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方立天教授: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说


   日期:2024/2/3 20: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说
  方立天
  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宗人依据《法华经》等有关思想,吸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经过综合创造而提出的极其重要的义理。内容深邃,富有特色。以下拟从一念三千说的内涵、意义和来源三个方面,加以简要的述评。
  一、一念三千的内涵
  天台宗创始者智颉大师在《摩诃止观》卷五上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祗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意在於此。”[1],
  智颜又在《法华玄义》卷二上说:“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於一念中,悉皆俱足。”[2]
  以上两段引文集中体现了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思想,其中心意思是,人的当前一念心,就具有三千种法的内容,从而也就显现出宇宙的全体。一念三千思想的要点有四:
  (一)“一念”,即一心,指妄心。然妄心又是染(无明)、净(法性)之所在,从差别相状言是无明,从真如理体言则是法性,所以也可说是“一念无明法性心”。智顿说:“念只是处,处只是念,色心不二,不二而二。为化众生,假名说二耳。此之观慧,只观众生一念无明心。此心即是法性,为因缘所生,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心,三心一心。今虽说色心两名,其实只一念无明法性十法界,即是不可思议一心,具一切因缘所生法。一句,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若广说四句,成一偈,即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3]这是说,无明与法性是同体的,一念心就具足三千种法,不论一念心是无明染心,或是法性净心,都不能离三千种法,即都具足三千种法。这表现出天台宗性具思想体系的特点。
  (二)“三千”由三种譬喻构成,即“十法界”(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二乘、菩萨、佛),十法界互具成百法界;“十如是”,每一法界都不外乎十如是法(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再配以“三种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而构成三千的内容,此“三千”也即天台宗对宇宙的总称。
  (三)一念与三千的关系,智顗以“一念”为修行的所观境,即观此一念是“不可思议境”,而这不可思议境就是指“三千”法(一切法)。可见一念与三千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修持与境界、一与一切的关系。智顗强调两者不是生与被生、含与被含的关系,两者“非前非后”、非纵非横”,同时顿显,同时俱起,一念即是三千法,三千法,三千法即是一念,非一非异,难言难识,不可思议。
  (四)“游心法界”。智顗重视修持,追求游心法界,也就是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以达到不受任何对象所囿的绝对自由之境,从而游心於世界,此时一念具足三千,而世界则都成真理的世界——法界。“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虚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4]游心法界时的法界,为空、假、中三种真理的综合、呈现,而毫无偏蔽、隔离,这也就了知诸佛的境界,乃至可以说是进入了佛境了。“一念三千”,可以说是天台宗人的最高理想追求。
  北宋时代,天台宗分化为山家、山外两派,在一念三千义理上出产生岐解。山外派认为,心、佛、众生三者中,只有心是理,心是能变造的主体,而佛和众生则是心所变造的别相,是事不是理。由此认为只是理(心)具三千,而事不具三千。山家派则以为只是理具三千法是不够的,事也可造三千法。知礼说:“良由灸病得穴故,百疾自瘥;伐树得根故,千枝自枯。故云:任运摄得,权实所现,以皆由理具方有事用故。只观理具三千俱空、假、中,故事用所造自然皆空、假、中”,[5]“事用,即“事造”,变造。这是说,如灸病、伐树,只要抓住根本,就能解决问题一样,由“理具”而有“事用”,观照理具一切法俱是空、假、中,事用所造自然也都是空、假、中。在山家派看来,理具三千是指万有在本质上原来就依真如之理而一一都具足三千诸法,并不是由人等众生所造作的;不止於此,在理具的基础上,万有也都相互为缘,即众生心随染净诸缘显现而变造生起三千诸法,宛然呈森罗差别状,也就是说,在理具三千法以外,事也可造三千法。这合称为“事理三千”或“两重三千”。“皆由理具方有事用”,表现了由体而用的体用关系。理具与事用名虽异,体是一,并不是合有六千之法,而仍是三千之法。山家派的这一说法,意在强调世间的一切事相,虽然森罗万象,千差万别,但又互相融摄,彼此统一,当下即是真实的理性,即一切事相都是理体所具有的。
  二、一念三千说的意义
  从理论视野考察,我们以为一念三千命题具有以下三重意义:
  (一)工夫论。智颉说:“然界内外一切阴人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论》(指《大智度论》)云:一切世间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心是惑本,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灸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6]
  强调止观修行,须从根本处,即由“心”(识阴)人手。心既统摄一切法,又是一切惑的根本,是观行的人手处。心既是止观修行的主体,又是止观修行的对象,在修行中居於关键性的地位。一念三千的一念心是妄心,无明心,由这一念妄心,无三千的一念心是妄心,无明心,由这一念妄心,无明心通到一念真心,法性心,需要一止观工夫,即通过观心,对三千法由执著不舍到不起执著的转化工夫。这种观心工夫是排斥语言文字和思虑分别的,是超越正常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是非理性的直观、体认。
  (二)境界论。《摩诃止观·序》说:“此之所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7]
  止观法门的智颉本人修行的法门,也是他观行所体认的境界。《摩诃止观》提出“一念三千”命题的目的在於说明“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的不可思议境界。这种境界即是观行所达到的境界,也是观行所体证的境界。在《摩诃止观》中,智颉以一念三千表不可思议境界,其主要旨趣在於以此不可思议境界作为观行的所观境界,并引导众生进入止观法门,直至度化众生。
  一念三千,无论是作为观行所达到的境界,或是作为观行所观的境界,都代表不可思议境界。这种不可思议境界是智颉所提出和追求的理想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精神世界里,心与物,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一与一切,一与多,乃至千差万别事相之间的界限、差别、矛盾都不存在了,彼此相即相渗,圆融和谐,这是平等无差别的境界,是主客融通合一的境界。从哲学思维来看,这是主观对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个别与一般的依存性,以及森罗万像的平等性,即对宇宙圆融统一的最高确认。
  (三)存有论。一念三千说是否有存有论意蕴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智颉在《摩诃止观》卷五上说:“问:心起必托缘,为心具三千法?为缘具?为共具?为离具?若心具者,心起不用缘。若缘具者,缘具不关心。若共具者,未共各无,共时安有?若离具者,既离心离缘,那忽心具?四句尚不得,云何具三千法耶?”[8]这是通过四个问题否定三千法的根据。智顗批判地论师与摄论师分别以法性或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的依持的论点,[9],也就是前二个问题的展开,应当指出,智颉否定一切法的依据,是就“空”的角度立论的,其意旨是强调法无自性,反对对自性的追求。
  法无自性是不可说,然随顺因缘则可说。《摩诃止观》卷五上云:“虽四句冥寂,慈悲怜悯,於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或作世界(悉檀),说心具一切法,闻者欢喜,如言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即其文也。或说缘生一切法,闻者欢喜,如言五欲令人堕恶道,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即其文也。或言因缘共生一切法,闻者欢喜,如言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即其文也。或言离生一切法,闻者欢喜,如言十二因缘非佛所作,非天人修罗作,其性自尔,即其文也,此四句即世界悉檀说心生三千一切法也。[10],这是顺应众生的心情、愿望,而说世界之法,认为若就因缘可说法的角度来讲,说因、说缘、说共、说离都是,因句都可说。“佛旨尽净,不在因、缘、共、离,即世谛是第一义也。又四句俱皆可说,说-因亦是,缘亦是,共亦是,离亦是。当知终日说,终日不说。终日不说,终日说。终日双遮,终日双照。即破即立,即立即破,经论皆尔。”[11]智颉以“不可说”与“可说”来贯彻即空假即中的三谛圆融模式,以显破立相即无碍的缘起中道实相之原理。
  就因缘可说的层次而言,“心生三千一切法”的思想,除了认识论意义外,是否也可说有宇宙生成论的意义呢?就心与三千法的关系而言,心是否具有三千法的本体的色彩呢?心生三千说是否逻辑地包含了主体相合一的倾向呢?我想在这些方面,一念三千说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探讨空司。
  三、一念三千说的来源
  一念三千说的来源,有以下一些方面:
  “十法界”,诸经都没完整的记载,《华严经·十地品》在叙述第十“法云地”时,比较完整地论及十界的内容。[12]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也列举多种道种道门[13],其内容大体上与十界相当。应当说,《华严经》以十代表无尽的说法,也给智颉以启发,正如《法华文句》卷三下所说:“约十法界者,谓六道四圣,是为十法也。法虽无量,数不出十”。[14],智颉就以六道四圣组成十法界,并以十法界代表无量法。
  “十界互具”,主要来自《法华经》的“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15]的思想。再是,《法华经》的佛的垂迹显本以化度众生的主旨,强调佛垂迹现身教化众生,如此佛界即彻人众生界,与众生互通互具,也为十界互具说提供根据。
  “三世间”,来自《大智度论》,该论卷四十八云:“能照一切世间三昧者,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种世间:众生世间、住处世间(即国土世间)、五众(五阴)世间。”[16]
  “十如是”,源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经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17]所谓“如是”即如实。这是从十个方面描述诸法实相,极富哲学意味。慧思和智颉均给“十如是”以很高的评价,智顗还以“十如是”的三转读来说明诸法实相。如“如是相”可转读为“是·相如”、“如是相”和“相如是”[18]三句,并分别与空、假、中三义相应。
  以上我们揭示了三千法各组成部分的思想来源,至於结构三行法的运思,以及创建一念三千说的理路,我们以为除了继承佛典所讲的心物不离、一即一切等思想外,也是深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影响的结果。诸如《庄子·齐物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及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孟子·尽心上》的“万物皆备於我”即万物的道理均可为我所具有,以及惠施说的“天地一体”[19],视万物为统一体等论说,对於天台宗人提出一念三千说的启发作用,我们想是可以肯定的。
  注 释:
  (1)《大正藏》卷第四十六,第五十四页上()
  (2)《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六百九十六页上。
  (3)《四念处》卷四,《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五百七十八页上——下。
  (4)《法华玄义》卷二上,《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六百九十六页上。
  (5)《四明十义书》卷上,《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八百四十一页中。
  (6)《摩诃止观》卷五上,《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五十二页上、中。
  (7)《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一页中。
  (8)《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五十四页上。
  (9)详同上。
  (10)《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五十四页下。
  (11)《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五十五页上。
  (12)详见《大正藏》第的第九卷,第五百七十一页下——五百七十二页上。
  (13)详见《大正藏》第二十五卷,第二百五十七页下——二百五十八页中。
  (14)《大正藏》第三十四卷第四十二页下——四十三上。
  (15)《华严经·如来光明觉品》,《大正藏》第九卷第四百二十三页上。
  (16)《大正藏》第二十五第四百零二页上。
  (17)《大正藏》第九卷第五页下。此段经文仅在《妙法莲华经》中有,其他译本均无。
  (18)详见《法华玄义》卷二上,《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六百九十三页中。
  (19)见《庄子·天下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方立天教授)  

 方立天教授: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方立天教授: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 

 方立天教授: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方立天教授: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方立天教授:围绕佛教真理观的一场历史性论争 

 方立天教授:论南顿北渐 

 方立天教授: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方立天教授: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 

 方立天教授:南北朝禅学 

 方立天教授:禅·禅定·禅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