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30~39)


   日期:2023/5/3 7: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5-1)(总第30)

◎ 傅味琴 讲于 2001.5.9

不全面理解专修的人,连闻思修基础都没有

提要:

  ■ 不全面理解专修的人,连闻思修基础都没有
   ■ 要修持不错,要弘扬正法,还得广学多闻
   ■ 墨守前辈土办法的人,难道就不能进步了
   ■ 参禅如果不懂佛法,结果参也参错,讲也讲错
   ■ 修行用功,不用经教,不懂佛法,搞点啥?
   

不全面理解专修的人,连闻思修基础都没有

能海上师对念诵的必要性特地说了些开示,“讲教理者应学多闻,而难摄持”。从教理上讲,要广学多闻,现在有人不全面理解专修,他只修不学,或者只要很简单的理论,以为这就是专修。大学跟专科到底是两样的,况且像佛门里现在有些人主张的这种专修,连闻思修的基础都没有,就更没有希望了。

要修持不错,要弘扬正法,还得广学多闻

我们都是声闻弟子,除了人天法以外,至少应该把基本的四谛法戒定慧、十二因缘学会。然后你在修持上去用功,就不大会错。如果你发大心,要弘扬正法,广度众生,你还得要在专修基础上广学。现在变了不学而专修,专修而不学。

墨守前辈土办法的人,难道就不能进步了

拿世间法说,墨守成规社会怎么发展?从前的码头工人,师傅的经验教给他,货物往肩头上一背,人稍微弯一点,口里要叫,以减轻负担。从前有人还写了一支歌,一开始就是“嗨唷,嗨唷……”,现在看得见吗?

打桩也是这样,现在都是机器打桩,从前打桩,用绳子把桩柱竖起来,他们用唱的方法,好几个人齐声唱了一句,“嗨哟”,打下去,再“嗨哟”一声,打下去,现在有吗?现在打桩你还得先学会掌握机器,你一定要照前辈的土办法,那也太落后了,难道你就不能进步了?

参禅如果不懂佛法,结果参也参错,讲也讲错

说现在人很聪明,可是现代禅师也没有想出一句从他那里悟出的话头来,参来参去,就是从前的老两句:“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想不出来,当然也没悟到。我现在倒想出一句来,可以去参参:“佛在哪里?”你找到佛了,你不是开悟了吗?看你找得到找不到。从前禅师讲开示,活泼得很啊,内容非常丰富。他们如果不懂佛法,岂不要讲错吗?六祖慧能讲《金刚经》,可没讲错啊。

修行用功,不用经教,不懂佛法,搞点啥?

现在人佛法还没有学好,就去参话头,你参得进去吗?参话头是依据佛法的指导,进行思维性的研究和实践,不是用仪器,而是用脑子去思维,提个很难解答的问题叫你去想,想了否定,再否定,全部否定光了,你才会悟,不简单的啊。比如想“念佛是谁?”“念佛是我”,不对。“念佛是佛”,我念佛怎么我是佛呢?不对。有人会想,这样子每想一句就不对,那全不对不就行了?那也不叫参禅了。所以不懂佛法,不能根据佛法去思维,怎么能开出智慧?开智慧要从佛法里去开呀。现在参禅的人,往往错误地理解祖师的话,以为不用经教,就是不必懂佛法。既不要经教,又不懂佛法,你在搞点啥?

再说大迦叶不持戒,可是他从不犯戒啊,他本身就在戒里。因为我们没有戒,所以要持戒,大迦叶不持戒,因为他本身有戒,按照戒律来看,他一条都没有错。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5-2)(总第31)

◎ 傅味琴 讲于 2001.5.9

佛法通不过去,怎能说世间法就是佛法

提要:

  ■ 懂佛法,才能悟出法义来
   ■ 佛法通不过去,怎能说世间法就是佛法
   ■ 100缺了99怎能起100%的作用
   ■ 各有各的根机,要三世因果看问题
   ■ 越是钝根,越要苦学
   ■ 乞食不乞法,不称士,强化缘成了强要钱的叫化子
   

懂佛法,才能悟出法义来

你们懂得法了,即使没开悟,可能还说得出一些法义来。(击掌)你们参,啥意思?说:“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这是成语,可没有法义啊,要懂法的人才说得出法义。这个法义就是缘生法,因缘具足,事物必定出生。

佛法通不过去,怎能说世间法就是佛法

有句话说,“佛法不离世间法”,如果世间法没有离开佛法,那么世间法就是佛法,如果世间法离开了佛法,仍然叫世间法。比如说,佛法五戒规定不喝酒,世间上人也有不喝酒的。这是指相通的说,通得过去啊。如果佛法通不过去,怎能说世间法就是佛法,世间法又怎么能进入涅槃呢?涅槃门都没有开啊。

佛法是辩证的,你不能光看到一句话,听到一句话,就按照语言文字停留在那里,要用种种佛法的理去思维,亲证。亲证的速度是很快的,但没有通过量变怎么进入质变呢?你没有通过前面大量的基础,怎么会一下子亲证呢?

100缺了99怎能起100%的作用

有人说:“黄先生只敲一下,就能使墙上涂的水泥石灰掉下去。”别人不信,他说:“真的啦,我看见了才说的。”是有那么回事情,他刚从门外,一进来,看到黄先生拿把鎯头,“啪”一敲,一下就掉下了。你相信了,你也去用鎯头一敲,咦,怎么不掉下来。你才知道,他在骗你,他说:“我没骗,我亲眼看到的。”争来争去,这两种都不是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态度要了解事物的全过程。事实是他走进来的时候,黄先生已经敲了99下了,所以他看到的这一下,是第100下,一敲就掉了,可是在敲99下的时候,他没有看到,就认为只要敲一下就行了。所以有些唸佛的人就认为“只要一句,样样不要”。

各有各的根机,要三世因果看问题

有些参禅的人,也说只要开悟就什么都懂了。六祖文盲,一开悟照样能讲《金刚经》,因此学它干什么?开悟了什么都会。那么六祖会英语吗?会日语吗?六祖所以会讲《金刚经》,也是学来的。你只看今世不看前世。佛教是三世因果看问题,因为他前辈子学的基础非常厚,所以这辈子遇到一个触发的机缘,前辈子的种子就出来了。就像刚才的例子,只看一下,就不看这一下之前的99下,所以造成现在修行人的种种误解,认为不用听法,不用唸经,唸经不必求懂,只要一句,什么都不要。

越是钝根,越要苦学

禅宗摄上根上智,什么叫上根上智?前世根机好,今世是利根。所以禅宗是特别法门。钝根的人必须要广学,不学你怎么懂啊?聪明的人,他学一点,能懂五点,这叫触类旁通,还会自己联系。越是笨,越是钝根,越是要苦学。好比你想活命,可不能够说泄气的话,也不能顾虑这顾虑那。想活命的人会说,“妈,你一定要救我啊,没钱想办法借,将来我做了工作,我来还。”假如有人反说:“妈,我的病难好啊,妈你也别向人家借钱了,家里的钱留给你用吧,今天就给我打最后一针吧。”这个人肯定死的。

乞食不乞法,不称士,强化缘成了强要钱的叫化子

为什么要求法?因为你自己想学啊。比丘称乞士,上乞法,下乞食。如果不乞法,只乞食,那就不称士了。士是有学问的人,你法不要,没有学问,只乞食,岂不等同乞丐啊,有的人还强行化缘,成了强要钱的叫化子。所以不求法,不乞法,不学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我是老师,自然三句不离本行,没有一个学生要学法了,老师也得下岗了。即使大家都是老师了,还要互相帮助,互相教导,到证阿罗汉果了才不学呢。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5-3)(总第32)

◎ 傅味琴 讲于 2001.5.9

正法住世,就住在你身上

提要:

  ■ 离开佛法越远,越难证果
   ■ 正法住世,就住在你身上
   ■ 自己不要法,可不要劝别人也不要法
   ■ 不从广开中去深透,能当法师吗
   ■ 简单、风趣,却仍然不懂法
   ■ 要把死的讲得活起来,才能活学活用
   ■ 多闻难于摄持,唸诵能摄持法义
   

离开佛法越远,越难证果

佛法是科学,是现实,佛法是可知论,佛法不可能无中生有,别异想天开。末法时期众生只拜佛,不学法,离开佛法越远越难证果。我们常讲正法住世,没听说正法住佛,佛说的法本来就是正的,何用住?正法住世,怎么住到佛身上去?说释迦佛住世就是正法住世。那么佛涅槃了呢?佛法就灭了!

正法住世,就住在你身上

正法住世,正确地该怎么解释啊?你还在世间上,正法住世,就住在你身上。你说到了极乐世界,我再学正法,那叫正法住极乐世界,不叫正法住世啊!我们度众生就是度世上的人,你是世间上人,正法住在你身上,要你去度那些愚痴颠倒的众生,就应该这么理解。

自己不要法,可不要劝别人也不要法

自己不要法,可不要劝别人也不要法。别人有了正法,还可以来度你,所以这种不要法的影响千万不能扩大,可是现在已经扩大开了,差不多普遍都不要法,好像癌症扩散一样,可怕得很。

不从广开中去深透,能当法师吗

所以讲教理者,应学多闻。尤其是我们这个专修班,目的就是培养法师。说傅老师开课已经两个月了,经文只讲了这么一点点,话却那么多,何必讲得这么广开?简单一点,咱们还可以学得多一点,将来也能当法师。比如说《心经》,你只要讲两个小时,其它时间咱们可以学《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你讲四个小时,其它时间可以学《地藏经》了,不是更好吗?

简单、风趣,却仍然不懂法

那么我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不能念“bān ruò”,要念“bō re”,“般若”者,智慧也。“波罗蜜”,不要以为是水果菠萝蜜,波罗蜜者究竟也。多心经,这个“多”字独立的,你可放上也可以放下(众笑),放下面就是“多心经”,“心经”,心里有数,所谓中心也(众笑)。“观自在菩萨”,这是菩萨观的,现在末法时期钝根根本观不起来(众笑),观不起来,你就不得自在。所以末法时期休想成功。你们只要知道,菩萨名字叫观自在,“自在”就跟你没关系了,因为菩萨是菩萨,众生是众生。(众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就是流转、流动,你们走路也能行的,行什么?行深般若波罗蜜。“深”,修得深一点。“无眼耳鼻舌身意”,明明有眼睛,怎么说无呢?哎,你把眼睛闭起来不就是无了吗?(众笑)。“无”就是没有。“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鼻子,……,明明有,怎么没有?你业障重啊,佛怎么会讲错呢?没有就没有(众笑)。”那么考试了,问《心经》中有几个无?做起数字游戏来了,这还度得了众生,听的人说这蛮有趣,蛮好听的,却仍然不懂法。

要把死的讲得活起来,才能活学活用

讲法要讲到死的东西活起来,这样才能活学活用啊。你不把死的东西讲活了,叫人家怎么修啊,怎么用啊?我的理想是培养法师。法师要结合现实,结合科学,结合是非,要结合怎样修得起来,用得上去,要这样去教导众生。讲得辛苦一点,众生修起来就方便一点,因为现在众生业障重、烦恼重、我执重、简直是钝根里的钝根。

多闻难于摄持,唸诵能摄持法义

有了慈悲心、菩提心,我们还应该在接受教育上广学多闻。其中会出现一个矛盾,多闻了难于摄持,怎么办呢?就要把多闻所得的法义摄起来。通常就是摄在颂子上,这一段要领摄成一两个字,这两个小时法义摄成两句话,摄成偈语来唸诵,唸诵就可以反复地熟练。所以念诵能摄持法义。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5-4)(总第33)

◎ 傅味琴 讲于 2001.5.9

用音声摄持,容易连贯下去

提要:

  ■ 用音声摄持,容易连贯下去
   ■ 《文殊仪轨》音声殊胜,抑扬顿挫,心情舒畅
   ■ 唸诵要音声和雅,不要出怪调
   ■ 发什么音,生理上就起什么变化
   ■ 音声和观想所起作用,完全相应
   ■ 行仪上的摄持力,能摄持身口意三业
   ■ 手指一活跃,末稍促进中枢,就不会迟钝
   

    能海上师说:“摄持之力,寄于音声及仪形上,心缘名句文身,如理作意,千万义修之,其式不殊,成就如一,盖显正道无二辙也。”

用音声摄持,容易连贯下去

“摄持之力,寄于音声及仪形上”,摄持要有力量,有的没有力量。有的很善巧就有力量。小孩子背书,背背想想,容易中断,其实他已经重复很多次了。假如用音声摄持,就容易连贯下去,因为已经定型了,跟着这个音声转,像敲木鱼一样,“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心轮在转动,有一定的规律,就不会冲冲停停,结果机关枪卡壳,开不下去了。

《文殊仪轨》音声殊胜,抑扬顿挫,心情舒畅

我们诵的《文殊仪轨》,音声殊胜,容易熟练,一熟练了,你只要头上引一引,整部仪轨就会一直转下去。你固定这样,就形成了这一整套。比如修《文殊仪轨》诵菩萨戒,开头一段,“赞己毁他悭法财”,不快不慢,中间一段快,唸到后面,“如是恶作四十六”,更快了,诵密乘戒了,“违依止法……”又突然慢下来,唸熟了,从头背到底,一个字也不差,因为音声全部固定下来了,而且有抑扬顿挫,唸起来心情舒畅。

唸诵要音声和雅,不要出怪调

我20几岁时,整天在上海常德路金刚道场修法,一早就去,晚上才回来。我特别喜欢唸经,唸的时候我声音特别响。经常有游客及烧香的人,站在大殿门口听我唸经,我也随便他们,他们为什么不走?因为挺好听的。

现在我太忙了,没时间多唸经了。你们都唸不到我这样。你们唸诵有时会出现怪调,原调被你们改变了。比如唸“护法尊。”应该是“护—法—尊”,你们两样,“护—法尊。”(众笑)拐个大弯。

发什么音,生理上就起什么变化

传承不能改变,历代祖师的传承是有道理的。音声是个修行的方法。五明中就有声明,什么音生理上起什么变化,都有讲究。调也是这样,不能人为去创造一个调,要根据传承。一个大修行人,他有亲身体会。依传承能起极其好的作用,如果随便改动,非但得不到传承的利益,在集体唸诵时会出现混乱。唸诵也不能作歌调或者像音乐那样来研究。

音声和观想所起作用,完全相应

我举几个音声和生理作用的例子,有个字在音声上唸“嗡”,而在观想上是安立在头顶。有个字在音声上发“阿”,在观想上安立在喉间。有个字在音声上发“吽”,在观想上安立在心间。我喜欢做实验。我跟学修禅定的同学作过实验,我发一个“嗡”字音声,问他们身上哪儿有感觉,回答说在头顶有感觉,我发一个“阿”字音声,他们说喉间有感觉,我发一个“吽”字音声,他们说心间有感觉,跟观想的部位完全相应。所以,通过实验证明,佛教中的有传承的唸诵,可以使整个生理产生感应。又如我在禅定中作加持,发声波的时候就是发“阿”字音声,这音声很像狮子吼。在语轮上作加持,你们同学们讲话就会讲多了。

行仪上的摄持力,能摄持身口意三业

加持很重要,不光是心理加持,音声加持也很重要,行仪上的摄持力量也很重要,能摄持身口意三业。唸诵是口,手印是身,作意观想是意。边唸边作手印边作观想,即能起使身口意三业相应的作用。又如八供是印度接待贵宾的礼节,“阿刚”洗澡水;“巴当”洗脚水;“布白”花,你看手印就像一朵花;“都白”檀香;“阿洛格”灯;……“下答”音乐,手印作敲鼓状,这是行仪加持。

手指一活跃,末稍促进中枢,就不会迟钝

而且你做手印的动作,脑子会聪明。手指一活跃,末稍神经促进中枢神经,中枢神经也活跃,就不会迟钝。这比动脑筋促进脑子活跃好得多,人一直动脑筋,会动得头昏脑胀。时间过了,现在下课。(2001.5.9 第13讲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6-1)(总第34)

◎ 傅味琴 讲于 2001.6.4

仪轨是总摄法义,完成精密摄持

提要:

  ■ 仪轨是把法义总摄起来,完成一个精密摄持
   ■ 无分别从有分别来
   ■ 没有佛法,哪来无相
   ■ 经都可以唸,邪说不能学
   ■ 修《文殊法》,开智慧得辩才
   ■ 没有水平不能学密
   

    能海上师讲:“密法之中,一一仪轨,时能摄身口意三业,谓之总持。”

仪轨是把法义总摄起来,完成一个精密摄持

“密法之中,一一仪轨,时能摄身口意三业,谓之总持。”密法都是按仪轨修。仪轨,是按照佛经把法义总摄起来,完成一个精密的摄持。如将仪轨广开,法义非常广大。修仪轨的人,有时间可以唸各种各样的经典,因为法与法是没有抵触的。

现在末法时期有这种风气,说:唸了一部经,就不能再唸其它的经,否则就说是杂修。释迦佛从来没有这么说过,否则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句话不是错了吗?弘扬佛法可不是弘扬你个人的偏见。如果法跟法有抵触,那佛法岂不是不圆融?一切法体性空,所有障碍都是人搞出来的。

无分别从有分别来

很多年前,有个居士想拜某人为师,那人要求他把原来学的法全放下,他就问:“为什么要放下?”回答说,“我这个法是无相,你们修的法是有相,无相不能跟有相共。”

什么叫“无相不能跟有相共”?此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相还不是从有相来,本身就是一个东西,有什么矛盾障碍?比如说有分别慧也是佛法,无分别慧也是佛法。你不通过分别慧,怎么能达到无分别慧?没有有相,哪来你的无相?无相是不可说不可说,没有语言文字的相,你什么也不懂,仍是一个无知的众生。

没有佛法,哪来无相

如果不通过佛法的有,只保留你原来的有,那是流转生死的有,着相的有,凡夫知见的有,烦恼的有。释迦佛叫你去抓佛法,因为众生喜欢有,我就给你有,众生喜欢抓,到我这儿来抓,不过要换一换,不要抓肮脏的,到我这儿来抓干净的,所以佛是善巧方便。等你抓起来了,佛才跟你说,不要着相,是一步一步来的啊。心里没有佛法,哪来无相?

经都可以唸,邪说不能学

无论修什么仪轨,修完后,你喜欢唸《金刚经》、《药师经》、《佛说阿弥陀经》、乃至四《阿含》都好,佛法全好,只能赞叹,要鼓励人学。除非是邪说,或者借了佛法的名义,加了邪的知见,那些你一学就糟了,只要有一点点邪,学了也会中毒。

修《文殊法》,开智慧得辩才

《文殊法》不是密法仪轨,是显密法流里的显法,每个人都可以修,主要的作用是能得文殊菩萨的加被,开智慧获辩才。

没有水平不能学密

密法不能随便讲,不到水平的人不能听,因为你没有水平,听了往往会导致退心。这一点,我是有体会的。那年清定上师刚被特赦释放,居士们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有的居士竟然用扶乩的办法去问鬼,真好笑,结果仍然不知道。其实他回老家了,国家就在他老家的医院里给他安排了工作,做针灸推拿医生。后来据清定上师的侄女说,我是第一个找到清定上师,也是第一个到清定上师那里去的。我先讲了我这几年的情况,年轻人常有来我这儿跟我学法的,上师听了大为赞叹。那时医院里的宿舍只有一张床,晚上我跟清定上师一起睡,上师对我很慈悲,常用被子包我的脚。第二天清早一起床,上师就给我讲大威德怖畏金刚,我一听,心里起疑惑,还好没退心,后来多听多听,慢慢才懂得,这是勾贪瞋痴来断贪瞋痴,是一个特殊法门。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6-2)(总第35)

◎ 傅味琴 讲于 2001.6.4

没基础,学高了,反增我慢

提要:

  ■ 为了经济利益而公开密法是不妥当的
   ■ 修持仪轨能摄身口意三业
   ■ 错了,还能快吗
   ■ 没有断烦恼功夫,哪会多占便宜
   ■ 没有基础的人学高了反增我慢心
   

为了经济利益而公开密法是不妥当的

现在这么多年来,从香港开始,把密法和密宗的佛像作为佛教艺术公开出来,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事情。本来保密的,所以称“密教”,如今被某些人为了经济利益把密法公开,结果给那些旁门邪道,学气功的人拿去了乱搞。

修持仪轨能摄身口意三业

“密法之中,一一仪轨,时能摄身口意三业,谓之总持。”身口意三门同时修,身口意一把抓起来,称为总持。诵仪轨,是口修,唸诵时作手印,这是身修。比如作八供时,“阿刚”是供养洗澡水,“巴当”是洗脚水,“布白”是花,“都白”是熏香,“阿洛格”是灯,“更德”是涂香,“勒尾得”是饮食,“下答”是音乐,八供靠手的动作辅助观想来作供养,供养也是修行。心随着仪轨去转,转的全是佛法的法义,就是意在修行。所以一修《文殊法》身口意一下子都修起来了。有人说,这样修得快,但是你起烦恼,你打妄想,仍然不快,辩证的啊。

错了,还能快吗

有些人连手印也搞错了。比如更德是供养涂香,手印是表法,用手来做一个表示。印度天热有许多小虫子,贵宾到了,首先给他擦身、洗脚,然后在他身上涂一点防蚊子、小虫咬的涂香油,以这样的礼节来供养佛菩萨,有人没学准,他做起涂香手印来,起劲啊(众笑),来个一大圈,旁边人说,“哎,你碰到我了。”“碰到你有什么关系啊,我是在涂香嘛。”像这样修能快吗?

没有断烦恼功夫,哪会多占便宜

诵经时,心要跟着经文,吸收这个法义,而且还能跟着法义做观想,这叫随文入观,那全是意地的功夫。这样努力去修,才能起快的作用。有人学密法,越学越高,脾气也越学越大,因为他们只会唸仪轨,从未在显教上真正下过断烦恼的功夫,在法义上似懂非懂,似乎学法高了能多占一点便宜。

没有基础的人学高了反增我慢心

有人看见清定上师,抓住机会在上师面前跪下求法,上师大慈大悲,有求必应,你跪着不起来,他还是满你的愿,旁边人还会帮腔,“他文殊法唸了很多了,请上师给他传大威德吧。”其实不够基础的人传了大威德,反而增加了他的我慢心。他不知道大威德就是空,他修大威德什么也空不掉,好比乱吃药,照样会送命。有世俗知见,世俗心态的人,法求得高了,自以为了不起了,好像自己是幸运中最幸运的,福气大中最大的,似乎自己一切都吉祥圆满了。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6-3)(总第36)

◎ 傅味琴 讲于 2001.6.4

苦难的童年使我消极,一学佛法就欢喜

提要:

  ■ 对在法上随便、占便宜的做法,我没有好感
   ■ 依法而修,当具恒心,不可间断
   ■ 以法报师恩,法供养为无上
   ■ 苦难的童年使我消极,一学佛法就欢喜
   ■ 我诵经不高不低,播得很远,还带声波
   ■ 诵《文殊法》仪轨,一天最多四座,至少一座
   

对在法上随便、占便宜的做法,我没有好感

所以对这些在法上这么随便的居士我是没有好感,她们已养成了这种随随便便的风气。如今来我这儿求法的人就嫌我教得太慢。这都是凡夫众生的心态,想投机取巧占个便宜,天下有这么好便宜给你占?修行要老老实实地修,学习要老老实实地学,快也要有条件啊。不要钻空子、投机取巧,那都是没得用的。

    能海上师讲:“诵仪轨,当具恒心,不可间断,所谓瑜伽四次不动摇,每日最少须修一座,数年之后,无已纯熟,即可更换较为繁难者,此中有其一贯次第,学人应尊上师教授。

依法而修,当具恒心,不可间断

“诵仪轨,当具恒心,不可间断。”一请法就要每天唸,从年轻到现在,凡是跟我求文殊法的,我都跟他讲清楚,“请了法不能中断,不能半途而废,你做得到可以请,做不到暂时不要请,我不说明白,我有过错,我说清楚了,你说保证做到,后来又没做到,这跟我没关系,是你有罪。”释迦佛也这么说:善知识指路没指错,你不照他的话去做,善知识没有过错,是你的问题,跟善知识无关。可是即使说清楚,很多人还是半途而废,半途而废的人,你跟我都做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半途而废怎么会有成就呢?真是浪费时间,白费劲。

以法报师恩,法供养为无上

修行三大障碍:一个是内魔,心里烦恼,也叫烦恼魔;第二外魔,环境跟你捣乱;第三中断。很多人坏成就,就是坏在中断上。我直到现在,还是每天早晨一起来就唸经,因为每天都要供养师父报师恩,是以法上的修行功德报恩,要有恒心。

苦难的童年使我消极,一学佛法就欢喜

我年轻时候的苦难生活使我对一切名利不感兴趣,消极得很,一学佛法,就特别欢喜。我22岁开始到佛教青年会听经,听说上海金刚道场初八有会供,我也去了,就在四月初八那一天,我皈依受了五戒。从此天天去唸经,开始跟师父们一起唸,我声音特别响。实际上对师父们有干扰,可是师父们也不说话,还经常看见我笑笑,意思很喜欢我。

我诵经不高不低,播得很远,还带声波

后来我才知道,我唸经连清定上师在里边楼上都听得清清楚楚(众笑),当时我对上师既恭敬,又畏惧,想靠拢又不敢,就是这么个心态。有一次鼓足勇气进去,顶完三个礼,上师问我:“你每天修几座?”我说我修七座,“哦,太多了,太多了,四座就可以了。”因为上午下午都会听到我在唸经。当时真是法喜充满,越唸越起劲,假如旁边有一个人站着,听我唸经,我唸得更起劲(众笑)。其实我也有优点,在同学中间,唸经算我唸得最好听。有的学生说,一听到我唸经声音,一切心里的烦恼都会消除,我唸经声音不高也不低,播得很远,还带着声波。

诵《文殊法》仪轨,一天最多四座,至少一座

唸诵《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唸诵法》,出家人一天四座,在家人事情忙,四座来不及,每日至少修一座,不要中断。我们现在讲的这一本厚的是全本,有人称广法,薄的一本,叫略法。略法是给初学的人或事情忙的人修的,如果你实在太忙,广法没有时间修,有个方便,你就唸一座略法,略法5分钟就唸完了,也算你不中断。略法不计数,广法要计数。

“数年之后,无已纯熟,即可更换较为繁难者。”一天唸四座的人,唸满一千座也要一年,一天一座,就要三年,一千座满了,你可以换另外较为繁难的仪轨。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6-4)(总第37)

◎ 傅味琴 讲于 2001.6.4

文殊菩萨显现童子相

提要:

  ■ 越难唸的经,越不易打妄想
   ■ 唸诵声调多变,也是为了克服妄想
   ■ 精力不集中,科学家也难成就
   ■ 修行本来挺有趣,却被人搞得这么苦恼
   ■ 你苦恼着脸,我也笑不出来
   ■ 别人都在变,你议人长短,你才没变呢
   ■ 修到最后,文殊菩萨还不是显现童子相
   ■ 我逗人笑,两次一笑,我就放心了,没事了
   ■ 善巧方便,没废话,看你悟不悟
   ■ 仪轨有其一贯次第,学人应尊上师教授
   ■ 我讲法啰嗦,正好对治你心的啰嗦
   

越难唸的经,越不易打妄想

为什么要换?因为唸到后来,经文唸熟了,妄想的本事也大了,能边打妄想边唸经,经唸完,妄想打完。你刚开始唸的时候,妄想很少,因为你不熟啊,要看着字唸,唸熟了,心里打妄想,照样能从头唸到底,一点没错,那还有什么作用呢?要换一本更繁难的仪轨,搞得你没时间打妄想,这才是修行的科学态度。

唸诵声调多变,也是为了克服妄想

唸仪轨时,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当然高也高不了多少,总有一个高低,有时唸快,有时很慢,这样你就没办法打妄想。你打妄想了,忽然之间,这一段要快了,妄想给打断了,唸到下一段时,忽然又变调了。这并不是追求好听,而是以种种变化来抑制自己的妄念。越是难度高,越不容易打妄想。

精力不集中,科学家也难成就

好比科学家思考一个难题,这个时候肯定妄想很少,妄想多了他能解答吗?当他集中精力在想一个题目时,能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听说中国有位数学家,当国家领导来访问他时,都是他的妻子招待,他只是人出来,却不说话,坐在沙发上,眼睛看天花板,因为他在想问题,所以人家称他的妻子是真贤内助。如果你正在想一个问题,看见人一招呼,这个问题早就飞掉了。

修行本来挺有趣,却被人搞得这么苦恼

修定也是如此,像母鸡孵鸡蛋,除了吃米拉屎外,始终不离开鸡蛋,一完又赶快回来再孵起来。哪有母鸡一看见公鸡,就跟公鸡去游山玩水的(众笑),鸡蛋冷掉了还孵得起来吗?有人说修行很难,其实你们跟我学法觉得修行满有趣,本来就是满有趣,要搞得这么苦恼干什么?

你苦恼着脸,我也笑不出来

你别看我老了,我修行到现在仍然像个年轻人。有人称我挺可爱,也有人说挺好玩。当然我的学生也挺可爱,一本正经地苦恼,绷紧了脸,满脸漆黑,笑也笑不出来。闲话特别多,肚里尽在怄气,对烦恼这么认真干啥呀?过后想想,真好笑。

别人都在变,你议人长短,你才没变呢

我们每个人要尊重事实,看看我身边的人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比一比,到底两样还是一样?女孩子过去喜欢哭,现在都不哭了,过去脾气很坏,现在很听话,过去对别的同学嫉妒,现在不嫉妒了,这是个极大的变化啊,众生最难改的就是妒嫉。过去他不会说法,现在能够给同学上课,过去颠颠倒倒,东抓西抓,现在干起事情来使人很放心。喜欢说闲话的人总说别人没有变,你才没有变呢,过去议人长短,现在仍然议人长短。

修到最后,文殊菩萨还不是显现童子相

至于说,她不像修行人,还像个小姑娘,你要她变老头子啊,我自己还想返老还童呢。有的学生只要我一到,一句话一说,就哈哈笑,周围居士都朝她看,哪来这么多的高兴?你能说她不对吗,是我故意逗她笑的呀,人应该保持天真,一切自然,这也叫本来面目,何必装模作样呢?菩萨法修到最后就像小孩那样天真,文殊菩萨还不是显现童子相。

我逗人笑,两次一笑,我就放心了,没事了

有个同学当了纠察,亲身体会到纠察难做,所以她非常同情总纠察,“我过去真是错了,尽说她闲话,我现在深有体会啊,她真是了不起,现在搞的我真不想干了。”听说还哭了一个晚上。我没时间跟她个别说话啊,但我只要一开口说一句话,她哈哈哈笑,再说一句,她又笑了,两次一笑,我放心了,没事了,她再也不会哭了。善巧方便嘛。

善巧方便,没废话,看你悟不悟

初初开学的时候,有的同学从小在庙里长大,为什么不能适应这儿环境,经常怄气,其中也有一个原因,因为她们一本正经,我也只好一本正经了,这样心神就松不掉啊,我看见你,我心里也紧张起来,想说几句风趣话,这些风趣话,也不知道怎么就逃光了,这样就搞成死胡同了。其实我这个人是老小孩,越老越小,有时候我说起话来,会引得你哈哈笑,像在胡扯,其实是你不理解,我有时会问,你懂不懂啊?你不懂,我会从第一句,普普通通开玩笑的话,讲到最后一句话,全是法义。所以有人就说,傅老师一开口,没有一句废话,看你悟不悟,这都是善巧方便呀。

苏州同学曾在背后提我意见,有人就传给我听,说:“傅老师讲法,讲到要紧关键的地方,忽然拐弯了,到底怎么回事,他不讲了,干脆讲讲明白。”我就朝他笑笑,“老师总要留一点东西给学生去悟啊。全听我讲出来的,你们还有什么机会悟啊。”其实我早就讲出来了,我一根肚肠通到底,怎么会保守呢?不过巧妙得很,讲出来你也不知道,你自己去找吧。

再回过来讲,唸诵熟了,换更繁难的,一方面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一方面是善巧方便,主要对治自己的妄想烦恼。

仪轨有其一贯次第,学人应尊上师教授

“此中有其一贯次第”,一贯就是不矛盾,初中后都是相通的,次第就是步骤。“学人应尊上师教授”,学文殊法的人,应该要遵照上师的教授学修,上师就是能海上师,所以我给你们讲课讲的都是上师的话,即使我有时候举例子,打比方,拐个弯,也是三句不离本行,说到后来还是回到原来地方。

我讲法啰嗦,正好对治你心的啰嗦

一本文殊仪轨很精要,上师的开示可多了。有人说,傅老师讲的比能海上师还要多,如果你们对能海上师的话能全懂,又何必我这么辛苦啰嗦呢?因为你们自己的心啰嗦了,所以我不得不啰嗦对啰嗦,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嘛,用法的啰嗦把你烦恼的啰嗦冲掉。如果你们喜欢告诉我你们心里的矛盾,我还要啰嗦了。别怪我啰嗦,因为你心啰嗦啊,做老师总要帮你解答心里的疑问。

啰嗦只啰嗦一次啊,我讲过了不再重讲。老了,没时间重讲。以后来的新同学,我也不会从头开始讲了,都听磁带。现在下课。(2001.6.4 第十四讲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7-1)(总第38)

◎ 傅味琴 讲于 2001.6.5

法句既熟,念念不忘,烦恼自息

提要:

  ■ 光学不修不能了生死
   ■ 念诵能起熟练作用
   ■ 法句既熟,念念不忘,烦恼自息
   ■ 修观的人,能在念诵中随文入观
   ■ 要知佛理,就要听法,不达理,法也难起作用
   ■ 念诵能使身心舒畅
   ■ 不懂法义,法上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能海上师讲:“念诵、修观、达理,此三者为修任何仪轨所不可少,念诵既熟,其用乃兴。”

光学不修不能了生死

“念诵、修观、达理,此三者为修任何仪轨所不可少。”修仪轨就是修法,学了那么多法应该怎么修呢?学跟修两个都不可少。学了就要修,修了才有成就。光学不修,也能成就,不过不能了生死,只能成一个佛学专家,现在的名堂叫什么硕士、博士,那么死了仍然叫硕士、博士,来世再学佛,仍然拿个硕士、博士。我看,经书里也没有这个名堂,经书里只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么取个初果不好吗?成就阿罗汉果更好。不管你什么士,你不修,不能了生死。修要怎么修?首先学了以后不要忘记,而且要把它记熟的话,那就必须要重复,不重复是记不住的,好比学校里的背书,你不重复的读是背不出来的。

念诵能起熟练作用

“念诵既熟,其用乃兴。”功到自然成,里边的种子成熟了,随时随刻都能起作用。如果你念诵唸熟了,在念诵上就能起熟练的作用。如果平时念诵唸得好,不大打妄想,背熟了,到那时候,哪怕不看书,只要心能够定得下去,开头一转,一直会转下去,也不大会打妄想。所以如何培养自己,训练自己,或者如何去训练学生,都要有套科学的做法。

法句既熟,念念不忘,烦恼自息

念诵熟了,还起一个作用,当仪轨里的法句跳出来的时候,烦恼自会息下去,头脑清醒,而且带来了法喜充满。所以念诵是很重要的,八大成就中就有一个叫念诵成就。

修观的人,能在念诵中随文入观

第二个修观,修观的人在念诵时可随文入观,这就把念诵跟禅定合在一起,合二为一了,这种方法是非常善巧的。但要想在念诵上达到随文入观,你必须要在念诵和禅定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否则是很难办到的,因为念诵时的随文入观,内容既丰富又复杂,而学修禅定却可以从简单的基础观修起,比较容易入手。但不管修什么观,全是一个方便、一座桥梁、是利用的工具,真正的目的,是随着这样子修,心就磨细了,心就定下去了。那么在生活中,随便你遇到一个什么境,你照样能够作观。当然在念诵中,也就能够做到随文入观,随着经文而进入了观想的境界。

要知佛理,就要听法,不达理,法也难起作用

第三个达理,达理就要听法,佛理要懂,法义要明白。佛最反对一知半解,乃至于一懂都不懂,这很容易发生错见,很容易把修行搞错。如果不达理的话,法也很难起作用。

念诵能使身心舒畅

你光是唸,唸熟了,它也能起个作用,会养成你念诵的习惯。一个喜欢念诵的人,他觉得念诵后人就心情舒畅,全身舒服,如果有一天忽然不唸了,或者忙,忘记唸了,往往自我感觉,这一天会有说不出原因的不舒服,忽然想起来了,哦,我今天没念诵,马上去念诵,又恢复了念诵后的舒适和安定,这就是养成了念诵的习气。

不懂法义,法上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当然这种习气是好的习气,能够引生身心方面良好的反应,促使身心发生变化。可是不懂法义,法上的极其殊胜的意义和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了,这是非常可惜的的事。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7-2)(总第39)

◎ 傅味琴 讲于 2001.6.5

歌调美化,是修行的障碍

提要:

  ■ 佛教的念诵是不追求好听的
   ■ 音调的美化,是修行的障碍
   ■ 动听的音声和语言,会带有迷惑性
   ■ 佛教不作虚伪的赞美
   ■ 琴棋书画进了佛门,使佛教变了颜色
   ■ 学佛法,是为了建立法幢,广度众生
   ■ 修饰名词美,不是好现象
   

佛教的念诵是不追求好听的

就好比,不懂佛法又特别喜欢唸佛的人,唸佛以后,也会觉得身心很舒畅。不过以前人的舒畅,跟现在人的舒畅,可能略有不同。以前人的舒畅,它很单纯,很纯洁,通过唸的声波,就能发生身心上的舒畅。再加上以前的人,追求比较少,世俗的烦恼比较轻,所以,这种舒畅应该说是念诵的效果。如今的人喜欢唸佛,可能也达到了心情的舒畅,可是其中加进去了一个东西,我看是不太好,就是追求唸起来好听,以好听来达到心情舒畅,这就与社会上人喜欢唱歌差不多。同样是念诵,由于唸的方式不同,作用就不同了。而佛教的念诵是不追求好听的,不应该有任何的艺术加工。

音调的美化,是修行的障碍

佛教最反对世间上的娱乐,包括歌舞伎乐,也反对以世俗的爱美来包装自己,不管是男的、女的,说话音声不要求好听,尤其是女的,要逐渐脱离女性故意做作的音调。女性姿态比较多,声音变化比较多,在修行的路上这些都是障碍,你们可以去看一看《大爱道比丘尼经》,里边讲得很清楚。

动听的音声和语言,会带有迷惑性

男性,也要避免追求种种美观动听的音声言语,乃至于不能说绮语,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虽然你能够把人家说得心花怒放,可是这里边带有迷惑性。讲智慧的语言,也能说得人家心花怒放,何必一定要说一些奉承的话?

佛教不作虚伪的赞美

像外国人,有时候也很虚伪,看见一个人,不管他心里欢喜不欢喜,即使对这个人有意见,他仍然会说,“看见你很高兴。”外国人还有一种习惯,不管你美不美,总是赞叹你很美,实在赞叹不出来,他就会说你名字很美。

琴棋书画进了佛门,使佛教变了颜色

佛教反对修饰名词美,名词也不能取得很美。严格地说起来,一切世俗的琴棋书画对出家人来说都是禁止的,可是由于佛教传到中国后,儒教的士大夫阶级,因为他们好学,也进入了佛门,结果把那些诗书琴画全都搬进了佛门,表示他在佛门里也是个清雅之士,这样就使佛教逐渐变了颜色。

学佛法,是为了建立法幢,广度众生

我们看过一部录象,名叫《走进佛门》,录像镜头放出来,在采访佛学院时,拍的人问佛学院的学生:“毕业以后,你的理想是什么?”有个佛学院里的学生回答——他是一个年轻的和尚,“毕业后,我喜欢搞一个清净的地方,每天做做诗,画画画,弹弹琴”,又去成都铁像寺的尼众佛学院,也问同样的问题,回答是说,“我要主持法幢,弘法利生,广度众生。”回答就不一样,因为她们受的影响不一样。

修饰名词美,不是好现象

修饰名词美,这不是好现象,修行人没这个必要。举一个名片的例子,现在佛门里的名片上头衔很多,因为排不下,只好用两层叠起来。用得着吗?我从前也印过名片,但我觉得名片毫无意义,我也懒得送。从前有人给我印了名片,金黄色的,头衔是九华山佛学院副教务长,今天时过境迁,放着有什么用?真的烧成灰,也没有一个鬼会来拿,听说隆莲法师过去从不印名片,人家问她,她就用笔写,后来年纪老了,我发现她写字时手会发抖,弟子们就劝她印张名片,方便一点,但她名片上只有两个字:“隆莲”,什么也没有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弘法是为了报佛恩(大般若佛学苑-提问解答) 

 傅味琴居士:莲花(湖南岳阳莲花寺开示) 

 傅味琴居士:柏林寺中元节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 

 傅味琴居士: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2003年药师佛圣诞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为我们被业障所缠的苦恼众生特地讲了这部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成道纪念日会供前开示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二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一 

 傅味琴居士:2004年普贤菩萨圣诞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