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见地的重要性


   日期:2023/9/29 19: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见地的重要性

这几天连续几个晚上都讲到修行分三个层次,第一是见地、第二是修证、第三是行愿。这是宗下所讲的三个次第,而教下呢,是讲信、解、行、证。

为什么教下要把信摆在第一位,而宗下根本不讲信,直接讲见地、修证、行愿?教下为什么第一讲信、第二讲解、第三是行、第四是证?他们的区别是一个讲信仰,一个不讲信仰。难道禅宗就不讲信仰吗?为什么教下一定要把信摆在第一位,把解摆在第二位呢?

“解”也就相当于宗下的“见地”。在这里再讲一下何为宗、何为教,这个话题我曾经讲过两遍,在座的也有许多人听过两遍了,但还是不明白。宗是教的纲领、是教的核心;教是对宗更进一步地阐述和说明。用一句通常话来讲,宗是中心思想、是核心;教呢,是整篇文章、是全过程。

现在很多学院里出来的、科班出身的,我们可以把他们叫做是教下出来的;从禅堂里面出来的,我们可以把他们叫做从“宗”下出来的。

自古以来就有这么一说:“通宗不通教,开口瞎胡道;通教不通宗,犹如独眼龙”!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必须是教也通、宗也通,才不会落在空上,也不会落在“有”上。事实上你光研究教,你也不可能通教;你光研究宗,你也不可能通宗。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宗与教必须同时下手、同时迈步,才不会落入一个极端。

我们通常说这个人玩儿的是口头禅、是教条的东西,又说某个人是专修功夫的、是在宗上下功夫。事实上过去的祖师大德,没有一个是单学某一样的,都是宗与教同时下手。而我们现在的修行人呢?既没有通宗、也没有把教学通。

只有极个别的人善于在教上下功夫,你只要听他一开口,凡是在教上下功夫的,肯定是走极端的。这就好比一个人他没有爬到山顶上,只在山脚下徘徊,他所描述的肯定是一座山的局部。只有他真正爬上山顶以后,只有站在最高的山峰上,他才能够一览群山,把整个山峰看得清清楚楚。

往往人们会认为这种人修行很高,这种人修行固然高,但还有一种更高的人,他是爬到山峰上以后,又走了下来。你爬不上去,你的功夫不够;你爬上去了以后,不会下来,你的功夫还没有到家。真正的到家呀,不是走出去,而是走回来!

就像一根一百尺高的杆子,你很艰难地爬上去,以为就算胜利了,实际上真正的胜利,是你从一百尺的杆子顶上再下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上,这才叫做功德圆满!所谓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是这个意思。而我们现在呢?爬都爬不上去,更不用说从上面再下来了。

就宗下来讲,你具备了一颗虔诚的心,与修道丝毫没有关系。事实上你见地不通透,你不可能真正地虔信。所谓的“虔信”,它包含了正信,你既不通达见地,如何会有正信呢?你所谓的正信,都是邪知邪见、歪门邪道!

不是说你剃个光脑袋、吃斋念佛、出家了,就是正道。按宗下来讲,没有明心,皆是盲修;没有见性,皆是瞎炼。也可以说你没有明心见性,就是歪门邪门!

事实上一个没有见地的人,他认为自己很虔信,如果碰到一个伶牙俐齿的人,三言两语就把他的道心击退掉了。因为你没有见地,听谁说都有理。

按过去宗下讲,你没有明心见性,就不能出去参学。你自己没有正知正见,你听谁讲都有道理。听人家说菩萨能够在天上飞,能够入地,你也相信;听人家说菩萨能够口吐莲花、可以呼风唤雨,你也相信。因为你的头脑里面没有一个对菩萨的最基本的概念和认识,只能听别人说。

可是现在的人呢?出家不到三天,都到外面去参学!你自己没有修、也没有证,你出去学什么呢?所谓“画龙点睛”,你自己把龙画成功了,让师父给你点一下子,龙就飞了!所谓明师,他不会给你画龙,他是给你点睛的,龙是要靠自己去画的。

我们通常说的“请明师指点”,你什么都不懂,明师怎么给你指点呢?过去禅宗里面讲,见地跟师父是一个级别,师父不能给你讲法,不能给你讲道,什么都不给你讲。只有等到你的见地超过师父了,师父才给你讲法、讲道。

可是现在恰恰相反,我们现在学佛的人,什么都不懂,到处向明师请教!可是明师一讲,我们根本听不懂,甚至还说明师是邪知邪见!因为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佛、菩萨、明师,都是根据自己的层次(知见)下的定义、定的标准。如果我面对的这个明师,和我心目中的明师不一样,他肯定就不是明师!

只有等你成佛了,你才能认识佛;只有等你伟大了,你才能了解何为伟大。通常说君子了解君子,小人了解小人。你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你就了解什么类型的人;你是什么层次的人,你就了解什么层次的人。《圆觉经》上讲,我们之所以不能够了解佛,是因为都是拿这颗凡夫的心去揣摩圣人的心!

你既然没有见地,你怎么用功呢?你说你虔诚,你只有虔诚,什么都不懂,你怎么迈步呢?,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教下又在理论方面把“信”摆在第一位呢?它讲得很好,你具备了“信”以后,接着就要来“解”,解就是明白的意思,你要去探究它,把它弄通、弄透。第三步“行”才是修行哪!

你前面的信、解这两个次第不完成的话,你怎么去修、怎么去行呢?这个“行’”不仅仅包含了念经、念佛、打坐,它也包含宗下讲的“行愿”。甚至大家连何为行愿也不了解!你们谁知道何为行愿?谁能够用最简单的一句话给大家阐述出来?(众答:……)

你答得不好是你的层次,谁答得好啊?只有佛答得好!我们既然不是佛,就不一定非要达到佛的层次才能开口。(……)你还沾了一点边,最后一句话沾了一点边,前面的一句话根本就牛头不对马嘴!

宗下根本不谈信,把信放到一边,一上来就讲见地。为什么宗下他超越了教下的第一层,直接落在教下的第二步——解,一上来就讲见地,见地就相当于教下的解。

我讲的你们必须要听进去呀,宗下讲的是“见地、修证、行愿”,教下讲的是“信、解、行、证”。如果你连这个次第在头脑里都没有概念、记不住的话,你修行三大阿僧祗劫与道都不相干!

前天晚上我讲过,修行的起步是见地,最后你成功了、圆满了,还是落在见地上。可见见地有多么重要。因为佛法最终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也就是说要能够起用。而见地里面就包含了智慧、包含了妙用。你的见地不究竟,你就不会开智慧,就不能够生妙用。

一个迷信的人,怎么可能入正道呢?纵然你眼前放点光、耳朵里听到点声音,你认为这是感应,这只能说是你心目中的修道感应。我们天天都能看到光、天天都能听到声音,结果又怎么样呢?贪、嗔、痴、慢、疑、照样是满满的!

事实上你听到的声音越多、见到的光越多,你的“我执”越大。你修行如果不从心态上下手,观念不转变,你是不可能入道的。所谓的“入道”,不是说你看见菩萨了、听到声音了。真正的入道是观念转变了、我执粉碎了!没有我执的人才能入道。我执满满的人,佛菩萨就是来到我们的面前,他也奈何不了我们!岂能和我们沟通呢?“我执”就像一个装满了水的杯子一样,观音菩萨的甘露根本进不来!要想与道相应,就要转变观念。

每个人学佛,都要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你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就说明你没有自己的见地。且不论你的见地究竟与否,既然是学了佛了,修了道了,你就应该有自己的佛学思想。

按照佛菩萨的见地来衡量声闻、缘觉、罗汉,全部是外道。声闻、缘觉、罗汉是圣人,这是针对凡夫而言;就佛菩萨来讲,他们又是凡夫。就好比一个万元户,同一个穷光蛋比,他就是富翁;同百万富翁比起来,他又是个穷光蛋。而百万富翁同亿万富翁比起来,他又是一个穷光蛋!所以我说罗汉不能续佛慧命,只能做众生的福田。

不要因为我们的见地不究竟就不敢讲、就不敢往里面探索。可以说我们的见地永远不可能究竟!除非你证到三藐三菩提的那一刹那,你的见地才能究竟。

你们许多人来到东华寺来朝拜万行,如果说万行修行成就了,那只是你们心目中的万行成就了。甚至你们还说万行开悟了、成佛了,这都是你们心目中的万行。事实上万行心目中的万行是个门外汉,只是有点皮毛的见地而已。

万行讲一句不客气的话,但也是一句很真实的话,如果你们说万行对,万行就对;你们说万行错,万行就错,那万行就完蛋了!如果你们说万行修行高,万行就高;你们说万行修行低,万行就低,那万行更完蛋了!

不能因为你们对万行评价高、低,万行就高、就低。因为你们都是凡夫,你们没办法给万行下定义。为什么我从来不评价别人,因为我是一个凡夫,我不敢评价别人。别人也不可能因为我的评价,他就成就了或者没成就!在过去,只有一位究竟的明师,才能够评论对方,才能够印证对方。这就相当于我们做成一件东西拿出来评价,让谁评价呢?让行家来评价、让专家来评价!既然我不是专家、也不是行家,那么我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评价。

如果因为你们的评价,万行就跟着对、错,那我还有什么出息呢?如果用你们的标准来衡量万行,那万行更没出息了!因为你们本身就是凡夫,如果万行再依你们来转、依你们来印证,那万行白修了,白出家十几年了!

我说的这一句话,可以拿来用在你们每一个人身上。将来你们都会出去云游四海,能够担任一方的师父,同样也会遇到许多人评价你们。如果这个评价你的人说你修行好,你就高兴,说你修行不好,你就烦恼,你跟他一般见识,你还有什么出息呢?那你就跟他一模一样了!

一件东西,不要怕人家评论。我们是和尚,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圣人,那是我们的认识;而不信佛教、信其他宗教的,还会说释迦牟尼佛是歪门邪道。

东西就是东西,摆在这个地方随便别人去评论。不要怕人家看,不要怕人家拿起来翻来覆去地批判它。释迦佛当时有多少人批判他?!即使是现在,我们认为释迦牟尼佛最伟大,而当今世界上的天主教、基督教徒远远超过佛教徒的人数。

有许多学佛的人,看到那些不学佛的人,瞧不起人家,说佛是真理的代表,为什么你们不学佛呢?觉得自己学佛了,伟大了、层次高了!这种人叫做邪知邪见!大丈夫各有志向,并不一定走学佛这条路才伟大。任何一条路你只要是敢走,就伟大。你不走,还伟大!

前天晚上我问何为见地,你们好多人答不出来。今天有人问我,叫我讲讲何为见地。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不了解何为“见地”的话,我真的不敢相信他是如何用功的!

你们说何为见地?你们怎么不回答呢?女众呢?你们答不出来我觉得很丢人!尤其是出家人答不出来,我觉得更丢人!连何为见地都答不出来,学佛的第一步就是学见地,要明确见地。你连见地都不明白,你怎么出去参学呢?(众答:……)

所以你们用功就困难,就没办法用功。你们每个人回答得都对呀!每个人的回答,就是你目前的层次。没有“不对”的,每个人回答得都对。罗汉有罗汉的见地、菩萨有菩萨的见地、佛有佛的见地、凡夫有凡夫的见地。不要说别人的不对,都对!

我个人的理解,见地就是方向,就是修行的次第、用功的步骤。譬如说你连求道的方向都不知道,用功的步骤都搞不清楚的话,你怎么用功呢?也即是说你对佛法的认识、对修道的认识、对用功的次第明白了,你才敢迈步。

这就相当于我们做某件事情之前,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怎么进去,怎么出来。没有出手,已经知道出手以后是什么样的结果,出现情况以后,怎么样去应付。没有迈步之前,对整条路线就已经很清楚了。

我们对于佛学的见地,同这个道理是一模一样的。我还没有修道,可是对修道的整个过程、整个理念,都已经明白了。有了见地,可以说就是知己知彼。哪里像我们现在学佛修道,是走一步、说一步,摸着来走。

还没有修道之前,整个修学的理论就已经搞通达了。你只要是一迈步,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一环扣一环,丝毫不差地走进去,再走出来。这就叫做见地。就好比两个人打架,只要一出手,就知道输赢!修道的见地,和这个道理一模一样。

高人还没有出手,就知道结果;修道还没有迈步,就已经肯定会成功了。因为我整个的见地都已经很明了了。如果你真的见地明了,你已经获得了70%的功夫了,还有30%需要去核实、去反复地打捞、再去印证一下。

事实上我们现在学佛的人,都是把“信仰”摆在第一位。我刚才讲到,你没有见地,你所谓的“信仰”都是迷信,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听说净土好,就去学净土;碰到一个伶牙俐齿的人说禅宗好,把你净土宗的理论全部驳倒掉了,你就马上又去学禅宗;又碰到一个更能讲的,说禅宗不好,密宗好,又把你禅宗的思想理论体系驳倒掉了,你又去学密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你没有见地、仅仅具备了信仰。所以宗下根本不谈信仰,一上来直接就讲见地!只有真正具备了见地以后,才谈得上具有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就是见地;真正的见地,就是真正的信仰。你没有见地,全部都是邪信,也就是通常讲的“邪知邪见”。

实际上宗下和教下他们是一体的,只不过是为了让大家容易明白、容易上手,才把宗和教分开来讲。一个真正入了道的人,就没有宗和教的区分。真正通教的人,他也通宗;真正通宗的人,他讲出来的体验就是教。真正通教的人,他就有宗里面的功夫。

我想在座的很多人都会做饭,当我们进入厨房要做饭的时候,还没有动手,脑子里面整个做饭的程序、步骤,都已经形成了。并不是说进了厨房,搬个凳子坐在那里,苦思冥想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又该干什么!
还没有进厨房,就已经知道进厨房后首先干什么,其次干什么,这就叫做见地。还没有迈步,对整个过程、每个环节在头脑里面就已经清清楚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和理念。只有你具备了这种通透的见地以后,才谈得上修证。也可以说你有了见地,才具备了修与证的资格!你不具备见地,你所谓的在修行,那是自欺欺人。

接下来第三步是行愿,为什么第三步才谈到行愿呢?过去丛林里的主持、方丈,必须由开悟的圣人来担任,这样才不会把寺院这一部大车开错方向。寺庙就是一部完整的机器,谁来把握方向呢?方丈和尚!开车的是谁呢?就是当家(监院)和知客师。他两个不用必须知道方向,只要方丈和尚知道方向就行了。

按过去丛林里面的规矩,一个丛林里面至少要有“一个半和尚”,也就是说至少要有一个半开悟了的圣人。方丈一定是开悟的人,第二个就是首座和尚,他也必须是入了道的人,也就是说必须是明心见性的人,才能当首座和尚。因为寺庙里的一切都来自十方,做得对与错,完全取决于方丈和尚。

你不具备见地,你所谓的行愿全部是在做错事。既然做了错事,你就造下了业障。也可以真实地告诉大家,你们不具备见地,第一你们不能够修行,第二不能够出去行愿。也就是你们平常说的出去做好事度众生。你出去行菩萨道,你的慧眼没有打开,你怎么出去做好事,出去行愿呢?所谓的“行愿”,说通俗一点,就是出去为人民服务,出去普渡众生,做一些自利利他的工作,这就叫做行愿。

如果你很幸运的话,你身边有一位明眼人,你听他的去行愿,按照他的行愿去做,你所做的一切就不会背因果、就不会造下新的业障。如果你倒霉的话,你身边的道友、几个领导,慧眼都没有打开,结果都出去行愿,你认为是出去行愿、行菩萨道,做自利利他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害别人!

说一千道一万,见地是最重要的。没有见地,你既不能够修证,也不能够行愿。佛经上面讲得非常清楚,你没有开悟,没有究竟圆满,出去弘法度众生,只能说你是发心的菩萨。实际上你仅仅谈得上“发心”,哪里称得上是“菩萨”?

释迦牟尼佛智慧高,讲得很微妙!给我们套了一顶高帽子,你一发心,就说你是菩萨。等到你修行究竟圆满了以后,才叫做“如来应世”,真正的是佛菩萨度众生!

你没有证得圆满去度众生,充其量只是“发心”而已。可是你不知道你的发心是对还是错,本来人家往北走是正确的,你却指引人家往南走,你以为是在帮助人家做好事 ,实际上是在帮人家造业障,同时你自己也落了业障!

见地是修行的第一步。就像我们北方人从北方到南方,要到东华寺来,不是说你到了车站,买到了车票,再去了解南方在哪里?广东在哪里?东华寺在哪里?而是当你决定到南方来之前,还没有上路的时候,在屋子里边就已经搞清楚了南方在哪里、广东在哪里、翁源县在哪里。

你具备了这些因缘条件以后,才敢迈步,才能够迈步。你只要是条件具备了,你一迈步,肯定是对的。一环扣一环,想错都不会错!这就叫做修行的见地。你具备了这种境界和层次,才谈得上修证,接着才是行愿。

我们现在恰恰相反,脑袋里面一塌糊涂,什么都不懂,就开始出去参学、就开始闭关、进山洞修炼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