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90~99)


   日期:2023/5/5 15: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8-4)(总第90)

◎ 傅味琴 讲于 2002.3.9

傲慢的学生易动瞋恨心,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
还做释迦佛的弟子呢!

提要:

  ■ 已发心者要经常为他说法,令其安住菩提心中
   ■ 起了烦恼,还能帮助他;心肠谄曲的人,连佛都度不了
   ■ 成佛的基础就是菩提心,修好菩提心才叫无上乘
   ■ 傲慢的学生易动瞋恨心,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还做释迦佛的弟子呢!
   ■ 慈悲心不是无上心,菩提心的力量最大,能消除众生的业障罪障
   ■ 我们以释迦佛的佛法去度众生,就能度众生成佛

已发心者要经常为他说法,令其安住菩提心中

“已发心者令安住”,安住就是不要退。凡夫众生发了心经常要退心,好人人人想做,有做好人的机会,高兴了;碰到冷风冷雨,就想“咱们回家吧。”刮风也要退心,下雨也要退心,头疼也要退心,连打个喷嚏,也说我有点伤风感冒,也要退心。(众笑)所以修行成就不难,难在不能常继:维持时间不长,难以继续下去。那就应该“常继方便应当说”,要使众生菩提心能够继续下去,要有方便善巧,这个方便就是常常跟他说法,令众生安住在修行上。

起了烦恼,还能帮助他;
心肠谄曲的人,连佛都度不了

最最难度的众生就是心肠谄曲的人,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于退心的人来说,他知道大家会劝他不要退心,所以他表面上没什么,一会儿人不见了,这叫不告而别。对这种人连佛都度不了,众生不要佛度,不要菩萨度,不要善知识度,这有什么办法?只要他心肠不谄曲,菩提心还能保留,起了烦恼了,这是有办法的。要帮助他,令他安住于菩提心,安住于修行。

成佛的基础就是菩提心,修好菩提心才叫无上乘

修行最要紧的是先修一颗菩提心,把基础打好。我们法流是成佛的法流,是佛乘,成佛的基础就是菩提心。以前阿底峡尊者到西藏,讲来讲去讲菩提心,后来大家才明白菩提心最重要,修好菩提心才叫无上乘,发无上心就是发菩提心嘛。无上乘不是看表面,恭敬时两只手举在顶上,看见人却动瞋恨心,那是胡闹。

傲慢的学生易动瞋恨心,文殊菩萨是
诸佛之师,还做释迦佛的弟子呢!

我们女众班刚开始办学的时候,在我印象中有一个是以无上乘自居,极为傲慢,经常动瞋恨心。还说:“如果不让我退学,我就要捣乱。”还没有办退学,她已经开始捣乱了。发菩提心的人应该是:你能发心当老师很好,我来当你学生,因为老师必须要有学生啊,就算老师难免也有过错,我仍然当你学生,演场戏。老师没有学生作为锻炼,老师的能力咋培养起来呢?文殊菩萨是诸佛之师,还做释迦佛的弟子呢!

慈悲心不是无上心,菩提心的力量最大,
能消除众生的业障罪障

有人说:“傅老师的慈悲心,我怎么也学不像。”因为你没有修好菩提心。慈悲心可不是无上心,只有菩提心才是无上心。妈妈也有慈悲心,有时候冒起火来,对子女也会失去慈悲心。只有菩提心力量最大,大到能使你成佛。有的业障罪障很难消除,可是在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里说:极大的业障、罪障,只有菩提心能消除,力量大到这样。

我们是释迦佛的佛法去度众生,就能度众生成佛

“有魔障者即除魔障,最后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对众生负责任一直要负责到众生成佛。如果是声闻乘,以出离生死为目的,那么度众生一直要度到他出离生死,度到彼岸;如果是大乘的话,度众生一直要度到他成佛。你即使自己没有成佛,可是释迦佛成佛了,他有经验,我们是以释迦佛的佛法去度众生,就能度众生成佛。你当师的,即使自己没有大成就,你可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依释迦佛的教导去修行。

发菩提心能除魔障,起了世俗心,
他还会修行吗?

提要:
   ■ 发菩提心能除魔障,起了世俗心,他还会修行吗?
   ■ 到末法后期,五欲泛滥,佛法就度不了众生了
   ■ 佛教有修行的前途,只要众生有需要,就有你个人的前途
   ■ 得了魔加持,魔障就产生,有了正法,魔就钻不了空子

发菩提心能除魔障,
起了世俗心,他还会修行吗?

“有魔障者,即除魔障”,魔障可厉害了。别的都不讲,讲一个普遍存在,也容易懂的现象,修行人世俗心一起来,修行的意志就要动摇,这就是魔障。世俗上人都追求五欲,你看世间上的杂志封面上大都是女人,内容极少数是比较严肃的,大都是讲究吃喝玩乐、饮食男女,如果起了世俗心,他会修行吗?听法都听不进去了!瞋恨心起来了尽是斗争。

到末法后期,五欲泛滥,佛法就度不了众生了

以前我在上海教禅定时,有个“人才学校”请我办班。开头一期,就听到些反映,有个学生说,“老师有什么功法就拿出来,讲啊讲啊讲不完的讲,叫我们不要斗争,不要喝酒,男女感情不能太贪爱。我这个人就是讲究刀光剑影,要我不喝酒、没女人,简直是要我的命。”所以到末法后期五欲泛滥,佛法就度不了众生了。

佛教有修行的前途,
只要众生有需要,就有你个人的前途

其实从我在佛门办学开始,前后走的几个人,也是由于世俗心起来了,世俗心一起来,各种念头都出来了。咱们在莫干山的时候,有人说“傅老师这些女学生,没一个漂亮的。”没多久这个人就回去了。有的想想,佛教没有前途,又动了做生意发财的念头。佛教是没有世俗的前途,可有修行的前途。只要有众生需要,怎么会没前途?还有的偷偷在看男女情爱的杂志,后来这个学生留不长,也走了。

得了魔加持,魔障就产生,
有了正法,魔就钻不了空子

这些起了世俗心而离开修行的人,自然不会把真正原因讲出来,因为在我们这个环境里,这种理由是搬不出来的,他就搬其它的理由。或者说管得太严了,或者说某个同学使他起了烦恼,说来说去全是别人不好。我们听了也就老实里带一点愚蠢,虚心中带一点糊涂,以为他们讲的全是真的,就认真地检查自己,可疏忽了他的假相。他自己有问题,心肠谄曲,他还不如从前禅定班社会上的那个小伙子,实话实说:我离不开酒和女人。

所以这种影响千万不能扩大,扩大了就形成了魔加持。有魔加持,障碍就产生,修行修不下去了,这就是魔的破坏。所以我们天天说法,天天学习,有了正法,魔就钻不了空子。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9-1)(总第91)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2

文殊菩萨令未发心者发心,
安住修行,消除魔障,直至成佛

提要:

  ■ 文殊菩萨令未发心者发心,安住修行,消除魔障,直至成佛
   ■ 内魔是烦恼,外魔是引诱,中断是退堕,一退即堕
   ■ 离开修行就是退心,修行中断是由于时久生疲厌
   ■ 放不下开悟的念头就开悟不了
   ■ 像探求奇迹那样的狂热,都是不切实际
   ■ 靠诗来美化,修饰名词美,这跟修行没关系,反使人思想观念脱离现实 

  文殊菩萨担负弟子们责任,未发心者令发心,已发心者令安住修行,有魔障者即除魔障, 最后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清定上师说)

    文殊菩萨令未发心者发心,安住修行,消除魔障,直至成佛

今天我们讲“文殊菩萨担负弟子们责任,未发心者令发心”,这个发心是指的菩提心。“已发心者令安住修行”,使他不要退心,而且在菩提心基础上能够修得起来。“有魔障者即除魔障”,凡是扰乱修行的都是魔障,有魔障的求文殊菩萨加被,去除魔障。“最后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成佛这条路上,文殊菩萨一直在保护着我们,在指导我们修行。文殊菩萨对我们负责任,一直到我们成佛为止。

内魔是烦恼,外魔是引诱,中断是退堕,一退即堕

魔障有内魔外魔,还有一个跟魔障同样的严重的障碍就是中断。内魔是烦恼魔,外魔是外境的引诱,中断是懈怠,这三个障碍使我们在修行路上非但进步很慢,拖泥带水,不能轻装上阵,而且常会退心。有人总认为自己不会退心,其实细细地观察,我们经常在退,一退即堕,所以叫退堕。古人也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离开修行就是退心,修行中断是由于时久生疲厌

从前有人想离开,说:“我不会退菩提心的。”实际上他已经退了,就算你到别的地方又发心了,至少你在这儿,你这个阶段发的菩提心退掉了。

退心的原因很多,无非是内魔外魔以及中断,怎么会中断?时久生疲厌,开始时对修行充满希望,有希望当然好,可是他这个希望有点不切实际,要求太高太快,最好能天天起变化,看看没有什么动静,就没劲了。其实我们是在天天起变化。

放不下开悟的念头就开悟不了

从前苏州禅定班有个学生,由于经常跟外面来往,脑子里的观念很复杂,他说他三个月之内要开悟。这真是不懂佛法,你心中放不下“我要开悟”的念头,你还开悟得了呀?

像探求奇迹那样的狂热,都是不切实际

有的人整天东跑西跑,听到什么地方有名气,再远也去,像探求奇迹那样。这副样子勇猛得很,真好像从前说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想法不切实际,像是到蓬莱仙岛去找仙人了。

靠诗来美化,修饰名词美,
这跟修行没关系,反使人思想观念脱离现实

有人觉得修行很神秘、很高级,好像修行人跟普通人不一样。有人看看文学的描绘,尤其是人写的诗,写得很好啊,看了以后使人精神会感到升华,因为通过诗的美化,佛门里生活真像美丽的图画一样。来到佛门一看还是过平常的生活,慢慢就没劲了。

比如诗上有“晨钟暮鼓”,到佛门一看就是打打鼓,敲敲钟嘛。有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已经够美的了,城外还有个寒山寺;“夜半钟声”,半夜听到钟声“到客船”,其实你真的住在寒山寺,夜半钟声你还嫌烦了,吵得你没法睡觉。

能海上师根据佛的教导编的《戒定慧基本三学》有说,佛不主张修饰名词美。把文句修饰得很美,名字取得很好听,这跟修行没有关系,反而使人思想观念容易脱离现实。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9-2)(总第92)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2

迷遇外境,心就退下,回家就被家气氛套住,
内魔外魔合起来,障碍就大了

提要:

  ■ 有人在现实生活里修行感到没劲,最好白光来、紫光去
   ■ 不脱离现实倒不会退心,哪有不通过努力靠空想就能成就的
   ■ 迷遇外境,心就退下,回家就被家气氛套住,内魔外魔合起来,障碍就大了
   ■ 戒烟的去抽烟,住茅篷的睡大觉,在精舍里打牌,这些都是起了魔障就倒下
   ■ 来到佛学苑,每天读经又听课,既离开五欲又得到智慧,岂不更好

有人在现实生活里修行感到没劲,最好白光来、紫光去

进了佛门,也吃饭睡觉;天气暖了,看看佛门里的人,也是昏昏沉沉打瞌睡;外面人有烦恼,修行人也有烦恼。这种新鲜感神奇感,自己所盼望的东西慢慢给现实生活都打破了,就没劲了。

常有人一听佛法,马上热情高涨,差不多都发心:我这辈子要证个阿罗汉果,老师到哪里我就追到哪里,哪怕老师去闭关,我给他护关。日子一长了,也觉得无聊了,没有刺激,每天煮饭煮菜,这叫啥个修行生活?修行生活最好像老道士那样整天打坐,坐到后来,一道白光过来,自己一下子化成紫光走了,这才够劲了。

不脱离现实倒不会退心,
哪有不通过努力靠空想就能成就的

所以我讲经说法,一开始就招呼打在前面,佛教是现实,不要脱离现实。你不脱离现实,倒不会退心,脱离了现实,你生活又离不开现实,你这个人的烦恼也离不开现实,那会退心的。真像从前有一支歌挺有意思,“放学回家,老是在想山上有没有神仙?到了晚上才想起功课没做完。”有的人也是这样,想想打坐能不能看到释迦佛,望望蔚蓝色天空有没有飞天飞过,尽打妄想,临睡了才想起今天还有一座仪轨没念。

不要幻想了,幻想虽有推动的作用,可是你真要在幻想里求到东西,那就要失望了。科学家的幻想很多都实现不了,实现的也是靠自己实实在在去努力实现的,哪有靠空想就能成就?

迷遇外境,心就退下,
回家就被家气氛套住,内魔外魔合起来,障碍就大了

内魔外魔经常里应外合,一下子就把你迷住了,一遇到外境,心就不由自主地退下来,一回家就会被家庭的气氛套住。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全生活在那种环境里,心底里的种子很多啊,一碰到这个环境,马上勾起这种种子,否则魔障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内魔外魔合起来障碍就大了。

戒烟的去抽烟,住茅篷的睡大觉,
在精舍里打牌,这些都是起了魔障就倒下

比如很多人想戒烟,可只要看见烟,心里抽烟的种子马上就发动了。你们回到家里,第一天第二天不习惯,第三天第四天也没有什么,再过两天,生活就是这么回事,再过两天睡到八点钟起来。

末法时期众生,如果没有一定水平就去住茅篷,十个倒有八九个在睡大觉,反正没有人打钟把你叫醒。尤其是条件好一点的,周围风景好,住的是精舍,就像住在疗养院里,整天搓麻将也没人管。住茅篷主要是为了好好修持,可是你没有学到法,就凭知道的一点一滴盲修瞎练,起了魔障就倒下,还会有什么成就?

来到佛学苑,每天读经又听课,
既离开五欲又得到智慧,岂不更好

古时候是有人闭关读藏经,可是现在人的古文能跟古人比吗?有人花了3个月去读大藏经,得到些什么?我整天读《大般若经》,读了3个月,不要说我现在全忘了,就是当时唸的时候也是一懂也不懂,我不是在唸经,我是在唸字了。

可能也有一点好处吧,三个月不往外跑,心就慢慢离开五欲了,但是法义不懂。还不如到咱们佛学苑来,也是每天读经,还每天听课能使你懂,既能离开五欲,又能得到智慧,岂不更好?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9-3)(总第93)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2

佛弟子乐善好施,也要救救众生烦恼上的痛苦,
佛弟子不做教育家,那佛陀的教育事业谁来做呢

提要:

  ■ 有了智慧,能看得破站得正,不被魔迷惑,不被邪动摇
   ■ 听了世俗话,人心惶惶,四面楚歌,佛法也学不下去了
   ■ 如今养儿难防老,就让他去从事伟大事业为众生做贡献吧
   ■ 佛弟子乐善好施,也要救救众生烦恼上的痛苦,佛弟子不做教育家,那佛陀
   的教育事业谁来做呢?

有了智慧,能看得破站得正,不被魔迷惑,不被邪动摇

可是有人总对修行有神秘感,总有个印象:古时候的大德,都是闭关阅藏经,现在咱们这种方法比古人好得多呢,最要紧是要有智慧。魔跟邪是合在一起的,有了智慧以后就能看得破,就能站得正,不会被魔迷惑,不会被邪动摇。

听了世俗话,人心惶惶,
四面楚歌,佛法也学不下去了

你们到这儿来学习工作,也不容易啊,种种动摇你信心的话都听到,“你是在浪费青春!你要为将来着想,你学出来了怎么在社会上找工作啊?宗教是没有前途的,你不结婚,没有子女,将来谁管你啊?”说得来四面楚歌,人心惶惶。假如这个人内心有一颗很浓厚的想成家的种子,那更容易感应了:十年后我都老了,找什么对象?佛法也学不下去了。

如今养儿难防老,就让他去从事伟大事业为众生做贡献吧

摆摆事实,别说平时,就是我生病很危险的时候,都是我的学生在照顾我,子女来看看我就走了。那次我病重,他们来苏州看我一次,我跟儿子说,“你在我这儿住几天,照顾照顾我,扣工资就扣了。”我病稍微好一点,打电话给他妈:“我叫他来,他怎么不来啦?”“哎,不是来看过你了?”原来儿女的照顾就是看一看。

有的家长非常自私,头脑封建,满脑子养儿防老的思想,所以把儿女拖在身边不肯放。想得倒好,现在社会上呆在老人身边的孩子有几个,如果有,这个孩子肯定是没地方去的,有地方去,亲戚朋友都说,“孩子有孩子的前途,你让他走吧。如果孩子想来佛学苑,父母就让他去从事伟大的事业为众生做贡献吧。”

上次在九峰寺,来了一个信佛的老太太,她平时喜欢跑名山道场,听不到法,所以讲出来话挺滑稽,一方面赞叹:“你们这个地方很清净,很讲修行,这些年轻人挺可爱。”可是背后特地找个别年轻人讲话,“你怎么能辞了工作到这儿来呢?你将来怎么办啊?你要为自己考虑。”我就为此事召集大众讲话,她对我说,“因为我刚才说错话了,你在消毒。”

佛弟子乐善好施,也要救救众生烦恼上的痛苦,
佛弟子不做教育家,那佛陀的教育事业谁来做呢?

还有的信佛的,忙着做善事,做善事是好啊,无论走到哪儿都说你好,可是我们佛门度众生也是善事,你怎么不来帮帮忙,救救众生烦恼上的痛苦呢?有个信佛人,人挺好,可是讲话太夸张了,总觉得自己做了很多的善事,开口就说,“佛教讲慈悲,我们才是真正在干实事。”后来讲习惯了,在法师面前也这么讲,法师就对她说,“佛是教育家,不是慈善家。”

我从年轻时就开始为佛教教育事业做贡献,因为我是佛弟子。佛弟子只做慈善家,不做教育家,那佛的教育事业谁做啊?没有智慧的人,做了好事就容易陶醉。做好事即使不赚钱,名气也大,而且别人总是笑脸朝着你,成了鸡窝里的凤凰,傲慢的心很容易起来,也会增加自己的烦恼。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9-4)(总第94)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2

金刚智慧就在大般若里,
得到文殊菩萨智慧的加持,就能成就佛道

提要:

  ■ 咱们每天保持精进修行,赖床也该有个惭愧心
   ■ 能海上师整夜打坐,他出门却很随和,要躺就躺
   ■ 我年轻时天天睡觉,晚年得了高血压,想不倒单也不行了
   ■ 精进就是不中断,只要不停地走,多走一步,情况就不一样了
   ■ 外道对佛法盲无所知,邪道已经从邪角上偏过去了,受蒙蔽的全是由于没有
   智慧
   ■ 金刚智慧就在大般若里,得到文殊菩萨智慧的加持,就能成就佛道
   ■ 我们法流是大般若,最主张修好菩提心,般若智慧的修法,就是叫你在迷惑
   里不受迷惑?

咱们每天保持精进修行,赖床也该有个惭愧心

别人看我们都很好,经常赞叹我们每天保持着精进修行,不动不摇。可是你离开了这儿,能不能随时随刻保持修行的风格而不退,看你了。拿早上起床来说,你想床上多躺一会,这个时间你已经退了,总算还有点惭愧心,那么就起来吧。

能海上师整夜打坐,
他出门却很随和,要躺就躺

最近我们杂志在转载能海上师的传记里说:能海上师整晚打坐,最多旁边被子上靠一靠。这我可不知道,我没有做过上师侍者,不过有一次,我跟能海上师一起上五台山,坐的是驴轿,就是两匹驴子中间搭个篷篷,叫驴轿。晚上住在村庄里,我和上师睡在一张炕上,我看他还是躺下去的。可见得能海上师很随和,要坐就坐,要躺就躺。

我年轻时天天睡觉,晚年得了高血压,想不倒单也不行了

我年轻时问过清定上师,不倒单怎么修?他说:“你两边放两叠被子,如果你实在要倒了,就在被子上靠一靠,那边倒就往那边靠,这边倒就往这边靠。”(众笑)我现在很后悔,年轻时我还是天天睡觉,现在想要不倒单也做不到了,因为得了高血压,少睡一点,血压就升高。

精进就是不中断,只要不停地走,
多走一步,情况就不一样了

精进就是不中断。不要求什么成就,不要求得到什么,能得到一个不中断就行了。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的,随便你走得多慢,只要肯一步一步走,不停下来,总会走到目的地,多走一步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煮饭,如果火不熄灭,慢慢冷水变开水,生米变熟饭。

外道对佛法盲无所知,
邪道已经从邪角上偏过去了,受蒙蔽的全是由于没有智慧

还要防止进入邪道,有些人在对佛法盲无所知的情况下,觉得气功也挺好,信巫婆神汉的人同样也是盲无所知。外道仅仅是佛门外面的一条道,邪道已经从邪角上偏过去了,除了少数是居心不良,其他受蒙蔽的全是由于没有智慧。

金刚智慧就在大般若里,
得到文殊菩萨智慧的加持,就能成就佛道

所以要得到保护,不走错路,不受迷惑,就得求文殊菩萨加持。能得到文殊菩萨的智慧,就能成就无上佛道。文殊菩萨智慧就是般若智慧,所以文殊菩萨像是左手当心,手托一部《大般若经》,有的文殊菩萨像上,手执莲花,莲花上放着《大般若经》,右手执剑,剑是表法,这叫般若剑;金刚智慧就在大般若里,这个宝剑非常坚固锋利,表大般若智慧断烦恼锋利无比。

我们法流是大般若,最主张修好菩提心,
般若智慧的修法,就是叫你在迷惑里不受迷惑

我们法流就叫大般若宗,能海上师一再说:我们没有宗派,要说什么宗,也只能说是“大般若宗”。我们最主张修好菩提心,修的法是无上乘,又叫佛乘,一直通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般若智慧的修法,就是叫你在迷惑里不受迷惑,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智慧。修行就是与烦恼打仗,咱们现在初修,就像当年毛泽东所说的运动战,敌强我弱,赶快离开;敌弱我强,就打,打不过换个地方再打。修到后来有一定水平了,无论什么样的敌人来,都要打,这就叫对境修。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29-5)(总第95)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2

学文殊菩萨的智慧,就能使众生转变过来

提要:

  ■ 要练习对境修,烦恼放不下就去诵经看笔记,有了文殊剑,就能把烦恼一刀
   两断
   ■ 老师随便谈心,话却很紧要,这是由于长年经验累积,自然熟能生巧
   ■ 烦恼一来,智慧就不显现了,在烦恼里求聪明,这叫烦恼聪明,所以对烦恼
   还是糊涂一点好
   ■ 干弘法事业度众生,可不能太计较,量大福大
   ■ 我从前也是气量小好计较,今天能转过来,也算是个小成就
   ■ 学文殊菩萨的智慧,就能使众生转变过来

要练习对境修,烦恼放不下
就去诵经看笔记,有了文殊剑,就能把烦恼一刀两断

对境修咱们平时也可以练习,咱们现在面对的都是小的境,先从小的境上去锻炼提高。要在起贪心的时候不贪,起瞋心的时候不瞋。实在打不过,就离开。有的人不聪明,明明打不过,他还不跑,弄得自己苦得不得了。怎么叫跑?你别老是坐着挨打,你烦恼放不下,越想越气,你赶快跑去诵经看笔记,看看法上怎么说的,休整好了,等到有水平了,当场拔出文殊慧剑,把烦恼一刀两断。为什么称金刚上师?金刚是表智慧,这是最锋利的智慧。金刚习气就要用金刚智慧来断,然后才能成佛。

老师随便谈心,话却很紧要,
这是由于长年经验累积,自然熟能生巧

最近听人说:“傅老师讲法,就像谈心那样,听的时候没有感觉到什么,事后想一想,老师的每句话都是非常紧要。我修文殊法也有两年了,怎么学来学去学不像。”不是文殊菩萨不加被你,你虽得到了文殊剑,可是这把剑还在磨啊,哪有一磨就锋利的。孙中山革命尚且要积40年之经验,何况修行呢?我讲法讲了40多年了,要讲得广,我能够讲得很广;在不必讲广时,我能讲得很精要,多年累积下来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烦恼一来,智慧就不显现了,
在烦恼里求聪明,这叫烦恼聪明,所以对烦恼还是糊涂一点好

不过你们真要想快一点,最要紧不要受烦恼干扰。烦恼一来,智慧就不显现了,在烦恼里求聪明,这叫烦恼聪明。烦恼一来慈悲心也糊涂了,菩提心也糊涂了。有句话叫“难得糊涂”,那可不是指慈悲心、菩提心糊涂,而是指烦恼上要糊涂一点。就因为你对个人利益太清楚了,所以计较,还是糊涂一点好,这叫难得糊涂。

干弘法事业度众生,可不能太计较,量大福大

现在要我们杂志的人越来越多了,财务上有点吃紧,有人就开始计较了。我说:“开头担心送不掉,也苦恼,现在能送得掉,又舍不得,(众笑)这种心态太计较了。不要算盘打得这么精,咱们又不赚钱,要干弘法事业,太计较了干不成的。”

很多年前,上海禅定班是我亲手抓的,我可不计较,后来发展到一百多个人。苏州禅定班发通知的同学,由于精明计较,通知发得少,人也来得少。其实你多发一份通知,也是多一份心意。

所以修行度众生,可不要计较,越计较越糟糕,跟众生计较,你也怄气,他也失望:本来希望你来度我,谁知道你尽说我不好,我好还要你来度干什么?(众笑)所以伟大的事业要靠伟大的个性完成,越不计较福气越大,因为量大福大。

我从前也是气量小好计较,今天能转过来,也算是个小成就

我从前也是很计较的,我是慢慢转过来的。过去我要买一样东西,鞋底都要跑穿,(众笑)哪怕能便宜三角钱,即使要走很长一段路我也愿意,所以年轻时浪费了很多时间。

有一次我想买一般人咬不动的甘蔗节,只要两分钱,因为好的贵,我舍不得买,(众笑)我为了两分钱,还跟他们吵架。(众笑)

如果我发现你一句话不对,为了说服你,哪怕跟你辩上几个小时我都肯。我哥哥很怕跟我说话,我说“你最多听我讲20分钟”,其实早就超过半小时了。(众笑)我计较得这么厉害。

这跟我从前做会计有关系。会计的职业病,一分钱都要查出来的,否则账上就不平了。我计较起来也不看对象,家里买菜全要报账,差两分钱,也叫她再想想,把她气坏了,“两分钱还怕我贪污。”(众笑)现在我也转过来了。

你们看《米勒日巴》的传记,一开始就有人做了个梦说,今天有修行成就的人要说一个殊妙的法,大家都去听啊。结果是米勒日巴讲他自己的故事,说年轻时,伯父怎么样吞没他的家产,母亲瞋恨心大,叫他去学法报仇,学了一个降雹的法,把那些人的庄稼全打烂了。又求护法把伯父房子弄塌,尽造业。后来他转过来了,转过来就有大成就,他讲了这些都是极其殊胜的法。我今天也是跟你们讲,从前我也是气量小好计较的人,今天能转过来,也算是个小成就。

学文殊菩萨的智慧,就能使众生转变过来

现在我对干会计的人,实在合不来。(众笑)我们的会计小马,他跟煮饭的说,“油少放一点。”我跟煮饭的说,“油多放一点啊。”(众笑)

不要认为末法众生不能成就,文殊菩萨的智慧就能把你的烦恼习气慢慢转过来。

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0-1)(总第96)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3

皈依师、皈依三宝、
皈依愿,此三为资粮道发心

提要:

  ■ “南无”即皈依,不能解说成南方没有,把释迦佛说成“如来佛”、“佛
    祖”都是错
   ■ 皈依师、皈依三宝、皈依愿,此三为资粮道发心
   ■ 修行有五个阶段,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 资粮道第一步就要发心,发了心才会有行动
   ■ 没有发心的行动,只是盲目地乱走

  南无即皈依
   皈依分三:
   一皈依上师,二皈依三宝,三皈依愿。此三为资粮道发心,此句乃皈依上师。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
   皈依如小孩依靠父母
   皈依有法身意义
   金刚~利,能破一切,能趣一切
   金刚上师~菩提心是金刚
   文殊~勇猛智

“南无”即皈依,不能解说成南方没有,
把释迦佛说成“如来佛”、“佛祖”都是错

今天我们讲“南无皈依”,“南无”是印度音,翻译成汉文就是皈依。要念“ná mó”不能念“nán wú”。现在很多佛法名词都传错了,社会上人写书也跟着错。《西游记》把释迦佛称为“如来佛”,所以社会上人只知道如来佛,不知道释迦佛。现在又把释迦佛称佛祖,难道释迦佛变成佛的祖先了。佛是佛陀,祖是祖师,不能并起来称呼。“南无”译成中文是皈依,如果解说“南方没有”,那就错了。

皈依师、皈依三宝、皈依愿,此三为资粮道发心

“皈依分三”,这是按照这本文殊念诵法来说的。“一皈依上师”,我们刚才念的“南无皈依金刚上师文殊师利菩萨”,这就是皈依上师。“二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愿”,“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还有自皈依法,自皈依僧,这三句就是皈依愿。“此三为资粮道发心”。

修行有五个阶段,即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修行有五个阶段,叫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第一就是资粮道,我们现在都是走在资粮道上。好比出门前要准备路上吃的用的。资,就是旅费,粮,路上吃的粮食,以前要带上粮票,古时候要带上干粮,这是比喻要准备好我们修行的路上需要准备的一切条件。准备好了才真正上路,上路就叫加行道。到了目的地就看到了,叫见道,比方说坐火车到了北京站,就看到北京了。你在北京各处走走,完成你要办的事情,就叫修道。事情都办完了,没事了,就叫无学道。

资粮道第一步就要发心,发了心才会有行动

资粮道,第一步就要发心,发了心你才会有行动。发了心才算你迈上了资粮道。首先是发皈依三宝的心,这叫皈依发心,有的人发了心,没有行动,这不是他超越了规律,而是他懒惰,只发心,不行动。

没有发心的行动,只是盲目地乱走

相反地说,没有光有行动没有发心的,如果有,也是盲目地乱走。比如路上随你问谁:“你去哪儿?”他会回答出他要去的地方。假如他说:“我也不知道。”那他精神有点不正常,在随便乱走。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0-2)(总第97)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3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学佛就跟佛学,
佛在法里,就要学佛讲的法

提要:

  ■ 什么也不懂,无知得很,这种皈依发心也是不正常的
   ■ 受了刺激就糊涂了,糊涂的人,见人排队也跟着去排队,要有正确的发心,
   才有正确的行动
   ■ 四皈依乃佛亲口所说,师放第一位,师能代表三宝故
   ■ 世俗人奔向名利,古代名高财富的人,几十年一过,什么也没有了
   ■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学佛就跟佛学,佛在法里,就要学佛讲的法
   ■ 学佛要既学佛的形象,更要学佛圆满的悲心智慧

什么也不懂,无知得很,这种皈依发心也是不正常的

现在佛门外的人也爱好佛教文化,他没有发什么心,是把佛教的书籍当小说书,消遣消遣。佛门里现在也出现这种不正常现象,皈依了,也不懂得皈依的道理,出家了为啥要出家?也讲不出来。或者“皈依么,就是来拜个师父。”什么也不懂,无知得很,这种皈依发心也是不正常的。

受了刺激就糊涂了,糊涂的人,
见人排队也跟着去排队,要有正确的发心,才有正确的行动

不正常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受刺激,糊里糊涂;一种虽然没有受刺激,可他一向是糊里糊涂的。从前苏联电影里,有个人受了刺激,糊里糊涂、毫无目的地东走西走,看见人家排队,他也站在后面。这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要排队,他不知道。

轮到他了,窗口里的人问他,“你去哪儿?”他才醒过来,一看是火车站,其实他什么地方也不想去,就随口问,“这班车到哪里?”“到西伯利亚。”“我就买张西伯利亚的票。”就这么糊里糊涂地上了火车到了西伯利亚。

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首先要有正确发心,然后才有正确行动。

四皈依乃佛亲口所说,师放第一位,师能代表三宝故

“南无皈依金刚上师文殊师利菩萨”,“此句乃皈依上师”,四皈依是释迦佛亲口说,我们现在念四皈依就是按照释迦佛当时唸的原音,“南无古”是皈依师。古就是上师,“布达耶”是佛,“达摩耶”是法,“桑耶”是僧。为什么先皈依上师,因为师能代表三宝,三宝的功德总的归纳在师那里,所以把师放在前面。我们最高最高的师就是释迦佛,释迦佛本身是佛;讲了49年法,这是法;自身是个比丘僧,是僧,所以佛法僧集中在师身上。

 世俗人奔向名利,古代名高财富的人,
几十年一过,什么也没有了

有了皈依才有方向,才有目的,世俗上有句话,叫有奔头,意思这条路他看准了:往这条路上奔大有希望。世俗上人无非是奔向名利,其实名利到后来什么都没有,古代那些名望高的人、能用黄金铺地的富翁,现在全都不见了。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几十年一过,什么也没有。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
学佛就跟佛学,佛在法里,就要学佛讲的法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我们的目标是成佛,佛道是我们迈向目标的正道,要成佛,必须要皈依佛,你不跟佛学,怎么成佛?好比你想当老师,得先入师范学院跟老师学,你想当医生总得跟医生学。女儿将来要当妈必须跟妈学,妈当初抱你,你现在抱洋娃娃,先从抱洋娃娃学起来。

要跟佛学,佛剃头,你也剃头;佛剃胡须的,你也把胡须剃掉;佛披着袈裟,你也披袈裟。这是学佛的形象,还不能叫佛。佛不是在剃头上,也不是在剃胡须披袈裟上,佛是在法里,你就得学佛讲的法。

学佛既要学佛的形象,更要学佛圆满的悲心智慧

现在人讲究庄严,袈裟也不像当年佛的袈裟,佛当年的袈裟是用很粗糙、很不讲究的碎布拼成的,所以袈裟往左肩一搭,不会掉下来。佛教传到中国来,不知哪个年代开始采用质料高贵的新布制成,因为质料细滑,容易滑掉下来,后来人就搞了搭钩挂上。佛的袈裟没有搭钩,搭在肩上,真庄严啊。出家人形象要庄严,即使形象很像,也不过是形象,成佛要靠悲心智慧圆满。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0-3)(总第98)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3

要懂得皈依的法义,从佛法上产生正信

提要:

  ■ 佛法是度众生成佛的方法,没有法,讲得再好也是空想
   ■ 要懂得皈依的法义,从佛法上产生正信
   ■ 我们皈依后,听佛的话就很安全,能脱离生死轮回

佛法是度众生成佛的方法,没有法,讲得再好也是空想

佛把自己悟到的智慧讲出来,来度众生,就是法。你想成佛,就得学法呀,因为法就是成佛的方法,没有方法一切都是空想。现在科学发达,对于病检查得非常详细,X光、验血、B超,还能知道这个病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但很多病到现在还没有办法。所以没有法,随便你讲得怎么好都是空想。

佛是智慧圆满,佛法能使人粗心变细心,还能培养种种的观察能力。可是现在佛门里的人,你问他,“我为什么这么苦?”“业障啊。”“什么业障?”不知道。远远比不上医院里医生,还能说出为什么得病。

在人生路上真是困难重重,所谓人生坎坷,一下子就老了,老后面就是死,死了还要六道轮转,怎么脱离这些苦呢?要有办法啊,有了办法就有希望跳出六道轮回,还有希望成佛哩,哪可以进了佛门不要法?

今天看了一张报纸挺有趣,有个大气功师为人治病,骗的钱不知道多少。被判刑25年,还要罚他800多万。报上有幅漫画,一只鸟飞到铁窗口取笑他,“当年你说你能使地球停止转动,现在怎么一点办法没有了?”可是当年是有这么多人受骗上当。

中国人有种根深蒂固的神秘感,好像神仙来到人间了,从前叫半仙,算命的称铁口。这种迷信思想在民间扎根很深,明明是迷信,却信得厉害,有时他自己也承认,“我信的是迷信”,既然知道是迷信,就别信了,他还要信。

有的不懂烧香的意义,以为点香是通神,不烧香,佛菩萨不知道,像这种人,香到他手上就成了迷信品。当年佛在人间,烧的是檀香,到佛那里听法的人多了,空气不好,有人买了檀香在讲堂烧,檀香能去除空气的污染,能醒脑,以此做供养。从法上讲,香表戒,以清净戒律的修持来供养佛。

要懂得皈依的法义,从佛法上产生正信

“一切法皆由皈依生起”,你要真正照法上去实践,真正起法上的作用,非但形式上要皈依三宝,更要懂得皈依的法义,从佛法上产生正信,这样的皈依才是真正的皈依。所以皈依了就要学佛法,你不学成佛的法,怎么成佛?好比学生有了学生证,当然要上课,不上课究竟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又怎么毕业?

现在佛门里每个人都会说“我皈依了,是佛弟子”,可是这个佛弟子从不上课,对佛法既不了解也不实践。实践要照法义去实践,他法义都不懂,实践什么?

我们皈依后,听佛的话就很安全,能脱离生死轮回

“皈依如小孩依靠父母”,皈依是皈投依靠,孩子离不开娘,佛弟子离不开佛,孩子心里总想着娘,佛弟子心里总想着佛,孩子遇到苦恼,开口就叫“妈”。所以皈依就好比小孩投入到妈妈的怀抱,这个怀抱充满着爱,充满着温暖,充满着安全感。

为什么父母子女感情深?说起来有天性,实际上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感情。有的孩子哭起来,眼睛还朝着爸妈,意思叫父母去抱他,一抱他就不哭了,因为这么一抱,他就得到了爱,得到了温暖,而且妈妈的怀抱很温暖,有安全感,在妈妈的怀抱里他什么也不怕了。

我们皈依佛,就像孩子有了父母的爱、父母的温暖、父母的安全感。佛菩萨都是爱众生;佛使我们离苦得乐,这就是给我们温暖;佛使我们不下三恶道,我们皈依了以后,听佛的话就很安全,乃至能脱离生死轮回。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30-4)(总第99)

◎ 傅味琴 讲于 2002.3.13

  文殊菩萨智慧是勇猛智,
佛弟子是战胜烦恼的勇士

提要:

  ■ 皈依有法身意义,一皈依,自身的法身就生起
   ■ 金刚智慧能破一切烦恼
   ■ 无上乘以菩提心为主体,修大乘不能没有菩提心
   ■ 文殊菩萨智慧是勇猛智,佛弟子是战胜烦恼的勇士
   ■ 佛弟子是释迦种姓,不必在名号上多加装饰
   ■ 修行人学勇猛智,就象修行人,不再散漫拖拉

皈依有法身意义,一皈依,自身的法身就生起

“皈依有法身意义”,佛有三个身体:法身、报身、化身。真正皈依是皈依佛的法身。《金刚经》说“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见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见到相,能悟到一切相皆虚妄,你就见到了如来的法身。法身是以法为身,哪有什么相?所以叫法身无相。

皈依就有法身的意义。皈依是皈依如来的觉悟、如来的寂静、如来的清净,这个觉悟、寂静、清净全从法上出生。真正懂得皈依的人,一皈依,自身的法身就生起来了,你不懂嘛当然不起作用。

金刚智慧能破一切烦恼

“南无皈依金刚上师”,金刚最锋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能破掉。只要一小粒的金刚钻,在玻璃上一划,玻璃就自动地分成两半,所以金刚钻比玻璃还要硬,硬碰硬,玻璃就碰不过它。在佛法里就用金刚来比喻文殊菩萨的智慧,这个智慧像金刚那样坚固锋利,有了金刚智慧,能破一切烦恼,哪怕是最牢固的烦恼也照样能破掉。

无上乘以菩提心为主体,修大乘不能没有菩提心

上师全称是“无上大宝师”,既然是无上乘,就是以菩提心为主体,修大乘的人不能没有菩提心。菩提心力量最大,菩提心能破一切烦恼,能消一切业障、罪障。所以菩提心极其锋利。要培养菩提心,还要使菩提心坚固。

文殊菩萨智慧是勇猛智,佛弟子是战胜烦恼的勇士

文殊菩萨的智慧是勇猛智,勇,勇敢,狮子是森林之王,小狮子是狮子种姓,从不胆怯;小猫就两样了,走路也是软绵绵,叫声也是软绵绵,而且总是在你脚边绕来绕去,表示和你亲热,绕得你路也不好走了,真像南方人的性格,多情的很。(众笑)在《天下奇闻》里,还有小猫被大老鼠吃掉的事。还比不上鸡,母鸡保护小鸡,它伸着头要跟老鹰拼命的。佛弟子应该是小狮子,佛称佛弟子为勇敢的士兵,这个勇敢是从法上来,因为我们是释迦种姓,我们是释迦佛的传统。可是现在不懂法的佛弟子实在不像样,口上说自己是佛弟子,其实早就走了样。

佛弟子是释迦种姓,不必在名号上多加装饰

昨天我听说,有人问一个出家人,“师父,你的上下是什么?”他听不懂,说“什么上下?”那人只好说:“请问师父的法名?”“我姓释。”去掉了在家的姓,他加了一个姓“释”,因为是释迦佛的弟子。

佛在世的时候,佛弟子可没有姓释,舍利弗就是舍利弗,封建社会不可以随便称人家的名字,否则就是不尊敬人。所以称师父的名字要加“上下”,封建社会讲话都喜欢加一些修饰。

我从前受了影响也学会一点,少年时在昆山钱庄里当学徒,礼拜天和同事出去走走,路上我问他:“令尊大人身体可好啊?”他眼睛朝我看看,“那一天我看到的是不是令妹啊?”他哈哈笑,“你怎么来这一套?”我文化初中二年级,写信写不好,买了一本尺牍,我给妈写信,“母亲大人近来睡眠可好?饮食有加?”母亲说:“我又没有生病。”

现在我不搞这一套了,所以我称我师父就称“能海上师”,你即使把“能”字是抬高了,上,“海”抬低了,下。如果这是必要的话,咱们应该这样念佛号,上“释迦”下“牟尼佛”。(众笑)咱们念佛都是“南无释迦牟尼佛”。中国佛门条条框框已经加得太多喽,希望今后不要再加喽。

修行人学勇猛智,就象修行人,不再散漫拖拉

“勇猛智”,勇是勇敢,不怕烦恼,不要对自己灰心失望。猛不是叫你拼着命干,有人发心磕大头,头一天磕14个,第二个磕50个,磕了两天,骨头疼,床上躺了三个月。猛是猛断,烦恼起来了,立即觉悟,马上切断,不要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而且切断的时候要有大决心,大力气,拖延时间没好处的,那就要勇猛。

猛还有快的意思,打起仗来速战速决。否则演戏都发生困难。演戏时前台爸爸在喊,“儿啊,”本来一喊就要出来,怎么还没出来呢?只好再喊,“儿啊。”方才听到里面“哎”,还不出来,“儿呀,你快出来吧。”里边说,“我还没睡醒哩。”

现在舞台上都是转台的,前台演戏,后台在准备下一幕的布置。等到这一幕演完了,幕帘一拉,台一转,第二幕的布景就是在前面,开幕就可以演,用不着等时间。假如幕老是不拉开,可能这个转台的机器没加油。

人生犹如演戏,佛早就说过实无众生可度,演场戏嘛,可是演戏还要演得像样一点,演佛弟子就要演得像佛弟子的样,别给旁人看了说闲话。演修行人,就像修行人的样。咱们是学文殊菩萨的勇猛智,就像学文殊菩萨勇猛智的样。有了勇猛智之后,就不会软绵绵,软绵绵,散漫拖拉。

今天讲到这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要培养佛弟子爱国爱教和正知正见 

 傅味琴居士:弘法是为了报佛恩(大般若佛学苑-提问解答) 

 傅味琴居士:莲花(湖南岳阳莲花寺开示) 

 傅味琴居士:柏林寺中元节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 

 傅味琴居士: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2003年药师佛圣诞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为我们被业障所缠的苦恼众生特地讲了这部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成道纪念日会供前开示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二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一 

 傅味琴居士:2004年普贤菩萨圣诞法会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