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菩提心与空性见


   日期:2024/6/12 23: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菩提心与空性见

——《菩提心与道次第》序言

济 群

  菩提心和空性见,乃大乘佛法的两大核心。其中,又以菩提心为大乘不共教法。但就汉传佛教的弘扬传统来看,关于空性见的论述远多于菩提心。当然,不能就此说明祖师大德在行持中对菩提心有所偏废。在以传统儒家思想为道德基石的古代社会,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孟子呼吁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为之奔走实践的“兼爱”思想,包括古人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都在一定程度上突显了利他的内涵。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为人们熟知乃至信奉的道德准则,古德才更侧重对空性见而非菩提心的阐述。毕竟,“缘起性空”的甚深义理是佛法不同于儒教及世间法的独特思想,是国人闻所未闻的觉悟之音。
   仰观汉传佛教各宗之见,莫不对空性见有着精深而微妙的诠释,如天台宗的三谛圆融,三论宗的二谛、八不中道,华严宗的四法界、十玄门,从而使源自西域的佛教在东土大放异彩。但对空性见的透彻悟解,不仅在于对义理的辨析,更来自修行的悟入和体证。因而,各宗修学体系的建立和传承,皆有赖于成就者一代代的薪火传递。遗憾的是,历经隋唐的鼎盛之后,各宗逐渐式微,证法传承几乎湮没无闻。而属于心性层面的教授,决非文字能够完全承载。文字所传达的只是相对真理,是标月指,而非月亮。一旦证法传承中断,理论所带来的帮助就很有限了。关于空性的理论,本是引导我们获得契入空性的正见,但掌握理论决不等于证得空性。若缺乏止观基础,兼无明师点拨,往往只能在理上解悟,于生命改善并无太大作用。正因为如此,不少人虽擅长谈玄说妙,依然习气深重,烦恼不减。这一流弊并非始于今日,早在数百年前便已有之,为教下及宗下大德痛加呵斥。而在佛法衰微、明师难遇的今天,种种狂解更为泛滥,学人若期望直接证悟空性而成就,无疑是选择了一条难行之道。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空性见若不能落实于止观并成为摧毁我执的利器,很可能反被我执所利用。关于空性的种种言说,本身就是诱人的玄谈素材。国人早有崇尚玄学的传统,魏晋时期尤盛。故般若性空学传入中国后,便以其超凡甚深之论为文人士大夫所好,历久不衰。止于谈空说有,从文字求解悟,非但得不到佛法真实受用,更难免师心自用之误,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明末博山禅师将此类弊端归纳为二种障、二种慢、二种怯弱心及二种安稳想。其中,二种障为文字障和理障,二种慢为我慢和增上慢,二种怯弱心为见理已极、行不能逮和我见地已与佛同、实不得佛之果用。此风沿袭至今,更出现佛法哲学化的倾向。将空性见等种种佛法义理作为抽象哲理研讨辨析,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心性的好奇,亦能予人以微妙的精神愉悦,却无究竟力用。同时,更会诱使学人陶醉并沉溺其间。所以说,若不能将关于空性的理论付诸实修,而仅仅辗转于从书本到书本的研习,非但不能瓦解我执,反而会演变为强化我执的增上缘。而这种我执,因为覆盖了一层“佛法”的包装,更为坚固、隐蔽,难以识别,这是我们必须严加防范的。
   那么,如何避免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呢?就我个人的修学体会及弘法实践来看,若以发菩提心为开端,在对佛菩萨愿力及行为的模拟中逐渐体会无我、无限的境界,进而辅以空性见的指导,不断剔除发心中附着的杂质,纠正行为上存在的偏差,由世俗菩提心升华为胜义菩提心,圆满佛陀具有的悲智二资粮,较之由空性见着手修行,显然是更为稳妥的道路。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菩提心是大乘的不共教法。若不曾发起菩提心,即使证得空性,也无法引发悲愿力量,从而趣入寂灭涅槃。关于菩提心种种无与伦比的殊胜,在本书《认识菩提心》一文中有具体解说,此不赘言。
   其次,发菩提心对于修行具有多重意义。很多人将菩提心等同于普通的利他行,这一认识是片面的。若从表面行持来看,菩萨行的很多内容似乎并无出奇之处,与世间善行及其他宗教提倡的善行也无本质区别。或许,这也是以往对菩提心提倡不力的原因之一。但通过对相关经典的研读,我们会发现,菩提心和菩萨行还具有觉悟、无我、无限、平等、无相、无所得等特征。也就是说,建立在菩提心基础上的利他行,必须是对一切众生平等无别的利益,没有你我分别,没有自他界限。这些心行特征无不与空性相契合,是佛法不共于世间善行的根本所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通过利他行来摧毁我执,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同体大悲。反之,若不具备相应的心行基础,即使是利他行,难免搀杂种种妄想分别,或是有地域和种族之分,或是有教徒和非教徒之别,仍是有漏而有限的。
   由此可见,通过菩提心的种种特征调整心行,正是不断接近空性的过程。事实上,它比依空性理论着手修行更为保险。对于修学者而言,若无明眼人的指点和印证,对空性的探寻往往是盲目的。因为我们无法按图索骥找到那个叫做“空性”的东西,所有线索最多只能告诉你它不是什么。更危险的是,前进途中充满歧路,以至许多人将不是空性的种种境界误作究竟,甚而着魔出偏差。而当我们发起菩提心之后,修行就找到了非常具体的着力点,那就是对利他行的观修和实践。具体在于,我们可以将佛菩萨的愿力和行为当做蓝本,不断比照并检视自身心行,通过纯粹的利他行来瓦解我法二执。一旦障碍菩提心的种种缠覆被彻底扫荡,空性慧便朗然显现了,因为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第三,菩提心的修行非常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有些问题仅凭口舌之利便能蒙骗他人甚至自己,但菩提心的修行却难以伪装。毕竟,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悲心、是否愿意利他,远比揣度其是否证得空性简单得多。这种来自他人的监督,也能使我们死却取巧之心,抵御我执的诡计,踏踏实实地走向成佛之路。就我们自身来说,根据菩提心的特征来调整心行,有如掌握了精确的检验尺度,甚至简单到只用一招就可作出判断,比如,是否有众生是自己不愿利益的?哪怕还存在一个,就说明菩提心尚未圆满。
   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不少佛弟子也沾染了急功近利的习气。而菩提心的修行,正是对治这一通病的良方。我觉得,不论就佛法修行的本身,还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来说,大力弘扬菩提心教法都是极为必要的。只要充分认识发起菩提心的必要性,了解菩提心的种种特征,也就把握了佛法修行的总体方向。可我们还是要看到,这条路虽然稳妥扎实,没有勇猛精进之心,很难一直走下去。就我个人来说,同样会因为困难和考验而出现畏难情绪。但是,若因一时困难而退却,接着就是躲不掉的长劫轮回,所以我们别无选择。
   在大乘佛法中,菩提心与空性见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而在究竟意义上,空性与悲心原本是不二的,既无菩提心之外的空性见,亦无空性见之外的菩提心。本文之所以特别强调菩提心的殊胜,指出学人在修习空性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主要是针对某些重空性见、轻菩提心的现象而言。但我们需要的注意的是,在未圆成无上菩提之前,二者皆不可偏废。
   本书收录的内容,是我在过去两年关于“菩提心”和“道次第”的思考心得。其中,《认识菩提心》讲于2003年9月,这是我发愿弘扬菩提心教法的开始。其后,我又分别在无锡青山寺、苏州定慧寺和大庆净觉寺开讲《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重点同样是围绕菩提心的成就而展开。《行愿品》是汉传佛教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经典之一,许多佛弟子将之作为日常功课。遗憾的是,多数只是停留于念诵,未能将这一殊胜法门落实在修行中。事实上,《行愿品》本身就是非常具体的实修方法,通过座上观修和座下实修,引领我们踏上趣向佛果的光明大道。所以,我将之归纳为“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关于“道次第”的重要性,我在总序中已作了说明。有鉴于此,戒幢佛学研究所特将其纳入教学重点。2004年,我先后为本所研究生和预科生开讲《菩提道次第略论》。本书收录的相关内容,是上半年为研究生开课时的讲记,根据“道次第”的重点内容,分不同主题作了概括。《菩提道次第略论》虽是关于整个佛法的修行纲领,但仍以成就菩提心为核心,以菩提心统摄一切修行,使人天乘、声闻乘和菩萨乘的修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正是本论的殊胜之处。
   本书由演如、演度及研究所学员参与记录,宗慧整理成文。在此,还应向奉心居士表示感谢,在阿兰若的一次长谈,引发了我对菩提心教法的重视和思考,这也是《认识菩提心》系列讲座及本书面世的重要缘起之一。感谢大家为弘扬“菩提心”和“道次第”所作出的努力!

   2005年春于西园戒幢律寺

2007年10月修订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