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解脱观


   日期:2024/7/6 8: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部派时代的解脱观
  一  绪  说
  流行于世间的任何一个宗教,不论是高级或低级的,都以解脱要求为其最终的目的;。因而各宗教在解脱的追求上,确实足有他们的共同性的,至于各宗教的解脱不同的地方,那只不过是形式而巳。唯当在此还要特别说明的,就是各宗教虽同有解脱的要求,但以解脱为终极目标的,不得不说高级宗教最为显著,一般低级宗教,虽有解脱倾向,但还没有明显的表露出来,亦未积极的热烈的从事解脱的追求,所以严格说来,不得称为追求解脱的宗教。
  每个宗教既都主张如何求得解脱,是则不但东方宗教有这解脱思想,西方宗教同样有这解脱思想。最明显的如基督教,就是站在解脱主义上的一个宗教,对此现在已经无人怀疑。至于他所追求的解脱是否窒兄”自是另外一个问题。不特宗教家有解脱的要求,就是哲学家亦有解脱的思想。如希腊的毕达歌拉斯及柏拉图,都是主有解脱的名哲学家。从解脱思想方面去观察,不难发现世界各地到处有这思想的流行。但这思想最发达而又可以说为发祥地的,不得不说是宗教哲学摇篮的印度,因像印度这样认真为解脱而努力不懈的,敢说在别个地方是很少见到的。
  印度解脱思想的发达,对印度思想稍有理解的,没有一个不承认的。正因这一思想在印度极为发达,所以就产生种种不同的派别,对这各种不同派别的解脱思想,吾人如把它予以综合观察,不特可以发现他们思想的对立,并可发现世界各种解脱观的型态,在印度解脱思想中无不具有。所以真正想了解解脱思想的学者,不得不从印度这一思想著手。对于印度解脱思想有了正确的了解,不但可以把握印度思想的真髓,而且可以理解世界一切解脱思想的特色。否则的话,对于世界各地所有的解脱思想固然无所认识,对于印度所有的各种解脱思想亦无由了解其中心。
  作为解脱思想发祥地的印度,此一思想的发生可说相当的早,大约在奥义书以后的时代,解脱思想已经成为印度一切思想的主要轨迹,无论任何一个思想的开展,没有不沾上浓厚的解脱思想色彩,原因印度一般思想家,到了梵书时代的末期,对于自我本质的寻求,已经渐渐的明显起来,认为自我本质就是不生不灭的灵体,且以发现这个灵体为他们的终极目标,于是解脱思想就由此而开展起来,并且热烈的论究如何获得解脱的这一大问题,设若解脱大事不得解决,生命将永远的陌溺在苦痛深渊中。所以不得不密切的予以论究,以期早日获得生命的解脱。
  大圣佛陀所创立的佛教,不论流行于印度或在中国的广大开展,尽管有了很多不同派别的产生,但作为各宗派的一贯思想,不得不说是在于涅槃解脱,如有那个教派不追求解脱,其他各佛教学者,不会承认他是佛教徒的。因为涅槃解脱是每个佛弟子究竟归宿,唯有得到了涅槃解脱,才可说是在佛法中得到新生,如果没有到达这一崇高的目标,那就仍然在佛法门外,亦即还在生死中飘流,所以凡为佛教的宗派学者,没有不论说如何以求得涅槃解脱的,亦即唯有在这样一贯的思想下,才能使佛教统一起来,不致与佛教以外的其他印度教派思想合流!
  佛法所以特别重视涅槃解脱的追求,实因吾佛体认了现实生命为一切苦痛的根源,而且无始以来就是此如的,假定在这一生命过程中,没有使这生命获得解脱,苦痛生命还要继续而来,并且没有巳时的,所以要想生命不再继续而来,不再受诸生死的热恼,不再受诸痛苦的逼迫,唯有求得彻底的自由解脱。虽说这是印度各派学者共同的要求,但真能完成身心的究竟解放,不得不说唯有佛法才能做到。因为大圣佛陀就是获得身心无累自在,才为众生开显这一法门的,所以从佛修学的行者,必须得到无系无缚的无累自在,才算完成学佛的能事!
  二  涅槃解脱的诠说
  涅槃是印度话,中国译为寂灭,或者译为灭度,或者译为圆寂,或者单译作灭,是有多种不同译义的。但以梵文的涅槃语源说,是含有吹熄或消灭的意思。原来吾人所以受种种的苦恼,实在由于意志的欲望而来,如更深刻的说,吾人生命固然是由欲望而有,就是世界亦复是由欲望而成,所以可说欲望是人生现象最原始的活动力,没有欲望在生命内在活跃,人简直无法可以生存下去。俗语说的“人生万事不离于欲”也就是这个意思。可见欲望关系于生命生存极为重大,离开欲望,生命就失去原动
  人类的欲望当然是很多的,但最原始而又最根本的,当然是食欲和性欲。个国儒家说的“食色性也”,是即显示这两种欲,是属于生命的本能,不是役天所附加的。虽说同是生命本能所具有的,但食欲尤为根本中的根本,因为人一出现到这人生舞台,直至最后离开这个人生舞台,都要依靠食欲来维持生命的,没有食欲的维持,生命;就无法生存下去。至于性欲虽说亦是本能的欲望,但在人类生命历程中,要经过一个相当时期,才会热烈的表现出来,而且一表现出来以后,就相当的猛烈,并无厌的求得其满足,因而为人类增加了难以估计的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说的两种欲望,虽是生命延续的基本要素,但不能无阻碍的为人自由的获得,到了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欲望满足,自然在内心中生起极大的苦痛,相应的也就有;著种种烦恼的冲动,做出很多越轨的行为。譬如食欲,木是为求保存生命生存的一种需要,但在人类对于饮食,不但求得生命的保存,且要求富于高度营养,任意的想吃好的东西,果真每日有山珍海味,以供自己的无限享受,但没有经过好久时间,就又生起其他的欲望。所以人生永远在不断的欲望中,向著生命的前途迈进,从来郡没有停止过,所谓“欲望无穷”,“欲壑难填”,都是指这说的。   
  对于欲望的无限追求,不用说,是听命烦恼的指使,烦恼虽则无量无边,但为烦恼的根源,在印度思想界,特别是在佛教,认为在于无明,由于无明的盲目陆,认为自己所欲的,可以子取子求,殊不知这根本是错误了的。因为以无明无中心,领导生命向前发展,在其生命历程当中,并不能实现吾人之所求的,于是不免感到像火一样的热恼,随时随刻的感到不自在,真是所谓苦痛无边。佛在法华经中喻此三界犹如火宅,可说是恰到好处,决不是夸大其词。生命生存在这样的火宅中,试问还有什么陕乐可言?又怎么不是触处受到种种系缚?
  由无明烦恼领导欲望,而使人生受到种种痛苦,谁都承认,痛苦足任何人所不头尝受的,如何解脱痛苦特别是生死大苦,自然成为人类的共同要求,宗教学者适应人类的这一要求,于是解脱思想就应运而起。虽说各教派皆有他的解脱思想,但解脱后的境地,实现解脱的方法,无可否认的,在各教派间,是有不同的。佛教,特别是小乘佛教,认为吾人现实生命的根源在于迷妄,怎样的否定这迷妄,为获得自由解脱的唯一方法。假定在迷妄中寻求自由解脱,不但是缘木求鱼,而且会从迷入迷的,更在生死中浪生浪死,受到更多更大痛苦的逼迫!
  所谓对于迷妄的否定,就是绝灭要求生存意志,能够如此,就可达到理想的涅槃解脱,舍此而作他求,那是没有办法达到自己所求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涅槃的本义,是吹熄或消灭的意思。如欲望的消散,苦恼的灭却,不再为欲望、苦恼之所困扰,证得了涅槃解脱,达到了自己目的,印顺论师说:“得了涅槃,就远离热恼苦痛,可知它含有清凉、快乐的意思。这清凉,不同在暑天中得到凉风那样的清凉,这快乐,也不同穿衣得暖,吃饭得饱那样的快乐;他是身心的无累、无著,是离烦恼的清凉,离生死苦的安乐”。唯有如此,始真得到解脱。
  涅槃在于体证诸法的空寂性,真正的得到无累大自在的解脱,并不是如一般所说的虚无。当知脱离现实痛苦,特别是自知生死苦的永尽,才是涅槃解脱的终极。还有要知道的,就是涅槃解脱,不是生命结束以后的事,而是即在现实生命中所能体得的。印顺论师说:“现生的证得涅槃,不但能确证未来生死的解脱,对于现生,更能实现解脱的自在”。又说:“涅槃是现生自证的。自觉人世问生死的解脱,无论是于人间究竟,或于“彼处”究竟,生死的究竟解脱,称为般涅槃”。因在现生就能得到解脱,所以涅槃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确实可以亲切体验到的。
  如是现生所得的涅槃解脱,不但息灭人人共感的身苦,亦复吹散人各不同的心苦,是以涅槃解脱,除了众苦尽灭,实在没有其他可说的,如以为还有个什么可说,那就不是真证解脱涅槃。佛在法句经说:“信佛陀言教,得满悦比丘,灭有为诸行,静坐安乐境”。杂含三二、九O五经说:“如来者,色、受、想、行、识、动、虑、虚诳、有为、爱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如来若有,若无,若有无,若非有无后生死,不可记说”。是以吾人对于涅槃后的有无,不可去想像它。不过向来说有有余、无余二种涅槃,现略分别如下:
  一、有余涅槃:什么叫做有余依?照增一阿含经五戒品说:“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为有余涅槃界”。这明显的是以不还果所得的为有余涅槃,而这所谓有余,是还有残余烦恼存在的意思,因为三果圣者所断的烦恼,只是欲界的九品思惑,残余的上一一界思惑未断,所以称为有余。烦恼木是属于精神界的捣乱份子,可是后来佛教学者,将这精神界的残余烦恼,移到生命的肉体上面,认为有余涅槃的有余,不是烦恼的残余,而是还有生命的肉体在,虽有生命的肉体在,但已确实的证得涅槃解脱,所以称为有余依涅槃界。婆沙卷第三十二说:“云何有余依涅槃界?答:若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犹存,大种造色相续未断,依五根身心相绩转,有余依故,诸结永尽,得获触证,名有余依涅槃界”。论中接著又说:“有余依故者,依有二种:一、烦恼依,二,生身依。此阿罗汉,虽无烦恼依,而有生身依。复次,依有二种:一、染污依,二、不染污依。此阿罗汉,虽无染污依,而有不染污依故,所得诸结永尽,名有余依涅槃界,得获触证”。将有余看成烦恼的残余,得获触证涅槃的是不还果;将有余看成犹存的寿命,得获触证涅槃的是罗汉果。虽有这两种看法,但后来总以后说为多,似已忘却前说。
  二、无余涅槃:什么叫做无余依?如将有余依看成足不还果圣者所触证的,则此无余依当然是阿罗汉果所触证的。像这样的分析,明显的是将二种涅槃,分属不还果与罗汉果所得。但这是不是原始的意思,实还值得我们采究。不过无余涅槃为现生之所证得,从阿含经中所常说的“我生已尽”,亦可得到证明。增含五戒品接著有说:“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巳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无余涅槃界”。可见于现生中,自觉人世间生死的解脱,确信不再受未来的生死,是为无余涅槃,并不是要到生命结束以后才得。但是后来佛教学者,认为现生所证得的是有余涅槃,灰身泯智以后才得无余涅槃。婆沙卷第三十二说:二万何无余依涅槃界?答:即阿罗汉诸漏永尽,寿命已灭,大种造色,相续已断,依五根身,心不复转,无余依故,诸结永尽,名无余依涅槃界”。论中接著又说:“无余依故者,无二种依:一、无烦恼依,二、无生身依。复次,一、无染污依,二、无不染污依。无余依故,诸结永尽,名无余依涅槃界”。因为一个生前证得有余涅槃的圣者,到了生命结束以后,自然是入无余涅槃,享受高度自由解脱,这可说是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般说法,涅槃是声闻最高的阿罗汉果,于现生中所证得的,此所证得的寂灭涅槃,就是身心解脱的当体。对这现生所证得的涅槃,最初约有没有残余的烦恼存在,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说得清楚一点:有残余烦恼存在的,而为三果圣者所证的,名为有余涅槃;没有残余烦恼存在的,而为罗汉圣者所证的,名为无余涅槃。后来学者思想变化,认为涅槃唯是罗汉圣者所证得的,三果圣人并不能证得涅槃。证得涅槃的罗汉,由于生前死后的差别,所以分为肉体尚存时的有余涅槃,肉体结束后入于灰身泯智的无余涅槃,可见涅槃思想亦是在发展中的。
  未得涅槃解脱,必受生死系缚,在生死海中,既有诸系缚,证入涅槃界,当就得解脱,解脱是由体证寂灭涅槃而来。众生在生死中,所以受诸系缚,感到种种不自在,实在由于烦恼从中作祟。如经中说:“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中间欲贪,是其系也”。欲想从系缚中解脱过来,并无其他特殊的办法,只要运用锋利的智慧刀,割断系缚的烦恼绳索,当下就得自由自在。经中告诉我们:佛法行者如能做到弃舍惑业所感的五取蕴身,入于无余涅槃界,得到究竟解脱,后有五蕴不复再生;永远离却五取蕴的系缚,就是真正的得到自由解脱,所以说为涅槃解脱。
  不为生死苦迫所累的解脱涅槃,就是诸法的空性,亦即所体现到的诸法寂灭,如是寂灭空性,犹如日朋天空那样的光辉皎洁,再也没有一些儿的阴影剩余。印顺论师说:“幻化的身心永灭,惟是性空,惟是法身,这即是涅槃”。像这样的寂灭涅槃,是不可以说为什么的。“如直论涅槃,那是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能想像为生,也不能说是无生,这是超名相数量的,不可施设的”。杂含三四、九六二经说:“寂静、清凉、真实。如是解脱,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只可说为:“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假定有人想像涅槃是怎样怎样的,那不但没有证得涅槃,亦根本没有认识涅槃。所以照摩迦以为:“世尊所说无漏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被斥为邪见。试问:“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  (杂含五、一O五);这怎样可想像为无所有呢?本事经(三)也说得极为明白:“究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依于清净无戏论之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只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但后来的部派佛教学者,对这不可施设的究竟涅槃,同样有著不同的看法,现在不妨在下略为论说。
  三  有部系的解脱说
  部派学者对于涅槃的诤论,不是诤论有没有涅槃,因为涅槃是圣智所直觉的境界,为声闻佛法行者所共同承认的,还有什么可诤论的?然而部派所以仍有不同的说法,是论涅槃有没有它的实在别体。讨论到这问题,可以想像到的,有部系的学者,主涅槃实有的。印顺论师在性空学探源中说:“只是这种有,不是平常见闻觉知到而可说的(后代发展为真常妙有)  ,只能方便的用“常”、“善”、“寂”等来形容它。不像有为世象之由关系性,它是超越时间性的,证不证悟它都是本来如此的,所以叫常。世间虽有善恶无记三性,但都是有漏杂染的,在胜义的立场都不是善,而唯胜义的涅槃才是纯善的,它与相对可记性的世间善有绝大的不同,所以叫善。寂,是不动乱;世间一切动乱起灭相,到此皆风平浪静,在生灭的否定意义上,名之曰寂……涅槃体性的择灭无为,有部认为实有,是说涅槃离系,有漏法不生,不单是消极的不生,是另有择灭无为的实法,有力能使有漏法灭而不生”。对这明白有所交代的,如俱舍论卷第六说:“此法自性实有离言,唯诸圣者各别内证,但可方便总相说言:是常是善,别有实物名为择灭,亦名离系”。所以坚主涅槃是实有的。
  有部虽主涅槃有实自体,但从他派生出来的经部,却说一切无为皆非实有,涅槃既然是属无为,当亦是属非实有的,因如色受等的别有实物,在涅槃界中,根本是无所有的。这个说法,有部当然不会同意的,因若涅槃真的都无有体的话,佛在经中为什么说一切有为无为法中,从此涅槃为最第一?要知任何一法必有其体才可安立共名,假定无体怎么可立法名?怎么可说为无为中最为殊胜?在这现实世间明白的见到诸法自相,展转互相相望方可说有胜劣,从来没有见说于死角空花中,彼此展转相望安立胜劣,因为死角空花根本是没有的,怎样可以安立它的胜劣差别?如是像这样的分析起来,我们决定认为别有涅槃。一般说为法之所以为法,由于它的能持自柑,涅槃能够任持它的自相,当亦可以说名为法,而且这法在余法中,其体是最极殊胜的,所以涅槃有体实是应无可疑的。同时佛在经中曾这样说:“苾刍当知,定有无生,此若无者,生死众苦,应无尽期,由有无生,乃至广说”。经中说的无生,就是指的涅槃,而这涅槃是决定有的,由于定有这个涅槃,佛法行者契入涅槃,生死众苦就可永息,假定没有实在涅槃,那就永远的漂流于三有生死海中,那就永远没有办法突破生死众苦的包围,如是还要修学佛法做什么?涅槃是离染污烦恼而证得的,亦是佛在经中所常说的。如是离染涅槃,于诸法中最为殊胜,没有那法可以与之相比的,所以应如色受等法的实有,其义决定得以成立。假定如经部学者所说涅槃体非有的话,怎么会合所度化的众生,对于生死生起厌离,对于涅槃生起欣求?要知非有中没有胜劣可以相比的,还有什么欣厌可得?涅槃为圣者之所证得的,如果有人起颠倒见拨无涅槃,佛法将之斥为邪见妄说,假定真如有些人所说涅槃是非有的话,那些拨无涅槃者说无涅槃,不但不可说为错误的倒解,应该认为这是正见才对,怎么可以斥为邪见妄说?所以说涅槃无的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再说,行者缘于灭谛境的时候,生起灭静妙离等见,依佛法向来所说,这是属于正见,如果涅槃是无,行者起静等见,不是如实的了解灭谛,岂不成为倒见?因不是非有中有静不静,如无有体的石女儿,既不可以说它勇敢,亦不可以说它怯弱。现实世间所见到的,病没有了别有调适,诸苦恼无别有安乐,如是亦应有为差别,于非有位中别有无为。又若涅槃真的无有实体,怎么可以说是圣谛所摄?因为无体的东西,说它是妄固然不可以,说它是谛亦是要不得,无体怎可名谛名妄于是以不能不承认涅槃实有其体的。
  涅槃虽然不如色受等有体可得,亦复不如眼耳等有用可得,但它有它不同的体用,是我们所不可不知的。色等或眼等的体用,依自相续的身心而有,是极粗显而易于了知的,所以一般人们了知什么是体,什么是用。可是涅槃的体用,不是依于相续的身心有,是极幽隐而难以了知的,普通人决不可能体会,必须要具精勤胜观行者,修所成慧正现在前的时候,方能证得涅槃的真实体用。由于这是自己所亲切体验到的,所以到了出观以后,很自然的这样说道:奋哉!奇哉!涅槃原来是这样的灭静妙离。假定涅槃没有真实体用,其观行者出观,怎会说出这话?
  同时应知相即是体,涅槃既有灭静妙离的四相,其体是有当然成立,如说涅槃真实无体,怎么会有灭等四相?承认有灭静等四相,就不能不承认涅槃有体,这可说是最浅显的道理,任何人都能想像得知的。如青黄赤白等的颜色,为诸盲者之所不见的,可是不能因为盲者不见,就说明眼的人亦不见色,假定有人这样讲的话,必为智者之所取笑。进一步说,不论佛法行者知与不知,只要承认涅槃可名为有,就得承认涅槃自体不是没有,因为离有实物,所谓有之为有,是不能成立的。这末这来,涅槃有其真实自体,不容吾人有所怀疑的。
  有部虽由依身的有无而分两种涅槃,且说涅槃是有其真实自体的,但从有部分出的犊子部,依于婆沙论卷第二的介绍,则说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的三种涅槃。他们这样将有学所得离系及异生所得的离系(非学非无学的有漏法),亦说为涅槃,这无异是将涅槃的内容加以扩大,与有部所说的涅槃自有出入。婆沙三三说:“有作是说:涅槃有学、有无学、有非学非无学,如犊子部。彼作是说:涅槃自性有三种相:一、学,二、无学,三、非学非无学”。如有学圣者断其所断的烦恼,获得涅槃的触证,是为有学涅槃。若无学圣者将所当断的烦恼断尽,获得涅槃的触证,是为无学涅槃。设诸异生有漏得诸结断而离系,得获涅槃的触证,是为非学非无学涅槃。分别论者“说涅槃有三种:谓学者常是学,无学者常是无学,非学非无学者常是非学非无学”。此说与犊子说极为相近。有部对这说法,当然是不同意,因为相即是体,不论怎么说,一法绝对不可说有三种体的,怎么可说涅槃三种便有三相?所以有部坚定的认为:涅槃但应说为非学非无学,不可说为学及无学。婆沙三三叙有部说:“谓于此论无倒义中,但应说言涅槃唯是非学非无学,性相常住无变易坡”。不过在思想发展中,涅槃内容的扩大,亦不无有其理由。
  四  上座系的解脱说
  讲了有部系的解脱后,接著应讲大众分别说系的解脱说。但因他们传来的思想理论不多,没有相当可靠的资料以为叙说,且上座系的解脱说,近于大众分别说系的解脱说,所以现在就来看上座系对这问题的说法。大众分别说系的见解,虽有点近于上座系,但不能说不稍有出入。印顺论师说:“大众分别说系侧重在理性空义,譬喻者却在常识法相的不生上面说明涅槃非有。重事相而忽略理性,虽主张无体,反而接近了萨婆多部”。虽这样说,但因譬喻者认为择灭非实有,不能不说他与有部还是不同调的。
  上座学者如何宣说涅槃无体?他们所说涅槃,是约未来世的烦恼及生死大苦的毕竟不生而安立的。顺正理论卷第十七介绍他的意见说:“汝宗(上座譬喻师)唯说烦恼所依相续转变,名烦恼种,及说烦恼毕竟不生,名为涅槃”。又说:“以修道力,能灭未生未来随眠及生种子,由种灭故,合未来世惑苦不生,名为涅槃”。又说:“由得对洽,证得当起烦恼后有毕竟相违所依身故,名得涅槃”。这都明显的指出涅槃并没有另外一个什么自体,而是烦恼及苦不生的当下,就是圣者所要证得的涅槃,如认为有个实体涅槃为圣者所证,那是错误而不合理的。
  关于这熙,印顺论师有很好的解释说:“烦恼决定不生曰涅槃。所说的烦恼,不像有部的三世实有,是在有情六处中的烦恼功能。现在智慧现前,使烦恼功能不再潜动,决定不再生起烦恼,身心得到清净,叫做得涅槃。所以,譬喻者说的涅槃,专在烦恼的不生上安立,不是另有实体可得。后来,大乘常用破瓶的譬喻说明这思想:如说破瓶,是在完整瓶上的否定上说,不是另有一种叫“破”的实在东西。所以经部说的择灭非实有,纯粹从消极面,在事相的否定上说,几乎没有接触到理性。他们思想与大乘空宗的距离,就在这一点”。这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但为佛法宗纲的四谛说,明显的说有一个灭谛,而谛的通常解释,是真实不虚的意思,是则有灭,不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而且佛亦常说:“此是灭,汝应证”。涅槃如真体性非有,岂不与这些所说相违?且有部说涅槃有体又如何通?顺正理论卷第十七表示他的意见说:“我(譬喻者)亦不说全无涅槃,但应如我所说而有。如说此声有先非有,有后非有;不可非有说为有故,有义得成。说有无为,应知亦尔。有虽非有而可称叹,故诸灾横毕竟非有名为涅槃。此于一切有非有中,最为殊胜,为合众生深生欣乐,故应称叹”。这可说是佛陀显示最高境界的方便。
  众生的生死是现实的存在,谁都无法可予以否认的,但生死大苦寂灭后所体验到的涅槃,如亦认为有它的实体,那就没有真正的证觉到涅槃,因为涅槃是空寂的,有什么涅槃体可说?印顺论师对这又说:“涅槃是依现实生死之否定而建立的;从生死实事之有,到涅槃之减,经过的这同事情不能说没有。等到生死不起,一切归无,当然不会再有涅槃的实体。总之,涅槃本是在否定烦恼生死之实事上建立的,它是湛然常寂的理性,在自己内心澄寂的直觉上所体验到的境地”。像这样所说的涅槃,虽还没有完全接近于寂灭空义,但说涅槃无有实体,确已难得。
  经部譬喻师说涅槃体非有,举经中佛说的譬喻道:如灯熄灭,只不过是灯焰的落谢,并不是另外还有一个实物在。如是,佛说心得解脱,亦不过唯是诸蕴减,除了诸蕴永减,更无实体所有。所以经说苦灭的这句话,是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说离苦以外更无别的实体可得;一说离苦以外另有一个实在自体。同样是说苦灭,为何有此二义?顺正理论卷第十七说:“佛观所化意乐不同,故说如是二种灭义。谓或有处说无别体,如向所引二种契经;或复有处说有别体,如契经说定有无生”。这末看来,涅槃体性的有或非有,都是佛的说法方便,而实无有涅槃体陆。
  顺正理论卷第十七复举“有余师说:无实涅槃,非因果故,如秃角等。诸实有者因果为证,涅槃既非因果性摄,故定无有能证有因,是故涅槃定非实有”。从现实世间看,不论那样实有的事物,都可找出它的因果关系,所以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因果性。但龟毛鬼角等,因为是虚无的,当然说不出它的因果性。否定现实生死而建立的涅槃,没有它的实体可得,自亦无法说出它的因果,所以涅槃不是实有,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设或有时说到涅槃是有,但亦不过是属假有,不能当作实有自体看,如见到说涅槃有,就以为是实有,那就是不了解涅槃的大错特错!
  上座譬喻者又这样说:佛陀曾经说过,一切依皆永弃舍,寂静美妙,乃至涅槃。如是言说,极为甚深难见,若因难见难了,而就以为涅槃实有,岂能契合佛陀慈意?所以应认涅槃是非实有,不可执为有涅槃体。诸如此类的说法,上座譬喻者很多,现在不去详谈。从大众部分出的一说部,不但认为涅槃是假名的,就是生死亦是假名无实的。此很合乎经中说的“生死如幻如化,涅槃亦复如幻如化”之义。至大众部分出的说出世部,认为通达二空之智的圣道,为所通达的二空之理的道果,皆是非颠倒非虚妄的实有,则又近于萨婆多部的思想。
  五  结  论
  涅槃解脱,为佛法行者的宗尚,亦为最后的归宿,只要真切的依佛法所指示的去行,谁都可以到达涅槃解脱的这一境地。印顺论师说:“然如幻众生,修如幻行,不取著一切而得身心解脱的涅槃,这涅槃即如幻如化的”。像这样如幻如化的涅槃解脱,就是毕竟空性的悟入,既不能想像它怎样,又不能宣说它怎样,唯有行者以正观的直觉,廓然的洞见他,悟入诸法空寂性。到了这个时候,虽说法法清净,法法本然,而实境智一如,能所双泯,有无俱寂,甚至一切戏论皆息,超越一切名相差别。
  涅槃解脱的本来面目是如此,可是到了部派时代的佛教学者,对这竟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如婆沙卷第三十二的介绍: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有自性,无余依涅槃界无自性;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是有漏,无余依涅槃界是无漏;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是有为,无余依涅槃界是无为;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是善,无余依涅槃界是无记;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是这非道果,无余依涅槃界是道果非道;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是道果,无余依涅槃界非道果;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是谛摄,无余依涅槃界非谛摄;有说有余依涅槃界是无学,无余依涅槃界是非学非无学等,真是有各式各样的说法。
  虽有这样多种多样的说法,但在部派学者中,除上所说涅槃有无自体两大派的论诤,还有涅槃是否有相的激烈论辩。印顺论师说:“说一切有部主张涅槃有相,他们说:智必有境,涅槃灭尽妙离的谛理,既是无漏智慧的所缘境,当然是有相的。虽然契经中以“无相”两个字来形容涅槃,当能缘智上浮现起“无相”的概念,无相还是成了相,为智的所缘。所以,尽管是缘无为,智上还是有所缘的”。顺正理论的论主,所以说“智必有境”,因为没有所缘的境界,能缘的智慧是必定不生的,如果有谁说圣智慧能见非有境界,则其颠倒是就没有再过于此的了。有部虽是这样的主张涅槃有相,但“经部师及成实论师则主张涅槃无相。如成实论第二卷说:“涅槃实相,离诸相故,不名为有”。有部说,涅槃无相,但在能缘智的缘虑下,已成为所缘相了,能缘的对象,不能说没有。成论主以为:无相,不但一般的棚不起,连无相之相也不起。成实论所说的涅槃,有著三层,意义很宽泛。前二层从法之有相及假名上说是空相,第三层所谓究竟现证、无愿无欲、能所并寂,连空相也不起,真正的得到灭尽涅槃。这涅槃,是彻底无相的”。涅槃有相无相的论辩,学者间虽相当的激烈,但以涅槃空寂说,主张无相的是较吻合佛意。
  依根本佛教开示涅槃的本意说,不著有无的一切,现觉诸法空寂性,了知一切无所得,才是佛说的涅槃。假定不知涅槃的真义,或拟想涅槃为微妙的存在,或以为涅槃是什么都没有,那就不但没有触到涅槃的边际,而且落于深深的邪见中,又怎么能够达到身心无累的解脱自在?当知“佛说解脱法门,无非在众生现实的生死苦痛中,指出错误颠倒;依世间的名言假施设,引导众生。如有人不辨方向,已到家乡,不知这里就是,还想东跑西跑。他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在他,真是远在天边,不易到达。假使有人告诉他:你迷了方向!你不要向南方,转向北方,摆在你面前的,就是你的故乡。要到达你的目的地,就得立刻掉转头来,向北方。迷路者知道了,掉转头来就是。那时候,还有什么南方与北方子佛说法,也是这样,并没有说一实法,实相中有何可说”?所以真正证得涅槃解脱,既没有实有实无的差别,亦没有有相无相的现象,诸法毕竟空,就是一切法的本来涅槃,亦即是身心无累的解脱!诸有欲求涅槃解脱者,不要在这上面作种种活计,“如在生死系缚中通达性空,这就是涅槃解脱;假使离生死而求涅槃的真实,离系缚而别求解脱,涅槃解脱即成为生死系缚了”。是以欲得涅槃解脱,请从诸法空寂性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