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三章 香积佛品


   日期:2024/6/23 11: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三章 香积佛品 
 

  香积,是众香国中的佛名。香,是鼻根所对的尘境。积,是聚集、隐藏之意。香积佛以香作佛事,“则香为法界,万法趋香“。这一品的来历有十:
  一、上文以三十一大士以言遣言显道,文殊菩萨又一言遣言,维摩诘再以无言遣言,表明此土众生耳根明利,以音声为佛事。如果他方世界众生其他五根锋利,同样可以以其他五根为佛事,也不独耳根。
  二、释迦为此土下劣根性的众生,有意显示其下劣之土,并说小法,实在不是因为佛国报土如此下劣。
  三、为显三时利益:从经初到不二法门品,是食前利益。这一品是食时利益和食后利益。
  四、维摩住于三事,以引发三法:1、说法。2、知他心所念。3、现神通。
  五、佛事有二:1、此土法门;2、他土法门;
  六、室内说法,明二种因果:1、法身因果;2、净土因果;在此以前的内容多说法身因果,在此品中重在净土因果。
  七、此经的宗旨在于辩明二种慧:从上以来明不二法门是实慧,现在表明请饭香积是方便慧。
  八、从上以来是由二而归一,由用以归体,此下以来是由体而显用,由不二而有二,即从体起用。
  九、此经由始至终在明不思议法门,不思议解脱。其有二种:不二法门品是明不思议的张本。香积佛品辩不思议之迹。
  十、利益众生,善友无定。
  在借座一品中以大入小,在现在此品中再以小包大。在不二法门品中以沉默将理穷尽,以感化众生,再在此品中送饭香积的事实来遣化众生,互现互显,不可思议的解脱之境昭然眼前。

  一、舍利弗念食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舍利弗念食原因如下:
  1、身心俱累是凡夫的心行;
  2、心虽然不累,但身体却需要资持,这是二乘的心行;
  3、身心俱无是法身菩萨的心行;舍利弗是心虽无累,身须受食一类。古佛道法,过午不食。现在到该用斋的时候,所以舍利弗便产生用食的念头。
  4、经初一来,大谈特谈菩萨之法。声闻人从内心深处不能生起法乐,所以起了想受食的杂念。
  5、“居士空室,身子扣开”,是互相影发,以弘法利生。
  6、念床是依报,念食是正报,以示依正不二。
  这也是本经在构思行文上的方便大智。
  八解脱是因为无欲,即远离世间五欲的生活,包括不杂食和不非时食而证得的“上味佳肴”。如果又想听法,又想杂食,不是解脱的办法。更何况“乐法情深”,“不念躯命”,心中怎能有想吃的念头呢?

  二、净名施饭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於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
  三昧汉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定是神通的体,而神通是正定的用。二者如手心和手背,不可离定而求神通。维摩以他心通知道舍利旨想吃的心思后,一方面对他既想闻法又想吃饭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但同时又不因理废事,入于正定,并以神通之力示现上方净土,显示出寂光理体中的妙用,以理成事。以此证明一切十方国土无不含藏在常寂光净土中。
  “国名众香”,“佛号香积”,证明此国以种种的妙香做庄严的依报殊胜,和主人以香光庄严,弘法利生的依报的殊胜。“人天之香最为第一”,正显示出此土众生鼻根的敏感殊胜,以香法为佛事。这较之他方佛国众生实在是殊胜多了。因为只有大乘根性的圣众,所以,佛所说的法也只有一乘妙法。《法华经》中说: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维摩以神通力,使在会的各位亲眼看到了上方佛国净土正报依报众生的殊胜。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面前,会中诸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言:“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
  示现了他方佛国净土以后,维摩诘问:各位中那一位能到香积佛国将饭取来以供大家食用呢?这一明知故问的反问其意有三:
  1、以此测试诸大弟子的胆识和神通。
  2、文殊在会,其他弟子自然不会自报奋勇。
  3、文殊大智,明知化主是丈室主人维摩诘,更不会喧宾夺主。
  如此一来,维摩亲自取饭香积便合情合理。
  即便是维摩诘不说,这么多人中竟然没有一个出来应命,这一事实本身,就已经使人感到羞耻.更何况这位还不留情面,以幽默的口吻说:这么多贤圣的人竟没有一个人敢去,这不是很耻辱的事吗?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文殊明知维摩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后进不学,还是正话反说:你可不要轻慢后学,人人都有佛性,有佛性者都能成佛,这是佛说的话,请你不要忘记。折衷疏说:抑之以激其怠,扬之所以鼓其进.或抑或扬,匠成法器也。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於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辞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否?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这段经文可分三方面论述:
  1、从正面表明遣化的理由。
  2、化人接受命令。
  3、上方佛国净土施食。
  4、还归本土。
  在如前的经文中有借座灯王,现在遣化菩萨到他方取饭,以引出上方菩萨,使与会者耳闻目睹,“慕德以进修道行”,又可以用这个法门“利益彼众”。具体表现在,显示上方净土之胜,此土之劣,令声闻人自叹不如,以策发其上进之心。
  化人问讯的意义在于,净土和秽土虽然不一样,但是有身,身又是众患之根本,又怎么会没有病呢?借此表明佛菩萨以众病为病,以众生无病佛菩萨则无病的道理。因为众生病所以佛不得不病。
  细分有二:
  1、问所离:“少病”是问身体的安适与否,即是不是远离病苦。“少恼”是问心性的安宁与否,即是不是远离烦恼而得安乐。
  2、问所得:“气力”是问身体的康健,“安乐”是问心的自在。
  世尊是金刚之体,本无所谓病恼。现在相见而问病恼等事,是为了不坏世间的事情,即通于人情世故。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否.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足下一词是平常人对于知已朋友的称乎。在中国战国时也有以足下一词来称呼人君的。足下一词出自战国时晋文公重耳事迹:重耳出奔时,大臣介子推追随他十九年。因为没有吃的,割股肉供奉晋文公。但后来论功行赏,晋文公却忘了介子推。当他发现时,介子推已经不在乎的背着母亲上山了。晋文公发现后就命人放火烧山,心想,这样你总会出来。过后才发现介子推抱着树被烧死了。晋文公痛苦万分,命人砍树做成木屐,每每想到介子推的好处,长叹“悲乎足下”。
  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此段经文三层用意:
  1、问上人从什么地方来?
  2、问娑婆世界在什么地方?
  3、问什么人是乐小法者?
  上方净土世界的大士们听到化人的一番言论后,在叹未曾有之余,不禁要问:这些人是从何而来的,下方的世界在什么地方,什么叫乐小法者?这三个问题表面看来与上文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不然。上文谈上乘妙法,没有声闻辟支佛名,没有四谛十二因缘法,当然不知道秽土和小法的所在和含义了。上方净土菩萨们的神通也不是常现的,神通不现时不知道这些事情。菩萨和佛在神通上的差别也在于此。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佛言:“可往。摄汝香身,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於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香积如来说明了化菩萨化饭的因缘,便用香钵装满得香饭,给化菩萨拿回。众香国的菩萨们听了香积如来的话,都愿意到下方国度来看一看。
  本来佛法,法法平等,佛佛心通,不必到下方一来。那么为什么要来,其意有三点:
  1、为自故来;想来下方界供养诸佛菩萨,广植福德,更获法益;
  2、为他故来;众香国的众生和释迦牟尼佛大有因缘,但因德力微劣,不能自来,必借大菩萨之力才能得来;
  3、为此土众生故来.此土众生见他方菩萨来,必生起大信心,得大利益。
  为什么要请到下界来的各位做到摄身香、舍本形、勿轻贱这三件事呢?香积佛国的各位大士之所以有身香,并能变化身形,是因为修德而自生,不是强求而来。如果大士们到了下界,不摄身香的话,和此土的形秽,形成强烈的反比,下界众生容易本未倒置。下界身量狭小,如果不舍本形,而来下界,下界众生,易生退心。
  又,也可以这样认为:“摄身香,显此土形秽”,“舍本形,显此土身小”,“勿轻贱,显此土土劣”。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是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这段经文分八重意思:
  1、化菩萨从上方回到下界。
  2、维摩设座待客。
  3、菩萨就座。
  4、化人授饭居士。
  5、时众云集。
  6、维摩劝食。
  7、声闻起疑。
  8、菩萨呵讥。
  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前文中已经有了三万三千师子之座,今天又加九百,共成三万三千九百之数,以示小小丈室的不可思议.由于香积如来和维摩诘的清净业力所感,小小一钵饭的香气遍及三千大千世界,有缘众生将受到多么大的感动和教育,而对佛法生起信心啊.果不其然,庄严城的居士们“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这一举措收效明显,长者主月盖,当时就领导八万四千人众来顶礼诸大菩萨。地神、空神、以及诸天闻到香气以后,也来到维摩诘的小小丈室,见佛闻法。
  太虚大师说:“此中先人间入定八万四千者,指八万四千尘劳转为功德。其次三界神天众入室,指无数众生皆入圆融性海中。香气就是菩萨所修净土之行,大众因香气而入室,即因菩萨修种种净行故,佛种同类,相感之众生,来生其国”。
  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歹*斯]。
  在前因舍利弗是动念头要吃饭的人,所以维摩诘将饭取来,不叫别人,专叫舍利弗。声闻人“子缚已断,果缚犹存”,不能不吃饭,而菩萨对于段食可食可不食,故此不必命他们们食。菩萨入于不二法门,不会因看到小小一钵饭,心起分别,怕不够吃。
  罗什法师说:熏意有三:
  1、大悲果报。
  2、想心所念。
  3、慈眼所视。
  所以各位尽可以放开肚量取食,不必用有限量的心去看如来功德所熏之食。
  折衷疏说:如欲消之,其法有三:
  1、以不食而食。
  2、不受而食。
  3、坏和合相而取。
  如是食者,无能食所食,食即法界,以一食普供法界一切,是真能食消也。
  “有异声闻”,意思是说:怀着分别异见的声闻,看到这一小钵饭,心想:这么少的饭,这样多的人众,怎么能够吃呢?在义记中将此分着二点来解释:
  1、为了以别于大声闻而称异。大乘法在见道以前依教明行,叫大声闻。彼此不同,故名为异。
  2、在小中简大而称异。即表明不是目连、舍利弗等大声闻在打妄想。
  化菩萨知道小声闻心中起了这样的异想,就正色相告说:你不要以声闻人的小德小智,来称量如来的无量福德。四大海的海水有枯竭的时候,这钵香饭也是无尽的。因为这饭由如来五分法身之香而来,而且是经过三祗修福德,从悲心布施所剩的残余。法身是遍法界的,所以这饭也遍法界取食没有穷尽了。
  不[歹*斯],是不尽之意。
  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在佛经中为我们表述的十方极乐世界都是“想衣衣来,念食食至“的。这种食共有四大利益:
  1、适可其意,消除饥渴;
  2、四大调和,没有违反;
  3、食已即消,没有遗滓;
  4、不生味著,增人道意。
  因为以上四个原因,经中说菩萨、声闻、天人吃了以后心意快然,就象十方世界其他庄严国土的菩萨们一样。
  我们凡夫因为好吃的饭菜会通身汗流,尽是臭液和污垢。而各位上人用了香积佛国一香钵饭,则通身如香积佛国的香树一样流注出香气,这真是天壤之别了。
  正值各位既得现利,心身快然之时,维摩诘从因寻果,由事显理,追问上方来的菩萨说:香积如来是以说什么法来教化众生的呢?以众香令入律行,这是上方菩萨的回答。在我们学道来看,眼耳等六根如贼,鼻闻香而被香缚,怎么会由闻众香而入道呢?这说明上界众生鼻根通利,“以闻香已,即能止恶行善,精持毗尼”。六根门头,头头是道,在这时再一次得到证明。
  同时也说明佛法法无定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娑婆世界以语言文字表示佛法,而上方国土却以众香表示佛法。在无意的比较中显示出净土和秽土弘法方式的不同,众生根性的差异。这是在会的各位即可增广见闻,又可拓展境界,并由此悟入大乘佛法的至理。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YIN是邪YIN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嗔恼是嗔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贪是悭贪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嗔恚是嗔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怡-台+龍]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後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
  当上界菩萨问到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以什么方式教化众生时,维摩诘几乎是一口气表述完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佛法是对法,以应众生之机,治众生之病。要治众生的病,就必须知道结症所在。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故此佛也以“刚强之语”来进行教化。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苦报处:即指示出如果不进修佛道,必堕在地狱,傍生为畜生和饿鬼三途。因为无明业障深重,如果不以苦切之语,不足以重因畏果。不受尽苦迫,不足以发起出离之心。
  2、从受难处:即三途八难的八难处。
  3、从人生处:即六道,以示苦报。
  4、从恶报因果:即是身邪行以下,先明身口意三业,再分出总别。在三业中以意业的错咎最大。
  5、从贪等六毒,以示集谛。教人知苦断集。
  6、从染净因果:从结戒以下是指明染和净必然招致的因果。
  戒是修道人无上的菩提之本。在戒定慧三无漏学中,戒是基础。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铁的规律。戒又分二个方面:一个是依照戒律不能作的不作,即不犯戒,不做恶。另一方面是行善,即保持律仪和戒品,防止三不善业。
  “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一段经文读来使人倍感亲切。释尊之所以苦口婆心,千言万语,想尽办法对治众生的恶习,是因为恶习丛生的人们,妄心如猴子一样。所以需用多种法门来对治。心猿意马正是我们心性的生动表述。又好似性情刚烈的象马,必须用痛楚恨毒的手段,才能将其驯服。马有五种:
  1、见鞭影即时调伏。
  2、得鞭乃伏。
  3、必须利锥剌皮才伏。
  4、穿肌肉才得调伏。
  5、彻骨才能调伏。
  众生根性不同,极钝根的众生,杀人放火,穷凶极恶,无所不为,如果不以韦驮的宝钎来降伏是没有其它办法的。这也正是止恶行善的具体表现。
  在法会中的各位听说众生如此难度,但释迦牟尼佛,不舍众生,难行能行,心中万分敬佩,都认为这是希有难得的事。

  三、闻法赞美
  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其赞意有二:1、赞佛能隐胜显劣。2、赞菩萨们能虚心谦下耐劳度生。娑婆众生没有大乘法财,故文中称其为“贫所”,意即资财缺乏之地。或以一点小根基为乐。佛陀为了度脱这一类众生,隐没自已的无量功德法财,乐于与众生和其光,同其尘。如《妙法莲花经》所说:“脱珍御服,著无垢衣,以化穷子。”故同其贫陋,顺其所乐,而济度之。
  有人问说为什么佛陀要显劣身,而居于秽土呢?因为圆顿之法是上方来的菩萨们常闻之法,唯独现劣身,说刚强之语,是上界菩萨闻所未闻.所以以此而答,显示出此土众生的难以教化和根性的狭劣,重在策励权小,使其发大乘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四、维摩显胜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为什么此土菩萨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不退心呢?原来此土菩萨悲愿弥深,不舍众生,他们深知众生病苦的根源,针对众生的贪恚痴等六种精神上的障碍,以智慧等十种度脱的方法来教化众生。这些方法是他方净土所没有的。
  也正因为此土有十恶,才使得十德增长。他方净土没有十恶,教化和施德可以说是无用武无地。例如在众人多病的地方,医生才能大施遍救之功,“无疾之所,医无施用“。所以不要看生活在娑婆世界的菩萨,表面看来他们救度众生,整日忙忙碌碌。这种功德是他方净土的菩萨们不能比拟的。所谓:“百千劫行,不如一世”。同时,也确实反映出佛法是法无定法的对治法门。
  僧肇法师说:“善因恶起,净由秽增”,恶人恶事是善人善事培植生长的土壤,也是试金石。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正因为众生具足了贫穷、毁禁、乱意等十恶,所以闻法众生的十德才会增长。如果是至纯至善的地方,圣人也失去了教育的对象,其德行也无从显现。想施人以德也没有场所。所以经文中说:在苦难世界度生的圣人,他们信愿坚固,一世所做的利益众生的事业,胜于在他方所做事业的“百千劫行”。
  折衷疏说:这就象优秀的医生,在疾病猖獗的地方大显身手,才表现出其治病的本领,显现出殊胜的功德。菩萨也是这样的,“众生障重,则济功乃大也”。
  经文中提到了以智慧度愚痴,但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佛法中愚痴的深意。痴有二种:一、对于一切法,当然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和世出世间法,不能通达明了叫做痴;二、对于诸佛所讲的深刻的真理没有“见性”。众生所居的世界有二种痴,净佛国土有后面一种。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於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疮疣,此在支谦译的宋元明清诸本中文字上也是“疮疣”二字,但在高丽本中则是有损伤之意的“疮疣”。另外玄奘译本和西藏译本中翻译成“无疣”、“无伤”,显然经文的意思是问,菩萨要修成就那几种法,再在这苦难的世界度众生,才不会在无意间伤害了众生,并能指引他们生于佛国净土。也可以依文意理解为,在度众生时行为上不会有过失。
  太虚大师认为“行无疮疣”除有行为没有过失之外,深意是指“无漏”之意。无漏即在世间的有为法中,实际行无为法之事。在度人的时候没有希求,没有得失。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八法是:
  一、利益众生,不希求回报。
  二、心甘情愿代替所有众生受苦受难。
  三、所作的所有善事全部回向给众生。
  四、以平等心对待众生,虚心谦下,一切无碍。
  五、看待诸位菩萨就和看到佛一样。
  六、从前没有看到听到的经典,今天听到看到心中不生起疑惑。
  七、虽然学修大乘经论,但并不与声闻法产生对立。
  八、不嫉妒他人得到大供养,也不因为自已得了大的利益而自高自大。
  折衷疏说,既能行这八法,又必须不住于所做的功德,才能行无瑕疵。如不然就说明“三轮未寂,四相不空,生佛犹存,果因未化”,乃至于修成一个“修慝君子”,也是菩萨行的瑕疵。
  而太虚大师则说:修这无漏的八法,才是真正的净土之行。在此人间世者,无论但为自度求生净土,或为修取净土摄化众生,皆须依此修学。才能“离过绝非,得佛国净”。不能利益众生的人,我们就不必说了,就是能饶益众生,但又有希求回报的心,在性德上便有了污垢。其原因是:一、以望报则果报尽时,德业随之也尽,不能尽于未来,永无穷竭;二、如果望报而报不至,便会生起疲怠之想,不能再进步增胜。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在这一品中通过问答的方式,既表明了净土因果,指示出净土的实相,而且劝勉发心,大众获益很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妙华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妙华法师)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八章 《维摩经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七章 流通分(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二章 入不二法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章 观众生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九章 不思议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八章 文殊问疾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六章 十大罗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