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黄夏年教授:王恩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


   日期:2024/4/19 13: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王恩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
  黄夏年
  本世纪初,中国学术论坛上刮起了一股佛学研究的风气,在这股风气中,佛学中的唯识学异军突起,它不仅有起夫先导之功,而且引起了学界的相当注意,一批僧俗学者都投入到此中,纷纷撰文著疏,对推动当时的佛学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开这股风气之先的引路人,无疑是欧阳竟无先生,他所主办的支那内学院招收了不少弟子,也吸引了不少学人前去学习,其中不乏当代的学术大家,并培养了一大批佛学新人,当代不少佛学家都出自该院,像吕澂、汤用彤等人,包括佛教界巨擘呔虚大师也在此受过薰陶,对他们至今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像王恩洋先生,如今我们对他的情况未必能知道的十分清楚,甚至有的青年佛教研究者还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其实这是非常不公平的。王先生作为支那内学院的一名学子,对中国的佛学界贡献理应不该埋没,尤其是他对当代中国的唯识学的建设著力尤巨,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鉴于此,本文即对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作一介绍,抛砖引玉,欢迎有识者补正。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师从梁漱冥先生研习印度哲学。1922年至南京支那内学院随欧阳竟无先生学习佛学。1927年返回四川老家,在南充创办了龟山书房,聚众讲学。1942年于四川内江圣水寺创办东方文教研究院,发行“东方文教丛书”和《·文教丛刊》。1957年在北京中国佛学院教书。1961年因病返回成都,晚年逝世于斯。王恩洋先生的著作很多,治学主要涉及了儒、释两家,旁及道家,以及中外关系和文化比较等。关于他的佛教唯识学的著述目录、字数、发表情况如下:
  01·《唯识答疑》 据《五十自述》,1922年撰,刊于何处不详。
  02·《佛法之真义》 1.4万字,20开,50页,全一册。《民铎》四卷一号,1922年1月。《文哲学报》第三期。1923年南京支那内学院铅印本。1946年东方文教研究院铅印本,名《佛法真义》。
  03·《佛法与外道之差别及佛法之根据》 1.0万字。《佛化新青年》第一卷第4号,1923年。1947年东方文教研究院出版的《佛法真义》后附人。
  04·《<真如作疏所缘义>答辨》 0.07万字。《内学》第一辑1924年。
  05·《<掌珍论>二量真似义》 0.35万字。《内学》第一辑。
  06·《成立唯识义》 1.2万字。《内学》第一辑1924年;收入《唯识通论》,作为第七章。1929年上海佛学书局版、1946年文教院版。《法相学社刊》第三期3、4、5号,载《觉讯月刊》第3卷第3、4、5期连载,1949年。1978年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3》。1984年收入台湾兰吉富主编《现代佛学大系》第51卷。
  07·《(起信论唯识释)置疑》 0.44万字。《内学》第二辑1925年1月。收入《大乘起信论真伪辨》,台湾1956年。1978年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5》。
  08·《唯识通论》 3.7万字,16开,84页,全一册。《世界佛教居土林》第六、七、八期,1924年7月、10月、1925年2月。后为南京支那内学院杂刊之一。铅印本,印数200册。1929年上海佛学书局出版。1946年12月东方文教院再版。1978年代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6》,其提供出处为“内学年刊”,当误。
  09·《佛学通释》(上) 6.5万字,20开,77页,全一册。1931年7月南京支那内学院铅印单行本,5.8万字。1946年四川东方文教研究院铅印本,内附《佛学解行论》0.6万字。’ 10·《八识规矩颂释论》 3.2万字,32开,全一册。1933年上海佛学书局。1933年上海协济出版部。1934年上海佛教书局铅印本。《龟山丛书》之十。1978年代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35》。
  11·《二十唯识论疏》 3.4万字,32开,96页,全一册。1929年、1933年、1938年上海佛学书局铅印本。《龟山丛书》之三。《海潮音》19卷4号、5号、6号、7号、8号,1938年6月。1978年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9》。1992年上海学书局重印。90年代浙江三门多宝讲寺重印本。
  12·《缘生通释》 1.9万字。《海潮音》十二卷一、六、七号,1932年。1978年收入《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3》,但名为《缘生集释》。
  13·《摄大乘论疏》 16.2万字,32开,375页,全一册。1933年上海佛学书局铅印本。《龟山丛书》之四。1990年福建莆田广化寺铅印本。
  14·《法相学》 5万字,20开,50页,全一册。1935年重庆华岩寺木刻本。《佛学半月刊》第11卷,第10、11、12、13、14号,1942年。1947年四川东方文教研究院铅印本。后附《答梅光羲居士论缘起书》,0.15万字。
  15·《瑜伽力种性品疏》 3.5万字,32开,69页,木刻本二册。铅印本一册。1935年重庆华岩寺木刻本。1945年东方文教研究院铅印本,名为《瑜伽师地论菩萨分力性种品疏》。
  16·《法相唯识学概论序》 0.2万字。《海潮音》第16卷第2号。1935年2月,第317~319页。
  17·《杂集论疏》 4.5万,开本不详。全一册。1936年重庆华岩寺木刻本。东方文教研究院铅印本。系《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疏》之一部分。
  18·《摄大乘论疏略述》 6.7万字,32开,全一册。1936年成都日新印刷工业社代印。1995年成都中国文化研究所再版,印数3000册。文前记有“王恩洋先生讲·隆莲法师记录”。与《人中论讲记》(法尊法师讲,隆莲法师记录》合编一册。
  19·《摄大乘论提要》 0.1万字。《佛学半月刊》第8卷13、14号,1939年。
  20·《法相学绪论》 字数不详。《理想与文化》3—4号1943年1月。 ·
  21·《实有真空中道了义论》 2.5万字,32开,34页,全一册。东方文教研究院1943年初版铅印,1945年再版。
  22·《广四缘论》 1.5万字,32开,17页,全一册。东方文教研究院铅印本。
  23·《因明入正理论释》 7.3万字,20开,61页,全一册。1947年东方文教研究院铅印本。内附《杂集论论轨抉择疏》3.1万字。90年代浙江三门多宝讲寺影印本,但没附《杂集论论轨抉择疏》。
  24·《杂集论论轨抉择疏》 3.1万字。附人《因明人正理论释》内。
  25·《评新唯识论者之思想》 3.2万字,开本不详,页数不详,全一册。附吕激、太虚《破新唯识论》二篇文章。1946年东方文教研究际铅印本。仅印出少数供内部使用。1946年《文教丛刊》第一卷第一期。
  26·《法相学叙论节录》 0.25万字。《法相学社刊》第一卷第8号,1949年8月。 ·
  27·《因明通论》 字数不详。《弘化月刊))1955年第3、4、5、6、7、8、9、10期。1956年第1期,总第176期。
  28·《瑜伽宗综述讲义》 6万字,16开,119页,全一册。1957.年佛学院讲稿。1959年12月8日写完,油印本。
  29·《(相宗络索)内容提要》 0.7万字。收入《船山佛道思想研究》,湖南出版社,1992年10月。再收入《船山全书》第13卷,岳麓书社,1996年。
  30·《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疏》44万字,大32开,796页,全一册。40年代有分册一本(未出齐)。50年代上海佛学书局出版线装本三册。1992年上海佛学书局版全一册。
  3l·《印度瑜伽宗的诸论师》 0.7万字。《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4期。
  32·《瑜伽宗的兴起因缘》 0.6万字。《人海灯))1998年第一期。
  33·《五位与百法之关系》 0.60万字,《五台山研究))1998年第三期。
  34·《瑜伽宗玄奘弟子传略》 0.7万字,《佛学研究》1998年刊。
  二
  以上系笔者所知的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汇总,总计有34本(篇)著作。王先生一生撰写文章和著作共200余本(篇)①而唯识学的著作占其全部著作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个数量虽然在王先生一生的著作中并不算多,但是仅就佛学界唯识学的著作来看,就显得比较重要了。这是因为,一是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占有其本人的全部佛学著的80%,可以说代表了王先生的佛学的特点。二是这些唯识学著作在当代佛学的唯识学的成果中也是比较突出的,而且有着自己的风格。
  有学者指出,“恩洋先生治学,则一生忠于唯识,始终未超越唯识范围,故其唯识学之造诣,于欧阳大师之下为第一人。”Q)所以他是当代中国佛学界中一位专治唯识学的学者,这句话可说是点睛之笔,恰如其分地评价了王先生的佛学研究特点和其在佛学界中的地位。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从年代上看,主要集中在本世纪40年代之前发表,这时正是他在支那内学院学习,以后又回到四川创办龟山书院的时期,佛学一直是他研究的主业。40年代后,他创办了东方文教研究院(后改名东方文教院),研究方向转向了诸子,以研究儒、道为主,并以儒学为主业。50年代以后,他因受中国佛学院之聘,撰写了《瑜伽宗综述》讲义,在佛学院主讲唯识学。这本书至今只有少量的油印本,还没有公开出版,直到近几年,书中的一些章节才在《佛学研究》等刊物上陆续刊出,为学者们所知。从内容上看,王先生的唯识学著作可以分为:一、介绍性著作,如《唯识通论》、《佛学通释》、《瑜伽宗综述》等;二、研究著作,如《佛法之真义》、《佛法与外道之差别及佛法之根据》、《(真知作疏所缘义>答辩》、《<起信论唯识释)置疑》等;三、疏论著作,如《瑜伽力种性晶疏》、《八识规矩颂释论》、《二十唯识论疏》、《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疏》等。应该指出的是,王先生的佛学著作,99%都与唯识学有密切的关系,就是在他撰写的介绍佛教知识的概论性著作里,唯识学的内容也占有相当的篇幅,甚而可以认为他是在唯识学的框架下建构的“佛教概论”。例如他撰写《实有真空中道了义沦》,是因为抗战期间,藏传佛教中观学说传人内地,风靡一时,以唯识为不了义,“内地不少唯识学者也不自信,从而附益其说。”王先生为了改变这种看法,乃用唯识观点撰述此书,作出正面答复。此书“可以说绝无仅有,这对汉藏佛教教理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①。王先生所作的一些疏释,也有自己的特点;在这些著作中,他不仅只是引经据典,并在其中给予讲解,有很多内容应是他的发挥。他之所以选择的这些唯识著作也是有目的的,如他注疏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疏》应该说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据他自己讲,此书是唯识学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而法相之义备,故谈唯识必宗《成唯识论》;谈法相必祖《杂集论》,一本十支,此为观止,《成唯识论》专立唯识,极高明而进精微也;《杂集论》平述法相,致广大而道中庸也。……。”②以前虽有窥基法师的注本,但仍有缺陷,故他发心要在窥基述记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疏释,而且自认为此书是自己一生中用力最勤,比较满意的一本著作⑧。此外,他在《五十自述》中曾经提到要作一本300余卷的《瑜伽师地论疏》,当时已经作了6卷④,可惜这项工作没有坚持下来,先前的6卷也没有出版。现在我们至今不知道此书的概貌,如果这项工作能坚持下来,并且出版,可能是一本最全面的《瑜伽师地论》的注疏了,那他对唯识学的贡献也就更大了。
  本世纪初的唯识学虽然曾经有过一段风光之后,但到了50年代以后就不再显赫了。纵观唯识学的发展史,从印印度世亲大师创立有宗后,玄奘大师将其传人中国建立了法相宗,近现代的欧阳竟无、王恩洋等人对唯识学的复兴和研讨,唯识学在中国走过的道路可谓崎岖坎坷。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交替之际,玄奘大师是中国人的脊梁,受到了我们的深切怀念。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玄奘大师的业绩,缅怀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更倍感到玄奘大师所传的佛教唯识学重要,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地认真地研究地研究和发掘。王恩洋先生继承了玄奘大师的伟业,为我们作出了一个表率,他的唯识学研究体现了时代性,不应埋没,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
  (作者单位:中卤社会科学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黄夏年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黄夏年教授)  

 黄夏年教授: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 

 黄夏年教授:“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守端禅 

 黄夏年教授:抓住历史机遇 构建和谐世界 促进世界和平—— 

 黄夏年教授:禅宗研究一百年 

 黄夏年教授:现代中国佛教界最早的出版物-《觉社丛书》 

 黄夏年教授:惟贤法师与七塔寺 

 黄夏年教授:当前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黄夏年教授:佛教和平走进全球化与多元化时代 

 黄夏年教授: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 

 黄夏年教授:天台德韶与天台宗 

 黄夏年教授:太虚大师的与时俱进思想初探 

 黄夏年教授:明州佛教与四明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