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蔡惠明居士: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慧学


   日期:2023/6/12 13: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慧学

蔡惠明

一、什么是增上慧学?

慧学又称坟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与解脱。‘唯识论’卷九载:“云何为慧?于所观性,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就是指分别事理决断疑难的作用、通达事理的作用。智与慧虽为通名,然二者实际上相对。智揩达于有为的事相,而慧则指达于无为的空理。梵文Prajna音曰译般若,意译“智慧”,佛教用来揩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它和一般智慧的不同,所以采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戒定慧三学是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它概括了佛教全部教义,也包含了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各种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学最重要,戒和定都是求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具一切智,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槃境界。

‘杂阿含经’第六四六经载:“世尊告五此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定根者,当知是四禅,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又第六六六经载:“世尊告诸此丘:‘有三力:信力、念力、慧力。何等为信力?谓圣弟子于世来所,入于净信,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同法所不能壤,是名信力。何等为精进力?谓修四正断。何等为慧力?谓四圣谛。’”又第八二一经载:“尔时世尊告诸此丘:‘过二百五十戒,随处半月来,说波罗提木义修多罗。若彼善男子,自随意所欲而学者,我为说三学。若学此三学,则摄受一切学戒。何等为三?谓培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何等为增上戒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不重于定,定不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于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恚、拟薄,成一种子道;彼地末等正觉者,名斯陀含;彼地末等觉者,名七有;彼地未等觉者,名随法行;彼地末等觉者,名随信行,是名增上戒学。何等为烩上意学?是此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学,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断除五下分结,能得中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彼地末等觉者,得无行般涅槃;彼地末等觉者,得有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学。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此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重于慧,慧增上。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不仅五根、三力中,以慧为究竟,而且戒为菩提的根本,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具足增上慧学,才能达到解脱。

印顺法师在‘佛法概论’第十八章“戒定慧的考察”第三节谈到“慧”时说:“无漏慧的实证,必以闻、思、修三有漏慧为方便。如不闻、不思,即不能引发修慧,也郎不能得无漏慧。‘杂阿含经’第八四三经曾说四预流支:‘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这是从师而起闻、思、修三慧,才能证觉真理,得须陀洹——预流果。这是修行的必然程序,不能躐等。然从师而起三慧的修学程序,可能发生流弊,所以释尊又说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作为修学的依准。一、亲近善知识,目的在听闻佛法。但知识不一定是善的,知识的善与恶,不是容易判断的。佛法流传得那样久,不免羼杂异说,或者传闻失实,所以品德可尊的,也不能保证可信。善知识应该亲近,而不足为佛法真伪的标准,这惟有依法不依人。……:从师多闻正法,要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语文的实义。如果重文轻义,执文害义,也是错误的,所以‘依义不依语。’经上说:‘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杂阿含经”第二十六经)。……义理有随真理法相说,有曲就有情根性说,这即是了义与不了义,胜义说与世俗说。如不能分别,以随机的方便说,作为思考的标准,就不免颠倒。所以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法次法向是修慧。依取向分别的妄识,无论如何也不能得解脱,不能引发无漏正智,所以说‘依智不依识’。应依离相、无分别的智慧而修,才能正觉,引导德行而向于正觉的解脱。佛法以正觉解脱为目标。而这必依闻、思、修三慧而达到,闻慧又要依贤师良友。这三慧的修学,有必然的次第,有应依的标准。这对于正法的修学者,是应该怎样重视释尊的指示!”

关于慧与觉证,印顺法师在该书同章同节解释道:“在家出家的圣弟子,依八正道修行,确有如实的悟证境地,这是经中随处可见的。到此,净化自心功夫,才达到实现。怎样的观慧才能引发如实觉呢?方便是非常众多的,或说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或说四谛观;或说缘起的生起还灭观。但达到根本处,叨近实证处,都是同观实相的——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这是三法印的观门:依无常戍无愿门,依无我戍空门,依涅槃戍无相门。等到由此而知法入法,即无二无别。如前三大理性的统一中说:法性是空寂而缘起有的,从缘起的生灭边,观诸法无我与涅槃寂静。直从法性说,这即是性空缘起的生灭观,生灭即是寂灭。所以四谛观、缘起观,或侧重缘起流转而观不净、苦、无常、无我,都是契入法性空的方便。由于适应时机,根冶对于物欲、色欲的系着,所以说苦观、不净观,却不能依苫而起无量三昧,或偏于不净观,会造成严重的错误,佛世即有比丘厌身而自杀的(见‘杂阿含经’第三百十一经)。佛为此而教令修安般,这那里是佛法观慧的常道!”

中国禅宗南宗的修证虽从无念着手,但他们的禅法重在“但行直心,不着法相,”所以成为一行(一类行相的)三昧,并不限于静坐一途,却在一切时中,行住坐卧,道法流通。而且定慧双行,如灯发光,事成一体。这与北宗教人静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完全不同。神秀门下普寂等,更将这些修法机械地说成“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以为那样将心分成两截,再也不会契心自性而发生智慧的。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偏颇的。南宗禅法的根本精神贯串着无相、无住,又特别提出般若行,在‘大般若经’里发挥无相、无住意义最透彻的“金刚般若经”,恰恰给南宗很好的根据。因此,慧能一再说听闻“金刚经”言下便悟。他从经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悟出定慧等学微旨,“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他的禅法就是以定慧为本,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伸扩充而来。他在‘坛经’中又说:“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须修般若行,但持“金刚般若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这样,便将自初祖菩提达摩以来一直用‘楞伽经’印心之说,代代相传至五耝弘忍轻轻地换过了。

二、“于诸善法,无信心者,是则退减o”

‘杂阿含经”第四百九十七经载:“佛问舍利弗:‘何等像类此丘,闻汝举罪,而不嗔恨?’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此丘不谓曲、不幻伪、不欺诳,有信、惭、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缓、不舍远离、深敬戒律、顾沙门行、尊崇涅槃、为法出家、不为性命,如是比丘,闻我举罪,欢喜顶受,如饮甘露。譬如刹利、婆罗门女,浴沐清净,得好妙华,爱乐顶戴,以冠其首。如是此丘不谄曲、不幻伪、不欺诳,正信、惭、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缓、心存远离,深敬戒律,顾沙门行,勤修自省,为法出家,志在涅槃,如是比丘,闻我举罪,欢喜顶受,如饮甘露。’佛告舍利弗:‘若彼此丘,谄曲、幻伪、欺诳、不信,无惭,无愧、懈怠,失念,不定、恶慧、慢缓、违于远离,不敬戒律,不顾沙门行,不求涅槃,为命出家,如是此丘,不应教授与共言语。所以者何?此等此丘,破梵行故。若彼此丘不谄曲、不幻伪、不欺诳,信心、惭、愧、精勤、正念,正定、智慧、不慢缓、心存远离,深敬戒律,顾沙门行,志崇涅槃,为法出家,如是比丘,应当教授。所以者何?如是此丘,能修梵行,能自建立故。’”佛教僧团是重素质的,对恶意此丘,不应教授与共语。只有严肃纪律,才能深敬戒律,得正定慧。

‘杂阿含经”第一一三九经载:“尊者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今诸此丘,难可为说法,若说法者,富有此丘不忍、不喜。”佛告迦叶:‘汝见何等因缘,而作是说?’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若有此丘,·于诸法无信敬心,若闻说法,彼则退没。若恶智人,于诸善法无精进、惭愧、智慧,闻说法者,彼则退没。若人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惑、身行傲暴、愤恨、失念、不定、无智,闻说法者,彼则退没。世尊!如是此诸恶人者尚不能令住善法,况复增进!当知是辈,随其日夜,善法退减,不能增长。世算,若有士夫,于诸善法,信心清净,是则不退。于诸善法,精进、惭愧、智慧,是则不退。不贪、不恚、睡眠、掉悔、疑惑,是则不退。身不弊暴,心不染污,不愤、不恨,定心、正念、智慧,是则不退。如是人者,于诸善法日夜增长,况复心住!此人日夜常求胜进,终不退减。’佛告迦栗:‘如是,于诸善法无信心者,是则退减。亦如迦叶次第广说。’”

‘杂阿含经’第二一七四经中佛印证了拘迦那娑天女所说偈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伪,正智、正系念,不习近家苦,非义和合者。”释尊经常教导:“有罪当忏悔,忏悔郎清净。”因为一时过失,成为进修德行的大障碍,不能得定,不能发慧,如引发定慧,必是邪定、恶慧。佛法的忏悔制,于大家前痛切忏悔,可回复清净。禅定必须离欲。‘杂阿含经’第一二八六经中佛为天子说偈言:“非世间家事,是则为之欲,心法驰觉想,是名士夫欲。世间种种事,常在于世间,智慧修禅思,爱欲永潜伏。信为士夫伴,不信则不度,信增其名称,命终得生天。于身虚空想,名色不坚固,不着名色者,远离于积聚。观此真实义,如解脱哀愍,由斯智慧故,世称叹供养。能断家杂相,超绝生死流,超度诸流已,是名为此丘。”佛法的修定离欲,重于内心烦恼的调伏,并非拒绝世间一切。否则守护根门,远离五欲,就落于外道作为。佛法常说依定发慧,所以修定不必是极深的,能专致一心,端正思惟就可以了。因此不得“根本定”的,或但得“末到定”的,但是一念相应“电光喻定”的,都可以引发胜义慧,离烦恼而得解脱。如‘杂阿含经”第一二二一经中所述的“慧解脱阿罗汉”,虽不得禅定,但对于生死的解脱已切实敞到。否则定心愈深,愈陶醉于深定的内乐中,就对佛法愈不相适应。至于神通,是禅定的副产品。“慧解脱阿罗汉”虽究竟解脱,仍没有神通。而外道依禅定得神通,可有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五通,郎超常人的特异功能。佛法所重的是“漏尽通”,就是自觉烦恼的清净。佛弟子能深入禅定的,即有五通,但佛不许他们利用神通传教,更禁止利用神通招摇名利。如有虚伪显示,犯大妄语戒,驱逐出僧团!所以八正道以正见为为先导,正定为目的。邪定出恶慧,这就是方向性的根本错误!

三、慧的种类和修习

‘杂阿含经’第七八五经中世尊为诸比丘说八正道,最后指出:

“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趣,转向善趣?若心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这裹提出慧有世间慧、出世间慧和有漏慧、无漏慧的分别。两者之间,以出世间慧舆无漏慧为究竟。

‘杂阿含经”第九三四经载:“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正受故解脱,非不正受三石何世尊!为先正受而俊解脱耶?为先解脱而后正受耶?为正受、解脱,不前不俊一时俱生耶?’尔时,世尊默然而住。如是摩诃男第二、第三问,佛亦再三默然住。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作是念:释氏摩诃男以此深义问世尊:世尊病差末久,我今当说余事以引于彼。语摩诃男:‘学人亦有戒,无学人亦有戒;学人有三呋,无学人亦有三昧;学人有慧,无学人亦有慧;学人有解脱,无学人亦有解脱。’(摩诃男请述其详),尊者阿难语摩诃男:‘此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义律仪,威仪行处,受持学戒。受持学戒俱足已。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如实知,此苦灭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如实知。如是知,如是见已,五下分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此五下分结断,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彼当尔时,或就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复于余时,尽诸有漏、无漏解脱,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当尔时,成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如是摩诃男!是名世尊所说学戒、学三昧、学慧、学解脱,无学戒、无学三昧、无学慧、无学解脱。’”这是第三种学人慧与无学人慧的不同。至于无漏慧的实证,必以闻、思、修三有漏慧为方便,上文已经介绍,如不闻、不思,即不能引发修慧,也郎不能得无漏慧。

应当如何修习慧?首先应认识“法”是缘起假名而本来空寂的,但由于人类无始以来的愚昧,总是内见我相,外取境相,不知空无自性,而客观确实如此。由此成我、我所、我爱、法爱,我执、法执,我见、法见。必须从智慧的观察中否定这些,才能证见法性,离戏论缠缚而得解脱。‘杂阿含经”第二十三经说,必须“于此识身及外境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第二七二经则指出,必须“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我若取色,即有罪过。………作是知已,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无所取者,自觉涅槃。”第三十七经则谓要不住四识住:“于色中识住,攀缘识,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此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此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缚断;于色封滞意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缚断;于行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着,无所取、无所着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处,惟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爱。”由慧观而契入法性,不是取相分别识的观察,是从无自性分别而到达离一切取相戏论的。如有一丝相可取,郎不入法性。因此如中道的德行,从离恶行善方面说,这是要择善而处的。但从离相证觉来说,如取着善行,以为有善可行,有我能行,就成为如实觉的障碍,大乘称之为“顺道法爱。”佛在‘中阿含经’中说:“如于地有地想,地即是神(我),地是神所,神是地所,彼计地是神已,郎不知地。……于一切有一切想,一切即是神,一切是神所,神是一切所,彼计一切神已,便不知一切。”‘杂阿含经’第九二六经中世尊告注陀迦旃延:“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如强良马,系槽栀上,彼马不念我所应作,所不应作,但念谷草。如是丈夫,于贪欲缠多所修习故,彼以贪欲心,思惟,于出离道不如实知,心常驰骋,随贪欲缠而求正受。嗔恚、睡眠、掉悔、疑多修习故,于出离道不如实知。以疑盖思惟而求正受?…:(胜义空观是:)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风想无量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想,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觉识,若得若求,若觉若观,悉伏彼想。此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风、火,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这是无所住的胜义空观。迦旃延修这样的禅观,由于佛陀的教化,明确缘起假有性空的中道而来(见“杂阿合经’第三O一经),这是慧证法性的不二门。大小乘是殊途同归的。

原载《内明》第276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