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见性后修的是什么


   日期:2023/9/22 15: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见性后修的是什么

历来都是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悟”并非是“证”,你开悟了以后,仍然处在三界之内、六道之中,三毒仍然未除。得证以后,才能超越六道三界。

我们看过了祖师们修行的历程,常常有这样的描述:某一位修行人在某位师父面前,经过一番指点,“豁然顿悟”。大家往往会以为这一悟就已经到底,就已经大功告成。误以为以后就不需要再修行了。

实际上下半句很少有人注意,“豁然顿悟,作礼而去,欢喜奉行”。这后半句又当如何解释呢?意思就是说,经过老前辈的指点,豁然顿悟了以后,高高兴兴地磕头鞠躬,下去了,走掉了。走掉干什么了?实际上是下去好好修道去了,他知道下一步该怎么修了。

就目前大家的状况,怎么用功呢?大家误以为每天在诵经、拜佛、持咒、观想、打坐,这就是修行。那只能说大家心目中的“修行”是这样的。一个未明心的人,以为这样做就算是在修道;而一个明心的人,他绝对不会仅仅做以上这些事情。

可是,往往大家会认为这个明心的人绝对没有修行。因为已经明心的人,他知道如何做、如何修,才是真正在修道,才能够真正与道相应。诵经、拜佛、持咒、观想,是不是修行呢?只能说它是“皮毛”的修行。

一个见性的人,他做以上这些事情,完全可以与道相应!一个未明心、未见性的人做以上这些,与道毫不相干。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够和道相应。并不是说只有通过盘腿打坐、诵经拜佛、观想持咒,才能够和道沟通。

这个道理就相当于写字的道理,一个会写字的人,用任何一种笔,写出来的字都规范、好看;不会写字的人,给你一支金笔,你写出来的字还是歪歪扭扭!

“明心”明的是什么呢?如果大家明的“心”不对,还是没办法修行。在座的有的出家十几年了,每天都在诵经、拜佛,究竟是否有一点点和道相应过、沟通过,自己心中非常清楚。

古人讲:“如果你用功办道,百日之内,绝对见性!”实际上古人说的“百日”也是一个不定的数字,有的人在明心的同时,就能够见性。因为心、性一线之隔、一线之差。实际上也无隔无差,你真的明心了以后,同时一定能够见性。除非你不是真正的“明心”,只是对理上若有所悟。大家之所以不会用功,就是因为没有明心。

怎么可能不知道如何观心、如何照顾住自己的心呢?实际上“观”与“照”也是一线之隔,也没有隔。是古人为了让我们明白真心与妄心的区别,才特意设了一个“观”与“照”。你能够观住心,就能够照顾住自己的心;你观不到自己的心,又怎么可能照顾住自己的心呢?譬如说,院子里没有一只鸡,你说要照顾好自己的鸡,不让它跑丢了!既然没有观到,也就不存在照顾它。

这个道理大家不相信,甚至哈哈一笑。“观”就这么容易吗?就这么简单吗?我们一天当中起多少个念头,谁计算过?恐怕还没有人计算过。也不需要去计算它,你只需要做到在每一次起心动念的时候,你能够觉察到,就意味着你已经“观”到了。你能观到的同时,就能够照顾住自己的念头不再蔓延下去,不再随着念头生起波浪。如果真的照住了,绝对不会继续下去。(有人问:……)

你还没有真正理解“照”的意思。你把“观”理解为只要是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就算是“观”。不妨在这里我就认可你的“观”是正确的,但是你的“照”,绝对是理解错了!实际上所谓的“照”跟“观”没有多大区别。你“照”,必须要看到它,才叫做“照”。也就是说,你必须观到它,才能够照住它。

你能够在这一念观到它、照到它,那么就意味着你在下一个念头的时候,同样能够观、照到它。你如果能够有一念做到能观、照它,这一念的记忆就会蔓延下去,在下一念当中,你同样能够观到它,照住它,所以说,请你们多多观照!
你所谓的“能够观到它,照不住它”。那说明你从来没有真正地观到它、照住它。(问:……)

烦恼、习气,并不是明心见性的人就没有了,他同样会有。惟一的区别是,他的“觉照”功夫能跟上来。烦恼习气它也是通过起心动念体现出来的,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他起心动念的同时,他就有觉照,不至于让起心动念的习气蔓延下去,而能够就地熄灭!

譬如说你第一念产生了“贪”,第二念就产生了“觉”,还没有来得及产生第三念,它就已经就地熄灭了。所谓的“前念起,后念觉”,“觉”的同时,就意味着熄灭。绝无可能产生第三念,来不及延续到第三秒钟。

“守本真心”,就是守住这个起心动念。守住起心动念,并不是让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再产生,而是指能够看得见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个思维敏捷的人,比那些痴呆的人起心动念要强烈十倍、百倍、甚至万倍。过去的禅师曾经有个比喻:圣人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觉”!你想想这个速度有多快!实际上这也是个不定数,也许不止八万四千,也许没有八万四千。

圣人的觉念他只能够多,不可能少。而我们凡夫在一念之间,怎么可能会产生“觉”?有可能在几分钟之内还产生不了一次“觉”!还没有一个“觉”的念头出现。

思维敏捷的人、智商高的人,在一秒钟里面会有好几个念头产生;而智商低的人,在数秒当中还不会产生一个新的反应。他甚至要几分钟才能够产生一个念头!

大家经常看到过电线接触不良的现象,电灯有时候亮了,有时候不亮了,断断续续的。反应迟钝的人,实际上就是生理的神经和心理的记忆神经接触不良,犹如线路断路了,接触不良!用佛学术语说,是“意识流”没接通,就像水流断流了,有时又接上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反应快,有的人反应慢的原因。意识流没跟上来!

如果每天能观一支香——在你面前2米左右的距离,点一支香,眼睛盯着这支香,把思想高度集中起来,三个月下来,你的身心就不散乱了。既然不散乱了,那就对外边的任何事情都能够集中起来去听、去看。之所以反应迟钝,那是因为不能够把自己的身心高度地统一起来,去面对外面的人、事、物、理。

为什么当有人在讲话的时候,在座的有的人完全听进去了,有的听进去一点点,有的一点儿也没听进去呢?因为我们在听这个人讲课的时候有了散乱心,甚至意识流还处在沉睡、静止、缓慢的状态当中,所以没有办法完全把外边的事物全部收录到自己身心里边来,所以就表现得迟钝、反应不过来。

为什么古人讲:“用心听之,才能做到有问必答。”你没有把对方的话听进去,你就没办法回答对方。有两种类型的人会有这种表现,一种人是自己的反应非常迅速,但他没办法把思想念头集中起来针对外面的每一件事情;另一种人是自己的意识流非常缓慢,节奏跟不上来,他也没有办法把外面的事情完全捕捉过来。

这两种人可以采用同一个方法,就是观香。眼睛盯着这支香,思想高度集中,把所有的杂念全部集中到香火头上。这样训练上一段时间,当你的散乱心不再强烈的时候,你和外面的事物接触的时候,才能够把外面的声音、图像,全部吸收到自己的身心里面,与外面的“境”沟通。

为什么反应迟钝的人,他的眼神都是茫茫然?就像找不到焦点,定不到一个目标上去。既然定不到一个目标上去,他又如何与外面的目标沟通、相应呢?所谓的“相应”,也就是指自己的身心对境以后,身心里面有了反应。

修行人最要紧的,就是怕自己起心动念以后还不知道。还让自己的“动念”继续下去!譬如说我们看到别人的皮包里面的钱财以后,产生了“偷”的念头;如果这时你没有觉察到自己产生了偷的念头,那么第二念,你就会继续想下去——我如何把它偷到手;第三念,我用什么方法尽快地把它拿过来;第四念就会想到,我拿过来以后干什么用?藏在什么地方?以后有什么打算?所以,一念接一念!

如果你的觉照功夫够的话,当你第一念产生了贪心,绝对不会有第二念的“我如何把它拿到手”!之所以你产生了第二念——如何把它拿到手,就是自己的观照功夫没有产生,还处在沉睡状态。

实际上每个信佛乃至不信佛的人,每天都有机会,甚至都曾经观察到自己的念头,能够照住自己的念头。问题是你不能够念念观到、念念能照。就譬如我们一天当中起了十万个念头,仅仅有三个念头你观到了、照住了。剩余的念头,你都是随念而转。

大家一天当中,是否能够觉察到自己的十个念头?如果能够觉察到,就算你是个“修行人”!每天连十个念头都觉察不到,也许你们听起来不相信。如果我们在一天当中能够觉察得到自己的十个念头,一个月下来,有多少次能够觉察到自己的念头?我想这个账大家都会算。

这样下去,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形成一种记忆和惯性。那就不仅仅是每天能够觉察到十个念头,也许会达到二十个,甚至三十个……

那么我们一天当中能够起多少个念头呢?其实计算一下我们每天起的念头,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在做事的人,一天当中也许就一个念头——做这件事。而不做事的人,心没有地方放,它就会胡思乱想。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祖宗们一定要让我们多做事情!你越不做事情,你的心没地方住,它就会乱蹦乱跳,这意味着你是“乱住、乱起、乱定”。没事情的时候是这样,一旦碰到事情,你仍然会被事转。在庙里修得“挺好”,到了世俗上碰到事情,清净心又没有了。所修的又都没有用!

古人讲得非常清楚,道家有个词叫做“九转还丹”,或叫做“九死一生”。用佛教禅宗的话来讲,就是“反复印证”。如何印证?拿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和外面的每一件事物来衔接。当衔接上以后,再看看自己的内心又是如何反应的?

我们所谓的自己“身心很清净”,那是因为没有和外面的事物衔接,没有碰到事物。有句俗话说得好:没有当官,都觉得自己很廉洁!

“悟到了佛的智慧,就能够满足自己的世间、出世间的要求了。”那是肯定的!悟到佛的智慧了,怎么可能满足不了自己的世间、出世间的要求呢?悟到佛的智慧就是佛了!我们世人永远不可能悟到佛的智慧。(问:不是说每个人都有佛性,众生都是佛吗?)

你没找到佛性,仍然是凡夫一个!纵有佛性也无用。佛门里曾经有过比喻:你有一大笔存款,存款单没有找到,你现在仍然是个贫穷的人,仍然要饿肚子。你有佛性,不因明师指点、不因“法”而修,你没有找到自己的佛性,仍然是个凡夫!

我们每个人都有智慧,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用”呢?因为你没有找到自己的智慧。即使是你找到了智慧、找到了佛性,你也未必会应用智慧与佛性。有些人他悟道了以后,不会起用,并不是说开悟的人就能够生大智慧,就能起大用。
过去有很多人都开悟了,为什么智慧不出来?为什么他的“用”还产生不起来?因为他还有距离。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开悟,但他却非常会做事,非常会讲经说法呢?人们往往会以为他已经开悟了。佛说这叫做“世智辩聪”。为什么有的人已经悟道了,明心见性了,却不会像那些世智辩聪的人那样,讲经说法无碍畅通呢?因为他虽然明心见性了,但他还没有生“用”。

学佛最根本的是要产生“用”。根本“智”,你用一年的时间就能够得到;但是“后得智”,你花十年的时间,未必能够得到!你有了“根本智”,你仍然玩儿不转“后得智”。何谓“后得智”?就是悟到了根本智以后,必须出去参学、磨炼、广学、博闻。只有把外面的智慧融入自己的身心里面,把它溶化掉,与它同一体,才能变为自己的智慧,才能够产生“用”。

社会上有许多明显的例子:有些人是博士生、研究生,你让他做事,做得一塌糊涂;有的人目不识丁,但他非常会为人处事。这种情况随处可见!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那些博士生、研究生是假牌子吗?绝对是真牌子。为什么他不能够产生妙用呢?而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为什么能够产生妙用呢?大家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见过许多人,他自认为自己修行很高,但是他说话,办事一塌糊涂!从哪里看像是修行层次很高的人呢?哪一点像是开了大智慧的人做事呢?

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菩萨再来、某某祖师转世,既然你是某某菩萨再来、某某祖师转世,而菩萨、祖师都是智慧无碍、神通无碍,一切都无碍!为什么在你的身上没有看到一点菩萨、祖师的影子呢?

既然你是菩萨转世,就意味着你在继续修,不可能还不如前世。哪里有越修越不如前世的?你只能是这一世比前世还“厉害”,才证明你修得好,才证明你是转世的!

佛门里边讲体、相、用,可以说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他已经掌握到了“体”,已经见到了“相”,如果继续修下去的话,才能够产生“用”,才会把握住用。否则的话,都是口头禅,当“四大”分裂的时候,他平时的体、相、一概无用!
过去有许多人认为自己把生死已经看透、一切都放下了,可是在临命终的时候,仍然表现得跟一个凡夫一模一样!如果平时你已经能够做到念念看住它,而临终的时候,你也未必能够在这一念当中把握住自己。

如果大家修行不会出偏差,那就快多了。因为你已经看到前面的目标了,方向已经不会偏差了。而你自己的定力,也不会进入误区,不会以为太阳从西方出来。当你明心了以后,你就会面向东方,去等待太阳。当你等过了黑夜,捱到了天亮,再继续下去,就能够见到太阳!要想见到太阳,你首先要明白太阳升起的方位,如果你自己面向着西方,你就看不到太阳是如何升起来的,因为方向不对!

明心见性了以后,才是修行的开始,究竟修什么呢?除习气、离四大、来去自由,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能够把自己的习气毛病看得清清楚楚,一修一个准、一拔一个准!才能够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拔除掉!(问:明心见性了,习气毛病马上就能够断掉吗?)断不掉。(问:这个时候的功夫该怎么做呢?)你能够照顾住自己的念头,就是在拔除自己的习气毛病;照顾不住自己的念头,就没有办法把八识心田里的习气毛病拔出来。

你如果是个大根器的人,可以一念之间,用自性的光把八识心田里的习气毛病全部照遍、照透,可以刹那间全部超越!但是这样的人真的是很少、很少!就像六祖惠能,几千年来也只不过出了他这么一个人。不识字,能够讲经、说法,而且还能够注解经典。我们不能拿着六祖的模式往自己身上套,为自己开脱。

所谓的“闭关”,只不过是把你的“观”的功夫培养起来,“照”的功夫跟上来。如果你观与照的功夫没有培养起来,还跟不上来的话,你出去做事,功夫很容易断掉。也就是“断线”了!

即便是你在洞里把自己观照的功夫培养起来了,你出去做事,有时候同样会断线。因为你在洞里闭关,虽然切断了前五根,但是你的意根没办法切断。当你一走出山洞,前五根同时打开,再加上第六根,一齐收集信息,朝你扑过来,你怎么可能不乱阵脚呢?你在洞内,一下子把前五根全部切断掉了,你怎么可能不感觉到自己现在很清净呢?因为只剩下一个根在收集信息,这就是“意根”。

你在洞内只有一个“人”来告诉你信息,你出去以后,有六个人都来告诉你、吵闹你,你怎么会招架得住呢?你必须训练到在洞内能够六根关闭,出了洞也能够六根关闭,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

(问:……)程序是这样的。但是在闭关之前没有明心见性,你怎么用功呢?你坐在洞内干什么呢?你说:打坐、拜佛,这些严格来讲,与“道”不相干!不过作为一个凡夫来讲,这也算是在修道。等你真正悟道以后,得了道以后,就知道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与道不相干。

就像我们小时侯喜欢捏泥人、喜欢把那个小车子当作真车子,在那个年龄阶段,我们就以为那是真的,不会把它当成假的。之所以我们现在认为那是假的,是因为我们现在长大成人了,智慧打开了。

为什么我们现在误以为烧香、拜佛、诵经、打坐,就是修道了?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小孩子,绝对把他当成是真的!等到有一天我们开悟得道了,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简直是可笑、简直是闹着玩的!

大家都认为自己目前是在修行,是在和“道”打交道,实际上根本不是在修道,是背道而驰!

问:师父,您现在是怎么修行的?

师:我也不打坐、也不诵经,累了就睡觉,饿了就吃饭。有时候我也逢场作戏地盘盘腿、打打坐、也诵诵经。如果是形势所逼,我到了其他庙里,也去参加早晚课。但是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没有认为这是在修行。只是用心在做,安住在当下。

从功夫上讲,我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是全身心地投入。也就是说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不再考虑其它的事情。譬如说我今天陪大家打坐的时候,我会把我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不再考虑了。当我出了这个洞,我就会考虑我今天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做完?我会接着白天的事情继续考虑下去、做下去。

当一件事情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就会全身心地扑到这件事情上,不再考虑其它的问题,当这件事情做完了以后,我就会把它扔到一边,让它结束!身心里面就不再把它装进来,而是再去承接下一个事物。我绝对不会是当我打坐的时候还在考虑庙里的工程、还在考虑明天如何接待哪位来客。

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训练到每时每刻、一心一意做一件事,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即便是你不能做到这样,你也要做到当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不再去考虑其它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当中,都是一心多用。何为“一心多用”?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打坐,一个念头在想着打坐、在念佛、在参禅、在观想;还有一个念头在想着菜地呀、厨房啊、我们的家庭啊;还有一些念头在想着师父的某段开示;还有一些念头在想着某一段经文;还有一些念头,我都不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因为念头太多太多了。

问:“三心不可得”是什么意思?

师:“三心不可得”,它指的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哪一个心也不能够保持一个不变的形态。我打个比喻:你不可能做到一天就一个念头,譬如说“吃饭、吃饭、吃饭……”,你做不到。绝对做不到!如果能够做到这样,也可以成就。

何为无念?何为无住?何为一心不乱?它们三个是一个意思,当自己的念头产生了以后,不要跟着这些念头跑下去,不要满足这些念头。譬如“贪”的念头肯定会出现,“出现”不是一种过错,错就错在出现以后,我们还不知道,还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贪”的念头。

问:“妄想、分别、执著”是什么意思?

师:散乱心就是“妄想”,不实际的想法也可以叫做“妄想”。“分别”,谁不会分别?是活人都会分别、有智商的人都会分别!所谓的“无分别”,不是什么也不分别,而是“无住”,无住就是无分别。今天天气冷不冷,难道你不知道?今天你吃菜说太咸了,我就说你“分别”,怎么不像个修行人?一个智商健全的人,肯定会有分别。分别而无住,即是无分、无别。

要想把自己的大智慧修出来,而且能够产生妙用,你自己一个人绝对修不出来。即使你自己认为是修出来了,也绝对产生不了妙用,尤其是大用!要想产生大用,你惟一的办法就是和人、事、物、理打成一片,不断地训练自己。否则的话,你的大用不可能产生。所以说你的“根本智”找到了以后,你不修“后得智”,仍然没用。

“后得智”决定了你的层次,“根本智”决定了你的见地。你花一年的时间,掌握了“根本智”;“后得智”,你至少也要花上十年的时间才能够得到。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为什么开悟得道的人,必须要出去行脚、要参访,目的何在呢?就是要把自己的后得智找到、建立起来、充实起来。只有这样,你才能产生大用。

锻炼自己的后得智比锻炼自己的根本智还要严峻十倍、百倍!你经得起根本智的修炼考验,你未必经得起后得智的修炼和考验。所以老佛爷告诉我们:大修修于闹市,小修隐于山林。大贤大圣是隐于红尘的,小贤小圣才隐于深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