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


   日期:2024/6/6 15: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彼果智分第十一

如是已说彼果断殊胜,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

前边儿说完了果断――无住涅槃,说无住涅槃可不是小乘可比的。现在说果智――无上菩提、大菩提。菩萨之果智殊胜又表现在哪儿呢?注意:果断是从断烦恼的角度来说的,而果智是从成就圣智的角度来说的。“果断”是断除一切烦恼,从这个角度来说叫断德,“果智”成就无量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叫智德。

谓由三种佛身,应知彼果智殊胜: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变化身。

果智的殊胜这里说了,是成就“三种佛身”。先标出来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下边儿说明。

此中自性身者,谓诸如来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

啥是自性身?“自性”就是本来就有,“身”是可为一切法的依止,就象我们这个身体是器官的依止处一样。“自性身”以真如为自性,它是一切功德法的依止处。成佛得大菩提的自性身是啥?“谓诸如来法身”,说,自性身就是我们常说的法身,法身这个名字的含义是啥?为什么叫法身?“法”指功德法,“身”是依止,合起来就是说:它是一切功德法的依止,所以叫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就是指无量无边的功德法,都以自性为依止、以法身为依止。当修得了无分别智的时候,自性就在一切法上生发出大自在的活动、无障碍的活动。

受用身者,谓依法身,种种诸佛众会所显,清净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故。

自性身可以生发出大自在的活动,受用身、变化身能不能由自性身生发?当然能!受用身、变化身本就是法身的一种作用。自性身(法身)这是成佛后的清净境界,是他自己的功德境界,而受用身、变化身则是佛的大悲心广度众生的境界,这是利他的功德。“受用身者,谓依法身,种种诸佛众会所显”,“谓依法身”,原来这受用身是以刚才说的法身为依止,也就是说,受用身是由法身生起的,“种种诸佛众会所显”,“种种诸佛会”是说菩萨成佛之后都要说法度众,当然这里说的可不是象阿含经里释迦牟尼给某个人说法解惑一样,而是象华严法会那样,有无量无边的法身大士来参加法会,来参加这大法会的都是圣位菩萨、法身菩萨,凡夫是参加不了这法会的。参加这法会的菩萨所见到的佛身就是受用身,佛的受用身就是教导这些法身菩萨的。“种种诸佛众会所显”的“所显”,是指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他们在大法会中所见到的佛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功德、因缘不同。同在一个屋里,所看见的同一张桌子,也是各见各的面儿,都不一样。这就是说受用身对不同的众生来说所见不同。“清净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故”,法身佛为了度化众生,要用一些不同的方便,比如说他得现不同的身相,还得现出清净的佛土,还得说种种的微妙佛法等。菩萨见到这样的佛,听佛说这样的法,受到种种的法乐……这就叫“受”。菩萨在佛所现出的佛土里可以享用佛现出的一切,这就叫“用”、“受用”。也就是说,佛现出清净佛土、说大乘佛法,让菩萨来享用,也就是说,受用身是法身菩萨所见到的佛。

变化身者,亦依法身,从覩史多天宫现没、受生、受欲、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诸苦行、证大菩提、转大*轮、入大涅槃故。

而佛的变化身呢?“亦依法身”,也是以法身为依止的。现在我们说的变化身就是示现八相成道的佛,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就是变化身。“从覩史多天宫现没”,“覩史多天”就是兜率天,“现没”就是示现不在兜率天了,从兜率天到人间来了。这是八相成道的第一相:降兜率。“受生”,第二相:在人间降生了。“受欲”,第三相:在人间享受五欲。“踰城出家”,悉达多太子在二十九岁这一年的一天夜里,带着车匿越城跑出来出家了。“往外道所修诸苦行”,释迦牟尼刚出家的时候也是到各处参访,著名的有六师外道,释迦牟尼到他们那儿参访。而后到雪山修了六年的苦行。“证大菩提”,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行,发觉不行,因之舍弃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养,到菩提树下禅定,发愿说,若不成道终不起座,夜睹明星而证得无上菩提。“转大*轮”,佛陀成道之后,弘法度众。“入大涅槃”,释迦牟尼佛在八十岁入灭了。这就是八相成道,各处说法稍有不同,有些地方没有参访外道这一相,而有降魔。这关系不大。这变化身是度化凡夫的。

此中说一嗢柁楠颂:

下边儿是分十种情况来解释菩萨果智的殊胜,这儿先用一个颂子来总标。

相证得自在依止及摄持

差别德甚深念业明诸佛

这个颂子就是十相,果智这一部分就是用这十相来显示的。这个颂子要读成“相、证得、自在、依止、及摄持、差别、德、甚深、念、业,明诸佛。”后边儿的“明诸佛”是说,就是用前边儿的相、证得、自在等十相来表明诸佛的果智殊胜的。下边儿就具体来解说大乘菩萨的果智十相。

诸佛法身以何为相?应知法身略有五相:

第一相就是“相”。说,诸佛法身的体相什么样儿呢?说,诸佛法身的体相有五种表现。

一、转依为相,谓转灭一切障杂染分依他起性故。转得解脱一切障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故。

先看第一种表现:转依为相。转依就是从我们现前的分别心里修止观、修六波罗密多等,渐渐地就把烦恼障、所知障等杂染分依他起性破除了。杂染分依他起性就是由内心的执著熏成的烦恼种子。现在要把他们破除。“转灭”就是把这杂染分依他起给破除。在“转灭”的同时还有一得,有一失必有一得,得了啥?得了“解脱一切障”,就是说从一切障中解脱出来,解脱后是什么样子?“于法自在转”!就是心在一切法上都是自在的。我们没有灭除执著,所以我们见到可爱的境界心里就动,看见可恨的境界心里也动,从来就没有自在过,现在你的心自在了。什么叫“自在”?就是自己愿意咋样儿就咋样儿,不受别人的影响,当然,佛教这是说的内心,指内心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受一切法的影响。现在你解脱一切障,就“于法自在转”了,没有什么能够影响你。大自在的境界现前了,没有烦恼的系缚了,那么,就是“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清净分依他起性”可以说就是就是清净法界、圆成实性,也可以说是清净依他起,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智慧现前。法身就是这样儿的:远离无量无边的杂染,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这就是法身的转依相。

二、白法所成为相,谓六波罗蜜多圆满得十自在故。

第二种相是“白法所成为相”,“白法”就是无漏功德。无漏功德所成就的相就是白法所成相。也就是菩萨在成佛之前所修的六波罗蜜多修圆满了,这样,在成佛的时候就有十种大自在。哪十种自在呢?下边儿分着说一下。

此中寿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

第一是“寿自在”,就是寿命问题,他想在这儿活多久就活多久。我们凡夫想活但就是活不了,阎王爷来抓,想活短点儿也不行,千古艰难唯一死,死是很难的。这个“寿自在”是指佛的自受用身,是无量寿!第二个是“心自在”,就是指世间一切尘劳杂染不能染污它,伤害不了他。《别译杂阿含·三一九》有象护尊者吓佛的故事,说象护当时是佛的侍者,佛夜里还经行不睡,象护太困了,但是佛教中是师父没睡,弟子不能先回屋睡,象护就想:世尊不睡,我应该想法让他睡。象护就装成一个“薄俱罗鬼”来吓佛,佛说,你可真愚痴,难道你不知道如来是没有一切畏怖吗?佛的心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自在。第三个是“众具自在”,“众具”就是财富,要多少有多少。说,这寿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是由修布施波罗密多而得的。布施有法施、财施、无畏施,法施得寿自在,这是因为法施可以救众生慧命,所以在果上得寿自在。无畏施得心自在,这是因为无畏施是解除众生内心的恐怖的。财施得众具自在。

业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

第四个自在是“业自在”,就是说,成就法身时,身、语、意三业自在。第五个是“生自在”,就是说,佛想到欲界受生就到欲界受生,想到色界受生就到色界受生。凡夫可是不自在的,是随业而流转的,业力使你到哪儿你就得到哪儿,想不去是没门儿的。但佛菩萨是自在的。这业自在、生自在是“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这是因为持戒波罗密多圆满的缘故。因为持戒的人在因地时三业清净,他只作善,所以成佛时得业自在,因为他不作恶,所以在果地得生自在。

胜解自在,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

第六种自在是胜解自在。就是说你你内心里的想法特别有力,境界就随着你内心里的想法而现。比如说你内心里想水,因之你看见的就不是咱们看见的桌椅了,而成了水。也就是说,内心胜解可以转境。这个是自己的内心转自己的境,不是你的内心转我的境。在楞严上有月光童子的故事,老和尚作观小和尚看见水,这是错误的。这就是胜解自在,这是因为在因地修忍辱波罗密多而成就的。这是因为在因地修忍辱波罗密,能容忍众生的种种境界,所以感得果地的“外境”随心而转。

愿自在,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

第七个自在是愿自在。“胜解自在”是说把已经有的境界随心地转变,而这愿自在则是说,没有的境界随心所欲给现出来、创造出来。这个愿自在是因为在因地修精进波罗密多而成就的。在因地你作一件事儿一定至始至终要作成功,所以到果地就心里想作什么事情就一定成功。

神力自在五通所摄,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

这是第八种自在,是说五种神通都具足了,无障碍了。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这五通是因为在因地修禅定波罗密多而成就的。

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

第九种自在是智自在,佛的大智慧是自在无碍的,通达一切法、一切众生,世、出世间的一切都通达。第十种自在是法自在,是说佛能够安立无量无边的法门而教化众生。这许多的法门都是佛陀安立的而已。这两种自在是因为因地修般若波罗密多而成就的。

这十种自在是白法所成相。

三、无二为相,谓有无无二为相,由一切法无所有故,空所显相是实有故。

菩萨果智十种殊胜相的第三相是无二相。“二”就是指世间法,因为世间法都是相对的,有长才有短,有大才有小,这就叫“二”。圣者的法身是超越世间的,是没有“二”的。无著论师在论文中说了三种“二”相。第一种是“谓有无无二”,就是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具体来说,就是“由一切法无所有故”,指遍计所执的一切法都是没有的。我们现在觉得这遍计所执法是十分的真实,但佛说众生遍计执的境界是一无所得的。还有一句“空所显相是实有故”,就是说空性所显现的离一切相的境界是真实的。“由一切法无所有故”,所以非有;“空所显相是实有故”,所以非无。

有为无为无二为相,由业、烦恼非所为故,自在示现有为相故。

第二种无二相就是:有为无、无为也无,有为法无、无为法也无。“有为无”就是“由业、烦恼非所为故”,我们一般说的有为法,就是指所有的因缘所生法,而现在这儿说的有为法是指业、烦恼所造的一切法。法身的境界可不是有漏的业和烦恼所造成的,法身是大自在境界,绝对没有染污的业和烦恼的情况,所以叫“有为无”。下边儿一句说,“自在示现有为相故”,就是说,他是能够广度众生的,他不同于二乘人的无为境界。二乘人弃舍了业、烦恼,入无余涅槃了,但佛能自在无碍地示现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现出有为的身相而为说法,所以“无为无”。“由业烦恼非所为故”是不同于世间的有为相,“自在示现有为相故”是不同于二乘的无为相。二乘人入无余涅槃后就不示现有为相了。

异性一性无二为相,由一切佛所依无差别故,无量相续现等觉故。

第三种无二相是:异性无、一性无。“异性”就是事物的彼此差别。“一性”是事物的体性不分彼此。我们觉得,这世间不是异就是一,不是一就是异,现在法身是超越了异、一的。“由一切佛所依无差别故”,这是说不异的,指的是一切佛的无分别智,根本是没有不同的。他们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依止的清净法界、圆成实性,或者说真如,都是一样的。“无量相续现等觉故”,既然佛与佛没有差别,能不能说根本就没有无量无边的佛、只有一佛呢?不能这么说!这一句“无量相续现等觉故”就是说,佛从最初发心成佛的地方来看,差别还是有的。“相续”就是众生。无量的有情,各有各的因果系统,不相混乱,他们遇上三宝,发心修行,慢慢地成佛了,“现等觉故”,等觉、妙觉是菩萨的果位,马上就成佛了,觉悟诸法实相了,要成佛了,这样来看,就有无量无边的佛,不能只是一位佛。这就是不能说是一性。下边儿还说这个道理。

此中有二颂:

这两个颂子还是说“异性一性无二相”的。

我执不有故于中无别依

随前能证别故施设有异

“我执不有故”,说,凡夫是有我执的,因为有这我执,所以就在自己的这个因果系统里一直地相续轮回下去,每一个有情都有他自己的因果系统,但佛是无我的,他没有我执,他有的是无分别智,所以佛与佛之间是无分别的、他与众生也是无分别的。所以说“于中无别依”――在清净法界里没有彼此生命的不同所依,都是无分别的,只有一个清净法身。凡夫因为我执,所以轮回,要是能够修学佛法,到佛的境界时,就没有我执,见一切都是相互融摄的。就是说,没有异性,“异性无”。“随前能证别”,“随”是随顺,“前”是以前,指成佛以前,“能证别”就是修行时各阶段的差别,初地与二地有差别,与三地、四地都是有差别的等,这一句就是说,随顺他以前从作凡夫的时候,一直到转凡成圣,再到十地菩萨等,这还是有差别的。“故施设有异”,所以就安立了各自不同的名号。这是释迦牟尼佛,那是阿弥陀佛,那是药师佛等等的不同。所以,这后两句是指佛与佛在修行时的别愿不同而成就的情况,所以给安立了不同的名号。这种种的名号其实都是施设而已。既然施设了不同的名号,所以就是“一性无”。

种姓异非虚圆满无初故

无垢依无别故非一非多

这第二个颂子其实说的给前边儿是一样的,还是说的非一非异,不过是用不同的理由来说的。这里先用四个理由来说“非一”。“种姓异”,这是第一个理由。“种姓”就是指有人是声闻种性,有人是缘觉种性,有人是菩萨种性,这不一样。有的人他就是想成佛,有的人就是想作罗汉,这就是种性不一样的缘故。种性不同,就发心不同,导致修行证果的情况不同。所以佛不是只有一位,有多佛,非一!“非虚”,这是第二个理由。就是没有徒劳的意思,指发了菩提心,培植了很多福德智慧资粮,我们在凡夫位培植资粮很不容易,到八地菩萨以后,那是大自在、无功用行的境界,培植福德、智慧就比较容易了。如果只有一佛的话,我们的辛苦不是就没有意思了吗?我们根本不能成佛,那我们还辛苦什么劲儿~~“非虚”就是说,不,我们的辛苦不会白辛苦,是会成佛的。你只要发心,都是能成佛的。“圆满”是第三个理由。“种姓异”和“非虚”是因地时候的情况,这个“圆满”是成佛以后的情况。成佛以后,佛以三乘法普度一切众生,你是声闻乘我给你说声闻乘法,你是缘觉乘我给你说缘觉法,当然,一般来说,缘觉不用佛给说,但要是能说我也是给说的,你是菩萨乘我就给说菩萨乘法。佛就是这样教化众生的,如果只有一佛,其他的都不能成佛,佛就不必要用菩萨乘来教化菩萨乘众生了,这样呢,就不是圆满的了,现在说是“圆满”,所以佛是“非一”。“无初故”,这是第四个理由。既然有这么多佛,那么,哪一位是第一个成佛的呢?说没有第一、没有最初。要是有第一的话,在第一的前边儿就该没有佛了,现在说是没有最初的。佛前还有佛,永远推不出个第一来。这四个理由来成立“非一”。下边儿说无多佛,就是“非异”。“无垢依无别”,“无垢依”就是清净法界。佛消除了所有的染污种子,得了究竟清净的无分别智,清净无分别智所依止的平等法性是没有差别的。既然无差别,你能说佛有很多吗?从清净法界上说,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等是一样的。这就是“非异”、“异性无”。

四、常住为相,谓真如清净相故,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

这是说法身以“常住为相”,就是指佛的法身是常住不变的。为什么法身常住呢?下边儿有三个理由。“谓真如清净相故”,这是第一个理由。就是说佛陀无分别智所证悟的是清净真如,所谓“清净”就是没有戏论相,一切的戏论相都是染污的,离一切戏论的清净真如是常住。有为法是生灭变化的,而离一切相的无为法――真如,是没有戏论相的,是常住的,而佛的法身是以真如为体,所以佛的法身是常住而没有生灭变化的。“本愿所引故”,这是第二个理由。“本愿”的“本”,就是最初。说,佛陀最初在发愿的时候,发的就是普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愿,因为众生有很多,所以他得尽未来际度。因为他有度众生的愿,众生很多,所以他就得继续存在,这就使得他得常住。所以说“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这是第三个理由。佛陀要度众生,但度众生这件事儿,是没有终结的一天的,所以他得常住。

五、不可思议为相,谓真如清净自内证故,无有世间喻能喻故,非诸寻思所行处故。

法身有不可思议相,为什么说不可思议呢?有三个理由。“真如清净自内证故”,佛陀无分别智证悟了清净真如,没有证悟清净真如的人,是想不出清净真如的情况的,我们凡夫总是爱揣测,用我们的分别心来思维佛陀的境界,这是思维不到的。这一个“真如清净自内证故”是说,真如不是凡夫的分别心能推测出来的,是要用无分别智才能证悟的,所以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无有世间喻能喻故”,这是第二个理由。说凭世间的比喻是没法来比真如的清净境界的,因为世间的譬喻都是思量的境界,而清净真如是超出思量的境界的,是最究竟圆满的,这是不该去思议的。“非诸寻思所行处故”,这是第三个理由。说,真如的法身境界是无分别智,不是寻思这样的心所,活动的境界,所以不可思议,不能去思惟法身的境界。

十门分别的第一门――相,到这儿就完了。

复次,云何如是法身最初证得?

这是第二门。第一门说佛陀的法身有五相,那么这五相是啥时候、怎么样证得的呢?

谓缘总相大乘法境无分别智及后得智,五相善修,于一切地善集资粮,金刚喻定破灭微细难破障故,此定无间离一切障故得转依。

“谓缘总相大乘法境”,说,无量大乘法门的总相是真如,总相这个真如境界是由“无分别智及后得智”来缘取的。无分别智缘取真如是无相的,后得智缘取真如则是带着真如的相,就是说,后得智是为一切众生说法的。要想得证法身,你必须得修行,修行一共有“五相”,论文中说,得“五相善修”,什么是五相善修?翻回五十页,第一行说,“由五相修,何等为五?谓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现在说五相善修,就是这个。如果你能五相善修的话,那么就可以证得法身,在欢喜地就证得法身,然后一步步圆满,到成佛的时候究竟圆满,所以我们是把得到圆满无上菩提时的究竟圆满法身叫最初证得(究竟)法身。“缘总相大乘法境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就是五相修里的“集总修”。这一句“于一切地善集资粮”是五修的总说、略说。“于一切地”,就是从从初发心一直到十地,从开始发心一直到十地,不断地“善集资粮”――一直积集福德、智慧资粮。“金刚喻定”是到后边儿的金刚道,在《八识规矩颂》中有一句“金刚道后异熟空”,那里说到了金刚道,金刚道是成佛前的刹那,在那时候可破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金刚道定心成就了,就可以“破灭微细难破障故”,就是说到金刚道的时候,破除一切,不管你是再难破的障碍都统统被一扫而光。“金刚喻定”的“金刚”是不可破坏的意思,它可以破其它一切。得了这样的定,就可以连最微细的所知障、烦恼障的一切种子都破掉。“此定无间离一切障故得转依”,“此定”就是指金刚喻定,这种定可以破最难破的微细障。“无间”,没有间断、一直地,指一直把一切障都远离,一切障想回来一会儿,是根本没得商量的,想都别想,这个门对它已经堵死了。这样呢,就得了转依。灭除一切障之后,大智慧现前、法身真如圆满出现,这就是转依。刚才你问法身啥时候、怎么样出现,现在就说,在金刚道的时候,破除一切障,真如圆满出现,这时候就证得圆满法身。

复次,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种:

这是第三门。法身有几种自在呢?简单来说有五种自在。前边儿说过十自在,那是由六波罗密多圆满而得的十自在,那是偏重于因地说的(也就是一般说的转识成智),现在说的五自在,则偏重于果上来说,偏重于果上说就是转五蕴为自在。

一、由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由转色蕴依故。

第一个是佛土自在。佛土是清净微妙的。“自身相好”,首先是佛自身的相好,庄严无比,这是大自在的境界。“自身相好”一般是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中阿含》十一卷中有《三十二相经》(见《大正藏》1册493页上栏-494页中栏),在《大般若经》三百八十一卷中有“三十二大士相,八十种随好”(见《大正藏》6册967页中栏-969页上栏)。《瑜伽师地论》四十九卷也有,都讲到三十二相以及八十随形好。无著论师在这儿举了一个自身相好的例子,他说的这两种相给一般说的三十二相里不一样。“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无边音声”是说佛的音声不可限量,不管你与佛距离多远,只要与佛有缘,佛只要是度化你,不管你在哪儿,佛说的话你都能听到。也就是说,你参加佛陀的法会,你坐在前边儿、坐在后边儿,都听得一样清楚。要是在我们这个地方,远了就听不见了,在佛土里是不会的。《阿含经》里有目犍连尊者试佛的声音到底能传多远的故事,目犍连尊者一直跑到了奇光如来那里,还照样听见释迦牟尼佛的音声。“无见顶相”,就是看不见头顶,为什么看不见头顶,因为他太高大,你得仰视。这佛土自在是怎么成就的呢?“由转色蕴依故”,这是因为佛把有漏的色蕴转依成了无漏圆满的了。

二、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由转受蕴依故。

第二个自在是乐住自在,这乐住自在是“无罪无量广大”的,“无罪”是说我们凡夫的三受,或者说五受,就是苦、乐、舍、喜、忧,都是有漏的、染污的,成佛时所得的受是无漏的、清净的。而且这“受”是无量广大的。佛有无量的甚深三昧,所以是广大的乐住,没有什么能够破坏。这乐住是怎么成就的呢?“由转受蕴依故”,是因为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把有漏的受蕴转依了的缘故。

三、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转想蕴依故。

第三个自在是“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名身、句身、文身是《百法明门论》中的内容。一个一个的名字,由名词组成一个一个句子,由句子组成一篇文章。“身”就是由众多聚集起来的意思。“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就是说佛的法身为一切众生说法的时候,也能用名身、句身、文身进行辩说,也能假借名句文来表达佛法。这种自在是怎么成就的呢?“由转想蕴依故”,凡夫的想蕴是有漏的,佛陀的想蕴是无漏的,有漏的想漏转成无漏的了,这就成就了这种自在。

四、由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由转行蕴依故。

刚才说过了色蕴、受蕴、想蕴转依后的自在,这是行蕴转依后得的自在。行蕴转依的自在有这么一些:现化自在、变易自在、引摄大众自在、引摄白法自在等。“现化自在”是指佛因为内心的自在而显现出种种的神变,无障无碍。“变易自在”是指能转变一切境界,能把水变成火,能把砖瓦变成宝贝,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佛有无量变化。“引摄大众自在”是指佛陀能善巧说法,引导众生趣向无上菩提。“引摄白法自在”指佛能引摄出无量无边的清净功德。这现化自在、变易自在、引摄大众自在、引摄白法自在,都是因为把转变了有漏行蕴的关系。

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依故。

第五种自在是四智自在。就是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末那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翻到世亲释267页看第一行,“此中大圆镜智者,谓无忘失法,所知境界虽不现前,亦能记了,如善习诵书论光明。”再翻到无性释524页看第三行,“当知此中,转阿赖耶识故得大圆镜智,虽所识境不现在前,而能不忘,不限时处,于一切境,常不愚迷……”这两种解释差不多是一样的,就是说大圆镜智是不忘失法,我们现在干什么都老忘记,一段时间不用就忘了,但佛不会。大圆镜智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的依止处,要是没有大圆镜智,其他三智就没有。我们凡夫的根身器界是由第八识现的,成佛时就由大圆镜智现出来根身器界。在凡夫的时候,由阿赖耶识摄持一切惑业苦的种子,成佛了以后,一切无漏的闻熏习的种子都摄持在大圆镜智里了。然后看“平等性智”。说,末那识在因位的时候执著自我、四烦恼常俱,所以不平等,到成佛的时候,(其实是到登初地的时候)出现平等性智。觉知一切众生心性平等、一切菩萨心性平等。第三是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就是成佛的时候,能够随心的作意现出种种三昧、种种智慧,为一切众生宣说佛法。第四是“成所作智”,就是说佛陀一切都圆满了,所愿皆成,成就了所应该作的一切事情,教化一切众生。

复次,法身由几种处应知依止?略由三处:

这是十门分别的第四门,依止门。“法身”就是法的依止处,法身可以作什么的所依呢?就是说,有多少境界得依止法身呢? 简单来说,有三种境界依止法身。

一、由种种佛住依止,

说,种种的佛住要依止法身才行。“佛住”就是说成佛以后,他因为要度化众生而不入无余涅槃,他既然不入无余涅槃,那么他就得有可住之处,他就得依法身而住。在世亲释267页说,“由种种佛住依止者,谓佛安住圣住、天住、及与梵住,故言种种,法身为此诸住所依,是故说名佛住所依。”525页无性释中说,“由种种佛住依止者,由诸如来所得法身,与所安住种种天住、圣住、梵住为所依止。诸天住中,如来多住第四静虑;诸圣住中,如来多住空解脱门;诸梵住中,多住其悲。如是种种如来所住。”无著的论文说得不很清楚,但世亲、无性的解释就清楚得多了。天住是指色界四静虑,佛心就住在四静虑里。梵住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佛心住在悲无量心里,这样他才度众生,没有悲怎么度众生?圣住就是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佛心住在空解脱门这里,这样离一切相。这圣住的空住其实就是无相的大涅槃,而天住的第四静虑和梵住的悲无量心则是有相的,这是度众生的,这样呢,佛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是无住涅槃的境界。这三种住都以法身为依止。

此中有二颂:

这儿有两个颂子。这两个颂子是说佛住的无住涅槃与声闻、缘觉的涅槃不一样的地方。世亲释中说是“为显诸佛解脱殊胜,说二伽陀”。

诸佛证得五性喜皆由等证自界故

离喜都由不证此故求喜者应等证

第一句说,“诸佛证得五性喜”,就是说诸佛成就了五种不同的欢喜,为什么有这五种喜呢?“皆由等证自界故”,就是因为诸佛证悟了一真法界了。“自界”的“自”是遍于一切、特别广大的,什么东西遍于一切呢?当然是清净法界。因为佛证悟了一真法界,所以成就了五种欢喜。“离喜都由不证此”,“离喜”就是没有这五种欢喜,就是指声闻、缘觉,他们没有这五种欢喜。为什么他们没有这五种欢喜呢?“都由不证此”,完全是因为他们没有证悟清净法界。“故求喜者应等证”,所以说,要是想成就这五种喜,你就得努力去修证无上菩提、证悟一真法界。

由能无量及事成法味义德俱圆满

得喜最胜无过失诸佛见常无尽故

五种喜到底是哪五种喜?能无量、事成、法味、义、德,就是这五喜。“能无量”是指一真法界的功能是无量无边的,证悟了一真法界的佛,觉察到有这么多的能,有大欢喜,所以这是一喜。“事成”的“事”,就是所作的事情;“事成”就是说他所作的事情――度化众生,一定能成功,虽然有情无量无边,佛菩萨誓度之,佛菩萨知道这件事一定能成功,有大欢喜,所以这是第二喜。“法味”的“法”,就是佛教化众生所说的十二分教,这语言文字所表述的佛法,是最清净法界的正等流。佛菩萨证悟一真法界,觉得法味特别殊胜。这“法味”是以语言文字的佛法为缘而修行达到离文字第一义谛时,有大欢喜,这是第三喜。“义”是指经典所诠之义,经典有无量的义,佛菩萨随心想要某个法门某个法门就现出,所以有大欢喜,这是第四喜。在无性释中还有一句话,“复有说言,义谓涅槃”,要是指涅槃当然这也是一喜了。“德”,指证悟了一真法界,成就无量的功德,有大欢喜,这是第五喜。把“能无量、事成、法味、义、德”作为五喜,是无性释中的说法。世亲释中稍微有点儿不一样,世亲释中是把“义”和“德”合起来算成一种喜,而把下一句颂子“得喜最胜无过失”说成第五喜。“得喜最胜无过失”就是指成就了前边儿的“喜”(按无性说是已经五种了,按世亲说则是四种),这喜是最殊胜的,不是世间以及二乘所能及。“无过失”就是说这喜不会引起烦恼障、所知障的污染,是最极清净的喜。按世亲的说法,这是第五喜――因为前四喜而喜。我们现在要是有喜的话,会因喜而造业,就是咱们说的得意忘形。球迷因为打球输了而闹事,打球赢了也闹事儿。最后一句是“诸佛见常无尽故”,就是说,佛大悲心不入无余涅槃,他见到的这五种喜是一直地相续下去没有穷尽的。

二、由种种受用身依止,但为成熟诸菩萨故。

刚才说的是种种佛住依止法身,这是说“种种受用身依止”法身。“受用身”是法身大土所见到的佛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说受用有两种受用,一种是自受用,就是法身,第二种受用是他受用。他受用就是被法身大士所受用,也就是度化法身大士。受用身有很多种的不同,十地菩萨所见皆不相同。初地所见的与二地所见的就不一样,与三地所见的也不一样。观音菩萨所见的与文殊菩萨所见的也不一样,别看他们都是早已成佛的,这就象咱们同坐在一个屋里,也都是凡夫众生,但所看见的这张桌子也不一样,你看见的是那个边儿,我看见的是这个角。这受用身也得依止法身而有,他是法身示现出来的。法身显示受用身出来是干吗的?“但为成熟诸菩萨故”,说,显示受用身出来只是为了度化诸菩萨的。地上菩萨虽然也得了法身,但功德还没有圆满,还要依靠佛的教导,这时就由受用身佛来给说法,来成熟地上菩萨的修行。

三、由种种变化身依止,多为成熟声闻等故。

第三,种种的变化身也要依止法身。变化身也是各式各样的,变化身是凡夫见到的佛。法身佛示现变化身佛出来干吗的?“多为成熟声闻等故”,说,变化身大多是为了度化二乘人的,就是说,为凡夫培植声闻、辟支佛的善根,当然,也可以给有的众生培植成佛的善根。佛为了成熟这些人所以示现变化身。无著论师在论文中用了一个“多为”成熟声闻等故,就是指还有一少部分是成佛的。这样就说了三种依法身的情况:种种住、受用身、变化身。

应知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略由六种:

这是十门分别的第五门:摄持门。法身容含多少佛法?“摄持”就是容含、含摄等意思,也就是说,有多少佛法组成法身?由多少功德聚成法身?法身就是由功德聚在一块儿成就的。法身不是只有平等法性,还有很多功德。这里说了六种佛法功德。

一、由清净,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

六种佛法的第一种是清净佛法,这里说的清净佛法是指啥?“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说,就是弃舍了阿赖耶识里的有漏种子,得到无分别智,证悟清净真如,就有了无量功德庄严的法身。一般说是转识成智,但这里说是转识得法身,法身通常是指平等法性说的,这就是说平等法性和大圆镜智是一回事儿,从真常不变的理性上说,叫它平等法性,从其大智慧光明来说,叫它大圆镜智。注意,平等法性是每一位佛都平等,都无差别。窥基法师说,当来下生弥勒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说,“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我释迦牟尼就是过去的毗婆尸佛。就是这个意思。

二、由异熟,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

第二种佛法是异熟。异熟有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由异熟”是指法身是纯净无漏的,不是世间有漏的境界。虽然在世间修行时是有漏的,但到成佛时是无漏的,这是发生了变异,这主要是说异熟的变异而熟这个意思。“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色根”就是前五根。在我们成佛时,就“转”色根――把色根给舍弃了,而后就“得异熟智”,成就了异熟的智慧。我们凡夫这个身体是由五根组成的,是物质性的,到成佛时弃舍色根,得异熟智,就是说,佛是以智为身!这样咱们就知道了,法身佛是没有色相的、没有形相的。所知相那儿说十一识,里边儿就说到,身也是识的所现。

三、由安住,谓转欲行等住得无量智住故。

第三种佛法是安住。“安住”是啥意思?论文中说了,“谓转欲行等住得无量智住”,其中这个“欲行等住”的“欲”是欲界,“行”就是活动,主要是指心的活动,“欲行”就是心在欲界活动,因为心在欲界活动,所以你就在欲界受报,你就是欲界众生。因为心里有欲望,所以你造业,所以你受苦,这是一连串儿的。“欲行等住”就是欲行住、色行住、无色行住,心在欲界活动就是欲行住,心在色界活动就是色行住,心在无色界活动就是无色行住。那个“等”字儿就是色行、无色行。众生在“欲行等住”就是在三界里流转,就有很多的烦恼,因而不能出离。好,现在好了,成佛了,就“转欲行等住”而成“无量智住”了,那个“转”是舍弃,以前我说过,“转”是生起,但在这儿是舍弃的意思。“转欲行等住”就是舍弃了三界的情况,得到的那个“无量智住”是咋回事儿呢?“无量智”就是不可思议的大智慧境界,各种各样的智慧都有了。

四、由自在,谓转种种摄受业自在,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

第四种佛法是“自在”。说,“转种种摄受业自在”,“摄受业”的“摄受”就是积聚,比如说积聚财富来享受,现在是“摄受业”,就是积聚了些业来受报。这个“摄受业自在”的“自在”可不是得大自在的那个自在,而是存在、生存的意思,比如说你要是不能积聚一定的资财,你就没法子生活,不能生存下去,比如说你是一个律师,你要是业务不好,你就没有生意,你律师就当不成了,所以,这个自在应该是“业务熟练”、过得舒服的意思。现在成佛了,就不是这样了,不在这上面自在了,要“转种种摄受业自在”,而“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就是说,成佛之后,成就无碍的神通,大自在的神通,到一切地方去救度众生都没有关系。佛陀的这“自在”才是真的自在。

五、由言说,谓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故。

第五种佛法是“言说”,就是语言、思维。我们的言说是从哪儿来的?就是从一切的见闻觉知而来的,从见闻觉知而来的言说,都是虚妄的,实际上根本就是戏论,在凡夫的时候就是这样。现在成佛了,就要把这样的戏论给舍弃,只要舍弃了这个,就可以“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什么意思?就是说,佛有无障碍的微妙辩才,佛有自在地演说这微妙佛法的智慧,他能在没有三宝的地方建立三宝、成立佛教、教化众生,能令众生离苦得乐了。因为众生有见闻觉知的言说,佛菩萨就也善巧地设立这样的言说。

六、由拔济,谓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故。

第六种佛法是“拔济”,这是佛的慈悲境界。论文说,“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说,我们虽然是凡夫,我们生在娑婆世界,有言,“业不重不生娑婆”,但我们也不是连一点儿的好事也不作,我们有时候也是会作一点儿的好事的,那么,这就是“拔济一切灾横过失”。现在成佛了,就把在凡夫时候作好事儿的不净心舍弃,就是说,在我们凡夫作好事儿时,会想,这是我在作好事儿,现在成佛了,这心就要舍弃,不要想这是我在作好事儿,你要把这当成一种自然的反应而已。“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的“转”是舍弃,舍弃这个之后会怎么样呢?说,你会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这是一种智慧。王恩洋的解释更通俗,说我们的不如意有很多,这不如意就是“灾横过失”,比如说,你冷、你热等,现在你有智慧,你可以作出棉衣、造出空调,这就叫“拔济一切灾横过失”。比如说有病了,你可以给治好,这也是“拔济一切灾横过失”。但是,我们凡夫在作这些事儿的时候心不清净,所以要“转”,就是舍弃不清净心。成佛后就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就是把心念调清净了。

应知法身由此所说六种佛法之所摄持。

这是一句总结。说,法身就是这六种佛法组成的、成就的。

诸佛法身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接着这是十门分别的第六门:差别门。就是说,诸佛的法身是有异还是无异呢?

依止、意乐、业无别故,当言无异。无量依身现等觉故,当言有异。

说,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说了,要是按依止、意乐、业这些方面来说,就是无差别的,要是按无量依身这方面来说的话,那就是有异。论文中是“依止、意乐、业无别”,意思就是依止无差别、意乐无差别、业无差别。所谓“依止”就是指真如,因为一切佛都是以真如为依止处,所以,从真如这一方面来看,一切佛是无差别的。“意乐”,最通俗的说,意乐就是心里高兴。这是指佛的意愿都是清净无漏的,都是要利益一切有情的,从这点儿上来说,佛与佛之间没有差别。“业”就是所作的事儿(以及其影响),佛作的都是利益众生的事儿,从这点儿来说,佛与佛也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从这三方面来说,“当言无异”,佛的法身是无差别。“无量依身现等觉故,当言有异”,这是换了角度了。说,每一位佛,最初都是凡夫,他们在凡夫时发了菩提心,每一位凡夫都是一个完整的因果系统、生死系统,各有各的生命。论文中的“依身”就是指所依的身体,身体各不相同,无量无边,经过修习,逐渐地成功了,“现等觉”――得无上菩提了。要是从这一方面来说,还是有差别的,所以不能说无异,“当言有异”。

如说佛法身,受用身亦尔,

对于佛的法身这样说了,对于受用身,也这样说。

意乐及业无差别故当言无异;

受用身也是度化众生的,当然其意乐、业也都是无差别的,“当言无异”,不能说有差别。

不由依止无差别故,

在说法身的时候,有三个无差别:依止、意乐、业,而说受用身的时候,只说了意乐、业,而没有说依止。这一句就说了,“不由依止无差别”,就是说,不能从依止这一方面来说佛与佛的受用身无差别,因为法身佛皆是依真如的,而受用身不是,每位佛的受用身,其依止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不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无差别。

无量依止差别转故。

诸佛的受用身是各不相同的,是有差别的。

应知变化身如受用身说。

诸佛的变化身有无差别呢?这应该按受用身的情况来说,不能按法身的情况来说。也就是说,变化身,从意乐、业的角度来说无差别,从无量依身的角度来说,是有差别的。

应知法身几德相应?谓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种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

这是十门分别的第七门:德门,要说法身的功德了。就是说,成佛之后,有多少种功德相应呢?应该来说,要成佛当然得无量的功德了,但这里主要是说大乘与二乘比起来有多少殊胜的,所以就有数了。下边儿就举了一些。长行中说这些功德是“最清净”的,这是表示大乘胜过二乘,二乘也有很多功德,也是清净的,不过要是给大乘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下边儿的“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种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就是具体的功德名字,下边儿用颂子来一个一个地说。

此中有多颂:

下边儿有好多颂子,来解释长行中所举出来的功德。

怜愍诸有情起和合远离

常不舍利乐四意乐归礼

这个颂子是说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怜愍诸有情”,这一句通于慈悲喜舍四功德,说四无量心都是佛的怜愍心发起的,佛陀怜愍众生的苦恼。“起和合”是说慈无量心的。后边儿这三句颂子“起和合远离,常不舍利乐,四意乐归礼”其实应该是“起和合意乐、远离意乐、常不舍意乐、利乐意乐”,“起和合意乐”是慈无量心。众生有三种,一种是没有安乐的,对于这些众生,佛陀对于这样的众生起和合意乐。“和合”就是相应,意思就是说,对于没有安乐的众生,佛陀善巧地让他与安乐相应。这咱们也经常说,什么是慈?就是予乐、给他快乐,这就叫慈。这个起和合意乐就是这个意思。“远离意乐”,这是对第二类众生:这些众生苦恼很多,佛陀对于这些众生呢,就善巧地让他远离苦恼。这是说的悲无量心。咱们常说:悲就是拔苦。“常不舍意乐”,这是对第三类众生说的。前面说过两种众生了,一种是没有安乐,一种是有苦的众生,这第三类是有乐的众生,对于有乐的众生呢,佛就希望安乐永远与他在一起。佛陀看众生安乐也很欢喜,这是喜无量心。“利乐意乐”,利乐意乐就是希望众生能成就利益安乐的事情。这是舍无量心。舍无量心的“舍”,是弃舍的意思,就是让众生舍弃心里的贪、嗔、痴。有安乐了我们一般会贪,有苦恼了我们一般会瞋,不苦不乐则我们就痴。“舍”就是希望众生弃舍贪、瞋、痴,这样就可以得到利益安乐。颂子的第四句是“四意乐归礼”,“四意乐”就是刚才说的,最后的这个“归礼”就是说要归敬具足四意乐的法身佛。

解脱一切障牟尼胜世间

智周遍所知心解脱归礼

前边儿论文中已经说到了,德有“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这个颂子的第一句“解脱一切障”就是说的第二种功德,解脱。第二句“牟尼胜世间”说的是第三种功德,胜处。第三句“智周遍所知”说的是第四种功德,遍处。一句一句来说。“解脱一切障”说的是解脱,小乘中有八解脱:(一)内有色想外观色,(二)内无色想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空无边处,(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灭受想处。这八解脱其实就是九次第定,这是小乘三果罗汉以上的圣者的境界。小乘修这八解脱,即使修成了,也还有障。第一解脱“内有色想外观色”(指为除内心的色想而修不净观,因为内心要是有色想,就会引起贪心,所以要修不净观来使贪心不生)和第二解脱“内无色想外观色”(内心的色想虽然除了,但欲界之贪欲太难断,所以还要进一步巩固,继续修不净观)是得色界初禅、二禅了进一步修不净观。对于这个“内有色想”、“内无色想”也有人这样说,“内有色想”是指得了色界定,“内无色想”则是指得了无色界定。第三解脱“净背舍身作证”又叫“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前二种解脱是修不净观,这第三解脱不是了,是修净色观(净色观主要是观色为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也不起贪心,可见这境界要比前二种高,前二种是不净观,这一个是净观。当然,起先是不清净的,随着修行功夫的增长,慢慢地就清净了。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种是依四无色定而起的,在定中观苦、空、无常、无我而得解脱。第八种其实就是灭尽定。小乘是这样,而大乘呢,则是解脱一切障,“牟尼胜世间”这一句颂子说的是胜处、八胜处。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是胜过其余一切人的胜处。小乘八胜处是:(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五)内无色相外观色青,(六)外观色黄,(七)外观色赤,(八)外观色白。第一胜处是指,因为内心有色想,我在修行的时候,我先观一丁点儿的色,观它是不净的,我不能多观,因为我的心力不足,观多了的话,就观不起来了。第二胜处则是说,我的观力增长了,功夫纯熟了,我就多观,我观好多色都是不净的。第三胜处则是虽观色相不净但内心不存色想。功夫更加纯熟,我一下子观好多色相不净,都不存色想就是第四胜处。第五胜处是观外之青色,转变自在,对于所见的青色,没有法爱。第六胜处是指观黄色不起法执,第七、第八是给前边儿的五、六一样的。而大乘呢,成佛了,观一切都是随心自在的。颂子的第三句“智周遍所知”说的是第四种功德:遍处。小乘有十遍处,(一)青,(二)黄,(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风,(九)空,(十)识。就是说青、黄、赤、白等这十法周遍一切处,大乘则更是殊胜,是说智慧周遍一切处。第四句颂子说,“心解脱归礼”,我要归敬解脱、胜处、遍处的法身佛。

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

害烦恼有染常哀愍归礼

这个颂子说的第五种功德:无诤。有诤就有烦恼,无诤就没有烦恼。“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说,佛不但不会让众生生起烦恼,而且是能灭除众生的烦恼的。“无余”是指把所有的烦恼都灭掉。“害烦恼”就是把烦恼给害掉、灭掉。妙老说《大毗婆沙论》中记了一个事儿,有一次须菩提要出门,就先在定中观察,说我今天要从什么地方路过,会遇见什么人,这个人看见和尚会不高兴,于是须菩提就避开这条路,走另外一条路。不过我不记得《大毗婆沙论》中有这样一件事儿,我想翻翻书,书有二百卷,太多了,不好翻,就算了。有功夫你就自己找一下。现在佛可不是这样,要是有人见到佛会生起烦恼的话,那么佛会给他一个克制烦恼的方法,这就叫“害烦恼”。“有染常哀愍”说,对于有污染烦恼的众生,佛常常哀愍他们,要度化他们。“归礼”,归敬佛陀。

无功用无著无碍常寂定

于一切问难能解释归礼

这是说第六种功德,愿智。佛的愿智与小乘罗汉不一样,比如说罗汉想知道一个事儿,他就先拿起架子来入定,在定中一观察就知道了,但佛的愿智给这不一样。具体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呢?颂子里说了五个地方。“无功用”,就是说,佛的愿智是任运的,不需要象罗汉一样先拿起架子入定。“无著”,佛断除了一切的知障,最极清净,对一切境界心里没有执著,阿罗汉在个别时候还有执著。“无碍”佛对一切事情都通达无碍,阿罗汉个别时候还有点儿碍。“常寂定”,佛是永远在禅定之中,而阿罗汉则入定是入定、出定是出定。“于一切问难能解释”,一切众生的一切问题佛都能解答,但阿罗汉个别问题还不能解答。最后的“归礼”这两个字儿,还是归敬佛陀的意思。

于所依能依所说言及智

能说无碍慧常善说归礼

这是说第七种功德:四无碍解。其实四无碍解就是应机说法,这有所说、能说两部分。先看所说的,我们知道,所说的就是法!说法度众。这个颂子咱们要这样读,“于所依、能依,所说;言及智,能说。无碍慧常善说。归礼。”就是说,“所说的是能依及所依;能说的是言及智。因为有无障碍的智慧,所以佛陀一直说法,而且是善巧地说。”佛菩萨所说的是法!四无碍解的第一无碍就是法无碍,就是颂子中的“所依”,有了法无碍,法所诠表的义呢?就是义无碍解,义无碍解就是“能依”。“义”就是义理,就是法所表示的意义。有法、有法所诠表的义。经典的文句就是法、经典所诠的义理就是义。佛都能通达无碍,这就是法无碍解、义无碍解。再看能说的,就是“言及智”,“言”就是指词无碍解,“智”是辩说无碍解。“言”就是能够把思想、义理给表达出来,“智”是善于表达的智慧、能力,智慧更重要。这就是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言词无碍解、辩说无碍解。“无碍慧常善说”,佛有大智慧,一直在善巧地说法度众。“归礼”,我们要归敬佛陀。

为彼诸有情故现知言行

往来及出离善教者归礼

这是说第八种功德:六神通。“为彼诸有情”,佛是为了教化一切众生,而现起六神通的。六神通的第一个是“现”,是指神足通,也叫如意通,有了神足通,就能有各种情况,在天上飞,无有障碍。第二个是“知言”,是指天耳通,知道各类众生的语言。天耳通可不是只听见,而且要听懂。传说孔子的侄女婿公冶长能听懂鸟的话。第三个是知“行”,是指他心通,知道对方内心里的活动。第四个是知“往”,是指宿命通,知道过去无量劫来的事。第五个是知“来”,这是天眼通,能看见(即知道)未来的事情。第六个是“出离”,是指漏尽通,就是你知道众生的烦恼,因为知道,所以可以帮他断烦恼。最后一句说“善教者,归礼”,就是说,佛陀有这六种神通,善于教化众生,所以我要归礼佛陀。

诸众生见尊皆审知善士

暂见便深信开导者归礼

这是说第九种功德: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诸众生见尊”,众生看见世尊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审知善士”,就知道这是一个大善知识,他就给人一个这样的印象,“暂见便深信”,一看见他就对他生起甚深的信心、清净的信心。“开导者,归礼”,看见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没等他说话,我们就对他生起了净信,他要是再开导我们佛法,一定可以使我们得正知见,我们归敬这佛陀。

摄受住持舍现化及变易

等持智自在随证得归礼

这是说第十种功德:四一切相清净。四一切相清净就是所依清净、所缘清净、心清净、智清净。“摄受住持舍”就是说的所依清净,所依清净又叫身清净。“摄受”就是含摄、成就,成就了什么呢?成就了住持、弃舍。“住持”是身体,说,他成就的这个身体能继续住持下去、生存下去。就是说,他只要愿意,他就可以一直住持下去。“舍”是弃舍。就是说,他要是不愿意住持下去,他随时可以舍弃这个身体。我们凡夫不想死也不行,想死也死不了。佛菩萨则是很自在的。这是所依清净、身清净。“现化及变易”是所缘清净。就是说,所缘境很自在。“现化”就是指本来这儿没有房子,需要就化现出来一座房子来。“变易”是指本来已经有了,但是不如意,就把它给改变一下。“现化”是没有就变出一个,很自在的就化现出一个,这“变易”是有了但不满意,很自在的就给改成令其满意的。这是所缘清净。“等持”是指心自在、禅定自在。在禅定里边儿心自在。这是心清净。“智自在”是通达一切事理。就是智清净。“随证得,归礼”,我们要随顺佛陀证得四一切相清净:所依清净、所缘清净、心清净、智清净,佛陀已经具足了这样的功德,我归礼佛陀。

方便归依净及大乘出离

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

这是第十一种功德:十力。“力”就是破烦恼,指智慧,十力就是十种智慧,这十种智慧有破烦恼的能力,所以叫十力。十力是:处非处智力、自业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颂子中是用四类来解释十力的:方便、归依、净、大乘出离。

“方便”是因的意思,比如说善方便就是善果的因,恶方便就是恶果的因。善就不是恶果的因,恶就不是善果的因,这叫“方便”。最后一句有个“摧魔”,魔与佛不一样,佛说善方便是善果之因,魔则欺诳众生,把善的说成恶,把恶说成善,颠倒说来欺骗众生。十力的第一个就是处非处智力,佛就是用这个处非处智力来摧破魔王的。“处、非处”就是善处、恶处,佛就说了,善处自然是善,恶处自然是恶,恶处没有善报的。“处”也是因的意思。佛为众生宣说处非处智力,让众生转恶为善。

“归依”指的是第二力“自业智力”。世间一切的果报都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所创造的,不是别人给我们的。别人作善、作恶你是不会受报的,你作了业只能你自己受报,这就是自作自受的原则。魔王告诉我们,一切的果报都是梵天在掌控。佛为了摧破魔王,就说了“自业智力”,说,你要是归依的话,就归依自己的业力(自性),也就是为自己的所为负责,自己的一切都是自己创造的。这是“归依”。

“净”是指第三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就是说,我们相信善恶果报,我们作善事,不去造恶业,这终究还是不能得清净解脱的,我们一定要发出离心,修学圣道。魔王说:修四禅八定就能断烦恼,就能解脱。佛为了摧破魔王,就说了“禅解脱三昧智力”来破除魔王的欺诳,告诉我们只有修出世道才可以解脱,修世间的三昧只是暂时地降伏烦恼而已,那不是解脱。

“大乘出离”是说的后七力。魔王的谎言被摧破了,于是众生发出离心修学佛法,这时候魔王又来了,说,你就修这个好了,什么大乘佛法,根本就是谎言。佛了为摧破魔王,就说,小乘也不错,不过大乘比小乘殊胜多了,说了“根胜劣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令他们回小向大。“根胜劣智力”就是佛来观察你过去世在佛法里培植的善根是胜还是劣,是有力还是无力。“根”是善根、根机。“种种胜解智力”是佛来观察你内心里好乐什么,对什么能产生胜解,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来度化你。“种种界智力”是佛来观察你心中的烦恼种子,看你是贪烦恼重?还是瞋烦恼重?还是痴烦恼重?还是疑惑心烦恼重?还是我慢心重?还是我见烦恼重?等等,然后相应地来度化你。“界”就是烦恼种子。“遍趣行智力”是佛为众生说法,不管说的是什么法门,都是让你普遍地趣入圣道的,说六波罗密多也好,说三十七道品也好,别看好象有大乘法门有小乘法门,实际上目的都是让你成佛的。“死生智力”是让你解脱生死的。“宿住随念智力”是让你宿世的烦恼通通破除。“漏尽智力”是把有漏的一切都转成无漏的。“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佛来为众生说法,魔就来欺骗众生。佛就说这十力,一方面摧破魔王,一方面开导众生。佛有这样功德,我归礼佛陀。

能说智及断出离能障碍

自他利非余外道伏归礼

这是说第十二种功德:四无畏。四无畏的第一个是“智”,佛陀通达一切智,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有些书中干脆就是写作“正等觉无畏”。这是说,佛说:我成佛了!说得理直气壮,连一点儿畏惧之心也没有。我们要是说什么,心里有点儿含糊,那就不行。第二个是“断”,就是烦恼习气完全断除,又叫“漏尽无畏”。佛说:我完全断除了烦恼,说得理直气壮,连一点儿畏惧之心也没有。第三个是“出离”,又叫“尽苦道无畏”。这是说佛能说一切灭苦的法门、断烦恼的法门,开导众生。第四个是“能障碍”,又叫障道无畏、障法无畏。佛教导人们修行的法门,还能教导人们哪些是修道的障碍。“自他利”,四无畏就是自利、利他,没有别的东西。智、断是自利,出离、能障碍是利他。“非余外道”,佛陀能够自利利他,不是其他的外道可比的。“伏”是指佛陀可以降伏一切外道、“归礼”,我归敬佛陀。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

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

这是说第十三种功德“三不护”和第十四种功德“三念住”。“处众能伏说”,佛处在大众之中,能够降伏别人对佛的讥嫌,“说”就是讥嫌。有一个故事,说佛在说法,有一个女人装成个孕妇,说是怀了佛的孩子,佛也是有人讥嫌的,但讥嫌不了佛的,为什么?因为佛的身、口、意三业清净,没有什么可讥嫌的。我们凡夫就不一样了,我们有许多毛病,所以我们要谨慎些,时时提醒自己。“三不护”的“三”是身、口、意,佛的身、口、意是清净的。“不护”就是咱们通常说的不设防、不用刻意保护。“远离二杂染”,佛在大众中说法,听法的人有的很恭敬,佛也不会因为他很恭敬而产生欢喜心。有的在听法时不那么恭敬,不那么认真,佛也不会因之而起嗔恨心,这叫“远离二杂染”。佛一直是保持正念,对恭敬的人、不恭敬的人、说不上恭敬不恭敬的人都是正念,这就是“三念住”――对三类众生都保持正念,有三类众生,但佛的心念一直是正念。“无护无忘失”,“无护”指三不护,不需要刻意保护、隐藏;“无忘失”指三念住,佛不忘正念,“摄御众”,佛可以善巧地摄受、调御一切众生。“归礼”,佛有这样的功德,我归敬佛陀。

遍一切行住无非圆智事

一切时遍知实义者归礼

这是第十五种功德:拔除习气。“遍一切行住”,佛在行、住、坐、卧时,“无非圆智事”,他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住、坐、卧等,没有不是大智慧的表现,一直是正念在支配,一直都很威仪。“圆智”就是圆满智慧。“一切时遍知,实义者,归礼”,不论什么时候,佛的智慧都是通达真实义的,我归敬有这样功德的佛陀。这一个是说佛拔除了一切的习气,没有一丁点儿失常的地方,一切时都是正念正知。

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

所作常无虚无忘失归礼

这是第十六种功德:无忘失法。“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佛要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他要作的这件事情,永远都不过时,他永远也不会忘失。比如说他见张三,到将来什么时候就可以去度化了,他不会说到时候把这个事儿给忘了。度众生可不是乱度的,你不能提前去,也不能拖后,要把握好机缘。“所作不过时”就是指在众生机缘成熟该度的时候去度。“所作常无虚”是说,佛想要做什么事情时,那件事就一定能作成的,绝对不会成徒劳的了,佛不会作劳而无功的事儿。“无忘失,归礼”,佛有无忘失法的功德,我要归敬佛陀。

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

与大悲相应利乐意归礼

这是第十七种功德:大悲。第一种功德就是四无量心,里边儿就有大悲心,但这里又特别提出来说一下。“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在当时是把昼夜各分为三时,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在昼夜的每个时候,佛都要观察世间一切众生的善根情形,看谁该得度了,那就去度他,该用什么法子就用该用的法子去度他。“与大悲相应”,佛陀是用悲心观察众生而后去度众生的。“利乐意,归礼”,佛陀的心里总是利乐众生的,我要归敬佛陀。

由行及由证由智及由业

于一切二乘最胜者归礼

这是第十八种功德:十八不共佛法。就是佛有十八种功德是比二乘圣人殊胜的。这十八不共佛法分成行、证、智、业四类。十八不共法就是啥?有好多种,咱们现在按无性释中的说法来说,翻到531页。“十八不共佛法者,谓不同义是不共义,即诸如来无有误失”,这是第一种,“无有误失”。第二种在第八行:“又诸如来无卒暴音”,这是第二种,“无卒暴音”。第三种在十二行:“又诸如来无忘失念”。第四种在十四行:“又诸如来无种种想”。第五种在倒数第四行:“又诸如来无不定心”。第六种在倒数第三行:“又诸如来无不择捨”。以上这六种不共佛法是对应本颂的“行”,“行”是说佛所行的一切事儿。第一种不共的“无误失”就是没有错误、过失,指佛的身业都是对的。第二种不共的“无卒暴音”是指佛的口业说的。要是阿罗汉呢,比如说他一个人到旷野等地方,忽然间高兴了,他就会发出大笑、大叫等不威仪的声音,但佛绝对不会。第三种不共的“无忘失念”是指佛不会有忘记这样的情况。第四种不共的“无种种想”,是说佛没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佛只有度众生的念头,没有其他的想法。第五种不共是“无不定心”,是说佛一直在定中。第六种不共法是“无不择捨”,是说佛不会干出舍弃众生的事儿,要是阿罗汉,有时候会在没有细心观察所度化众生的心念就舍弃他的事儿。“证”对应的是十八不共法中的六个不共。在无性释531页倒数第一行中说,“又诸如来无有欲等六种退失”,六种退失是指啥的?在532页第二行上说,“欲退、精进退、念退、定退、慧退、解脱退”,接着无性释说,“如是六退,诸佛皆无”。所以说,颂子中的“证”对应的就是六不退――欲不退、精进不退、念不退、定不退、慧不退、解脱不退。说,阿罗汉对于无上菩提不感兴趣,他不要,他不想去得无上菩提,这叫欲退,佛菩萨没有这样的事儿。佛法中的“退”有两种:一种是你已经得到了后来再失掉了,这叫已得退。另一种退是你没有得到,你根本就不想要,这叫未得退。这六种退都是这意思。现在这里阿罗汉没得无上菩提,他也不想得无上菩提了,所以这六种都是这样意思,就是退了。佛没有这六种退。再看“智”,“智”对应的是十八不共法里的“知过去世无碍”、“知现在世无碍”、“知未来世无碍”。在无性释中是532页第七行,“又诸如来於三世境若知若见无著无碍”。说,阿罗汉要想知道一件事,不管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他不能一举心就知道,但佛是一举心就知道了,或者说,阿罗汉想知道一件事儿,还多少有点儿障碍,佛是没有障碍的。最后是“业”,业有身、口、意三业,三业都是随智而行的。关于“业”,对应的是十八不共法里的身业随智慧行、口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佛的三业一定是清净的。“于一切二乘最胜者,归礼”,佛与二乘比起来,这十八种功德最殊胜,这是佛的十八不共法,是比二乘殊胜的地方,我要归敬佛陀。

由三身至得具相大菩提

一切处他疑皆能断归礼

这是说第十九种功德:一切相妙智。这个一切相妙智我们一般叫成一切种智,或者叫成一切智智。“由三身至得”,佛的三身已经成就了,圆满成就了,“至得”就是圆满成就。“具相大菩提”,成就了具足一切功德的大菩提,这就得到了一切相妙智、一切智智。“一切处他疑皆能断”,“他”指众生,说,一切处、一切众生,有任何的疑问,佛都能够决断。“归礼”,我归敬佛陀。

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复与所余自性、因、果、业、相应、转功德相应,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无上功德。

前面说了佛有十九德,有些地方是说成二十德,关系不大。下边儿呢,又说了六种德。这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说的。“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一切佛成就了圆满的法身,与前面说的四无量心,乃至到十八不共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复与所余自性、因、果、业、相应、转功德相应”其实还可以说法身与自性功德、因功德、果功德、业功德、相应功德、转功德等六种功德相应。所以,我们要赞同佛陀的无上功德。

此中有二颂:

这儿再用两个颂子把这六种功德说一下。

尊成实胜义一切地皆出

至诸众生上解脱诸有情

“尊成实胜义”说的是自性功德。“尊”指佛陀,他为一切众生所尊敬。“成”是指本来成就,可不是后来造作的。“实”是真实,指佛陀所成就的功德是真实的。“胜义”是殊胜的义理、胜义谛、一真法界、真如等。说,佛以什么为体性?以一真法界为体性、为自性。“一切地皆出”,“一切地”是指修行时的地,就是从修行到十地,“皆出”是指法身的功德超出所有十地菩萨的功德。这一句是说的因功德。“至诸众生上”,这是说果功德的,在因地的修行,到了果地的时候,就在一切众生之上了,是一切众生所不能及的。“解脱诸有情”,这是业功德。说,成佛之后,佛要作什么事业呢?帮助一切的有情解脱、度众生,这就是佛干的事儿。

无尽无等德相应现世间

及众会可见非见人天等

“无尽无等德相应”是说的相应功德,“无尽”是指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无等”是指没有谁的功德能够与佛相等、与佛一样多。“现世间及众会可见,非见人天等”,这是说转功德的。“转”是生起、现起的意思。就是说,从自性的法身现出变化身来,再现出受用身来。“现世间”是指由法身现出变化身到世间来度化众生。“及众会”是指法身现出受用身在大法会中度化菩萨。“可见”是指现世间可见、众会可见,现世间可见就是指世间众生可见,众会可见是指法身菩萨可见。“非见人天等”是说,受用身可不是世间的人、天人以及二乘能够见到的。

下边儿该十门分别的第八门:甚深门。

复次,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云何可见?

这是说佛的法身是甚深的,很不容易理解,论文中说,“甚深最甚深”,这是我们思维不到的境界,只能凭圣者给我们说了。这甚深相表现在哪儿呢?

此中有多颂:

为了说清甚深,无著论师给了十二个表现,就是从十二个方面来表现法身的甚深之处。十二种表现就用了十二个颂子。

佛无生为生亦无住为住

诸事无功用第四食为食

第一个颂子说的是“生住业住甚深”。这里边儿又分四条。“佛无生为生”,我们在生死中流转,因为造业,而得业报,这就是生生死死。佛的法身是没有这样的生死的,没有这样的生死我们就叫“无生”,没有这样的生死,就没有烦恼,是极清净庄严的,这不是世间相,但可以来世间现身说法,佛的法身是以这个为“生”,这是很难理解的。我们受生是因为有烦恼,佛虽然没有烦恼,但也会表现出生死相,象释迦牟尼,不是也只活了八十岁吗?这个道理是“甚深最甚深”的。我们根本没法说清,只能理解为佛是由大悲心而在世间现生死相,不是象我们这样因烦恼而有生死。这是“生甚深”――法身的生死很难理解。“亦无住为住”,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了,就安住于涅槃,他在有余涅槃的时候,他有色受想行识,一入无余涅槃,前一剎那的色受想行识灭了,后一剎那不生,也就没有色受想行识相了,这就是“住于寂灭相”。我们是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相上,这叫“住于有为相”,而佛是没有这样的住的,既不住有为相上,也不住无为相上,这不是“无住”吗?他就是住在“无住”上。“无住”就是佛的住,这是甚深最甚深的的境界。这是“住甚深”。“诸事无功用”,二乘人住于无余涅槃里,没有业,心也不动。我们凡夫则做这个做那个的。但佛不是这样的,他是心不动,但还在造业――他造利益众生的业。这是甚深最甚深的道理。“诸事无功用”就是不用动心就利益众生了。这是“业甚深”。“第四食为食”,我们的生命得靠营养来维持,在佛教中有四种食:不清净依止住食、净不净依止住食、一向净依止住食、唯示现依止住食。这个“不清净依止住食”,就是我们欲界的众的果报。“依止”就是身体,欲界众生的果报身都是不清净的,都有烦恼,这样的生命需要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有这四种饮食来资养生命的存在,就叫“不清净依止住食”。第二种是“净不净依止住食”,这是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众生,他们没有欲界的烦恼,所以叫净;但他本身还有烦恼,所以又叫不净。这又是净又是不净的生命体,也要饮食,他们没有段食,只有触食、思食、识食,这叫“净不净依止住食”。第三个是“一向净依止住食”,这是罗汉、辟支佛的境界,他们没有烦恼了,所以身体清净、心也清净。阿罗汉、辟支佛也得有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但他们一直清净,所以叫“一向净依止住食”。第四个是“唯示现依止住食”,这是指佛,比如释迦牟尼,看起来他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但那只是示现而已,佛的法身根本不需要饮食,他是为了给众生做福田,所以表现出需要饮食而已,这叫“唯示现依止住食”。佛是以这四种食的“第四食为食”的。

无异亦无量无数量一业

不坚业坚业诸佛具三身

第二个颂子是“安立数业甚深”。这里边儿有三条。“无异亦无量”,这是“安立甚深”。“无异”是说一切佛都依止于清净法界,都以清净法界为自性,这是一样的。桌子以木为体性,粉笔以石膏为体性,佛以真如为体性,没有真如就没有佛了。“无异”就指一切佛的体性是没有差别的。“亦无量”是说,真如、清净法界是没有数量之别的,是不可以拿数量来修饰、限制。但是我们在这无差别之中安立了很多佛名,这是甚深最甚深的道理。“无数量一业”,这是“数甚深”。说,有无量无边的佛,佛的数量是不可计量的,太多了。不过这么多的佛作的是同样的一件事儿,就是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无数量”是指佛有很多,“一业”是说这么多的佛作的是同一件事儿。“不坚业坚业,诸佛具三身”,这是业甚深。“不坚业”是指不坚固的业,就是有开始有结束的业,有生灭的业。“坚业”则是指没有生灭、不可破坏的业。在276页世亲释中说,“诸如来三身相应,其受用身事业坚住,其变化身业不坚住”。在545页无性释中说,“自性身业是其坚住,余二身业是不坚住”。就是说世亲与无性稍微有点儿不一样,咱们知道一下,不给作决断。

现等觉非有一切觉非无

一一念无量有非有所显

第三个颂子是说的“现等觉甚深”。“现等觉非有”,就是一切相妙智、一切智智成就了,觉悟了我是不可得的,法也是不可得,这叫“非有”,也就是遍计执无所有、毕竟空。“一切觉非无”,但也不是没有所觉,“非无”就是说在假立名相的道理上,还是得说有释迦佛、弥勒佛等。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一念无量”,在每一刹那都有菩萨在无量无边的世界里成佛。就是说,从第一义谛上来说,无佛道可成,但从俗谛上来说,还是有成佛这回事儿的。“有非有所显”,“有”是指从圆成实这一方面来说,一切佛的自性清净法界是有的,“非有”是指没有一切障碍,烦恼障、所知障都没有。

非染非离染由欲得出离

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

第四个颂子说的是“离欲甚深”。“非染非离染”,“非染”就是贪、嗔、痴等一切的染污,这是用四寻思观、四如实智把那些染污都给灭除了;“非离染”是说染污的种子还没有断尽。这是怎么回事儿呢?“由欲得出离”,正因为菩萨有染污种子,所以菩萨才能度化众生出离生死。这是在菩萨位的情况,还没到佛地。“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菩萨是先断烦恼的现行,到金刚道时断烦恼种子,怎么断?“了知欲无欲”,就是说,他知道遍计所执的欲其实是根本就没有的,连一点儿的影子也没有。他知道遍计所执的境界(即所遍计)从本质上说,根本就是依他起,这样呢,能遍计、所遍计其实都是依他起,遍计所执是没有的,遍计所执的欲当然也是没有的。所遍计毕竟空,能遍计也毕竟空,在毕竟空里根本就没有欲可得。知道了这些,就是“悟入欲法性”了,就是证悟了佛的根本无分别智,证悟了一真法界。从烦恼法上也能证悟法性,这道理是甚深的。

诸佛过诸蕴安住诸蕴中

与彼非一异不舍而善寂

第五个颂子是“断蕴甚深”。“诸佛过诸蕴”,诸佛成就了无分别智,超越了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境界,这是因为根本无分别智而证悟了遍计执是毕竟空的,这样,佛的心就不住于色受想行识五蕴上了,就与清净法界相应。“安住诸蕴中”,说,虽然诸佛已经超越了五蕴的境界,但因为大悲心,他不弃舍一切众生,他就还住在五蕴里,不过他的住给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是住在有漏五蕴上,诸佛是住在无漏五蕴上,他住于五蕴而不受五蕴之苦,为什么呢?其实就是说,他的住于五蕴是化现而已。“与彼非一异”,别看佛住在五蕴上,其实佛是超越了五蕴的。也就是说,佛实际上是住于清净法界,他所表现出来的住于五蕴的五蕴是清净法界化现出来的,你可以说它是五蕴,也可以说它根本就不是五蕴。也就是说,超越诸蕴的清净法界,和幻化的诸蕴是“非一异”的,为什么不是一?因为超越诸蕴的清净法界是无为法,而诸蕴是有为法,当然不能说是一!那又为什么是非异呢?因为离开了诸蕴,根本就没有清净法界可得,谁也不能离开诸蕴去证悟清净法界。这就叫“与彼非一异”。“不舍而善寂”,说,佛的大悲心是不弃舍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因为众生就是五蕴和合的,舍弃了五蕴就是舍弃了众生。所以“不舍”。“善寂”是指佛陀能够在有为的五蕴之上离一切相,证悟寂灭法性、清净法界。

诸佛事相杂犹如大海水

我已现当作他利无是思

第六个颂子是“成熟甚深”。“现等觉甚深”是成就一切种智,离欲甚深、断蕴甚深,是弃舍杂染的因果。这个成熟甚深,是说诸佛度化一切众生。“诸佛事相杂”,诸佛要作的事儿都是利益一切众生,这尊佛与那尊佛没有区别,所以说,一切佛所作的事儿放在一起是可以的。这其实是因为诸佛的自性都是真如,是一样的缘故,是不分彼此的,再说了,一切佛都是没有我执的,所以诸佛是可以和而为一的。其实这就是咱们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杂”就是和而为一、不分彼此、揉在一起。“犹如大海水”,这是一个比喻,很多江河里的水,流到大海里以后,就融汇到一起了,不分彼此了。“我已现当作”是说,我过去就在作利益众生的事情、现在也还在作利益众生的事情,未来还是要作利益众生的事情。“已”是过去,“现”是现在,“当”是未来。“他利无是思”的“他利”就是利益众生;“无是思”是说,诸佛是没有这种分别心的。我们知道,诸佛的境界是合而为一的,没有你我的区别。

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

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

第七个颂子是说“显现甚深”。诸佛一直在作度众生的事儿,可是我们从来就没有看见过,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众生罪不现”,原来呀,是因为我们众生有太深的罪业。“如月于破器”是一个比喻。有一完好的罐,装满水,放在外边儿,就可以在水罐里显现出一个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可是现在呢,你这个罐子破了,水漏了,这样呢,水罐还在,可是里边儿就现不出月亮来。我们就象一个破器,装不了水,自然显现不出佛。虽然罐破了,罐里显不出月亮,但月亮仍然在天上呀。我们是个破器,见不着佛,佛也还是照样在度众生。“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诸佛是遍满一切世间的,在世间任何地方都说法度众生,就像太阳一样,遍照一切大地,可你要是一个盲人,太阳照着大地你连一点儿也看不见。“法光如日”,佛陀的教法就象太阳一样,遍满一切世间。佛陀的教法就是光明。

或现等正觉或涅槃如火

此未曾非有诸佛身常故

第八个颂子是“示现等觉涅槃甚深”。“或现等正觉”,就是说,诸佛为了度化众生就来到人间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一个化身佛,其实是佛早就成佛了,不过是在这儿再显现一次而已。“或涅槃”,佛陀示现一下,成佛了,又离开人间了,这都是示现而已。示现成佛,是因为这儿有可度化的众生,要是没有可度化的众生,他就不在这儿示现了,把可度化的众生度完了,他也不需要长住世间,于是就示现涅槃,这就叫“或现等正觉,或涅槃”。“涅槃”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但这儿要说成离开世间。“如火”,这是一个比喻,就象世间的火一样,有缘就烧起来了,烧完就灭了。佛的示现等正觉、示现涅槃也是这样子的。“此未曾非有”,说,佛在世间示现,我们觉得世上有佛了,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老和尚叫佛,真正的佛是无形无相的,有形相的就不是真的。佛示现涅槃了,我们觉得世间没有佛了,其实根本就不是没有佛了。未曾没有佛,也未曾非有。示现成佛来到人间,我们叫“来”;示现涅槃,我们叫“走”,其实根本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这叫“此未曾非有”。“诸佛身常故”,我们觉得示现成佛是生,示现涅槃是灭,实际上佛根本是没有生灭的,示现的生灭根本不是真实的。这是“示现等觉涅槃甚深”。

佛于非圣法人趣及恶趣

非梵行法中最胜自体住

第九个颂子是“住甚深”。“佛于非圣法”,佛来到世间度化众生,世间的境界是非圣法的,因为非圣法,所以有很多的过失,即使说有点儿善法,也是不圆满的善、是有漏的善。可佛是最胜的境界,佛的自体是安住在清净法界里的,这于凡夫是不一样的。佛虽然来到世间,但他绝对不会退到非圣的境界来,他是不被世法所染的,“最胜自体住”,他还安住在圣法境界里。“人趣及恶趣”,说,佛来到人间度众生,或者到三恶道去度众生,“人趣”是人间,还包括天人,指三善道,“恶趣”是三恶道。这些众生佛都度,佛在度这些众生的时候,他的内心里还是“最胜自体住”,佛还是安住于最胜处,不被六道所染。“非梵行法中”,“梵行”就是清净行,这里就是指慈悲喜舍,说,佛所度化的众生几乎都没有慈悲喜舍,佛在度化他们的时候,绝对不会被他们染污,佛还是“最胜自体住”,住于慈悲喜舍的清净光明里。在清海无上师的说法里,说我们本来是佛,我们来度众生,度久了之后我们变成了众生,我们现在就是尽力地回到我们的来处。净土法门法师说:十法界里佛还不行,还会退,只有到了法身大士的地步才不会退转。这都是邪说。

佛一切处行亦不行一处

于一切身现非六根所行

第十个颂子是说的“显示自体甚深”。佛的自体就是真如。“佛一切处行”,佛到处行化去度众生,到各界去。佛本身有自己的境界,为了度众生,他就到一切境界去化现。“亦不行一处”,佛虽然到各处去度众生,其实他哪儿都没去。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佛是无分别智,到哪儿都是佛的境界,哪儿都是清净的真如境界,所以说,他是一直在清净真如境界里哪儿也没有去。这就是到一切处与不行一处的高度统一,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于一切身现,非六根所行”,说,佛不但心念一直安住于清净法界里,而且身相也很奇特。“于一切身现”是说佛有大悲心度化众生,能够到一切处去现身,现各种身度化众生。这正因为法身无相所以佛才能现各种身。“非六根所行”是指佛虽然现各种身,被各种众生见到,但佛的本身境界,凭众生的六根还是见不到的,就是说,佛是方便示现一切众生所能见到的身相,但佛的境界众生还是不能知道的。也就是说,佛可以方便示现,但佛的境界一直没变。

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

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

第十一个颂子说的是“断烦恼甚深”。“烦恼伏不灭”,烦恼令人不愉快,菩萨可以调伏烦恼,可以令它不活动,但是还没有把它们消灭,没有把它们的种子给断掉。“如毒咒所害”这是一个比喻,有一条毒蛇,它要咬人,所以要用咒术把它降伏,这样它就害不了人了,但是,你也用不着把它杀了呀~~它咬人是它的业力所使,它已经够苦了。到它业力尽了的时候,它自然就咬不了人了。“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到金刚道以后,成佛了,自然就把烦恼种子给断尽了,到成佛的时候,就是清净法界。凭大神通、大智慧就可以度众生了。在天台中有一个伏惑润生,就是还要保留烦恼种子,说要是没有它的话,就不能在生死中来了,那就没法度众生了。这是因为神通还不够、智慧还不够的缘故。到成佛的时候,智慧够了,就不用烦恼种子了,凭神通、智慧就可以到生死中现身度众了。

烦恼成觉分生死为涅槃

具大方便故诸佛不思议

第十二个颂子说的是“不可思议甚深”。“烦恼成觉分”,“烦恼”是流转生死的动力。“觉”是令人安乐的原因,“分”,妙老说是原因。烦恼是染污的,可是它能够成为无上菩提的因,这是不可思议的。“生死为涅槃”,生死是令人不如意的,而涅槃是大安乐、大解脱的境界,现在说生死就是涅槃,这是不可思议的说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具大方便故”,因为佛菩萨有方便善巧的智慧。佛的生死其实只是示现而已,他根本就安住在最胜境界上,佛陀的烦恼也是示现而已,它其实根本就没有烦恼。“诸佛不思议”,这是诸佛的不思议境界,不是凡夫所能了知的。

应知如是所说甚深有十二种:

这样,我们就知道甚深有十二种甚深,具体是哪十二种呢?下边儿给说一下,因为前边儿没有说名字,只是解释,下儿给出名字。

谓生住业住甚深,安立数业甚深,现等觉甚深,离欲甚深,断蕴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示现等觉涅槃甚深,住甚深,显示自体甚深,断烦恼甚深,不可思议甚深。

第一颂是“生住业住甚深”。第二颂说的是“安立数业甚深”。第三颂说的是“现等觉甚深”。第四颂说的是“离欲甚深”。第五颂说的是“断蕴甚深”。第六颂说的是“成熟甚深”。第七颂说的是“显现甚深”。第八颂说的是“示现等觉涅槃甚深”。第九颂说的是“住甚深”。第十颂说的是“显示自体甚深”。第十一颂说的是“断烦恼甚深”。第十二颂说的是“不可思议甚深”。

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几种念应修此念?

十门差别的第九门是“念”。“若诸菩萨念佛法身”,要是有菩萨欢喜修学念佛法身这个法门的话,“由几种念应修此念”?有多少种方法来修这念佛法门呢?也就是说,这个念佛法门怎么修行呢?

略说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

念佛法门广大甚深,现在说不了那么多,只能简单地说,最简单地说,有七个念佛的方法。

一者、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应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

第一,我们要念“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佛有自在转变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威力,这需要我们在禅定中观察。佛为什么有样的威力呢?一切法怎么搞的,难道本身都不能决定,佛想怎么改变就怎么改变?为什么会这样?“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原来,是因为佛有无障碍的大神通,能够入一切法界的缘故,“得无碍通故”就是说佛有无障碍的大神通。

此中有颂

无著论师说了一个颂子。

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

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

佛在一切世界都能自在地往来、自在示现。真的这样吗?我看未必。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想,佛既然可以自在地到各处度众生,他无始以来就在度众生,那么众生不是早就该被度化了吗?我们不是早就该成佛道了吗?或者我们早就该成罗汉、成辟支佛了,可我们直到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这就说明了佛并没有来度我们吗?我有这样的疑问,无著论师就用了这个颂子来回答我。“有情界周遍”,说,有情很多很多,佛确实是要度一切众生的,可是“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我们到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这二句颂子说了四个原因,因为这四个原因,所以佛到现在还没有度得了我们,我们到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第一个原因是“具障”,我们有烦恼障、业障、报障,所以佛要度化我们是非常的困难。现在有一个电影,好象是《青蛇的故事》,王祖贤演白蛇,张曼玉演青蛇。那里边儿法海有一句台词:人太难驯服了,比妖还难!就因为我们有这些障,所以还在生死中流转。烦恼障是我们情绪方面的。一种情况是我们因为三毒而不接受佛陀教化;另一种是接受佛陀的说法但作不到。这样的人只能在生死里流转。业障是指造了极重的恶业,比如造了五逆重罪,这些罪障碍了我们,所以我们在生死中流转。报障就是果报的问题。比如说你又聋又哑还是个瞎子,你又生在人间,你接受佛法的障碍就特别大。第二个原因是“阙因”,就是没有善根,这是因为无始以来你就没有对佛法的熏习,让你一下子接受佛法,这不现实。“二种决定转”这一句包含了二个原因,一个是业决定转,一个是报决定转。“业决定”是说你非要造这种罪,诸佛虽有大神通,他不让你造,可你偏要造,那么佛也就不干涉你了,佛有的是时间,他耐心大得很,他等着,到机缘成熟了再说。这是造业。下一个是“报决定”,这是说业你既然已经造下了,有了这罪业,你必须为你的所作负责任,你就得去受果报。佛也不能使你不受报。就因为这原因――具障、阙因、业决定、报决定,所以我们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而不得出离。“诸佛无自在”是说,诸佛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

二者、如来其身常住,应修此念,真如无间解脱垢故。

这第二种念佛法儿,其实就是实相念佛,刚才说的第一种念佛法是观想念佛。“如来其身常住”,这很简单,因为佛法身其实就是清净法界、就是真如,自然是常住的。“应修此念”,那么,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就要这么念佛,在禅定中这样观察,观察什么呢?“真如无间解脱垢故”,说,众生的身体是无常的,为什么佛身常住呢?因为佛以真如为身。“无间”在论文中是指成佛以后连一刻不清净的时候也没有了,在还没成佛的时候,他所成就的境界还是有个别间隔的。论文中的“垢”,就是烦恼障、所知障的垢,它可以搅局,但成了佛以后,它就搅不了局了。

三者、如来最胜无罪,应修此念,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离系故。

这是说,佛是最殊胜的,连一点儿的过失也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要这样念佛:佛没有了烦恼障、所知障,我现在学习佛法,也要象佛一样,也不能有烦恼障、所知障。要时时观想自己就象佛一样慈悲、智慧等等。

四者、如来无有功用,应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故。

说,佛在度化众生时,“如来无有功用”,佛并没有刻意举心动念去度众生。我们应该这样念佛,“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佛没有刻意努力去度众生,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任运的、自然的,而且是永久的,佛不会说我这会儿不度了,没有这样的事儿。

五者、如来受大富乐,应修此念,清净佛土大富乐故。

这是说成佛以后,有无穷的富乐,主要是“清净佛土大富乐”。咱们看《阿弥陀经》,极乐世界是黄金为地,到处是七宝。佛的世界确实是大富乐。这是因为佛在因地的时候广修福慧的缘故,可不是无因缘的。这说的是佛的受用土。佛的富乐不是只自己享用,是可以与别人一起享用的。

六者、如来离诸染污,应修此念,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故。

这一个是说佛的变化土。“如来离诸染污”,佛来到凡夫世界度众生,凡夫世界是染污的,但佛离诸染污。“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生在污染世界,但这世界无法污染他。

七者、如来能成大事,应修此念,示现等觉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故。

佛来到世间能够成就大事,就是广度众生。“示现等觉般涅槃等”,就是示现八相成道,示现在这儿成佛。“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让一切众生培植善根,没有成熟善根的让他成熟善根,“已成熟者令解脱”,已经成熟善根的让他解脱。“成熟”就是得到,“成熟善根”就是得到善根。

此中有二颂:

这七念,无著论师用二个颂子给说一下,这样好记。

圆满属自心具常住清净无功用能施有情大法乐

遍行无依止平等利多生一切佛智者应修一切念

“圆满”,指前边儿的七条都是圆满的,是圆满的大自在境界。“属自心”,指第一条“于一切法得自在转”,一切法都随心。“属”就是随顺,随心所欲,想怎么着都能成就。“具常住”是指第二条“其身常住”。“清净”是第三条“如来最胜无罪”。“无功用”是第四条,“如来无功用”。“能施有情大法乐”是第五条,“如来受大富乐”。“遍行无依止”是第六条“如来离诸染污”。如来入一切法界,皆不受染污。“平等利多生”是第七条,“如来能成大事”。佛的悲心平等地度一切众生,能饶益一切众生。这七条都是圆满的。颂子中说“一切佛”,就是说一切佛都具足这七种圆满。“智者应修一切念”,有智慧的人就应该修学这个念佛法门。

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

佛的法身圆满,那么其依报如何清净呢?也得说说。

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说,

先引用经文,这是圣言量。《菩萨藏百千契经》,印顺法师说是《华严经》,但你翻一下,下边儿的一段其实是《解深密经·序品》中的。我把《解深密经》也带来了,下边儿的一段文字在《解深密经》的第一、第二到第三页。在这部《菩萨藏百千契经》的“序品”里有这样的话。

谓:簿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

“簿伽梵”就是佛。“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佛住的是有殊胜的光明照耀的七宝庄严的宫殿里。这个宫殿放出大光明来照耀一切世界。这是说佛的净土显色圆满。显色就是青、黄、赤、白等颜色。这里说的佛应该是受用身佛。

无量方所妙饰间列,

这是说佛土形色圆满,形色是一个偏正词组,重点在“形”上,形色本是形象颜色,一偏正就成了着重于形了,所谓形色就指长、短、方、圆等。“无量方所”就是指这个大宫殿(这大宫殿是一个建筑群,当然,这是瞎说)的各处,“妙饰间列”,这宫殿装修得都可好了。“饰”是装饰,“间列”是布局合理。佛的世界是自在的境界,想怎么变都可以。

周圆无际其量难测,

“周圆”,你划一个平面图形,要求面积相等,那么圆形的周长最大。是不是这样,我有没有说错?平面几何的内容也忘了。这个“周圆”就表示最大,说的是宫殿最大。大到什么程度?“无际”,无限大。“其量难测”,没法测量、没法思维。这是说佛土的大小,俗话叫占地面积。这一句说的是佛土的分量圆满。

超过三界所行之处,

佛土超过了凡夫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圆满。我们的世界是有漏业成就的,佛土是无漏业成就的。这是说的佛土的方所圆满。

胜出世间善根所起,

佛土是怎么成就的呢?“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是这样成就的。善根有世间的、有出世间,我好心作了一点儿善事儿,这是世间善根,“胜出世间善根”则是成就道业的善根,成就道业还有成就二乘道业和成就菩萨道业的不同,这里指的是成就菩萨乘的道业。有人说还兼顾成就二乘道业,比如说极乐世界就有许多的大菩萨,还有大阿罗汉等。这也是一种说法吧。这是佛土的因圆满。

最极自在净识为相,

这是佛土的果圆满。这佛土就是由胜出世间的因所创造、所成就的。佛土是“最极自在”的,“最极自在”就是达到自在境界的极致,大自在!“净识”就是无垢识。这句论文说,成了佛之后,是以无垢识为清净世界的体相。也就是说,佛土是“胜出世间善根”为因而有的,但它也是佛的清净心所现的,要是没有佛的无垢识,也就没有那个“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的大宫殿。总之,就是说,佛土也是以识为体性。唯识无义。

如来所都,

这是主圆满。佛土是由如来所“都”的,“都”就是首领、头目的意思,这个我是查过字典的。就是说,在佛土里如来是头领。

诸大菩萨众所云集,

这是辅翼圆满。说,在佛土里可不是只佛住在那里,还有很多的菩萨也在那里住,他们在那里帮助如来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这里我想还包括阿罗汉之类的,因为比如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很多阿罗汉之类的。反正这里指的是圣者。

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

这是眷属圆满。这是因为佛摄化一切众生的缘故。佛土里也有很多的天人;龙,龙是水族;还有药叉,药叉用汉语说就是暴恶鬼;还有健达缚,健达缚用汉语说是寻香,他是管音乐的神;阿素洛,用汉语说就是不端正。还有揭路荼,就是咱们说的大鹏金翅鸟;还有紧捺洛,这也是管音乐的,头上有角,但又象个人样子;还有莫呼洛伽,就是大蟒蛇;还有人与非人等。这就是咱们常说的天龙八部。这个咱们注意一下。虽然说这里说了有天龙八部,但这不是真的。你翻到无性释554页,倒数第四行,“此化非实”。什么意思?就是说,能到佛那儿去的,都得是大菩萨,大菩萨们都带惯了眷属,到这儿来参加法会,他习惯性地就化现出眷属来了,并不是真的天龙八部也来了。这就象冬天里我们戴帽子,到了春天天暖和了,因为戴了一冬的帽子,所以刚不戴帽子的时候还觉得头上戴着帽子一样。菩萨一直带眷属,现在一下子不带,也有还带着眷属的感觉,因为菩萨心力太强,所以在经典上也列出来(被见到)。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

这是任持圆满。生活在佛土里的人也是要吃东西的,他们吃什么呢?“广大法味喜乐所持”,原来呀,是佛为他们说法,他们听佛说法,听众心里就有了喜乐的滋味。有了这喜乐,结果这儿的菩萨们就能够生活下去了,生命就可以存在了。这确实是不错的。

作诸众生一切义利,

这一句是事业圆满。你不能吃过饭不干事儿吧,他们作什么事儿呢?就作利益众生的事儿,利益众生的事儿他们都干。

蠲除一切烦恼灾横,

这是摄益圆满。“蠲除一切烦恼灾横”是说,在佛土里是没有一切的灾祸的,烦恼也没有,灾祸也没有。天灾人祸都没有,是一个清净的世界、安乐的世界。

远离众魔,

这是无畏圆满。在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的魔,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等等,他们来恼乱我们的身心,我们要修行,他们偏来捣乱,但佛国净土里没有魔。因为没魔,所以我们无畏。

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

这是住处圆满。这是说佛的世界的庄严是最庄严的,“过诸庄严”,超过了所有的庄严,比二乘的庄严庄严多了,凡夫世界的装修给佛土根本就没法比。“如来庄严之所依处”,佛土是佛的无量功德所庄严的地方,是最圆满的。

大念慧行以为游路,

这是路圆满。“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念”是闻慧,“慧”是指思慧,“行”是修慧。就是说,在佛土里是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为路的。我们凡夫要到什么地方去,要走公路、铁路,而菩萨要到佛地去,得走闻路、思路、修路。就是说,是以闻思修三慧为路的,沿着这条路就可以成佛。

大止妙观以为所乘,

我们在路上也不是步行的,在公路上就坐汽车,在铁路上就坐火车,现在在闻思修三慧的路上,是坐什么呢?坐的是无漏止观,也就是奢摩他、毘钵舍那。这个是乘圆满。

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

到了佛这儿了,还有一个门,你得进去,这个门是什么呢?是“空、无相、无愿”,这个咱们一般叫三解脱门。过了这个门就登堂入室了,就到常寂光净土了。

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

这是依持圆满。依持就是依靠、靠山,经上说我每这个世界是以风轮为依持,要是没有风轮,我们这个世界就完蛋了。你看,现在环境污染,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这就是咱们这个世界的风轮出问题了,再不注意,问题就大了。咱们人以大地为依持,在地上生活,可以偶尔坐坐飞机,但不能永远离开大地。现在说佛土,则是以“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的“大宝华王”为依持,就是说,佛土是建立在大宝华王上。注意,大宝华王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十八种圆满就说完了。

如是显示清净佛土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

前边儿用论文说了一下清净佛土的十八种圆满,但没有说名字,当然,我说的时候给说了,人家原文上是没有说的,这儿无著论师给说了一下子。

复次,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

这是把清净佛土又用四种净德给说了一下。“受用如是清净佛土”,要是受用这清净佛土的话,也就是说,在这清净佛土生活的话,那会有什么好处呢?有四种好处: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一向”就是一直。“净妙”就是清净微妙,没有不清净的事儿。一直是安乐的,从来不会有苦恼。一直是没有罪障的,一直是大自在的。

复次,应知如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

十门分别的最后一门是业――诸佛法身(法身即清净法界)所作的事业。这里说佛所作的事业有五种,当然,五种都是利益有情的。

一者、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于暂见时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

法身佛所作的第一件事儿,是“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救济一切众生的灾横,水灾、火灾之类的他都救,这是他的事业,他要不干那他就不是佛了。“于暂见时便能救济”,他一看见他就要救,一下子也不停。无著论师还举了几个他救济的灾横例子,“盲聋狂等”,佛有法子使盲者得明,聋者得闻,“狂”就是魔症、精神病,让这些都恢复健康。“等”表示其他的衣食困难、水火盗贼之类的各种苦难。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法身佛苦恼众生能见到吗?见不到!要知道这里说的法身佛包括受用身、变化身,这就见到了。这里就要说到广义的佛法了,五明都是佛法。

二者、救济恶趣为业,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故。

第二种是救济恶趣众生。刚才说的“盲聋狂”是指人道的苦难,现在说三恶道的苦难。对于恶道众生的苦难怎么办呢?“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佛可以令这些众生远离不善处而到善处去。怎么救法?你还没有落入恶道,他就劝你行善,使你不落恶道,你已经落入恶道的,他来打你、罚你(就是地狱狱卒)这样消你的业,让你赶快把业消完,快些出离恶道。

三者、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于如来圣教中故。

论文中的“非方便为业”是指外道的修行境界。“方便”就是解脱的方法,“非方便”则是指不正当的解脱方法,你想解脱,可是因为方法不对,修了半天也解脱不了,这就是“非方便”。有些外道修行是很努力的,但怎么也解脱不了。“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佛有办法使这些外道舍弃那些并不能使他解脱的修行方法,“置于如来圣教中”把他们安置到能够让他们解脱的如来圣教中,让他们照如来圣教而行就可以解脱了。

四者、救济萨迦耶见为业,授与能超三界道故。

第四、第五是说的佛教徒,第四是说小乘人有的有萨迦耶见,佛以“救济萨迦耶见为业”,“萨迦耶见”就是身见(执四大、五蕴和合的我恒常),你要是有身见,你就有苦恼,佛对这样的人也救度。“授与能超三界道”,对这些人,佛就教给他们能够超越三界的无我之道,给他们讲解四大、五蕴皆不可得,这空的道理可以令之得大解脱。

五者、救济乘为业,拯拔欲趣余乘菩萨,及不定种姓诸声闻等,安处令修大乘行故。

这一个是劝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救度众生。在第四条中佛陀已经教给你超出三界的方法了,让你不再在生死中流转,但是你还没有发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很重要。“救济乘为业”,就是佛是广度众生,让人皆发菩提心,这就是他的事业。让人都成佛。“拯拔欲趣余乘菩萨”,“拯拔”就是救度,“欲趣余乘菩萨”是说,菩萨本来是发心救度众生的,可是众生难调难化,众生不上法船,这位菩萨就有些退心了,想着说:我不管别的众生了。还有“不定种姓诸声闻等”,在五种姓中有一类是不定种姓,就是说,要是遇到好的因缘,他就可以成佛,不然他就可以成二乘了,这就叫“不定种姓诸声闻”,有些是定姓的声闻、缘觉,现在只说这不定种姓诸声闻、缘觉。对于这些人,佛就来救度他,你是不定姓的声闻,佛劝你努力成佛,你是菩萨现在退心不想度众生了,佛就鼓励你。反正是让能够成佛的都成佛,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决不放弃。

佛做是就这五种事儿,前三种是接引众生来到佛法里,第四、第五两种是以真正的佛法来广度众生。这五种事儿,实际上只是一件事儿,度众生。

于此五业,应知诸佛业用平等。

一切佛作的都是这五种事儿,这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此中有颂:

诸佛无差别,可我们有差别,因为我们不是佛。我们的差别从哪儿来呢?下边儿用了一个颂子来说明。

因依事性行别故许业异

世间此力别无故非导师

这个颂子说了我们的差别的五个理由。“因、依、事、性、行”。什么是“因”差别?就是原因的不同。有的人做十恶业,那就到三恶道去,而有的人做五戒十善,那就到人、天善道来,这就是因不同,因为因不同而使得业不同。第二个是“依”,就是身体,我们做事儿,要以身体为依止,不然的话就作不了事儿。这个依是各种各样的,人的身体都不一样的,有的人健康一些,有的人身体差一些等等。这样他的业就不一样。“事”就是做的事。有人作工人,有人作农民,有人作商人,有人作医生等等,这就是事不同。“性”则指个性、心,或者说是兴趣,有的人他的兴趣就在机械方面,那他就作工程师,有的人的兴趣就在表演上,那他就作演员等,这样也就表现出不同。“行”是采取行动作同样的事儿,有的人笨一点儿,就用一些笨方法,笨鸟先飞,而有的人聪明,用另外的法子,一下就搞定了。因不同、依不同、事不同、性不同、行不同,所以“许业异”,就导致了他的业不一样。“世间此力别”,世间众生在因力、依力、事力、性力、行力上有各种各样的差别,所以他的业力不一样。十方诸佛,都是因修六度万行而成就的,这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而且作的都是利益众生的事儿,这也是一样的,可不象我们凡夫,各式各样。“无故非导师”,“无故”是指佛陀没有各种各样的差别,“非导师”是指各种的差别不是导师(佛陀)所有的,而是因为众生有,所以佛就随顺众生而显出差别。

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

以下是解释问难的。因为有人对佛的法身还有疑问,所以这儿回答一下。下边儿一共提了八项疑问。“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就是说,诸佛的这些功德所成就的圆满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诸佛的法身与声闻乘、独觉乘是不一样的,可是我们知道,《法华经》上说“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佛到底是以何意趣而这么说的呢?

此中有二颂:

这儿用了两个颂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

由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

“为引摄一类”,为了引摄一类众生。“摄”是摄持,就是照顾,照看着这一类众生,若他有不往成佛路上走的倾向,赶紧把他引过来。“及任持所余”,不单是照顾那一类众生,同时还要兼顾其他类众生。就是有主有次。“由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说,“引摄一类”是引摄哪一类呢?原来是引摄的“不定声闻、独觉”,因为这些人,佛要是引导了、鼓励了,他就可能成佛,要是不给多费点儿心思的话,他们就成罗汉或者辟支佛了。“任持所余”也是不定性,有些菩萨也心不定,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有困难他就灰心了,也有这样的菩萨,这叫不定性菩萨,佛在引摄不定性声闻的同时,还兼顾不定性菩萨。那些不定性声闻,从表面上看,他是二乘人,但他的内心里有大乘善根,佛引导他回小向大;这些不定性菩萨,表面上是菩萨,但他的内心里有动摇的因素,所以佛要断了他的杂念,所以说只有一佛乘,你没有别的路可以走,这样让他不退转。

法无我解脱等故姓不同

得二意乐化究竟说一乘

上一个颂子是说的佛说一佛乘的目的,这一个颂子是说佛说一佛乘的根据是什么。就是佛说一佛乘的理由是什么。“法无我解脱等”,意思是“法等、无我等、解脱等”(“等”是平等的意思)。的“法”,是指清净法界,清净法界呢,佛菩萨以及阿罗汉、辟支佛所证悟的都是一个,《华严经》卷第三十八·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中有说“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碍智”,这是佛对八地菩萨说的,意思就是说,你现在是证悟了真常法性的道理,你证悟的这个道理,二乘也能证得这真常法性。翻到世亲释288页第一行,“法谓真如,诸声闻等,同所归趣,所趣平等,故说一乘。”再翻到无性释558页倒数第三行,“法谓真如,诸声闻等乘虽差别,同趣真如,所趣真如无有差别,故说一乘。”世亲释和无性释的意思是一样的:声闻、独觉、菩萨所悟的清净法界、真如是一样的、平等的。“无我”,这是说菩萨所证得的无我与声闻、独觉所证得的无我是一样的。声闻、缘觉证悟的是补特伽罗无我,菩萨所证悟的补特伽罗无我与声闻、缘觉是一样的。当然,他们还有不一样的,菩萨证得法无我了,声闻、缘觉是没有的。现在只说一样这一方面。“解脱”,这是说声闻、缘觉解脱了烦恼障,佛菩萨也解脱了烦恼障,这是一样的。“姓不同”指种姓不同,他是辟支佛种姓,他是声闻种姓,他是一佛乘种姓,这不一样。给前一句连起来是说,虽然种姓有不同,但所证悟的法、无我、解脱都没有差别,所以,从这一方面说呢,只有一佛乘。当然,这是说的不定姓声闻、不定姓缘觉、不定姓菩萨。“得二意乐”,“二意乐”就是说,从人来说,你给佛的平等的,佛能成佛,我就也能成佛,所以是一佛乘;再从法上来说,一切法性平等,所以是一佛乘。“化”,佛陀化现成声闻、缘觉,就是说,佛在以前世也曾化现成声闻、缘觉,就是要告诉那些不定性的声闻乘人,声闻乘也是可以成佛的。“究竟说一乘”的“究竟”是指现在从究竟上来说一乘,因为刚才从法平等上说了一乘,从无我平等上说了一乘,从解脱平等上说了一乘,现在从究竟上说,也是一乘。从“究竟”上说,就是指佛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没有超过佛乘的了。这样总结一下,就是说,佛说一佛乘的理由有八:法、无我、解脱、姓不同、二种意乐(人和法性)、化、究竟。这就是说,佛在经典里也说了一佛乘,就是因为这个所以说一佛乘的。

如是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缘可见?

这是第二个疑问。“如是诸佛同一法身”,无量的诸佛都是以清净法界为法身。“而佛有多”,就是说,既然只有一个佛身,就只能有一位佛,可是却有很多佛,而且这么多佛还能同时存在,这是为什么?

此中有颂:

用个颂子来解答。

一界中无二同时无量圆

次第转非理故成有多佛

“一界中无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尊佛。“同时无量圆”,同一个时候有许多人修行都圆满了。“次第转非理”,人家修行已经圆满了,你能不让人家成佛?这就必须有很多佛存在。修行可不是排座次要一个一个来,是可以同时修行的,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修行可以这样,当然成佛也是这样,可以同时成。不过化身佛度众生,那是另一回事儿,因为那是化现,你不能我来化现了你还来,这给众生添乱,所以是有次序的。

云何应知于法身中佛非毕竟入于涅槃,亦非毕竟不入涅槃?

下边儿是解释法身是不是涅槃的疑问。在小乘中说佛也入涅槃,在大乘中说法身既入涅槃,又不入涅槃。

此中有颂:

这儿用颂子回答。

一切障脱故所作无竟故

佛毕竟涅槃毕竟不涅槃

“一切障脱故”,成了佛就把烦恼障、所知障统统解脱了,这就是究竟证悟一切法寂灭。这就是佛入涅槃了。“所作无竟故”,成了佛也要一直度众生,要尽未来际度众生,所以就不能入涅槃。就是说,一证悟就是入了涅槃,已经入涅槃了,还要朝哪儿入,它本身就是涅槃,涅槃还怎么入涅槃?也就是说,涅槃没有入涅槃,既然没有入涅槃,那就是不入涅槃。这个颂子咱们要这样来,“一切障脱故,佛毕竟涅槃,所作无竟故,毕竟不涅槃”。

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由六因故:

受用身不是自性身。为什么呢?有六个原因。

一、色身可见故,

受用身是有色相的,而自性身是无色相的,可见受用身与自性身不一回事儿。

二、无量佛众会差别可见故,

有无量佛参加的大法会中,那些大菩萨所见的每一尊佛都各不相同,也就是有差别,要是自性身的话,则不会有这差别。可见受用身与自性身不一样。

三、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故,

在法会中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乃至十地菩萨,所见的受用身都不一样。刚才说的是有很多佛,每一尊佛都有不一样的地方。这第三说的是只有一尊佛,每一位菩萨所见到的都不一样。

四、别别而见自性变动可见故,

这一个是指你现在是初地,看见的佛是一个样儿,你登二地了,所见的佛又不一样,你登三地了,看见的佛又是一个样,你登十地了,看见的佛又是一个样儿。这是说你自见一个人。

五、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

在法会上,有菩萨、有声闻,还有缘觉,还有其他的众生,既然有这么多的众生来参加法会,所以这一定不是自性身,只能是受用身,这样才能各有所见。

六、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非理可见故。

“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转阿赖耶识是成自性身的,转诸转识成受用身。要是自性身就是受用身的话,就不该有阿赖耶识和诸转识的转依转成身的不同了,经上说“转阿赖耶识是成自性身的,转诸转识成受用身”,既然有这不同,就说明了自性身给受用身不一样,不然不是释迦牟尼吃饱了撑得胡说八道了吗?既然释迦牟尼是对的,当然就是我们错了。

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应道理。

所以说,受用身不是自性身,它们是两回事儿。

何因变化身非即自性身?由八因故,

这是说为什么变化身不是自性身。就是说,老比丘不是佛的真面目。这有八个理由。

谓诸菩萨从久远来,得不退定,于睹史多及人中生,不应道理。

“谓诸菩萨从久远来,得不退定”,菩萨从久远劫来就在修行,要三大阿僧祗劫才成佛的,在没有成佛之前,他早就得了不退转定。得了不退转定,一定是圣者了。从大乘说,最少是忍位才能得不退定,按小乘说,至少得是三果罗汉。他到这儿不是不修了,还是再修行着、上进着。现在好了,说“于睹史多及人中生”,到成佛之前的这一生,他从欲界睹史多天(即兜率天)没了后再来到人间受生~~这根本不合道理呀~~我再说一下,就是说,他早就得了不退转定,怎么会重退到人间来受生呢?所以这只能是示现身、变化身。要是真身(法身)绝对不会这样的。这是八因的第一、第二原因。能分清不能?第一个原因是:早就得了不退转定,怎么能从天上退下来呢?第二个原因是:早就得了不退转定,怎么能再到人间受生呢?所以只能是变化身。这是从八相成道的方面来说的。

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常忆宿住,书算数印工巧论中及于受用欲尘行中不能正知,不应道理。

第三个原因说的是受学、受欲。“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常忆宿住”,菩萨有宿命通,能忆念宿世情况,“书算数印工巧论”,他知道自己过去世已经学过这些,“书”是读过的书,“算数”就是算命、术数之类的,“印”是印刻等,“工巧论”就是工巧明这些,这些都是五明的情况,菩萨以五明成就,就是说,菩萨知道他过去世是修行过的,“于受用欲尘”他还知道自己过去世作错的事儿。这些他都知道。可是现在到人间了,他“不能正知”,就是都忘了,还得重新再学,“书算数印工巧论”还要重新再学,这算什么宿命通?根本就不是宿命通!这就矛盾了。以前有宿命通、有圣道,还知道受用欲尘的错误,可现在在人间又受用欲尘,这矛盾是怎么回事儿?这只能说他根本就不是佛的真身,这只是佛的方便示现,是变化身,示现的要去修学,去受用欲尘的。这都是为了度化众生而方便示现,示现出凡夫的情况,告诉我们凡夫,修行就能成道,我们凡夫这样就增加了信心:他是凡夫,他能修行成道,我也是凡夫,我也能成道!如果说他本来就是佛,我们会想:你本来就是佛,可我们不是呀~~我能行吗?。所以那根本就是变化身。

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已知恶说、善说法教,往外道所不应道理。

诸菩萨久远劫来就通达佛法了,他已经明了了“恶说法教”和“善说法教”,哪是恶说,哪是善说,他清楚得很。但在这一生中,他还要去向六师外道请教,这不是胡涂吗?可见他并不是久远劫来就知道了。这根本就不合道理。所以,从他出家并向外道求教这一方面来看,他不是真佛,只是化身佛。这是第四条原因。

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已能善知三乘正道,修邪苦行不应道理。

第五条原因是从修苦行来说。说,菩萨久远劫来就知道三乘正道,既然早就知道了,为什么还会有六年时间的邪修苦行?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这是咋回事儿?所以,他只能是变化身。

又诸菩萨舍百拘胝诸赡部洲,但于一处成等正觉,转正*轮,不应道理。

第六、第七两条原因并在一起了。“又诸菩萨舍百拘胝诸赡部洲”,这是说,菩萨在修行的时候,是在各地行菩萨道的,成佛就应该到各地度化众生,因为他在各地都有有缘众生呀~~“百拘胝诸赡部洲”就是数百个南赡部洲那么大。菩萨他成佛了,为什么舍弃了其他洲而只在这一个地方说法度众呢?为什么只在这一个地方转*轮呢?这根本不合道理!就是说,佛是度一切众生的,可是你只在这儿成佛度众生,其他地方你不管了,这是不对的。所以说,只能说他是变化身佛而不是真佛、自性身佛。

若离示现成等正觉,唯以化身于所余处施作佛事,即应但于睹史多天成等正觉,何不施设遍于一切赡部洲中同时佛出?

如果说我们这儿的老比丘是真佛、是自性身的话,其他洲的会怎么说?人家也会说人家那儿的才是真身。“若离示现成等正觉,唯以化身于所余处施作佛事”,这一句话是说,只有我们这儿的佛是真身,其他地方的佛都是化身。对方也会这么说的。“离示现”就是不是示现,意思就是说这是真身、自性身,不是变化身。“唯以化身于所余处施作佛事”,在别的地方教化众生的是变化身。这样争论起来怎么办?佛是慈悲的,不是调斗人们来争吵的。“即应但于睹史多天成等正觉”,就应该只在兜率天成佛,这样不是更好吗?“何不施设遍于一切赡部洲中同时佛出”为什么他不在兜率天成佛,在其他的地方都是化身,这不是很公平吗?就是说,只有睹史多的是真佛,其余“百拘胝南赡部洲”的都是化身佛,同时都有佛,这是最好的了。

既不施设,无教无理。

无著说:可你小乘一直说这老比丘是真佛,其他地方的是化身佛。你这说法是既没有圣教依据,也不合理。完全是你的私心。这只是你自己在这儿安排,佛经中可没有这样说,没有圣教量的依据可是不行的。

虽有多化,而不违彼无二如来出现世言;

又有一个问题:很多的变化身佛,他们会不会打架?佛曾经说过,在一个世界只能有一尊化身佛,绝对不能有两尊佛同时出现于世,这样会给众生造成麻烦。无著论师在论文中就说了,“虽有多化,而不违彼无二如来出现世言”,虽然有, 很多的化身佛,这与“一个世界不能有两佛”的话不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呢?

由一四洲摄世界故,如二轮王不同出世。

因为佛说的一个世界里没有两位佛出现,就指的是一个四大部洲,一个四大部洲叫做一个世界,不是指很多的四大部洲叫一个世界。就象一个四大部洲没有两个转轮圣王出现世间,佛也是这样,没有二佛出现在一个四大部洲的情况。在一个四大部洲只有一位佛,所以这是可以的。从这儿也可以知道,在人间成就的只是变化身佛,不是自性佛。

此中有颂:

用颂子把这个道理再说一下。

佛微细化身多处胎平等

为显一切种成等觉而转

“佛微细化身”,佛有这微细的化身,可以到南阎浮提去入胎,这微细的化身,可以“多处胎平等”,可以到遍于三千大千世界去入胎,但每个地方的都是平等的变化身,没有说这儿是自性身,到另一个地方的是变化身,没有这样的事儿,都是变化身。“为显一切种,成等觉而转”,这是为了显示佛的自在境界,所以他到各个地方化现成佛。“一切种”就是一切种智,这是佛智。“而转”的“转”,是化现、显现,显现出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样,八相成道的佛我们就知道了是化身佛,不是真佛。

为欲利乐一切有情,发愿修行证大菩提,毕竟涅槃不应道理,愿行无果成过失故。

这是第八个理由。说佛当时在修行时发愿说要利益一切的众生,“为欲利乐一切有情”,后来等他成佛以后,没多久他就要涅槃了,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众生在流浪生死,他能不管吗?他要是不管的话,他以前发的愿不就成空愿了吗?你最初发的愿岂不根本是谎话!所以说“不应道理”。“愿行无果成过失故”,成佛前你发愿,要度化一切有情,结果你没有做这件事,这是不对的。所以,入涅槃的只是化身佛。

这是用八个理由来说变化身不是自性身。

佛受用身及变化身,既是无常,云何经说如来身常?

受用身、变化身是无常的,而自性身是常的,可是佛经上说佛身常住,这是怎么回事儿?明明受用身、变化身无常呀~~

此二所依法身常故。

我们之所以说佛身常住,是因为受用身、变化身所依的自性身是常住的,所以我们就说受用身、变化身是常住的。它们是自性身变现出来的,根本就是一个假相,所以你不能说受用身、变化身是无常的,根本就没有,哪儿有它的无常?既然不能说是无常的,那就说常好了,这常,也是自性身常!记住,我们说法身常住的原因,是自性身常住。

又等流身及变化身,以恒受用无休废故,数数现化不永绝故;

上一句是从法身常住因而说受用身、变化身常住。而这一句则是说受用身、变化身本身也有常的意义。论文中的“等流身”就是受用身,因为受用身是从自性身里流出来的,受用身比变化身殊胜得多,虽然受用身不是自性身,但和自性身是相等的。从自性身中等流出来,就是说受用身是等流身所表现出来的作用。现在说,受用身“恒受用无休废故”,就是说,受用身长期受用大法乐,没有停止的时候,一直在大富乐清净境界中受大法乐。从这个角度我们说它“常”。变化身呢,“数数现化不永绝故”,说,变化身有生灭怎么也说常呢?原来,是因为他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变化身,有因缘就出现一次,这一次的因缘尽了他就涅槃,后来又有因缘了,他就再出现一次,这样没有穷尽的时候,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说他“常”。

如常受乐,如常施食,如来身常应知亦尔。

这是一个比喻。“如常受乐”,我们快乐,是因为有智慧,而不是有钱没钱,要是有智慧的话自然会有一切,智慧是关键。有智慧就一直快乐,所以说,有智慧的人常受乐,其实这也是有间断,但有间断也是常受乐。“如常施食”,比如说一个人经常布施,我们说他常行布施,可不是说他一生就作这一件事,就站在街上布施,其实他也是有间断的,比如这一会儿他得回去吃饭,他得有别的事儿,他也得作,不过有间断我们也说他常布施。受用身、变化身也是这个道理,比如变化身,是有间断的,但有间断我们也说它“常”。

由六因故,诸佛世尊所现化身非毕竟住:

这是说化身一定得有涅槃,他不能不涅槃,不能毕竟住,有六个原因。

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脱故;

说,佛来到这个世间示现成佛,他所应该做的事情已经作完了。这一次的因缘已经尽了,该度化的都度化了,《佛遗教经》上说,“所应度者皆已度讫”,既然“度讫”了,就该走了、涅槃了。现在你已经没事儿了,下一次有因缘了,那就再示现。

二、为令舍离不乐涅槃,为求如来常住身故;

这是说我们有的人口是心非,说着是求涅槃的,可他说说只是说说,他实际上他不欢喜涅槃。“不乐涅槃”,只是嘴上讲讲涅槃,但实际上对涅槃没有好要心,“为令舍离不乐涅槃”,佛为了让你舍弃这个“对涅槃没有好要心”的心,所以他给你作一个榜样。“为求如来常住身故”,众生喜欢的是什么?喜欢的就是佛身常住,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身形我看见就欢喜,佛现在示现涅槃就是要告诉你,这么好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是靠不住的,你要求如来常住,只有清净法身才能常住。入圣道的圣者不是不乐涅槃,而是乐涅槃了。

三、为令舍离轻毁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

佛必须入涅槃的第三个理由,说,佛要是不入涅槃,你会讨厌他的。他不让我作这,不让我作那,今天说我,明天说我,你说一次、两次我听着,你老说我我受得了吗?在家里妈妈要老说我我还嫌她烦人呢~~“为令舍离轻毁诸佛”,这句话就是说为了不让你讨厌佛,佛涅槃了,人都有一个毛病,不珍惜已有的,老追求还没有到手的。佛是为了我们好,难道妈妈不是为了我好,难道妈妈还是想害我,我该讨厌还是讨厌。佛要入涅槃,就是省得你讨厌他。师父必须得管徒弟,戒律上说,师父收了徒弟而不教导是有罪的,你说你自己不守戒怨师父吗?不怨,但师父有罪!“令悟甚深正法教故”,说,佛要是不入涅槃,你就会想,反正佛还在,我以后再请教他好了,现在佛涅槃了,你就着急了,一有机会马上要精进:佛要是入涅槃了,我有不明白的地方怎么办呢?他就会觉得趁佛还在赶紧努力,一定要争取在佛涅槃之前成道,这样就不懈怠了。

四、为令于佛深生渴仰,恐数见者生厌怠故;

这个原因简单,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珍惜已有的,失去的才知可贵,所以佛要入涅槃。“为令于佛深生渴仰”,佛入涅槃了,你才知道遇佛是多么的不容易。“恐数见者生厌怠故”,你一直能见到佛,你就没有珍重想了。佛不入涅槃,你一讨厌他,反而增加你的罪过,佛入涅槃了,你生起渴仰之心,反倒能增加你的善根,既然这样有好处,能利益众生的事儿佛都愿意作,所以佛就涅槃了。有讨厌佛的吗?有,《大般涅槃经》上说,佛入涅槃了,迦叶尊者要赶过去,在路上遇见一个比丘,他就说:“佛入涅槃可就太好了,再没有人管我们了”,这样的事儿是有的。

五、令于自身发勤精进,知正说者难可得故;

“令于自身发勤精进”,这是真的修行人,很有道心的人,他说:佛在世的时候,我们还有个依靠,指望佛教导,现在佛要涅槃了,他要一涅槃,我就只能依靠自己了,所以我要趁现在更加努力精进。“知正说者难可得故”,要知道能说圆满正法的佛是很不容易遇到的,现在他要涅槃了,我要抓紧最后的机会,赶快精进成道。我们现在也能感到求法的艰难,有时候一个问题,想问个人实在找不到,问些老和尚,只能给说些正确的废话,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现在说这些人幸运,有佛,佛入涅槃,就是催促这些有懈怠心的人要警觉。

六、为诸有情极速成熟,令自精进不舍轭(e)故。

这一个是说,有一些佛教徒,他自己已经能够令善根成熟了,他有这个能力了,就不需要佛教导了。“为诸有情极速成熟”,“为”是因为;“诸有情”是有一部分有情;“极速成熟”,就是他有能力自己令自己精进、成就,“极速”是精进。“令自精进不舍轭故”,他可以让自己精进努力,这样的人不需要佛来教导了。“轭”是马车用的工具,要用马拉车,马就得带上这个,可以引申为管束。“不舍轭”就是自己就可以给自己鼓劲,就象马带上了轭一样,一直往前走。这是自己把自己给约束在正法里。印顺法师举的例子很好:就像病人已经快要痊愈了,医生守在旁边已经没有必要了,所以佛就入涅槃了。

这就是化身佛要入涅槃的六个原因。

此中有二颂:

再用二个颂子把这个意思说一下。

由所作究竟舍不乐涅槃离轻毁诸佛深生于渴仰

内自发正勤为极速成熟故许佛化身而非毕竟住

这还是化身佛要入涅槃的原因。由所作究竟、舍不乐涅槃、离轻毁诸佛、深生于渴仰、内自发正勤、为极速成熟,有这六个原因,“故许佛化身,而非毕竟住”,所以化身佛不能久住世间,一定要涅槃。

诸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不应为得更作功用?

这是说你要想成佛你必须得自己努力修行。“诸佛法身”,一切佛的清净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无始以来无量无边的佛,他们的法身都是没有差别的,是不能用数量来修饰、来形容的。一佛就是一切佛,一佛就能利乐一切众生。既然这样,我们“不应为得更作功用”?就是说,我们要是想成佛,佛就应该能够把这件事给我们做好,我们就不需要努力修行了吧?这种说法当然是不对的。

此中有颂:

这儿用一个颂子来解释。

佛得无别无量因有情若舍勤功用

证得恒时不成因断如是因不应理

“佛得无别无量因”,一切佛所证悟的清净法界是无别无量的,他能作一切众生精进修行的因缘(即是众生成佛的增上缘),佛的清净法界境界,其实一切众生也都是有的,就是性具呀~~天台宗就这么说的。“有情若舍勤功用”,说,佛确实是有不可思议的威力,可以作我们精进修行的增上缘,世亲释中叫“精进因”,无性释中叫“正勤因”,但是如果众生自己本身不修行,不努力,你还是不能成佛。其实这个咱们知道的,四缘成就,佛只能作增上缘,只有增上缘是不能成就的。“证得恒时不成因”,说,你自己要是不努力,诸佛所证得的清净法界长时间不能够与你本具的产生感应,这增上缘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等于没有,这就是颂子中说的“不成因”――还不能成为助缘(指增上缘)。“断如是因不应理”,你要是断掉了你精进修行的力量,还想成佛,这就是不合理的。

阿毘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释究竟。

这部《阿毘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到这儿我无著就给简单地说完了。“阿僧伽”就是无著论师。印度人写文章是把作者名写在后边儿的。所以无著论师也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了后边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刚晓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刚晓法师)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果断分第十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增上慧学分第九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增上心学分第八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增上戒学分第七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修差别分第六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入所知相分第四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依分第二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总标纲要分第一 

 刚晓法师:百善不抵一恶!学佛不守戒“罪加一等”? 

 刚晓法师:临终前听别人诵经能得到多少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