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周贵华博士:欧阳竟无大师的如来藏思想


   日期:2024/7/11 12: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欧阳竟无大师的如来藏思想

周贵华

如来藏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之一,特别在中国,如来藏思想成为了整个中国化佛教的核心,并进而影响到东亚佛教。在上一世纪前半期的佛教复兴运动中,伴随着对中国佛教如来藏思想的反思、批判。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吕澄、王恩洋等几位大师是这个反思运动的代表人物。作为佛教复兴运动的领袖之一的欧阳竟无,对如来藏思想进行了全新的阐发,这对如来藏思想以及唯识思想是一个补充与发展。本文下面就对其如来藏思想、以及与中印如来藏思想以及唯识思想的关涉作一分析,以抛砖引玉,为深入探讨欧阳大师的佛学思想提供参考。

一、欧阳大师的如来藏概念

欧阳大师的如来藏概念的表现形式有两个方面:一者是无为的“真妄不离”的如来藏,此为随顺义,即如来藏等同于真如、法性、佛性、涅槃等,这是随顺中印佛教的传统如来藏思想建立的;二者是有为的“染净不离”的如来藏,此为新解义,即以藏识摄本有无漏种子为如来藏,是依据瑜伽行派的种现说的新释。前者主要从本体论角度立论,而后者主要从缘起论角度立论。

1、无为如来藏:“真妄不离”

在欧阳大师的第一种如来藏义中,如来藏与真如、法界、法性、佛性、法身、涅槃等,异名同义。在下面的这段引文中,反映了这种等义性:

法界者,法谓一切有为、无为之圣法,一切圣法生长依因名界,则界即依止义。一切法实性、一切如来自体名界,则界即体性义。清净无生灭,犹如虚空,具足功德,即涅槃,即真如。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此性常住,诸佛有情平等共有,即法住,即法性。……法身者,体依聚义,总说为身。体依义与清净法界之界同,聚义则身所独,即此身聚五法为性,兼摄四智心品,不仅与清净法界同,二转依果皆此摄,……若以体依义谈身,则身有分别,自性身名法身,受用身、变化身不名法身。……法界、法身,一切众生平等共有者,性有也,非修得也。……如来藏者,圣教染净所由立,而圣修所由出也。……在缠为如来藏,出缠为法身……。[王雷泉编《欧阳竟无文选》第348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又说:

出缠为法身,佛身者,即法身也,……法在人为法身,法在法为法界,故名一法身,亦可名一法界也。[同上,第344页。]

云何法界系众生界是一体义耶?《胜鬘》说:如来藏是法界藏,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众生如来藏于法界中,有是三法:一、依本际相应法界体,说众生有自性清净心;二、依本际烦恼所缠法界体,说众生客尘所染自性清净心;三、依未来际一切法、根本一切法备具平等法界体,说众生即法界异名,是故众生界是法界。《涅槃》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者,诸佛皆以此为性,即如来体性也;体性是法界,而在众生身中,是故说众生界是法界。《涅槃》又说:佛是有情成。凡是有情皆可作佛,一切众生皆是有情,是故众生界是法界。[同上,第351页。]

这样的如来藏,是无为性、非生灭的,正与有为性的生灭之法相对照。在中国佛教中,二者即被说为构成“真妄”关系。此处“真”指常、实在义,“妄”是虚幻不实、生灭之义,非指杂染义。欧阳大师强调“真妄不离”。他在《支那内学院院训释》中,引经教说明了此如来藏概念的这个特点:

《胜鬘经》言: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据此,则真与妄法并时发现也,非止一真更无有妄也,非妄灭然后有真也。《楞伽经》云:诸有妄法,圣人亦现,然不颠倒,妄法是常相不异故,心意识转,即说此妄名为真如,若无如来藏名藏识者,则无生灭,然诸凡夫及以圣人悉有生灭。《解深密经》云:如实了知离言法性,于有无为决定无实,然有分别所起行相,犹如幻状迷惑觉慧,不如所见坚固执着谓为谛实,彼于后时不须观察。此则说妄非为无有,而不执也。然《密严经》云:赖耶与能熏及诸心法等染净诸种子,虽同住无染。又云:藏识与七俱,体性而无染。此与《胜鬘》说染不同者何耶?据《辩中边论》,如水界、金、空。则此染者真妄不离,是故云染;非同世说和合一味,是故非染。[同上,第153-154页。]

此中欧阳大师首先批评两种观点,以说明真妄不离:第一种即“一真更无有妄”。这是中国佛教的代表性观点如诸法本来清净、全妄即真、本来无一物等的概括。他引用《楞伽经》的妄法是“常”的观点,说明真妄法尔皆是不离的。这是法性(无为不生灭法)与法(有为生灭法)间的真妄不离。又引《密严经》中凡夫阿赖耶识中有无始本有的有漏、无漏种子的观点,说明凡夫本是不离染净二法的。即以染净不离说明真妄不离。此中,实际上还包含了对“真如(如来藏)缘起”思想的批评。象受《大乘起信论》影响的禅宗等宗派认为,如来藏本来清净,忽然无明念动,而生起万法。在欧阳大师看来,这在缘起上将如来藏作为了万法之生起因,是根本错误的。所以《胜鬘经》中自性清净如来藏为客尘烦恼所染的主客关系,是一种逻辑上的先后,而非时序上的因果关系。对此,他说:

涅槃唯真无妄,不与生灭相应故。无余涅槃无损恼寂灭中无边功德,如如不动,其一分现前者,皆由先时菩萨愿力发起而来。譬如灭定,由先加力出起游行。是故说真如缘起者,乃邪说也。[同上,第154页。]

此中说涅槃(真如)非是缘起的亲因,而本有的涅槃的现前,是菩萨本愿力所引而成的。他直接指出真如(如来藏)作为缘起亲因是邪说。由此亦说明本性清净的如来藏与客尘烦恼是同时不离的,而非时序上有先后关系。

第二种观点是将真妄打成两截的“妄灭然后有真”。这实际是小乘(包括一分中国佛教)的观点,即执涅槃境界是无为的清净常法(真),而世间境界是有为的无常法(妄)。有为法是无常、苦、空、无我,因此,对有为法的恐惧、逃避与灭除,成为了小乘教派“趣寂”的前提。只有灭无常法,成就常法,才能转凡成圣。欧阳大师在上引文中,举《解深密经》的无离妄之法性、于妄不执即真的观点作为圣教量,批判了这种割裂真妄的偏执。

但他同时认为真妄亦是有差别的。欧阳大师在这点上遵循的是瑜伽行派的观点,用三自性诠诸法之相。其中依他起法是生灭性,是妄,而圆成实性是诸法所共,是诸法实相(或说实性),为真。诸法实性为有为虚妄分别所覆染,而有杂染世界的呈现。去除客尘虚妄分别即可使本净的圆成实性显现出来。这是他前段引的《辨中边论》的思想,而其中的水、金、空三喻恰是譬喻说明。如水本性清净,因有泥尘而呈浑浊之相,待泥尘沉淀,水的澄净性就显现出来。这样,他批评了真妄“和合一味”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实际又回到了“一真更无有妄”的思想。所以他说:

一真法界,诸佛自证理同不异,谓之为一。而言别有一境众其一心,亦邪说也。[同上。]

此即是对《大乘起信论》的“一心”说以及中国佛教对之的诠释的批评,比如该“一心”被法藏、元晓大师等解释为“如来藏”。

2、有为如来藏:“染净不离”

“真妄不离”的无为如来藏义非是欧阳大师如来藏思想的定论。相较于如来藏为真如(涅槃)的观点,欧阳大师更偏重以摄本有净种的第八藏识为如来藏。换言之,带有传统如来藏思想色彩的“真妄不离”的无为如来藏义被扬弃。欧阳大师是上世纪复兴唯识学的导师,他依唯识思想来重新诠释如来藏概念可说是理所当然的。

唯识学以三自性诠一切法,并区分出杂染与清净二分,“而以因缘幻有之依他起为染净枢纽”。[同上,第37页。]净者即是圆成实性所摄的清净依他起性,染者即是遍计所执性所摄的杂染依他起性。这样,就以依他起法为中心建立染净诸法的生灭缘起。又以第八识为一切依他起法的根本所依,由它摄持染净一切法的种子,而为染净一切法缘起亲因。根据依他起的染净二分,依他起法的根本所依第八识也就摄有染净二类种子,即称为藏识。所以,欧阳大师说:

生灭相应,(第)八识遂变根身、器界、心及心所,名之曰藏。……一切染净法种蕴八识中,名曰藏识。[同上,第154页。]

第八识作为藏识,摄藏有染净一切法之种子。染种缘起杂染界,净种缘起清净界。由于欧阳大师承许众生有无始本有无漏种子,因此在藏识中,法尔皆是染、净种子和合俱转。与作为成佛之因的如来藏联系起来,即以藏识的本有无漏种子为成佛之因。由此,欧阳大师认为,就藏识摄有本有无漏种子而言,称如来藏;就藏识摄杂染种子而言,称阿赖耶识。即从第八藏识为染、净之根本两个角度分别安立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之名。如说:

依藏净种曰如来藏,依藏染种曰阿赖耶。同一八识,增立九识,亦瞽说也。[同上。]

这样,他以正统唯识学的第八根本识建立如来藏,反对象真谛法师等以阿摩罗识为第九识建立如来藏。总之,他从有为法的生灭缘起的角度建立了如来藏说,不同于他的第一种如来藏说以无为法真如为如来藏。

他进一步根据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统一于第八藏识的根本立场,从凡、圣,两种角度,建立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两种主客关系。如他说:

阐赖耶义者,曰无漏寄赖耶中转。阐如来藏义者,曰烦恼客尘缠于藏识。实则染净诸种子,皆聚于藏识中也。[同上,第163页。]

即从凡夫境界杂染法的缘起看,第八识中阿赖耶识势力强盛,称主,而如来藏为阿赖耶识所遮蔽,势力微弱,称客,则无漏之如来藏可看作寄居在阿赖耶识中,与之和合俱转。这种寄居关系,欧阳大师借用了《摄大乘论》的说法。如从圣者境界是如来藏的开显与缘起,以及阿赖耶识最终会灭的角度看,反倒如来藏为主,阿赖耶识为客了。这样,烦恼自然就是客位为客尘,而作为主位的如来藏(或者说本位的藏识)在凡夫位不现起,就可看成是被客尘烦恼所缠了。此即解释了《胜鬘经》等所说自性清净如来藏为客尘烦恼所缠的思想了。

第八识藏识由于是染净种子和合之体,因此作为摄本有无漏种子的如来藏,与摄杂染种子的阿赖耶识二者,实际皆是第八识藏识的异名。在此染、净种子的和合俱转中,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二者也是不离的,统一于藏识中。这样建立的如来藏,就是“染净不离”的如来藏。所以他说:

盖言净藏、赖耶,犹俗谛不异于真谛故也。

欧阳大师引瑜伽行派所宗的《楞伽经》、《密严经》来支持此说。此二经皆阐释如来藏思想。在欧阳大师的解读里,二经皆以阿赖耶识为诸法所依之根本识,因此,如来藏概念亦是依之建立的。他说:

种聚于一处,而《楞伽》曰,如来藏藏识者,是净种所依。《密严》云,如来清净藏,和合于习气,变现周世间,与无漏相应,雨诸功德法,是也。唯识称阿赖耶藏识者,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是染种所依。《密严经》说,变色翳见,生识作业,似色似我,无不依于赖耶而转。《瑜伽》亦说本、转互生,是也。是则染净有异,非识有异也。然赖耶诠种亦非唯染,唯识三性中谈,分别缘所生,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是故《密严》以赖耶立教,曰赖耶即密严,曰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盖言净藏赖耶,犹俗谛不异于真谛故也。随缘不变,非是真如,是八净识。[同上。]

此中即以二经为圣教量证成其如来藏说。即认为《楞伽经》“如来藏藏识”是如来藏,摄净种;《密严经》的“如来清净藏”是如来藏,与无漏相应,摄无漏净种。这样,在二经中,如来藏即为诸法根本所依,而为习气所覆染,从而称为染、净法的生起之因。如唐译《楞伽经》云:

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以不觉故三缘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执为作者,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生于七识无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体相续恒注不断,本性清净离无常过离于我论。其余七识意意识等念念生灭……。[《大乘入楞伽经》(卷5),T16, p0619c。]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周贵华博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周贵华博士)  

 周贵华博士:佛教缘起思想的文化精神特质及其现实意义 

 周贵华博士:佛教信仰简论 

 周贵华博士:佛教与“和谐”理念 

 周贵华博士:释印顺“人间佛教”思想之特质评析(三) 

 周贵华博士:释印顺“人间佛教”思想之特质评析(二) 

 周贵华博士:释印顺“人间佛教”思想之特质评析(一) 

 周贵华博士:中国化佛教思想:源流、反省与批判 

 周贵华博士: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应与研究(三) 

 周贵华博士: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应与研究(二) 

 周贵华博士: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应与研究(一) 

 周贵华博士:唯识与唯了别——一个“唯识学”基本问题的再诠 

 周贵华博士:印度佛性思想特质简论