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胡晓光教授:简论佛教哲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日期:2023/8/14 10: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简论佛教哲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胡晓光

佛教哲学是一种体系庞大逻辑性极为严密的哲学学说,它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懂佛教哲学就不会真的全懂中国传统哲学,属于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大学派是宋明之际的理学;宋明以降理学是中国官方哲学,正统的理学家们认为理学是继承发扬孔孟儒学,使孔孟之道哲学理论体系逻辑系统化,极大地丰富了儒学传统观念,从儒学传统的伦理学维度的人学过渡到纯哲学维度的人学,阐千古圣心之密意。

其实是否如此,我认为这只是表面上的现象,究其理学理论思想实质,我们不难发现,没有佛教哲学的影响,所谓的宋明理学是无法形成的。何以故,汉唐八百年间儒学在哲学上曾受两次重大冲击,汉末魏晋之际玄学兴盛,玄学以研究三玄义理为旨穷究宇宙本体,玄学以纯哲学维度批判儒学,一时玄学甚隆,随后佛教哲学又占居中国哲学史上的主流地位,以出世究竟之法破儒学世间之法。深受玄学、佛教哲学长达数百年压抑的儒学,在宋明之际,由于佛教受到政治上的禁控,使得儒学有了发展的机遇。不过儒学者们改变了传统的解经方式,自觉地从哲学逻辑上着眼,把儒学的基本观念范畴、命题发展成理论哲学的高度,用深刻的本体论、认识论来阐释儒学思想,史上称这以后的儒学为道学或理学,其义无非是指以“道”本或“理”体为理论核心范畴。虽使得宋明理学发展成为一种纯哲学,但我们认为是佛教哲学启发了理学家,在佛教哲学没有传人中国前,中国没有一种是纯哲学学说,只有在佛教传人之后,中国人才领受佛教的纯哲学精神。宋明理学家们都不同程度地受过佛教哲学的洗礼,深知佛教哲学的深刻度,但是他们是受一种门派观念的驱使,为了显扬孔孟之道,但又无法回天,只好盗佛教哲学思想变为已有,理学受佛教哲学禅宗和华严宗影响最大。

在理学中又有两大学支,一是理学,二是心学。在哲学观念上看,理学派是一种客观主义,心学派是一种主观宅义,理学派把“理”当成世界的终极本体,“理”是产生万有的根据,心具此理,是别理,心外之理是总体之理;心学派把“理”当成主体精神的本性,心即理,心即性,宇宙万有以心为本体。因此陆九渊说“宇宙即吾心一“吾心即宇宙”。理学与心学在哲学本体论上是分别受到佛教哲学性相二宗的影响,理学的心理二元论是受相宗哲学的影响。佛教相宗哲学认为法身有两种,一是总体法身,二是别体法身;总体法身就是清净法界,即宇宙万有的共相终极本体;别体法身就是主体心灵的本性;总体与别体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理学家们在其哲学本体论上就是继承了这种观念。心学的心理二兀论是受性宗哲学的影响,佛教性宗哲学认为,万法由心而生,心性之体就是宇宙终极本体。所谓“万法唯心”就是此义,理是性理,本心即是真如之心就是如如之理,心学家们在其哲学奉体论上就是继承了这种观念。

虽然“心”“理二一派本体论观念来源于性相二宗哲学,但是我们要认清,他们已把性相二宗哲学观念给形而上学化了。佛教哲学是一种体认哲学,没有修证就无法彻底感悟终极本性。而宋明理学则落于凡情思辩的窠臼,虽然在其理论中也有修心与格物之说,但是他们终究没有明其真心所在,见其真性何然。理学家们从世间法的维度,参考了一些佛典与禅学语录,用分别心揣测经义,结果所形成的理论无非是虚妄分别而已。虽然宋明理学的哲学观念,在佛教哲学维度看是一种世间有漏之法。但是要从文化史上看,我们又不能不给予其高度的评价。

理学同一切哲学一样,都是为了求本见体寻求终极关怀,为实现人生终极价值而探索,这是生命升华的动力,是人的最可贵之处。理学家们能够自觉地求助佛教哲学来充实其理论思想,不能不说是一种卓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佛教哲学的价值,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逻辑分析,都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今天我们研究佛教哲学、实现佛教人生观是有着巨大现实意义的。通过对佛教哲学对理学思想的影响问题的研究,我们会澄清一些问题,如在本体论上什么哲学本体论是有效的,在认识论上什么修证方法是合理的;理学家虽然体系庞大思辩性深,但是它是一种认知与实践脱节的哲学,结果,是一种永远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与之相反,佛教哲学是行知合一的生命智慧学,知其理、行其法就必定成就终极自自,彻悟万有奉体。宋明理学对于我们佛教徒来讲,是一个历史教训,它告诫我们仅追求真理之情不行,还要有亲证之志,解行相应,万不可用俗心揣测圣义,最终在生命之上无有半分受用。只有具足佛教戒定慧才是彻底解决宇宙人生终极之迷的方法。

摘自《菩提树》1994年5月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胡晓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胡晓光教授)  

 胡晓光教授:唯识二题刍议 

 胡晓光教授:从永明禅师的唯心观谈起看中国佛教的基本特质 

 胡晓光教授:答关于“真常唯心论思想初探”一文中相关问题之 

 胡晓光教授: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兼论无漏种子、佛 

 胡晓光教授:佛教缘起哲学统观 

 胡晓光教授:略论佛学的语言观 

 胡晓光教授: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胡晓光教授:略论中道义的逻辑特质 

 胡晓光教授:中观唯识思想与真常思想之比较研究 

 胡晓光教授:略论慧能禅学三无观念实质 

 胡晓光教授:唯识观是瑜伽行学之必然结论 

 胡晓光教授:略论恒审与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