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七卷


   日期:2024/4/4 17: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七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六页,「卯四、无二定别过」。
 
本论的修学纲要,总共有三个:第一个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第三个是究竟果。首先我们研究的第一科是甚深见。这个「甚深见」,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之前,我们要先通达生命的真实相。通达生命的真相当中,无著菩萨分成二科:第一个是所知依,第二个是所知相。首先我们讲到「所知依」。我们在了解生命的真相,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我们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有关这个「生命的根源」,在本论当中,无著菩萨根据大乘的经典,列出了三种名称:第一个是阿赖耶识,第二个是阿陀那识,第三个是心。这三种名称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最为重要的,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身为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根源,它的一个相貌,简单的说:阿赖耶识的相貌就是「恒转如瀑流」。就是说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它的一个情况,就像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恒常相续、前后变化,从过去流到了今生、也会从今生流到未来。这样生灭变化、又恒常相续的水流,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功能呢?在本论当中讲到:这样的一个生命水流,有二个功能,所谓的「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样的一个生命水流,它本身在不断的流转当中,累积很多很多的种子,有善的种子、有恶的种子。这个种子就像是水流的水,遇到境界风的刺激,就变成了波浪,有种种的善恶现行。那这个波浪又带动了水的前进,所谓的「种现相熏」,这个水跟波浪的交互作用,就产生了一个强大的生命动力。这样的动力,可能是一种善的动力,也可能是一个恶的动力。所以从这样的「种现相熏」,就构成有情众生一个因地的相貌,一个强大善恶业力的产生。第二个它的果相,「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因为种现相熏的带动,使令这个生命的水流──有时候流到天上去,享受安乐的果报;有时候流到三恶道,承受痛苦的果报;有时候流到涅槃的境界,享受寂静安乐的果报。所以说这个阿赖耶识它生命的一个水流,就是不断的在累积一种业力,也不断的在释放果报,这个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源。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想要返妄归真,你要先了解到生命的本质:不是上天创造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我们无量劫来累积很多的业力,而且从这个业力的功能当中,又不断的释放果报,这个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源,或者说是「所知依」。这些都是我们在修学佛法之前,你要很彻底的了解到、观察到这个生命的根源。这一科是从阿赖耶识到阿陀那识,现到讲到心。这个心就不离开所谓的心、意、识,就是说身为一个生命根源的阿赖耶识,它的一个作用,当然不可能单独的活动,它一定有第七意识末那识的配合,还有前六识造业的配合,才会产生一个生命水流的流动。所以讲到心的时候,无著菩萨把第七意识跟前六意识都带动下来,阿赖耶识当然也跟它有密切关系。第七意识在整个所知依当中,它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要证明第七末那的存在。假设我们今天,根据小乘的经论,没有建立第七意识的存在,有六种的过失。这个地方是讲到第四种过失,就是「无二定别过」,这个「二定」指的是无想定跟灭尽定。假设没有第七末那的存在,无想定跟灭尽定就没有差别;没有差别,这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过失。这当中分二科:「一、标过;二、释理」。先看「标过」:
 
卯四、无二定别过(分二:辰一标过;辰二释理) 辰一、标过
 
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
 
这个地方是讲到禅定的状态。我们欲界众生的心,或者是昏沉、或者是掉举;但是我们能够透过对一个所缘境的专注力跟相续力,「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就能够把我们的心,从昏沉、掉举的状态,调整为一个明了寂静的状态,就是所谓的禅定。在所有的禅定当中,无想定跟灭尽定是非常特别的。因为基本上,一般的四禅八定,它第六意识的活动都是存在的;至于无想定跟灭尽定,通通没有「想」。也就是说,这个无想定跟灭尽定,在刚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它的一个作意,就是对这个「想」的厌恶,就是感觉到这个「想」、这个思想是一切过失的根源,就是:我为什么会有烦恼、会有痛苦呢?因为我有思想。所以就用种种过失的相貌,来呵责这个思想,说:我们这个「想」,如病、如痈、如疮。呵责以后呢,再用专注的力量,来对治这个「想」。当然一切法因缘生,这个「想」也是一个生灭法,经过你对治以后,它第六意识的「想」就不再活动了。第六识不活动,那前五识也不活动,所以这个粗显的前六识就完全不活动。
 
这个时候,假设不安立第七意识,凡夫的「无想定」跟圣人的「灭尽定」就没有「差别」。就是说所有的过失都是「想」,你把「想」灭了、我也把「想」灭了,这样子凡夫的「无想定」,跟圣人的「灭尽定」就「差别无有」,成为凡圣混滥的过失。我们再也没办法去界定:什么是圣人?什么是凡夫?这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使令我们产生了犹豫,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过失。
 
辰二、释理
 
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 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
 
事实上不是如此,这个「无想定」是有漏的心「意所显」,「灭尽定」是一种无漏的心意所显。也就是说,外道的无想定,他内心当中我执的烦恼是没有消灭,在无想当中,他还是很清楚的知道──「我」是存在的,但是这个「我」现在落入在无想的状态。圣人的灭尽定,它是跟我空相应的智慧,那是无我、无我所的一个平等的境界。所以假设没有第七意识,这个无想定、灭尽定就没有「差别」,这样子就产生一种过失了。这个地方,我们到下一段再继续的说明。
 
卯五、无想无染过
 
这个地方的「无想」是讲无想天,无想天没有「染污」的「过」失,如果没有第七意识,无想天就没有染污了,这样子跟事实相违背。我们看论文:
 
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 于中若无我执我慢。
 
这个「无想」定,它是一个禅定;这个「天」,是一个果报。就是说他在人世间的时候修无想定,死了以后生到色界四禅,享受「无想天」五百劫的生命。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无想天的天人有四百九十劫,是落入无想。假设没有第七意识的存在,第六意识的「想」消失以后,这个人就是一个无漏的圣人了!这样子就跟事实相违背。因为他的「想」消失以后呢,他这一期生命当中,没有我执、我爱、我慢、我痴,那就有混滥于圣人的「过失」。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今天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唯识,我们对我们内心的状态,很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就是说假设没有第七意识,这个时候你会说:那我为什么会有欲望、有瞋恚、有这些负面的情绪呢?你就会把所有的过失,归咎在第六意识,因为有第六意识的思想,所以我才有这么多的烦恼。这个时候,你就把第六意识当作你的敌人加以对治,这样子的结果就错损菩提了,误会了第六意识。
 
所以佛陀说:周利盘陀伽为什么那么愚痴、心识有时候特别暗钝呢?说他出家以后,背一个偈颂,「百日不能成诵」。一个偈颂也没有很多,四句偈,他背了一百天!佛陀说:他前生曾经待过无想天,他那个四百九十劫的无想,这第六意识生锈,不能再活动了。所以,蕅益大师说:第六意识是「众祸之门」,这是事实;但是它也是「众妙之门」。「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是的,当第六意识受到第七意识干扰的时候,它产生很多的烦恼障碍;但是诸佛正遍知海,也是从心想生。一个人能够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也是依止第六意识,你能够在佛前受戒的时候发菩提心,你仰仗的是谁?仰仗的是第六意识啊!这问题不在第六意识,是第六意识后面的根──第七意识。所以你今天在修行的时候,不能把这个敌人认错了。当然你要不研究唯识学,你就很容易认为说:反正我修行就是无想,我什么都不想!你什么都不想啊,你那个寂静状态的下面,累积了无量无边的垃圾,都没有消灭,就是用无想,把这些烦恼的种子全部压住。这就是为什么无想定的定出来以后,他的烦恼一点都没有减少,因为没有彻底的去解决根源。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明白第七意识的过失,是非常重要的。你能够知道,你在所有的修行当中,你所对治的是染污末那,而不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是受染污末那的影响,这个地方是讲这个意思。
 
卯六、我执不恒行过(分三:辰一显正;辰二斥非; 辰三结立) 辰一、显正
 
这是第六种过失,这当中有三科:「一、显正;二、斥非;三、结立。」看第一科「显正」:
 
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谓善、不善、无记心中。
 
我们一般的凡夫,这个我执的现行,是在一切时活动的,这个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得出来。不要说
 
是造恶,就算你去修善、你去拜《八十八佛》,你只要我空、法空的正念没有现前之前,你一定会认为:我在拜《八十八佛》、我在念佛、我在持戒。我们会在这个剎那剎那生灭的明了心识当中,捏造一个常住不变的自我,依止这个自我,来推动所有的善业跟恶业,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什么叫「一切时」呢?包括「善、不善」跟「无记」的「心中」。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依止自我意识来造业,这是我们自己能够感觉得到的。
 
辰二、斥非
 
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
 
「若不尔者」,假设不建立染污末那,所有的染污都是由第六意识来承当这个过失。这样子讲呢,第六意识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它起恶的时候,有我执相应,这是很容易了解的;假设今天所有的过失是由第六意识来承当的话,那第六意识起善心的时候,它就不应该有我执了!也就是说,这个我执是染污的,这个善根、染污是不能共存的,所以只有第六意识在「不善心」所的时候,才有我执「相应」。什么叫做「我执相应」呢?「有我、我所」的「烦恼现行」,而不是在「善」跟「无记」的心中有我执相应,这样子就违背了现实的状态。就是说第七意识不存在,那这个我执,就是第六意识产生的。这样子讲的话,第六意识有时候起我执,它起恶心的时候起我执;它起善心的时候,就不应该起我执:那这个我执就不能够普遍三性,这样子就成过失。那应该怎么辨呢?
 
辰三、结立
 
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
 
所以我们应该说:这个我执跟第六识是「俱有现行」,「俱有」就是二个同时存在、二个俱生俱灭,同时的活动。就是说你第六意识活动的时候,不管你造善、造恶、无记,这个第七意识是恒常存在,就不断的释放一个讯息──「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推动你善、恶、无记的业力。第七意识跟第六意识叫做「俱有现行」,而不应该说「相应现行」。「相应现行」就是说,第六意识跟我执相应、或者跟烦恼相应,既然相应,就是有时候相应、有时候不相应,这个时候时有、时无,就不是同时存在。这样子就没有过失,「俱有现行」就没有这种「过失」了。这个地方是讲到第七意识安立的必要性。
 
我想我们今天了解这个「所知依」,当然它主要的内容是阿赖耶识,「恒转如瀑流」。但是你了解第八识,它心识的活动是相互的互动,它也不是单独的活动,它跟第七意识有密切的关系。怎么说呢?在《成唯识论》上说:第七意识在我们的内心当中,产生的影响力有二个:第一个「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它干扰第八识,使第八识变成阿赖耶识;第二个「外扰前六皆成有漏」,它向外干扰前六识,使前六识所造的业变成有漏。
 
我们简单解释一下。我们内心的状态,详细的分析有三个层次:前六识、第七意识跟第八识。这个居于中间的第七意识,它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一个、它向内干扰第八识。第八识它的功能是收集业力、变现果报。我们就会问:它为什么会不断的在收集业力的时候,这个业力又会变成果报呢?就是说这个生命的水流,它为什么会不断的流动呢?为什么我们死掉以后,很自然的这个业力,又会从这样的种子、这种潜伏的功能,变现一个果报呢?这个时候跟第七意识有关。就是这个第七意识的无明,它有「润生」的功能,滋润生死的功能。我们应该要了解生死是由业力所招感;但是没有无明的滋润,这个业力不能得果报。所以阿赖耶识身为一个生命的水流,它之所以能够不停止的流动下去,跟第七意识有密切的关系。假设第七意识不执我,这个阿赖耶识马上转成大圆镜智,它不再流动了。所以第八识会不断的创造这种生灭相,跟第七意识有关的,因为第八识不能控制自己,它也不能作主的。这个「恒审思量我相随」,第七意识老是跟第八识在一起,「内扰第八而成赖耶」,把这第八意识转成阿赖耶识了。第七意识的影响,不只是润生而已,它还发业,发动有漏的业力。就是前六识在造业的时候,前六识主要是第六意识,它是主,它带动前五识造业的时候,非常不幸的是,第六意识以第七意识为根。身为第六识的根──染污末那,它就不断的给第六意识一个错误的讯息,就是「恒审思量我相随」,它一直告诉第六意识: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使令第六意识所造的业力,通通变成有漏的业力,都是跟私心、欲望相应有所得的有漏业力。所以说这个第七意识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它发动了有漏的业力,再把这个业力,加以滋润而得果报,所以我们就不得不了解它了。就是在整个转凡成圣的过程当中,第七意识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这就是我们必须要建立它的理由。所有的佛法都不是碰运气的,你要扭转一种心态,你要先了解它的相貌,你不可能说你不了解,刚好运气让你碰到,你把它转变了,不可能!一定是有正确的观照力,才有正确的行动力,所以了解第七意识的相貌,在我们的修行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六转呼为染净依」,所有染净的根源。这个地方是讲到心、意、识的「意」,第七意识的一个存在的情况。
 
丑二、颂(分三:寅一显六种过失;寅二显过失种类; 寅三释不共无明) 寅一、显六种过失
 
前面讲到这个「意」,是用长行文的内涵,这个地方用「颂」再作一个总结。这当中有三段:「一、显六种过失;二、显过失种类;三、释不共无明」。先看「显六种过失」:
 
此中颂曰: 若不共无明,及与五同法, 训词二定别,无皆成过失。 无想生应无,我执转成过, 我执恒随逐,一切种无有。
 
这个地方是讲到「六种过失」,以二个偈颂来作总持,先看第一个偈颂,「若不共无明」。「不共无明」是第一个偈颂,就是没有第七意识,就没有不共无明;「及与五同法」,也就没有「五同法」,这是第二个;「训词」是第三个;「二定别」是第四个:前面这四个,「无皆成过失」。「无」就是说,假设没有第七意识,前面四个都不存在,就构成过失了。「无想生应无,我执转成过」,这是第五个,就是说没有第七意识,「无想」天的生命当中,「应无我执转生」,这样子也是过失──第五个过失,「无想生,应无我执转」,这样子成过失。看第六个「我执恒随逐,一切种无有。」凡夫的我执,在一切时当中活动,这是一个现实的状态,如果没有第七意识,「一切种无有」,这个「种」就是不能够在善、恶、无记的心中存在,只能够在恶心存在,这样子违背现实状态,也成过失。就是说,我执本来应该是恒常的随逐有情在活动,不管造善造恶;没有第七意识,「一切种无有」,第六意识就不能够在一切的善、恶、无记心中活动,这样子跟现实的状态相违背了。这个地方无著菩萨是把前面的六种过失,以偈颂的方式,把它作一个重颂。
 
寅二、显过失种类
 
这个地方把过失分成三个种类:
 
离染意无有,二三成相违, 无此一切处,我执不应有。
 
「离染意无有二」,是第一种种类,说远「离」了这个「染」污「意」的存在,就没有一跟「二」的存在。「
 
一」是不共无明,「二」是五同法,没有第七意识,就没有不共无明跟五同法,这样子是违背了圣教量──这第一种过失,跟圣教量相违背。佛陀在经典当中,明显讲到有不共的俱生无明,跟五同法的存在。「三成相违」,这个「三」指的是「训词、二定别跟无想天」,就是三、四、五这三个,是违背了凡圣的差别。没有第七意识,这样子凡圣就没办法界定,这是第二类的过失──凡圣就有没有差别的过失。「无此一切处,我执不应有。」这是第三个种类,「无此」这个「此」,就是没有染污末那;没有第七意识的话,第六意识就不能够在一切的善、恶、无记的心中活动,那这个我执的现行,就不能够一切时存在;不能一切时存在,就有违背了现实状况的过失。违背圣教量、违背凡圣的差别、违背现实的状态,无著菩萨把这六种过失,归纳成三个品类。
 
寅三、释不共无明
 
这个「不共无明」,是修学大乘佛法一个非常重要的所观境,所以他特别从前面的六种过失当中,把「不共无明」提出来,特定的加以解释,就是你要了解这个贼,你才有办法把这个贼消灭。
 
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 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
 
「不共无明」在我们内心当中,它有二大作用,身为一个不共无明,「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这是第一个功能。我们凡夫,如果没有志向追求圣道,只是积集福报,有时候随顺烦恼造业,你就感觉不出「不共无明」的存在。但是当你在修止观的时候,你内心跟这个「真」实「义」,这个真实义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你开始修习我空、法空智慧的时候,这样的「心」逐渐逐渐生起的时候,「常能为障碍」,这个第七意识的不共无明,它就经常的来障碍你,因为你开始在对治它,它就开始去障碍你。你修我空观、法空观,特别是修我空观,你会感觉到:你内心有一种很特殊的矛盾──这违背凡夫的正常思考。我们无量劫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造业、得果报;现在你修我空观的时候,就发觉你开始在动摇你无量劫来的一个正常思考,这样的思考,它会反弹的。这个时候反弹所释放的力量,是谁释放的呢?就是「不共无明」,你修学圣道的时候,它呢,「常能为障碍」,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俱行一切分」。当你从止观的所缘境出来的时候,在平常的活动,你不修止观的时候,它跟第六意识一起活动,来覆盖你的真如,它就不断的给第六意识一个错误讯息,在内心当中捏造一个自我,使令第六意识在所作所为的时候,习惯性的保护自我、高举自我,使令我们很难创造出非常美妙的善业,所有的善业,都是以私心为出发点。这些是怎么回事呢?都是第七意识,对第六意识产生的干扰。就是说它覆盖真如、障碍圣道,它的过失就是这二个。这二个就很严重了,它本身是不造罪业,没有错,但是它间接的误导第六意识去造业。
 
在《大乘起信论》讲到这个菩提心(整个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是菩提心),诸位受了菩萨戒也知道,你失掉了菩提心,你所有的断恶、修善、度众生,只是一个人天的善法;没有菩提心的摄受引导,你跟无上菩提就不相应。这个地方,马鸣菩萨说:菩提心有二种,一种菩提会退,一种菩提心不会退。有些人发了菩提心,他容易退;有些人发了菩提心,不容易退。原因在哪里呢?《起信论》上说:如果你的菩提心,是依止事相的因缘所发的菩提心:诶!你看到三宝的庄严发菩提心;或者遇到人,有善知识摄受你,你也发菩提心。依止外在的人事因缘,所发的菩提心,在《楞严经》说:依止「生灭心」所发的菩提心,这样的菩提心是非常脆弱的,遇到恶因缘,就产生退转。第二种菩提心,它是依止不生灭心,就是说他能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他能够经常观察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识:虽然我现在的心有很多很多的烦恼,也缺乏很多很多福德、智慧的庄严,在整个菩萨道当中,我还有很多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事业要做。没错!但是,把这些如梦如幻的善恶功能拨开以后,我们发觉到:我们这个明了心识的体性是「如」,三世诸佛清净的本性也是「如」,一如无二如。这个时候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思想,开始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不会退转。
什么叫不退转?就是说:所有人的菩提心都退了、都不想行菩萨道了,你还是可以行菩萨道。你不会受外在人事的变化,而退失菩提心。就是说,我们一个人会退失菩提心,这个地方,不共无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是说,一个人,你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来不知道有这种观念,你也可以发菩提心。是的,那你这个菩提心的中间,有一个我执──我爱、我见、我慢、我痴这四种烦恼,在加持这个菩提心。这个时候,你的菩提心是危险的菩提心。就是这个自我意识,一个人的私心,是很难跟菩提心共存的。我们行菩萨道,虽然不能够马上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你刚开始不得不建立,因为这个牵涉到你的种姓──大乘圆顿的种姓。你能够深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光是深信这样的思想,所有的逆境现前,不能够影响你的菩提心。就是不二法门的殊胜,在于它的一个不生灭性,它不会因为外在因缘而生灭。当然你菩提心坚固,你的成长过程当中,虽然会有逆境,跌跌撞撞的;但是总有一天,你能够不断的往上爬。那么资持你的,就不只是宗教的信心而已,而是对内心一种深观的智慧,在资持着你前进。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不要小看第七意识──这个不共无明,它是那么微细,好象它也不能造什么罪业;但是你看「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从大乘的角度,它的过失是非常严重、非常严重的。它把我们凡夫的心态跟佛的心态加以区隔。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到这个观念说:一个人要建立感应道交的思想。当然,「感应」这不是单方面,我的心跟佛的心要能够心心相应。蕅益大师说:一个人能够深信你能往生、深信你能跟弥陀感应道交,「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深信自他不二,你才能够在临终的时候,很清楚的知道:「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所以不管你发菩提心也好、不管你要建立感应道交的思想也好,你不相信感应道交,所有净土的法门通通免谈;因为你能够往生,是仰仗佛力的加被,而不是你的戒定慧。印光大师说:「没有佛力的加被,阿罗汉都去不了净土。」因为阿罗汉的神通,只有到一个大千世界,而它是十万亿个大千世界。所以你往生净土,跟你的戒定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跟你的信愿持名,有决定的关系。而这当中的信心──你相信弥陀能够跟你感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然你这个相信,不是嘴巴说说的相信,而是你能够很深信的相信。什么叫感应呢?印光大师讲得很清楚:「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的心,投入到弥陀的心中;弥陀的心,投入到我的心中:彼此间能够相互的交流,那一定要建立在同体的法性。你要建立同体的法性,你必须打破你内心的自我意识。当然,你说:「诶,我是业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严庄严,你跟我不一样,我们是二个个体;但是没关系,我归依你!」那这样也可能会往生,但这样的信心不是很坚定──二个个体嘛!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之所以要了解「不共无明」,就是说不管你从发菩提心的角度、从感应道交的角度,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都要对治,你才能够从一种个体的自我意识,进入到三世诸佛所共同安住的平等法界。这个时候,你依止不生灭的心性作平台,断恶、修善、度众生,才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
子三、性摄(分三:丑一法;丑二喻;丑三合) 丑一、法
 
这个地方是说,第七意识它的体性是俱生无明,或者说是不共无明,那它的体性,到底是什么所收摄呢?这当中有三科:「一、法;二、喻;三、合。」先看「法」,先法说。
 
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
 
第七「意」识它是所有内心「染污」的根源,它本身是染污,它也染污第八识、也染污前六识,它自己染污,也染污别人。它的体性是「有覆无记性」,它本身是非善、非恶,它也不造善、也不造恶;但是它覆盖真如、障碍圣道。为什么它会这样做呢?因为它经常的跟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种「烦恼相应」。因为它的体性很微细,所以我们经常会忽略它的存在。因为它不造恶,所以我们总觉得造恶好象是第六意识,所以就对第六意识很厌恶。就像小乘的学者,一定要把第六意识消灭,他才感到安心。其实第六意识它是不决定的,它是众祸之门,也是众妙之门,关键点是第六意识后面的第七意识,问题点在这个地方。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