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三、禅的修持方法与体究 金刚禅修持法要


   日期:2023/9/29 19: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金刚禅修持法要

  每一部佛典都是一套严密的修持之道,其中均含有教、理、行、果的佛教四大纲要,尽管其法有五乘修学的不同旨趣,但无一不是令五乘根性的人依教、理、行、果而起信、解、行、证的修学之路。因此学修佛典,一要注重实际的行持,以求即生实证而得真实受用,不能光停留在理论上;二是应专精深入,对於一佛典、一法门,要尽毕生的精力,不断地使自心体悟其中的微言大义,然後返照自心,证人三昧道果,而不可贪多为快,滥学许多经典。不讲究体悟与深人,则等於入了宝山,不去专一挖掘,必致茫然空手而返。
  《金刚经》是一部与我们这世界很有缘的佛典,家喻户晓,人人喜爱,因此持诵的、研读的极为普遍。这与《金刚经》文字简洁、义理深玄及持诵的福德灵感有关。
  早在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就向弟子们提倡说:「但诵《金刚经》,便得见性。只要你一心持诵《金刚经》,就可以悟入大道,明见本性了。这是何等高妙直截之法!但是现在持诵《金刚经》的人虽很多,而大部分却不明经中义理,不求证道妙,只是求一些人天福报与眼前的利益,也有些是依经求知解,仅在意识上卜度,而真正发心欲开发自性光明的并不多见。没有正见的持诵,定然与经义不相符合,也就得不到经中所示的真实果证了。
  佛法本来是随机施教的,兹谨根据目前持诵《金刚经》者的一些弊端,试依《金刚经》本义以及历代祖师与恩师的开示,编写,《金刚禅修持法要》,供持诵者参考。
  金刚禅法是禅净合一之法,即在持诵与修持时,明心见性,证体起用,然後消除宿业,打磨习气:并发愿求生西方净土,时时念佛,期以临终往生。

  —、金刚禅宗旨

  任何一个修持法门,都有一个明确的宗旨,不明宗旨的修持,必然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金刚禅是由凡人圣,由染污转清净的般若大法,因此它是超越凡情世见的直觉智慧的觉照,不同於有为执著的修持。
  直觉的智照,在具体上就是「无住」。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无住」的法义就是《金刚经》的经眼,也是本禅法的宗旨。这即是般若在修证上的灵妙活泼的智照。
  那么,怎样才是「无住」之修呢?所谓无住,并非不要念经修持,而是指在依法修持的过程中,不著在「住」上,即不执著於法及各种反映。我们无住用功有三个层次:第一要不住著在外境的幻相上;第二要不住著在妄见上,即经中所谓「三心不可得」,也就是不住於心;第三要不住著在法上,因为还有一个不住的法的概念在心中作用,仍然是法执,所以要连不住也不住,一切无著,清净空明,才能真正返归到无住的真如实相上。
  以上所说的住相、住心、住法,都属於「我」:粗的是「我相」,细的是「我见」,均是动烦恼、造业而致生死轮回的根本,障碍我们成道的也是这个「我」,所以修行先要空「我」。但是修行到了一定程度,连空「我」的「空」也要空掉,而空掉的「空」又成了法缚,所以只有到了不著一切,取舍自在的时候,才叫做真正「无住」。体悟了这个「无住」的「住」,才算证人了三昧正定,圆悟了「金刚道」妙体。
  修学金刚禅的人,无论在持诵、禅坐、起用等方面,都须一一符合「无住」的宗旨去观照,方能与法迅速相应。

  二、持诵禅修法要

  持诵修持法一般分为天台宗的三观诵法与禅宗的直观诵法的两种。而以直观诵法尤为初学入门的捷径。持诵《金刚经》为此禅法的最基本的部分,初修者从此而入门,而悟後仍须持诵不辍,以进一步深入智海,因此持诵法须终身修持的。
  (一)、持诵前的准备
  安排净室,上供释迦如来像,焚清香一炷,列诸供果。距像前二公尺内摆经桌坐椅,桌与椅的高度须适宜。经本应以四十五度斜度安放在经架上,光线应以佛像为中心而四周略暗,能照见经文即可。诵前先礼佛,然後绕佛三匝後上座,调和身、息、心使之宽松安适,自然恬静。

  ㈡、持诵的直观法

  持诵时,先依仪规至诚合掌观想而诵,使心观合一,持诵正文时,左手结方便印,右手翻经本,口微动出声缓缓而诵,使两耳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即可,不要太响,因太响则心气上浮,不能使心寂止安住,但也不可以无声,无声易落昏沈与乱想,总以心合於声·,声人於心为佳。眼睛似看非看地循经文渐渐而移,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同时不可脱离文字光靠记忆背诵,更不可停在某处进行思索,应以无住之心将眼识、眼根及经文色处打成一片,摄持不失。这样,在持诵时,心意随眼之所到,自然带动舌根出声念诵,其声经耳根而入後,反馈入心,於是使自性在这微妙的直觉观照中,融人平等无为的清净境地,不动不出,无我无法,久之在不知不觉中豁开本性之光,彻悟自心之佛了!

  持诵应注意以下七点:

  1、不可以知解心思惟经义,对忽然出现的经义联想,也不要去分别。
  2、正在持诵时,如忽然出现妄想,不能自制时,不要理睬它,应一心依经文持诵,开始时勉强,久之,自能妄想顿尽,清净朗现。
  3、持诵中途,忽受外界的声音、事缘等干扰时,不应起应付心,应不顾一切地一直持诵完毕。
  4、在持诵一定程度後,如出现佛相、光明、赞叹及说法之音等,都不应生欢喜心,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时应放开一切境界,不去住著,一心持诵经文。
  5、如在持诵时,由於身心宁静归一,忽然身心都忘,不见内外,又无沈重暗蔽,只是一片净空虚明朗稳。此时不必再起心分别境界,以及再生起持诵之心,应一切放下,安住不动。此境界过後,可以即调和下座。但不可生奇特想,也不要对人宣说。心中仍是平平常常,不去计较。
  6、持诵时,应注意字句分明,谛了无谬,不可含糊过去,又不可分别太甚,使心不安宁,因为一心直观之时,不生偏倚,就是般若的正观妙门.
  7、时间较充裕而精力又佳者,可以连持经文数卷,但不可与其他经文夹杂而诵,否则便失去效果。

  以上七点注意事项,应对照而修,防止走入偏差以致失去殊胜的利益。

  ㈢、诵毕後的直观禅法

  经文持诵结束後,不要起诵毕之想,也不要急於回向、下座。应该照原来的坐姿结印安坐,放下一切身、口、意的作为,不起一切用功之见,无为无住。要使心念如同溪涧流水一样,随其惯性流去,不作任何人为阻挡与控制。这样由於持诵时的直观之力的相续,使此时心境仍是直观,因为已离开经文,不再出声与循文,故比以前更趋向自性的返照,故此时往往直入寂静的境地。当到了不想继续坐下去时,应持诵(金刚经心咒)数十遍乃至数百遍,咒文如下:
  南无盒嗄滑的,真嗄钵拉米大约,
  嗡 乃恩的达 爱力血 爱力血
  米力血 米力血 瓶乃盈 瓶乃盈
  南无盆嗄滑的,者登啼勺的 受力的
  爱力的 米力的米力的 虚力的虚力的
  乌虚热 乌虚热 步又也 步又也 娑哈!
  此咒乃是《金刚经》之心体,每次持诵後诵之,便能证得性空,获得无量的功 德,故密藏中有谓将此(心咒)持诵一遍,其功德等於读诵九亿万遍,因为合照於自 性光明,所以有如此不可思议之力用。但在持诵时,也应无心而持,不可有功德相 的执著。
  (金刚心咒)持诵毕,即合掌迥向,调和下座,礼佛十二拜,而结束此一座的修法。下座之後,仍须保养心境的安静清明,不可起诸烦恼,打失心境。
  以上持诵法,事忙者每日至少一座,事闲者可修二座至四座,无论定在早晚或日间均可。半年後,每日只须一座,不必多持。每座修法应以一小时至二小时为佳,不可匆匆了事,应缓缓认真行持,时时注意禅心的直观安详之态。

三、直观坐禅法要

  依前法持诵三个月至半年後,或明或暗地体入了实相性体,初得悟明自心。由於各人的根器及用心的善巧不同,故体入亦有深浅的不同,为进一步深悟心性,证体起用,除仍坚持诵经外,每日加修直观坐禅的行持之法。
  直观坐禅法可定在每日早晨四至六点或五至七点,也可定在晚上七至九点。每座须修足二小时,不可懈退。入座时须调和身、息、心,然後手结定印,直观自性。此中用心全来自诵经後所体验的直觉无住的寂静心,不须另有所观所修,只是无为不动,即可直入天真妙性,智光湛照,一念独朗。
  总持圆明国师曾述上根坐禅云:「上根坐者,不觉诸佛出世之事,不悟佛祖不传之妙,饥来吃饭,困来打眠,非指万象森罗以为自己,觉不觉俱不存,任运堂堂只么正坐。虽然如此,於诸法不分异,万法不昧矣!」即是指禅坐(亦指一切处)中不落一切知见,不住一切有为之法,超脱相对境界,融入一元本心。因此,直观坐禅中,不生一切追求,也不转化妄念,只是任其自然,无心直观,久久必能悟入真实佛法。
  假使中间遇到境界不能透过时,即时方便持诵(金刚心咒),直至境界亡失,恢复平静为止。平静後,应将咒也放下,又入於直观之中。
  此法即是达摩祖师「外息诸缘,心内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之法,也即是五祖弘忍的「守本真心」之法,亦即是六祖的「无念、无相、无住」之法。故修此法者,因为有持诵《金刚经》时所获得的禅悟体验,已经培养了根性,所以可直入禅门,了悟自心,速得道证。

四、无住起用法要

修行不但靠座上的培养体悟,更需要在体悟之後起用於人事之间,使无住的真心能在一切境界中出入无碍,应用自在。以此方便调伏习气,利益众生。
  而此起用之法,仍不离「无住生心」这一原则,而如水中画画一样,边画边消,了无痕迹。因此尽管做一切事——语默动静,等於没有做,心中了然无著。
  修持到了此时,有时仍有习气现前,此贵在觉知的快,一觉即无,立复清明之境,如仍不能立除妄习,应在心中起一「断」字,顿除一切妄波,返归平等之性。
  修持到了能有把握时,还应发愿以西方为归宿(当然也可依自己之愿而行),经常念佛圣号,保护心性的清净。临终方可有把握地自在西归。
  
五、自我印证法要

  修此金刚禅法,到一定因缘时节,必会悟入实相。悟入之後,则须经过印证,方可保任真修大道。此时如能遇到明眼宗师给予印证则是大好机缘,应虚心受教。如不遇明师,苦於心不自肯,则可应用以下六点自我印证之法来衡量自己的悟证境界。
 ㈠、当豁开本性,体入实相时,应是湛湛寂寂,了然无寄的。此时,了了分明,一念不生,虽住於真空之中,绝无一个体知此空的我,及所知之法,如仍有体味,分别之心,为未悟入。到能所双亡真知独朗时,亲切神会,方为真正悟明心性。
 ㈡、阅读佛典时,如真已悟入,则皆觉得从自心流出,决无名相之执,也绝不随文字而转,而是处处消归自性的。
 ㈢、在功行得力时,出现空、明、乐的境界,如不能识知虚妄,则未真悟;如虽有功力妙境现前,心无住著,不生取舍,不受法味,方是真悟。
 ㈣、在一人单独无事时,如觉得缺少热闹等刺激,心欲寻求外法,则说明心不自安,禅态已失。如在独处时仍然不减其无尽之乐,法味内充,则是亲切悟境的自在受用。
 ㈤、在根尘相对时,如见闻觉知被境所迁,生起不同的烦恼,内心即失去安宁,又不能立即觉知的,此为未真正悟入。如处处以直觉而照,真心无住,虽偶有烦恼习气触动其心,但能立即觉知,一照即转,不入迷心,则是悟心常在的印证。
  ㈥、做梦之时,如仍被梦中境相所迷而生各种情见,不自觉知与决断,则证明悟心未彻;如在梦中虽无用心,但仍能自在觉照,不生幻觉,心地平直,入而不迷,此为真正悟彻的印证。

  以上六点印证之法,只是简略列出,此外如对爱、怨一切是非等境的细节还很多,这在各人自己的体悟,以自己的智慧来作深妙的正观;以不断转化无始妄执而逐渐圆显无上佛道。珍重!珍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宋智明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宋智明居士)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一章 法*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