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怎样正确的住定


   日期:2023/8/31 15: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怎样正确的住定

你们已经有的要打瞌睡了,你们不是想对治昏沉和打瞌睡吗?吸一口气,沉入丹田,憋在那儿,不往外呼。氧气就会顺着中脉输给头脑。头脑有了氧气就不会打瞌睡了。

前两次讲了怎样入定、出定的方法。今天讲住定的对与错。

经常看到道友打坐不动、叫他听不见,就说这是入定了,究竟入定后听见声音为对,还是听不见声音为对呢?对于这个问题讲一个故事,让你们去判断。出家剃头并不是释迦佛制定的。在佛出家前就有“沙门”,佛借用了这个词。(师父讲了佛出家前游四门的故事)佛游四门,最后一门外,看见一位剃着光脑袋,穿着黄衣服的修行人。问:你是什么人?答:我是沙门。问:沙门是什么意思?答:出家修苦行的人。问:为什么修苦行?答:修内心的贪、嗔、痴,要出离,了脱生死。这时悉达多太子眼睛一亮,问:修行就能了脱生死吗?认识到要了脱生死,惟有修道才能解除心中的疑惑(在其它三门外边遇到了老、病、死人后,一直在寻找了脱生死的方法)。见沙门后,回到家中一直闷闷不乐,想要出家。

在悉达多没出家以前,印度教的出家人,都叫沙门。其他教派只要离开社会,跑到山林里修苦行的都叫沙门。佛陀出家后,同样学别的教派的作法,以及他的弟子,都是把头剃得光光的,称作沙门。

当时专门为佛剃头的优婆离尊者,已证阿罗汉果。他为佛剃头非常专注,从不敢打妄想,专注在佛的每一根头发上,和佛成为一体。有一次剃头时,佛说:你现在已经进入初禅。

继续剃头,佛这时也和优婆离融为一体。佛又说:你现在已入二禅了。优婆离听得清清楚楚,因二人成为一体,彼此能感受到。继续理发,佛又说:你这时已进入三禅。优婆离同样听得清清楚楚。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入定后能听到声音,并不是叫他听不见。也不是定身法,不能动也不能做事情。现在可以想象佛和优婆离当时的画面:一边工作、一边入定,彼此之间还在对话!有的人说入定以后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定呢?这也是一种定,但不是我们修行人追求的定。这种无知觉的定,是不正确的定。也即是“无记定”、“断灭定”。这样的定,入上十万年也不会开智慧!

通过优婆离给佛剃头的故事,说明你只要一心一意做事,全神贯注在一件事上,就是禅、就是定!禅门里有句话:“心境一体就是道!”比如说你们切菜时,心集中在刀和菜上,一心一意地切菜,这就是禅,就是定!你们现在一心不乱地在听讲法,这也是在定中。你做任何一件事,能把握住身心,全身心做一件事,就是在定中。如果身坐在洞内,而心跑到外边去了,这就不叫定。能达到身心都在洞内、一心不乱,即是禅、即是道。这么说来,修道入定就这么简单、这么容易?可是心境一体,我们能保持多久呢?你能保持10分钟,就是入定10分钟;保持一个小时,就是入定一个小时;保持一天,就是入定一天;天天如此,就是天天在定中。实际上大家很难做到。人在此,心在彼;人在做这件事,心跑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养成这种习惯后,修道就很困难。所以说,你们在读书、诵经时,眼专注在文字上,心专注在意境上,就是禅定。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入定。在泰国的法相寺,吃饭就是一种修炼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吃饭上,一顿饭可以吃好长时间。整个精力集中在牙齿、舌、食物上。不像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考虑问题,还在聊天,饭吃完了,问题也考虑完了。还觉得挺好,没浪费时间。实际上,当你吃饭的时候没有用心品尝食物,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同时考虑问题,也不能专心去考虑。如果说大家在砍柴、种地时,身心放松,思想集中在刀上,锄头上,和这些土地、柴、工具融为一体,(身、心、物合一)就是禅定。为什么当我们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不知道疲劳,做完后才感到疲劳?这也是在定中,因为太投入了。太投入就是“道”。出来后有了散乱心,于是疲劳也跟着出现。因为我们和任何一件事情融为一体时,身心高度集中,达到心境一体。(“心”是自己,“境”是面对的事物)当心境一体的时候,六根是完全张开放松的。所以没有理由,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为什么有的人打坐入定后,听不见外边的声音呢?那才是真正“心不在此”,心溜走掉了,所以发生在周围的声音他没有听到。

究竟入定需要多长时间呢?并不是十分钟就是初禅,20分钟是二禅,30分钟是三禅。每一层禅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或者有一个明显的过渡时间,而是一念之间就可以走完四禅八定。并不是说坐得时间越长,禅越高。如未掌握技巧,坐多久也入不进去。古人讲“一念相应即是道”,也有讲“刹那间就相应。”因为心念的速度快得难以相信。因为四禅有不同的征兆和特点,所谓有次第,那是对初学禅定的人来讲。对于一个成就了的阿罗汉来讲,四禅八定刹那间进去、出来。佛经记载中有一个故事,说目犍连尊者去降伏一条狂龙,这条狂龙在当地整天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目犍连尊者的神通是非常了得的。他化成小虫钻进龙的鼻子里,龙知道目犍连尊者来降伏他,它想通过呼气把尊者给甩出去。大家看过大象怎么往外喷水吗?大象把鼻子插进水里,拔出来一喷水,喷好几米远。吸水非常快、喷的力量也非常大。目犍连尊者就在龙吸气时,进入其鼻孔里,马上入了大定。龙呼气时,他已入了三摩地,龙根本没办法把他喷出去。你们想想,吸、呼之间的时间多么短暂?目犍连尊者已入了三摩地。入定是在一念之间,刹那间把所有的禅定给走完。换句话说,如果狂龙想破坏目犍连尊者的身子,他同样可以知道,而且可以刹那间从三摩地中出来跑掉。也就是我前天讲的,你们的腿未炼好,同样可以入定。因为入定的速度是太快、太快了。通常盘腿半个小时没问题,半个小时能入多少次定?一分钟就可走完入、住、出定。30分钟要经历多少次入定、住定、出定?只不过大家没有用心去体会。实际上你们现在都可以用身心来体会,当我们全身心高度放松后,首先感到身体不存在了(对声音反应特别敏锐),只有念头。想走动也不能,因为身体没有了,无法走动,念头指挥不了身体。接着念头也没有了。再往下因人而异,有的人能听到心跳特别快;有的人呼吸很困难(说明身体未过关,不能完全适应);也有的人会感到身体升起来,消散了,只有意识存在、头存在,身体的其余部分都不存在了,睁开眼睛的时候,也感觉不到身体存在。因为意识还未动,还处在定中。这时生起一个念头,身体才会动弹。

之所以大家认为入定那么困难,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样的情况叫做入定。当走路的时候,不要养成考虑问题的习惯。应全身放松,把思想全部投入到虚空中去,哪个地方也不要住。如能这样,你不会感到在走路。有时产生一点妄想,会感到两只脚像踩在地毯上一样。一天走100里路没有问题。也不会感到累。上次来的那个洛桑求杰胖活佛,经常一天走100公里轻而易举。实际这也不算什么。但在如今,已很了不起了。他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在走路,有时问他走路有什么感觉?他说就像踩在云端上一样。通常大家对圣者的体力那么充沛无法解释,实际上就因为他们“一心不乱”。如果你们做事一心不乱,也不会疲劳。但从“一心不乱”中出来后,就会感到有点疲劳。训练入定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走路的时候。我个人就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掌握这个方法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能入定。拖地板、洗衣服,哪一样事情不能入定呢?但我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在拖地板、洗衣服的时候,都是在想问题,胡思乱想。因为无始劫来,没有人教我们利用擦地板、洗衣服来入定。

“禅油子”夜不倒单,盘腿能睡觉,必须全身放松才能睡着。但醒来后脖子会疼。睡着了和入定是一模一样。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每次听了要消化掉。

问:怎么走路(训练入定)?

师:走路的时候,思想哪个地方也不要放。“哗”一下子放开了,把心抛到虚空中。真正的无住,就是全住;全住就是无住。把心放到整个虚空中,身体就像个机器人,只知道走,像一阵旋风一样地走。通过实践,慢慢训练,才能感受。

* 跑香的时候,肩要沉下去,略伸颈(脖子略带一点点意识往上冲)。两肩自然下垂,腰杆挺直,下巴稍微低一点点,身心必须高度放松,身心放松就容易空掉。

* 要训练,实践,要去体会呀!不然整天傻乎乎的坐在这里,什么时候会入定?会开窍?下次讲佛教用的最简单的方法—观呼吸,也就是“安般法”。

* “四禅八定”修完也不能完全掌握生死,但要了生死,必须经过四禅八定。

* 身体叫“感受”,心理叫“知觉”。当身心都空掉后,唯独正念存在,叫“觉知”。

* 腿不麻、不疼,身心不存在了,唯独意识存在;有声音,但不去分别是什么声音,这就是一种定。

* 在夜深人静时,或纷乱的环境中走动,思想不住地去训练,都可入定。

* “观想”是以心理影响生理,生理起变化,又会影响心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