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吕澄居士:显扬圣教论大意


   日期:2024/6/14 15: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显扬圣教论大意

说诸事素呾缆藏,说别解脱及相应法毗奈耶藏,以种种相无倒显示诸法摩呾理迦藏。 (本论二十) 故于法善巧应学素呾缆毗奈耶,于法相善学应学摩呾理迦。瑜伽一论,十七地备陈宗要,四摄决取精微,摩呾理迦正宗在是。(本论六)然而该摄汪洋, 异说交绾,非夫上智,或怖广文。唯显扬论依趣圣教,撮其大端,辞约义繁, (本论一) 意存总略。(本论六云十种义为总略本母,五云此论摄十种义。) 傥谓法相枢机,大论肝髓,其在斯欤。

今谈论要,初通,后别。通义又三﹕曰圣教,曰瑜伽,曰法相,所显,能显,正宗,意各别故。

初圣教者,诸佛所说, (本论十七) 言诠所表 (本论二十)。正法离言,智随顺取,诸佛如来因智有说。 (本论十七) 此则教说染净, (本论四) 而摄于二谛,依四谛分别故。 (本论十九) 法依二谛, (本论五)而归诸一胜义,由言离言是胜义相,为顺胜义说世俗故。(本论五) 摄事九种,二十九种,而归诸闻依学觉四事,(本论二十又六) 总为得清净故。 (本论十三) 教导十二差别,(本论六) 而归诸事想二门,语言差别乃无量故。(本论四)以是圣教宗于四含,通乎诸乘。 四事总摄九事即依杂含而说,事分别于增十广义集异门三经即依长含而说。 (旧译长含二经,曰众集,十上) 乃若二谛即摄四谛,中观初颂,显扬重成,无大无小,无空无有,同其宗依。故以四含为教,二谛为教,教则是一。今论所显扬者唯此。

次瑜伽者,因行应理,能依所依悉名瑜伽。故行者,正行,依地,人事处三成瑜伽道。 (本论四又二十) 然论其体唯有般若波罗蜜多,即此正慧菩提方便得瑜伽名(本论十七)以是三学六度贯摄以般若, 即贯摄以瑜伽,即一即二教有诚言,龙猛慈尊宣说无异。若泥迹象,瑜伽中观饮水分河,抑又末矣。十七地瑜伽备境行果,今但言因行者何耶﹖曰﹕因行贯境果故,行依闻起有持任瑜伽,则摄诸一切境。行趣所期有转依瑜伽,则摄诸一切果。举行瑜伽,意无不尽。今论能显扬者唯此。

后法相者,云何法,云何相﹖法谓诸事法,别解脱法,即诸契经之所详说。弟子分别,厥有三类﹕谓依,谓染,谓净。昔贤拟论阿含,归三法度。 (旧论三法度译为依、恶、德)。 今论九事,同此凭依。克求所本,无过五法,心心所色不相应行以及无为。 论曰摄菩萨藏,不曰唯菩萨藏,盖在声闻亦说五事。(见世友品类足论)由此应知佛及弟子所分别法。法有其相,佛根本说,广以十一,归纳于三,世俗,胜义,觉分,境行三各别故。 (本论五又二十) 略以五相,自共假等, (本论四) 此成摩呾理迦。弟子决择广以十相,数相别等, (本论十七) 此顺阿毗达磨。约以三相,增益相等, (本论一) 此顺佛说密意,堪用解释一切大乘。 (见摄论所知相分) 由是应知佛及弟子所分别相。此法此相,今论正宗。

说通义已,次别义者,初分判大文,后逐文决择。

初判文者,论十一品,义有二类。经论所详,摄于三品,谓摄文摄义也。入道精微,成于八品,谓待建立而知也。故于诸摄品应知其约论依教存要去繁,于诸成品应知其补苴阐发详昔未详。然十一品如彼次第,何耶﹖曰﹕所简择者法相是论体性,故先列事法则有摄事品,次出义相则有摄净义品。能简择者瑜伽是论所依,故先明所缘则有成善巧品,次明简择方便则有成无常成苦成空成无性四品,次明正简择则有成现观品, (本论十三简择法相为现观), 次明简择法体则有成瑜伽品,次明简择所离则有成不思议品,次明简择胜义则有摄胜决择品,故十一品如彼次第。

后逐文决择,初摄事品,论说九事以为法体,与经九事云何异耶﹖经九事者,系于弟子结集如彼品目如彼次第,而举九事以概佛说。实则类例不一,或是所说,或是能说,或所为说,义无次第。今论据瑜伽地别出诸事,散摄经言,不拘文段。故所谓事不同,所以有九事亦不同。

谓论九事,据瑜伽地,何耶﹖瑜伽十七地,判境行果,各有所详。今论分依染净,次第举彼。一切事是五识身地意地所说,界事杂染事谛事是有寻有伺地所说,依止事是三摩囗多地所说,觉分事补特伽罗事果事功德事是声闻地乃至有无余依地所说故。有无心地是诸地通相故论不别出,然闻所成等地诸事不厕杂间列,何耶﹖彼地或说通相,应是总分别摄,或说别相,应是净义摄故。瑜伽一论以地系义,法若法相文便而明,至于显扬事义厘然,纲斯举耳。

九事依五法不依三科,何耶﹖摩呾理迦分别法相总略五事, (本论一百) 阿毗达磨次第法相遵依三科,今论则宗摩呾理迦故。摩呾理迦与阿毗达磨,有以异耶﹖曰摩呾理迦摄一切了义经推源佛说,阿毗达磨则唯弟子无倒宣扬。 (本论十二译文稍晦,应勘大论八十一) 摩呾理迦释经宗趣,法义所本,阿毗达磨遵以简择类分,唯务其末。 (本论十二) 以是大论总摄诸佛言教三事有摩呾理迦而不说阿毗达磨, (本论十三,又八十五,又一百), 决择如来言音三种亦出摩呾理迦而不说阿毗达磨, (大论七十八引深密经), 惟声闻藏随转理门阿毗达磨列于三藏,然犹兼举摩呾理迦而言。 (大论二十五) 盖文判本末,义殊广略,说摩呾理迦可摄阿毗达磨,但说阿毗达磨则不足以相概。梵土古学于此辨析似甚精严,以故义理决择自杂含戒本摩呾理迦 (大论摄事分所引)繁衍极于瑜伽本地,皆集经要, (瑜伽论释作如是说) 理无不涵,义无不尽。次第决择自诸根本阿毗达磨推阐至于婆沙诸家,皆随分释,智慧拣别不踰八门。 (摄相应成就因缘果,自相、共相见入论) 而在小执,经量有部异宗,罽宾外国异说,大抵与此区别相关。 (如经部宗,阿毘达磨传是佛说,意在推崇摩呾理迦。顺正理宗则以阿毘达磨摄彼,谓集异门法蕴施设是其种类。此殆各本罽宾外国诸师异说而然。) 乃若大乘二类异同,杂集显扬取譬亦迩。

因论生论,摩呾理迦若出佛说,彼瑜伽论亦佛说耶﹖六十四说,十七地四摄是摩呾理迦所摄。伦记一解,佛说摩呾理迦如是五分,弥勒重明,即同佛说。又解,弥勒释尊同揆,佛说无妨。今勘最胜子释,弥勒集经为论经即有名瑜伽师地,安知五分十七地者不出彼经,而论循环研核摄于圣言﹖以是佛说摩呾理迦,瑜伽亦通。摩呾理迦总要五事,彼品类足阿毗达磨非说五事耶﹖曰﹕彼论本事不尽于五,故复说处,说界等七,是犹依三科也。阿毗达磨宗说三科,今显扬摩呾理迦,非于善巧有蕴等耶﹖曰﹕此因想差别而明, (本论四) 即是义相所摄, (本论五) 固不以为本事。

论依五事,数相决择,若彼何耶﹖依圣言故。心心所法大小最异,今摄菩萨藏最胜义说。心识有八,对声闻乘唯六,唯一,故引佛说为教证成。心所有五十一,对声闻乘四十五,或四十九等,复引诸经为教证成。心王诸教解深等等非小共许,故云薄伽梵说而不举经。心所诸教皆在阿含,大小同诵,故云经说而鲜举薄伽梵。自余色等法亦大小互异,而不引教证者,论崇心法,意乐故尔。 (世友说五事,犹依五蕴,先色后心,显扬百法乃俱以心心所导首,用意可知。) 诸法依一切事,彼一切亦有依耶﹖曰﹕有阿赖耶识为依,大论说八识,先五识身而后意地,今论列八识,先阿赖耶而后余识,意以赖耶为余法依。故说眼等识谓从赖耶种子所生,说心所亦谓从赖耶种子所生,色等则有彼执受执持之义,心不相应行则有彼非一异义,乃至无为又有彼法性义,故一切法得依赖耶,所知依体固不待摄论始建立已。

说五法已,复说三相,亦法与法相文便而明耶﹖论意在说一切法自性,而不在相,说相能显彼性故,彼性是一切法所有故。一切法中无为亦有遍计性耶﹖即彼是遍计因,似彼而有遍计,亦说无为遍计性。无为又有依他性耶﹖虚空无为,心相变似而缘。亦说无为依他性。兔角龟毛遍计所执,亦有有彼法耶﹖彼无体有所依,即所依法有彼性。

界杂染合说为染,何耶﹖成能所依故。所依诸界,能依杂染,以是烦恼杂染则有三界所系,业杂染则身语意有三界所摄,生杂染则于三界设施,杂染与界故合为染。

云何谛说六耶﹖成通别相故。通相世俗胜义二谛,别相苦等四谛,合以为六。五十五非说四谛唯胜义摄耶﹖五十五于共相一苦说胜义谛,彼集灭道亦成胜义。今于八苦分别说有世俗,彼集灭道亦成世俗。今论意以二谛赅诸言教,分别故尔。

依止事说等引,云何唯静虑无色耶﹖清净瑜伽惟依止此,余复是此所生定功德故。 (六十四)建立依止备引经说,何耶﹖摄经宗要,显示论体,故于大论所略更详。经文出处,勘法蕴足。

觉分等事详三乘行果,亦有别耶﹖曰﹕三十七觉分行通三乘,发心等行唯大乘别。无量等果德通三乘,相好等唯大乘别。补特伽罗及果则三乘合说。引释诸经,随应可勘。

九事料简,事据三经,何耶﹖弟子集法,最详尽故。正法思惟,算数,称量, (二十五), 故结集四含终于增一,佛教应知处相亦由增十法门,数相立言三经其先例已。想依四颂,何耶﹖闻思修义,大略具故。初二颂摄闻,三颂摄思,四颂摄修。闻依于句,大小所释不同。小乘释句通诸毗昙,而其次第与身子毗昙相近,三科以入为首故。大乘释句概括一菩萨地,彼文当于菩萨藏摩呾理迦故。有二料简,而后知蕴界处等唯想分别,相名等亦唯想分别,克求体性,无过心等五事,论说为依则此意也。摄事品决择竟。

次摄净义品。义云净者,何耶﹖具四清净故。内明胜相,四净尽摄,故大论 (六十四) 标目,今文别详。义有九十等异者,分别瑜伽知法知义 (七十七引解深密) 是所依故。此品说相,九义指前九事染净等义 (本论四),与九事法亦不相杂。

说四净德二颂,论自解为显示胜相, (本论十三末) 余有五颂显论自体,二谛分别,概括圣言。盖于九义为义染净,于五义为义遍知,于三义为义义,一切殊胜,唯此谛矣。悟入彼故,复广推衍。 (本论六结广解文曰悟入已) 广世俗谛乃说五蕴。我法作用藉以设施,补特伽罗依以除遣,道理世俗 (本论六及六十四) 于诸胜义初随入故。广胜义谛乃说五三法,四真实,谛审不异,是为菩萨乘所入事故。又说四寻思,通达加行,是为能入因故。又说四如实智,寻思后起,是为正能入故。(本论六)菩萨一地真实,即此胜义悟入尽之,大心所务,不亦梗概可见欤。

论次又有二颂显清净相。为得还灭,余相说教,有彼四门。名,数,次第,复为广释。 (本论六) 广闻六义。初举名数﹔闻受五明,着提方便 (本论七末) 摄教于中,即说为处,次释内明。先有建立,事则十二分教,想则大小所释句等,皆有声闻广乘之异,故说为摄。次起多闻,应具十相,(六十四末) 说为清净。闻随义相,能作修习有十法行,即说为行。所作修习略释决了有六理门, (六十四) 说为理趣。决择准依,义不了,即说为义。故此六门次第,无容增减。由闻入教,相次三事。先授归依,次制学处,教导出离。(本论四) 广释归依,以三门成就其名,谓真归趣,佛法僧是。建立其数,谓因料简,唯有三宝得为所归。差别其次第,有自证觉,有证觉果,有行随他,成佛法僧。 (六十四略解,今论大广) 广释学处以十二门。声闻出离诸瑜伽处, (二十八以下) 此所从出。初差别门明其名数,所余分别皆明次第。广释菩提以五门。三菩提依种姓立,故有初门成其名数。方便等门,分说三乘次第各别。

论次又有总标一颂,广释十一颂,皆显辨教相。二谛为义,四法为事,既于前文二番成教,然而广文广义方等独详,正能辨者端赖乎此,故复赅括广乘以为诸颂。是则先明义相,能作修习举四圣行,始从菩萨胜解行地乃至究竟,一切诸行略摄清净。(四十九) 次所修习教理行果举五无上乘,始从菩萨种姓乃至菩提建立,一菩萨地略摄清净。而后菩提功德要其始终,于大论文 (四十六) 复为广引。义相既明,次有简择。教导差别,初观他宗,与所摧伏,总略外小十六异论。 (文同六、七) 举能摧伏,依处因明七种论法。 (文同十五) 后观自宗,于诸分教如理宣示,列摄释分。 (文同八十一、二)是皆征引大论,不厌繁文。盖欲遍行一切由此方隅,广略权衡固别有在。 (如一百云,遍行一切摩呾理迦,如摄释分应知其相。今引摄释,即于摄事全分少所涉入,亦不病其疏略。)

自性等门分别五蕴,应是建立善巧, (五十三至五十六) 今于俗谛广说,又五三法等唯是大乘真实, (七十二等)今于胜义谛广说,何耶﹖依如来说十相决择故。 (十相见本论十七) 能知智是善巧,(本论十四) 所知境是善巧所缘,(本论四) 即此所缘假名安立能显世俗,故于俗谛中明。佛说胜义无二为相, (七十五引深密) 入不二门藉如实智,实智生起待四寻思,寻思所依诸真实义,故五三法等真谛中明。

三学十二种分别,依诸声闻瑜伽,即唯说声闻学耶﹖曰﹕不如是。三学相因以为方便,定资于戒,慧资于定。故举要言,三摩钵底出生智度,瑜伽胜行是其总略。菩萨广乘大往大来,六度四摄,无所拘限,然亦根本瑜伽,圆满三学,不闻异辙。唯在声闻,务此偏勤,局念自私,期速解脱。是以大论文便,于声闻地广说瑜伽,显有三乘所共。今论取意,依彼地文,不唯彼学。

此品余文,如十六异论具见佛时佛后外小偏执 (文中引经多是长含梵动及沙门果经), 又七种论法具见慈氏以来因明结构,又摄释分,具见一切摩呾理迦制作宗依,皆有精要堪以研寻,今不繁出。决择摄净义品竟。

次成善巧品。自此以去皆说大乘不共瑜伽,大论未详,今广建立。是则糅集散词,随为敷畅,或名数之更张,或文相之演绎,或后先立说互有发明,或类例剖分别为损益,要其缔构大同声闻诸处瑜伽。譬若瑜伽所缘,彼说五善巧四圣谛等, (二十七) 此则先有成善巧品明诸观境。又若瑜伽修习,彼说趣出世道加行应由无常等观苦等, (三十四) 此则次有成无常等四品明初方便。又若瑜伽成就,彼括始终现观六类, (三十四、七十一) 此则次有成现观品详其体义,次有成瑜伽品出其法性。又若瑜伽思惟,彼说应离六不思处,(二十五)此则次有成不思议品广其所离。而后决择微言,思惟教导,胜决择品取以终篇。故读声闻地而知瑜伽通行详谙方便,读本论诸成立品而知广乘不共得所依归,行者熏修,未可偏废。

大论决择善巧数极于六, (五十七) 今益谛为七,何耶﹖由此得尽瑜伽所缘故,复由此尽破邪执故。瑜伽四境, (本论十六) 遍满,净行,依所知事,一切所知即四谛摄。 (二十六) 善巧所缘为五善巧,净惑所缘复说四谛,故增善巧为七,四所缘境含摄略尽。又对治执,增上邪计或于境界受用主宰,或于染污净净,故于根善巧外增谛善巧,知非由我还灭流转,治执乃尽。

次决择成无常品。文段有三﹕初明法相,体性一颂,差别五颂。次正成立,教理证成六颂,对破邪计六颂。后释观智,所治执因三颂半,能治智及因果二颂。成苦成空二品,文段略同于此。释差别中,变异等义,声闻同说,(三十四)云何不共﹖无性无常则是不共,非声闻智所知故。 (本论十四末)此性常无,无性恒有,不二不异,空智甚深,以故非是声闻境界。释教理证成中刹那灭义,有部已成,世间俱了,云何不共﹖世间唯了心法刹那无常,有部唯成色相变坏念念不住,今畅摄境唯心之理,以心刹那成色刹那,义即不共。故说气增上生行而赖耶种子之理明,说定心转变影现诸境而心法所缘唯心所现之义着。阿含教证有一一处,即此已成色随心转同其刹那,况复灭不待因念念不住道理成就﹖

次决择成苦品,成立行苦,世间不共,于声闻乘亦有不共义耶﹖曰﹕略五取蕴,胜义说苦世间不共,遍至说苦声闻不共。五取蕴苦遍行界趣,深心菩萨感此切肤,即以苦遍而悲遍,悲遍而捄护遍,捄护遍而功德成就无所不遍。故菩萨苦智遍灭自他一切诸苦,声闻则唯智灭自苦。今论成五十五苦广其苦观,此义即是声闻不共。

次决择成空品。初说三相,世间不共,于声闻乘亦有不共义耶﹖曰﹕三相总说二空,声闻未具,即是不共。又生无我,说空自相,众生性无,无我性有,非有非无,不得定执。又说甚深,取舍有无,而不增减。又说差别,始自胜义至于一切法无性自性亦空。空相一味,非小智知,故此诸门义皆不共。

空相说二无我,今亦总成二无我耶﹖曰﹕声闻四行,空离我所,无我离我,局于生空。广乘四行,空离主宰,无我离自性,通二无我。然今论建立偏从胜相,于空唯成生无我,于无性而成法无我,不总成也。云何成生无我耶﹖曰﹕对破我执而得成立。摄净义品广引异论,即有我计,已为征破。 (本论十) 今品取彼文义重结伽陀,约要而解。勘读两文,应详所指。

次决择成无性品。此品何所成耶﹖曰﹕成三自性。不说三无性耶﹖曰﹕三无性是密意,三自性乃究竟,说三无性即说三自性,是以体相本无有初无性,应知即说假法设施为诸法中遍计性相。非自力起有次无性,应知即说缘生幻事诸法中依他性相。胜义无我有后无性,应知即说二空所显为诸法中圆成性相。故三无性密意初宣,三种自性究竟法释,知一知二,乃善取空。云何成三性耶﹖曰﹕相名等五事而成三性。随名转义,执有相称实性,即缘相名相属而成遍计。 (同七十三) 假法成立,此为依因,即依分别正智而说依他。若此为境,心得清净,即于如如而说圆成。

成立依他,说是假法因依,何耶﹖对治恶取空故。闻密意经一切唯假,迷理取执是恶取空。彼乃不知假法言诠有待而起,所待依他不应亦无。故实义言,由彼 (假法) 故空彼实是无,于此 (所依) 而空此实是有,由是道理证空不倒。(三十六) 今正对彼,说依因言成依他起。即此一义,于掌珍论时至重诤,则以真性有无为其论旨,与此文义关涉较疏。

论说圆成实自性无执着故起于熏习则成清净,此何义耶﹖勘论上文于依他性执着初性生起熏习则成染污,例此应言于圆成性无彼执着生起熏习则成清净。故非圆成自起熏习,乃于圆成无执而起熏习。彼无执法唯是正智,能熏习者亦唯正智。不尔,真如作净因缘,将同小乘成相似教。正智远离颠倒,不可摄属圆成而说圆成能熏耶﹖曰﹕本论尝说圆成自体是法性相, (卷一) 又说圆成诸法真如圣智境界, (卷六) 又论第三自性五相摄一, (真如,见卷六) 又说圆成诸法真如自体, (卷十六) 又说圆成清净所缘, (卷十六) 曾无文说圆成亦摄正智。盖从法相,立义应尔。三性性相贯于诸法,说真如是圆成可谓是诸法真如,说正智是圆成不可谓是诸法正智﹔法与法相训释异故。此犹法相家言依他性是诸法缘生自体,不谓诸法分别自体,遍计性是诸法依名起执自体,不谓诸法龟毛自体也。

次决择成现观品。文段分二﹕初十三颂成能所入,后十二颂成其修习,即六现观。现观,智见明慧名之差别, (本论十三) 于诸谛中决定智慧为体,彼因果相应俱有等法皆名现观 ,(五十五) 故论始终六类差别。今说现观,于声闻乘亦有不共义耶﹖曰﹕证无分别,有义不共。声闻现观胜义思惟真如离相成无分别, (七十一) 菩萨现观于法法空不别有无成无分别。 (本论十六十九右) 法与法空无分别故遍计本无体不可得,遍计不可得故菩萨于诸有情展转互异亦不可得,乃至流转寂灭差异有无漏过失功德差异亦不可得。 (本论十七又二十) 由此发起大我阿世耶,广普阿世耶,解脱有情,不住涅槃。 (本论三) 故诸菩萨菩提初心方便究竟,广因广果远非声闻所能几及。

现观有相,此何相耶﹖曰﹕是圣智境,未可拟思,且藉论言明其一二。加行究竟,遂无加行,于诸所知智生决定。故现观无余相,以十决定相为相。有十决定,非徒证空,亦证空性﹔非徒知无,亦知无性。然而无相一味归无所得,于遍计相不见自性,于依他起正无取着, (本论十六) 所谓于遍计所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依他自相。 (本论二十) 若常途言彻悟境界,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如返太初洞然无物,此断灭见耳,于现观乎何有。

次决择成瑜伽品。菩提因力总说瑜伽,六类现观并此为体。盖瑜伽者,止观双运,  (五十五) 无分别止, (论初二颂) 无分别观, (论三四颂) 而成出世无分别智,所谓般若波罗蜜多。曰无分别,何耶﹖论说有非有无分别,即法法空离二戏论,皆无分别。一切所知总惟三义,能增益,所增益,为法,法性为法空。 (本论二十) 法无分别者,见能增益无,即唯所增益有。法性无分别者,见彼空性有,即能增益无﹔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平等有无不二通达, (本论六) 亦是甚深空相。 (本论十六) 以是法与法空皆离有无分别。即所知无分别故,如实能知亦无分别。 (本论二) 故无分别智云者,以无分别为所缘所行,固非愚痴,固非木石,有无相行相,有离言相取,说为胜智。若常途言能所冥合,此谓两极随顺,不可为无分别。所谓如刹帝利与刹帝利和合无乖得现观察,决定智境亦复如是和合,究竟所知, (三十四) 又即所谓能缘所缘平等平等得心一境。 (二十) 故可以无分别行得无分别,不可以契合一体为无分别,瑜伽正智,应如是知。。

次决择成不思议品。二十五说思惟正法离六不思处,今说为九,何耶﹖圆满瑜伽方便故。不可记事起于推寻,非正法事动于利养,烦恼所摄导心散乱,是皆引无义利障碍止观,故思法离七处者,修法应离于九。曰不思议,何耶﹖或无庸思议为不思议,或难思议为不思议,或思议不及为不思议。盖颠倒计执唐劳纷争,道理法尔应待亲证,行者方便期于切实而不尚戏论。然则应思议者,何耶﹖曰﹕应思议因果染净,即是四谛世俗胜义。

最后决择摄胜决择品。决择云胜,何耶﹖因果染净是最胜思议处故。又或不共小乘为胜,一切决择中最为胜。譬如心事决择初成赖耶,此是小乘不共,又是胜义道理建立, (六十三) 故成其胜。余例可思。此品简择九事,概要无遗,义相剖分,应知依据。今为汇列义目,幸学者能详焉。心决择三事﹕一证成建立赖耶,二心差别二门,三心作业五门。心所决择二事﹕一心所所缘,二心所作业。色决择六事﹕一色边际,二色处所,三假色二门,四微造和合,五色善恶性,六色差别二门。心不相应行决择一事,成立假有。总上四法决择因性二事﹕一破不如理因,二建立如理因果五门。无为决择一事,三因建立。以上决择一切事竟。次界决择三事﹕一相差别,二能所治差别,三释经四句。 (见五十八) 杂染决择,烦恼三事﹕一末那相应惑,二烦恼界系,三烦恼差别七门。业五事﹕一业差别二门,二业果,三业位,四业决定,五业报差别四门。生三事﹕一命终四门,二生有相续,三生处二门。谛决择七事﹕一二谛,二四谛染净摄,三十六相,四十六行,五遍知等因果,六二谛得名,七二谛三性。依止决择七事﹕一三种所依,二二种善巧,三释经诸句,四广静虑十门,五决择八等至六门,六静虑差别三门,七静虑进退三门。觉分决择二事﹕一总建立,二释经念住九门。补特伽罗决择一事,三门建立。果决择二事﹕一明断二门,二明果二门。功德决择八事﹕一建立,二差别,三所应思惟九门,四大乘四义,五佛事功能,六三藏,七诸经略义,八略说瑜伽道。

(原载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内学》第一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