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如何做到有念无住


   日期:2023/9/2 7: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何做到有念无住

修行,起初最大的困难是难以降伏杂念。怎么办呢?不仅是现代修行人,古人也同样会有杂念。那么古人又是怎么降伏它的呢?大家都读过《六祖坛经》,经中有“无念”二字,真正的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念念无住。既然是念念无住,那么有念头又何妨呢?如有一念住在上面,这就是障道法。有念不住,就是六祖所讲的无念。

如何做到有念无住呢?在禅宗里有个词叫“七觉支”,它告诉我们,修行的第一步是“觉念”,随时随地都要觉察到自己的念头!我曾比喻过:第一秒,产生杂念,第二秒,觉知。不会延续到第三秒就消失了。再产生杂念,还是这样去念念觉知。如果有了妄念未觉察到,说明已随念头跑了,即是被念头所转,而未转动念头。佛门里讲的“转念”、“转变习气”实际上只是个觉知而已,倘若做到每个念头都能觉知,新的业障就不会构成。之所以又造了新业,就是因为你随着念头跑下去了,即未念念觉知。所谓“守本真心”,也就是在一念之间能够觉知而已。“做得了主”,也是一念觉知,“临终不迷失”还是指一念觉知。“悟”与“迷”之间,同样是指一念觉知。不论你是何宗、何教、乃至哪一法,在起步修行时,都是妄念纷纷。惟一要做到的,就是把觉知训练出来。

通常大家都是把事情做完了,才觉知,才悔恨。即平常所说的“事后诸葛亮”。佛教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你只要动了念头,就有了“因”,因的延续,就有果出现。凡夫是当因出现时,没有看到未来的果,而一个觉者可以通过这一念起因,就能看到未来的果。有因必然会有果。如果能在念头产生的同时,觉知跟上来,这一念的因就不会延续成果。因为这一念觉知就意味着没有把种子种进阿赖耶识。

通常大家不相信三世因果,但不会不相信昨天、今天、明天。今天就是昨天的果,同时又是明天的因。之所以今天大家聚在了一起,是因为昨天约好的;明天要到哪里去,又是今天决定的。今天是因,明天是果;上午为因,下午为果;前一小时为因,后一小时为果。你只要动了念头,就会有果。至于果的出现形式,完全由你的觉知来决定。因为头脑生生世世形成了一种惯性,所以总喜欢围绕习气考虑问题。而在习气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未被唤醒。有时是处于醒着的状态,可又不会利用他。在座的都是几十岁的人了,几十年来都是一直用头脑考虑问题。现在修学佛法,还是用头脑去修。灵性的东西不是靠头脑修出来的。头脑也只是灵性的一个影子,就如水中的明月只是天上明月的投影。

曾经有人问过我,觉知是不是本来面目?觉知不是本来面目,但也从未离开过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指佛性)。实际上圣人与凡夫的区别,只在一念之间,“觉”与“未觉”之间。“觉”即觉知。凡夫是随着习气走,而圣人是让觉知指着走。你什么时候能把自己训练到随时随地能觉察到自己的念头时,才能够选择适合自己修行的方法。如果说你的念头还觉知不到,师父即使教你一个方法,你用起功来还是很困难,因为你整天都在妄念中度过,没办法熄灭妄念。就像一个生病的人,要先把身体治好,才能工作。一个妄念很多的人,修法是没办法修进去的。只有先修掉妄念,上升一个台阶后,才能修法。降伏了妄念,才是修法的开始,才可借助某一个法修下去。再进一步,才能入道。这就是禅宗所讲的三步曲:觉念、择法、修道。如果师父给你一个方法,上来就修,你会感到无法入手。过去传统修学的这条路上,当一个师父教弟子修法之前,先让他诵一部经或者是持一个咒语要几万遍,几十万遍。目的就是为了借助于诵经、念咒、念佛,把其散乱的心收敛回来。密宗先修四加行、五加行的目的也是一样。过去在禅堂里一坐就是几年,不讲修行,就让你参话头,乃至看到起心动念处。因为你的心太散乱,再好的方法传给你,你也无法与这个法融为一体。但现在的修行人都求快,巴不得一年、二年都能开悟成佛。好多人以为开悟或成佛后就算大功告成。什么叫开悟成佛?如果从最平实的角度讲,能够时时刻刻觉察到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就算觉悟,能够亲见自己本来面目就算成佛。(此见是心眼见,非肉眼见。)

你没有明心见性,看不清自己的习气毛病,不知业力所在,很难下手修炼。通常所说的盲修瞎练,指的就是心眼没有打开。如果心眼打开,见到了自己的佛性,你所做、所想,自然会符合道。按宗下讲:明心见性后,才是修行的开始。才能让生生世世的习气毛病一步一步拔除掉。如按教下讲,明心见性后,可以告一段落。

什么是宗?什么是教?宗是教的核心,教是宗的阐述延伸。或者通俗点讲,宗是指实践,教是指理论,“宗”是灵魂,“教”是肉体!作为一个全面实修实证的人来说,必须既通宗又通教,之所以“宗”上的功夫修不上来,就是因为教理上没有通达。之所以不能踏踏实实地修行,就是因为偏重于理,落到了口头禅上。如果你在教上下的功夫多,你在言行上一定很浮。如果在宗上深入得深,这个人不太乐意出去弘法利生。因为从教上看,每个众生本来是佛,个个圆满。如从宗上讲,虽然众生都是圆满的,但他生生世世的业力、习气,把灵性的力量给吞没了,纵然有佛性,但找不到,如同没有。六道众生都有佛性,但就目前来讲,你敢承认你是佛吗?从本质上讲你具备和佛同样的本性,但是佛没有的,我们还有。有什么呢?就是业障,就是贪、嗔、痴、慢、疑。佛有的,众生也有,可是不会用。当你能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后,按一个方法修下去,入了道,最后又出了道,从道里走出来,目的是为了让道产生用。佛教讲“开智慧”、“解脱”,实际上就是为了生妙用。人家许多不信佛的人,看到我们既不会做人,又不会做事。要真的开智慧,为什么不会做人做事?心里都是这样想,但成果并未出现。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方法对不对?方法对,那就再看我们的心态对不对?心态是根本,方法才是枝末。正是因为根本抓不住,才依赖一个枝末,要把根本掌握住。但枝末是从根本里延伸出来的。你们好多人是在城市里长大的,没到农村去看过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在好几米的藤子上长着一个西瓜,小孩晚上去偷西瓜,看不到西瓜,就抓住藤子去 “顺藤摸瓜”。从枝末找到根本。虽然是枝末,也是从根本长出,原本一体。当心态没有降伏的时候,真的也是假的,心态降伏后,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一切唯心造”是对大修行人讲的,初学佛者根本达不到。所谓“唯心造”那是因为你已降伏了心。所谓“被物所转”,还处在起心动念的阶段。一个人妄念多,心很散乱,这与他从事的职业、所处的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一个刚学佛的人,环境对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过去、现在许多修行的人,都要找一个人烟很少的地方去修行?因为面对五颜六色的红尘,他没有办法当下切断六根,只能通过环境来切断六根。无论你离开复杂的环境,还是处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刚开始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要看得清清楚楚。什么叫动?什么叫念?动是指波动,在止的基础上荡漾了一下。念是指继续延续的意思。只有通过由粗变细,由细变无(念是粗、动是细)。就完全成了一个平静的湖面,清澈见底。

之所以你做不到能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那是因为你没完全放下自己的身心。怎样才算把自己的身心放下呢?当你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全身心完全投入到这件事情上,不要再想其他的事情。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杂念会逐渐减少。另外,一个人的念头多,与没有放松也有一定的关系。实际上把两条腿盘起来,是最好的放松方式,且能够持久。比如说绕佛、散步。虽然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但不持久。时间一长容易使身体绷紧,产生杂念。现在你说,盘腿很累,那还是因为不能完全放松自己的身体。只能通过睡觉来放松。过去的高僧大德们不需要睡觉,就是通过盘腿静坐,完全放松身心。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以后,微细的念头以及刚刚荡漾产生的动,才能察觉。动对修道来说不可怕,因为它还没有力量形成因,也就不存在果。一旦念头已经产生,就已经构成了因。因是种子,是种子早晚有一天必然会发芽、开花、结果。

有些学佛的人,总担心经常不考虑问题,是否头脑会越来越迟钝?实际上恰恰相反。一个人反应慢是由于妄念多、太散乱。如果平时不考虑问题,一旦出现一件事情,就会和这件事情紧紧扣在一起。如果有杂念,思想就会顺着杂念走掉,哪怕是1、2秒的走开,你对眼前的事情处理就缓慢了。过去修净土的人,为了不散乱,通常采用金刚念佛的方法,嘴念出声,入耳根,再渗入到心灵里。完成金刚念、金刚诵后,会上升到另一个台阶,即瑜伽念、瑜伽诵(默念、诵)。因为这时耳根已降伏了。为什么古人教孩子念书要出声?要高声朗读?就是为效果好,通过耳根渗透进去。之所以学佛修道这么久,没有亲身感受到什么是道,根本原因就是心太散乱,连半分钟的一心不乱都没出现过。哪怕是半分钟出现,也完全可以体会到古人讲的万物同一体,是一种什么感受。即便是有了这半分钟的感受,下次用功时,还能回忆起这半分钟的感受,再走进来,乃至延续下去。比如十几年前曾登过泰山,现在还能回忆当时登泰山时的感受。顺着感受摸下去,会慢慢地登上泰山。这就是记忆。经历过一次就会有记忆,下次就容易。

造化为什么给我们记忆?就是为了让好的事情继续下去,因为你有记忆,会把好的带到未来。事情没有两全其美,既然有记忆,同样,坏的事情也会带到未来,带到生生世世。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宗教,都不让信徒做坏事。只要有记忆,必然会带到临终、带到来世。基督教讲,临终时上帝来审判你!实际上是自己审判自己。临终时,一幕幕全都出现。之所以你现在有福报,有报应,都是你自己前世做的,把过去的好事、坏事,带到了现在。这就是年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除非你像刚才讲的:觉念、修道、再走出来(超越了五行,跳出三界),才不受这些规律的束缚。从道里边走出来,就超越了五行,不存在记忆和非记忆。“洗业障”就是把头脑里过去录进去的不好的念头给清洗掉。

好多学佛的人说,最好不要有记忆。实际上记忆也是一种享受,看你怎么去运用。入道的感受,哪怕是一分、半分钟,下一次用功时同样还会出现。你真的有心去修炼,这种感受随时会出现。只要出现一次,下次捕捉还能捕捉到。几次三番下来,就可随时捕捉到。随时都在道中,都能修道。有“记忆”就能捕捉“道”,这个方法是不是很好?但掌握了这个方法,未必能管住你的习气毛病。八地菩萨才不需要“善护念”,能念念入道。

真的渴望入道,有七天就能掌握了这个诀窍。古人有七天就开悟的,那是因为通过记忆,捕捉到感受,七天中通过无数次的进进出出,把方法掌握了。几天把四禅八定走完了。不一定从一禅、二禅、三禅到四禅,四禅八定可在刹那间走完。佛经中叫做“狮子迅三摩地”。目犍连尊者进入狂龙鼻孔,就是用了这个方法。因为用的是心念,心念超越虚空。过去认为光速最快,现代科学证明:念头的速度是光速的几亿万倍。

你们住在这里,如果细心观察,会感觉到为什么在很远的地方放炮,你屋子里的玻璃会震动?因为空间的空气是一个整体。你修炼到和宇宙成了一个整体,就能与六道众生沟通。因为你的心太散乱,把你和整体(宇宙)隔离开了。

记笔记很容易养成思想集中的习惯,因为一打妄想,就记不上,跟不上了,甚至连续不下去。只有高度集中,才能把对方的话原原本本地记下来。

密宗里修行的方法,对治散乱,用训练呼吸的方法。深吸一口气,马上把呼吸憋住,既不呼也不吸半分钟,慢慢捕捉。一天训练几十次下来,很快能捕捉到入定的实际感受。因为快入定时,也是不呼不吸。在入定时,突然有个动静出现,会感到心脏就像掀动了一样,就像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一样,这是正常现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