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信仰是学佛的根本


   日期:2023/9/5 11: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信仰是学佛的根本

你们说作为一个出家人,最根本要具备的是什么?希望你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现在心中就有答案:作为一个出家人或者在家信徒,乃至于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深信因果。尤其是出家人,如果不信因果,一切免谈。即使你使尽所有的精力去修,也只能像《楞严经》上讲的:“上品魔王,中品魔子,下品魔民。”你会说:我有“道”,不就有了因果了吗?比如练气功的,特别刻苦,比我们修行人还要用功。但不信因果,把它当成“道”来修,功夫高的着魔、附体了;次的,会感到有气脉的流动,以为气脉通了,实际上也没有真正通;再次者,有气感,能治一点小病。这也是“道”,这叫旁门左道。因果比道还要重要。

佛教中有三贤,首先第一步,是“十信”,如果具备十信,就是不退菩萨。根本不需“十住”、“十行”、“十回向”,即能往生西方净土。不会念佛、不烧香、不拜佛没关系,只要具有深信,临终往生西方没有问题!自古以来成就的人,一靠信力,二靠愿力,三靠功夫。三个是一个根,深信是基础。

你们所接触的身边的道友,是否有的平常不烧香、不诵经,有的甚至“吊儿郎当”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从辽宁来的三个比丘尼:其中两个人投入的修行特别多,另一个只是干干活,但她深信三世因果。每个起心动念,都要问自己符不符合一个出家人的要求。所以她身心的反应非常明显,而且有好多好的反应。其他两个人不理解,问我为什么?我说你们只顾修福了,六祖讲:“愚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民间有句流行的俗语:“吃斋不吃斋,只要心不歪。”这句话概括了所有修行人的心态,尤其是出家人。有些没有信仰的人,心态、人品比我们还要高。一个人的心态怎么样,可以欺骗别人,绝对欺骗不了自己。实际世界上不存在什么“被骗”,都是自己骗自己。一个人心态不超越,功夫上投入得再多,也只能说是“功夫”,而绝对出不了智慧,智慧的根源在于心态的改变和超越。一个人只有心态改变,禅定功夫才能上去。心态不改变,功夫可以出来,但上不去。就像一棵种在花盆里的树苗,如果不把它移出花盆,栽到土地上,它永远也无法长成一棵大树。为什么说菩萨永远是菩萨,罗汉永远是罗汉。罗汉必须廻小向大,才能成为菩萨。你说在罗汉的基础上继续修,不就是菩萨了吗?绝对不行。犹如建大楼,十层楼的地基,想加盖到100层高是不行的,必须将10层的地基挖出来,再重新打100层的地基才行。必须把罗汉的心态推翻,从头再建菩萨的心态。菩萨与罗汉的区别,关键就在于发心。

每天盘腿静坐,修成了充其量是个阿罗汉。菩萨虽然每天不盘腿,可心态已是菩萨。只是禅定功夫不够,一旦修起禅定,是很快的。就像花盆里和土地上的树苗相比,后者不受花盆的局限。菩萨不受时空的局限。过去认为,只要是一个开山的和尚,就都是菩萨再来。一个凡夫绝对没办法开山。即便是一个凡夫,其愿力已经是一个菩萨了。(愿力与果位不一样,比如在座的发了菩萨的愿力,你已经是一个菩萨了,但还未证得菩萨的果位。)

佛教中讲:“未修道先发愿”,那么“发愿”与“欲望”有什么区别呢?比如我想“讲经说法”,或者“创建一座庙当大和尚”,这是什么呢?是欲望还是愿力?(有人答:是欲望!)怎么知道是欲望呢?从字面上根本分不清,只有起心动念的人自己知道。比如大家来到我们庙里,有的人一看到庙里忙得不得了,就想帮忙,有的人想要权力也来做事情。你根本看不出来哪个人干活是为了什么?如果你不具备慧眼,根本分不清。只有他本人自己心里清楚,甚至久而久之,连自己也认为是帮庙里排忧解难的。不管出于哪种心态,都会有福报的。不管带着哪种心态,为三宝做事都是有福报。只不过福报外面带着一个紧箍咒。如果是无私地为庙里做事,就会如同一束亮光,照亮虚空。因为其心态是光明的,十方鬼神都知道,都敬重。

什么叫“境界”?什么叫“功夫”?很少有人去参究,往往会理解为是一个东西。“境界”是指心灵上的,也就是世俗所讲的“思想”上的、无形的语言。而“功夫”呢,是身体上的一种反应。道教的张紫阳曾经说过:“背后有光犹为幻,脚踏莲花未为真。”背后有光,这些有形有像的东西,是有生有灭的,既然能生出来,就能灭掉。“境界”也是生生世世修来的。目前的境界是累生累劫修来的。就像有的人生来大方,不是学来的。有的人生来小气,如果周围环境都是大方,他可以学着大方,但来的不自然。关键时候还是牺牲周围成就自己。而生来大方的人,在关键时刻会牺牲自己,成就周围。比如出家人来到寺庙,一部分不大方,一部分大方,关键时刻,不大方的非牺牲庙里的利益不可,而大方的一定会牺牲自己,维护庙里的利益。后者即使功夫不高,以后也可受用(“以后”指后半生或来世)。否则容量会越来越小。比如现在是一个直径50cm的花盆,不修行,来世就变成了直径30cm的花盆。

一个真修道的人,绝不会因环境优、劣而改变自己。一个乘愿再来者,绝不会因环境而改变愿力(志向)。一个有愿力的人,环境好或者差,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心态。无论环境如何,其内心都一定会不断地变化,向好的方面改变。一个人来到一个道场,如果因为这个道场道风不好,就失去道心。那么到了一个道风好的道场,他也会改变自己的心态,同样会失去道心。一个北方人,就是北方人;一个南方人,就是南方人。不会因为你到了南方或北方而改变。中国人走到哪里也是中国人,永远不能失去自己的本色。中国有句俗语:“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多数逃脱不了这三句话。现在出国的年轻人,也多数逃脱不了这三句话。一个未当过官的人,一旦当了官,就变得忘乎所以。一个未见过钱的人,一旦见了钱,头脑就发晕了。这就是思想境界。“功夫”是慢慢修来的,“境界”刹那间就可以改变,一个人如果愿意努力修功夫,他的身体又比较健康,一至三年一定会有大的成就。可是到一定的层次,就会原地踏步。虽然他没有停下来,但始终是原地踏步,没办法再前进了。越往上升,越困难。上面不是靠时间的积累,而是靠思想的转变。

一个人如果把人生看透,无非是“财、色、名、利”四个字。有钱的人到最后是两手空空,没钱的人最后也是两手空空。有名气的最后要死掉,没名气的也要死掉。世界上惟独“死亡”最公平。不论身份高低、贵贱。不会因为你是达官贵人,死亡不去找你。也不会因为贫穷下贱,死亡看不上你,人人都会经历死亡。实际上一切事物都是“经历”,而不是“占有”。任何一件东西,你根本占有不了,会来,还会走。只有当事情发生的时候,用心去经历它,尝试它,过后才不会去留恋它。就像没有吃过苹果,一旦有了,又没有用心去吃它,过后一定会去留恋它。如果用心尝试了,就会超越而放下。对一件事情,只要用心去尝试,就会超越。只要还留恋,就说明没有用心去尝试过。

时间不等人,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每件事情,既不能回避,又不能推掉,更不能拉过来。有形的,用眼观;无形的,用心灵去感受。什么是无形的?骂你,对你说好听的,是无形的,但是有声音。有形的是眼睛见到的。还有更微妙的,听不到,看不见,只有达到深的禅定,用心灵去感受。感受到了,又没办法诉说,因为它是非语言的东西。

有好多修行人,总觉得自己笨,实际上每个人都笨,没有天生的修行人。只不过有的人修学的早些,有的修学的晚些;有的肯用功,有的不肯用功;有的会用功、有的不会用功。不论是哪类人,修学5年、10年、20年,都会有从量到质的变化。就像你身边有个人喜欢吹牛、聊天,而你每天默默地用功,十年后,你和他之间就天壤之别。时间一拉长,你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就出来了。又如有人说:“某某未读过书”或“某某只读过2年书”,实际上他所到之处,从未离开过书。有的人虽然在学校是读过很多书,但离开教室后,就从来没摸过书。这些人的差别就在这里。如果你们目前有一点点禅定功夫,而后放弃修行,时间久了,连这一点点功夫也会无影无踪。佛祖为什么开悟以后,每天与弟子们一起打坐、讲经论道?看经中的记载:“托钵、吃饭、洗足、打坐。”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打坐?打坐这么重要吗?前边刚刚讲过“心态重要”,为什么佛又这么执着打坐呢?《楞严经》上讲:“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山河大地都是内心的显现,是告诉我们心和物是一体的、同源的,修心就是在修身,修身就是在修心。作为初学者,改变不了身体,但心态可以转变。只有达到很高境界的人,才能够达到身心同体、心物同源。

好多人不知道怎么修,我也曾尝试过好多次,想给大家一个“无为”的方法。什么是“无为”呢?就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看清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善恶看得清清楚楚、每个起心动念都了了分明。如果用功,半年功夫就会上路。做不到,只好去打坐(有为法)。脊柱拉直,重力落在膝盖上,眼神落在一米左右;接着调匀呼吸:深吸气,停5秒左右,呼气。用鼻、口均可。如心烦气躁,就采用鼻吸气嘴呼气。因为鼻吸,吸入的气少而缓,用嘴呼,呼出的气大、多而猛。也可以在一上坐时就用鼻猛吸、嘴猛呼几口,之后改为自然呼吸。接着开始调思想,因为我们的头脑,不给点事情做,就会胡思乱想。就像一个人,没事就会去串门聊天一样。找什么事做呢?平时念佛,就念佛;平时持咒就持咒;平时观想,就观想。默念时心、耳都必须听得清清楚楚,观莲花也是观得清清楚楚,妄想也看得清清楚楚。

怎么观莲花呢?头是花苞,脖子是莲杆,身体不存在了,观想莲花一下子绽开了,莲台上坐着或者站着某位佛、菩萨,或者是你崇敬的师父。如果有根性、有魄力,可以直接观想成自己。莲台上坐着的和你一模一样,一个方向。妄想起了,赶快再观想一次。如果观想不起来,干脆念“六字真言”。不论哪种方法,能修的是人,所修的是方法。因为你没办法使用“能”,只能借用“所”,让身心达到协调。不论修哪种方法,身心都会有反应。如果懂得如何处理就去对治;如不懂,就不用去管它,挺一段时间,自然会消失。今天就讲这么多。

有僧请师指点坐禅……(坐禅还需不需要看经?)

师:“久坐必生禅”,害人匪浅。禅宗,最需要通达理论。只有理论通达,功夫才能上去。如果你修习坐禅,《圆觉经》、《楞伽经》,一定要读。经上会告诉你昏沉、散乱、掉举如何对治。

* 过去讲“有禅、有净,如虎添翼。”有人不懂,其实禅、净没有区别。

* 学静坐时,身心一定要放松,姿势一定要正确,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感觉不舒服,时间久了会舒服。

* 学禅的人把人都学懒了,有点复杂的事情放在面前,不愿去分析。传统的说法:“不执着,放下”,实际上是让心态不去执着,该做的还得做。比如对金钱放下,不是把手里的“钱”放下,而是放下贪心。过去的高僧、大德,建寺安僧,不贪钱怎么建道场?但确实未起贪心。不贪的是这颗心,而不是有形有相的东西。要放弃的是你的贪心,而不是手中钱财,如果手中的钱财放弃,但内在的贪心不放弃,有何用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