布施的前阶段。好比吃饭和大便(众笑),不过是前后两个过程。

这么好的地方,还想回家吗

今天你们的学习生活我看六波罗蜜全了。天天听法,准备将来法布施;遵守规章制度,也是持戒清净;同学之间不要议人长短,背后不说人闲话,修忍波罗蜜;两三点钟就起床,精进波罗蜜;天天修禅定,禅定波罗蜜;听傅老师讲法离不开一个空,般若波罗蜜。这么好的地方还想回家吗?(“不回家了。”——众答)下课。

                   (第九讲完 2001.4.26 女众专修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莲花(湖南岳阳莲花寺开示) 

 傅味琴居士:柏林寺中元节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 

 傅味琴居士: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2003年药师佛圣诞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为我们被业障所缠的苦恼众生特地讲了这部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成道纪念日会供前开示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二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一 

 傅味琴居士:2004年普贤菩萨圣诞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 

 傅味琴居士:2004年释迦佛圣诞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