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以佛法营造美好人生


   日期:2023/11/30 8: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以佛法营造美好人生

  大家来到寺院,想必都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都会有一种虔诚的心、恭敬的心。为什么来到寺院里会有这样不同于到其它场所的心理状况呢?因为我 们外在的环境不一样,氛围不一样。寺院不同于社会上的公共场所、娱乐场所的氛围,寺院里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在修行,有出家的法师,也有居士。虽然在历史上也发生过灭佛的事件,像我们常常听到的“三武一宗”灭佛等,但是再怎么灭,还是没把佛教灭掉,现在信佛的人反而越来越多。我们所有的风景名胜区,几乎都有寺庙,都有流通处流通佛法,也可以请到佛像。目前我们国内也有很多的企业和艺术家,不断地在制作佛像,并且都很有规模。

  现在,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宗教信仰也很自由,物质生活也比较好了,所以大家开始追求精神领域的提升,需要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宗教信仰,尤其对佛教的信仰,是最为稳妥、最为安全与可靠的,也是最容易被中国人接受的信仰方式。佛教已经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已经同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融为一体。虽然佛教发源于印度,遗憾的是过去很多印度人反而不知道佛教,甚至不知道历史上有释迦牟尼佛。后来他们怎么了解到呢?是根据中国的玄奘大师、义净大师、法显法师等西行求法的高僧,写下的《大唐西域记》等著作。《大唐西域记》等被翻译成外文以后,他们再慢慢考证,通过考古发掘得到验证,原来在印度历史上确有释迦牟尼佛,佛教确实在古代印度广泛传播。

  反而,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漫长岁月中,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社会阶层,中国人都知道有佛、有观音菩萨等。更多的平民百姓,他们根本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也就是说,在我们中国善男信女们的头脑里,佛是没有国界的。实际上,佛确实是没有国界的,他不受时空范围的局限,只要你信仰他,都能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护佑。现在很多西方人也信仰佛教,如欧洲人、美洲人、澳洲人,甚至非洲人。佛教传入世界各国,为不同民族所接受,这充分体现了佛教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宗教情怀。

  我们过去对宗教、对佛教,会有一种片面、负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当然,现在的社会舆论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时,要求宗教界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呢?就是宗教对世道人心有益的作用,要把这种好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样的话,从整个社会环境来讲,对佛教信仰的接受与传播,将会越来越好。

  我们来到寺庙,更多的人对寺庙,对佛菩萨,对出家的法师,是非常陌生的。长期以来我们受到的是诸如小说《西游记》、电影《少林寺》以及其它影视作品的影响,这些影视作品传达出来的更多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演员演出来的,没有根据出家法师的指导,没有经过佛教界的认可。大家先入为主,接受了这样的观念以后,本来对佛教、寺庙、出家人就不了解,在接受这些非常负面、片面的观念以后,对佛教的误会也就越来越深,误解也就越来越 多,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佛教与社会格格不入,出家人只是敲敲木鱼念念经,是很消极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越来越多,再加上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佛教寺庙也受到社会各种各样思潮的冲击,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寺庙里也很不容易保持一方净土。因为寺庙本身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和社会人群息息相关。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这样一个特殊因缘下,人们要认识佛法的本质,是非常不容易的,能够领会到佛法的真正内涵,要具足很大的善根福德因缘。因为信仰佛教,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追求,精神上的境界,超凡脱俗以后的感觉,用佛教的话讲,就是净化人心——人心完全都是清净的,完全超越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后的空灵的境界,空性的境界。

  在印度,有一位居士很有名,叫作维摩诘居士。他在佛法上的成就很高,在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比有些出家法师的成就还要高。唐朝的时候,也有一位号称是中国维摩诘的居士,他的名字叫庞蕴,这位居士也非常了不起。他天天参悟佛法,后来觉得自己功夫已经很好了,有一定条件了,于是开始遍访名师。他听说在江西有一位马祖道一禅师,禅定的功夫很高,对佛法非常有境界,这位庞蕴居士就发心到马祖道一那里去参拜。参拜的时候,这位居士提出一个问题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万法,就是万事万物,包括所有的人、社会和自然,也就是说不同世间这些现实的人和事物作朋友的人,是什么人?换句话讲,不同于凡人的人,是什么人?马祖道一就回答他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与汝道。”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一口把西江里面的水全部喝尽,再告诉你这个答案。一般人没有那么大的气魄,也没有那么大的心量跟肚量,一口能够把西江里面的水全部喝进去。但是庞蕴居士就在马祖道一的这个答案下,大彻大悟。他在马祖道一的道场里面专门修行两年,之后他就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扔到江里不要了,带了他的家眷到山里面专修,最后成就非常高,有很多他的语录流传于世。

  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业、事业有成之后,人生的归宿是什么?人生的追求是什么?维摩诘居士在印度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庞蕴居士在中国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人,他们最终都选择去修行,这就关系到对修行的正确认识问题。修行不仅仅是念经、磕头、念佛,换句话来讲,念经、礼拜、念佛,是修行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要对治我们的散乱心、分别心、狂妄心、贪婪心,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如何来认识、来对治内心当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世间的东西:比如财富、物质、名位等身外之物,大家喜欢去追逐。用世间的标准来讲,这是一种成就。在过去,如果你是贫下中农,越穷越好,身份自然也就会比较好。现在可就不一样了,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人会认为越富越好,越有钱越好,越有钱越能说明这个人有能力,越有钱越体面。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但是你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一方面可以说是 你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但另一方面,在我们创造、得到这些财富的过程中,是怎样得到、怎样创造的呢?在得到和创造的过程当中,是不是有损人利己的行为和动机?如果根据佛法的原则来讲,要自利利他,如果自利损他就是不对的,不能给别人造成损失,更不能去害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达到双赢,大家都能够得到利益与好处。实际上我们在经营的整个过程中,更多的时候只是考虑到一方的利益,而不会去考虑到顾客,不会考虑到社会更多的人,不会考虑到国家。这样做怎么可能找到平衡点呢?在不损人、不害人的前提下,又能够在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下去经营事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经营事业其实就是经营自己的人生。看一个人的成就不仅仅是从他的物质拥有量来判断:不少人钱赚很多的时候就会出问题,然后破产,这个原因就是人的贪欲在作怪。也就是说,如果拼命的用种种方法去掠夺财富,就说明人的贪欲在扩大,贪婪的欲望在起作用。我们得不到的时候,就会采取种种手段、谋略加害于人,用佛法的观点来看,就是瞋心;如果看到别人得到财富,看到别人在进步、被提拔、有好的职务等,我们自己内心就会难过、不好受,根据佛法的观 点来看,就是嫉妒心在起作用;自己比较有能力、工作比较好、家庭比较好,就会觉得别人较差,别人不如我们,别人怎么会那样差劲,根据佛法的观念来看,就是一种慢心;在现实生活当中,常常不知道自己何作何为、何去何从,不知道怎样同别人打交道,与人相处,与人为善,不知如何下手,根据佛法的观念来说,就是无明、愚痴。这些都需要靠佛法的智慧来净化。所以更应该从精神层面来看,刚才我所谈到的这几种内心的问题,用佛法的话来讲,就是烦恼。这些烦恼如果得到净化以后,通过我们个人的努力,我们能够得到多少,就是自己的成绩,自己的因果了。如果得不到,内心也不要瞋恨于人,也不要不好过;自己比别人好,也不要去轻视别人;别人比我好,也不要觉得不如人,不好受。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了平等心、无分别心,我们内心就能够找到自我平衡的办法,就不容易受到外境、别人、物质环境的负面影响。不然,我们的心时时刻刻都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左右,不知不觉,自己就找不到感觉,自我的意识慢慢就没有了,自己更不知道要怎么做、怎么走,就会迷茫困惑。这是当代很多人所遇到的问题,他们总是处于迷茫、困惑、彷徨、无助、无奈等状态,久而久之,人就成了一个亚健康的人。这样,自己的生活就越来越缺乏乐趣和方向,没有能力去认识自己的问题,没有能力去反省自己的问题,更谈不上如何来改进自己的问题。

  现代社会因为科技、商业、物质的主导作用,人内心的力量、心灵的力量越来越脆弱,变得没有能力去查找问题。如果你想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自己就要拼命地努力工作。久而久之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人就会活得越来越累。你拼命的工作,虽然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内心当中的幸福和快乐,反而离自己越来越远。天天工作,就没有时间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没有心思来享受天伦之乐,来享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优美。也就是说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自己没有心思去享受它,更不要说我们内心的境界与功夫了。因为我们所有的心都用到物质层面去了,不知不觉,自己的心就成了物质的奴隶,也就是物质主导了我们的心,而不是以自己的心来主导物质。当然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唯心主义,佛教谈的是缘起论,心和物是平等的,最终都能够用空性来解释与会通。

  如果心变成物的奴隶,是很痛苦很悲哀的事。怎么办呢?不是说我们不去创造,不去努力,不去追求,而是说我们在努力、创造、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如何来面对与解决?内心的创伤如何来弥补?内心的困惑如何来破除?从而能够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未来与前途越来越感到有希望。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世间,对世间是一个有作用的人,是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人,是一个对别人有帮助的人。更进一步来讲,与自己所接触到的人,比如与自己同一单位的人、同一部门的人、同一企业的人相处,你如果是主管的话,应该要有恩于大家,有利于大家,有助于大家,这样下面的员工,跟我们相处的人,才会觉得我们的主管,我们的上司,我们的负责人,对我们有恩、有利、有帮助,自然而然大家都会拥护,感恩戴德,听话服从。如果反过来,带头人自己也会很痛苦,觉得手下这些人不可靠,不值得我信任;下面人也一样会觉得,上面领头的人,都是自私自利、不顾大众利益的,久而久之也会背叛。这样,我们整个人生的方向就没有了,我们整个的环境就不和谐了,问题就会百出,要做的事就干不成。所以,我们在一个单位里面,只要有人的地方,肯定会有问题,会有矛盾,会有烦恼。我们要净化自己内心的烦恼,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以及要同我们相处的人、自己周围的人、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人,跟我们利益相关的人改善关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去对待与解决。这样慢慢把这个问题想通了,这个问题得到淡化了,其它的工作自然而然也就会越来越好做,事业也就会越来越有成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