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方立天教授:佛教文化之结构、特质及价值


   日期:2024/1/25 8: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文化之结构、特质及价值

方立天
       
[编者按] 2005年3月16日,方立天先生做客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设立的“慈辉佛教文化论坛”,作题为《佛教文化的结构、特色与价值》的讲座。以下是讲座全文。

今天,我将就四个方面:引言、结构、特质、价值,来与大家进行以下关于佛教文化的一些探讨。

一、引言

首先探讨佛教文化的意义及重要问题。佛教是三大世界宗教之一,世界上宗教很多,但只有三个世界性宗教,其它都是民族宗教;佛教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组成部分儒释道之一,其中,道教包括先秦老庄和后来的道教,儒道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本生,释是外来文化的舶来品,和重视现实人生问题的儒道不同,它特别重视生死的问题。

儒道释分别提供了三个传统:人本主义传统、道家自然主义传统(不是自然界,而是自然本性,自然而然。客观规律),解脱主义传统。人类有很多迷惘、痛苦,三教符合各个层次的需要。当前,儒释道三教中佛教是最活跃的,因为儒教所依托的科举制度已取消,国子监、书院等很少,现在主要集中在大学教学,其中有孔教、孔子研究会等。道教:白云观,中国道协所在地,在白云路(320)直达,鲁迅指出道教是中华文化的“根祗”,我认为鲁迅这一观点是否定性的,我们可以看到祖先传下来的道教有很大毛病,它宣传长生不老,但没有一个人活到现在。由于这只能作为理想,皇帝“万岁”,贵生、长生,该理念无法证明,所以道教走向衰弱是必然的。

佛教则不同。佛教讲生死,人人有生死,你们还不需要,我天天有考虑(笑),我总得上报生年,让别人对我有准确把握,这是精神上的问题。有一次,我问过季羡林:“三大宗教哪个更符合实际一些?”季老认为“佛教最契合实际,比上帝创世讲得更高明。”(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一神教)大家可以看2月4日《人民日报》中关于“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这一文章,它提到佛教理论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我们可以从几个现象看到现在确实社会对佛教是很关注的,比如佛教会议最多,和尚很忙,比我们忙,整天在天上飞(笑),还有就是意想不到的很多佛教文化遗产被发现,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到台湾供民众瞻礼,几百万人跪拜,据说阿扁也偷偷去了,后又去了香港,引起很大轰动,佛指,佛舍利(五颜六色的骨灰、头发、牙齿、肉,指)表明,佛教很值得我们重视。

第二,佛教是文化,过去有人认为佛教是鸦片迷信,但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很少这样说,周恩来在50年代明确讲“不要说宗教是鸦片”,毛泽东、江泽民说宗教是文化,大家或许不知道这个故事:解放前夕,毛泽东带领解放军转战南北,到了一个村子的道观,警卫认为是“迷信”,信毛泽东指出这是“片面,那是文化。”毛泽东在建国后一次政协会议上讲“我们的民族从来就是善于学习外国优秀文化的,我们唐三藏法师玄奘万里长征去取经”,说明佛教是属于外国优秀文化的,玄奘被鲁迅称为“民族的脊梁”。上面毛泽东解放前的故事其实是赵朴老讲的,赵老后来又说:“周树人写信给他,说范文澜正在补课,在读佛经。1987年,我到四川,回来写了一个报告,钱学森看到,写信告诉我说佛教是宗教”。从以上政界,学界和为教界公认的几位杰出人物,毛泽东、范文澜、钱学森以及赵朴初都认为佛教是文化。在座有学历史的,知道范文澜写过唐代佛教,并猛烈抨击,据我知道有人提供资料,后来认为不符合实际,就发生了改变。他写了论文关于“中国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应该发展的看宗教问题,也指出佛教是文化。

第三,但是与佛教和佛教文化相比,佛教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佛教是人类有史以来各种宗派(可与党派、学派)中书籍最多,体系最庞杂的一家,其中包含了深刻的文学、哲学、艺术等内容。大家可以去图书馆看一看大藏经,在中国古代很多哲学家都是和尚。

以上讲的是对佛教认识的误区。导致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佛教研究有很大难度。首先,概念、内涵不易理解;第二,思维方式不同,讲究体悟。佛教历史悠久,派系复杂。经历了二个大国印度和中国的发展,另有韩国、日本等。精英们把人生的体悟写出来,并且佛教是开放的体系,各种问题都可以在理论上进行探讨,于是佛教的内容就变得复杂起来,比如单单一个藏传佛教各个派别的内容就很复杂。告诉各位一个窍门:越困难的越要去做,一分的努力就有一分的收获。过去,我学中国哲学,听冯有兰的课,也没讲佛教,听任继愈的辅导课,到人大主要自学,六十年代初,用八个月时间到佛学院向和尚学习,收获很大。我当时就有忧患意识,搞哲学的人很多,搞中国哲学的人也很多,转到佛教,开始时看来是自私的,因为饭碗问题要解决(笑),但是其实研究佛学是很有味道的。每个专业,各有特色,很多我做不来的(原来我在税务学校做事,后来转干),但其实佛教越研究也就越有意思,因为我可以面临各种各样的人和对象,特别是要面对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打岔说了这些东西,但我想说的是现在佛教研究很薄弱,需要更多的年轻人。

最后,佛教研究,有狭义的、有广义的,我这里是从狭义的方面去理解即相对区别于政治经济的那种文化,从这个方面来探讨。我们现在还要了解佛教的不同,要了解佛教的不同层次和类型。佛教有贵族文化与贫民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其实,古代很多和尚是饱学之士,天文、地理样样精通),有僧人佛教和居士佛教,有义理佛教和修持佛教,还有各个地区佛教,例如禅宗,从前主要在江西、湖南发展,“走江湖”这个词由此演变而来。

二、佛教文化的结构,这是介绍重点,也是最重要的要点

(一)相对于政治经济而独立的文化,佛教的主要特点在于:

1.信仰。可分为两个方面。我们观察宗教,可分内在信仰和外在信仰,内在信仰就是因果报应理论。作因,则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因果报应理论,从伦理学角度应用,善因产善果,“自作自受”是佛教徒内在信仰的核心。

日本文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说:“佛教因果理论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我们很多领导人也有这样的提法。如陈毅说“林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立刻就报。”再比如从理念上对它给与思考,(六道轮回,动物,很难认同)但是我们在座的某位同学,帮助别人,也就“助人即助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如果一个民族成员懂得因果理论,很有益处,讲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原则,与人为善,诚实做人。(大家看法如何,可以思考)

外在信仰有三个方面:①佛、菩萨、罗汉及其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佛世界的保卫、保安,“护法神”,佛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诸佛,罗汉有五百罗汉等,大家可以到碧云寺去看看,罗汉是释迦的学生或者听法者,已解脱生死了。另外中国人最信仰的四大菩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还有我老家浙江普陀山的观音菩萨,最受欢迎,原因在于大慈大悲(去年我写过一篇“中国慈悲理念”,新加坡宣读,后《新华文摘》转抄,很有意味,该刊一般不用佛教专业文章的)②佛塔、佛牙、佛舍利。西山八大处的佛牙塔很有名。③净土信仰,西方佛国信仰,念“南无阿弥陀佛”。(注意不能把南无念成nanwu,而应该念成namo,南无的意思是皈依、敬礼)据说不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前来接引,这或许就是“廉价的天堂门票”(列宁语)。对于此禅宗就反对,他们认为东方人求生西方,西方人求生何处?心即佛,所以禅宗没有彼岸世界,如有,即心,一种精神世界。

2.伦理道德。佛教是伦理道德的宗教,很重视伦理道德,全面研究很复杂,实践操作的方法,完整体系,我有一篇文章,认为佛教是很圆满的,(注意,圆满不等于正确)有三条基本三原则:去恶从善,佛教徒一般比较善良,非常;慈悲平等,帮助别人解脱,给与别人欢乐,别人有问题,不会出现不理睬或者不认真指导,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众生平等,包括六道(前几天,看到报低上登载:日本侵略中国时,南京一个寺庙收容了2万4千人,包括难民和国民党部队);自觉觉他,自利利人,自己觉悟也要帮助别人觉悟。

五条基本规范:a不杀生,没有权力不保护野生动物。b不能偷盗,也不能抢,现在我家也安了铁门,层层保护,就是怕偷,我住过红三楼,门开半个月也没有人偷,当时也没有什么可偷的(大笑),我这里不是美化别的国家,美国我也住过,晚上不用锁门的。c不妄语,不说空话,废话,花言巧语,假话,中华民族有的人,嘴一动就假,包括一些广告,佛教很早就指出说假话破坏人际关系,特别是在座的各位博士生们,以后不管做什么,都是学者型的,不要说假话,这有利于健康,能够睡好,心情好。d不邪YIN,男女关系上不要出问题,我国现在离婚率很高,这是好是坏难定论,但它却使我们对国家民族进一步深思,美国过去很开放,现在懂得并不好,下班都回家,注意守护家庭,很重视道德。E不饮酒,这一点可以商榷,这么多酒造出来买不了,国家税收怎么办?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博士生毕业也得高兴高兴,所以又一次我与净慧大法师交流,可以将此条改为“不吸毒”,高!(大笑)决不能吸毒,听说吸了会上瘾,不能试。尤其前四条,维护人类伦理的最低线。我曾和著名神学家汉斯·昆探讨过,普世伦理是否可吸收这些?

3.哲学思想。特别隋唐之后,理学包含佛学,主要研究人生宇宙的本质,讲“真实”,对人类生活经验的提升。

例如“空”,释迦牟尼被称为空王,有人认为它是否定的含义,认为这是错误的。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我写了一篇文章,2万多字,佛教界认为“空观”解释得比较平实,也转载了。“空”主要有四层含义:

a空性。事物本性是空的,“缘起”(恩格斯说佛教有辩证思维可能就是这个思想)有内因有外因,比如讲台有三个因素,铁、油漆、工人劳动,佛教在这个意义上说事物是缘起的,人有物质、肉体、精神,没有独立自体,所以说空。它有合理方面,任何事物都是关系的组合,家庭在60、70年以后,最后空了,各个因素不断变化,你的聪明程度取决于父母遗传,上学后老师的影响,同学、夫妻,一个男人娶一个好妻子,就会很好。总结我的过去,悟出一条“领导比爹妈都重要”,不好的领导往死了整你,所一个发展要受各种因素影响。所以任何事物作为关系的组合,确实是暂时的。不合理方面:把相对性给绝对化了,真实的意义应该是相对中有绝对,这就是空性。

b空理。空性上升为真理观就是空理,佛教徒比较超脱,看得开!

c空境。把握空理就进入空的境界,很多人每天都很执著于自我,这就是悟空理。我的老师冯友兰在《原人论》讲到人有四种境界(建议博士们境界要有,要高):自然境界(唯我)、道德(考虑别人)、天地(我为天地万物一分子,打通天地)。我有一个朋友,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制定法令,首先考虑的是学生、职工和教师,有勇气把调查问卷发到每一个人手中打分,最后83,他就深深知道空理的意义。

d空观(方法论)。用空来观察事物,空不是虚无主义,不是否定一切,不是零,相反,正因为空,所以才要努力,不断修行,做好人,做好事,很丰富,但时间有限不能深入探讨。

4.文学艺术。譬如汉语成语的10%都是从佛教来的,例如现在常讲的“功课”、“世界”,赵朴初曾经讲过“如果否定佛教,中国人很多话都说不全了。”《三国演义》开头就讲空,《金瓶梅》讲“因果报应”,建筑、雕塑如果没有佛教,中国文学艺术将是另外一个模样。旅游业中1/3直接就是佛教,敦煌百看不厌,河南旅游主打少林寺牌子,它是禅宗的祖庭,山西云冈石窟、五台山。我不提名,某县有座塔很有名,不还给和尚,就这么一个地方,祖宗留下的东西就养活了140人。可见作为传统文化的佛教可不能骂,不能说“鸦片馆”,否则就成了很多的矛盾了!

5.民俗。影响到民间心理,解放时我16岁,上辈人常说,别造业,很重要,对人是很好的约束。其他如元宵节、腊八节,民间社会心理、火葬都和佛教有着不解之缘。

(二)要考察佛教文化,内外互动发展的联系。

1.内部联系主要有二种:相容、不相容的关系。

(1)不相容。佛教派系很多,历史不很统一,例如讲“空”时,早期却讲“有”,有空并不绝对对立(但有无是对立的),佛教反对上帝,也反对释迦牟尼是神,释迦是老师,不是神,也没有太大的神通,有人认为佛教是无神论,赵朴初有无神论倾向。但我个人认为,佛教是有神论。早期,佛教觉悟,后来大乘有很多佛,观音,他能有神通,《西游记》里孙悟空、唐僧有困难,观音就从天上下来。于是有神、无神就要从理论上说明。早期反对灵魂不灭,物质空,精神也空,但怎么转世?承担者是谁?各个学派分别提出,不像物质、不像精神,投胎前的状态。然后,佛教讲人的本性清静,善,这样从理论上就不需要修持,把善心表现出来即可,因为性恶要改造,性善鼓励成佛,于是它们又构成了内在矛盾。

(2)相容的方面:缘起、因果、去恶从善。

2.外部联系:主要是儒道关系,此处的相通不相通、相容不相容、相斥不相斥。

(1)相容,相通的方面,一定要在儒道互动中去了解。中国宗教观念的三个基本形态:无的崇拜,祖先崇拜,泛灵论。另外民本思想影响到中国佛教价值观念;另外,贵生思想;强调事功,以及中国文化中的道德论,都强烈影响到中国佛教价值观念。还有相容的方面,是心性方面,儒家主导讲性善,道家主张性是自然,佛教讲性是清静(也可以理解为善,本质上是不同的),三角融合点就在于此心性,三教合一,一就是心性,统一起来,心性是完善人格的根本,人心里的本性,我有一篇文章被《新华文摘》转载就是说的三教文化互动的关系。同时在哲学上也有相容,道教对社会有批判意识,与佛教出家理念可以打通,道家讲“无”,与佛教的空本来不同,但在相当长历史发展中打通了。

(2)不通,相斥的方面。儒家讲:立功、立德、立言,讲建功立业(各位也要,理论上要有创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但佛教就不讲忠孝,方外之人,印度佛教徒见了皇帝父母不用跪拜,反而父母见了要跪拜。到了中国,中国高度中央集权制,伦理道德规范,最后佛教妥协了,也强调讲孝。佛教讲生死轮回,藏传早死可以。但道教却认为要贵生,要长生。毛泽东说:如果老庄都不死,怎么安排?房子也不够住(笑)。这些不相容的,推动了佛教的发展。

3.考察佛教文化变迁的物质性原因。

(1)特别是高度中央集权,皇权至上,僧俗曾两边吵骂。东晋庐山慧远(咱们大伦理学的大安法师在那儿当方丈)强调:出家和尚见皇帝不用跪,在家居士要跪,区别对待。

(2)制度性的,如科举制度、做官制度,儒家所建立的政治制度。

这是给同学们讲的第二个问题,重点。

三、特质与儒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可以区别,我今天主要与印度佛教比较(必须要有参照系)

1.重自性,重心的本原,呈现、开发人的自性,典型就是禅宗,汉人自己创造的。禅宗有三部分内容,心性、功夫、境界理论。性是清静的,“性净自悟”,禅要从这个角度去把握,平常心是道,自性即是佛,明心见性。禅宗说“平常心是道”:指对任何事情不要过分执著,而不是听之任之,不去追求。甚至有些派别认为,行住坐卧、言行举止都清静本心的表现,关键在日常表现中去体观、证悟七意念,从平常中,体验神性,理想,“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因了就眠。”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

禅宗与印度的理论不同。印度理论需要很长时间,它则认为可顿悟瞬间即成佛,满街都是佛,中关村大街,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佛。

2.重现实,重世俗社会。人间佛教,大陆、台湾、香港都强调,什么是人间佛教?所谓人间佛教,就是以人的清静本性为基础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达到完善,这是我做的概括,强调现实,重视慈善事业,东南亚海啸后中国佛教协会损款一千多万,办学校、医院,有的办大学,台湾佛光山至少办了3所大学,正规大学,中学更多,这是汉传佛教提出的重要理念。中国佛教有两大创造:禅和人间佛教。

也许有人说,禅宗不是佛教,但是是中国人创造的,满足中国人自己需要的,日本批判佛教,顿悟成佛标准,谁检验?我心里认为当然佛教是发展的,汉人也是创造性的,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当然是佛教的发展,不然这些年来,我们信仰的是什么。

3.重圆融,善于调和、融摄,已经适合中国人需要的,佛教进入中国,求生存,求发展,“周孔即佛”,“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相得益彰。创立宗派之人往往把佛教理论进分类,确定地位,印度则不需要,这些都表现了圆融性。

4.重简易,中国人做事情喜欢简单,希望用较少的事功达到,如净土宗,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很简易。禅宗也有简易的因素,见性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哪有那么快?我最近在美国看了两本《毛泽东传》,书中说十几年就赶上美国,甚至几年就能赶上美国,心急,反映在佛教上也是如此。佛教重自性、重现实、重圆融、重简易也充实了中国民族性格,心态很重要。

最后一个问题。

四、佛教的价值,如何看待佛教的当今价值?

我最近写的宗教观文章,其中探讨的不是一般意义的空泛的概念,而是从具体方面来定义宗教的本质、价值、历史观、内涵是什么,还有宗教学意义的适应观是什么。这是宗教观的根本。

(一)消极的影响有五点:

1.对苦、空的不正确理解,导致消极悲观。

2.因果报应的不全面理解,陷入命定论,宿命论,影响到积极性的发挥,有的领导“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是撞钟也要撞好啊!

3.被历代统治阶级利用,被不好的统治阶级利用,则发挥不好的作用。

4.占用了大量寺院、土地,有些方丈实际上成为封建大地主,剥削农民,禅宗反对此,而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5.当前,有的寺庙很富,昨天在友谊宾馆开会,他们都是政协委员,已经有了忧患意识,认为一些出家人出家动机不纯,为了名利,我有一个僧人朋友,车子70多万,不是买的,是香港人送的,不过打了报告给领导,这是很好的了,但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条件太好,思想会发生变化的(笑),有些地方寺庙太多,物质滥放。

(二)积极方面,有四点:

1.三大组成之一,历史作用应基本肯定,我有一个观点,可做探讨,认为积有为作用是主导的,在维护国家和平、道德方面。

2.佛教基本理论。2月4日的《人民日报》说弘扬文化最重要的是弘扬三教的哲学理念,缘起、因果、中道、圆融,给与时代的新的创造和解释。

对人类三个矛盾:人与自我,灵与肉,精神与物质去缓解调整;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民族、单位、家庭、夫妻;人与自然,缘起理论将共生,《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结语部分主要讲的就是这个。与和谐、可持续发展,人本主义都是一样的。佛教的道德准则,论实力很强大,都可以研究。

3.成为民族、国家之间的纽带。中日韩的黄金纽带,中日建交首先由佛教界建立,东南亚、两岸四地独特的作用,西北地区过去是佛教的地方,蒙古国一度曾以佛教治国,台湾学者认为:新疆如果恢复佛教,周围就会很安全,我国很有可能成立“世界佛教论坛”,奉献给社会、人类。

以上讲到佛教的内涵、构成、特质、价值,应全面看待,作学术研讨。

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  

 方立天教授: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方立天教授: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 

 方立天教授: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方立天教授: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方立天教授: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 

 方立天教授:论南顿北渐 

 方立天教授: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方立天教授: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方立天教授:南北朝禅学 

 方立天教授:禅·禅定·禅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