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日期:2023/11/13 20: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知修行无二,乃悟后人语,因其觉心明达,了法无法,唯显实相妙心而已。而於未明悟之众生,实因方便法门以引入,方能逐渐圆成。又於悟人如通达方便法门,不仅自利更能迅速,且利他亦具善巧,可谓不得不知也。--作者提示
  我们前面所学的内容,是讲随顺觉性的修行方法与修行境界,归到最後都化为空灵而无二。就是讲每个修行人经过的路不同,层层深入,均依觉性而启行。有些人已经经过了,後面就不需要,有些人前面还没经过的,或还没达到真实悟证的,还需要後面的,这是前後不同。但是被无明迷惑的凡夫都执著有,就性体而言,这也是空的,人空法空,总的意义来讲是空的。悟了以後透境界也是空的,所以说真空观、真空行。
  下面接下来讲方便观、方便行。为甚么说方便观、方便行?因各人的习气不同,各人的盖根不同,各人的因缘不同,各人修的路不同。下面佛就开出根本三轮:奢摩他、三摩鉢提、禅那。这是修证的三大**,虽然说修证法相很多,每个人只能取一种作为入门,就是说有一种适合自己的方便**。如果在一种**当中,能够相应证道,就叫圆成。另一种仅仅是修入,没证圆觉的,这样叫亲近。亲近圆觉是在与圆觉接近的路上走,还没圆成,这是第二点要提到的。第三点提到的是我们学习这部《圆觉经》时心要比较细,因为三轮的轮相,层层深入的境界,我们还未达到,而三轮开出的二十五轮,更是复杂,所以讲得比较微妙。但是其宗旨、其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圆觉,悟入圆觉做为起点,以随顺圆觉做为起点之故,所以以後再就路还家,就像有东、南、西、北等很多门,但都可以就路还家,尤其在下一品二十五轮中讲的门很多,实际上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在学习当中要明白其意思,明白以後,通过选择深入,深入时不可能多、不可以多,但明白是要明白的。这有什么用呢?就是说一个不圆解的人容易造成执一非余,佛法
里面如果只懂得净土的,且对禅宗不了解,那你会执著己见,会诽谤其他宗。又如你只懂得空轮,奢摩他上方便时,那你可能会诽谤如幻三昧,以及大悲轻安等等境界,这样在佛教当中会产生对立,所以我们从全体来讲都要懂,都要明白。
  为什么佛教会有这么多的门?这样修证的轮相是怎样安立的?这样我们如学习明白,就不会以自己为主,觉得自己高,觉得别人修的不是,这一点是非常要紧的。我们举一个例子讲:一般修禅定人是很用功的,且亦有一定的体悟,亦能够透过一些境界,在静境中发出,亦有静智慧,那么他可能会反对他人讲经,或做佛教的弘法事业、慈济功德,他会说你们都是在搞外面的东西,都是在搞热闹,往往会有这样的对立、讥讽,这样就容易与弘法事业及其修证会产生对立。当这样的对立出现时,他就会诽谤,不能与佛教统一,佛教虽然有专修一类型的人,但这种不等於就是圆满,仅仅是一种类型而已。那么佛教是弘法事业、管理事业,慈济利生,也是一种类型,但要符合佛法正道,就是说用自己的智慧去破执著,通过自己的弘法利生事业,在实际工作中要显现对众生的利益。
  但如弘法的人、管理的人、讲经说法的人,或做慈济功德的人,亦往往会轻视那些住山专修的人,说他们心量小,不出去弘法,不来帮助我们搞佛教弘法事业,只顾自己修,只要自己成道,不顾众生利益,这样是会对他们有看法的,产生对立矛盾的,这些都是在这两者之间没调节好,不懂这两种关系,这两种能调和的话,表里一致,即能圆融无碍,能够透出人生世界以外而又包融万法的一种高尚意境。这样意境完全方便随缘时,当达到无定法时,别人又会对他产生看法:这个人一下子这样,一下子那样,有时讲净土,有时又讲密宗,他为甚么会变化这么多?他今天讲的与昨天讲的怎么会有矛盾?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会猜不透,这种情况说明听法的人在佛教当中还没通过佛教的修证**,才会有局限的定见,所以修证的**对我们都是有意义的。所以禅人往往会有傲气,到一定的时候,会看人家不起,认为别人都是在搞热闹,就是对一般信众看不上,或不慈悲接引他们,一到寺院看到这些信众,就不愿与他们接近,认为他们是来吵扰真行,这样就是被束缚住了,也就没悲心,所以这两者之间要圆融、统一,我们在这里学习,就可以体现这种圆融,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於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时候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从座位站起,恭恭敬敬地拜佛,从右绕佛三圈然後跪著合掌虔诚地对佛说: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
  就是前面这个品段里说的四种随顺觉性的不同境界,佛已为我们广泛地、详细地分别叙述了随顺觉性的真实妙义。
  [令诸菩萨觉心光明。]
  使令在座的及其他菩萨觉心产生光明,噢!原来是通过四种随顺使得觉心显现光明,照了一切。
  [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承蒙佛陀的大智慧圆满法音,使我们了悟忘心顿证的大口诀,只要暂闻法要心生信顺,已经获得大善利,已得随顺觉性。那么,如能通过修习就更殊胜了二甚么说获得善利?当时听到这样的忘心顿证,这样殊胜口诀能够信解,已经具有无量的功德,不是一佛、二佛所种的善根,而是无量百千万亿佛与大菩萨的道场里种下的善根。所以说已经得到善利,不可思议,何况能够去用功,这已经是具足如来一切种智,用功就更殊胜--圆成佛道。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
  这位威德自在菩萨,因威德自在,即在处处行门中都得自在,他说虽然佛在一前所说的法门都非常圆融,已经是广说,非常圆满,非常究竟,已经都是摄受二法,成就一切法,道法妙旨都已包括殆尽了。但他要提出,佛法人门不止一条路既然不止一条路,那么除了以前讲过的直接的康庄大道以外,是否还有捷径呢?I有方便迂回路呢?或者说末法时代众生根基的差别,是否还有更善巧的法门让我们入门?所以说,「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非止一路」,这个城就是表示圆觉,外面的四门就是行门。「随方来者」,在东、南、西、北随著各个方向来时,「非止一路」,东门来的,西门来的不止是一条路。譬喻各有各条路可走,这是威德菩萨提出方便行门,建立归元捷径。
  [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威德菩萨再就因地上,推寻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就菩提并不是一个方便,是很多很多的方便,甚至可以说有无量方便,所以才能使一切菩萨成就佛道。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
  请求世尊广为我们宣说一切方便渐次。「一切方便」包括无量法的大总持的**,这个**即三根本轮,包括一切方便,运用起来是非常善巧,而且能应付一切人,应付一切情况,所以说:
  [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即能修的人一共有几种?实修的法有几种类型,能修的人就有几种类型,它们之间是相应的,否则法就是先设,否则这法就是死路,这就是法与人相应的关系。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威德自在菩萨请求的目的是甚么?是使令这个法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的人(不是求小乘自了的,亦不是求凡夫境界,不仅仅只求福报),速得开悟,通过这样的方便渐次,及包括一切法门的善巧,让他们入门,使他们速得开悟。开悟以後进一步游戏如来大寂灭海--进入如来的清净境界。
  [如是不异,终始不二。]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於如来如是方便。」
  你能够请问如来这样的方便,提出这样的问题不简单。当一个人在佛法裹面讲出适应大众,大家都需要且又是一个新的话题,不是老话题,是很不容易的。大家老生常谈,谈了几十年,这是不应该的。佛法应该有发展,在新时代、新形式、新的人物的面前,要有新发展,这样的发展是真实智慧的体现,善巧方便的体现。所以只有菩萨才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能够把佛教向前推进一步,走在时代的前面,这才是菩萨的作为,所以佛赞叹他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你现在仔细地听,我为你说。就如今天说法一样,佛音常宣。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非常欢喜,说明问题问得非常对,而且对大众都有别益,所以奉教欢喜,大众默然而听。下面讲具体的内容,可以分作四个方面:一标根本、举个数字,就是**数;二阐释做工夫观照的方法;三用例子来彰显圆融的修证;四较量功德来显现殊胜。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
  无上妙觉,不可思议的圆融境界是遍诸十方,到处都是,我们这裏就是圆觉的境界,但是能不能,是否已觉悟,还要看实际,如果真实随顺而觉,圆一切法归于自心,那么圆觉境界认定出生如来,因如来证到这样的境界,从这裹出生,本来是无生,本来亦无灭。因为众生迷了,即覆盖了、颠倒了,如证到本来,开悟见性了,就叫出生如来。
  [与一切法,同体平等。]
  与一切法都是同体平等,无二无别,就是说凡与圣、识与智等一切境界都是无二无别,都是称性而起。
  [於诸修行实无有二。]
  对於修行来说,能符合觉性而行,方是真行,没有两个。为甚么说没有两个?二行都要符合觉性,都是依这个作前提的,以这个作前提,所有行持都是真行。但是在其解释上面、在方便上面,要符合众生的根基,要开门,就是说将所有可能进入的门打开,让有缘众生都走到城裹面来的,都走到圆觉真性上,这一点是没矛盾的。就是说没差别,都是绝对的统一,但是人有不同,走各条路的人有不同体悟,所以趣入的门也有不同。因此,如来说法有不同,修的人同时也有不同,所有的都是修行,甚至讲经,说法亦都是修行,一切都修行,甚至做世间事业如用真实的心去做,一切事即是修行,这是绝对统一的,绝对没差别。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
  但是从随顺众生来说,为了方便、为了对众生的机缘,「其数无量」,众土根性有利钝,烦恼有不同,福德有厚薄,智慧有深浅等等,所以摄教多端,方便无量。
  [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圆摄所归」,整个佛所有的方便与众生所存在的情况做一个摄受、归纳,县对整个作圆融的归纳。「循性差别」,循众生根性--五性的差别。「当有三种],这三种门能收尽一切法,无论是哪宗哪派,这三种门如能通达,一切法都在这裏了,都包括进去了。下面是具体的讲: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於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这是第一个方便--奢摩他。「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这是以悟为前提,这已经是开悟了。这悟还是解悟,对圆觉的境界,对圆觉的义理、圆觉的真实性生起了信心,对世界的所有的知见都放弃不要,知道了这是真性,是我之所归,是成佛的关键,佛就是从这裹成的。就是成佛的正因,已经完全明白,再不会向外求,不会在枝末上搞,不求神通、境界,而是真正悟入圆觉,这一点是起点。如这一点的起点没有,所有的修行都是死路,都没意义,这起点具备以後,就会「以净觉心」,以悟起行,所以智慧能够导行。
  「先以定动,後以智拔」,这是指修证过程,但是最初时若没正解,这一层就进不去,所以以圆觉这样的悟,把人生世界的所有都放下後,再起觉照、做工夫,所以「净觉心」起行,故凡夫都是妄想,菩萨用觉,做工夫起觉照。若用妄想修行是永远修不成的,即以所悟的圆觉理起觉照,念念照目前。照哪里?照生相、念头起的最初的地方。因念念不生时,就是凡夫、就是众生,众生与佛之间是菩萨,这菩萨是怎样修菩萨行的?做工夫时,能够用觉,不用妄心,不被妄心牵著走,不被客尘缘影牵著走,而始终是在觉的上面。觉,觉在哪里?觉在当下生起的地方。
  我们的真性无相,看不到,没证道的人,这真性是没办法显现的。这真性怎样去体现呢?通过解悟的智慧,在每个念头的生起处把它觉住,看着它,看着时不要跟念头跑,这样就叫净觉的心。为甚么叫净觉?因其没分别、没感情、没内外、没执著,这样的觉是体现出直接的灵智。不要觉在身体的穴位,觉在丹田或觉在甚么地方,而是不落一切相、不落内心、不落境界,不依呼吸,一切不依,一切不依才是净觉,都没依赖亦没依赖观念。
  因为「行起解绝」,佛教里面讲,当你行开始时,你的理解就没有了,理解能够产生行的策发力,而行时不用理解,这种解是真解。若行裏面还想想怎样修,这还不叫解,这是还没解;有解的人,行时不解,行时就是行,行时就是悟解後的全体智慧升华与直接的体现。这是在哪里?是在觉的上面。;而且这觉是净觉,没欲望、没思想,是无为、无执的。若在念佛时,就是念佛,没有把佛号当做佛,亦不把生西当做目标。念佛时就是念佛,只是把它觉住。念佛觉哪里?觉念佛生起的地方。所以禅宗的参究「念佛是谁]?这问谁的就是念佛从哪里念出?哪里来?实际是看这个,这是佛教里面最要紧的地方,就是成佛道的关键。若不明白这个都叫世俗佛法,即只是接引接引你,说你念佛有福报,念佛身体会念好起来,念佛会得长寿等,这是从世俗的欲望的观念来说的。真实地讲就是觉,而这个觉必须是净觉,就是讲不带杂念、不带欲望、不带执著,只管觉,这样子才是真的做工夫。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一,净觉的心,到处都可以用功的,但从个性讲,有些人认为世界太复杂,事务多,劳累过度,做觉的工夫有时易失觉;如跟人讲话就忘觉了,或事情一多就忘失,或嘈杂声一多就静不下来,这样经常失觉认为自己不行,所以要排在三轮前面的「取静为行」,实际前面的是最浅的。而有些人认为自己在山上清修就是高,实际这是最浅的。因为没办法在闹市中修,故逃到山上修。所以古人讲:「小隐隐於山,大隐隐於市。」大隐的人是在城市里隐,小隐的人才逃到山上去,只因境界来了时,抵不住,失去觉照,这才住山村结茅棚。
天台宗讲:「若离开一箭之地,放牧之声不能听闻。」放牛人吆喝声都听不到,这样要有人送东西给你吃,不用自己去托钵,不研究文字,不讲经,把世界的事业都要放掉不要,不结交朋友,是这样的住在那裏专修,这叫「取静为行」,闲静独处。就是选一个较幽静合意的地方,没有风吹到,且有流水潺潺。如能找到这样一块地的也是一个有福的人,也还有人为你护法,就是护法善知识帮你,还有师父在旁指导你。因在修的过程中有境界的变化,如能助成这样的因缘做工夫,在这个地方修三年、五年,这是叫奢摩他最初入门的地方--「取静为行」。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这样打坐就能静下来,念念佛、持持咒,开始安心,到一定安乐时,这些都放弃不要,做专门观照工夫,观照一段时间後,到心水澄清时,裹面反而翻腾不止,心愈静裹面的杂念愈看清楚,犹如太阳光透过门缝,照到空中来,灰尘特别看得清楚一些,所以到一定时候愈修行,内心反而愈烦躁不安,即「觉识烦动]。很多很多的种子翻腾不已,这些都要不理它,不理它时,到一定时候就自然地突然顿歇,「静慧顿生」。这样做工夫时「静慧发生」,是指工夫成熟时,突然在定中根尘脱落,或者妄念歇下去时,非常静、非常空,这裏面就有空的智慧产生,很明了,但到这裏还没见性。当然有些人在这裏可以证到,一般人在这里停下来,还不是见性,就是在百法中所说的彗心所相应,即智慧心水显现。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对身心客尘的执著已歇下去,再也不会对身体、心念以及客尘烦恼产生分别缘虑、执著,再也不把它们当一回事。就是说其内心世界再也不会生烦恼,不会再把生与死的问题放在心上,没这些事了,所以说「从此永灭」,从此以後永远灭了。因为其已见到空性,空性无污染,不会污染自体,客尘不能污染,「便能内发寂静轻安],从此从内发而不是外发,就是说外发是有条件的,环境条件、生理条件,而是从内心寂静发生了轻安。为甚么?因为离开了根与境,六根没执著,一坐下做工夫,身体就没有了,六尘境界没有了,内心闲静,烦恼生不起来了,没了五欲而「寂静清虚」,这是一片的清虚,内心境界有时是没办法形容的,真像是透明的水一样,清静如虚空,透明如碧水,也无法与之譬喻的。就是清到如此境界,如不明所以,自认为是圣的境界,自认为是很高了,就会生狂妄,会看不起他人,认为别人还是凡夫,我已到了这样的境界,所以有时住山时会傲慢、会狂妄,就是从这裏来的。但若能不狂不傲透过清虚,就能直入本性,但是很不容易的,为甚么?因对境界的执著,对轻安的执著,人到这裏轻安舒畅,气脉融通,红光满面,眼神发光,声音宏亮,走路如飘,人非常轻松,吃一点饭就足够了,人整个的都变了,在气功来讲这境界已经是很高了,的确是会达到这样的境界。到这裹对外面的事情都不关心,粗重烦恼都没有了,对细的烦恼又看不到,实际对这些静、对这些轻安、对所住空定及所产生的智慧心执,本身就是细的烦恼、细的妄想,他自己看不到。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於中显现」,由於寂静的关系十方世界的诸佛都在心中显现,心如镜一样显现,因为我们的心本来是妙明,由於客尘所盖所以不显,佛的身是全体光明。当我们的心空了时,佛就在我们心中显现,所以般舟三昧说到一定时候十方佛都现前,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一点也不奇怪,但还有能现所现,还有一点分别在;如果还有分别在,当然不能见性,或仅能见到空性,与所显境仍起分别。这要看是怎样的人,如正由空显境时,我入入你,镜与镜相合,两镜都不可得时,亦能入真性,入灵妙真性。故悟人知:「如镜中像。」譬如镜中的像一样,一切都了不可得。做到这样工夫,譬如讲空到极点、静到极点,产生轻安、产生明镜显现万物,这裹确是实际境界。在修证来说的都是非常深的,但究竟不究竟,这要看人的执著不执著,若执著这个地方,就不究竟,若不执著这个地方就能够达到究竟。

  「此方使者,名奢摩他」,这样的方便叫奢摩他。所以现今的修行人要搞热热闹闹,东搞西搞是不对的,是会有诤口的。但是有些人说菩萨也是搞热闹,如某某大师也是搞热闹的,到处弘法讲学、办道场,但这是弘法的需要,而他的内心是寂静的,是清净不动的,这是如幻菩萨,下一步就讲这个问题。奢摩他就是真性止与寂静定,通过止与定来显现心的明净。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舆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这是第二种修行方法,这是体现本性如幻妙假的功用,是入世度生化门之道,非常关键的;而且大家住在城市裹面工作行菩萨的人,大多数没有条件到山林中静修,正可藉假修心。那么怎样起行修幻呢?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一开始就可以无分别智,明明了了觉知自己的心,本来空寂,了不可得,由无而显有。所以无相之相,即是幻化假相,於是当下了悟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一,都是不真实。这样一明白--当我们知道自己的身心、语言,及所见所闻,所有的山河大地一切境界,甚至佛与菩萨境界所有都是幻化时,就会产生了幻的智慧,这叫幻智。幻智相当要紧,幻智就是说我们面对人生现实而不执著,知道是幻,能生能死是幻,既然是幻的,还有甚么可悲哀?还有甚么可快乐?又有甚么不可以舍?又有甚么可以执著?所以幻智就是了悟一切梦幻中人,都是影像,本来不真实,所以不会执著。因不会执著一切,所以修行如幻修,幻修幻做,就不会产生一种固执的见与渴望,不会急急忙忙,不会把它当真的事,如是无实法可得。这一点非常要紧,这样懂得以後,根、尘、识和合,都没自性,都是幻化,所以说中道智,《中论》实际就是破这个,这个若不懂,修行都是白修,因为不能见性,不能随缘变化。不是说绝对没用,对世界法还是有用的,可以迎合世俗的需要,却不能即事而真,所以对道上的事是没用的。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幻即幻智,譬如人有男女,地位有高低,当知道是的么?幻有甚么可著?」这就叫幻智。追求地位的人,一知本来是幻的,有甚么可以贪求呢,就不用求地位了;若爱面子的人,会问面子哪裏来?观这个东西,把面子打破。若觉得身体不舒服:「哎!这身体是幻的么?我为甚么要著在身体上?一这样叫除幻。
  由幻智的观照力灭一切幻相的执著,就不再著在幻上面。当我们不著时,就证得一分功德,开一分道智,起一分妙用,在人生意境上面就提高一层。这是除幻的菩萨,在现实人生中就是这样做法,这样做的力量比之在深山老林中修力量是大得多,意境比之亦有很大的差别。举个例子讲:
  梁武帝在位时,一次在一座山中挖出一位埋入地下已八百年的入定僧,而宝志公禅师是梁武帝身边修幻的国师,在宫廷中来去做如幻游戏。入定僧是在大榕树下入定了八百年,是修静行的。在一般人眼光来看,总认为这入定僧的工夫一定高於志公禅师千百倍了,然事实是,一次在宫中志公禅师与静行僧同时让宫女们洗浴,那静修僧心动了,受不了逃出来了,而志公禅师却没关系,还是嘻笑如常,这就是修幻智。  -
  本身是没关系的,有甚么可动心的,这是幻智所成的,你说这有多大力量,这是最真实的。在修行来讲这更进一层,这样的修行佛法才能真正在人生世界普及,使佛教不会脱离世间法,不脱离社会现实,才有真正利济的价值,这样在任何岗位、任何地位、任何身份都可以弘法、都可以修行,所以这是非常要紧的。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譬如讲我们对人的地位的结已解开,用幻智解开了,就可以度有地位的人,碰著地位高的人,心就不会跳了,亦不会奉承拍马,这样就可以度他们了;若男女这一关破了,就可以度男女,若这关还没过,就度不起;若碰到生病的人,若生病的关没破,我们会同情他们,说生病是怎样怎样痛苦,反而把他拴在裏面,若这个关已透过,我们会说,生病不当一回事。四大本来是空的,不可得,先破了他的执著,然後再教他如何调伏,为他找出原因,教他治病的方法。这用理来讲先要破迷理,拿事来讲要行方便,这样才可以度人,若这关没过,就永远不会度人,别人也会听你一说立即觉得你的习气与执著跟他相符合,会觉得有味道。
  一个度人的人与被度的人投机,与他一样的境界,这不是度人,这是被他迷了,被他牵了。我们度人一定要把他原来执著的地方打破,把他带过来,转过来,讲,就有变化善巧,这样才能「开幻众」,度幻的众生。众生是幻的,度就等於没度,众生各自的相貌,各自的名字等,这些都是幻的,都由心念所生,心念也是妄想,那个是真的?都是幻时才能开示幻众,来度脱幻众,这样才能自在,才不会被它迷住。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这样由起幻的缘故,自己知道这是幻的,再不会执著了。一个人若知道是幻,不执著了,还会有烦恼吗?没烦恼,没烦恼就能够度人,如幻度众,方便别人,处处利乐,不会觉著疲倦,不为个人得失,不计较名利、经济、地位等,一切都不计较时,就能「内发大悲轻安」。发大悲是不容易的,大悲不是想想就可以的,大悲是由内生起的,真正地慈悲众生,真正地利乐众生,以内发出,而且会产生轻安。因为根尘消了以後,自他无二,内发同体大悲,与众生一体,看到众生犹如看到自己最亲的亲人一样;如别人跌倒了,马上过去把他拉起来,连想都没想,就是说他利益别人不是想起的,而是自然发出的。因这行悲不是想像,亦不是同情来的,而是从定中来的,是从幻化裹面生出幻智,有幻智起用必定有事行的正定,必定不乱、不散、不迷、不著,这样的定是动裹面的定,是在作用处的定,不是由爱见产生的,认为讲得来就跟你多讲点,讲不拢的就不跟你讲,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是轻安通透,愈发愈微妙,愈帮助别人力量愈大,愈来愈好,福报亦愈来愈大了,智慧亦激越而出,号召力、感化力也愈来愈大了,没有考虑自己,所以产生大悲轻安。由此可知,从这种类型来看,比前一种更殊胜一些,我们应该赞叹妙假之行。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一切菩萨从这裏开始起行,做工夫、做观照,悲智双运,逐渐增上,直到佛果圆满,但时间比较长,需要生生世世做大心凡夫、做菩萨,世世度人,这样才会成佛果。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这裹要进一步明白,要把幻化的法丢掉不要。为甚么?「彼观幻者,非同幻故」,不是同幻,只因有智,只因有真智不昧,虽然胜与劣不同,就是讲对观幻的人不是同於幻化的,而是了了分明,是主人翁不移,是真实显现。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不同於幻也不同於幻观,皆是幻故。这襄面进一步连幻智也去掉。第一个是把幻法去掉不要,这法是幻的,智是真的、有用的,但智观发出以後,这智也不要。若把这智留滞在心中即成障碍,所以说「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幻相永离],这是总结,这幻法、幻观、幻众生,一切都永离:永离是毕竟地离:永远不再生起染著。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这样菩萨所圆满的行是真实的行,所以是变化无量,其不执著於某部经、某部论或某个观点,但是处处都可以用,处处都可通达,没一个固定的东西可执著,这叫「所圆妙行」,处处都是妙行,变化无量,随众生而开发,就像「如土长苗]。如种谷子苗要慢慢地生出,开花结果,等收成时,把苗与土都丢掉不要。种子譬喻觉的心、觉悟的心、清净觉心等;土譬喻幻的法,我们要再藉个土与种子来用,因为菩萨修行的土地就在众生界,如幻法界、现象界,这是菩萨的土地,菩萨若离开众生的土地,就不是真菩萨。那么前面的奢摩他可以叫做自觉菩萨,这裹的三摩钵提是叫觉他菩萨。觉他菩萨的种子必须深深地植在众生的土地当中,如离开众生就不可能长苗。譬如金曰贤菩萨行愿品)当中说的沙漠大树,众生是树根,大悲水浇这树根,这树才能生长菩萨花果,就像这个譬喻一样。苗譬喻幻智,幻智是从土地当中生起的,就是菩萨的幻智,是针对众生生起的,因为有众生、有幻法,才有幻智的产生。所以悟这个净圆觉是由幻法而起幻智,从幻智再忘记自己的妄心执著,然後再进入觉性,圆觉的性,入圆觉性以後,再把前面的一切都扔掉不要,都没有,而把种子收集来,种子就是果实,得果实後其他都没有了,到以後圆满成佛。所以说:「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这方便就叫三摩钵提,这是第二个方便。大家要注意这法门是非常广大的,而且末法时代就是需要这样的菩萨来这个世界裹弘扬佛法,以幻智度幻众。
  第三是「禅那」,「禅那」是最高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以下详述「禅那」的修法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与上面的前提一样,以这样净解、净觉的心「不取幻化],幻化也不著,也没幻智,即把幻化亦扫去。[及诸净相],亦没甚么净相。到甚么深山裹去寂静等都不要。两头都不要,在幻化当中修行度众生,开幻智也不要,既不执著自觉,也不执著觉他。「了知身心皆为挂碍,要破掉,这里碍破了以後,了妄即真。「无知觉明」,这样无知的觉显现明,因众生是无知,是无明颠倒,是迷惑,对身体的觉是触,心缘叫思,就是说打破觉与知以後才能明。这明是甚么?这明是灵性,我们灵智妙性,这灵智妙性不在深山中,亦不在幻众中,它是非幻、非静、非空,一切都不是,「离四句,绝百非」,灵明真性。
  这灵明真性是本体上的直接体现,对上来说没顶,对下来说没底,对边来说没边际,中亦不存在甚么中心,即没东、西、南、北、中、上、下,虽说的空寂亦不是像太虚一样。若说它相用,不从缘起,缘起也不可得。若说知见亦不是分别,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即所谓:「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不见无所不见。」圣心无心能够圆照太虚,这是(信心铭)的「圆洞太虚」,这是禅宗祖师西来意直接体现的地方,所以这觉性是人的真正性灵妙明。
  [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不依赖身心能所等知觉之碍,不依身体修,不依心念修,不在深山裹修,不在幻化中修,一切不依,不依一切碍境。[永得]即究竟,常常如是。[永得超过」,超过相对的境界。「碍无碍境」,碍,就是幻观幻境裏面的烦恼无碍;「无碍境」,取静自觉,空掉无碍,碍无碍境:永远超过,这种是活泼泼的大智慧,灵性--我们的本性全体显现,在禅宗来讲这是大彻大悟的境界,是彻悟的显现。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於外。]
  这样的境界受用,自己的机与缘都是妙用,这是内明妙心的受用。受用甚么?受用世界--地球上的城市、房屋等都可受用,不要把这些扔掉不要,无论在甚么地方都可起受用,这是自己的大受用。当然达到这样境界必须有大福德、大善根、大因缘,然後才能把大妙用用在所受用的世界及身心。身体不要丢弃掉,不用了生死。有些人讲临终要生好些。身体要怎么样破掉?身体受用它嘛!身体是宝藏,裏面的每个毛孔都放光、起妙用,都是度众生。身体有甚么不好?受用这身体与心,还要见、还要闻,见而不见,闻而不闻,佛性在见闻当中显现,性不可见,但正是通过见闻而显现?性在作用处。所以说:「受用世界及於身心。」又到什么地方求一个世界?求个净土?当下就是嘛!在这裹面去受用就是「相在尘域],相在,一切现象都存在,都不要破掉,都可以法尔显露,如是如是,人生世界都是妙用。
  「相在]亦不特别,亦不奇怪,这样的境界不是奇奇怪怪,是平常得很。「尘域],就是不离旧处,依旧是过去的生活,依旧是过去的这种境界,都不要把它破掉,没执著,於这些东西,没一切执著。所以说「相在尘域」裏面,尘劳领域裏面,都是存在的。
  这说明了甚么?说明虽然一切存在,但是道人透脱之後,自在无碍,一切境界透脱无碍,都在一片光明清净裹面,一切都存在,一切都显现,都是无碍境界。所以「如器中锽,声出於外],譬是一种能发声的器,「咣--」的声音发出,声音是从那裏发出?如钟就是从钟中发出,但「声出於外」,声音表示甚么?表示灵明无碍境界,器表示身心世界,器世界、有情世界都没障碍,所以「如器中锽,声出於外]。这声音通透无碍,一切都碍不住。这样是甚么?这样是大神通,那些神通说看到甚么,或听到甚么的都是没用的,这是大神通,圆照法界,但都是存在的,都是很平常的。高的人看来是高,低的人看来是低,一辈子也学不完,如这些人学一辈子也学不完,除非你证到,跟他们一样:永远学不完的东西,这是灵妙的显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源头是从这裹来的,要证到这个地方,才是彻悟自在。
  [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烦恼、涅槃好比两种染、净不同的器具,众生未彻,故不能相融,如彻证源头,则「不相留碍」。声音出於外,一点碍也没有。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寂灭,一切不可得,一切都是湛寂不动,又灵妙洞彻,一切都是透明的,没幻化,亦不取静相,相亦没有,幻化也没有,所以「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这个时候,做工夫时,禅那妙觉现前,心与佛完全一样,一切了不可得,又能遍照法界。所以说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唯有自己明了,别人不可能见到。印光大师曾说:「说於门外汉,遭谤定无疑。」所以这样的真实境界是不好说的,只能透出一点光让接近的人知道知道,透出一点心光,绝对是不可能讲的,亦是说不出的,若一说出定遭到诽谤,所以到这裹「自他身心所不能及」,根本及不到这样的境界,自己的心识来量也没办法量,没办法来讲这个境界,所以这个地方是超情离见,智不能知,识不能识。
  [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这时证到一切众生的寿命都是浮想,任持本无的实体如如不动,故《华严经》说:「一切众生都是妄想所住。」譬如空中的云,都是浮气,若了虚空即知浮云毕竟非虚空,众生的寿命就是我们真性中的浮想,了真寂的人才知众生毕竟非真。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这方便就叫禅那。禅那,翻译的意思就是「静虑」,假若即虑是静的就没散动,即静无虑就没无记,这是一般的解释。实际是甚么?就是绝待灵心,绝待无碍的灵妙真心,不是散、不是静、不是乱,也不是非乱,是不可说。
  第三种禅那法已讲完,接下是第三段引例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
  善男子!这三个法门都是圆觉亲近,我们刚才讲的若只修一种,没修到圆满,是亲近,能够证到叫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的如来都因为这样去修行成佛,因这三种法门的方便才成佛,在这三种以外的都叫方便之中的方便。[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而建立的,都是以这三种事业方便建立起来的,所不同的是演绎出来讲,更细致化了。
[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假如因此而证得圆满,也就成就了无上菩提。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这是校量三种法门的殊胜功德。
  比较而言,假使有人修习圣道,同时又从事於教化事业,教化谁?教化百千亿的阿罗汉、辟支佛果,使他们成就圣道,但不如有人听闻到--就像现在大家一样,这样的无上的圆觉法门,这是成佛法门,是最究竟法门,是无碍法门,在一刹那顷,不用那么长久,一刹那顷做工夫观一观,体会一下,这样功德比他们都大得多。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种种法义与道行,毕竟没有这个真实,那些仅仅是方便接引,那些是路途的风光,那些是基础且是一般凡夫的基础与二乘修证的过程,而现在所讲的究竟真实,也同时教导我们在真实当中深入增进,不要在外面搞。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威德菩萨你应当知道,无上的大觉心本际是无二之妙相,即修证实无有二,随著各种方便,它的数量有无量,如来总的开示有三种类,第一、奢摩他是寂静轻安,就像镜照万像,能够显现,但毕竟还有个镜在、像在,容易产生分别。笫二、三摩钵提如幻化,犹如苗的增长。第三、禅那是寂灭的境界,如彼器中锽。三种微妙的法门都是随顺觉性的方便,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都依此三种随顺得成大道,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圆证的才叫究竟涅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宋智明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宋智明居士)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一章 法*二十五 善用在於人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