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道次第》修学意义


   日期:2024/6/8 23: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道次第》修学意义 

——2008年秋讲于厦门道次第专修班

济 群

   首先恭喜大家进入“道次第专修班”学习,同时也希望大家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真正走上解脱之路,菩提之路。无始以来,我们始终在轮回中流转,经历了无数的悲欢,无数的苦乐,无数的生死。虽然一直在寻求离苦得乐之道,但因为不曾皈依三宝,没有佛法作为指导,始终无法从中出离。即使在那些已经信佛、学佛的信众中,也往往由于缺乏善知识引领等种种原因,修学不得要领,难获法益。于是乎,依然被习气和轮回的力量所牵引。
   轮回之所以有着巨大的力量,原因就在于我们内心的惑业。所谓惑业,就是因迷惑造作的业力。我们在挣扎,在哭嚎,也在寻求,在探索,可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脱身而出。正如佛经所说,凡夫在轮回中,就像老象落入泥潭,越挣扎就陷得越深,越难全身而退。
   什么叫轮回?轮回不仅是一种现象,根本还在于,它是一种制造轮回的心理。这种轮回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身上,在我们的身边,在生活的每个当下。包括家庭的轮回,情感的轮回,事业的轮回,人际关系的轮回,等等。
   所有这些轮回,都是代表我们内心的一种迷惑和执著。因为迷惑而执著,因为执著而追逐。在追逐执著对象的过程中,这种执著又会随之增长,使我们进一步再去执著。从起点走向终点,又从终点走向起点,就像不断转动的车轮,循环往复,不曾少息。
   从这个角度说,轮回就是生命的重复。而凡夫的轮回,更是生命的低级重复。所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轮回的过患。虽说在座的每一位可能生活处境不错,但这种快乐是建立在无明基础上,是短暂而微不足道的。佛经中有个比喻,就像落井的人抓住一根枯藤,虽未立即落入井底,但井上有猛兽虎视眈眈,井底有毒蛇翘首以待,而手上抓着的这根救命绳索还被老鼠不断啃噬。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井边一个蜂窝正在往下滴蜜。这一点点甜蜜,居然就让他忘记所有险境,忘记当务之急是从井中脱离。
   我们可能不相信世间竟然会有如此愚痴不堪的人,事实上,凡夫的生命状态正是如此。在今天这个世界,外在环境已危脆不堪,内在烦恼也日益深重。直面这种危机,正是寻求解脱的重要前提。否则,我们就会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因为世间有的是轮回伙伴,有的是各种让我们暂时忘记痛苦的浮华表象,让我们误以为,此处就是家园,就是归宿。

   学佛,是要从生命的不良状态中走出,走向解脱,走向菩提。这是一条需要上下求索的艰难征途,其难度就在于惑业力量太大。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外在环境极其复杂,学佛环境同样复杂,到处充斥着种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令人不明真伪,难辨正邪。
   在林立的知见前,我们如何选择?靠什么标准选择?多数人都是跟着感觉走。但我们要知道,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我,凡夫心正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我们相信自己,事实上,我们无始以来一直都在相信自己,相信所谓的感觉。但结果却使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不休,没有出头之日。
   学习《道次第》,就是帮助我们找到走向解脱的捷径。如何才能使修学走上正轨,顺利前行?首先是对这部论典生起信心,而且是坚定不移的信心。否则,我们最后还是会被感觉牵引,在不知不觉中偏离方向。
   我经常强调学佛起点的重要性,因为起点就决定了你的终点。如果这个起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我们做的是什么,最终都会成为凡夫心的增上缘,进而发展出轮回的结果。如果这个起点是以三宝为中心,并在前行过程中保持正确方向,才能使我们走向解脱,走向菩提。

   在学佛过程中,方法、目标、态度、重心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如果在这几个环节出现偏差,无论做什么都是表面文章,都没有实际力用。
   大家通过之前两年的学习,增长了不少佛法知识。但如果对学佛的重心不够明确,也就仅仅是增长了一点知识。那样的学习,不过是泛泛地学一学,永远是在被动而非主动的阶段。虽然学了不少课程,但生命究竟有多大改变?从佛法中究竟得到多大受用?
   学佛的效果,不在于知道多少名相,背诵多少经典,关键还在于我们能否用得起来,这才是学修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不仅要准确理解法义,更要将法落实到心行上,切切实实地用起来。
   如果法不能成为改变生命的增上缘,很可能会成为我执的增上缘,觉得我学了佛法,那些没学佛的不如我。事实上,不少学佛者都有这种“信仰优越感”。
   所以,我们需要明确学佛的重点。这个重点是在我们内心,而非书本。经教的作用,只是帮助我们了解心的种种作用和误区,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正视生命存在的过患和缺陷。
   《道次第》中,讲到闻法必须具备六种想。其中之一,就是把自己当做病人,当做无明大病的患者。惟有看清这一现实,才能通过修行来解决问题,解除生命内在的轮回之因,进而成就佛菩萨那样慈悲智慧的品质,那样解脱自在的人生。

  法在内心有一分作用,生命就会得到一分改善。这也就是佛法所说的现法乐住,你有一分实践,内心立刻就能感受一分法喜。不必等到临终才能检验,不必等到死后才能证明。所以我现在提倡的是当下因果,当下解脱。如果方法正确且真正用心,必能获得法喜,从中受益。
   温州“《道次第》学习班”就是个成功例子。这个班学习不过半年,其中不少都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原来虽然也跑寺院,修供养,但并没有多少佛学基础,对佛法内涵也没有多少认识。通过半年来抓住重点、一门深入的学习,他们确实感受到极大法益,得到极大受用。
   所以学习不在于时间长短,关键是方法正确且真正用心。否则的话,往往越学越没有感觉。因为你所听到的这一切,都不曾用得起来,都无法对治烦恼,解决问题。这就会使我们对闻法产生怀疑,产生疲倦,最终退失道心。这样的情况,不仅在家众有之,出家众也不乏其人。看的书很多,听的法很多,但最后只是一种说法,一个形式,只是给自己加上了一点佛法的包装。解下这个包装,内在的一切依然故我,毫无改变。  这样的学修,即使学得时间再长,也只是做做表面文章。我出家后,在佛学院呆了近三十年,学的经教不少,参访的善知识也不少。近年来之所以特别提倡《道次第》,正是有感于大众学修中普遍存在的弊病。
   弊病主要有两类,一是不得要领,二是偏执一端。因为法不入心,最后就学出一大堆凡夫心来。由此,我深深体会到佛法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弘法重点转向修学次第的引导,及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这五大要素。尤其是前三项,是一切法门修学绕不开的基础,也是修学佛法的重中之重。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重心,不了解生命的过患,学佛就不容易走上正轨。或是若有若无地学一学,或是把经教当做一种说法,或是干脆学到名闻利养中去。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重心没有摆正。不曾找到切实的支点,自然会四处晃悠,没有着落。

  此外,态度必须认真。佛法要说难,确实也难,八万四千法门怎么会不难?古德说: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学佛就像把麻油摊到树上让它不掉下来一样,如何不难?我们需要面对的,一方面是无量法门,是三藏十二部典籍;一方面是内心的烦恼惑业,是无始以来所形成的轮回力量。要从这种惑业泥潭中脱身,谈何容易?
   但我们不要一听到难就失去信心了。古德又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因为每个生命内在都具足佛菩萨那样的潜在品质,这也就是佛陀悟道时所证得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所以说,佛菩萨始终在我们的六根门头放光,只是众生被无明所蔽,看不到生命真相而已。
   如果我们认准之后,修行就不再是无从下手的难事,成佛也不再是无法企及的梦想。成佛,是生命的觉醒,是开显我们的自家宝藏,而非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无中生有,不是造就全新产品。我们所要成就的,只是本然现成的东西。
   所以,这项任务也难也易,关键是方法正确。如果没有方法,我们要爬上屋顶困难重重,但方法正确的话,却可以登上月球,遨游太空。所谓方法,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方便。

   佛法虽然典籍众多,但核心无非是解脱的经验。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就是为了使众生超越轮回,解脱自在。
   其后,历代古圣先贤遵循佛陀指引的道路,修行传道,使佛法薪火相继,延续至今。我们今天学修,同样需要有传承,有善知识指导。否则的话,凡夫总是喜欢凭个人感觉来抉择法门,那样学到的佛法,往往是被打上自我烙印的,是被凡夫心染污的。
   所以,态度非常重要,要认真虔诚,不要自以为是,纵容个人感觉。许多信众特别热衷于朝圣或拜见师父,今天学这个经教,明天修那个法门,把学法当做集邮,当做收藏,当做互相攀比的资本,但哪一个都没时间真正入门。这样的修行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开始会有一个多方接触和选择的阶段。一旦作出正确抉择,需要做的就是正确重复,在重复中巩固,在重复中加强。如果我们找到一条正确道路,就要老老实实地跟着走。走到一定阶段,才可以放松地四处看看风景。

   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我曾给温州《道次第》学习班成员说过,学修离不开四个一,那就是一个目标、一张地图、一位导师、一群伙伴。
   一个目标,就是解脱。不少人害怕解脱,以为一解脱就无法再过正常生活,就要和这个世界永别。事实上,我们所要解脱是烦恼、迷惑而非其他。解脱烦恼、迷惑之后,我们才能自由自在,不被轮回所缚,这也是学佛的真正意义所在。进一步,我们不仅要自己解脱,还要发心帮助更多的人走向解脱。
   一张地图,就是《道次第》。这是宗大师为我们提供的,从学佛到成佛的简明套路。其中,对每个步骤解决的重点和所应达到的标准都有详细说明。我在戒幢佛学研究所讲述《菩提道次第略论》课程时,对每个步骤的用心原理和修学规则都作了展开说明。只要把那一百多讲课程用心听下来并准确理解,相信大家就能把握佛法修学的基本理路。
   一位导师,就是依止修学的善知识。如果你们对我有信心,就老老实实地跟着学。不是我需要你们对我有信心,而是具备信心之后,你们才能和法相应,才能从中真正得到受益。其实,你们的信心对我也是一种责任,但从修学需要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们请求尊者加持时,尊者的回答是:“弟子啊,我求你们的信心。”事实确实如此,惟有具足信心的弟子,才有能力纳受上师加持。否则,就会像《道次第》所说的覆器那样,即使法雨周遍,也是滴水不沾,空空如也。每天就在自己的感觉中转悠,那是玩什么呢?就是玩轮回,最后辛苦的还是自己。
   一群伙伴,就是菩提道上的同修,你们要互相提携、互相促进。我们总在说发菩提心,说要帮助天下众生,这就必须从身边的人做起,对身边的人宽容、爱护、平等、慈悲。如果连周围的人都无法相处,菩提心从何修起?

   这次,专修班制定了相关公约,主要是针对以往出现的一些陋习而规定。所有的戒律和规定都是针对人性弱点而施设,当然会在某方面和我们的感觉发生冲突。但我们要知道,顺着感觉就是顺着凡夫心,虽然现在可能感觉很舒服,但未来后果堪忧。因为那是在给凡夫心增加养料,最终使你成就一个巨大的凡夫心。
   古德讲,处事不求无难,说明障碍也是修学的增上缘。比如每天都有人恭敬着我,那种感觉似乎很不错,好像自己是佛菩萨一样。换作你们,也会觉得舒服。但当这种恭敬变成诽谤或其他种种考验时,内心是否会在冲击中产生变化?是否还能如如不动,泰然处之?这时就能看出你是不是真有料,是不是当得起这份恭敬。
   所以,逆缘也很重要,它更能让我们看清内心的缺陷,看清修行的薄弱之处。我以前一直是当法师的,很单纯。这些年逐步做一些办学、弘法方面的事,希望为四众弟子提供一个修学平台。在做事过程中,逆缘也随之而来。这就是考验心性的时候,是交出修行答卷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这几年能有一些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做事。这也就是古德所说的历事练心吧,通过一些逆缘来磨炼心性,调伏习气。
   当然,学习不是靠公约。但要让我们的不良习惯得到修正,离不开相应规范。希望专修班的学员不是来这里丰富业余生活的,而是确实意识到轮回过患,从而主动自觉地寻求解脱,改善生命。
   学佛是我们自己的事,不是谁在约束你。只是当你学法尚未走上轨道时,需要外缘的推动。一旦走上轨道,就不再需要这些,而会主动自觉地求法。就像五祖送六祖过江时说:“是我渡你吗?”六祖的回答是:“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这个班的学习为期两年。两年的时间,在生命长河中非常短暂。希望你们珍惜这一因缘,不要想着走捷径,想着还有更好的法,结果转了一圈,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还有不少人,总在说“我很忙,没时间,等有了时间再好好学。”其实,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所谓忙,无非是你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事,必须优先处理那些问题。那些因为忙而被搁置的,无非是我们觉得不重要的。但我要告诉大家,解脱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与此相比,你们现在追求的事业、金钱都只有暂时的、微不足道的意义。
   如何才能走向解脱?《道次第》就为我们指明了一条稳健而直接的道路。整个“《菩提道次第略论》系列讲座”有114讲,这是我在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的讲课录音,也是我近年来向信众大力推荐的。我看弟子的标准就是,是否用心学过这套《道次第》。凡是没有在这上面下过功夫的,都不能算是我真正的弟子。
   最后,衷心的祝愿“道次第专修班”的每个成员都能认真参与,圆满完成两年的学习,在菩提道上打下扎实基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