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如何念佛 净土的实质


   日期:2023/9/8 23: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何念佛 净土的实质

今天再重复讲“如何念佛”。

为什么要念佛?念佛是不是一个修行方法?如果是一个法门,那么和其它法门相比,“念佛”是否是最好的法门?是不是修行最快的法门?在没有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谈一下过去古人修习“念佛”的方法,以及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念佛法门的,什么时候盛行起来的。

你们读过《楞严经》的知道,佛问修证圆通的方法,二十五位菩萨、大阿罗汉中,就有一位菩萨是修习念佛法门而证得圆通的。而且在此之前已经有人成就过。那个时候修习念佛法门,与现代的念佛法门有没有区别呢?过去古人修习“念佛”法门,并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临命终时,而是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成就了,并不是依靠阿弥陀佛来接引。为什么现在的人都把希望放在临终,没有人敢把希望放在活的时候就成就呢?

东晋时代,曾有半个世纪流行过念佛法门。半个世纪过后,在南北朝,流行“止观”法门,也有很多人成就了。数个世纪之后,唐朝非常盛行坐禅,200年中成就者非常多。不仅仅是出家的,在家的也有许多成就的。三个世纪过后,转眼到了九世纪,到了宋朝的时候,禅宗已经开始衰落。但大多数修行人,都还是在修禅。而成就者却已经很少了。也正是因为禅宗的衰落,其他法门相继而起,这时开始流行“喇嘛教”。喇嘛教的流行通常是在西北、西南地区,东南、东北以及中原地区很少有喇嘛教。在东南、东北、中原这三个区域是汉人集中的地方。汉人在这几百年中信佛,依靠什么方法修行呢?禅宗、净土宗、天台宗,都比较流行。宋朝以后,修行人逐渐偏重于研究佛学。正如临济禅师所预言的:“这个时期(唐朝时)过后,将流行乾慧。”也就是头脑的智慧。“以后不是落在空上,就是落在有上。”这句话绝对正确,尤其是出家人表现的更加极端。落在“空”上的人,不要别人打扰,喜欢清净。一旦有人打扰,就会产生报怨,再严重还会产生嗔恨,给外人的感觉是,这个人非常孤僻,不愿和人接触。实际上是喜欢清净。落在“有”上的人喜欢热闹,成天喜欢干活,每天总想找事做,或者找人聊聊天。后一类的人,出家的比较少,在俗的多些,不管是哪一类,都是错误的。一个出家人要能动、也能静,不论是什么环境,都要把握住自己的心,不被境转。正因为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所以六根常被六尘转了。有的人被转了还不知道,有的人会觉察到,马上通过念佛、持咒语把心拉回来,可不久,又被外境拉走掉了。

为什么现在念佛人很难以成就?既然是这个时代流行这个法门,为什么成就的人又很少呢?曾经有人预言:“末法时代流行念佛”。以此说来,晋代也流行过念佛,是不是晋代已经是末法时代了?实际上不是。有一位大法师讲:“到了末法时代,只留一部《阿弥陀经》,人人讲《阿弥陀经》,人人念阿弥陀佛。换言之,现在只讲《阿弥陀经》不讲别的经,不就是人为地把佛法推向了末法?实际不是,八万四千法门,一个也不会少,有多少众生,就会有多少法门流传下来。

现在大家都在念佛,可是都是用“口”念,而不是用“心”念。看看“念”字的写法,“心”字上边一个“今”字,就是说念要用心。如果口念,心不介入的话,又怎么能把净念的功夫,贮存在阿赖耶识中呢?之所以要“净念相续,就是为了要贮存到阿赖耶识中。何谓“净念”?没有夹杂的“念”。如果能保持“净念相续”(即净念不断),当下就是,根本不需要等到临终。正因为大家达不到净念相续,所以中间才会产生妄想。如果“心”发动起来,就不用嘴念。那么现在心未发动起来的时候,最好要发出声音念。通过舌根发出声音→耳根将声音录进→再贮存在阿赖耶识中。如果嘴不出声,耳根会被外境的杂音干扰。就像录音机录音时,环境太乱,就录进了杂音。如果没有杂音,就是一种单纯的念。你念佛是否是“口念、耳闻、心受”?如果这三方面没办法结合,我可以老实告诉你,你念佛的方法没用。必须要“口念、耳闻、心受”,才能贮存在阿赖耶识中。把过去不好的信息淡化掉。比如说,我们的阿赖耶识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味道的杯子,我们不断地往杯子里兑糖水,最后杯子里的水全都变成了甜的,其它的味道都淡化掉了。如果念佛不是“三方面”结合,就如同杯子里的甜水没有放够,也就没办法把其它味道淡化掉。

实际上我最推崇念佛法门。因为念佛法门最简单、最方便、最安全,也最适合各类根器的众生,三根普被。可现在人念佛都不用心,而是用口。更可笑的是,有的人给自己规定每天念佛十万遍,都是用口念佛,心在考虑问题。十万佛号念完了,问题也考虑成熟了。两不耽误!哈哈,念佛真好。

如果现在无杂念,我说话的声音,你会原原本本地录进去。因为没杂念,耳根不会把别的声音录进去,只会将我的声音录进去。就像一台声控的录音机一样,我一开口讲话,你马上就录进去;我不讲了,你马上停止录音,但是大家做不到。也许是我讲话的时候,你的妄念少一些,那是因为我的声音,干扰了你的妄念,我不讲的时候,你的妄念就又开始了。

过去修“净土法门”,实际上是不念佛的。不是说念佛就是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绝不是净土法门。这是几百年来法师们犯的一个严重错误,说念阿弥陀佛就是净土法门,就像“光头的人不一定是和尚”的道理。实际上表象的东西,不代表实质的东西。

“不夹杂”、“不间断”,并非永不间断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而是前面的杂念已断,后面的杂念未起,中间的空灵明了的状态,即是“净念”、即是“不夹杂”。如果这个“净念”相续,即是“不间断”。正因为这种“净念相续”不出现,才杂念不断。祖师们出于慈悲,才善巧方便地叫我们不停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否则杂念不断出现。一个杂念、二个杂念、三个杂念……杂念不断出现。祖师们见到众生的弊病所在,才开创了现在这种“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

不论是哪个法门,包括天台止观等,实际上也都是为把“净念相续”的境界修出来,或者说为了“觉照”出现,(觉照出现,也即是净念相续)乃至包括庄子讲的“坐忘境界”,以及密宗的“中脉通了,处在大光明藏里”,也都是这种境界。实际上大家如果不会修“净土法门”,其它法门应该很容易修,因为最高的是净土法门。其它的法门都是基础,尤其“密”更是基础。但现在大家都认为,密宗是最高的法门,密宗出现的最晚,最后出现的都被认为是最好的。实际上整个密宗和道教的修法非常相似,都是修有为法。很少有人通过修密、修道,而最后转到无为法上来,因为他依赖惯了“有为法”这个拐杖,很难放弃这个拐杖去修“无为法”。就像有人念佛念了十年、二十年,一旦不让他念,他会感到很空虚。必须有个抓得着的。念佛的抓住个“阿弥陀佛”;密宗抓住个摇铃铛,结手印,摇头晃脑;禅宗是每天看妄念,如果几分钟不看,妄念又形成一大片。这一大片妄念,把原来产生的一点点清醒觉知的境界又冲散掉了。为什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大家所修的一点点清静的境界是在清净的环境中修出来的,一旦环境改变,这一点清净的功夫就会慢慢消失,在静中修出来的清静定力,是一点用也没有的。也就是说在闭关、住山洞修出来的定力还不够。为什么祖师们住一段洞以后,又赶快出来?就是为了借助于洞中修出来的这一点点清静,去红尘中继续磨炼。这就是:“烦恼修在烦恼中,定力修在红尘中,智慧显在烦恼中。”

我确实看到过一两个人,事越多,心里越不着急,做起事来越平稳。但大多数人是:事越多心越乱,做起来茫然不知所措。既然现在修净土法门都修错了,那古人又是怎么修净土法门的呢?古人修净土法门,当想到“阿弥陀佛”时,整个六根都变成了阿弥陀佛的形象,自己也不是自己,整个变成了阿弥陀佛在念阿弥陀佛。这样下去阿弥陀佛也不需要念阿弥陀佛了。所以佛告弟子们“法门无量誓愿学”。遇到大海坐轮船,遇到高山爬上去,遇到平地可开车、可以挑担子。

古人参访明师,是好好地跟师父学习。现在人越参访越糊涂。如果一直跟着一个师父修,还清醒点,如果跟两个、三个师父修,越修越糊涂。为什么这样呢?没有智慧,法理通达的太少了。

不论你驾驭哪个工具(即修哪个法门)必须都回归到“净念相续”上,否则绝不可能成就。有时通过人为达到,但不会保持太久。比如屏住呼吸(不呼不吸),用心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清清净净,此时非常接近“净念相续”的境界。就是惠能告诉惠明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时什么都不去考虑,不去回忆过去,也不要思量未来,当下是什么状态,就是本来面目。如果这个状态一直保持下去,就已经成就了。处在这个境界中,别人骂你,你知道,但不会破坏你内在的境界。有人叫你吃肉、喝酒也不会破坏你内心的境界。外界干扰不了内境,处在三摩地,六根与六尘已经相互不起作用,根、尘之间已断掉了联系。

每一个呼吸,大家要清清楚楚,每一个脚步,要清清楚楚,每一个起心动念,要清清楚楚。如能天天这样,就是处在三摩地。

等把前边的广场推平以后,不再带你们打坐了,带你们走路,每天两个小时。我就是在走路的时候,捕捉到这个境界的,那时光着膀子,只穿一条短裤,每天要走几个小时。有一天半夜,走着走着,突然一下子就空掉了,没有我了,接着一股强大的力量与我合成一体,以后这种境界就再也没有消失掉。

“我空”没达到,怎么能达到“法空”?又怎么能达到空也空?这三个“空”,“我空”是一下子达到,法空是不紧不慢地达到。刚开始是故意提起,到后来是自然提起。“空也空”,不是容易达到的,就算偶尔达到,不能保持太久,还是不行。

* 牛头懒融禅师就是睡禅。我有个师叔从来都不坐,成天躺着,但绝不会睡着!躺着更容易放松,但一般人躺下就睡着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