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50~59)


   日期:2023/5/3 23: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9-4)(总第50)

◎ 傅味琴 讲于 2001.6.20

修行要抓根本,不走弯路就是捷径

提要:

  ■ 师恩难报,法恩更重
   ■ 法上不能贫困,多闻要能解法义
   ■ 法首先要拿、要学,成就了才能放
   ■ 修仪轨事相繁细,不可畏而退步
   ■ 法缘多则世缘少
   ■ 有仪轨的基础,随修何法,皆易成就
   ■ 修行要抓根本,不走弯路就是捷径

师恩难报,法恩更重

师恩难报,法恩更重。从前我女儿在四川学法,生过一场危险的病,全靠成都有个杨居士送她到杨居士母亲工作的中医院急诊住院。后来病好了,我写信去表示感谢。她回信说:“老师,我在你那儿听了不少佛法,只要听到一句,这个法恩就报不尽,这些事是我应该做的。”

法上不能贫困,多闻要能解法义

所以真正为师的应该是给你法,不是给你小庙,也不是帮你学会唱唸去赚红包。佛经上都主张大家要求法财,法上不能贫困,法上要富裕,要多闻,要能解,要深入经藏。

修行最要紧的是成就空,全空光,有一丝一毫的执著就不能成就。修菩萨地,修到七地以后,到第八地第九地快得很,为什么会快?七地的修法内容最多,有20种要修起来,20种要排除掉。例如其中有一条,“执三宝及戒”,对三宝有执著心,对戒执著,不知道善巧方便,也不知道开遮持犯,执著心空不掉,就不够七地的标准。执著心如能舍掉,修行速度就快了。

法首先要拿、要学,成就了才能放

但凡夫首先要拿,然后再放。现在末法时期,不会讲法的人天天在开口,会讲法的人不肯讲,怕得罪人。经常听人讲:“放下,放下。”你想今天去听经,机缘很殊胜。他说:“听经明天去,今天到我那里去。”你不同意,他就说:“你怎么这么执著,修行人也要把法放下。”这就讲错了。因为我们没有法,必须要去拿,去学,要拿到了修成就了才能放下。两手空空放下些什么呀?好比口渴了,手去拿茶杯,旁人说:“放下。”你听了他的话,结果一口水也没有喝到。这时就应该要拿,要等你喝完了水才能放下。如果不喝了还拿着杯子讲法,你才有必要提醒我:“老师,你可以放下了。”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可不要乱说,好比庸医没水平经常开错方子害人。

    能海上师说:“仪轨乃成佛之工具,不可见其事相之繁,畏而退步,法缘多则世缘少,无明烦恼不除自去,能通二三种仪轨,则随修何法,皆易成就。”

修仪轨事相繁细,不可畏而退步

“仪轨乃成佛之工具”,一部仪轨就是成佛的工具,能海上师讲过,修文殊法可以从凡夫一直修到成佛。法都是桥梁,都有步骤。“不可见事相之繁,畏而退步。”有一段时期,人们喜欢修禅宗,流传这么一句话,“穷参禅,富修密。”禅宗比较方便,什么都不要。密教可麻烦了,要庄严,要供养,供品要供得多,要供香,还要做香塔,还要供灯,灯芯要用很薄的竹片,劈成细细一根,既不能太粗,又不能太软,用洁白的棉花卷起来,朝着油灯中间一个小孔插进去,然后再灌油进去。油烧光了再换一盏灯,刚烧过这盏灯还要擦干净。事相很繁琐,但不要因此而退。有的人就怕繁,禅宗只要一句话头其它什么也不要,所以觉得还是修禅宗方便。

法缘多则世缘少

“法缘多则世缘少。”法缘多就把世缘挤出去了。否则你空下来还不是忙世俗事?法缘占满了你的时间,你就没时间打妄想了。全靠繁杂的事相修行去把心磨细,越繁杂你能够安定下来,心就越磨得细,所以这种事相叫事密。“无明烦恼不除自去。”从前也有句话,“思想阵地不会空白,无产阶级思想不占领,资产阶级思想就会占领。”这句话的意思拿到佛门来说,凡夫的心不会空白,佛法不去占领,世间上的贪瞋痴就要占领,所以要把它挤出去。

有仪轨的基础,随修何法,皆易成就

“能通二三种仪轨,则随修何法,皆易成就。”开智慧修文殊法,成就供养师父的资粮要修供养师父的法,还有修《观世音菩萨法》成就悲心,修无量寿佛的法可求往生,还有忏悔业障的仪轨。你能学通两三种仪轨,以后你修什么法都容易成就。好比修次第禅基础打好了,再去修一心禅就容易开悟。仪轨中的止观都修得起来,就容易一心不乱往生净土。你把两三种仪轨里的法义学通了,法相也就容易懂了。好比你学懂佛法,再学辩证法就很容易,因为佛法本身就是辩证的。

修行要抓根本,不走弯路就是捷径

修行要快速成就,最根本在哪里?我年轻时有人特地要我给他指条捷径。我笑笑说:“不走弯路就是捷径。”此外没有捷径,佛门修行哪有投机取巧的便宜事啊?你不走弯路就对了,慢就慢在走弯路。修行的密决在抓根本。你抓住根本,枝叶全会丰满,你去抓枝枝叶叶,即使你抓时容易,抓来时挺美观,生气勃勃,两三天就枯死了。所以,最要紧的就是一个根本。下课。(回向)(2001.6.20 第十七讲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0-1)(总第51)

───────────────────────────────

◎ 傅味琴 讲于 2001.6.27

专修文殊五字真言即可成佛

提要:

  ■ 专修文殊五字真言即可成佛
   ■ 文殊译为吉祥,学文殊法能昼夜六时恒吉祥
   ■ 唯求他力不求自力是极其错误的
   ■ 活着不修行,超度却成风
   ■ 不是没办法,而是放不下

专修文殊五字真言即可成佛

    能海上师说:“专修文殊五字真言即可成佛。文殊译为吉祥,中国为文殊教化之地。”

因为从凡夫修到成佛必须具备的种种资粮,应学应修的种种的法和条件,在这本仪轨里都具足,你能够深入宝山,“专修文殊五字真言即可成佛”,就能够从凡夫修到成佛。

文殊译为吉祥,学文殊法能昼夜六时恒吉祥

“文殊译为吉祥”,“文殊”译成汉文,也称妙吉祥,妙就是极其殊胜的意思。有人整天烧香、拜佛,乃至供天求神,无非是想保平安。文殊念诵法仪轨的最后,也是“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这个“愿昼吉祥,夜吉祥”,跟不知佛法、不明理论的求佛求神,是两码事。

求佛求神的感应,确实有,但这不是属于你自己的,而是他人给你的,好比天天有人请你吃饭,有一天没人请你,你就会饿肚子,所以这是不彻底究竟的。修行是自己度自己,佛菩萨给你点加持是可以的,在你困难的时候,辅助你一下,但是绝不可能你自己不修,佛菩萨把你捧上金刚宝座。有人整年累月的烧香拜佛,也有灵感的时候,哪怕你求神、求鬼,也能得利,因为神鬼有神通,但这不是根本解决,根本解决只有以自力为主。

唯求他力不求自力是极其错误的

不主张自力是极其错误的。一个小孩,妈喂他吃饭,看样子都是妈的力量,可是小孩怎么吞下去的?因为他把嘴巴张开来,张嘴巴还是自己力量,在嘴巴里嚼、吞,还是自己的力量。如果这个孩子自己的力量一点也没有,嘴巴也不开,靠妈拿筷子把他嘴巴撬开来,把饭灌进去,孩子也不吞下去,又靠妈把饭往喉咙里塞进去,能这样依赖妈吗?要修行能这样完全依赖佛菩萨吗?我们要承认他力的作用,可千万不能丢掉自力的根本。从前老修行说“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要靠你自己啊。有许多愚痴的话、引错路的话,即使你听了再高兴你也没有成功的希望。

活着不修行,超度却成风

有人活着的时候,不断烦恼,不修行,托人在他死后超度他,因此如今花钱做“佛事”为死人超度成风。其实你花了几千几万元钱为亡人超度,你又无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核实。如果超度不了,你也不能把钱要回来,这就要那些为死人超度的人负责任,这个因果可大了。有个佛学苑一向不做超度的事情,说这是老师父传下来的规矩,因为怕背因果。你没有把握超度,据说死了以后下地狱,要多少万年受苦。

不是没办法,而是放不下

在莫干山的时候,一个我从前佛学院的学生来看我,他临时就住到附近庙里,他和我谈起:“我在那个庙里,我就劝他们:‘这种超度就别干了,你们庙里以前死的人都是经常干超度得癌症死的,而且你本人也已经得了癌症,你怎么还觉悟不过来啊’,这个出家人说‘我知道,可是没办法。’”谁没办法?是你自己的贪心烦恼没办法。在佛门里背了因果是极可怕的,等不到来世,今世就要受报。修行是增长戒定慧的功德,可不能增长贪瞋痴的罪过。所以修行是自己的事,在佛门里造业、堕落,也是自己的事,修行成就成佛也是自己的事。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0-2)(总第52)

◎ 傅味琴 讲于 2001.6.27

中国为文殊教化之地

提要:

  ■ 真正的吉祥来自智慧
   ■ 犯罪的人天天没好日子过
   ■ 有智慧自然心安
   ■ 菩萨不保佑人做坏事
   ■ 修文殊法得加持的事太多了
   ■ 学修文殊法,能得聪明智慧
   ■ 中国为文殊教化之地

真正的吉祥来自智慧

真正的吉祥,来源是智慧。没有智慧的人,靠佛菩萨给你保佑也是临时性的,有智慧的人,人生的前途就平安无事了,所谓“半夜敲门心不惊”,我又不干坏事,哪有什么祸事临到我?干坏事的人,过不了好日子,有一点敲门声,他就紧张得要翻窗逃走。

犯罪的人天天没好日子过

有个人犯了罪逃走,几年没过一天好日子,他每到一个地方,只住两三天马上就走,怕住长了要暴露。最后公安局在鸡舍里把他抓住了,他在里边躲了两三年,过畜生那样的生活。还有一个,有一天看到他住的小旅馆里忽然来了两个警察,他觉得大事不好,连忙算账跑掉,其实这两个警察不是来抓他的,后来他还是被抓住了。

有智慧自然心安

有智慧有觉悟的人,不造罪,不犯法,自然心安。文殊菩萨智德成就,修文殊法的人学文殊菩萨的智慧,所以能昼吉祥夜吉祥。释迦佛当年讲,你到神庙去祈祷一百年,还不如到如来那里听一次法。听一次佛陀的法,得到佛法里的智慧,能顶上你到神庙去烧香磕头求保佑一百年的力量。所以懂佛法的人,看看现在末法时期佛门里的所谓修行人,佛法不听,禅定不修,浪费了宝贵的暇满人身,也真可怜。

菩萨不保佑人做坏事

有人做小偷,偷来了5000元钱,赶紧到寺庙的功德箱里丢下100元,求菩萨保佑别被公安局抓住了,开后门开到菩萨那里去了。佛教讲因果,你就是5000元全丢到功德箱去,你还是一个偷窃犯,能抵消吗?在佛门里尽做错事,你对佛菩萨再虔诚,因果也不会没有。

如果有人来诉苦,“老师啊,我请了文殊法,天天在唸、在修,说修文殊法能够‘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可是我昨天给人家打了两个耳光,一点不吉祥。”人家为什么打你?“因为我骂他。”你骂人,当然人家打你了,菩萨怎么会保佑你做坏事呢?菩萨只保佑好人好事。所以不能颠倒了。

修文殊法得加持的事太多了

修文殊法的人“昼吉祥,夜吉祥”的事很多。以前我在上海教禅定,有个同学来上课,路上一辆轿车的前轮从她脚面上开过,路人叫司机把她送医院,她对司机说“用不着,我没什么痛,你走吧”。后来她跟同学们讲起这件奇怪的事,大家很难相信,我怕她可能是内伤,今天不疼,明天就会痛出来,到了明天仍没疼。同学们问她当时的情况,她说:“我当时怀里抱了一本《文殊法》,只感觉车轮微微在我脚面上,像是擦过去的,好像车子浮了起来的样子。”后来她真的一点伤也没有。还有一件事情,上海公交车原来非常挤,有个人为了赶时间,硬是挤上去,车门一关,他被挤得只能背靠在车门上,身子都转不过来。停车时,售票员也不可能等他转过身来再开门啊,照理车门一开他就会仰天倒下去。(众笑)可是奇事出现了,刚要倒下去,下面一个人就把他托住了,一点没事。

学修文殊法,能得聪明智慧

我女儿从小就修《文殊法》,她唸了一个月就跟我说,“爸,我现在考试很容易,不像从前那样半天想不出来,我现在一想就想出来了。”现在她的女儿也特别聪明。苏州还有个人,孩子还没有生下来,大着肚子来听《文殊法》,因为人家说现在听文殊法,将来生下孩子聪明,果然生下孩子特别聪明。各地修《文殊法》得加持的事真是太多了。

中国为文殊教化之地

要靠文殊智慧,才能得到“昼吉祥,夜吉祥”。“中国为文殊教化之地”,教化靠智慧,文殊菩萨修行道场就在中国五台山,五台山天空中,文殊菩萨天天在讲经说法,有一万个菩萨在围绕着听。可是咱们凡夫的眼睛看不到,凡夫的耳朵也听不到。心可以听到,可是心在打妄想也听不到,所以我们凡夫只能从善知识那里得到文殊菩萨的智慧。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0-3)(总第53)

◎ 傅味琴 讲于 2001.6.27

凡夫带着烦恼学佛法,扫除烦恼才是修行

提要:

  ■ 修本尊法就有护法神护持
   ■ 护法是护你法,你没有法,护法就跑掉了
   ■ 迎请本尊及护法都要修供养
   ■ 凡夫与菩萨所见境界各不相同
   ■ 把菩萨修行的道场污染了,罪很重
   ■ 凡夫带着烦恼学佛法,扫除烦恼才是修行

修本尊法就有护法神护持

你们的辅导老师十几岁就去听我课,还天天清早到我那里去修禅定。有一次迟到了,她说:“因为考试紧张,我睡得好香啊,忽然听到耳朵边有讲话的声音:‘快起来,你要迟到了!’”她一下醒过来,赶快跑来,果然迟到了。这是护法菩萨提醒她。无论修哪个本尊的法都有护法菩萨。

护法是护你法,你没有法,护法就跑掉了

护法,你修法他就护你,你没有法,他不护你。你必须听法、诵经,请护法他才会来,否则护法来了,你这里没有法,护法就不欢喜,“你没有法,请我来护什么法?”你几次骗他,他再也不来了。

本来寺庙是讲经说法修行的地方,有伽蓝神、宫殿神,中国还有关公作护法神,如今很多小庙,或者一般性的寺庙,修行人生病多、烦恼多,妖魔鬼怪多,怎么会这样?因为里边没有法了。既不讲经,也不学法,也不学戒,也不修禅定,每天搞钞票,护法生气,都跑掉了。

迎请本尊及护法都要修供养

护法只是护法,修《文殊法》时,先请护法,后请本尊;修完法了,先送本尊,后送护法。这是按照人世间的礼节,好比要开个重要的会议,首先去的是工作人员,去布置、检查,要确保这个地方平安无事,然后首长才来。既然预先干工作的人员来了,你总要先招待一下,所以先供护法,后供本尊。会议完了,让首长先走,然后这些工作人员做收场的工作,所以要先送本尊,后送护法。

迎送本尊护法时都要修供养,假如不供养呢?菩萨不会生气,但护法神有的是凡夫,他们没有离欲,你不供他,他要说闲话了,“这家人真小气,连杯茶都没喝到”,所以要供护法。如果唸诵前来不及准备供品,就在唸诵唸到供护法时,你作观想也可以。还有供桌上不能供空盆子,供了空盆子将来没有福气。

凡夫与菩萨所见境界各不相同

我24岁上五台山,在能海上师的清凉桥吉祥律寺学法。来了一个中国科学院教授,能海上师送了他几串念珠,有空的时间这个教授就找我谈,还写了一首诗送我。我也还他一首,其中两句我还记得,“五台山遍地是黄金,我却在乱石中翻越。”遍地黄金是菩萨境界,乱石头是凡夫境界,凡夫到了五台山看不见黄金,只看见乱石头。

把菩萨修行的道场污染了,罪很重

普陀山、峨嵋山、五台山、九华山,是四大菩萨修行的道场。菩萨是清净的,如果把菩萨修行的道场污染了,罪很重啊。你的肮脏虽污染不了菩萨的清净,可是你把菩萨修行道场污染了,当然会有罪过,比如你要赚钱,就到社会上去做生意,不要在菩萨修行的道场里搞名利。

凡夫带着烦恼学佛法,扫除烦恼才是修行

    能海上师说“密法之中,文殊陀罗尼最为广博,而以五字真言为根本,由此可发众生自具之根本智。”

我们现在修的法就是以五字真言为根本。根本智就是无漏智,就是一点烦恼也没有的智慧。佛法本身就没有烦恼,可是众生学了佛法,还没有把自己凡夫知见的烦恼心态扫干净,所以变成了又懂佛法又有烦恼。在修行过程中这是难免的,但是学佛法的目的,是要把凡夫知见完全改变成佛法知见,扫除所有的烦恼,这就是修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0-4)(总第54)

◎ 傅味琴 讲于 2001.6.27

离开了闻思,就不可能有单独的修

提要:

  ■ 众生本具佛性,犹如婴儿具有与生俱来的本能
   ■ 修行不能得少为足,黄金要经过淘炼才珍贵
   ■ 未到无学位,就云游,仍是飘来飘去
   ■ 见道后的修,才是真正的修
   ■ 五字表五智,五智修圆满就成佛
   ■ 根本智如灯光,差别智如灯下能作众事
   ■ 离开了闻思,就不可能有单独的修

众生本具佛性,犹如婴儿具有与生俱来的本能

一个人在婴儿时期,就有种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例如只要母亲的奶头往婴儿的嘴巴里一塞,婴儿自己就会吸母亲的奶,这用不着妈妈教,婴儿一生下来就会。我们现在讲的根本智是觉悟的智慧,释迦佛说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性并不是佛给予众生的,而是众生本来就有的。好比金矿里的金子,并不是贮存黄金的人把它放进去的,而是金矿本来就有的。

修行不能得少为足,黄金要经过淘炼才珍贵

开发根本智就等于把金矿里的金子开发出来,经过种种的淘炼,成为价值昂贵的黄金。众生既然本具佛性,可是为什么流转生死啊,因为他没有开发,没有淘炼。有些人虽然开发了一点点,他就满足了,以少为足,也不知道还要经过一个淘炼过程,就像过去人们常说的开悟的人,自得其乐,云游四海,称无事道人,自以为没事了,其实一般称开悟的,如果没有证悟的境界,只是理悟,还没有亲证。

未到无学位,就云游,仍是飘来飘去

理悟不能了生死,要亲证才能了生死。你在禅定中成就的法身光明,要跟十方如来的法身光明合得起来,才能了脱生死。在五道的修法里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证阿罗汉果就是无学道,开悟是见道,见道后面还有修道。他不修了,只是东游西逛,俗称云游四海,其实哪里是“云游”?说得好听,还不是坐船、坐火车,连个腾云驾雾的神通也没有。云游就等于说这个修行人像云那样飘来飘去,飘动的云朵,一会儿像龙,一会儿成龙尾,一会儿变狮子头、狗头,又变成狗尾,什么都会变,游的云靠不住啊。

见道后的修,才是真正的修

很多修行人离开了修行场所,游得就像油锅里的油条,滚来滚去,习气越来越深。他不懂得,得到了一点成就哪能如此骄傲,路还长呢!要进入修道,开悟后的修才是真正的修,才是真正能达到了生脱死的修,可他不修了。所以有些参禅的人,后来就有点轻飘飘了,凭两片嘴唇斗机锋,被人称为“狂禅”。好比开出了一点点金矿,哪能就满足了呢?而且开出来的还要再淘炼,你怎么不淘炼呢?

五字表五智,五智修圆满就成佛

《文殊五字真言》,乃至这部念诵仪轨,修法很多啊,其实修到《大威德怖畏金刚》,修到《生起次第》,还是修这五个字,五字真言表五智,五种智慧圆满了,就成佛了。五种智慧是: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要修好这五智,还要一点点去悟,才能把根本智开发出来。

    能海上师说:“根本智如灯光,差别智如灯下能作众事。根本智既发,则后得智易起。禅宗不学经教,唯参本来面目,盖从根本智入手也。”

根本智如灯光,差别智如灯下能作众事

“根本智如灯光,差别智如灯下能作众事。根本智既发,则后得智易起。”根本智好比灯光,必须先有灯光,然后才能在灯下做种种事情,才能修差别智,我们今天以闻思修在修差别智,这只能算是学习、培养,也勉强可以叫修。

离开了闻思,就不可能有单独的修

闻思修的修,不仅仅是烧香、拜佛、唸佛、做两堂功课。不懂法义,这些都只是宗教仪式。如果你把佛教当成宗教来修,就不可能成就。信宗教的人没有一个成佛,因此佛教不是宗教。所以离开了闻思就不可能有单独的修。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0-5)(总第55)

◎ 傅味琴 讲于 2001.6.27

从根本智入手,也离不开差别智,再再思维曰修

提要:

  ■ 能见形象的能,这是根本智的作用
   ■ 禅定唯参本来面目,是从根本智入手也
   ■ 非上根上智学经教者应广学多闻
   ■ 先学次第禅,再修一心禅较为妥当
   ■ 从根本智入手,也离不开差别智,再再思惟曰修
   ■ 深广般若犹如蜗牛二角,要伸全伸,要缩全缩

能见形象的能,这是根本智的作用

差别智很容易明白,打个比方:你现在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有形象,所以能分辨出这是书,这是茶杯,这是桌子,这种分别智就是差别智,差别智是来自于根本智。差别智要通过眼睛、耳朵等六根来摄取,用意根去辨别它,根本智可不用眼睛,耳朵之类,你眼睛所看到的种种形象,眼睛闭起来,你照样能想得起来。有的人如果能力强,还能够想得清清楚楚,一模一样,这是什么作用?你离开了眼睛的作用啊,可心作观想的能力并没有消失,这个通过意根能作观想的能,那就是根本智的作用。

禅宗唯参本来面目,是从根本智入手也

“禅宗不学经教,唯参本来面目,盖从根本智入手也。”禅宗是一心禅,摄上根上智。它的特点就是避开众生的执着心。只有禅宗才是一个特别法门,其它的法门,都需要学经教。禅宗起源“灵山拈花笑”,释迦佛手拿一朵花,没讲一句话,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了,释迦佛就把花交给他,所以叫“不立文字”,唯参本来面目,是从根本智入手,一门深入。

非上根上智学经教者应广学多闻

我们现在不论修什么法门,就要照法门的要求去学,佛教我们发大愿,“法门无量誓愿学”。男众有位老师在日记中说有个同学学了三年,方才明白过来,如果不广学多闻,光靠一句佛号是不行的,他以前就是不喜欢多学。

先学次第禅,再修一心禅较为妥当

禅宗“不立文字”是个特殊法门,如果不是上根上智,要先学好次第禅,要广学多闻,先把根机转利,那个时候再修一心禅就比较合适,现在多学一点,知识广博一点有什么错呢?还是按步骤上去比较好,因为咱们在家庭、在小庙跟世俗的人打交道太久,染污太重了,所以根机也就差了。

从根本智入手,也离不开差别智,再再思惟曰修

“唯参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只有一个,你参到本来面目,你就是悟到本来面目。但话说回来,虽从根本智入手,也离不开差别智,不过是方式巧妙罢了,好比顿悟离不开渐悟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主张顿悟的人不说这个话。比如说,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就去想,父母未生前我是胎儿,又想一想“不对吧”,就这么肯定否定,肯定否定,……其实还是在思惟,不过他的思惟是只朝这一个问题去想罢了,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这句话:“再再思维曰修。”要一再一再去想,等到你想通了就悟了,这才叫修。

从前在打禅七时法师问:“念佛是谁?”一个人举手回答,“念佛是某某人。”另外一个人回答,“念佛即非念佛,是名念佛。”……还不是每个人通过思惟说出来的?所以思惟是必要的过程,必要的方法。

深广般若犹如蜗牛二角,要伸全伸,要缩全缩

但是你有思维就不是真正悟,那不过是理悟罢了,真正悟要摆脱语言文字的思维,这才是真正的开悟。你即使摆脱了,可是你讲经说法的时候,仍然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你悟出来的智慧,所以能海上师说过:“没有文字般若,什么也没有。”既不能自己了生死,也不能广度众生,所以深般若和广般若,要有两者都有,要没有两者都没有。好比蜗牛的两只角,要伸全伸,要缩全缩,千万不能分家,分家是错误的。今天讲到这里。(2001.6.27 第十八讲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0-6)(总第56)

───────────────────────────────

◎ 傅味琴 讲于 2001.6.27

念诵得其大要,如刻字,后愈刻愈深

提要:

  ■ 念诵得其大要,如刻字,后愈刻愈深
   ■ 念诵如刻字,初刻不宜深,如下刀即偏,就报废了
   ■ 讲法的人不成才,犹如写字弄花巧

念诵得其大要,如刻字,后愈刻愈深

    能海上师说:“念诵如铸模型,得其大要。又如刻字,愈刻愈深。”

这是能海上师讲解念诵仪轨时打的两个比方。造模型,先要用模具铸出粗坯,然后再进行精细的雕刻修饰,就能表现出种种的形态,坯虽然不细,但必须要有这个东西,否则模型做不出来。美术雕塑也是这样,开头仅仅是塑个大概的样子,以后就越雕越细,甚至能雕出种种的线,能够细到眼睛有神。这个意思是说,仪轨念熟了就能把整个仪轨修法的大纲弄明白,以后你再听法也好懂,思考起来也容易深入。即使你没有听法,有的地方,你念久了,自己也明白。这样由浅入深,一步一步上去,等到你基础都已经熟了,那么讲法的时候,在要点上稍微点一下,你就更容易悟到这个境界,那可不仅仅是理论上,或者文字上的东西。所以修佛法这条道路不光是越修越高深,而且越高越简单,禅宗就是靠画龙点睛的话开悟的,但是必须要有基础啊,你好高骛远,一下子想抓精要的高深的法,有是有,给了你,你也不消化呀,对你不起作用,那就白费时间。

念诵如刻字,初刻不宜深, 如下刀即偏, 就报废了

“又如刻字,愈刻愈深”,刻字的人,第一刀下去,都不会很深的,要一刀一刀逐渐加深,第一刀你刻得深了,如果偏了一点,你这个东西就报废了,第一刀刻得不太深,即使你稍微偏一点也容易修改,而且以后也不容易偏,因为你第二刀再下去的时候,第一刀的线条已经刻好了,第二刀可以顺着这根线路走。那么第二刀深一点,第三刀再深一点,到后来你闭着眼睛刻,也不会往旁边拐了,因为前面刻的线路很深了。我们学佛法、修行也是这样,第一步没有搞熟,不要着急,基础先打好,第一步学学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二步,有了一个比较深的基础,你以后学起来,就不会走弯路了,而搞花巧那是永远不会成才的。

讲法的人不成才,犹如写字弄花巧

前一个时期,我看到一封来信,字写得花得虫不像虫,蝴蝶不像蝴蝶,没办法形容。再加上潦草,更难看得懂了,也许只有他自己认得。从前还有给人写对联的,他的字更花巧了,比如字上一点,他画成一个蝴蝶,横竖撇捺他抖成一个个曲曲,这种字能上书画展吗?即使这一段字画得像幅山水画,也看不懂啊。人家也有买的,买一个好玩新鲜。

不成才的讲法人,讲出来的东西也不成才,仅仅是给没听过讲经的人一个新鲜,看看讲经啥玩艺。那一年我在某个寺庙的大讲堂讲菩提心,有个年青的出家人举手,“傅老师,能不能允许我讲一讲”,我说“可以”。我请他上台来,他也不上去,就在台下讲,“从来也没有人请我讲过法,所以这是我头一次讲法,希望大家鼓鼓掌,让我也高兴高兴。”讲的人不成才,还不如老老实实,像刻字那样,一步步来,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搞花巧。

释迦佛把我们修行的路,早就安排好了,我们就老老实实一步步走,由浅入深,不要怕麻烦,基础越刻越深,肯定会成才。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0-7)(总第57)

───────────────────────────────

◎ 傅味琴 讲于 2001.6.27

颠倒体上无正知正见

提要:

  ■ 凡夫之体即是颠倒
   ■ 颠倒体上很难产生正知正见
   ■ 要修行成就,一定要按照佛之知见

  ■ 看经所得智慧,不成熟,记不住,故须念诵
   ■ 梦见劫火洞然,进洞但闻念诵声
   ■ 佛教的悲心与智慧是一物的两面,悲智圆满就成佛

凡夫之体即是颠倒

    能海上师说:“凡夫之体即是颠倒,颠倒体上无正知正见,看经所得之慧,不能成校,故须念诵,使之熏习成种,然后遇事能起作用。”

“凡夫之体即是颠倒,颠倒体上无正知正见。”不正就是歪,稍微歪一点,就已经不正了,颠倒就更不正了。现在有人把“福”字倒贴在门上,“福”颠倒了不是“祸”吗?真是愚痴啊。说“福字倒贴,表示福来到。”这岂不是20世纪的迷信?就这么倒贴一下,福就会来了?那么你写个“明”字,朝瞎子的眼睛上倒贴上去,他眼睛就亮了?真是自说自话。颠倒的“倒”可不是来到的“到”。众生都在迷信里寻求精神安慰,简直无聊透顶。所以说“颠倒体上无正知正见。”

颠倒体上很难产生正知正见

颠倒不颠倒,根据什么标准呢?要根据佛法的标准,佛说过,众生大颠倒,凡夫的体就是颠倒的,你怎么能再根据他为标准?凡夫如果不颠倒,怎么会六道轮回,生死流转?怎么会经常做错事情?怎么会在人生路上,常摔跟头?多少人在人生路上一失足就掉下万丈深渊,摔得粉身碎骨,就因为知见不正,走的道路也不正,路上充满着危险他也不知道。所以不脱离凡夫知见,在凡夫的颠倒体上,很难产生正知正见。

要修行成就,一定要按照佛之知见

我们讲的无正知正见,不是说一般人连一点对的也没有。这个正知正见是指修行成就说的,凡是符合佛法的,能了生脱死到彼岸的,能证果成佛的知见,就是我们修行人的正知正见。从世间法来说,也有很多正确知见,那是世间法的正知正见,比如人懂得吃白米饭,他不去学狗吃大便,这就是人的正知正见,如果要修行成就,那就一定要按照佛之知见。

看经所得智慧,不成熟,记不住,故须念诵

“看经所得智慧,不能成校,故须念诵。”看经,看的时候懂得里边的道理,但不成熟,看后就忘记了。加上一般人不大有耐心,一本好书也不会一直看下去,最多看完,也就不想看了,看过也就忘记了。我年轻时花三个月时间诵600卷《大般若经》,现在全忘了,即使几句话也想不出来,倒还不如,我唸由大般若摄成的《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非但能够想得起来而且法义全懂,遇到什么困难,仪轨里的句子自己就会跳出来,跳出来的这一句恰好能解决眼前的矛盾,很妙。

梦见劫火洞然,进洞但闻念诵声

文殊仪轨一千座我早就修满了,后来又修了三、四年,十年动乱时,我又修了一千座,所以很难忘记。我还记得我初学文殊法时梦到的一个境界,我朝着一个喷出烈火的洞口走了进去,竟然一点不怕,当时观念也转变了,明知是火,但是没有火不能靠近的观念,很自然地走了进去,我也一点没有被烧着,反而感到很清凉,刚刚穿过火,只听到里边一片念诵文殊法的诵经声,“南无皈依金刚上师文殊师利……”醒过来才知道,这是文殊菩萨给我的加持。所以修文殊法的人,真的碰到地狱火,也会听到“南无皈依金刚上师文殊师利……”,全会变清凉,所以念诵很重要,这是我由这个梦所联想到的。

佛教的悲心与智慧是一物的两面,悲智圆满就成佛

佛教讲智慧,智慧中就包含着悲心,从智慧中出生的悲心才是圆满的。所以佛教的智慧悲心是一个东西,一个东西有两个方面,好比一个人有两只脚,悲智圆满就成佛,佛就叫两足尊。

所以,通过念诵的成熟,在心里种下了种子,遇到事情,就能够发挥作用,该出生智慧就出生智慧,该出生悲心就出生悲心,而且文殊菩萨悲心不离智慧,智慧不离悲心,因为文殊菩萨早就成佛了,所以是悲智圆满。能海上师对经题的开示到此完了。底下就要讲仪轨了。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1-1)(总第58)

───────────────────────────────

◎ 傅味琴 讲于 2001.7.4

一、加行八法

 修加行是为修正行打好基础

提要:

  ■ 修加行是为修正行打好基础
   ■ 无加行则正行不能成就
   ■ 要在智慧上成就悲心

  ■ 修长寿法往生极乐世界更稳当
   ■ 加行第一法是皈依
   ■ 师不可把徒弟看作私有财产,因为他是佛弟子

修加行是为修正行打好基础

这部《文殊法仪轨》的组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叫加行,第二部分叫正行。加行就是为正行做准备,打基础。修《文殊法仪轨》,必须先修加行。

    能海上师说:加行为预备,凡修诸法均须先具加行。无加行则正行不能成就。此八加行,修余法者亦可通过。

无加行则正行不能成就

现在我们要讲的八法,全是加行法,这八个加行法,无论修哪部仪轨都可以通用。比如我们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悲仪轨》,《大悲仪轨》也有这八加行。

要在智慧上成就悲心

你们心里可能会想:老师怎么不讲《大悲仪轨》?因为来不及讲啊。而且先讲开智慧的法比较妥当,所以先讲《文殊法》。妥当在哪里?有两点,你学了《文殊法》,大智慧上成就大悲心就没有错,否则就是没有智慧的慈悲,仅仅是世俗上人的好心,或者叫做软心肠,没有原则的好心经常会办坏事。第二,你们女众先学《文殊法》,也格外合适,因为你们女众心里有个愿望,希望来世女转男身,那么先把文殊菩萨十六岁童真相印进心里,天天想文殊菩萨,脸也慢慢就变得像文殊菩萨的脸了。现在先下种子嘛,印象就是种子。

修长寿法往生极乐世界更稳当

以后还要教你们修《长寿法》,修《长寿法》很有必要,自己长寿了,能够多修一点,多度些众生,多报一点佛的恩。而且修了《长寿法》,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更容易,因为《长寿法》就是阿弥陀佛的法。我是天天修的。

现在事情多了,但是忙管忙,忙也要修,方便不能丢掉原则,烦管烦,修还是要修,哪怕打妄想,还是要抓紧用功。同样,你们修禅定,打妄想管打妄想,坐还是要尽可能多坐。能海上师说修个妄想定也好,总比不修好。末法时期只能要求放低一些,对善知识要求也低一些,对自己要求也低一些,操之过急不是个办法。比如有人看到自己不好,就想打自己嘴巴,假如打肿了脸,也出不了门,打狠了自己也受不了,所以要善巧方便啊,门该开时开,该关时关。吃下饭,撑得难受自己松松腰带,里边消化掉了,再束束紧,要活一点。我最反对死板,但是我更主张严肃,不能把原则做交易,原则是决不能做交易的。

加行第一法是皈依

加行就是加工用行。加行第一个法是皈依。学佛修行以皈依为首。没有皈依,不能称佛弟子,好比居士没有剃度,就不能称出家人,这些都是佛门的规矩。自己剃的不能算数,否则那些自己到理发店把头发剃光的岂不也能称出家人了?

师不可把徒弟看作私有财产,因为他是佛弟子

皈依必须是三皈依,皈依了就有三条戒,叫三皈依戒,给你授三皈依戒的比丘叫皈依师,他是代表释迦佛给你授皈依的。可要明白你皈依的是释迦佛,所以称佛弟子,你没有皈依释迦佛怎么称佛弟子呢?当师父的对皈依弟子也应该尊重,他是佛的弟子,这个观念不能搞错,如果观念一错,“他是我的弟子”,就搞不好了。怪不得有些师父把徒弟抓在手里,抓得紧紧的不肯放,这是不对的,他是释迦佛的弟子,你有责任把他教育好,你没有权利把他当成你养老的依靠,正好比一个父亲不能把儿子看成私有财产,师父也不能把徒弟看成私有财产。徒弟还很年轻,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新时代的青年跟老一辈多多少少有点两样,也许他走进大丛林,听了讲经说法,他能发大心,而你在小庙里几十年,从来也没有发过大心,你把他拖住干什么?你应该鼓励他皈依了就要学佛法。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1-2)(总第59)

───────────────────────────────

◎ 傅味琴 讲于 2001.7.4

皈依为崇敬供养义

提要:

  ■ 皈依要具足三皈依,五戒有卷伸
   ■ 犯了三皈依戒就有犯戒的罪过
   ■ 通信皈依,代人皈依均无效

  ■ 要在清净比丘僧前受皈依,否则就不如法
   ■ 加行第一法是皈依
   ■ 皈依为崇敬供养义

皈依要具足三皈依,五戒有卷伸

“具足三皈依”,三皈依戒没有开许只皈依两宝的。受五戒“受时有卷伸”,一只手伸开来叫伸,握起来叫卷,你某条戒做不到,这一条就暂时别受,预先跟授戒的师父说明白,师父授戒的时候每一条都会问你“能持否?”问到这一条时你就不要回答“能持”。你一回答“能持”,你就受了,所以戒不是强迫的,全是自己请求的,自己回答的,你不想受这条戒,你就不吭声。你可以受四戒,三戒,两戒都可以,也称你五戒居士,名称一样,但酒戒一定要受的,酒戒是放逸戒,虽然不是根本戒,但是不受酒戒,其它的戒难保。

犯了三皈依戒就有犯戒的罪过

受皈依戒的时候,一定要具足三皈依,没有皈依佛宝,不皈依法宝的,也没有皈依法宝,不皈依僧宝的。如果受了三皈戒,你没有做到三皈依戒的要求,你就犯戒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早就破戒了,还到处讲“我是受过三皈依的”。所以说不懂佛法的人真可怜,好像不懂法的法盲,自己已经犯了罪,还认为自己没犯罪,即使判刑了还大喊冤枉,“我又不是存心这样,我是不懂啊。”不懂就不判刑了?还是要判的。所以你即使不懂,你犯了皈依戒,仍是有犯戒罪过的。

通信皈依,代人皈依均无效

现在还搞新名堂,叫“通信皈依”,人不用到,写封信来他给你取个法名,就寄一张皈依证给你,一次要卖多少钱,这如法吗?清净吗?哪有通信皈依的?皈依的原则,要面对面,照片也没有用。有人又想个办法:“我代他皈依”,你是你,他是他,皈依不能代表,搞错了没有功德,反而背罪过。

要在清净比丘僧前受皈依,否则就不如法

问:“皈依要多少次?”皈依只要一次,你就是佛弟子了。说:“我多拜几个师父”,皈依是皈依释迦佛,娑婆世界哪有那么多释迦佛?说:“我多皈依一次,心里就踏实了。”你意思可能第一次作用不大,不能算数,那你就是皈依十次也作用不大。说:“皈依一定要找一个著名的大法师”,还有的说,“只有庙里的当家可以皈依”,佛说在清净的比丘僧那里都可以皈依。如果是假和尚、劣比丘名望再大也不能皈依,即使你去皈依了,你得到的戒体也不清净、不如法。

(一)皈依

能海上师说“皈依,为崇敬供养义,以我有漏身口意业奉献本尊,本尊即以无漏身口意业加持于我,尔时,即与本尊清净之体,合而为一。

皈依为崇敬供养义

“皈依为崇敬供养义”,皈依佛就是崇敬佛供养佛。出家就是身口意供养。供养谁?供养释迦佛,把整个生命的时光以及所有身口意的造作,全都供养佛,比如,身礼拜,口唸经,耳听法,这就是以身口意供养释迦佛。你们出家了,分别心不要太大,要知道佛法是圆融的,执着于分别就不好。并不是一定要修密教才有身口意供养,显教也有方便。佛法是平等的,你佛法越懂得多,悟得也越多,自然地就会出生无分别慧。别以为丢掉了分别慧,才能够求得一个无分别慧,无分别慧是在分别慧的基础上产生的,你多悟一点,多懂一点,明白了诸法平等还分别什么呀?看看现实生活,多思考思考,只要思考的不错,你也会明白过来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莲花(湖南岳阳莲花寺开示) 

 傅味琴居士:柏林寺中元节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 

 傅味琴居士: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2003年药师佛圣诞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为我们被业障所缠的苦恼众生特地讲了这部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成道纪念日会供前开示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二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一 

 傅味琴居士:2004年普贤菩萨圣诞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 

 傅味琴居士:2004年释迦佛圣诞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