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闭关的条件


   日期:2023/10/3 11: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闭关的条件 

不知不觉,能知能觉,能觉能照;能照能入,能入能出;能出入则无我,无我则自在;自在则无痕。

通常大家都想闭关,试问大家,一个不能觉照的人如何闭关呢?“闭”者,闭身心;“关”者,关六根。闭关,并不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名为闭关。通常大家要么不见,要么见而不照,也即见而即住。

古人讲:“为道日损,为学日益”,也就是说修道要把自己的习气毛病天天对治、日日戒除。习气不除,纵然得定,也只是短暂的。因为有习气在,故会住;因为有习气在,有我执在,才会造业;因为有业力在,故会轮回。

能不轮回吗?我看轮回者,最多的是修行人。都说“不执著”,而多数修行人是越修越会执著。因为许多修行人在见地上不清楚,所以,他所执著的自然是邪知邪见!一个真的在见地上清楚的人,除了对正见的执著以外,其余的皆可以任大家去“随缘自在”。

如果一个人真的发心修道、想要闭关的时候,必须外忘世界、内忘身心。法、财、侣、地不仅都要具备,还必须能够得心应手。所谓“得心”,也即明心;所谓明心,也即明确方向。禅宗里面叫做“明白见地,确定方向”。

明心为因,见性是果;见性为因,入道是果;入道为因,无我是果。到究竟的无我之前,要把世间上的利、禄、情、爱全都放下。这些放不下,无论你用功办道多少,都与“道”不相干!你“用功办道”得越多,实际上对世俗的功名、情爱,贪恋得越多。因为你对这一面投入得越多,你对另一方面索取得也会越多。即便有一天你入了道,见到了自己的本性,你没有持续不断地修炼下去,一不留神,觉照还是会被业力给拉出来。因为一个人的业力越大,越有力量,一旦降伏,入道的力量也就会越大。

我们试看一个人,如果他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话,一旦对某件事物感兴趣,他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如果一个人能够对一件事物特别厌恶、反感,当出现一件让他感兴趣的事物时,他比厌恶一件事物的力量还要大!有一个即将入道的和尚说过这样一句话:“凡夫是爱也爱不起来,恨也恨不起来。”这里所讲的“爱”、“恨”是指广义的爱恨,不单指男女之间的爱、恨。为什么会有这种人存在?实际上这种人遍地都是,大有人在!

如果在外边做事情能够全心全意投入的话,一旦我们走进另一个环境——闭关的话,同样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相反,我们在外面做事情贪生怕死,不愿多做一点,不愿多付出一点,我们想闭关修炼,难道是一种享受吗?难道它不比在外面做事付出得更多、更艰辛吗?古人讲:智慧用了智慧在,力气用了力气在。一个不愿意布施智慧和力气的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修行人?

抛开学佛的角度来讲,你用了智慧,用了力气,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好了对方。那么我问一句:你自己究竟失去了什么?实际上人的智慧和力气,都是从布施当中、供养当中培养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挖出来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才的造就,与他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培养都有关系。实际上人的一半,上天已经给你定型了、给你安排好了,无论你怎么蹦、怎么跳、怎么挣扎,谁也没有能力帮你改变这一半了!所谓的改造命运,只能是改造另一半。可是就一个凡夫而言,这另外的一半,你也无法改变!惟有在世的明师可以帮你改变。就连过去已经往生了的明师,对你来说也是无济于事。就像现在的人有病,必须要找现在的医生,你去找古时候的扁鹊、华陀根本医治不了你现在的病。你们在座的人,谁有了病会去找过去的扁鹊、华陀去治呢?是不是都要找现在的医生呢?

人的福报、功德、智慧、承受力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从给与当中、付出当中、奉献当中培养、训练出来的。为什么在六度万行当中,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位呢?我们看问题不要只看到表面,要看到它的实质、看到核心。也许你们看到万行每天这么辛苦、这么操劳!实际上我这几年的成长,远远超过我前面闭关七年成长的速度。比前面闭关几年的收获还要大。承受力、心态、思想,都比前几年改变得大,尤其是最近一年。

你们刚来的人恐怕不知道,如果按我以前做事的心态和方式来说,我不会用这种方式和你们交流。之所以我能够用这种方式,是因为万行深深地感受到是你们帮万行进步了,是你们成就了万行。学佛、乃至做人,都是一种经验、都是一种感受。只有当你有了经验、有了感受心态才会有改变。所谓的“超越”、“开悟”,不正是因为心态有了改变吗?

当一个人的心态没有改变的时候,你所谓的学佛修道,就像一个齿轮每天按部就班地转动一样。你就是转一百年,也不会开悟。即使在修道,也未修道!因为你天天都是这一套,没有什么能让你的身心有巨大的震撼、能给你巨大的触动。

你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在实践佛法、是在实践人生,可是你根本就没有用心投入、没有用心去做。不错,就你们的水平而言,我也承认你们是在投入地做。可是就道而言,你们所谓的投入,力量真是太微弱、太微弱了。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达不到忘我的程度,对事物的深度、根本无法深入进去。你不能随时出入的话,对事物的广度更没办法达到。

实际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种习惯,也就是我们生生世世养成的习气。譬如说我二十年前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大、小便之后从来都不用冲厕所。到了城市以后,大、小便完了,裤子一提就走掉了,根本就没有冲大、小便的习惯,让我冲厕所,我感到很不习惯。可是让我的朋友看到,会非常地痛恨、厌恶!等我改变了这个习惯以后,如果大、小便完了以后没有冲水,我会觉得身心都不自在。看到别人如是,自己也会痛恨、厌恶。

习惯一旦形成,叫你改变,就一个凡夫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的改变,那是因为环境所迫,你不得不改!一旦环境允许,你仍然还是大、小便完了,提起裤子就走。这也就是明师“心狠手辣”的原因所在!他不会给你环境、给你机会,你适应得了,就生存下去;你适应不了,就地死亡!自古道:“适者生存”,环境永远不会适应人,适应生物;只有人、生物去适应环境,才能够与环境共存。

前几天我去看了山上闭关的印平师,他用功用得很猛,因为他这个年龄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会非常投入。他在没有闭关之前,干寺庙里的事情也是全身心地投入。正因为他有一颗全身心地投入的心,也就是养成了这种习惯性,他做任何事情都是全身心忘我地投入。你们在座的,谁有个全身心投入的习惯性呢?谁有这颗心呢?既然没这颗心,你做任何事情要想上档次绝无可能!因为做任何一件事情,想把档次提上去,你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忘我地投入。可怜之人,也必然有其可恨之处!

要想知道自己能否修行,是否已经在修行,或是说修行到哪个程度了,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接触的每一个人,足以检验出我们修行的层次了,哪里还需要看经书、找明师印证呢?

菩萨之所以有悲心,那是因为他有一个难以形容的心量。如果他没有这个心量,如何来的悲心?既然没有悲心,如何来的智慧?既然没有智慧,如何来的神通?所有的一切,全部是建立在“量”上。有了这个量的存在,接二连三的智慧、神通、福报、功德,都会具足。

人生很短暂,转眼间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你得到它也是如是,你得不到它也是如是。既然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如是,大家何不找一个超越如是的“如是”呢?

我想在座的人没有一个会相信,人死了以后是没有灵魂的,都相信人死了以后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存在。惟独这个不生不灭的,是超越了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岁的。正因为我们想要得到这个东西,所以就要把世间的东西放下。

所谓的“放下”,并不是要你什么都不去经历它,要想对一件事情放下和超越,只有你经历了一次大的突破,全身心地去尝试它、经验它,才能够超越它、放下它。试问,一个从来没有吃过波罗蜜的人,竟然说自己已经超越了对波罗蜜的贪恋,你们听起来难道不觉得可笑吗?

我承认大家都有道心,然而与其说大家都有道心,不如说大家都有贪心!没错,现在都在贪“道”、“贪”修行。为什么不贪世俗的财、色、名、利呢?,那是因为我们对这些东西的机会不多。如果这些机会都具备、机缘都成熟的话,究竟要哪一样,恐怕我们真的很难选择了!

为什么过去的祖师爷们一再肯定、反复强调:“罗汉修炼于深山老林,菩萨成就于红尘人群。”你也许会说:我不想做菩萨,证个罗汉果就够了。实际上罗汉在修得了根本智以后,还是要有一个阶段、有个过程要到红尘里面去弥补他“后得智”这一堂功课。因为根本智与后得智的关系,犹如一个人的左腿和右腿一样,单凭一条腿、一只脚是没办法迈步的!

为什么过去的祖师爷们要“内外兼修”?也即是进关——出关,出关——又进关。因为过去的祖师爷们在面对红尘的时候,曾经有过全身心地投入,所以他们一旦把自己关闭起来修炼的时候,就会外忘世界、内忘身心!我们在座的谁曾经历过花花世界,全身心地投入过?谁全身心地尝试过?既然对外面没有切身地尝试过,一旦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他是不可能不向往外边的。

我也曾经替大家考虑过,是否不需要经过外面,直接就在里面修?可以,完全可以!只是你这样经历以后,同样会像你当初没修炼以前的感受一模一样。因为当一个人对前面不知道的时候,他也不知道后面;对后面不知道的时候,他也不知道前面。只要对一面知道过,再去寻求另一面的时候,也就容易知道全面。

可是,对凡夫而言,很容易停留在一面,因为凡夫他是以凡夫位为基础。既然如此,首先就应该把凡夫位上的功课有了一番饱尝之后,才能够弃位就升。所谓的“弃位就升”,就是说你本位站得稳、站得牢,才能够“升”。凡夫位就是成佛位、就是成佛的基础。

基于我自己十几岁就出家的原因,基于我自己想成长、想成熟的原因,所以来建东华寺。想借助于建东华寺的机会把自己给历练出来。我过去曾经讲过,对东华寺的修建或者十年,或者二十年,一旦建成以后,我就会把它放弃掉,再以另外一种方式去修炼。

一个人尝试得越多,放下得也就越多越快。这里所说的“尝试”,不是说你经历的很多,而是指你用心投入过。有许多人经历了很多,但都没有用心投入,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很深的体验,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完全地超越。可是有几个人敢把自己的身心完全地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上去呢?

因为他不知,所以就不觉;因为不觉,所以就不能够照;因为不能够照,所以就不能够入;既不能够入,所以就不能够出;既不能够出入,也就不能够自在,只有自在的人,才无痕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