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二章 入不二法门品


   日期:2024/6/22 23: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二章 入不二法门品 
 

  一、什么是不二法门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了悟诸法实相为“入”,悟到世出世法不二,事理不二,为“不二”。不二是同一、统一之意。体了诸法的性相为“法”,法有二意:1、证法,2、教法。“门”,有“至妙虚通”,通达和门径之意。以教法的如如智,契合证法的如如理,证教打成一片,冥合一如,故叫不二。不二是绝对的,超绝的,直指心性的。义记说,“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一实之理,妙相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
  用我们现时人们常用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不二,可以理解为对立,即是二,统一,即是不二。这样理解是没有错的,但是,绝对是不够的。因为佛法中的不二,更是以不二的语言文字,来表示所悟实相的如如,不可言表,故强行立名为不二。经文末了文殊的“一默如雷”,才是真正的不二。语言文字可以说明不二的道理,但是永远不能揭示不二的实相。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太有限了。我们如果没有悟性的话,再会讲经说法的法师,他也无法将“真正的不二交给我们”。
  维摩诘现病的本意,文殊问病的原由,就是为了阐发不二法门的真理,并由不二之理,引出不二法门之观,体证不二法门之事,以适化无方,教化众生。这才是示疾问疾的真正用意所在。怎样由不二法门的理,入于不二法门的事呢?
  1、由信入。
  2、由解入。
  3、由行入。
  4、由证入。
  即信解行证四个阶梯和次第。
  《法华经》说:“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为了让我们悟入不二之理,以教通理,并藉此理,以起二用,如手掷大千,借香佛国等。其目的是为了“摄用归体,从体起用”。           
  本品的由来有这样二个理则:
  一、从问疾品以来,经中用大量的文字阐释了名相,展示了众多的修行法门,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现在如果不来一个完整系统的归纳,凡钝小根,权乘菩萨就会感到,不知意之所归,在法的枝末上“歧途亡归“,无由入手。故此,在本品融会多种事理为一理,又由一种事理到无相,而入不二法门。由此使我们悟到:“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的至理。
  二、一切佛法不出信解行证,信解行证也是教理行果,即信大乘至教,解大乘至理,行大乘圆行,证大乘之果。在前几品中多谈教理行,如佛国净土,修六度万行等,而本品专明入不二法门的大果。
  此品大分为二:
  一、说不二法门;
  二、明不二法门。
  在说不二法门中分三个方面:
  一、维摩诘请众人说。
  二、众人请文殊说;
  三、文殊请维摩诘说。
  又分三个阶级:
  一、各位菩萨都争论不二法门,不知道不二之理应该是无言的。
  二、只有文殊既知道不二之理是无言的,而又能言于不二,不被法所拘。
  三、维摩默显出不二之理无言,而又能无言一不二。
  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层次分明,但是所论的不二之理却没有浅深的区别。
  太虚大师将三十五位菩萨,对不二法门的论议高度概括成三个方面:
  一、就言入不二法门;
  二、遣言入不二法门.
  三、无言入不二法门;

  二、三十一位菩萨说不二法门
  1、法自在菩萨说: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当时法会里有一位菩萨他的名叫法自在,从他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位菩萨是因为悟到诸法的体性本无生灭,远离有无得失,而得大自在的。生和灭是相对而生的,即有生必有灭,但是所有的生灭法不外乎三种:
  1)、依报生灭。依报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即物质世界。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生灭当中。
  2)、正报生灭。即我们的色身,叫主观世界。由小到老,由生到死,生命的残骸,层层迭迭,覆盖着大地山河。
  3)、妄心生灭。即我们的精神世界。
  它也和前二者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变迁。正是《金刚经》上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故此,中论颂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无因生,是故说无生。又说:已生则不生,未生亦不生,除已生未生,更无生时生。这位菩萨就是从生灭法中悟到了无生的道理,并由此而悟入不二法门。他现在在和维摩诘的答问中,将自已所悟到的至理全盘托出,也使我们透过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本来。这样我们在生活中就少了一点得失名利心,多了一点平常心和清净。这不正是佛法对现实人生的受用吗?
  2、德守菩萨说: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我”,即通常所说的自我、主观。因为有一个自我的主体和自我的概念,同时便有了一个相对于自我的客观世界,即“我所”。如果“我”都是一个虚幻不实的东西,相对于我而产生的客观还会存在吗?有人会用学到的哲学知识告诉我们:个体的我虽然消失了,群体的我还会存在,对于他们来说,客观还是存在的。这种论议实质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偷换了“我”的概念,即:将小“我”的概念,偷换成了大“我”的概念(群体我的概念)。其实是无意义的,因为“我”的生命一旦消失,客观世界是不是存在便无有意义和无意义可言。
  凡夫以主宰为我,以虚幻的尘境为我所。罗汉以能断见思惑和证涅槃者为我,以所证的涅槃境为我所。菩萨以人为我,以法为我所。最终还是把我和我所,相对立成二法。如果能由无我而悟入也无我所,破除我心妄见,安住清寂,便是入于不二法门。
  将这一道理用于我们的人生实践,也是很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自他生命,主客生命的相互依存性,从而在遇到名利得失时,运用自他相换的方法,来思考问题。使人生就多一份理解、宽容和诚实。
  3、不瞬菩萨说:           
  不瞬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位菩萨在形象上最大的特点是,双眼圆睁,昼夜不合,连眨也不眨,故得名不瞬。不瞬有三意:1、如天眼,天眼不眨。《涅槃经》说:就是转轮王的眼,也有眨的时候。2、爱敬佛身,常注目谛观。3、心中无垢,慧眼常开。太虚大师说,瞬,目动也,眼目是六根之首,不瞬,是因为六根不触受六尘。根不接尘,则识不起,诸法空寂。
  “受”,是领受,分三境:1、苦;2、乐;3、不苦不乐;我们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的领受,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的接纳,并同时产生六识的反映而产生的。从因上讲,有取著才有受,无取著也就无受。从果上讲,有漏的五蕴叫受,无漏便无受。如果我们心中没有爱恶,受和无受就无从说起。以此类推,无受,无取,也无舍,自然无作无行。无作,是说不造作生死业。生死缘息,正观亦无,也就无行。这样不著二边,也不舍二边,入于中道第一义谛,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就是入不二法门。
  4、德顶菩萨说: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於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顶,意为懿行美德很高。因垢净的相对而悟到没有垢净的不二法门,可以分三个层面来论述:
  一、垢,就是不净。心中恶念丛生,妄想纷纷,是心中不净。外界脓血便痢,纸屑尘坑,是环境不净。在人间社会来说,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不可否认。
  二、无垢。垢与净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是以我们的心为标准的。心若喜欢,不净的东西瞬间可以成为净的东西。心若不喜欢,净的东西瞬间可以变成垢的东西。虽然我们试图以自已的好恶为标准,可是我们的心中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
  三,无垢无净。在此的无垢无净,不是以我们的好恶为标准的无垢无净,而是就诸法实相的本然来说的。  即,是就人生和宇宙的实相来说的。垢净是相比较而产生的一个是非判断,如果能由垢相而悟到垢性的当下就是空性,垢相只是由于一念无明而生的幻相,而证得第一空性,体认《大般若经》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法理,顺于灭相,也就是在心行中超越垢与净,栖心于寂灭之中,便是入于不二法门了。
  但是学人务必要将事和理,体与用,世间和出世间多重的互换关系处理好,不可违背世间之事,以行出世间之理。
  5、善宿菩萨说: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动,是惑心才起时的一种相状。念,是取相深住的心念。动是一念无明初起,因为有无明起,才有妄识滋生。识念生起以后,不断的分别前尘境界。故《八识规矩颂》说:渊深七浪境为风。如果无明不起,妄识俱空。妄识俱空,就没有分别。不动即无念,无念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智者大师说这位菩萨得了日月星三昧,能照见一切,所以叫善宿。
  6、善眼菩萨说:
  普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於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从普眼名,我们大致可以见出这位菩萨的修持法门和德行所达到的境界。
  从森罗万象的现象悟到不离真如的一相,叫一相。又悟到一相也实则不存,叫无相。更不以为有一个无相可以得证,会归于诸法的平等。从表面来看,诸法是有差别相的,有相和无相形成差别,但是如果能了达有言说的一相,当下便是无言或离言的无相,不落于对待,就是入不二法门。
  7、妙臂菩萨说: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臂,是因为这位菩萨具足悲心,不舍众生,以种种方便提携众生,故名妙臂。罗什法师说,“以施报故,才能出种种宝物,如五河流”。
  罗汉和菩萨同见无生的真理,但菩萨悲愿具足,不舍众生,以“六度四弘,普度一切”。罗汉则视三界如火宅,观空取证,独契无为,不肯入于五浊恶世来度众生。显然菩萨心和罗汉心不同,成为二法。进而言之,心相虚妄,皆从缘生,哪还有大小乘之分别呢?
  8、弗沙菩萨说: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是以二十八星宿内的鬼星命名的,因为在这位菩萨出生的时候,正值此时晨。善和不善有三种分别:
  一、事和理。顺于世法人情为善,反之,则为不善;
  二、依于佛法行十善为善,不行十善为不善;
  三、求小乘为不善,求大乘为善。将大小乘对待为不善,不二为善。
  如果能够善恶两亡,心无分别,才是真正入于不二法门。正如六祖惠能问慧明:不思善,不思恶,正于这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9、师子菩萨说: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狮子是百兽之王,这位菩萨叫狮子想必是深见谛理,说法无畏,如狮子之吼。人生的罪与福,是由善和恶的心行来决定,如果心行善,必“积善之家”有余庆,如果多行不善,“作恶之人”必有余殃。从世间法来说,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观念,为人们的生活架构了道德坐标。也使人们的心行得到了规范,仅此一点,也是值得弘扬的。
  吉藏法师注说:“行善得福饶之果,名福;造恶感摧折之报,名罪”。金刚慧,据说人间的金刚石,因其坚硬、质沉、坚无为摧,如果将它放在山上或者平地,它都能“直过无碍”,直到金刚地后停住。佛法的实相慧,犹如金刚,穿过“福山”、“罪地”直至法性之地。   
  经中说:“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又说:“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禅宗祖师说:此法如金刚王宝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魔佛来魔佛俱斩,到此关头,还有什么罪福可得?罪福不可得,便无缚无解,罪福性平等,就是入不二法门。
  我们虽然悟到罪福性平等的至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言行却不能违背世间,违背了世间法,也就违背了佛法。当我们讲到佛法实相的时候,必须用双照双观的功夫,圆通事理,融会体相,才不至于将出世法和世间法对立起来。
  10、狮子意菩萨说: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三界以内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漏法,有漏,是因为漏失功德法财而得名。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做的一切界外的假名功德,是无漏的,即不漏失功德法财,故名无漏。有漏和无漏是二,如果悟到有漏无漏法性本空,不住有无之相,体达法性平等,便是入不二法门。   
  11、净解菩萨说: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位菩萨得清净见解,故名净解。凡夫心有造作营为,叫做有为,圣人心中没有造作营为,故称为无为。
  有为,是指世间的有为法。无为,是指出世间的无为法。相对于有为,才建立一个无为。如果认识到有为法是因缘生法,其体空寂,有为法不可得,无为法也无从建立,我们便可悟入不二法门。
  《百法明门论》中有:“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位无为成百法”。这就是法数,有为无为明显对立。我们如果不 能悟到诸法的实相,超越这些名数,我们就无由解脱。只有当我们超越有为和无为,“心如虚空”的时候,一法不立,一尘不染,才是入于不二法门。
  12、那罗延菩萨说: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译力士、勇健、坚固三意。这位菩萨体证金刚坚固三昧,断惑证真,非常猛利。世间是生死,出世间是涅槃。凡夫因不明因果,迷昧真性,造诸恶业,流浪生死。二乘圣人出离苦海,厌离生死,以证得涅槃为究竞。唯有大乘菩萨,即有情世间,悟到其性空寂,即是涅槃,不出不离,自性犹然。不流溢,不散乱,混然一体,当体不二法门。
  13、善意菩萨说: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因为这位菩萨妙悟生死和涅槃当体不二,又善知众生种种心行,故名叫善意。凡夫背离涅槃贪住于生死,六道出没,长期流转。二乘人背逆生死,将生死和涅槃看成是对立的,并住于涅槃。菩萨照见生死的本质就是涅槃,舍生死以外,无涅槃可言,从生死的当下证知涅槃,又不住于涅槃。泯灭缚、解、生、灭的对待之法,心中无依无托,入于不二法门。
  14、现见菩萨说: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了脱生死,断了烦恼名为尽。不了生死,烦恼未断叫不尽。其实,从究竟上讲一切法毕竟空寂,尽和不尽,其体是一。虽然从表现形式来看,有些法是究竞的,有些法是不究竞的,它们的本质并无差别,能够这样悟入就是不二法门。
  15、善守菩萨说:   
  善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我,具有主宰义。事实上,“我”只是众缘的聚合体,众缘散时,幻灭现前。众缘未散之时,犹如聚沙,从精神到物质没有主宰,刹那无常,“我”只是幻象而已。我和无我从表现上来看是二个,实则“我”即“无我”,我是事,无我是理,我若无时,无我之理何存?所以如果能够见到性空之我,便是悟入不二法门。
  16、电天菩萨说: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於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因其见地清沏,智慧具有穿透力而得名。心性被妄念覆没是无明,心性不被妄念所覆,其体明净即是明。众生的妄心是无明,佛心是明。有善和不善,染污和清净,就有明和无明的差别相。如果能够了知无明是心性上的幻相,真体上的妄用,摄相归性,摄用归体,就是不二法门。
  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有:“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句,就是不二法门的生动写照。古人常用水与波来诠释事理的不二,明和无明,也犹如水与波。
  17、喜见菩萨说: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於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色和空,就是有和无的关系。受想行识等,也是一样。表面看来俨然是对立的二个事物,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就会发现色(物、存在)只是一种幻相。正如《心经》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悟入其本质,并超出相对的两边,认知其本质是一,而不是二,即是入不二法门。
  18.明相菩萨说: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後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四种即地水火风,之所以称其为种,是因为地水火风是万事万物之因,其因可以说遍一切处.表面看来最小实则最大。在这时加上“空种大”而成为五大,称为种的意义相同。体悟四种大和空种大的相对是表面的,四种大的性就是空性,其实质是二而不二,正如《楞严经》所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不被四种大堵住心眼,明相常能现前,这是明相菩萨的不二法门。
  四大未生起之时前际本空,分散之时后际也空,住时实则无住,故此中际也空。也可以说生死是前际,涅槃是后际,但在智者看来,前后中际都是空空如也,性即真如,不生妄想,如此悟入,是为入不二法门。
  19、妙意菩萨说: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位菩萨是由六根和六尘当体的性空中悟入不二法门的。眼根和色境相对成二,如果悟知眼根也是由尘所生,和色境一样如幻如化,了不可得,从而在应用中不生起贪恚痴三毒,就是入不二法门。其它五根亦复如是。
  20、无尽意菩萨说: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布施等六度是菩萨在行六度时应该做的事,为了不住于这些事,就必须回小向大,回事向理。从表现上看事和理是二个,但是事理之性元无有二,能悟此才是入于不二法门。但是有人会以为无二便是有一,其实经文中的“一相“是一相无相之意,万不可执着“一“为真实。《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又,智慧是有分别的事度,一切智是无分别的理度,如果能了达智慧是一切智的妙用,其体性不二才是入不二法门。
  21、深慧菩萨说: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於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位菩萨由甚深的三昧,而得甚深的智慧而得名。
  空,无相,无作是三解脱门。此三者一一相对而成相对差别之法。声闻三脱此不是彼,彼不是此,和大乘的三解脱有着根本的区别。大乘三脱从表面上看是三,而从体上来讲三者是一,而不是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是以三解脱其体性不二为法门。
  22、寂根菩萨说: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鸺词欠ǎ词侵冢侨晕尬嘤胄榭盏龋磺蟹ㄒ喽D芩娲诵姓撸俏氩欢拧!
  这位菩萨从六根悟入法本清寂而得名。
  在一般人眼里佛是佛,法是法,众是众,三者截然不同。更有甚者会将三者对立起来。在现实社会里,有人信佛而不信法,成为只知求福不懂求慧的人,最终福尽还坠。有的人只信佛和法,而不归依僧,在他们看来僧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修行办道还不如一个在家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因为没有处里好三宝和三三宝之间的关系,徒然增长人我是非和诤斗,远离了清净。
  依大乘佛法讲来,一方面三者各有不同,另一方面以相互依存。而且其体性都是清清寂寂无二无别。不但三宝如是,由此而推广到整个法界莫不如是。悟此,才是入不二法门。
  23、心无碍菩萨说: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在此身指五蕴身,即色受想行识,精神和物质的和合之身。身灭即是指的涅槃。在凡夫眼里身生则有,并执身以为我,不知身生的实质只是缘起幻有,如泡如露,如光如电,没有实体,当下即空。二乘人以为借此身之假,可以证得涅槃之真,以为有涅槃可证,并住入其中。大乘佛法认为身生是“空生”,灭也是“空灭”,本来如如,不生不灭,事实本来如是,又有何惊惧?
  执身以为实的身见使人们饱受身见之苦,少有人能从身见中解脱出来。
  24、上善菩萨说: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身口意三者从现象上讲是三,各有所作,成相对法。三业清净是善法,三业不清净是恶法。但从本质上讲,三业本空,无作相可得。身口意三业正报如此,依报的客观世界自然也是如此了。能体达一切法本来清净无作,才是入不二法门。
  25、福田菩萨说: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从世间现象来看,福是福,罪是罪,或者无福也无罪,这三个彼此截然不同.衣食丰足,受人爱敬是福。缺衣少食,劳怨愁苦是罪。修欲界的十善行得福,造欲界的十不善行得罪。“不动行”是出世间的四禅四空的禅行,因为不受三灾四受所动故名不动行。这些从大乘法的第一义谛来讲毕竟是空。悟此,行福行罪及不动行,行而不住,如云生空中,才是入不二法门。
  26、华严菩萨说: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因为有“我”才有了以我为标准的彼此,如果没有“我”,彼此不存。悟到“我”性本空,自然彼此双遣。
  27、德藏菩萨说: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以为有法可得,有法可证,这是凡夫和二乘人的见解。因有这样的见解,能证的我和所证的法成为相对,由此产生得失等有为法,便不能悟入法界本体。大乘佛法认为最高的境界是“无所得”,无所得才能证得无上的正等正觉。这种无扶无托的境界一落言语和心意识便当下即错了。
  28、月上菩萨说:
  月上菩萨曰:“暗与明为二,无暗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暗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洪钟待叩,有叩则鸣”,月上菩萨他的智慧如明月当空,遍照山河大地,因故得名。
  在世人眼中明和暗是截然不同的二个事物,不知道明暗是相对而生的二个事物,从现象上讲相互依成。更不知道超越明暗以后是什么状况?或明暗的当体是什么?
  在修行人来讲烦恼是暗,智慧是明。智慧之灯高举,则烦恼之暗消亡。暗来明去,明来暗去,互为消长。成为相对立的二法。若果明了“昔本无来,今本无去”,烦恼和智慧性本空寂,才是入不二法门。
  二乘人入定,灭了受心所和想心所,就没有明和暗的分判了。如果能够这样悟入明和暗同一根性,才是入不二法门。
  29、宝印手菩萨说: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在二乘人眼中,红尘滚滚的世间和清清净净的涅槃显然不是一回事,所以欣喜涅槃而厌离世间。如果能象大乘菩萨那样,即不乐世间,也不乐住涅槃,远离苦乐之想,行于不住不舍的中道,便没有困缚和解脱可言。这正如中国禅宗三祖僧粲前去参礼四祖道信,请求给以解脱之法,四祖问言:谁缚你。消亡相对才是入不二法门。
  30、珠顶王菩萨说: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八邪是邪道,八正是正道。心游道外,心外求法者是行邪道,心不外求,行于佛法者是正道。正道与邪道的分水岭在于起心动念和行为的端正与否。从悟入法界的本真来讲,真正的正道没有邪正,也不分别邪正。因为邪正是一对对立的事物,相对而出,相对而出的事物又相互依存。一真法界是无扶无托的绝对同一。也就是说同一之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道”。
  又,心存正见者,远离邪正的二边,不见邪,也不见正,没有是非,“非邪非正”才强行立名为正。其实说是说非,说邪说正,思想住于对立,全都是邪。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在人事的范围里,几乎每天都在是与非,邪与正的思辩和交锋中。很少有人能用“邪正俱非”的方法来观照生活。
  31、乐实菩萨说: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实,是指真实法.不实是指不真实法,即虚妄之法,相对而出,成为二法。在此的所谓“实”恐怕没有证知真正的实法。因为真正的实见者,不见有实可得可见,更何况不实呢?只有实和不实都不可得,才是实法,也是不二法。这不是凡夫的肉眼所能见到,只有大乘的慧眼才能如是见,如是知。故此可知:真谛中的实际理地,无形无象,不可名状,没有分别。

  三、文殊示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上来三十一位大士,各自争先恐后的说了自已对不二法门的见地,将诸法性相的方方面面可以说都道尽了。这对于我们悟入法界显然是一串万能的钥匙。但是使人抱憾的是,全都是有言说的,也就是说,全都是有法的。其有利的方面是可以引导众生到可到之境,不利的方面是,有法可立可说必然成二法,以怎能体显不二法门呢?
  文殊菩萨为了引导指示各位,悟入真正意义上的不二法门,在众人言说之后,故意请问维摩诘,以达到“以言遣言”的效果。将凡夫二乘人的“识情荡尽”,标指以离言说的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虽然如此,文殊菩萨依然是有言说的。及至维摩诘一默如雷,才将这场关于不二法门的论辩推向极致。
  总结三十一位菩萨,文殊菩萨,维摩诘对不二法门的展示,我们可以分为这样三个层面:
  1、三十二位菩萨以言显道。要是没有这些言说,无法显示不二法门的纲要。我们将如老虎吃天无处下嘴。
  2、语言对于法界而言是一种工具,是大道的糟粕。如果不离言说,“无以得其醇”。但是遣言又要言说。
  3、维摩诘默然以会其极。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默然可以会入法界本真,即不二法门,但并不是说,默然是定法,唯默然可独取。如果有人心中无明而以默然显示,是可呵之人。

  四、大众获益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会中五千菩萨也沾了法喜,因此而悟入不二法门,证得无生法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妙华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妙华法师)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八章 《维摩经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七章 流通分(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三章 香积佛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章 观众生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九章 不思议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八章 文殊问疾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六章 十大罗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