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谈谈说是道非


   日期:2023/9/4 7: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谈谈说是道非

今天就“是、非”二字来谈一谈,如果站在学佛的立场来看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通常人们的理解:对的就是“是”,错的就是“非”。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讲,就是一个不讲是、非,不论是、非,不记对、错,善恶不分,好歹不分的人。如此说来,与一个学佛的人交往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学佛的人,就是一个是非不分,好歹不分之人。如果你经常分别是非,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学佛人。

那么学佛的人去分别什么呢?什么也不去分别,只是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即内心的动机。即使你讲话讲得对,内心不纯也是错的。反之,即使你讲话说错了,但动机对,站在学佛的立场来看,也是对的。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是否要捍卫真理?如果有人污蔑你的信仰,你如何去面对他?如果对方不懂佛教,且反对你学佛,你将怎么办?你说:“我很有说服力。”实际上一个不信佛的人,你越是想说服他,他越是不信。佛说:“四十九年,我从未说过一个法,度过一个众生。你们之所以被度,是你们自己发心了;你们如不发心,我也度不了你们;不是我度你们,而是你们自己度自己。”当一个人发心学佛,就会身体力行。就如一个学习主动的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守在身边;如果不愿学习,即便是老师守在身边,也没有办法。所以佛说一个人发菩提心,自然会“体解大道”,意思是会身体力行。

佛一生中,从来没说过对方是对、是错,只教大家认识一个道理,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认识整个宇宙。而现在学佛的人,喜欢批驳对方,或者叫别人去批驳对方。如果有人来到万行面前,问万行:释迦佛说的某句话是对的,还是错的?然后拿着万行说的去说:某某说释迦佛的某句话是错的(或是对的)。如果万行聪明,只会说正法,树起真理!你自然会明白什么是邪知邪见。希望你们在座的以后出去讲佛法,要树起真理。如不树起真理,只一味地批驳对方“邪知邪见”,对方不会被你说服。就像邪知邪见者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只把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他自然会知道该怎么做。如果真的教化不了对方,我们应生惭愧心,认为是自己没有德行,感化不了对方。如果一个学佛的人,把是非分得太清,即便他是在传播、维护真理,他的心态也不是健全的。在社会上有许多人,特别善辩、伶牙俐齿。说是维护真理,实际上是争强好胜表现自己。即便说的是“正知正见”,出发点也已经错了。一个大学生怎么会与小学生辩论呢?只有一个小学生与大学生辩论。小学生一开口,大学生便知道他是小学生,小学生一开口就会说大学生不对。

如果你说:不和他辩论就行了呗。但内心会说:他对佛法认识不对,邪知邪见,不如我等等。只要有了其中的一个念头,你已经是“非”了。太执着“是”的人,他本身已经走向另一个极端—“非”。你执着“是”无非是要证明自己比对方强。自己是对了。我曾经与一个法师辩论过,我说:一个学佛的人是好歹不分、香臭不分的人。他说:既然是这样,别人对你好和坏,有什么区别呢?我说:对我好,对我坏,那是别人的事。我不会因为他对我好或者坏,我就对他也好也坏。比如你们认为万行好,或者坏,是你们的权利。来到万行面前,有的是来出家的,有的是来求法的,有的是为闭关而来的,有的是来看看万行到底有多大能耐的……。这都是你们的权利。但是万行只有一个心态,只能按一个标准做,那就是“一视同仁”。只能把你们引入佛路,引入学佛。那么其它的目的和心态自动会消失。因为这里是道场,来这里就是要学佛的,只许有一个念头—学佛。即便做不到“是非不分、好歹不分”,也要尽力做到“好坏不分”,也就是尽力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是”与“非”永远同时并存,站在一个超越人的心态去看事物,所存在,所出现的,都应该出现和存在。宇宙是不会说什么应不应该出现和存在。当你不会用这件东西时,就说它无用,会用时,就说它有用。比如说眼前的石灰岩石,不学医的不知道它的用途,学医的知道它有降血压的作用。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出现,甚至没出现,都有用。有时只能从反面去认识,为什么世界上有“报应”?一个人只有当他受报的时候,才会后悔、去悔恨。就如同一个人被打倒后,爬起来还不服气,只有连续被打倒几次,才会服气。

好多人没有体验过出家人的生活,只看到表面上清闲自在,不像社会上上班,要严格准时。当他出家到寺庙去体验生活,尤其是真正的出家人,他会发现,比社会上还难做。因为社会上的人只须管好“身、口”而出家人还要管好“意”。既管了有形的,还要管好无形的。实际上有形的也是受无形的主宰。就像大家坐在这里,静不下来,来回的换腿。那是因为心静不下来。如果降伏了心,身体就会静下来。这就是有形的受无形的主宰。

一个学佛的人,让社会上的人很难接受,刚才讲,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是好歹不分,香臭不分的。试想,一个学佛的朋友,你对他好,而他对你,却和对他坏的人一样看待,你将怎样感受呢?万行曾遇到好多弟子,都说我是:“好歹不分、香臭不分”。实际上万行还差得很远,还没真正达到。但要尽量去做到“好歹不分”。你给我钱、给我做衣服和不给我,我是一样对待你,不会因为你给万行磕几个头,送上一个红包,万行就喜欢你。

如果没有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就是被境所转。一个学佛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问自己,想要什么?来此干什么?来到这个师父身边、来到这个道场,是干什么来了,为什么而来的?如果在这个道场住了一、二年之后,自己的动机变了,是否能觉察得到呢?比如说,原本是为修道而来,后来觉得有利可捞。或者是可以当官。是否能够觉察到我今天的心态,与两年前不一样了?一个人不论是学佛,还是从事其它任何行业,如果十年心不变,必然有大成就。也就是十年保持一个理想、一个心态、一个贪心,必然有大成就。即使你是想争权夺利,十年也会有大成就。同样,学佛十年不变,也会有大成就。可是有几个人能十年一念、一念十年呢?但完全可以做到十年只有一个理想。

佛教里面有个词叫“慢心”,也就是指人的傲慢心。对于“慢心”,佛学把它分析的非常精细透彻。比如与人对面争论,是属于粗糙的慢心;即便不争论,内心也是有慢心(如他小,他刚学佛,懂得不多)。何谓谦恭心?“谦”是谦虚,“恭”是恭敬。一个学佛的人,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总在别人身上挑毛病。如果我们的智慧高,德行深,即便是别人有不同的心态、思想,来到我们面前,就都被我们溶化了,自然变成我们的“化身”。就像佛的弟子们,当时来到佛面前时,都被同化了,都变成了佛的化身。通过他们,都可以把佛的形象体现出来。

上等人抓心、中等人抓人、下等人抓事、末等人抓物。大家可以根据这个说法,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个级别的人?我最近才知道×××是教《心理学》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心、明白人心的。如果不明白大家的心里活动,说明你这个心理老师的功夫还不到家。一个学佛的人必须明白,只要世界上出现一个事物,有人说好,就必有人说坏;有人认可它,也必有人不认可。佛教徒都认为释迦佛是真理的代表,世界人口有50亿,又有多少人相信佛呢?就像基督教徒相信耶稣,而不是基督教徒者就不信。如果在座的把《圣经》读一遍,同样会相信耶稣。因为他也是大开悟的圣人。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传播真理。

学佛都是在学悉达多的思想,为什么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大家必须在自己的心态上痛下功夫。我经常同身边的道友说要会讲。因为不会讲,就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从古至今,讲经说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照本宣科,讲悉达多的思想,而不是自己内在的“心经”。另一种是讲自己内在的心经。学佛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思想?说明你还没上道、未与道沟通。就像你们之所以讲不出翁源县的地形、山水,是因为没到实地看过。只能拾人牙慧,听别人说的、讲的,自己再去说说。如果大家真的身体力行—体解大道,一定会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为什么有好多居士、出家人,学佛多年讲不出来?实际上他只是“信佛”,根本不是“学佛”。只相信有佛、有天堂、有地狱,而自己从没见到过,所以讲不出来。偶尔讲出来,也只是知识,而非经验。你们以后看到某个法师讲法,要看他讲的是佛经,还是自己的心经。

过去禅堂里出来的法师,都是讲自己内在的心经,而不是讲悉达多的经书。自古以来,讲“开示”要比讲佛经难得多。讲“开示”讲的是自己的佛学思想,而讲佛经则是讲悉达多的佛学思想。讲“经”讲的好,讲“开示”,未必讲得好。实际上讲佛经也分三个层次:一个是以文解意、一个是心领神会,还有一个是亲履本地风光。一个有知识、文化高的人,拿起佛经就会讲(以文解意);稍有领会就是“心领神会”;亲自走进去,再走出来即是“亲履本地风光”。科班出身的学生,通常都是“照本宣科”,再高点就是“心领神会”。现在好多出家人,都是佛学院出来的。讲经多是以文解意,照本宣科,连心领神会也达不到。如果是从禅堂里出来的,还能看到一点“心领神会”的影子。

当一个人真的能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后,一定会有个“质”的飞跃和“质”的改变。学佛入不了道,就是因为“质”上未达到。“量”达到了,“质”未必能达到。就像诵经,诵了一万遍,还是不明白。如果能明白,诵的时候就明白了。好多人总以为数量多了,就可以达到质量的改变,事实并非如此。好多学佛的人天天诵经,有的甚至把《华严经》都背会了,可《华严经》里的境界却一点也没有。因为缺乏实践。而且时间久了,自己都不知不觉地有了慢心:“别人没诵经,自己天天诵经”。微细的慢心,自己是觉察不到的。什么时候才能觉察得到呢?只有到了六地、七地的菩萨,才能觉察到自己微细的慢心。佛教中有个故事:一个比丘路过荷花塘时,不由自主地说道:“好香的荷花”。这时河神出现了,批评他不应这样(分别好、坏、香、臭),比丘赶快向河神忏悔。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明白,这种分别,认为“对”、“错”都是有傲慢心,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就是一个“好歹不分”的人。如果不学佛,在社会上,就另当别论,但作为一个学佛的人,你必须要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

因为在你内心树立了“佛”的形象,所以必然会有一个“魔”存在,如果你内心没有树立一个“佛”,也就没有“魔”。所谓“成佛”,就是放下自己的执着、分别心。我有时发现自己对饮食和房间里的摆设,特别执着,这可能是累世的习气。

* 六地、七地菩萨,才能看到自己微细的傲慢心,才能念念不退,八地菩萨才会不退转。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