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见性后修的是什么


   日期:2023/8/31 23: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见性后修的是什么

古人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后是否还要修行,如果要修,那么见性后修的是什么?说一个道理,大家就会明白。就像一个30岁被评为教授的人和一个60岁评为教授的人,他们之间的阅历,是否有很大区别呢?又如一个刚考进大学的大学生和一个已经毕业的大学生,都叫大学生。考上大学,说明已注册成为大学生了,但与一个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又有很大的不同。佛教里有古佛、现代佛,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见性后,就意味着你入了佛的果位,但佛的整个历程你并没有走完。也就是功夫还不到家。见性后如不继续用功,久而久之,连见性的功夫也会失去。过去有很多祖师,明心见性后,由于急急忙忙出来弘法,有的几年弘法下来,见性的功夫失去了。因为他的功夫不扎实、不深厚。就如你们原本已很会写字了,十年不写了,再提笔,不会写了。即使会写,写出来也是歪歪扭扭。就是因为不经常写的缘故,才致使提笔忘字。过去经书上经常讲:言下大悟。悟后又去干什么?下面都不谈了。通常只说欢喜奉行,作礼而去。究竟去哪里呢?谁会回答这个问题?(有人答:修行去了。)对,回答得很对。有的书上用“信受奉行”四个字来代替。现在很多佛教徒,只“信受”了,但没有“奉行”。所以好多人经常说:道理都明白。但遇到问题时,你所知道的,根本不管用。因为你悟到的东西,还没有亲身实践过一遍。我说过多次,佛法是要靠实践的。如果只有理论,功夫未跟上来,犹如一个人走路时,只有一只脚迈动,另一只脚未跟上来,一定无法平衡的。

见性的人一样还有业力牵引他。之所以有业力,是因为见性后八识心田里还有习气存在。既有业力存在,就意味着他有时一定会被业力牵着跑。你们认为见性指的是什么呢?所谓“见性”,就是见到本来面目,也即“佛性”。见到本来面目,并非功德圆满。你们会认为,成佛就功德圆满了。究竟见性与成佛还有多大距离呢?既有距离又没有距离。为什么这样讲呢?你如果见性后能够让心田里的种子彻底转变,就直入佛位。若八识心田里的种子还没有完全改变,必须出去行菩萨道。只有借助于行菩萨道,来引发出八识心田中的种子,使其彻底转变。

佛菩萨是否也有特色呢?佛教中有几位非常有代表性的菩萨。观音代表大悲、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大行(要念xing),还有一位叫大势至,为什么叫大势?形容势头大。如水势、火势大了,根本无法抵挡。这是后人分出的几位菩萨的特色。难道观音菩萨就没有其他几位菩萨所具备的特色吗?实际上你要想成就,在一个人身上这四种特色必须同时具备。只有勇势,没有慈悲、智慧,不能修行。如果只有悲心,没有勇冠三军的气势又不行。古人讲:一锤打在肚子上,打不出个屁来,也不是个好修行。该有悲心的时候就悲,该勇的时候必须勇。但往往在凡夫身上很难体现这四种品质,甚至一种也不存在。菩萨要具备四种特色,佛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你见性以后,勉强称得上已证得“无师智”。意思是已具备了自学成才的能力。在这之前,你想自修、自悟、自证是不可能的,必须要老师带你修行。实际上是没有独觉佛。“独觉佛”是指自修、自悟、自证的人。那是只看到他这世的因缘,若往前追溯的话,是没有独觉佛的。比如一个人修到半途,已经结束了生命,已经有了基础。下世再做人,会借助上世的基础继续修行。如已修完四禅四定去世了,来世即使没有出家,也未遇到师傅,甚至没有闻到佛法,也会在红尘中不知不觉地继续往上修。这也就是为什么好多在家人境界比出家人高,有的刚出家的人比老和尚悟得还深。也就是“再来人”。功夫不是这一世做来的,如果这一世是第一世闻到佛法的话,是绝对不可能产生深信的。按照佛教的观点来说,只要是个人,你早已闻到佛法,或者修过,这才落得个人身。有好多人一听到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又没信心这世成佛。你怎么知道你这不是最后一劫、最后一世呢?但有人不相信。在这个时候可以看出他的根器来。

有好多哲学家、艺术家,之所以在他的领域中有非凡的成就,实际上都是大修行人再来。像他们这一类型的人,意识层次已开发到第七层了,再继续开发一层,就已达到佛门中的“明心见性”。可他们不懂这个道理,容易停留在目前一点小小的成就上。尤其是搞艺术的人,他们的身心必须达到高度统一协调,他们的艺术才能有灵魂。艺术家,好多高水平的作品都是在没有头脑凭灵感的状态下诞生出来的。明心见性的人,他们做事、讲法,都不是通过头脑想象出来的,都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的。但有的见性后,没有继续修炼下去,时间一久,“头脑”又出现了,又把佛性的力量给挤到一边了。

你们都知道“喧宾夺主”的成语,这实际上是根据唐朝临济禅师的一套思想延伸出来的。他曾说过四句话:“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均不夺,人境俱夺”。对于刚修行的人是“夺人不夺境”,这时最怕没有境界,法喜、禅悦都是境界中产生的。之所以坐在这里腿疼、坐不住,就是因为没有境界。这个过程完成后,是“夺境不夺人”。意思是把境界拿掉,留下思想。前一段有一个闭关的师父,是从云居山来的,闭了六个月就出关走掉了。闭到第五个月的时候,希望我跟他谈一下。他说:现在坐在洞内,每天看到山上、县城里人来人往,外边的境像就像隔着玻璃一样清楚。我一听就明白,他必须从这个境界中走出来,否则身心无法静下来。我们一般修行是苦于无境界,他是境界太多了,无法拔出来。此时就要“夺境不夺人”。把境界拿掉。

境界太多了会干扰一个人前进、迈步。比如爬楼,每一层楼上都有宝贝供你观赏,你如果留恋一楼的境界,就看不到二楼上的宝贝。留恋二楼的境界,就无法上到三楼去看。四禅八定,每一禅都有每一禅的境界,你若执着二禅的境界就无法到三禅。如果这个师父不执着这些境界,按着他平时的方法继续用功,这些境界就干扰不了他,就走过了沿途风光。

还有两种情况:“人和境都夺”、“人和境都不夺”。意思是说,有时保留境界,有时不保留。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修法的问题,不是说见性就能成佛,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反应,都要有不同的对治方法。如果说你们每个人境界很高,一旦遇到复杂的事情,很烦,就可以动个念头进入自己的境界中(心态中),把烦事放到一边。但由于没境界,有了烦琐的事烦着你,静坐的时候会越坐越烦。

我曾见到几个修道的朋友,都已经是明心见性了。他们出来做的事比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个人做的事还要多。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他是想让自己的功夫更扎实、更经得起琐碎事情的考验。虚云老和尚56岁开悟,80岁出来弘法,弘法40年,世寿120岁,历经五个皇帝。他的功夫就是通过出去不断做事,才成就了他的功德圆满,成为一代圣人。你会说,假如我明心见性后,也会出去弘法、做事情。事实上每个人的缘分不一样,有的人是直接出去弘法,有的人是被某种因缘迫使出去弘法。

前几天讲的优婆离给佛剃头的故事,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如果你会用功修行,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修行。如不会用功,即使佛祖再来,坐在你的对面,你也不知道怎么用功,也用不进去。你们在座的有的知道我会用功,为什么你自己不会用?时间投入的不够。我花十几年掌握了这些方法,你们想十几天就会,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明白一件事未必会做这件事。那些老修行想静下来马上静下来,能马上进入状态。对于初修行者来讲,越想静下来,越静不下来。只好不去管它,结果是妄想纷飞,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

通常明心见性后,自己的妄念完全可以降伏。有时妄念来了,只要提起精神,妄念顿时消失。功夫修出来以后,要达到随时提得起来,提得起来才能用。比如说打坐时昏沉了,若提起精神动个念头,昏沉顿时消失。但是功夫不行,妄念一出现,只好随着妄念跑。说明还没有降伏它。所谓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妄念。当你明白了用功的方法以后,猛用功三个月,自然会形成一种惯性,说提起来,就提起来。即使不能完全提起来,也不会随着妄念跑掉了。

我上次去食堂,看到几位老居士在揉面。实际上一心一意地揉面,与你一心一意地打坐,有什么区别呢?什么是禅?什么是定?我的书上讲过:单用一心做万事,莫把一物万心思。一个心做完这件事,再去做另外一件事。事情来了就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事情走了,就没事了,就保持清醒灵明的状态。如感到没有东西可把握的,就去念佛、观想,你只要去做事,就把思想集中在这件事上,全身心地投入。按这个道理修炼三个月,再笨点半年,自然达到视而无睹,听而不闻。除非故意去闻、去见。如果你功夫深厚,你去闻、去见,也是在一心不乱当中。

* 修行的方法很多,要从不同角度去体验它。比如夜深人静的时候,你站在虚空中,就会感到虚空的力量,原本与你同体,根本没有脱离过。

* 境界来了,把眼睛睁开就没了,没有境界把眼睛闭起来就容易出现。

* “嘘”泻肝火。(六字祛病法)
也有个简单的方法,达摩祖师传下三个字,每个字念三遍(呼、唏、哈;唏、呼、哈;哈、呼、唏。)气吸满到丹田,猛的呼出去,呼得很干净,小腹很瘪。智者大师在此基础上又创了六个字的呼气祛病方法。

* 有的人见了面非要握握手,实际上加持不一定要接触,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彼此能量一对换,就加持了,并不一定要握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