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三章 佛国品


   日期:2024/6/19 11: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章 佛国品 
 

  一、概说:

  品,是品目,根据文意划出,以利学修方便。佛国,诸佛国土,佛本无所依,也就无国土疆域可言。但就依报说,以众生心为国土,而起种种方便教化。如言国家,必然包括其人民、土地、政权等。同业众生共同感生一区域,各有有缘应机之佛应化施教,佛为教化的主人,依主人而立其名,所以叫佛国,也叫佛土。从时间、空间立名也可以叫佛世界。“如是”的“如”,是不变的意思。“是”,是不易的意思。因为诸法从现象上看千差万别,形形色色,但从法性上说,则“法尔如是,本自如如,”所谓“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如如不动,原本如此,所以叫如是。浅义上讲,可诠解成:我(阿难)当时是这样听佛说的。我闻,我闻是阿难自称,说明这部经是他亲闻佛说的,真实不虚。我,有迷情执着的我和圣道假设的我,前者是业习和父母精血合成的我,后者是证真的常乐我净的我,为教随俗方便施设的假我。亲耳听到,不从他传听,所以自证亲闻,证佛亲说,合起讲就是:阿难我当时是这样亲自听佛说的。
  阿难,汉译庆喜,是佛成道日诞生的,20随佛出家。那么,20岁以前佛所说的法他是怎样听到的呢?如没有听到,佛入灭后结集圣典,他又如何忆解出佛所说法呢?报恩经中认为有三:一是传闻,二是佛为重说,三是佛具有两种心,一者第一义谛心,二者世俗心,当佛入世俗心时,能使阿难了知他过去所说的经法。《大智度论》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随侍佛前后20多年,忆持力强,听经最多,所以在佛陀十大弟子中他多闻第一。又阿难是声闻人,怎能亲闻听授《维摩经》这样的大法呢?
  《大乘集法》经中说有三种阿难:
  1、阿难陀,是受持声闻藏的;
  2、阿难海,是受持缘觉藏的;
  3、阿难衍,是受持摩诃衍即大乘藏的。
  所以受持大乘法的是阿难衍阿难。

  二、奄园胜会:

  一时,佛在毗耶离奄罗树园。
  一时,是虚指时间,若定在几时几刻,则会因区域差异而影响正法流播,讲此经的时候也未得直截了当。佛说法一时天上,一时人间,一时地狱,无处不是佛教化的道场,呆板定时是凡夫俗子的观念。从圣义上讲“师资道合,机教相投”,“说听究竟,总名一时。”肇注说,“法王启运嘉集之时也。”
  佛,是教主,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其德相。在此就是释迦牟尼佛,汉译能仁寂默。
  毗耶离,汉译广严城,因此城广大庄严而得名。又译作“好稻”,又译作“好道,”因其城中人民有德行,五谷丰登,乐善好施,所以得名。
  奄罗树园,罗,梵名树名,汉译“难分别”,这树种中国少见,其果实似桃非桃,似柰非柰。本经是佛在广严城奄罗树园中说的,所以结集圣典的人在此以明。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比丘,有三义:乞士、破恶、怖魔。出家比丘上乞佛法以资养法身慧命,非乞饭食以营养生命,故名乞士;又破十恶,行十善,故名破恶;魔王以浊欲为乐业,比丘出家修持净戒,魔子魔孙减少,故恶魔浊欲被净戒所破,故名怖魔。
  菩萨三万二千。
  菩萨是梵语,具足应为“菩提萨陲,”汉译有十名:“开士”,“大道心众生”,“自觉觉他,”“始士”,“高士”,“无上道心”,“大道心成就众生”,“佛道成就众生”,“觉有情”。以“觉有情”为正译,白话文就是,“觉悟的众生,”或“觉悟的人。”摄论中说,“有志有能,故名菩萨。”菩萨自利利他,积极进取救世,和小乘人的自利不同,世人不加深思,误认为佛教是一空到底的消极隐世主义者,实在是绝大的错误。菩萨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已任。所谓,“菩萨发心,自未度而先度人,”这种舍已为人的精神,正是佛教的最高价值所在,怎能说佛教是消积的呢?
  《法华文句》说,佛说法听众有四种: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现在这三万三千的菩萨便是四众中的影响众。
  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自此以下赞叹大菩萨的福智妙行。僧肇注说,“大士处世,犹日月之升天,有目之士,谁不知识。”也有译释为,“众所敬仰。”什曰,“梵本云,多知多识,显德应时,故物咸知识。物咸知识,故敬之者众。”
  接下别叹菩萨的德智。
  智有三类:
  一、一切智,是二乘了知诸法空相的总的智慧。
  二、道种智,是菩萨了知诸法差别相的别的智慧。
  三、一切种智,是佛陀世出世法,不二法门圆满的究竟智慧。
  这里的“大智”指的是道种智,兼指一切种智,因为菩萨的果地就是佛。菩萨的“本行”就是“四摄”,“六度”,“三明”,“六通”等无量诸行。菩萨以大智做眼目,以万行做手足,足目互用,智行具足,到达清凉果地,完成度生事业。现在这到会的三万二千菩萨众大智和本行全都成就了。
  道种智和一切种智,具备了六度万行。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自度度人,须有三种威力:第一,诸佛威神之力;第二,修行的定力;第三,自己本有的功德力。
  折衷疏说,“建立,即加被意。天泽无私,不润枯槁。二乘劣德,佛不能加;菩萨内德即就外感佛加。允契佛心,师资道协故,此叹内就外加德也。”
  什注说“……佛所念也。为佛所念,则莫能沮坏。犹如鱼子,为母所念,必得成就也。”“所建立者,道根必深也。”
  诸菩萨,广修自利利他之行,深契佛心,但由诸佛的威神之力在冥资加被,更助成菩萨一切行门的成功,故说“诸佛威神之所建立。”建立,就是加被而成的意思。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
  什注说,“法城即实相法也。”肇注说,“外为护法之城,内有受持之固。”
  抓衷疏说,“护法者,凡小不能持正法者,由无外捍之德。能为佛法金汤,则外魔不入,佛法久住;又以始觉之智,护本觉之理,不使妄念魔侵。持自心正法,亦护法意。”
  普通的城是防外贼侵扰,法城是防波旬外道的侵扰。菩萨内能受持正法不失,即是住持正法,外为护法之城,惊怖波旬外道,使令佛法久住。如胜曼经所说:“摄受正法者,即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入八万四千法门,舍身命财而护持故。”
  能师子吼,名闻十方;
  肇注说,“师子吼,无畏音也,凡所言说,不畏群邪异学,喻师子吼。”后句什注说,“今云名闻十方者,谓道风遐扇,闻其名也。”肇注又说,“行满天下,称无不普。”折衷疏说,“师子兽中之王,师子一吼,百兽脑裂,以喻无畏。说法无畏,名称普闻……叹说法德。”狮子是百兽之王,它一吼,能使群兽摄怖而敛迹,正喻菩萨得到无碍智理,随机说法,无所怖畏,降伏邪魔。永嘉证道歌中说:“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菩萨做狮子吼,名声远播,自然也普遍于一切处了。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肇注说,真正的朋友不用请自然会来,就象慈母系念着婴儿。什注说,“圣以慈应,故不祈而往。往必与亲,亲必为护。心常安住,无阂解脱。”折衷疏说:“请而后友,菩萨之随机,不请而友,菩萨之本愿。”
  菩萨以大悲为本,所以不必众生来请,视众生如挚友一般去教化他。如月亮映水一般,有水的地方就会有月,真可谓,“随缘赴感靡不周。”至于请而友之,那是契机契理的方便妙用而己。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
  肇注说:“继佛种则三宝隆。”罗什则认为,这是“宣通经法之谓也。”是说积善累功,佛自然成。佛成就有法,有法必有僧,兴隆三宝的功德在后世相续不断。
  折衷疏则说:“三宝乃照世之光明,若非人弘,必至断绝,弘传大法,普度群生,诸佛法身慧命不断。”
  佛法僧三宝是暗夜明灯,苦海舟楫,若不努力弘传,必致灭绝,菩萨担荷如来家业,所以他要兴隆三宝,令正法久住。《华严经·明法品》说:“发菩提心,佛宝不断;开说正法,法宝不断;受持戒行,僧宝不断。”菩萨说法度生便是绍隆三宝的明证。
  三宝有“别相三宝”,“住持三宝”,“一体三宝”,三种。从体起用,摄用归体,三种三宝是相互融摄的。在现在,去佛时遥,一体三宝要依怙住持三宝修得,而成别相三宝的,所以住持三宝的弘传是非常重要的。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罗什注说,魔有四魔。一、“得无生忍,烦恼永断,故降欲魔。”二、“得法身,则更不得身,故降身魔。”三、“无身则无死,故降死魔。”三、“无三魔,则波旬不得其便,故降天魔。”制诸外道如舍利弗,与外道论争七个昼夜,然后获得胜利。
  折衷疏说,外道虽多(有九十六种)不出有无等四见。菩萨离过绝非,则无不制伏。菩萨为要正法久住,推邪辅正,自然要降伏天魔的纵横,制止外道的跋扈。梵语“魔罗”,汉意“杀者”,是断杀人法身慧命之意。如罗什的注有四种魔:1、烦恼魔。2、欲魔。3、死魔。4、天魔。当时印度外道,共有九十六种之多,依他们所持的主要理论归纳起来,不外乎断见和常见二种。执持断见者认为人死如灯灭,拔无因果;执持常见的认为人死以后还会是人,一切不变。所以佛子以降伏魔怨,制诸外道为已任,以显扬佛法之正见。   
  此句语体文的意思是:降伏四种邪魔,制伏九十六种外道;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肇注说,盖有五盖,缠有十缠,及无身缠。“身、口、意三业悉净,则盖缠不能累也。”罗什则说,离盖缠有二种:一、持戒清净盖缠不起;二、世俗道断,断而未尽,当其不起,亦名为离。
  折衷疏说,“无碍解脱,即大解脱,因盖缠不离,故不能得。今即能离,即解脱矣!”
  菩萨对于结使烦恼大都能断伏,留惑润生也先以智照,而后起用,不尽而尽,故曰“悉已清净。”五盖十缠覆盖众生真性,使之不得出离三界樊笼,而得大自在。菩萨不被盖缠所缚,得大解脱,所以说,“永离盖缠。”五盖是:贪欲,嗔恚,愚痴,睡眠,掉举;十缠是:忿恚,隐覆自罪,意识昏迷,五情暗冥,游嬉,三业躁动,屏处起罪不自羞,财法不肯惠施,他荣心生执恼。这些恶法障碍止观,闭塞定慧,所以叫做盖缠。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什注说,“于事无碍,故言无碍。无碍故解脱,……于中通达自在无碍,未能如佛一切无碍。”折衷疏则说,无碍解脱即大解脱,因盖缠不离,所以得不了解脱,今即能离盖缠,即得解脱。疏赞云:“无碍即无障,解脱即智门;”由于菩萨永离盖缠的缘故,则能通达诸法无碍,所以心常安住无碍解脱的妙智门中。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肇注说,“念,正念,定,正定;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忘谓之持。”持有二种:一、有心相应持;二、不相应持。什注说,“念者无上道念也。”
  折衷疏说:“念即是戒。总持者,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辩才是慧,三学总持,乃菩萨四璎珞行。菩萨以此四行庄严法身。”对法论云:“总持者,陀罗尼也,念慧为体,能以少功,广含多义,能总任持,名为总持。”辩,有四无碍辩。一、法无碍辩。二、义无碍辩。三、辞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从天台止观来看,念就是观,定就是止,菩萨念定总持,念即是定,定即是念,念定凝然,寂然同时,所以就能辩才无碍如悬河不断了。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什注说:“六度具足,则自事已毕。自事已毕,则方便度人。度人之广,莫若神通。神通即具,乃化众生。”折衷疏进一步诠说说,布施等,即是十波罗蜜,方便力中含智愿二度,是赞叹四摄六度等无量功德。
  四摄六度法门是一切菩萨修行的本行。再从禅定中开出愿和力,从般若中开出智和方便,则成十度,所以文中“方便”是“般若”的用,“力”则是“愿”的形式。
  方便有二种:一、回向方便,二、拔济方便;
  愿有二种;一、求菩提愿,二、利乐他愿;
  力有二种;一、思择力,二、修习力;
  智有二种:一、受用法乐智,二、成就有情智。
  《摄大乘论》中将六度中第一度析分三品,成十八度。
  布施三品: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
  持戒三品: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忍辱三品: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
  精进三品: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
  禅定三品: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
  智慧三品:一、生空慧,二、法空慧,三、俱空慧;智慧及其两种愿力全都具足了。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什注说,“有识以来,未能信能受。忍不恐怖,安住不动,故名为忍。”僧肇说,忍,就是无生慧,因为能堪受实相,所以叫做忍。证得这法忍,则于法“无取无得,心相永灭,”所以说,无所得不起法忍。
  折衷疏解释为,逮,是“至”,破无明惑,证无生法忍,了无所得。既然证得此法忍,就不会退转菩提。菩萨虽然已得此道,又怜念未得之人,就又住在此忍中,随机说法,开导群机,令不退转菩提。无所得是相对于有所得而言,凡夫执着一切法有所得,实质上诸法皆空,有何得可言。菩萨证诸法性空,了无所得。度众生不作众生想,故无法忍可言。心经所谓,“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若起法忍,就有所得,有所得就和法性相违,也不是八地以上菩萨证得法本如如不动的行径了。无生法忍有三种:一、本性无生忍,二、自然无生忍,三、惑苦无生忍。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肇注说,“无生之道,无有得而失者,不退也。流演圆通,无系于一人轮也。诸佛既转此轮,诸大士亦能随顺而转之。”“善解法相”等,肇注说,“诸法殊相无不解,群生异根无不知。”
  折衷疏诠解说,“解法知根者,解佛法门,知众生根,如世良医,善识方药,又能识病。”
  菩萨证得真智,能恒顺真理不失,并能将自己证得的真理,随机施教的开示有情。不退有四义:一、信不退,二、念不退,三、行不退,四、证不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但菩萨一一能知,所以能应病与药,随机赴感了。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什注说,盖,“明其超出。”“今能说能行故名无畏。”
  折衷疏说,“盖诸大众者,威德自在,回超一切,此叹超群无畏德。”菩萨修行四无量心,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普盖大众,无所畏怖。菩萨四无畏是:一、总持无畏,二、决疑无畏,三、知根无畏,四、答报无畏;正如所谓:“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坐遍天下,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以上是菩萨因地四无畏;佛果的四无畏是: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道无畏。佛菩萨之所以有四无畏的因果,与其慧力、愿力、信力有内在联系。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肇注说,“心以智德为严,形以相好为饰;严心所以进道,饰形所以靡俗。”折衷疏承接上句说:“功德庄严,最为第一。”菩萨以功德智慧庄严其心,有别于凡夫以诸珠宝装饰其外形而忽视内心的净化;因其内有修德,所以感生相好殊胜的色像。所谓“修功德以资解脱,修智慧以资般若,修相好以资法身。”虽没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在九法界中菩萨的色相堪称第一。世间人以金银璃琉珊瑚玛瑙赤珠等宝为稀有珍贵,所以用来美化妆饰自己的形体,殊不知真正的美应是智慧及一切善法。菩萨以功德智慧庄严自己,所以不专注修饰而自然溢美,自然对世间俗物不屑一顾了。正因为如此,他舍弃世间所有用来打扮自己的东西。
  名称高远,逾於须弥;
  肇注说,“前闻十方,取其远也;今逾须弥,取其高也。”折衷疏概括说,“菩萨名称,回超法界。”菩萨教化十方,道名德声,广播大千,远而且高,好象超过须弥山一样。须弥是梵语,汉译妙高山,佛教认为是娑婆世界最高的山,出水高八万由旬,四宝所成:东面金、西面银、南琉璃、北水精。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折衷疏说,“金刚最坚利,能坏万物,”而万物不能坏金刚。这是比喻大乘信心,能坏一切信心,而一切信心不能坏大乘信心。七地以上菩萨信心坚固,永不坏失,就象金刚一样,不为邪说所惑,唯其不为邪说所诱而动,所以称为坚固的正信。信又由三部分组成:一、信实,二、信德,三、信能。
  法宝普照,如雨甘露;
  肇注说,“法宝光无不照,照痴冥也。泽无不润,润生死也,喻海有神宝,能放光除冥。亦因光能雨甘露,润枯槁也。”
  折衷疏说,法宝就是智慧宝,用智慧宝,“普照群机,随机说法。”众生得到菩萨法宝的照耀,破除所有愚痴和黑暗,好比干渴的人,得到甘露水一样,生命得以泽润。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肇注说,“殊类异音既善其言,而复超胜。”折衷疏说,“说法时,其声微妙,悦可众心。”
  说法音声有六十三支,是以音声大作佛事。概括为五种美妙音声:一、如雷音,二、清撤无闻,三、入心敬爱,四、谛了而解,五、听者无厌。菩萨说法的音声非常微妙,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大智度论》说:“迦陵在壳,声逾众鸟。”正合菩萨“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肇注说,“深入,谓智深解也;解法从缘起,则邪见无由生。有无二见,群迷多惑,大士六尽,故无余习。”
  折衷疏则说,深入缘起,就是因缘生法,就是空假中,“妙达即中,名曰深入。既达即中,能断有无二边邪见。”不但要断邪见等见惑,还要断其余四住地等五住烦恼。
  佛教的主要教理,重在阐明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的道理。如性宗谈真如缘起,相宗谈赖耶缘起,华严谈法界缘起等。摄论说有三种缘起:一、爱非爱道缘起,二、受用缘起,三、自性缘起。菩萨以大智深入各种缘起,了达诸法底源,知道诸法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也不是无因和共因生,所入就能悟入缘起无生的道理。虽是无生,而无不生,不落于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邪见和断见,而是常处中道,圆融无碍,就连菩萨四住地等五住烦恼的余习也没有了。
  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什注说,“上明一切时无畏,此明说法无畏;上狮子吼,明德音远振,此明能说实法,众咸敬顺,犹狮子吼,威摄群兽。”
  折衷疏说:演,就是演扬流布,使令不绝。讲,是诠说析理以显法之了义。狮子比喻无畏,如前文所说。雷振有三义:一、肃物。菩萨讲说,具足威仪,能令物肃故。二、起蛰义。法音振击,能动宿生善根故。三、致雨,法雨普滋,能润众生枯槁故。
  菩萨说法,无所畏惧,他发出的法音,有如狮子吼一般使人敬顺,亦如雷振一样,能够惊醒沉迷群盲。
  无有量,已过量;
  肇注说,“既得法身,入无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无量。”折衷疏说,道德日趋深入,那么法界数量就日减,乃至消灭,这样道德就超过一切数量的表述。
  法身是无形无相的,遍一切处,非大非小,超过象数之外。菩萨从性海流露出来的法音也是没有限量的,众生以有限的心量测度菩萨的境象,自然犹如以米尺度量虚空一样徒劳了。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
  肇注说,此句是引导众生入大乘海,采众法宝使必获无难,就象海师善于引导商人获得夜明珠。并明了所有法的真实意趣。
  折衷疏说,“……菩萨导师亦然,导引一切众生至佛法海藏,采集法宝而回。然集而不达,如得至宝,不能辨其功能,今又了达深义,如已得宝,复辨识其功。”
  菩萨引导众生入于大乘法海,采集一切法财德宝,如航海舵师,导诸商人入大海采集珠宝一样。菩萨对诸法权实、了义不了义,有无、大小、顿渐……这些法门的微妙同异都能明了通达,如海导师,不但能导航,而且能分别明了诸海宝藏异同。
  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
  肇注说,“六趣往来,心行美恶,悉善知。”
  折衷疏云:知道众生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途经,及其果报,和起心动念的原因。
  综合两种解释是:众生往来六道受生,和心中所作善恶诸业,菩萨也了若指掌,历历分明。
所趣,是趣向和道路之意;心行,是起心动念微细的因由;有善恶的业因,必招善恶的业果,这是佛教因果律之一种。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什注说,诸佛的智慧没有能与之相提并论者,而此大菩萨(例,维摩是古佛金粟如来)能和佛相近等。从实相来说也无所谓近等,唯佛与佛近等,一般的菩萨相近而未能相等,所以说,“近无等等,”。
  肇说:“佛道超绝,无与等者,唯佛佛自等,”所以叫无等等。“所以辨其等者,明第一大道,理无不及,平若虚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是佛自在慧方便妙用的具体体现,“大士虽未全具佛慧,且以近矣。”
  折衷疏说:“此叹知机近佛德。”
  诸佛的平等大智慧,是无人能和他相等的,但位居妙觉的菩萨其智慧是将可以和佛相近而相等的,就是无等而能等之。诸法的真如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而菩萨所证的真实相理,与诸佛所证的真实相理相邻不远,所以叫做近。菩萨的智慧既能和诸佛相近,所以也能获得十力、四无畏和十八不共法。菩萨因地的十力是;一、发一切智心坚固力,二、不舍众生大慈力,三、具足大悲力,四、信一切佛法精进力,五、思行禅定力;六、除二边智慧力;七、成熟众生力;八、观法实相力;九、入三解脱力;十、无碍智力;具足这十大力,所以就有大无畏的精神。佛果的十力是:一、因果;二、业;三、定;四、根;五、欲;六、界;七、处;八、宿命;九、天眼;十、漏尽;十八不共法是显示这十八法和二乘法不共,分别是:一、身业无失;二、口业无失;三、意业无失;四、无不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心;七、欲无减;八、念无减;九、精进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无碍;十七、知现在无碍;十八、知未来无碍;此句文义是:菩萨智慧和无等等佛的自在慧相近等,也具足十力、四无畏和十八种不同二乘的法。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肇注说,“法身无生而无不生,”无生,所以恶道之门关闭;无不生,所以诸佛菩萨在五道中以现其身。
  折衷疏高度概括说:“大智断惑,故关闭恶趣之门;大悲度生,故现五道之身。”恶趣,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但也包括了天、人、阿修罗的三善道,因为都会轮转三界,循环生死。五道,是因为阿修罗散在天人鬼畜之中。从菩萨所证得的法身说,无形无相,不圬不净、不增不减,也就没有生灭,实则就是关闭了恶趣之门,不再如凡夫一样六道流转;从方便度生起用来说,菩萨以大悲故不舍群生,所以又在六道中现身,这犹如月亮一样映现在千江之中,自性依然清净光明。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肇注说,佛法法药,善于治疗众病,因此,比做医王。
  折衷疏说:“良医疗病,贵于善疗;应病与药,妙在服行;不服不行,与之无功。按方治病,疗亦非善。菩萨度生,通权达变。妙识时宜,亦复如是。”众生身体有病,可以自己调养,或请世医治疗;但所害贪、嗔、痴、慢、疑、见诸病,就必须法药才能奏效。菩萨为大医王,以其入世度生的精神广学五明,善解法相,明了事理,知众生各种根基及所得病症。故而,应病与药,使其依法服行,断除烦恼得身心轻安。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肇注说,“无德不备,”所以无量功德都能成就。“群生无量,所好不同,故修无量净土,以应彼殊好。”承上文又阐述说,法身是无形无声的,“应物故形声”,岂有得以见闻而不受益呢。又“功不虚没”,“所作必成,兼以度人,故不虚也。”
  无量功德,是指正报所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畏等,内在功德,皆已成就,无量佛土,是指依报,亦已庄严。以上所说一切依正庄严的功德,这三万二千菩萨,都是具足无缺的。且有见其形,或闻其名的人,无不蒙受利益,因菩萨举心措意,凡所施为,无非善事,决不会虚弃其功的。
  无不蒙受利益,所有所作所为,也不会唐捐;所有这些功德,菩萨全都具足了。

  三、圣名表法: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
  吉藏义疏说:“上虽总叹德,今宜出别名。”从第三节把五十二个菩萨名号标列出来,(玄奘译共有五十六个菩萨)。其称号虽异,但每个名号和其所修法门,所证境界,所成功德是名实相符的。从中可以悟出法门无量,但所证实相是一,又实相是一,方便各殊的事理来。
  什注说,等观,四等观众生。不等观,智慧分别诸法。等不等观,兼此二法。
  吉藏义疏说,实慧观一相门为等观,方便慧观差别门,名不等观,具此二义,为等不等观。
  从以上注疏可以看出,这三位菩萨是从“观”立名的。“等观”,是观察诸法事理性相平等,佛和众生相等;佛和众生虽然平等,可是,众生没有证得本性以前佛是佛,众生是众生,差别之相宛然,名不等观;观照诸法实相不二,也观察诸法事相各异,所以叫等不等观。又等观是平等性智,不等观是妙观察智,等不等观是大圆镜智。
  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
  什注说,定自在就是“于诸定中得自在。”法自在就是,宣扬各种微妙法门时得大自在。吉藏义疏更详尽说明说,是于“诸定门入住出自在无碍。”法自在王是以“智慧门说法自在。”
  这两位菩萨各自有成就法门,定自在王菩萨观三界诸法中,得到二十五有“王三昧”,叫做定自在王,玄奘译作定神变。于一切法圆融无碍,得大解脱、大自在,叫做法自在。   
  法相菩萨,光相菩萨。
  什注说,功德法相现于身叫法相菩萨。光明之相现于身,叫光相菩萨。
  法相是以诸法做相,悟得法性以无相为相,相即非相的法相,那就和如来的究竟实相相应了。从这实相法体上生出的智慧光明,叫光相。新译,法幢、光幢。这两位菩萨以殊好形相化度众生,实则是自性清净庄严的外现。
  光严菩萨,大严菩萨。
  什注说,光严就是光明庄严。“明其身相大庄严就是大严”。以智慧光明庄严三德叫做光严。以大多胜的三智庄严法性的理体叫做大严。
  宝积菩萨,辩积菩萨。
  什注说,宝积就是聚积智慧宝;辩积就是聚积四种无碍辩才。
  积藏一切法宝,作自利利他的资粮是宝积菩萨的殊胜功德法门;积集无量辩才广度有情是辩积菩萨成就圆满菩萨果的方法。新译称宝峰辩峰。
  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
  什注说,手中能出无量珍宝叫宝手菩萨;手中有宝印,有出宝之相叫宝印手菩萨;现给群生以大慈之手,抚慰众生,使他们不恐怖畏惧,常举手向人唱言:勿怖!勿怖,所以叫常举手;常垂下其手,呈现慈心屈下,不伤任何物类之慈悯相,所以叫常下手菩萨。
  手是有拨济和授予的意思,菩萨就拔众生出生死苦海,授予众生以无上涅槃妙乐。有法师在西方三圣像前题诗道:“因愁生死难逃,每对金容而涕泪,为怖人身易失,常祈宝手以提携。”表明他对菩萨的感念。
  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
  什注说,以大悲心经常护念众生故,所以得名常惨菩萨;对于实相法生起无比欣悦和随喜心故名喜根菩萨;喜有二种:一、不净;二、清净,清净喜叫喜王。
  吉藏义疏则说:“众生苦轮恒转,大士悲心常切。”所以得名。其余两释义同。综合两说:以大悲心感念有情沉沦苦海,无时不欲提拔他们,叫做常惨。以大慈心,慈念有情具有佛性,欣喜他们迟早终可以成佛,离苦得乐,叫做喜根。虽喜虽惨,而喜惨之性平等不二,未曾增减,寻常乐之真性故名喜王。又惨、喜其相是异,其不舍众生悯念之心是一致的,或者说是根本的。
  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
  什注说,辩,辞辩;宝相慧藏如虚空,所以叫虚空藏。
  吉藏义疏则说,在四种无碍辩才中以辞辩得名;所名解释意义相同。
  具体以上说法。菩萨具足四种辩才,八种音声为有情说法,称着辩音,新译叫无屈辩。楞严经圆通章中,虚空藏菩萨自己释名说:“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所以得虚空藏的名。
  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
  什注说:“执慧宝炬,除众幽冥”。“勇于德宝,亦得宝,故能勇”。“以慧宝见于诸法”。故名以其能作所作得其名。
  执持着智慧的火炬,照破无明的黑暗,叫做执宝炬。精进勇猛,自利利他,叫做宝勇,新译宝吉祥。自己见性,亦见人性,如所谓真知灼见,所以叫做宝见,新译宝施。
  帝网菩萨、明网菩萨。
  什注说,此菩萨神变自在,犹如幻化,故借帝网命名;明网自说手有缦网放光明。帝网是三十三天天帝的因陀罗尼网,是用摩尼宝珠罗列织编成的,光辉相映,重重无尽;这二位菩萨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处,了如帝网重重无尽一样。
  无缘观菩萨,
  注说,“观时不取相无缘,亦深入观时莫见其所缘。”
  吉藏义疏说,此菩萨观实相时,内外并冥,能观所观全都空寂。
  菩萨度生,固然要观察因缘时节,若能进一步做到无缘大慈大悲,就更加殊胜了。
  无缘慈观是三种缘慈中的一种。三种是:
  一、生慈缘,观察一切众生和父母一般,设法拔其苦而与其乐。
  二、法缘慈,悲悯二乘人只证人空,而以法空拔济他;
  三、无缘慈,佛心平等,任运随缘,无所住着,度诸众生。
  这无缘观菩萨就是这样修习无缘观大慈,乃至达到佛的行境。
  慧积菩萨、宝胜菩萨。
  什注说,积聚智慧,功德宝超过世间,所以得名。
  此菩萨积聚世出世间所有智慧,照破无明,救护群迷,故名慧积,新译慧峰。出世间的法是无上的法宝,超过世间七宝,所以叫做宝胜。
  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狮子吼菩萨;
  什注说,天王菩萨有三义:一、假名天;二、生天;三、贤圣天;此意是贤圣天的天王而非其余。坏魔菩萨因其“行坏魔道”得名。电德菩萨“因事得名”;“于私自在”,就象国王主宰统理作他的臣民一样,故名自在王;功德相严菩萨以“功德之相庄严其身”得名;“以大法音,令众生伏”故名狮子吼菩萨。
  吉藏义疏说,雷(多一“雷”字)电得菩萨,“因雷电光,而得悟道,从事得名”。较之什说详明得多,若不参照吉藏义疏,很难领会“从事得名”的确切义理。
  今综合两说可知,一、天王菩萨是从天立名。平常说天是已够尊贵,天中的王,且是贤圣天王,就可知其尊贵了。二、从坏立名。菩萨能降伏魔怨,故名坏魔。三、从电立名。菩萨了知诸法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而得证无所得理,新译电德。四、从王立名。和法自在的意思是一样的;新译现神变。五、从功用立名。以种种功德法财庄严其相。六、从无畏立名。喻其说法无所怖畏。
  雷音菩萨、山相击菩萨。
  什注说,所说能使天人欢喜,群邪振惊,犹若雷音,听到的人惊讶恐惧,故名雷音;能以大法音消伏刚强,音声震击,就象两山击碰一样,故名山相击。
吉藏义疏说:“以大法音,消伏强刚,音声雷击若二山之相撞,两雷相搏”。此原文“山相击音”多出一“音”字。
  天将普雨先行雷音,菩萨说法鸣法锣击法鼓以法音普被。无我疏解说,山相击有三种因缘;一、劫坏之时有昆仑风,能击须弥,使其顷刻化为微尘。二、大树紧那罗王奏乐时节大海波涛汹涌,须弥山和七金山都震动而发出音声。三、修行成道的人,由于自力和佛力加被,能令大千世界地震,发出微妙的音乐。现在菩萨说法的音声也是如此。   
  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
  什注说,有一种青香象,身出香风,菩萨身香风亦如此。白香象在香象中“具香最胜”,大士身香亦如是也。
  涅槃经有象、马、兔三兽渡河的故事,兔浮外面,马在水中,象一探到底,在此兔比着声闻人所证的法最浅;马喻缘觉所证的法较声闻深,但比不上菩萨直探底源,所以象喻菩萨。诸象中以香象最胜,而白香象又殊胜。本经就有佳句说:“尤象蹴踏,非驴所能”的句子,正可以做这两位菩萨的佐证。
  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什注说,“始终不退”是名常精进。“不暂废”就是不休息。
  古藏义疏说,第一个菩萨的名号从得益处而受称呼,第二个菩萨因离过患以为名。
  菩萨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勇猛精进,不休不息。不休息,新译作不舍善轭,轭,是车辕,意思是菩萨弘扬佛法教化有情如马牛肩负重轭,不敢有疲厌之想,而不以为苦。如沩仰宗的沩山禅师,曾发愿作水牯牛,为大众服役。
  妙生菩萨、华严菩萨。
  吉藏义疏说,“生时有妙瑞”而得名;“以三昧力,能现众华,遍满虚空,大庄严也,”得名。
  无生而生,生而无生,虽度尽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故名妙生。以万行因华,庄严法报二身,故名华严。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
  什注说,世间有危难,称其名号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又叫观世念,亦名观自在。得大势菩萨有大力势,以大神力飞到十方,所到国土,“六反震动,恶趣休息”。
  吉藏义疏则详明说,观世音菩萨有四种名号:一、观众生口业,令得解脱,名观世音;二、观身业,名观世身;三、观意业,名观世意;四、名观自在,总鉴三业。
  前者是从因证耳根圆通法门,能“寻声救苦度群迷”得名,后者是从“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及魔宫殿,故名得大势”而得名;弥陀、观音、大势至合称西方三圣。
  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
  什注说,梵,四梵行;网,言其多。或物宝或法宝以为杖,故名宝杖。无胜、严土,净国土义。
  吉藏义疏说:“凭杖法宝,故云宝杖。”其余三释与什注相同。
  梵网即梵王的网,是二禅天的天主。梵,是净的意思。杖是有荷担和扶持的意思,菩萨能扶持众生,荷担如来家业。无胜,是说世间没有更比他殊胜的意思。以无量福智,庄严佛土,得名严土。
  金髻菩萨、珠髻菩萨。
  金、珠,是装饰品;髻,是将发高高盘起在头上发髻。比喻菩萨以种种功德法财庄严其身。
  弥勒菩萨,
  什注说,弥勒是其姓氏,名字叫阿逸多,南天竺波罗门之子。
  吉藏义疏说,汉译为“慈”,是他的姓,字,阿逸多,南天竺婆罗门子。
  弥勒生来不喜食肉,《心地观经》中说:弥勒菩萨法王子,最初发心不食肉,是故得名为慈氏。
  现居于六欲天中的兜率内院,居位补处,是当来下生继释迦牟尼佛位的未来佛。有关他应化示迹的传闻很多,以浙江奉化,原名契此,俗称布袋和尚的传闻最为典型。有儿歌曰:低头睹破水中天,摄住六根向福田;世人只知进为贵,退步原来是向前。传说这是插秧时他吟唱的儿歌。   
  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
  吉藏义疏说,文殊师利,汉译“妙德”。什注说,各位菩萨名号从小到大列出,所以,弥勒、文殊在后。又,他二人在北方世界为大,其余地方世界为小,也应该在后。吉藏则说,三万二千菩萨不可能一一陈述其功德法门,“故以二摄之”。弥勒菩萨此土大士,文殊他方菩萨。又弥勒当成正觉,文殊以曾作佛。又,弥勒受于佛位,文殊不受佛位,故曰王子。“以此三双,总收一切”。
  妙吉祥、妙首、妙智都是文殊师利的称号。佛是法中之王,菩萨是真佛子,能荷担如来家业,故称做法王子。他在众菩萨中说法如狮子吼,智慧最为殊胜,所以从列出称名的结构来看,有总称前面诸多菩萨的意思。
  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上面列出五十二位菩萨的弘名,到此结成三万二千这个大数,以表不再一一叹颂其功。
  以上列诸弘名显扬云集法会的五十二位菩萨和三万二千圣众,以下列述到会的外护众。圣众有两类:一、声闻众;二、菩萨众。外护众也有二类;一、八部众;二、四部众。
  一、八部众: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中。
什注说,尸弃是梵王名,汉译顶髻。从余四天下来“举其其余从四天下来者”。天有两种:一、地天;二、虚空天。帝释处须弥顶,即是地天,又为地主,“举释则地天斯摄”,“举梵王则虚空天尽摄”……所有众生宗事梵天,“所宗尚来,则知余人必至。”
  吉藏义疏说,尸弃译为顶髻,又翻为火,其顶有炎如火,炎在顶如髻,义既兼两,故译人互翻。又说,梵是色界之首,释是欲有之初,等等。
  这是说明梵王和帝释等天龙八部众同来听法。尸弃,如上引文所说,译作顶髻,因为他头顶有螺旋式的发髻。四天下,即东西南北四大部洲,一佛土有百亿四天下,每一四天下,各有帝释梵王。这些梵王帝释都是从他方世界四天下来的。
  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伽等、悉来会坐。
  什注说,龙有二种:一、地龙;二、虚空龙;神,神受善恶杂报,似人天而非人天;夜叉,汉译贵人,又叫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乾达婆,天乐神,处地上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体上有相出现,然后上天。阿修罗,汉译不饮酒;此神男丑女端正,有大威力与天争斗。迦楼罗,金翅鸟,肇注说是金翅神鸟。紧那罗,就是人非人,其形状似人,而头上有一角。摩候罗伽,大蟒神。以上八部都有大神力能自变形,到会听法。
  这里所列出注释的正好是八部众:一、天众,即诸天。二、龙神众。三、夜叉众。四、乾达婆,译作“寻香”、“嗅香”、“香阴”等,是天乐神,不从事生产劳作,有“闻香来舞,作乐乞食”的意思。五、阿修罗,如佛地论所谓“行多捩作,无天实行”,好饮酒,终日争斗,有胎、卵、湿、化四生。六,迦楼罗,即大鹏金翅神鸟。七、紧那罗,头上有角,似人而实非人,能唱歌咏,奉侍诸天。八、摩候罗伽,就是大蟒神。以上天龙八部不但到会听佛说法,而且也护持佛法。这些也叫幽冥众。
  二、四部众: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
  这是佛的四众弟子,前两众是出家住持佛法的,以大乘精神来说,是“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的,一方面对内要修证佛法,一方面对外要弘扬住持佛法,所以责任重大。后两众是在家众,以拥护佛法为己任。尼,是女的意思,就是出家的女众。优婆塞译作“近事男”,或“清信士”,通常叫男居士;优婆夷,译作“近事女”或“清信女”,通常把受了三皈五戒的叫女居士。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肇注说,须弥山是天帝释所住的地方,也叫金刚山,汉译妙高山,在大海中央,出水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如来处四部之中,“威相超绝,光蔽大众”就象金刚山映现在大海之中。
  佛在没有说经以前,已在无量大众的恭敬围绕之中,坐在狮子宝坐上,好像须弥山王安住在大海中一样自在。且以福智光明蒙覆在座大众,正如疏赞所谓。“佛居于四众,映蔽群坐,若帝释临天,梵王处定。”从凡圣云集可以看出,下大法雨的帷幕已经降临了。此以上由六成就、宣扬菩萨道德,云集圣凡大众完成本经的通序。

  四、宝积献盖: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佛,各以其盖,共供养佛。
  肇注说,宝积也是法身大士,经常和净名一起礼敬如来,“共弘道教”,但今日独自和五百长者子来礼拜如来,是将生起问疾的原由,开启本经法门的伏笔。天竺,即古印度,尊重智德优胜的人,常以不同装饰的宝盖来供养佛。
  吉藏义疏说:“……闻法欢喜,奉盖供养,兼欲发起净土,故序之。……而奉盖者,彼国贵人,持宝盖而行,故(宝积等)即设所珍,以供养佛。又因此献财,发净土之法,则福慧具足,自他兼利”。
  折衷疏则说,五百长者子和净名同是法身大士,“权应兹土,利益众生”,因为二乘钝根人,迷此不思议境界,唯欣喜“舍垢趣净,保证偏真”,而不发无上菩提之心,也不求大觉之果,……所以大士献盖世尊,“合盖现土,因事显理,亦此圆融法界”。
  太虚大师讲义中说,广博净严之城(毗耶离城),就是众生自性清净心,是本性净佛国土,“真净恒熏,缘行互感”,所以都持宝盖“趣向佛地,兹覆有情,同登大觉”。
  概括四家注说得知,宝积得名,是因为他有无量法宝和财宝。他和净名一样,是法身大士,也是五百长者子之一,现在到佛前献盖没有净名,这里已经隐伏“净名示疾”不能同来,为下品问疾伏下因由。宝盖,有盖覆的意思,是以此形式表菩萨的因行,藏盖果德,楞严所谓“慈荫妙云,覆涅槃海”。五百长者子们各用宝盖敬佛,正是发起要求佛说法的一种礼品。

  五、合盖现土: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偏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其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什注说,现“合盖”神变有二种意义:一、现神变无量,显智慧必深。二、宝积献其所珍重之宝盖,必然获得应该珍贵的果……表明“因小而果大”。又因为,“盖以不广而弥八极,土亦不狭而现盖中”,故说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妙高山共有十宝山,须弥山处其中间,所以说……诸山;
  肇注说,“将显佛土殊好不同,故通现十方,诸长者子皆久发道心,而未修净土,欲悦其未供之情,启发净土之志,故因其盖而现之”。
  太虚大师讲义说,此举六凡所依。诸佛说法,必有三乘,此举回圣,通现十界。
  综上所说,此段文意显示大乘不可思议的境界,也是全经大旨。二乘人报证偏真,以空理为究竟,得少为足,所以佛陀借献盖的机会,示现净佛国土的庄严,借事显理,开示圆融法界的道理,不可思议的法门,使他们知道唯心净土的道理。在圆融妙境中本无生死可舍,更无涅槃可求。如此,对于下文“室包乾象,手掷大千,借座灯王,请饭香土”方能思过其半。目真邻陀山译云石山,摩诃译作大,文中有八山,智者疏中在香山和黑山之间加上金山和宝山,共成十山。以须弥山做中心,以铁围山围外廓,中间有七重金山和八个水海,交互环绕,构成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名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在大千世界前加上“三千,表示由小、中、大三千个世界合成。这三千大千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区域。

  六、从喜赞仰:
  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什注说:“信乐发中,相现于外。”
  当时大众们在大法会上亲见佛合盖现土,深心赞叹,所以,身口意三业皈敬是顺情合理的。
  口叹“未曾有”,双手合什,目“不暂舍”,表现出大众诚心恭敬,恋念不舍之意。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久积净业称无量,道众以寂故稽首。
  什注说,众人虽然看见佛所作的神变,但不知所变的原由,为了使其“推宗有在”,“信乐弥深”,所以以偈语赞佛。
  肇注则说,“形敬不足,以写心,故复赞之咏之”。
吉藏义疏说,说偈共有两个意义:一、以概括的言辞摄佛所有德行,二、因偈辞美妙使听闻者欢悦。不论言词多少,俱备四句,方可成偈。偈是梵音,颂是音辞,偈颂合称为了意义明了。(此种组词方法,译文术语称华梵并举)所以偈叹有四种因缘:一、奉盖为表明财供养,说偈赞叹以析明法供养。二、上文以身业恭敬,现在以口业供养。三、前文阐明形体恭敬,不足以写心,现在以心思妙言,咏之于口,则三业供养恭敬具足。四、使众人知晓神变之所由。偈颂分五部分:一、赞叹本德,二、赞美迹用,三、再叹本德,四、再叹迹用,五、总结赞颂。折衷疏释前四句偈说,西域有青色莲花瓣,黑白分明,如来的眼目生得就象这青莲花瓣。如来应身有九十七种大人相。……现在唯独赞如来目相,因为人相好丑重在面目,面相又重在眼目,现在“赞目一相,以摄其余”。所以此句赞佛色相。
  第二句。禅定之乐,令人易生染著,如来以法界慧海,全都照破,所以此句赞佛心。
  第三句。如来三僧祗劫,积功累行,修无量业,但是,净业虽多,不出三业。一、三惑断尽,三智圆满,意业清净;二、二死永亡,三身圆证,身业清净;三、五语如弦、八音弘扬,口业清净。所以赞佛三业清净,积德无量。
  第四句。凡夫执有,被有所动,二乘执空被空所动,菩萨被中道所动,所以五住不净,二死不空,如来以第一寂灭而开导他们。所以此句叹佛慈悲。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吉藏义疏说,这第二偈赞叹迹用,如来以“形德为本,神通之用为迹”,所以第一偈赞颂德本,现在赞叹迹用。
  这四句偈是叹佛陀合盖现土的神变不可思议。《正观论》云:圣有三种:一、外道五通,二、罗汉缘觉,三、法身大士,佛于三圣中独尊,所以称为大圣。不可测度为神,改质即称为变。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又有此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堪称大圣。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能善分别诸于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肇注说,世俗间的国王用其权力统理人民,所以他的恩泽能普及全国,出世间的法王用其法力统领凡圣,所以能法雨无边。又对于诸法不同性相善于分别,而“不乖一相”(即第一义),又能“自在于法。法无定相,随应而辨。为好异者辨异,而不乖同;为好同者辨同,而不乖异。同异殊辨,而俱适法相,故得自在”。
  折衷疏从中观立场出发概括此六句说,……佛陀具足权实二种智慧,以权智说法,即以实智照理,照理不碍说法,说法不碍照理,“理量齐鉴,权实双融。”,所以佛为法中之王,“于法自在也,”。
  这六句是再叹佛陀本德,由叹自在和叹法施不可思议组成。按吉藏义疏说,此文共有五叹:一、法王叹,二、法海叹,三、山王叹,四、虚空叹,五、人宝叹。佛陀于法得大自在,实相不动,妙用无穷,法中之王所以称法王。佛的自在依摄论解有十种:一、寿自在,二、心自在,三、财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胜解自在,七、愿自在,八、神力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佛陀得此十种自在的本真是因其契证诸法本自不生不灭,如如不动,所以从自性法海流出没有限量的妙用,以契应众根,教化群迷。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吉藏义疏说,“以俗谛故不可为无,真谛故不可为有,如来立正谛,为破有无二见,……所以,菩萨安住真俗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为执著有者说无,为著无者说有”。又“俗谛是因缘假有,假有不可定有,假无不可定无,非有非无,即是中道”。所以说,“说法不有亦不无”。既然已经离舍固定的有无,就是因缘所生法,“离定有无,所谓破邪,因缘所生,名为显正,文约义周”。又释后两句说,“以无我人,是故非有,而不失因果,所以非无”。
  折衷疏从般若离四句绝百非,以达实相的角度出发,概括说,法体非有,有堕增益谤;法体非无,无堕损减谛;世尊“离过绝非,迥超名数,一代时教,不异无言”。三乘十二分教,同一实相。诸法生,是因机感因缘,才有一代时教。无我两句,……是说“虽缘起性空,而业果不坏,”佛依二谛说法本来就是这样。又,诸法本性寂然不动,本来不落于有,亦不落于无,由于种种因缘会合,所以便有幻想的法相。又,依真义说无我,无造,无受者,依俗义浅说,法相宛然。所以善恶业报是不失的。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之,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第一句,肇注说,佛道力深固,魔罗那里能敌挡得住;
  第二句,什注说,甘露灭梵本说,就是寂灭甘露,“寂灭甘露即实相”。先降魔,然后成甘露寂灭大觉之道。
  第三句什注说,已无心意,就是无别意;无受行,就是无受想行;“至人冥真体寂,空虚其怀,虽复万法普照,而心未曾有。”肇注说,是“无心伏物,而物无不伏”。
  折衷疏说,世尊在菩提树下将成正觉,魔王恐怖,兴兵扰害,世尊用慈力降伏他们,魔罗无能为力,退隐而去。释第二句说,忉利天圆生树花,有甘露,食后可以长生,比喻寂灭之理,证得它便可以“回起生死”。释第三句说,心就是识阴,意即想阴,如来即成正觉,则五阴皆空。第四句:九十六种处道皆不离五阴,我今五阴即空,无不摧伏。此颂主要是赞佛能降魔怨和制诸外道。魔有四种魔,外道,是中性词,意谓心外求法,称之外道。
  世尊最初成道用慈力降伏魔罗,证得寂灭犹如甘露的大道,已经远离五蕴的缠缚,并且所有外道都被他摧伏。三转*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吉藏义疏说,三转分别是:一、示转*轮,说这是苦、这是集,这是灭,这是道。二、劝转*轮,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证转*轮,苦我已知,不复更知;集我已断,不复更断;灭我已证,不复更证;道我已修,不复更修。第二句,肇注说,“*轮常净”,犹如虚空,虽然古今不同,时移俗易,“圣圣相传其道不改”。睿公从实相上说,*轮无漏无相,体无增损,有佛则转,无佛则废,用舍在人,而性相不异。实相*轮,就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长短方圆的真如实体,其轮当然本来清净了,此“清净”也是强名安立。第三句,什注说,是证明佛初转*轮。折衷疏将天人分说,天是诸天,人是五比丘。世尊转四谛*轮时,另外有八万诸天悟无生忍,这是因为诸天根机大利,欣听大乘法。第四句,吉藏义疏说:“觉道即成,佛宝也;*轮既转,法宝也;五人出家得道,僧宝也。”从此佛法僧三宝就出现在世间了。
  概括以上所释,第一二句赞叹法宝,第三句赞僧宝,和上面一颂和起来,是总赞三宝住世间。除以上对三轮法转的解释外,也有把“般若、解脱、法身”三德叫做三转*轮的。轮有“摧辗”和“运截”两个意思,出世间的*轮能够摧辗种种烦恼,运载众生到涅槃的彼岸。佛所说法从清净性海流出,其本怀只在转一乘清净*轮,法华所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三宝,有住持三宝和别相三宝的不同,这里的三宝是说“住持三宝”出现世间。
  三转*轮在大千世界,*轮本来湛然清净,诸天、五比丘为此做证,佛法僧三宝从此出现在世间。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肇注说,“佛用四谛妙法,济三乘三众,”没有已经领纳还坠生死道的,所以说“一受不退”,“永升无为,故常寂然矣。”又释未句说,“*轮渊广难测,法海流润无涯,故德无边矣”。
  这是赞说法利益。无上妙法是清净不染污的,佛陀以妙法惠施众生,众生不受则己,如果能信受奉行,是决不会流转生死。古德说,“纵使生椒欠窍耄患拔鞣揭蝗僟矗币彩钦飧龅览怼7鹜右苑ㄒ├嬷谏印与药,所以称大医王。佛理如大海,难测难思,所以佛的妙德也无涯无际,这是我们又惫艽礼拜的?
  用这个微妙法利益众生,领纳了这清清无为法就不会退堕三途,佛啊!是济度众生生老病死的大医王,我们应当皈敬这法德无涯的智慧海。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以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
  吉藏义疏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法的风,不能动佛心性,就象四风吹刮须弥山不能使它动摇一样。“佛三毒已断,故八风不摇”。第二句,肇注说,“截手不戚,捧足不欣,善恶自彼,慈覆不二”,截手是难耐之恶,捧足是易喜之善,佛皆从无缘大慈出发“等以慈”待之。折衷疏概论说,“至人空洞无相,毁誉自属于人”,“以慈心等观,无分善恶,不问怨亲,”心行平等犹如虚空,无憎爱,无分别,法雨普被,这样行施,实是人中如宝尊贵的惟有佛陀能名实相符。
  佛在八风境前如须弥山安住大海丝纹不动,对于善和恶皆以慈心对待,他的心平等如虚空没有形象,哪个人得以亲聆佛法而不生起恭敬承侍的心呢?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达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睹希有皆叹佛,我今稽首三界尊!
  在此重颂佛合盖现土,在宝盖中变现三千大千世界的事,赞其神力凡夫二乘难以思议。什注此句说,“自欣所献小而睹大变”,宝积自欣以献小小宝盖,而亲眼目睹了佛“合盖现土”的大神变,所以,作此偈颂。十力衰现,是因为二乘人但知有一佛,不知有十方诸佛,但知有娑婆一土,不知有刹海庄严不思议境,如来慈悯,以献盖因缘,合盖现土,于事事无碍法界略显一斑,拓展二乘心量,使其“耻小慕大,发大乘心”。“三界尊”,是恭敬佛的意思。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佛得大解脱,得大自在,取得无上正等正觉,是三界至尊,所以这样称谓。
  宝积我现在敬奉世尊这微不足到的宝盖,而世尊却在其中显示给我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诸天、龙神居住的宫殿,还有乾达婆及夜叉们,又全都看到世间所有东西,具十力的佛啊,慈怜凡夫二乘给我们化现无量佛土。众人们观看了这希有之事都皈敬赞叹佛,我今天至心皈敬三界至尊!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
  这句是叹佛身密不可思议。如折衷疏说,“佛以圆回之身,十方普应,众生心净,无不能见”,这“心净”是去缚去粘之心明明历历,无挂无碍的真如心,与“心静”不同。肇注以月水相比喻说:“法身圆应,犹一月升天,影现百水。”又如常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说法一样。《智度论》说,身密有二:一、止观一身,远近之众,各见于佛,对面在前。二、如来随现一身,能令万类各见已佛,如天见佛为天,人则睹佛为人。不共法,佛有十八不共凡夫二乘的无上法,简称十八不共法:一、六种不共行,二、六种不共证,三、三不共智,四、三不共业。六不共行分别是:身行无失,语无喧杂,念无忘失,意无不定,无种种想,无不观舍;六不共证是:欲无退失,精进无退失,念无退失,定无退失,慧无退失,解脱无退失。三不共业是:四威仪教化,说法语业,慈悲意业。三不共智是:了知过去,了知未来,了知现在。佛陀不可思议威神之力,所行证的大乘不共法,是不与凡夫二乘法相共的。
  大圣法王啊您是大众所皈敬的,我们用清净心观念您,您便应现在我们心里,各人都看见您在他眼前,这是您的身密不可思议,是凡夫二乘所不相共的。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共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三偈叹佛口密不可思议。吉藏义疏论解第一偈说,“随吐一音,万类异解”,太虚大师说,是赞“口轮不思议”。佛以一音说法,“人闻同人,天闻同天”,这是佛陀修得辞辩无碍的缘故。第二偈约所说的法,“各各随所解”,的不同,如有闻五戒十善法,有闻四谛法,乃至有闻六度万行法的。佛所说法是一,但众生根机不同,因缘各异,智慧差别,在法海各舀一勺或多勺是自然的。又,佛说法是圆融的,所以,从不同时空角度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各获其利也是客观的了。吉藏义疏所谓,“止说一法,随义普行,而好施者闻施,好戒者闻戒,各蒙利益”,高度概说了此偈大意。第三偈约法中所诠的意义和所证不同。“说事是同,欣忧兼发,”如说一苦法,生四种心:有人听说,生怖畏心。有人听说认识到苦确实是苦,便对法生欢喜。有人听说厌患生死。有人听说生起断疑网心。也有法师解释说,闻“苦空”、“无我”,等就恐惊怖畏,闻涅槃妙果就欢喜,闻不净就厌离三界和色身,闻一切法相明了就断疑生信,所谓,“一雨普润,禀受不同,三兽渡河,证有深浅”。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音”的诠解历来有不同观点和看法,有三:一、一音,是一法身,因为法身不二,所以说“一”、“一法身出音,各为一音”。二、一音,是一时,“一时之中,并出众音,各不相知,故云一音”。三、一音,是五音中其中之一音,“随吐一音,而万类各解”。如果从上下文意来看,既不谈玄说妙的牵强附会,又不分解字词,恐怕体会成“法音”较之其它要贴切些。
  佛陀用圆融法音宣演妙法,众生们随其种类不同各得体会,都说佛陀是在为自己说法,实则这是佛的神力和不共法的原因;佛陀用圆融法音宣演妙法,众生们随其种类不同各得体会,全都能够领纳受持各获利益,这更是佛的神力和不共法的妙用;佛陀用圆融法音宣演妙法,众生们听闻以后,有的恐怖畏惧,有的欢喜赞叹,有的生起厌离心,有的断除疑网,这一切都是佛的神力和不共法的妙用呀!
  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
  这是称叹佛的意密不可思议。前四句叹万行功德,后四句叹离障解脱。结缚是生死的原因,流转世间生死道是生死的结果。“离生死因果之此岸,到涅槃解脱之彼岸,”即是到彼岸的义理。这八句二偈总叹佛陀“智所成行”。吉藏义疏说,能使众生出离三界是小导师,使众生“绝出三界内外,至于佛道,”是大导师。
  佛陀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断了所有粗细烦恼,已到涅槃彼岸,永离生死之道,他不但能自度,而且还能度诸世间的有情,故称为四生慈父,三界导师。不但宝积要稽首致敬,所有佛子及其有情都应向佛陀稽首皈敬。
  敬礼佛陀,您具足大力、大精进万行功德!敬礼佛陀,您已经证得四无所畏!敬礼佛陀,您安住十八不共法中!敬礼佛陀,您是一切众生的大导师!敬礼佛陀,您已经远离所有烦恼!敬礼佛陀,您已经到达涅槃彼岸!敬礼佛陀,您能够化度所有世间众生!敬礼佛陀,您已经永远脱离生死流转!
  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这六句总叹佛智不可思议。众生往来于生死六趣,心念驰聘于是非之中,这些佛以其方便智都是了然分明的,上文曾说“善解法相,知众生根”,为利益众生“不舍一法,不著一法”,如吉藏义疏所说,我染着诸法,所以诸法缠缚我,我心无染著,那么万种缠缚当下便解。
  折衷疏说,因为如来不著世间,善入空寂行,是由于空智离缚,……法法皆空,无挂无碍,如太虚空,一无所依,“从空出假,会假归空,空假不二”,便是中道智。众生不达诸法实相,所以有挂碍,佛能“解众障蔽,似光辉之临幽谷,达诸法相,如长风之游太虚”,所以能达到无挂碍的境地。佛陀的法身如太虚空一般,普编一切,无所依住,《华严经》中“法身编满於虚空,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正显法身“空无所依”,体含众妙,是我们应该恭敬皈依的。
  佛陀,熟知众生往来六趣的行迹,善于在诸法中得大解脱,象莲华一样出世间而不染“污泥”,常在定中大做佛事,因深知诸法实相,所以我们要象佛陀那样无所依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妙华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妙华法师)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八章 《维摩经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七章 流通分(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三章 香积佛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二章 入不二法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章 观众生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九章 不思议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八章 文殊问疾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