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温金玉教授:禅定──护心之道·见性之本


   日期:2023/7/14 2: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定──护心之道·见性之本

温金玉


禅,梵语为“禅那”,是寂静审虑的意思,也是使心灵安住于定慧均等状况之方法。这一古老传统的生存智慧对现实社会人生是否仍有导引作用,禅之超越性对世俗民众之身心是否仍为强健之道,禅定作为佛门之根本行持是否应视为续佛慧命之基础?本着这些问题将是我们探讨“中国佛教禅观之未来展望”的因缘所在。

其实,禅之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在于它面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能否为众生提供一个心灵栖息之所,能否为人类开垦一块安身立命之地。纵观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财富速增长,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产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当人类制造的经济机器飞速过转起来后,便外化为强大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制约了人类自身,将人拖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之中。人欲横流,贪得无厌,孳生出战争、侵略、殖民、掠夺、剥削和压迫。国家之间虎视眈眈,民族之间矛盾重重。人以宇宙主宰者的面目出现,以自己的随心所欲来征服自然,由此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公害。向大自然的疯狂榨取,也引来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从而使现代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旱魔肆虐、水灾蔓延、地震不断、酸雨降临、人口爆炸、物种锐减等等,就连人类维持生命最为重要的水和空气也日益受到污染。高度发达的科技在这里不是扮演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色,而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

无疑地,现代也是一个充满了身、心冲击的时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人群生活的贫富两极分化,引起了整个社会群体的心态失衡,如普遍的信仰崩溃、宗教贬值、价值失范、道德沦丧。人们六神无主、烦躁不安、心理紊乱、自我迷失,出现精神失常、吸毒酗酒、爱滋病蔓延等各种社会弊病和心理疾病,人类身心所与生俱来的自然能力,却在逐渐减弱退化,失去了原有的抵抗力。

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不管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科技水平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但从社会群体和文明进展的趋势看,现代人类并没有随着新的知识和力量的获得而产生新的理想和智慧,反而遗弃了任何精神的乃至伦理的灵性,忽视了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最杰出的才能,物质生活享受的欲望在日益膨胀,但人的内在心灵的世界却失却了本真。人类要想走出这种生存的窘境,必须唤醒自身的心性自觉,寻求拯救人类的智慧良方。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表明,人类文明的终极目的,绝对不能靠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对尖端科技的依赖来达到,禅所启示的恰恰是从人类自身的身心调节出发,由自主其心而至主宰世界。以禅法的总纲来把握自性,帮助人去找到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道路上的迷惑和痛苦的良药,克服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异化,去充分认同世界,理解自然,实现人生,从而彻底摆脱物质繁荣而精神失落的生存危机,使禅真正成为人们共同信奉的一种生活之道。

当然,探讨“中国佛教禅观之未来展望”并不应仅限于禅法于现在及未来对社会人群的影响力之层面,其实,这一论题更多更主要地是探讨佛门本份事──禅修法门。从教理上讲,佛门修行的总纲为戒、定、慧三学,禅定为修持的中间环节,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戒是修定的准备,定是得慧的基础,就此来说,禅定不只是安于中继的位置,而是可以依之获得解脱的慧观,所谓“无漏清净慧,皆从禅定出”。所以修道之重心,应是在禅定。禅定是佛教各宗各派所共修的法门,离开禅定,佛教之修持便很难成立,解脱之道就失去了依持,佛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习禅是佛教的根本行持,是佛教命脉存续的根本保证。

我们知道,佛陀即是在菩提树下坐禅开悟而证得无上正觉的。这可看作是佛教禅定的起源。历来佛教都十分重视禅定,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中,禅定是极为重要的法门。小乘佛教的禅定内容通常是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色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禅和四无色定全称为“八等至”。此外,还有灭尽定(九次第定)、止观与三昧、十念、安般念、六妙门、十六特胜等等。小乘佛教的禅观较为拘泥固定的形式,一般是卜闲静之地而趺坐,心系于一处而不使散乱。大乘佛教扩大了禅定的意义,将禅观的修习与菩提心、大悲心、方便门相结合,认为禅定不拘于动静,须与无所得的般若相应,由此构成大乘菩萨的禅波罗蜜。大乘佛教的禅观内容深广,并不是一法一事所能成就。同时,大乘禅观亦无固定形式,举凡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皆能成就,无一法、无一事不能修持、随着佛法东传,禅定法门亦在中土流行,先有安世高译出《大安般守意经》、支谦译出《禅秘要经》、康僧会着有《安般经注解》等,使禅定一法逐渐为信众所信守。姚秦时着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综合佛教各家禅法,编译了《禅秘要法经》,倡导五门禅观,影响深远。后有菩提达摩立直指本心、明心见性之旨,开创中国禅宗法脉。隋唐时代天台宗提倡“止观双修”作为佛教的修习方法。达摩门下于唐时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主渐修,南宗倡顿悟。特别是慧能南宗法门,以定慧为本,宣扬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主张直探心源,见性成佛。日后慧能系法海横流,经“五家七宗”之弘扬,禅师们把禅法融合于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卧、搬柴运水皆为禅修,致使禅宗儿孙遍天下,禅宗几为中国佛教之代名词。

以史为鉴,观照当代,展望未来。那么中国佛教之禅观应作如何的开放与整合?首先,正本清源,要认识到禅观为佛教修持之根本。自隋唐禅宗大行天下后,不尚渐修,惟崇顿悟成为一时之风气。禅僧以不立文字而轻弄一切经卷,以无念为宗而指斥修习有为,以定慧齐等而反对坐禅入定,以立地成佛而破除三劫五乘,以机锋棒喝而驰骛空谈立辨,莫不舍难趋易,弃实崇虚,积习相承,每下愈况,以至不知圣教究何所说,不知修行应何所依,正信还未生根,便说已经“开悟”,菩提尚未发心,侈谈已经“见性”于是满街狂人,遍地野狐。此流弊延及至今,有心者疑伪难分,不知教授依凭及下手用功处,无行者赶经忏,凑场子,难晓佛门本份事。因此,当今应针砭时弊,大树禅定法幢,让天下释子俱知禅修乃悟道之本。

其次,应系统整理大小乘禅观典籍及思想方法。在三藏圣典中有许多关于禅观的典籍,如《大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修行道地经》、《禅要经》、《法观经》、《身观经》、《禅秘要法经》、《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五门禅经要用法》等。各宗各派之观法亦名目繁多,有早期佛教的四谛观、十二因缘观、数息观、不净观、无常观、四念处观等。此外有空观、生空观、法空观、析空观、体空观等。天台宗有“一心三观”假观、二谛观、中道观;华严宗有实相观、四法观;法相宗有五重唯识观;三论宗有八不中道观;密宗有五五相成身观;净土宗更有月轮观、水想观、地观、像观等。今天我们应将这些禅观典籍整理出来,使释子学有所依,修有所宗。

第三、要提倡禅教一致、禅教并重的学修风气。佛教是一种体验的宗教,禅的本质,始终是依存于自内证,但于一切经教亦应重视。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要克服禅教分离的倾向,不看经、不修定,私心自用,自说开悟,用禅的口号来反对经教,如此传承,佛法哪有不衰之理!应内修禅观,外究法义,禅教一致,互为印证,方为究竟之道。

第四、坚持禁戒。戒定慧三学为修行之总纲,戒学是定慧所依。参禅之士,为了参究易成,若不护持禁戒,不但参禅,就是修持其它法门,亦不会有成就。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持戒是入道之正门,菩提之真因,功德殊胜。

第五、创立适合现代人的禅定修习法,建立解行互资、阶次严谨、可操作性强的禅修体系。其实,法无高下,当机者贵。

愿世出世间觉者都能为推动中国佛教禅观之发展,弘扬贡献力量,愿禅修法门更当机地现代化、化现代,更好地净化社会、造福人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温金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温金玉教授)  

 温金玉教授:永明延寿禅戒思想研究(提纲) 

 温金玉教授:云门家风 

 温金玉教授:天衣义怀禅法略述 

 温金玉教授: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以汉传佛教为中心 

 温金玉教授:杨岐宗理 

 温金玉教授:道安与僧制建设 

 温金玉教授:莫将少林辜负——关于文化定位的思考 

 温金玉教授:弘一法师弘律因缘探究 

 温金玉教授:影落峨眉第一峰 —— 悼一代名尼隆莲法师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 

 温金玉教授:佛教戒杀护生与生态文明——以吕碧城为中心的考 

 温金玉教授:马祖道一丛林建设及其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