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九讲


   日期:2024/1/7 22: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九讲)

    

   【原文】鼻识。

 “鼻识。缘香尘为境,以生了别,随所依根立名鼻识;亦可随自所缘境立名香识。”

 甲一、以鼻识为喻开演修行内涵

   乙一、鼻识对我们的影响

    前天我们谈到了眼识,昨天谈到了耳识,今天谈到鼻识,眼睛、耳朵、鼻子。眼睛、耳朵、鼻子,仅仅是根,眼根、耳根、鼻根,那我们谈的是识——眼识、耳识、鼻识。眼识、耳识、鼻识要产生作用,必须通过眼根、耳根、鼻根,来缘相应的境界——色境、声境、香境。鼻识,缘的香尘。也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对我们影响很大,耳朵听到的东西对我们影响也很大,鼻子闻到的东西,闻到了一种味道,唯识的语言叫香尘、香境,五境的香境,色、声、香、味、触。我们现在的语言是气味,放到唯识里说气味(叫)香尘。

    烧香,那香出来,我们能够闻到香的气味;炒菜,菜也是有气味的;煮饭,大米饭、面条、馒头、面包,它都有一种气味。我们鼻子闻到了这种味道以后,知道说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是自己适应的还是不适应的,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在很多社会上面的人,买很多的化妆品,那也是一种气味,化妆品里面都是一种味道;如果东西坏了,菜一坏了,那么就会有一种味道;比如衣服经常不洗,那么它也会散发出一种不好的味道;比如发霉了,它也会有种味道。那这个对人都会有影响,对人的身体有影响,对人的修行也会有影响。

    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我们了别以后产生了分别,认为这个味道好,人就容易贪求、执取,执取这种香尘;如果味道不好,人的心就产生远离、产生痛苦。比如我们闻到这个炒辣椒的味道,有些人不适应,他就不容易接受。

    气味,(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容易遇到的问题,只就是说我们没有很认真去考究,香尘究竟对于我们修道有哪些帮助,或者有哪些影响。

 乙二、结合现行分析问题根源——心的对立

   丙一、根境识的对立

    佛法讲的是不二法门,最高的境界就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没有对立。

    我们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六根对六境就是对立了,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对立了。因为我们看到、我们听到、我们闻到、我们舌头尝到、我们身体接触到、我们意根当中都分别,不是说都是我们需要,也不是说都是我们喜欢的,有喜欢的有需要的,也有不喜欢的,也有不需要,多余的,各种情况都有,有喜欢自己做的,也有自己不喜欢做的。

    就(比如)说我们参加法会期间,你可能坐在那里时间长了,人就喜欢站起来;站久了,就喜欢坐下来;甚至在佛堂里面时间久了,他就想到外面去走一走;我们走累了,他就想回来坐一坐。这些都是我们根跟境的一种对立,对立起来。

    那你再放大呢,就是说,人与人也会有对立,我的、你的、他的,都有对立。我、你、他,别人,对你而言他也是一个境界,因为我们首先自己根对境会有对立,就自己常常跟自己都是会有对立的,那么你再去放大,再去扩散出来的就是与人对立,与事对立,与物对立,与所有的外境都会有对立。

    比如说,我们早上四点钟起来,排班、用早斋,那么你心里想着时间一到,四点钟一到你就起来,但你的身体起不来,它就会很对立;你过斋的时候,可能说我们应该要吃多少,要吃一碗,那么你这个色根,你不想去吃,那么饭吃不下去,它也是一种对立。

    这些对立就是因为我们一直产生种种的冲突和分别,在这些根、境、识上产生的对立。有对立,就会有隔阂,心里面就会有隔阂。

    有隔阂,就比如说,吃米饭的人天天吃米饭,他看到馒头他就不喜欢吃,他就有隔阂了;喜欢吃馒头的,他看到米饭,他就不想吃,他就有隔阂了;喝牛奶的人,他天天喝牛奶,他看到豆浆就不想喝,他也是有隔阂了;喜欢喝豆浆的人他不喜欢喝粥,行堂一看是粥,他就不喜欢喝,那他就有隔阂。

    隔阂,再深一点,再严重一点,问题再大一点,就会产生鸿沟。产生鸿沟就是说,那鸿沟的话,就是更宽广,问题就更大。

    我们要解脱,要到彼岸,就要跨越这个鸿沟,就是各种各样的对立。各种各样的对立都是各种各样的分别,都是分别心分别出来的,分别、对立、隔阂、障碍,引起的鸿沟。

    那么这些问题呢,我们在理论方面能够都解决到,或者说理论方面我们能够认识得到,我们能够认可,但在实际上面,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是无法做到的。无法做到不对立、不隔阂。是难以做到的。如果我们能做到,就解脱了,你做不到,那么就被束缚,被各种各样的分别心、对立心所束缚、所障碍。

    就是因为我们人首先有种种的攀比、对立、分别的心,就会把我们自己完整的人生,肢解得支离破碎。这个就是需要通过佛法的修证,改变我们内心,树立佛法的正知见,然后我们六根缘六境产生六识的时候才不会出问题。

 丙二、六识与本人的对立

    我们常常说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心里的问题,都不是因为别人引起的。那我们要去观察我们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这六识就是我们的思想活动的过程,它是一个过程。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他所呈现出一种什么状态,眼识什么状态、耳识什么状态,乃至意识什么状态。

    我们常常说,这个人很有思想,这个人很有头脑,思跟想,思心所,想心所,思心所是在行蕴里面,想心所,色受想行识,那么你的思想和你的本人是有区别的,你思想只是你这个人所拥有的思想,你心里面的思跟想。这个人有经验,经验非常丰富,“有经验”同“有经验的人”是不同的,经验就是经验,有经验的人,就是说这个人很有经验,这个人有思想,有思想的人。那么拜佛也一样,拜佛的人;念经,念经的人;忏悔,忏悔的人;修观,修观的人。那我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在修观的时候,或者说你在思想的时候,如果说我自己知道说我现在在修观,或者说我自己知道我现在在思想,我在思考问题,那么,思考问题的人和思考就是一种对立。

    打比我坐在这里讲,你们坐在这里听,如果你知道你自己坐在这里很安静地听,那么“你听”和“你听课的人”两个是有对立的。如果你坐在这里听,忽然间你听得都忘记自己了,那你才消除你“耳朵听”和“听的人”这样子的一种差别,这种对立才消除,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听,也不知道说是谁是能听、谁是所听,谁是听、谁是听的人。因为首先我们自己听本身就有对立,听和听的人就对立了,这说明人不专心;然后你听的人和我讲的人又是对立的,所以你就很难相应,相应不起来。对不对?相应就没有对立了,完全就分不清楚,就是非常非常地专注,我们常常讲禅定、专注,这样子进入一种无分别状态,那实际上面我们很难达到,我们能够达到的也是极其短暂的。

    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六识和你自己本人本来就对立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在起作用,和你自己本人本来是分裂的。比如说讲,我不应该这样想它就这么想,我不应该这么看它就这么看,他心里很清楚,乃至说自己知道我这样想是对的、这样说是对的,这样想是不对的,这样说、这样看是不对的,他也知道。

【对立的后果:把观察到的境界当成自己的境界,又用自己的烦恼和情绪来感知外在境界。】

    正是因为我们自己本人和我们自己的六识常常对立,所以常常会产生差异,常常会产生分歧,那么这个也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所发现的各种问题、矛盾的根源,就会把我们自己观察到的境界当成自己的境界。

    我们自己所观察到的境界当成是自己的境界,自己的境界然后就会当成是别人的境界。我们六根去缘六境,然后就产生自己的境界,产生自己的境界以后,那我们就会认为这个境界就是外在的境界。那我们自己来缘外在的境界本身,我们自己已经就有对立了,对立的时候我们再加上分别说这些内在的六尘就是外在的六境,很多问题都是因为这样子产生。

    你所缘到仅仅是外在境界的假象,到你心里的时候,就变成了我们自己内心的“真相”,自己就认为说是真相。反过来说,就对外在的种种的境界,我们产生远离、排斥、分别,这是我们一般的人他都是靠这样子生存、生活,他都是这么活过来的,一生都是这么活。那么也就是说通常的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烦恼,通过自己的情绪来感知、来认识外在事物的存在,通过烦恼、通过自己的情绪来认知、来了解、来感知外在事物的存在。

    佛法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是说,不能用情绪,不能用烦恼来感知和认识外在事物的存在,所以修行的时候就是培养我们内在的自性光明的启发,我们内心如果充满光明,内心具足智慧,那我们所有的看法都会不一样。如果我们内心黑暗、内心无明,那么就是我们的情绪、烦恼在起作用,最后我们得出来的答案就不同。

【以法会为喻分析对立现行。】

    就比如我们这几天共修来说,大家的收获很大,也有很多的体会。那么我们可能就会得出一个答案说:这些法师、义工、同修大家非常地发心,大家非常地用功,很有感恩心,天天都感恩。觉得别人也不错,大家都很优秀,条件也很好,然后自己就得出一个答案说:因为自己身边的人都很好,所以我自己也很好,他自然而然就会这样。那你回到家里以后,一天、两天、三天……那你自己就会发现,啊呀!自己并没有那么好,还是有会变化,那功夫就退了。那么你就会怀疑说别人是不是也没有那么好?是吧?别人会不会跟我一样也会退?你就会以此来推断别人,这肯定的。这个就是因为环境的变化,所以产生了烦恼。那么你在这个比较殊胜的环境,自己的烦恼、情绪不容易激发、引发出来,那么你回去之后,这个环境的变化,那么我们自己的烦恼、情绪出来了察觉不出来。他不会认为说,这是因为随着环境的变化,自己的烦恼、情绪在起作用,他不容易来承认这种事实,这是很难的,就是很难有力量来承认这种观点。这个就是凡人跟圣人、一般人跟修行人的不同,不同之处。

    那你回到家里,你用功,不断去策励这种对三宝观功念恩的心,不断去观察思维同行善友、三宝的功德,我们内心当中的无明烦恼、六境的尘垢才不会沉渣泛起。如果不是这样去修的话、去用功的话,那肯定会退。因为一回去,你六根缘的境界不一样了,它马上就会退,那这样子的话就很难办。

 乙三、消除对立的方法(以饮食为喻):趣自除恼

    就饮食来讲,常常饮食对我们味道的关系很大。我们常常说这个口味好不好,那个饭菜香不香。《佛遗教经》怎么告诉我们对待这个问题的?《遗教经》里面讲:“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就是我们出家众,受诸饮食当如吃药一样,好吃的是一碗,不好吃的也是一碗。“趣得支身”,是为了要支持、长养我们的肉身,来解除饥跟渴的病,因为我们如果不吃饭不喝水,那么人就活不下去,身体会受不了。所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也说“民以食为天”么!《弥陀经》里边也谈到“饭食经行”:“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药师经》里面第十一愿也谈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弥陀经》、《药师经》,还有我们每天中午念的供养咒,里面都有谈到饮食的问题。

    那么在我们佛门里头,饮食很重要。通常讲的这种“*轮未转,食轮先转”。大家如果在庙里头,一顿饭没吃饱,你坐在这里肯定听不进去,你口渴了,也受不了,你听经、听法也听不进去。

   《五灯会元》里面有记载,有一个禅师,他上堂说法,他说:佛有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禅师说,佛有四弘誓愿,我也有四弘誓愿,下面人说:“你的四弘誓愿是什么?”我的四弘誓愿是:“饥来要吃饭”,即肚子饿了要吃饭;“寒来就添衣”,冷了要穿衣服;“困时伸脚睡”,困了要睡觉;“热时爱风吹”,热的时候要吹吹风。他说这个是我的四弘誓愿。我们听起来很简单,吃饭、穿衣、睡觉、吹风,就是这样一种生活,关键就是说我们人怎么样去作意。我们人一天到晚就是吃饭、睡觉、穿衣,吃饭、穿衣、睡觉、吹风,一天到头就是这样,人生活就是如此,衣食住行、行住坐卧,就是这几个事情,关键就是我们怎么用心,这是非常、非常大的学问,就是你怎么作意,怎么了别,怎么分别,这是非常大的学问。

    弘一大师出家以后,他有一个朋友,夏丏尊,教育学家,他去看望弘一法师,他一看吃得非常简单,就吃咸菜,他看他吃得津津有味,夏丏尊就问弘一大师:“吃得那么咸,你不会感觉到咸吗?”弘一大师说:“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饭吃完了以后,拿茶杯喝水,喝的白开水,夏丏尊说:“难道你那么穷,茶叶都喝不起?”弘一大师说:“淡有淡的味道。”这个就是一种功夫,也能喝白开水,也能吃咸菜,都是一种思想境界。

    那我们就不一样了,我们各方面都是分别,我喜欢这个,你喜欢那个,喜欢吃,喜欢不喜欢,都是一大堆,都没有办法趣自除恼。弘一大师,古来祖师大德,他们遇到什么问题都是从自心来解决,趣自除恼。

    有一位禅师,修行的功夫非常高,有一天中午过堂的时候,厨房里面饭煮得非常硬,厨房里面的人就非常害怕,侍者告诉他说:“今天饭煮得太硬,对不起。”就告诉这位大禅师。大禅师说:“我今天正想吃硬的饭。”换第二天,炒菜,非常的咸,他又担心得要死,侍者又送给禅师吃,说:“今天菜很难吃,对不起,炒得太咸,盐巴放太多。”禅师说:“我正想吃咸的菜。”那这就是一种功夫了,你如果吃菜吃咸了,你说我今天正想要吃咸;今天炒菜炒淡了,你说我正想要吃淡,这就是人的一种作意,都是人的一种作意。

    作意、起心动念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过堂的时候,我们要吃三口饭,念三句:“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以佛法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关键看我们怎么去用心。

我们能够用善心,我们如果会用心,这些境界都不成问题,都会很快转变。

【喻1】你遇到一个很麻烦的人,胡搅蛮缠,跟你说不清道不明,你就想:“今天佛菩萨来考验我,给我这样一个境界,用这样的境界来磨练我。”你马上心意就转。

【喻2】你今天遇到一个人忽然间把你大骂一通,“他骂我,消我的业,成就我的忍辱波罗密”,这样也是很好的。

【喻3】今天你过堂,行堂行到你这里,刚好饭菜没有了,你说“我修行修得不好,以后要加倍努力,才会有福报。”你也可以想:“你怎么不给我行呢?你眼睛没有看到?你是不是跟我过意不去?”

所以一切境界都看我们怎么作意。我们常常作意都是有问题,我们的六识有问题。

【喻4】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人,前面人走得慢,后面人又急,又想走快,我们也可以作意说:“前面的人对我们后面的人也是一种考验,让我们能够不要那么着急,慢慢走。”如果说我们走路走慢了,前面人走路走得快,我们自己走得慢,我们就想,“哎呀,我们平时动作太慢了,给人家距离这么远,我们都赶不上。”

    这个就是说,把所有的境界都回归自己的心,这也是一种用功的方法,就不会在种种的境界里产生对立,产生分别,产生隔阂,产生鸿沟。

    如果我们去埋怨社会,外在的境界,本身我们就是在造业,你起心动念,说话、行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在造业,造业的话,外在、对方也会有感受,又接受了你的行为,你的表达方式,那这个业就越来越重、越来越深,就不能解脱。只有回归到我们的心里,才能解脱。解脱道都是从这么来的,都是从回归到自心才能解脱。菩提道,就是自己解脱的方法,再介绍给别人,然后别人也能够得到这种解脱的方法,就是菩提道,自觉觉他。

    这种解脱,不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落实、不能实现、不能感受,是能够感受的。如果不能感受,那我们修行、用功、学佛,能得到什么利益呢?就不可能得到什么利益。是能够感受得出来的。

    解脱什么?就是解脱烦恼,解脱痛苦,解脱业,恶业。超越,才能够解脱。解脱了种种束缚,脱离了种种障碍。

    解脱都是我们内心的功夫,不是外在有什么绳子把我们的手脚绑起来,是我们内心被种种烦恼系缚,内心被自己种种情绪系缚。我们在庙里用功,本身就是解脱,我们用这种方法能够让自己内心不断得到解脱,不断得到自在,得到轻安,得到喜悦、祥和,这种感受不同。

    甲二、自誓皈依不言其余,尽形寿励力勤修

    我们翻开广论105页,第二段,一直到106页第一段,念一遍。

   “由自誓受而归依者。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伴,由如是门而正归依,如毗奈耶广释中说。由不言余而归依。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唯于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此二所有差别之中,师差别者。谓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殊胜赞云:‘我舍诸余师,我归依世尊,此何故为尊,无过具功德。’又云:‘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教差别者。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净诸烦恼,终不欺罔乐解脱者,唯一善妙,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如殊胜赞云:‘何故由尊教,安乐得安乐,故于说法狮,尊教此众生。’赞应赞亦云:‘谓应趣应遮,清净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此纯显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语与余言,除此须何殊。此专一妙善,彼唯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净,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僧伽差别由此能知。”

乙一、由自誓受而归依者

    好。我们昨天谈的是三宝功德的差别相,今天谈的是自己皈依,我们自己要发誓,自己要发愿来受皈依。我们念三皈依,“誓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己发誓要皈依,这是很重要的。自己要求皈依,我们自己要受皈依,“由自誓受”,我们自己要发誓,发誓之后就不能改变,不要改变,不会改变,来受三皈依。

  “谓由誓受依佛为师”,那我们发什么誓呢?发什么愿呢?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依法为师,“归依僧伽为修助伴”,依僧为师。这是三宝,“由如是门而正归依”。

    佛,涅槃,僧伽,助伴,就是说僧伽、出家众是我们修行、证到涅槃的助伴,帮助我们修行获得涅槃。我们自己本身也好,出家众也好,都是根据法来修行,法是佛说的,法才能够让我们到达涅槃,证得涅槃。所以出家众、在家众,法都是一样,戒律不同,修的法都是一样,都是为了证到涅槃。修的法,每个人修到什么程度,修到什么层次,是不同的。有时候很难说到底是哪一个人修得高,哪一个人修得低,这都不好说。但是必须要有僧伽作为我们的助伴,这是非常重要的。

   “由如是门而正归依”,从这方面来正说皈依。“如毗奈耶广释中说”,在这上面有更加详细的开演。

这一科主要让我们明白说,受皈依是自己发愿要受的,如果说自己没有发愿,没有发誓,别人强迫的,那这个都不能算,都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不是发自于内心。或者说自己没有愿,没有誓,没有发誓,没有发愿,别人念几句经文,自己也跟着,顺口溜,念几句,当然效果就不好。

【常见问题:内心没有真实皈依心,对三宝不希求、不恭敬。】

    我们为什么学佛法不能受用,跟这个皈依有没有真正发起心来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真正皈依发起了心,那么你对佛、对法、对僧就有恭敬心,信心就培养起来。培养起来,就是不同。比如我们看到经卷,我们看到法师说法,我们听到佛法,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果我们皈依心没有真正生起来,没有持续下去,三宝就离我们很远,乃至内心当中就没有三宝的形象,没有真正三宝的内涵,内心当中真正对三宝就没有希求,这就无求了,没有希求,就没有恭敬心。

    我们常常说要有希求心、恭敬心,那么,什么叫做希求心,什么叫做恭敬心呢?三宝为什么名为宝呢?他珍贵、尊贵。就用世间的比喻来说,比如金银财宝,你家里的金银财宝,你肯定把它收藏得很好,不敢乱丢,乱丢就会被人偷走了。你心心念念就会挂碍,出门以后,家里的好东西是不是会被人偷走。如果是值钱的东西,被人打破了,丢了,我们内心就会很难受,就会很难过,一件古物、古玩弄破了,心里很难受。三宝,让我们用这样的比喻说,佛、法、僧对我们来讲是宝,对修行人来说是宝,是最重要的,就名为宝。我们光这种心要用起来是非常难的。

    为什么我们听法听不进去,昏沉、瞌睡?都是因为有业障。业障怎么产生?是因为对法不恭敬。不是说你过去世不恭敬,现在世也不恭敬。现在如果恭敬,就会有希求心,有希求就不会困,就看得下去,对不对?我们常常说,看书,看一本好书,很好看,我借来也要看。看一部电影,大家都喜欢看,就是有希求心。我们读佛经,天天读,读久了,心就没有了,他说,“我读过,到处都有”,希求心就没有了,没有(希求心),就不恭敬,不恭敬,在自己心里就造成障碍,障碍的时候,你就听不进去,法就起不来。

    所以我们常常讲,对法宝、佛宝不恭敬会有业障,我们总觉得很远,不是很远,当下都能兑现。喜欢听法的人,肯定对法宝就恭敬。对佛法有受用的人,都是对法很恭敬的。印光大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恭敬都不恭敬,说明这个法就不尊贵,不尊贵肯定不会去求,不去求你就没有,你有的话也都会丢掉的,这都是有关联的。

    不是法本身需要我们去恭敬,我们恭敬心生起来,才能跟法相应,因为法是清净的,世间法是杂染的,不一样的。我们只有生起恭敬心,生起信心,才能够跟清净的法相应。恭敬心、清净心起不来,就不相应,我们情绪、烦恼当道,没办法相应,相应不了,这就是很简单。

    但是我们的心转不过来,难就难在这里,心转不过来。你说我们也要有恭敬心,我们也很想学,但学不进去,那怎么办呢?你就培养恭敬心。恭敬心培养不起来,就去净罪集资。净罪集资,做什么呢?你先到厨房里面去洗菜、洗碗,你先去洗厕所,你就去干活。干半个月,干一个月,罪障就消了;培福,有福才能开智慧,没有福智慧开不了。没有福报的人,天天生病,天天都是业障,福跟慧不可偏废。

    但是我们这种恭敬心不是说要做给人家看的,是发自于内心,不是说有人就恭敬,没有人就不恭敬了,做样子,那个不行,我们要真正发自于内心的恭敬。这个是“自誓受而皈依”,自己要皈依,非常重要。不是说,我本来不想皈依的,是因为某某人带我庙里边来,所以才皈依的;是因为法师让我皈依,这个都不算,都不算真正的皈依。

 乙二、不言有余而正皈依

    自己发誓、发愿,那么以后就不能再皈依别的宗教,不能信仰别的宗教,所以说“由不言余而归依”,就是不可以再去说皈依别的,天魔外道啊,其他宗教啊,为什么不能皈依呢?  “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佛跟外道的教法,“诸学法者”,出家人,“所有胜劣”,通过比较,“唯于三宝执为归处”,我们认为说,只有三宝才是真正的皈依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不同于三宝的,不是我们皈依的对象。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我们皈依三宝以后不可以再去皈依别的宗教。皈依三宝后再去皈依别的对象,就证明说我们信仰不虔诚,立场不坚定。

    信仰的立场不坚定是肯定不行的,肯定就学不好。社会上面有些有钱的人,我都有遇到过,他家里死了一个人,他法师、道教、牧师全部请过来,阿訇,他认为这样最保险,总有一个神会接他。后来我就问他,到底你要让你的祖先去什么地方?你自己也搞不清楚。很多人都是内心有缺陷,内心不信赖,认为没用,这个是迷信,是一种迷信。这是真的,不是我乱说,是确有其事。

    我们很多居士,很多信佛的人,只是问题没有这么严重而已,但是我们也有相应的问题。相应的什么问题呢?比如我们人,平时也有念阿弥陀佛,也有念药师佛,也有念观音菩萨,也有念释迦牟尼佛,我们要死了,临终的时候,要念阿弥陀佛,我们平时遇难的时候,就念观音菩萨,也念药师佛,也念释迦牟尼佛,当然我们佛、法、僧,菩萨,跟外道不好比,但是就是说,如果我们对这些佛真正有信心,我们现世、后世都能得到庇佑,为什么有这么多佛菩萨,也就是为了适应我们不同根性的人,佛菩萨的用不同。

   “此二所有差别之中,师差别者”,就是佛差别,“谓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与此相违,不等于说他一点功德都没有,而是没有达到圆满的这样一个境界。“殊胜赞云:‘我舍诸余师,我归依世尊,此何故为尊,无过具功德。’又云:‘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这个是教主的差别。

    下面是法的差别。“教差别者。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净诸烦恼,终不欺罔乐解脱者”,如果我们好乐解脱的人,追求解脱的人,这个法不会骗我们。“唯一善妙,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其他宗教,有的宗教认为说,不信他的,都是魔鬼,都要杀头。佛教没有这么说:你不信佛就要杀头。不信佛的人,我们可怜,我们慈悲,这个不一样,教义有很大的不同。

   “如殊胜赞云:‘何故由尊教,安乐得安乐,故于说法狮,尊教此众生。’赞应赞亦云:‘谓应趣应遮,清净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此纯显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语与余言,除此须何殊。此专一妙善,彼唯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净,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僧伽差别由此能知。”僧伽就是我们修行的助伴。

乙三、摄彼等义

    这些论里头,就是告诉我们佛、法的殊胜,目的也就是让我们能够更加坚定信仰,坚定信心,去了解佛法僧的殊胜处。我们受了皈依,都是自己要受的,自己发愿要受的。然后,我们受了皈依以后,应该要怎么做,天天应该怎么坚持,乃至尽形寿,一直到我们生命的结束,这些在皈依当中,都是有很好的说明。也有很多大德都说:“我们一生都是修皈依。”我们早晚课都念三皈依,无论汉传的、藏传的、南传的,都非常注重皈依,所以不能把皈依当成一个很简单,好像很初级的、入门的,它是非常根本的一个法类。

    通过我们这几天的学习,大家对三宝的恭敬心、对三宝的皈依心,对皈依的理论,对皈依的一些方法,以及对皈依的一些下手处,慢慢、多多少少也会有所认识,法会完了以后我们也可以去借录音带,好好去学。学,不要贪多,应该要学懂,要学明白,然后要能够给自己的行为配上套,然后要慢慢去实践。实践,要一直去实践,实践到任运、无间,这很重要。你不能任运,就会有造作;你不能无间,就东动西进,东动西进,你状态好的时候就可以,状态不好就完了。这样的话,一个法类实践有效果,再修别的法类就比较容易。好,我们就讲到这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