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八卷


   日期:2024/4/5 1: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八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八页:
 
丑二、喻
 
第八卷
 
我们前面讲到第七末那识的功能作用,这以下讲到它的体性,第七意识的体性是有覆无记性。也就是说,在内心的所有作用当中,第七意识它是不造业的,造善、造恶跟它完全没有关系的。身为一个第七末那,它在我们内心状态当中,主要有二大功能:就是覆盖真如、障碍圣道,所以叫做「有覆」,这个是讲到它的体性。这一科是一个法说。这以下看譬喻,就讲出一个譬喻。看论文:
 
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 色、无色界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
 
比如说外道修习禅定,他没有修学大乘佛法,不知道我们内心当中,有这个染污末那的过失,他会跟着一般人的思考一样,就会认为:所有的痛苦,跟第六意识的思想有关系。所以怎么办呢?就以禅定来调伏第六意识的「想」。到了「色」界、「无色」界的这二种天人,「二缠烦恼」,这二种法界都还有些烦恼的系缚。这个色界、无色界,已经没有欲界的烦恼,所以他的烦恼「是有覆无记」所收「摄」,不像我们欲界的烦恼那么粗重。就是说,在他这个微细的明了寂静心当中,他对我空、法空的真理是覆盖的,可以说是一种愚痴的状态,套一句蕅益大师的话:这二种天人「为三昧酒所醉」,在这个三昧当中,如痴如醉,以为是涅槃,其实是跟颠倒愚痴相应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就是说,这个色界、无色界天人的烦恼,是被禅定所调伏,虽然他能够暂时到色界、无色界;但是当他禅定失掉的时候,他来到人间,他的烦恼是一点都没有消失,只是如石压草,以禅定把无量无边染污的烦恼压住。因为烦恼它有个根源,就是染污末那,你不对治我执,这个烦恼都跑到我执里面去了;等到你禅定失掉的以后,所有的烦恼又从我执里面跑出来。所以说,你这样的修行,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这个地方是讲出一个譬喻,这以下「合」法,把这个法跟喻作一个总结。
 
丑三、合
 
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所以说第七「意」识,它的过失虽然微细,但是可怕的是:它是「一切时」,不管你到天上、人间,它「微细」的我痴、我见、我爱、我慢,那是恒常的「随逐」有情,它不会舍离的。这个地方讲「一切时随逐有情」,这一句话我们解释一下。在《唯识三十颂》,天亲菩萨解释第七意识跟我们的关系,他说得比较清楚,他说:「随所生所系」。第七意识它不向外攀缘,它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完全没有任何的兴趣,它只向内攀缘。攀缘谁呢?攀缘阿赖耶识。它是怎么攀缘阿赖耶识的呢?「随所生所系」,就是随着第八阿赖耶识投生到哪一道去,它所生的果报,就以这个果报的内心世界当做自我,随着它所生的果报,以这个果报体为自我,「随所生所系」。就是说,这个我执到底怎么界定呢?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不是一样呢?今天的我跟明天的我有没有一样呢?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有没有一样呢?完全不一样。如果「我」完全一样,它就是一个涅槃的无为法;其实「我」是一个生灭法,你看到这个地方──「随所生所系」。你是一只蚂蚁的时候,你以蚂蚁的内心世界为自我;你是一个转轮圣王,你以转轮圣王的身心世界为自我:这个只是粗分的,约着一期生命。如果从细分的角度,「随所生所系」,是约着一剎那为自我。就是阿赖耶识「恒转如瀑流」,它每一个剎那,剎那剎那生灭的时候,它累积业力变现果报、累积业力变现果报,顿生顿灭的时候,阿赖耶识就以当下的心念为自我,以当下每一个明了心识的阿赖耶识为自我。这个时候,《成唯识论》提出一个质疑说:第七意识,不像前六识去攀缘广大的六尘境界,当然不容易得到禅定,因为禅定要「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第七意识那么专心的攀缘第八意识,它应该早就得到禅定了!(呵呵)而且它应该也知道,第八识是变化的!你一天到晚看着第八识,第八识它不断的流动,你拜了一部《八十八佛》,你第八识变化了,善的功能增加,它所释放的果报也不同。为什么第七意识从无量劫来,不断的攀缘第八识,它还不知道第八识有变化,还一直认为是自我呢?因为第七意识缺乏念心所,它没有明记不忘的念头,它不能把过去所攀缘的观、经验加以累积,它只知道现在,它不能攀缘过去,也不能够忆想未来。就是,阿赖耶识它不断的剎那剎那生灭,它就以当下生灭的心识为自我,这叫做「随所生所系」,也就是所谓的「一切时随逐有情」。就是说,阿赖耶识的执着自我,它不管过去、也不管未来,它只管当下,这就是它「执我」的相貌,「一切时微细随逐故」。这个地方是把第七意识──染污末那的一个相貌跟体性,作一个说明。
 
癸二、正释心名(分二:子一出体;子二释名) 子一、出体
 
这个地方的心、意、识,无著菩萨是先解释意跟识。从论文来看,无著菩萨是把这个意、这个染污末那,作了比较详细的发挥。第三个我们解「释心」,「心」当中有二科:第一个「出体」,第二个「释名」。先指出它的「体」性:
 
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
 
这个「心体」是「第三」,换句话说:识是第一、意是第二、心是第三。什么是心的自体呢?「离」开了「阿赖耶识」,就没有心的自体,换句话说,「是故成就阿赖耶识」,就是「心」的「自体」。也就是说,身为一个有情众生的根源,虽然佛陀在经典当中,讲出阿赖耶识、阿陀那识跟心,其实它的体性是一个,约着不同的功能,安立了不同的名称,其实体性是一个的。依这个阿赖耶识「为种子」,里面的种子不断的受熏持种,它也就变现「意」跟「识转」生。这个地方,是说明心、意、识的相互关系,就是说为什么会有意跟识呢?其实是由种子所变现的。比如说,你前生要是到过畜生道,你今生就会有愚痴的状态,就是有这个功能的相续;你要是前生是天人,做过天人、欲界天,你今生就会有贪欲的等流;你前生要是待过阿修罗法界,你今生的瞋心、对立心也特别强。换句话说,你这个第六意识,它跟你前生的造作有关系,所以叫做「恒常相续」,它能够把你前生生命的经验功能,累积到来生去,它有相续性。所以说,我们意跟识的了别性,其实是由第八识所转生出来的。
 
子二、释名(分二:丑一问;丑二答) 丑一、问
 
何因缘故,亦说名心?
 
丑二、答
 
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这当中有一个「问、答」。说是什么样的「因缘」,佛陀在经典当中,把第八识安立做「心」呢?因为有「种种」染净现行「法」的「熏习」,而成就了「种子」,这个种子就是一种善恶的功能。这个心,它能够把善恶功能加以「积集」,收集起来,就是第八识它不能造业,但是它有一种功能,把前六识所造的业全部累积起来,它能够积集所有的种子,所以叫做「心」。
 
到这个地方,无著菩萨根据大乘的经典,把这个「所知依相」,包括阿赖耶识、阿陀那识跟心,都讲完了。这三种功能,阿赖耶识是一个总相的说明,它讲到因相的功能,也包括果相;阿陀那比较偏重果相──执取、执受,包括我们如何去结生、投胎,投胎以后,果报怎么样的生长,都跟阿陀那有关系;这个心它的功能是偏重在因相,所以「心」偏说是「有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偏重在一种潜伏的功能,它能够累积很多的功能,安立做心。它能够执受果报,叫做阿陀那;因果的和合就是阿赖耶,阿赖耶是比较广泛的总相。这个地方,是讲到依止大乘的经典,安立阿赖耶。
 
这以下「释妨难」。我们看科判,把它疏通一下,看第十三页。十三页当中,「阿赖耶识」,当然是它的自体;第二科「阿赖耶识的异门」,「异门」当中有二科:「训释安立、叙破异执」,先解释它不同的名称,再破除异执。在解释它的二种名称当中,有三段:「一、依大乘教;二、依声闻乘教;三、总成」。依止大乘教当中,又分二科:第一个解「释异名」,就是阿赖耶识的其他名称,有「阿陀那」跟「心」;第二个「释妨难」,先把大乘教所知依的名称解释出来,这以下再解释它的妨难。
 
庚二、释妨难(分二:辛一难;辛二释) 辛一、难
 
「妨难」当中有二科:第一个「难」,第二解「释」。先看问难的相貌:
 
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
 
从大乘的角度,建立第八识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地方,小乘的学者就说:这个第八识在大乘佛法,可以说直接影响到你的大乘种姓,你了解不了解第八识,可以说从根本上界定你是什么种姓。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说,这就非常的重要。既然这么重要,佛陀在小乘的《阿含经》当中,为什么没有提到我们现前明了分别的「心」识,有「阿赖耶识」摄藏的功能、有「阿陀那」的功能呢?为什么没有提到这一点?请解释一下。
 
这个阿赖耶识,它是我们生命的根源。从大乘角度,在探讨心的根源,我们习惯性的解释,都是从它的生灭变化,也讲到它的恒常相续,譬如水流。但是如果你看小乘的经论,对心本质的描述,它只偏说无常:我们的心是生灭变化的,是苦恼的根源,「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故空」。也就是说,在小乘的经论,它对心性「空」、「无常」的这一部分,有详细而广泛的发挥;但是对于内心当中,这种相续的功能、它能够累积很多功能这一部分,这个相续性,佛陀讲得非常的少。为什么佛陀在小乘经典当中,对内心的世界,只偏重无常、无我,而不讲到内心的相续性呢?这个小乘学者就提出了质疑。这以下,看无著菩萨怎么解「释」:
 
辛二、释(分二:壬一略;壬二广) 壬一、略
 
这当中有二科:第一个「略说」,第二个「广说」。先看「略」:
 
由此深细境所摄故。
 
先作一个简单的回答。就是说,这个内心的相续,为什么佛陀在《阿含经》当中不说呢?因为这种相续的活动,太「深」沉微「细」了,不是小乘人所能够明白的。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承认,修学佛法,每一个人有他不同的根性;虽然说佛性平等,但是无量劫的熏习,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的确有他坚固而不容易动摇的看法。一般来说,小乘的根性,他比较能够接受思议境,就是能够心思口议的。你说生命是无常的,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简单的观察一下,就可以感觉到你昨天跟今天有变化:这是无常,所以是不安稳,所以是苦,苦,所以你不能作主,就是没有自我。所以小乘的学者,他只能够接受思议境的佛法。至于大乘甚深的不思议境,天台宗智者大师经常说:修圆顿止观,第一个观不思议境,入不思议的不二法门。这种非空、非有的不二法门,这即空、即假、即中的不二法门,非小乘人所能够理解。他不能够理解,你为他讲,他反而产生障碍。所以说,佛陀不说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根性没办法理解这种──说它是恒常相续又前后变化,前后变化又恒常相续,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中道,这样的思考,小乘的学者没办法接受。没办法接受,只好讲「无常」的这一部分;「相续」的这一部分,佛陀就隐而不说,因为这是「深」沉微「细」的不思议境,不是小乘的根性所能够接受的。这个地方是一个略答;这以下,把这个思想「广」泛的加以回答,这当中有「征」跟「答」。
 
壬二、广(分二:癸一征;癸二答)
 
 
癸一、征
 
所以者何?
 
癸二、答(分二:子一释不为声闻说;子二释为菩萨说) 子一、释不为声闻说
 
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
 
先回答,佛陀为什么「不为声闻」人「说」这种不思议境呢?这个阿赖耶识的观念,因为「声闻」人的根机,「不于一切境智处转」,声闻人他的基本思考是出离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在这种强烈出离心的驱动下,他的心情一心一意的想要趋向涅槃;所以对于成就无上菩提、成就万德庄严,他是不生好乐的。所以他只偏重在断恶的自利行,他不必在一切人事的境界,乃至一切的智慧(法门的修学)当中去修学。所以佛陀对于小乘人,不讲这种不思议的所知依,他也可以依止无常、无我的智慧,来「成就」三界的「解脱」,满足他出离心的一个需求。就是你有这种需要,佛陀为实施权,先满足你这个短程的目标。再看第二个:
 
子二、释为菩萨说
 
佛陀为什么「为菩萨」宣「说」呢?
 
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
 
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身为一个「菩萨」,你刚开始就发无上菩提心,你不是以了生死为目标而已,你是以无上菩提,广度众生,上求下化为目标,所以你必须在「一切」的「境」──「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切的人事因缘,乃至于「法门无量誓愿学」,一切善法的波罗蜜当中去修学。你要在「一切境智」而「转」,你对于这个生命的根源,所谓的「所知依」假设不了解,你就「不」能「证得一切智智」了。这「一切智智」就一切种智,简单讲就是空、假、中的智慧,这中道智慧。天台宗说:佛法的生命观,简单的说就是因缘观。佛教习惯性的观察因缘,都是分成杂染的缘起跟清净的缘起、杂染的还灭跟清净的还灭,所以开展出四圣谛的法门。智者大师认为:佛法的总纲,其实不离开苦集灭道。不过这个地方,在修习四圣谛,或者说佛陀在开显四圣谛,的确有所不同。智者大师说:佛陀对小乘人开显四圣谛,偏重苦谛,偏重无常;佛陀为大乘的学者开显四谛,偏重道谛。就是说,如果你四圣谛偏重在苦谛,当然生命的本质是苦,就是以消灭苦为你的生命的重点,那么消灭苦,趋向涅槃,这样子的四谛叫生灭四谛,是对立的。也就是说你的生命只有二个选择:第一个在三界的苦果,第二个在涅槃的寂静,它是空有、苦乐、生死、涅槃的一个对立思考,叫做生灭四谛。大乘的思考,偏重在道谛,他认为生命不决定是苦,也不决定是乐,关键点在你是不是有「道」?是不是有波罗蜜?只要你有六波罗蜜的善法,生命就能够改造。这就是为什么大乘的学者,有所谓往生净土的思想。当然净土不是涅槃,它有依正庄严,那当然就是有生命现象。就是说,大乘佛法的思考,偏重在道谛;小乘的思考,偏重在苦谛:这当然是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思考,在生命的修学当中,也就有不同的结果。就是说,你对你成佛之道的规划,你应该怎么规划,你就会有不同的思考。身为一个声闻人,他不是志求无上菩提,他就不须要了解这个不思议境的法门,他也就能够了脱生死、消灭苦果。但是你身为「菩萨」,你想要成就无上菩提,那么了解这个阿赖耶识、这个非空非有相续变化的心识,这就非常的重要;离开这样的一个了解,你就没办法「证得一切智智」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大乘经典当中广泛的宣说,而在小乘的经典当中没有详细说明的理由。好,我们看下一科:
 
己二、依声闻乘教(分二:庚一标密意;庚二释异名) 庚一、标密意
 
前面讲到阿赖耶识的异门,是依止大乘教;这个地方,是依止小乘教。这当中有二科:第一个「标密意」,第二个「显异名」。这个「密意」就是密藏其意,佛陀没有完全说出来,但是说出了一部分,这个叫做密意。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
 
无著菩萨说:其实平心而论,佛陀不只是在大乘的经典当中讲到阿赖耶识;其实在小乘的经典当中,佛陀也用「异门」,「异门」就是其他的方式、其他的名称,或者是「密意」,佛陀也少分的宣「说阿赖耶识」。这个地方总标。这以下「释异名」,详细的加以解释。
 
庚二、释异名(分三:辛一阿赖耶;辛二根本识; 辛三穷生死蕴) 辛一、阿赖耶(分二:壬一引教;壬二结显) 壬一、引教
 
佛陀到底是用什么名称来解释阿赖耶识呢?在小乘的经典当中讲到三个名称:第一个「阿赖耶」,第二个「根本识」,第三个「穷生死蕴」。先看第一个「阿赖耶」,阿赖耶当中分二科:「一、引教;二、结显」。先看「一、引教」:
 
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 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
 
譬「如」在小乘的《增一阿含经》当中,佛陀说:「世间」的「众生」是「爱」着「阿赖耶」的。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第七的末那,这个恒审思量的染污末那,它是「随所生所系」。这阿赖耶识,它不管到天上、或者人间、地狱,对于那个储存无量无边的功能、释放果报的明了微细的心识,我们是爱着的。那爱着阿赖耶识是怎么爱着法呢?这以下讲出三种差别:「乐阿赖耶」,「乐」是指现在,我们爱着现在的阿赖耶;「欣阿赖耶」,这个「欣」指的是过去,我们不是现在爱阿赖耶,我们过去也曾经爱过阿赖耶,过去的阿赖耶;「喜」,假设我们没有解脱生死,我们对于未来的阿赖耶,也是非常的好乐:现在、过去、未来都是爱着的。
 
大悲的佛陀,为了「断」除生死「阿赖耶」的根源,才宣「说正法」的。身为一个弟子,内心「恭敬」、「摄耳」专注的听法,安住在「求解」脱之「心」,依止这样的一个正见「法随法行」,「法」是我们的目标──大般涅槃;「随法行」是趋向目标的方法,就是戒定慧的法门。因此,只有「如来」的「出世」,才能够宣说这种「甚」深「希有」的大乘不共法门,才能够使令这样一个中道实相的所知依「出现世间」,这是一般世间法所没有的。这个地方是引《增一阿含经》。其实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也讲到阿赖耶,只是我们没有注意而已。看「壬二」的「结显」。
 
壬二、结显
 
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
 
这个地方,是总结前面。佛陀在「《如来出现四德经》」,其实就是《增壹阿含经》,佛陀是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阿赖耶识」的存在。这个是在小乘的经典当中,出现所知依的第一个名词──阿赖耶。
 
辛二、根本识
 
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
 
,如树依根。
 
在「大众部」的《阿含经》当中(佛陀灭度以后,所谓的部派佛教,有上座部、大众部。每一个部派《阿含经》的内容,有一些不同。),佛陀也是用「异门密意,说此」阿赖耶识「名根本识」。什么叫「根本识」呢?「如树依根」,说我们整个生命的现象,就像树的枝叶花果,不管你造了多少的业力、变现什么果报,这样的因相、果相,都依止一个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根本识」。这个地方,也就说出了「所知依」的意思了。
 
辛三、穷生死蕴(分二:壬一标名;壬二释伏难) 壬一、标名
 
这个是佛陀在小乘的经典当中,讲到「所知依」的第三个名词「穷生死蕴」,这当中有二科:第一个「标名」,第二个「释伏难」。先「标名」:
 
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
 
这个「化地部」,是佛陀灭度以后的上座部开展出来的。化地部的《阿含经》当中,它也讲到所知依的内涵,说是「穷生死蕴」。化地部讲到这个蕴,这个色心二法的积聚,有三种蕴。第一个「一念顷蕴」:就是我们这个五蕴的身心世界,它是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那生的,每一个剎那都是一个蕴。这是从一个比较微细的方式来观察五蕴,就是五蕴是剎那剎那现行变化的,叫「一念顷蕴」。第二个「一期生蕴」:在一期生命当中的五蕴,这个是比较粗分的。就是说,虽然它剎那剎那生灭,但是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有它大方向的相同点。你今生的五蕴,虽然小时候的五蕴跟你现在不同,但是大致相同,所以以一期生命的相续,从生到死而安立的五蕴,叫做「一期生蕴」,这个是比较粗分的。第三个五蕴叫「穷生死蕴」:就是说从久远劫以来,乃至到金刚喻定,我们一直相续存在的蕴。就是不管你一念倾蕴、一期生蕴,这个所有的生灭变化蕴当中,它有一个依止处,它永远永远存在的,不断的累积业力、释放果报的,而从凡夫到金刚喻定,从来不休息的,这个就是「穷生死蕴」。而这个「穷生死蕴」是谁呢?就是「所知依」。这个地方,佛陀的慈悲,在化地部秘密的开显这个生命根源的存在。就是说,生命不是无常而已,在无常当中,你不要忽略它有相续性,这才是中道。你不能只看到无常,你看到无常,你还要看到相续。
 
壬二、释伏难
 
有处有时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
 
这个地方,解释为什么叫做「穷生死蕴」,就是说什么因缘而安立穷生死蕴?这个五蕴,不管是色法、心法,都有断绝的时候。比如说「有处」,这个「处」就是无色界,有的处所是「断」除了「色」蕴,这无色界它没有业果色,所以粗的色蕴是消灭了,或者讲「断」。「有时」,这个「有时」指的是无想定,或者讲无想天,无想天人、无想定的人,他的受想行识,第六意识的这个「想」是「断」的。就是说一念顷蕴跟一期生蕴,有时候会无常断绝;但是在「阿赖耶识」当中,「种」子的功能是没有断除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无色界的天人,到了无色界以后,他天的果报消失的时候,他的色蕴会再出现;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无想天的天人,他到了无想以后,他这个「想」还能够再出现:因为他有一个穷生死蕴,有一个从来不断绝的明了心识,剎那剎那的生灭,在资持我们生命相续变化、变化相续的水流,作这些五蕴的依止处。看「总」结:
 
己三、总成
 
这个地方的文有点错,我们要更正一下。「阿赖耶如是,所知依」,这个「阿赖耶」三个字要去掉,「如是」下面的逗号也去掉,就是「如是所知依」下面加一个逗号:「如是所知依」加一个逗号。好,我们看论文:
 
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
 
这个地方是总结「阿赖耶识」不同的名称。无著菩萨是说:在大乘的教法当中,佛陀安立了「阿赖耶、阿陀那」跟「心」;在小乘的教法当中,佛陀也讲到阿赖耶、「根本识」跟「穷生死蕴」。所以从这些不同的名称当中,身为一个有情众生的根源,这「阿赖耶识成大王路」,这是一条通往大般涅槃广大开阔的路,这个是唯一的道路。
 
就是说你不明白这个道路,你根本不可能通往大般涅槃。
 
戊二、叙破异执(分二:己一心;己二阿赖耶) 己一、心(分二:庚一叙计;庚二破成) 庚一、叙计
 
这个「叙破异执」,我们看看科判,科判是在十三页。十三页的「丁二、阿赖耶识异门」当中有二科:第一个「训释安立」,先解释大小乘有关所知依的名称;这以下,再破除不同的错误的执着,这个执着,主要都是小乘学者所产生的执着。有执着就应该破除,「分二:」第一个是「心」,第二个是「阿赖耶」,对心的错误执着。我们先解释这个执着的相貌,再加以破除。
 
复有一类,谓心、意、识义一文异。
 
有一类的小乘学者认为:这「心、意、识」三,其实意思是没有差别的,只是名词上有差别;佛陀讲「心、意、识」,其实都是第六意识,没有其他的意识。这种观念应该怎么破呢?
 
庚二、破成(分二:辛一破;辛二成) 辛一、破
 
「破」当中,先看「破」,再看「成」。
 
是义不成。
 
辛二、成
 
意、识二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应有异。
 
这个道理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意」跟「识」是「二」种:前六识是负责造业;第七意识是不造业,它是染污的。我们前面也用六种的角度,来证明第六跟第七是同时运转的,这二个同时存在的;虽然同时存在,但是这二个是不同的相貌、不同的功能。既然心意识的「意」跟「识」不同,那「心」当然也是不同。就是第六识负责造业,第七意识负责执我,第八识负责累积,这样子才构成所谓的「心、意、识三」,这个「三」就是三种差别的功能。这个地方是先破除对「心」的执取。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这个所知依,我们当然是没有办法想象,阿赖耶识不是我们第六意识能够心思口议的,完全是要依止圣教量来了解的。身为一个生命的根源,蕅益大师对第八识有一个非常扼要的描述,他说:「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我们的生命是错综复杂的,但是这个错综复杂的生命当中,有一个根源,简单的说,我们的心就是一剎那,「祇是现前一剎那法」。这「一剎那法」,它对望过去来说,它是一个果相,就是说它有累积你前生的功能、或者说有累积你前生经验的一个能力,所以它相对过去,它是一个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今生,有些人很容易持戒、有些人喜欢修禅定、有些人喜欢修智慧、有些人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等流习气,就是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今生的生命,是继承过去无量生命的经验。
 
就是说这个水流,你前面的水流倒了白色的墨汁,到了下面就是白色的;你以前曾经不断的做过某一件事情,今生很习惯的就会去做这件事情,「望前名果」。这就是解释为什么我们只有短短几十年的经验,而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会这么错综复杂,其实我们已经累积过无量生命的经验,而这些经验都在内心的深处保存着,就是「望前名果」。但是「望后名因」,我们不断的在累积过去的经验,但是你今生也可以加以修正,你今生的戒定慧,对你内心的功能,也能够作一个调整。你今生的修正,我们对于过去的功能,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随顺,第二个对治。你今天一个念头起来,你随顺它,不管是善、是恶,你就加强这个功能,这个功能在你内心当中,它的势力加强;第二个你采取对治,这个功能在你的心中就会减少,就是这样子。就是所谓的「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
 
所以严格的来说,我们的生命,如果是详细的深观,生命没有所谓的过去跟未来,这些都是戏论。什么叫生命啊?就是顿生顿灭、顿生顿灭,就是当下、当下、当下、当下。每一个当下,你都继承前面的功能;每一个当下,你在功能现前的时候,你采取随顺、或对治,你的心识的根源就不断的变化: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源。当然你掌握了这个根源,你就知道怎么修行。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再三的强调:「研真穷妄,名之为学。」你要学习佛法的重点,在于了解生命的真妄,什么是真实的功德?什么是虚妄的根源?而不是一股脑的断除、或者一股脑的随顺,这都不对。你要知道你内心的状态,有些功能要保存的,它跟你未来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有密切关系的;有些功能是应该破坏的:你才能够善知取舍。这就是我们愿意花很多时间来学习经论、来研真穷妄,了解生命的内心世界当中,哪些是要消灭、哪些是要保留的,你才能够作出这样的判断。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我简单的回答一个问题:
 
问:授法阿阇黎慈悲!在大乘佛法当中,是从内心的理体修习禅观,在不动的心中,观察内心的生灭变化,知道内心所现的影像,跟外在的境界,同样是因缘所生法,本体是空的,没有所谓的你、我的对立。正如印光大师所言:「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妄想决定存在,但是保持觉照,烦恼不攻自破。弟子在此有个疑问:不动是消极,应主动用无分别智来攻击烦恼。据说在不动中,不随妄转,烦恼不攻自破,为何还要取用修无分别智,来加以攻击呢?这个地方,是不是空中取妄、除妄?弟子不解,恳请阿阇黎慈悲指导。
 
答:天台宗的止观分成二类,智者大师把所有的止观分成二类:第一个叫圆顿止观,第二个叫次第止观。圆顿止观就是正念真如。就是说从智者大师的思考当中,你修止观之前,一定是先把心带回家,把你有所得的狭隘心识,调整到一个跟诸佛平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现前的一念心性。这是你要作的第一个工作,所谓依止不生灭心,来当作你的本修因,或者说当作一个修行的架构、或者说是你修止观的一个平台。就是你要工作,先把这个平台先展现出来。当你内心当中,把这样一个狭隘个体对立的心识,调整成一个清净本然、平等不二的心性的时候,这个叫做圆顿止观,叫做真实法门,叫实法。在这样一个清净本然的心中,有很多如梦如幻的善恶功能,我们开始对恶的功能加以对治,这个时候叫做次第止观,那次第止观,主要是四念处,当然有时候也可以修止、念佛、持咒,或者是修无常、无我等等的观行,来调伏三界的爱见烦恼。 这个地方他的意思就是说,既然我们能够正念真如,为什么还要修对治止观呢?这不是空中取妄?是的!当我们的心调到不生灭心的时候,我们还是要用虚妄的法门,来对治虚妄的烦恼?是的!这对治止观就是这样子的。智者大师也说:有些人根利遮轻,他三界的烦恼轻薄,他也不一定要对治止观,他只要正念真如,直接对治第七意识的染污末那就可以了,他所有的烦恼都淡薄了,因为所有的烦恼都被自我意识所加持了,你直接进攻它的根源,这些枝末的烦恼便都得到收敛。但是,有些人无量劫来,这个第六意识熏习的爱见烦恼特别粗重,这样子对治止观就有需要了。 总之,修行就是有圆顿止观跟次第止观,一个真实法,一个对治法。比如说诸位研究菩萨戒,也是这样子,是不是!特别是《梵网经》。《梵网经》的戒体是什么?「本源自性清净」。这《梵网经》是称性起修,它的戒体就是:你身为一个菩萨,你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是的;但是你内心当中,你深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得到菩萨戒的戒体;在这样一个清净的戒体当中,开始起动你的对治法门,断恶、修善、度众生,在这样一个清净的架构、或者在这样一个清净本性的平台当中,去完成你菩萨的三大事业。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你这个正念真如,把心带回家,这个是理观;但是理观不能够妨碍事修,因为事实上你有很多的烦恼要断除、很多的善法要修学,如果你只有事修,那你的事修没有一个会归处,到最后可能就趋向偏空涅槃,没有真正回到根源去。 所以《菩萨戒》上说:「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这句话讲得很好,这句话把整个菩萨戒的修行,作一个总持。「如是一心中」,就是你身为一个菩萨,你的修行平台不能依止生灭心,这样子是很危险的,要先把你的修行架构,回归到清净本性;然后呢,「方便勤庄严」,在一心的架构当下,断恶、修习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这样子的修行叫做大白牛车,所有的法门当中,这是最快成佛的法门。先建立一个不生灭的结构,然后从这个地方,用如梦如幻的法门,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这个地方,大家要去体会了。 所以圆顿止观,也不能够忽略次第止观;次第止观,也要以圆顿止观来作引导。所以的思考是认为:权实不二,实法妙,权法也是妙。但是有一点是要认知的──这个圆顿止观是每一个人所必修的。一个菩萨不修圆顿止观,这个人是没办法成佛的,顶多成为菩萨,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这个意思。因为你的因种、你的因地是生灭心,你怎么能够成就不生灭的果呢?就是说,你根本没有跟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你的种姓跟他不同,你的因种是不同嘛!所以,圆顿止观,十方诸佛、每一个菩萨,都是同一个气氛的,这个是谁也不能少的;但是对治止观,每一个人不同,因为它是对治,你有这个病你才吃这个药。有些人偏重对治贪,有些人偏重对治瞋,每一个人选择他适合的法门去修,所以对治止观,不是每一个人都必要的,你有这个病,你就吃这个药;但是圆顿止观一定要的。这个一心的架构,如果你没有建立起来,不了解所知依,那你顶多就是阿罗汉跟辟支佛。所以说,佛陀没有出世,你顶多证得辟支佛,「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知道无常,消灭生命暂时的五蕴;但是你生命的根源、那个穷生死蕴,你没有办法消除,你还得从那个地方出来,完成你没有完成的工作。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在因地的时候,就会确定他正确的目标,走好你每一步正确的道路,所谓的直趋宝所。所以我们应该在因地的时候,就作好正确的生命规划。好,回答问题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